- 余光中散文 推薦度:
- 余光中散文研究現(xiàn)狀 推薦度:
- 余光中代表散文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余光中經(jīng)典散文(精選23篇)
在平日的學(xué)習(xí)、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經(jīng)?吹缴⑽牡纳碛鞍?散文是一種抒發(fā)作者真情實感、寫作方式靈活的記敘類文學(xué)體裁。想要學(xué)習(xí)寫散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余光中經(jīng)典散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余光中經(jīng)典散文 篇1
驚蟄一過,春寒加劇。先是料料峭峭,繼而雨季開始,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濕濕,即連在夢里,也似乎有把傘撐著。而就憑一把傘,躲過一陣瀟瀟的冷雨,也躲不過整個雨季。連思想也都是潮潤潤的。每天回家,曲折穿過金門街到廈門街迷宮式的長巷短巷,雨里風(fēng)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這樣子的臺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個中國整部中國的歷史無非是一張黑白片子,片頭到片尾,一直是這樣下著雨的。這種感覺,不知道是不是從安東尼奧尼那里來的。不過那—塊土地是久違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紀(jì),即使有雨,也隔著千山萬山,千傘萬傘。十五年,一切都斷了,只有氣候,只有氣象報告還牽連在一起,大寒流從那塊土地上彌天卷來,這種酷冷吾與古大陸分擔(dān)。不能撲進(jìn)她懷里,被她的裙邊掃一掃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
這樣想時,嚴(yán)寒里竟有一點溫暖的感覺了。這樣想時,他希望這些狹長的巷子永遠(yuǎn)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門街到廈門街,而是金門到廈門。他是廈門人,至少是廣義的廈門人,二十年來,不住在廈門,住在廈門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不過說到廣義,他同樣也是廣義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兒,五陵少年。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時代了。再過半個月就是清明。安東尼奧尼的鏡頭搖過去,搖過去又搖過來。殘山剩水猶如是,皇天后土猶如是。紜紜黔首、紛紛黎民從北到南猶如是。那里面是中國嗎?那里面當(dāng)然還是中國永遠(yuǎn)是中國。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遙指已不再,劍門細(xì)雨渭城輕塵也都已不再。然則他日思夜夢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
在報紙的頭條標(biāo)題里嗎?還是香港的謠言里?還是傅聰?shù)暮阪I白鍵馬恩聰?shù)奶瓝芟?還是安東尼奧尼的鏡底勒馬洲的望中?還是呢,故宮博物院的壁頭和玻璃柜內(nèi),京戲的鑼鼓聲中太白和東坡的韻里?
杏花,春雨,江南。六個方塊字,或許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無論赤縣也好神州也好中國也好,變來變?nèi),只要倉頡的靈感不滅,美麗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當(dāng)必然長在。因為一個方塊字是一個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漢族的心靈他祖先的回憶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憑空寫一個“雨”字,點點滴滴,滂滂沱沱,淅淅瀝瀝,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視覺上的這種美感,豈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滿足?翻開一部《辭源》或《辭!,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顏千變?nèi)f化,便悉在望中,美麗的霜雪云霞,駭人的雷電霹雹,展露的無非是神的好脾氣與壞脾氣,氣象臺百讀不厭門外漢百思不解的百科全書。
聽聽,那冷雨?纯,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傘上這城市百萬人的傘上雨衣上屋上天線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峽的船上,清明這季雨。雨是女性,應(yīng)該最富于感性。雨氣空而迷幻,細(xì)細(xì)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點點薄荷的香味,濃的時候,竟發(fā)出草和樹林之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氣,也許那竟是蚯蚓的蝸牛的腥氣吧,畢竟是驚蟄了啊。也許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許古中國層層疊疊的記憶皆蠢蠢而蠕,也許是植物的潛意識和夢緊,那腥氣。
第三次去美國,在高高的丹佛他山居住了兩年。美國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干旱,天,藍(lán)似安格羅薩克遜人的眼睛,地,紅如印第安人的肌膚,云,卻是罕見的白鳥,落基山簇簇耀目的雪峰上,很少飄云牽霧。一來高,二來干,三來森林線以上,杉柏也止步,中國詩詞里“蕩胸生層云”或是“商略黃昏雨”的'意趣,是落基山上難睹的景象。落基山嶺之勝,在石,在雪。那些奇巖怪石,相疊互倚,砌一場驚心動魄的雕塑展覽,給太陽和千里的風(fēng)看。那雪,白得虛虛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皚皚不絕一仰難盡的氣勢,壓得人呼吸困難,心寒眸酸。不過要領(lǐng)略“白云回望合,青露入看無”的境界,仍須來中國。臺灣濕度很高,最饒云氣氛題雨意迷離的情調(diào)。兩度夜宿溪頭,樹香沁鼻,宵寒襲肘,枕著潤碧濕翠蒼蒼交疊的山影和萬綴都歇的俱寂,仙人一樣睡去。山中一夜飽雨,次晨醒來,在旭日未升的原始幽靜中,沖著隔夜的寒氣,踏著滿地的斷柯折枝和仍在流瀉的細(xì)股雨水,一徑探入森林的秘密,曲曲彎彎,步上山去。溪頭的山,樹密霧濃,蓊郁的水氣從谷底冉冉升起,時稠時稀,蒸騰多姿,幻化無定,只能從霧破云開的空處,窺見乍現(xiàn)即隱的一峰半塹,要縱覽全貌,幾乎是不可能的。至少上山兩次,只能在白茫茫里和溪頭諸峰玩捉迷藏的游戲;氐脚_北,世人問起,除了笑而不答心自問,故作神秘之外,實際的印象,也無非山在虛無之間罷了。云絳煙繞,山隱水迢的中國風(fēng)景,由來予人宋畫的韻味。那天下也許是趙家的天下,那山水卻是米家的山水。而究竟,是米氏父子下筆像中國的山水,還是中國的山水上只像宋畫,恐怕是誰也說不清楚了吧?
雨不但可嗅,可親,更可以聽。聽聽那冷雨。聽雨,只要不是石破天驚的臺風(fēng)暴雨,在聽覺上總是一種美感。大陸上的秋天,無論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驟雨打荷葉,聽去總有一點凄涼,凄清,凄楚,于今在島上回味,則在凄楚之外,再籠上一層凄迷了,饒你多少豪情俠氣,怕也經(jīng)不起三番五次的風(fēng)吹雨打。一打少年聽雨,紅燭昏沉。再打中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三打白頭聽雨的僧廬下,這更是亡宋之痛,一顆敏感心靈的一生:樓上,江上,廟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場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該是一滴濕漓漓的靈魂,窗外在喊誰。
雨打在樹上和瓦上,韻律都清脆可聽。尤其是鏗鏗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樂,屬于中國。王禹的黃岡,破如椽的大竹為屋瓦。據(jù)說住在竹樓上面,急雨聲如瀑布,密雪聲比碎玉,而無論鼓琴,詠詩,下棋,投壺,共鳴的效果都特別好。這樣豈不像住在竹和筒里面,任何細(xì)脆的聲響,怕都會加倍夸大,反而令人耳朵過敏吧。
雨天的屋瓦,浮漾濕濕的流光,灰而溫柔,迎光則微明,背光則幽黯,對于視覺,是一種低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鱗鱗千瓣的瓦上,由遠(yuǎn)而近,輕輕重重輕輕,夾著一股股的細(xì)流沿瓦槽與屋檐潺潺瀉下,各種敲擊音與滑音密織成網(wǎng),誰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輪!跋掠炅恕,溫柔的灰美人來了,她冰冰的纖手在屋頂拂弄著無數(shù)的黑鍵啊灰鍵,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黃昏。
在古老的大陸上,千屋萬戶是如此。二十多年前,初來這島上,日式的瓦屋亦是如此。先是天黯了下來,城市像罩在一塊巨幅的毛玻璃里,陰影在戶內(nèi)延長復(fù)加深。然后涼涼的水意彌漫在空間,風(fēng)自每一個角落里旋起,感覺得到,每一個屋頂上呼吸沉重都覆著灰云。雨來了,最輕的敲打樂敲打這城市。蒼茫的屋頂,遠(yuǎn)遠(yuǎn)近近,一張張敲過去,古老的琴,那細(xì)細(xì)密密的節(jié)奏,單調(diào)里自有一種柔婉與親切,滴滴點點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時在搖籃里,一曲耳熟的童謠搖搖欲睡,母親吟哦鼻音與喉音;蚴窃诮系臐蓢l(xiāng),一大筐綠油油的桑葉被嚙于千百頭蠶,細(xì)細(xì)瑣瑣屑屑,口器與口器咀咀嚼嚼。雨來了,雨來的時候瓦這幺說,一片瓦說千億片瓦說,說輕輕地奏吧沉沉地彈,徐徐地叩吧撻撻地打,間間歇歇敲一個雨季,即興演奏從驚蟄到清明,在零落的墳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億片瓦吟。
在舊式的古屋里聽雨,聽四月,霏霏不絕的黃梅雨,朝夕不斷,旬月綿延,濕黏黏的苔蘚從石階下一直侵到舌底,心底。到七月,聽臺風(fēng)臺雨在古屋頂上一夜盲奏,千層海底的熱浪沸沸被狂風(fēng)挾挾,掀翻整個太平洋只為向他的矮屋檐重重壓下,整個海在他的蝎殼上嘩嘩瀉過。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煙一般的紗帳里聽羯鼓一通又一通,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撲來,強勁的電琵琶忐忐忑忑忐忐忑忑,彈動屋瓦的驚悸騰騰欲掀起。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雨斜斜刷在窗玻璃上,鞭在墻上打在闊大的芭蕉葉上,一陣寒潮瀉過,秋意便彌濕舊式的庭院了。
在舊式的古屋里聽雨,春雨綿綿聽到秋雨瀟瀟,從少年聽到中年,聽聽那冷雨。雨是一種單調(diào)而耐聽的音樂是室內(nèi)樂是室外樂,戶內(nèi)聽聽,戶外聽聽,冷冷,那音樂。雨是一種回憶的音樂,聽聽那冷雨,回憶江南的雨下得滿地是江湖下在橋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濕布谷咕咕的啼聲,雨是潮潮潤潤的音樂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
因為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樂從記憶的彼端敲起。瓦是最最低沉的樂器灰蒙蒙的溫柔覆蓋著聽雨的人,瓦是音樂的雨傘撐起。但不久公寓的時代來臨,臺北你怎么一下子長高了,瓦的音樂竟成了絕響。千片萬片的瓦翩翩,美麗的灰蝴蝶紛紛飛走,飛入歷史的記憶,F(xiàn)在雨下下來下在水泥的屋頂和墻上,沒有音韻的雨季。樹也砍光了,那月桂,那楓樹,柳樹和擎天的巨椰,雨來的時候不再有叢葉嘈嘈切切,閃動濕濕的綠光迎接。鳥聲減了啾啾,蛙聲沉了咯咯,秋天的蟲吟也減了唧唧。七十年代的臺北不需要這些,一個樂隊接一個樂隊便遣散盡了。要聽雞叫,只有去詩經(jīng)的韻里找,F(xiàn)在只剩下一張黑白片,黑白的默片。
正如馬車的時代去后,三輪車的夫工也去了。曾經(jīng)在雨夜,三輪車的油布篷掛起,送她回家的途中,篷里的世界小得多可愛,而且躲在警察的轄區(qū)以外,雨衣的口袋越大越好,盛得下他的一只手里握一只纖纖的手。臺灣的雨季這么長,該有人發(fā)明一種寬寬的雙人雨衣,一人分穿一只袖子此外的部分就不必分得太苛。而無論工業(yè)如何發(fā)達(dá),一時似乎還廢不了雨傘。只要雨不傾盆,風(fēng)不橫吹,撐一把傘在雨中仍不失古典的韻味。任雨點敲在黑布傘或是透明的塑膠傘上,將骨柄一旋,雨珠向四方噴濺,傘緣便旋成了一圈飛檐。跟女友共一把雨傘,該是一種美麗的合作吧。最好是初戀,有點興奮,更有點不好意思,若即若離之間,雨不妨下大一點。真正初戀,恐怕是興奮得不需要傘的,手牽手在雨中狂奔而去,把年輕的長發(fā)的肌膚交給漫天的淋淋漓漓,然后向?qū)Ψ降拇缴项a上嘗涼涼甜甜的雨水。不過那要非常年輕且激情,同時,也只能發(fā)生在法國的新潮片里吧。
大多數(shù)的雨傘想不會為約會張開。上班下班,上學(xué)放學(xué),菜市來回的途中,F(xiàn)實的傘,灰色的星期三。握著雨傘。他聽那冷雨打在傘上。索性更冷一些就好了,他想。索性把濕濕的灰雨凍成干干爽爽的白雨,六角形的結(jié)晶體在無風(fēng)的空中回回旋旋地降下來。等須眉和肩頭白盡時,伸手一拂就落了。二十五年,沒有受故鄉(xiāng)白雨的祝福,或許發(fā)上下一點白霜是一種變相的自我補償吧。一位英雄,經(jīng)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額頭是水成巖削成還是火成巖?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蘚?廈門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與記憶等長,—座無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盞燈在樓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記憶。
前塵隔海。古屋不再。聽聽那冷雨。
余光中經(jīng)典散文 篇2
德國的鐘聲是音樂搖籃,到處搖我們進(jìn)夢。當(dāng)代的空間越來越窄,能在工夫上來回古古,多一點彈性,仍是好的。鐘聲是一程回首之旅。但德國另有一種聲音令人轉(zhuǎn)頭。從巴登巴登去佛洛伊登希塔特(Freudenstadt,歡喜城之意),我們脫越了整座烏叢林,一路尋覓著名的夢寐湖(Mummelsee)。過了霍尼斯格林德峰,才發(fā)明已過了頭。本來夢寐湖是黑叢林公有的一面小鏡子,以杉樹叢為茶青的寶盒,人不知鬼不覺地躲在濃陽的`深處,現(xiàn)代騎士們策其賓士與寶馬一掠而過,怎會注重到呢?
我們在如幻如惑的湖光里迷了一陣,才帶了利欲熏心重上南征之路。臨去前,在湖邊的小店里買了兩件會收聲的工具。一件是三尺多長的一條淺綠色塑膠管子,上里印著一圈圈的凸紋,舞動如輪的時刻會咿嚶出聲,渾俗可聽。我借覺得是誰這么好興趣,居然在湖邊吹笛。因而以四馬克購了一條,一起上泊車在林間,拿出來揮弄一番,濃淡的音韻,險些召來牧神戰(zhàn)樹粗,兩人相瞅而笑,渾不知身在那邊。
另一件倒是一匣灌音帶。我問伙計有沒有Volksmusik,她就拿這一匣給我。名叫DeutschlandSchnHeimat,正是"德意志,斑斕的故里"。我們一路南行,就在車上聽了起來。第二面的歌最有特點,詠嘆的盡是南邊的風(fēng)土。腳風(fēng)琴婉轉(zhuǎn)的韻律里,艱深而沉洪的男高音緩緩唱出"從阿爾亢斯山地到北海邊",那聲音,充足之中躲藏著磁性,令人光榮這十塊馬克花得相稱值得!逗谏止鹊氐哪シ弧、《陳腐的海德堡》、《波定湖上的好日子》…一尾又一首,知足了我們的等候。我們的車頭一路向南,正指著水光瀲滟的波定湖,聽著LustigeTageamBodensee飛揚的音調(diào),更刪壯游的勞興,加快中,黑森林的黛綠釀成了驚濤駭浪而來。是果為發(fā)生貝多芬與瓦格納的國家嗎?為何連江湖上的平易近謠也揚起激越的號聲與鼓聲呢?末了一首鼓號交鳴的《橫越德國》更動聽激情,而林木開處,佛洛伊登希塔特的紅頂白墻,漸已琳瑯可看了。
余光中經(jīng)典散文 篇3
每個人的童年未必都像童話,但是至少該像童年。若是在都市的紅塵里長大,不得親近草木蟲魚,且又飽受考試的威脅,就不得縱情于雜學(xué)閑書,更不得看云、聽雨,發(fā)一整個下午的呆。我的中學(xué)時代在四川的鄉(xiāng)下度過,正是抗戰(zhàn),盡管貧于物質(zhì),卻富于自然,裕于時光,稚小的我乃得以親近山水,且涵泳中國的文學(xué)。所以每次憶起童年,我都心存感慰。
我相信一個人的中文根抵,必須深固于中學(xué)時代。若是等到大學(xué)才來補救,就太晚了,所以大一國文之類的課程不過虛設(shè)。我的幸運在于中學(xué)時代是在純樸的鄉(xiāng)間度過,而家庭背景和學(xué)校教育也宜于學(xué)習(xí)中文。
一九四○年秋天,我進(jìn)入南京青年會中學(xué),成為初一的學(xué)生。那家中學(xué)在四川江北縣悅來場,靠近嘉陵江邊,因為抗戰(zhàn),才從南京遷去了當(dāng)時所謂的“大后方”。不能算是甚么名校,但是教學(xué)認(rèn)真。我的中文跟英文底子,都是在那幾年打結(jié)實的。尤其是英文老師孫良驥先生,嚴(yán)謹(jǐn)而又關(guān)切,對我的教益最多。當(dāng)初若非他教我英文,日后我是否進(jìn)外文系,大有問題。
至于國文老師,則前后換了好幾位。川大畢業(yè)的陳夢家先生,兼授國文和歷史,雖然深度近視,戴著厚如醬油瓶底的眼鏡,卻非目光如豆,學(xué)問和口才都頗出眾。另有一個國文老師,已忘其名,只記得儀容儒雅,身材高大,不像陳老師那么不修邊幅,甚至有點邋遢。更記得他是北師大出身,師承自多名士耆宿,就有些看不起陳先生,甚至溢于言表。
高一那年,一位前清的拔貢來教我們國文。他是戴伯瓊先生,年已古稀,十足是川人慣稱的“老夫子”。依清制科舉,每十二年由各省學(xué)政考選品學(xué)兼優(yōu)的生員,保送入京,也就是貢入國子監(jiān)。謂之拔貢。再經(jīng)朝考及格,可充京官、知縣或教職。如此考選拔貢,每縣只取一人,真是高材生了。戴老夫子應(yīng)該就是巴縣(即江北縣)的拔貢,舊學(xué)之好可以想見。冬天他來上課,步履緩慢,意態(tài)從容,常著長衫,戴黑帽,坐著講書。至今我還記得他教周敦頤的《愛蓮說》,如何搖頭晃腦,用川腔吟誦,有金石之聲。這種老派的吟誦,隨情轉(zhuǎn)腔,一詠三嘆,無論是當(dāng)眾朗誦或者獨自低吟,對于體味古文或詩詞的意境,最具感性的功效,F(xiàn)在的學(xué)生,甚至主修中文系的,也往往只會默讀而不會吟誦,與古典文學(xué)不免隔了一層。
為了戴老夫子的耆宿背景,我們交作文時,就試寫文言。憑我們這一手稚嫩的`文言,怎能入夫子的法眼呢?幸而他頗客氣,遇到交文言的,他一律給六十分。后來我們死了心,改寫白話,結(jié)果反而獲得七八十分,真是出人意外。
有一次和同班的吳顯恕讀了孔稚珪的《北山移文》,佩服其文采之余,對紛繁的典故似懂非懂,乃持以請教戴老夫子,也帶點好奇,有意考他一考。不料夫子一瞥題目,便把書合上,滔滔不絕,不但我們問的典故他如數(shù)家珍地詳予解答,就連沒有問的,他也一并加以講解,令我們佩服之至。
國文班上,限于課本,所讀畢竟有限,課外研修的師承則來自家庭。我的父母都算不上甚么學(xué)者,但他們出身舊式家庭,文言底子照例不弱,至少文理是曉暢通達(dá)的。我一進(jìn)中學(xué),他們就認(rèn)為我應(yīng)該讀點古文了,父親便開始教我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母親也在一旁幫腔。我不太喜歡這種文章,但感于雙親的諄諄指點,也就十分認(rèn)真地學(xué)習(xí)。接下來是讀《留侯論》,雖然也是以知性為主的議論文,卻淋漓恣肆,兼具生動而鏗鏘的感性,令我非常感動。再下來便是《春夜宴桃李園序》、《吊古戰(zhàn)場文》、《與韓荊州書》、《陋室銘》等幾篇。我領(lǐng)悟漸深,興趣漸濃,甚至倒過來央求他們多教一些美文。起初他們不很愿意,認(rèn)為我應(yīng)該多讀一些載道的文章,但見我頗有進(jìn)步,也真有興趣,便又教了《為徐敬業(yè)討武里檄》、《滕王閣序》、《阿房宮賦》。
父母教我這些,每在講解之余,各以自己的鄉(xiāng)音吟哦給我聽。父親誦的是閩南調(diào),母親吟的是常州腔,古典的情操從鄉(xiāng)音深處召喚著我,對我都有異常的親切。就這么,每晚就著搖曳的桐油燈光,一遍又一遍,有時低回,有時高亢,我習(xí)誦著這些古文,忘情地贊嘆駢文的工整典麗,散文的開闔自如。這樣的反復(fù)吟詠,潛心體會,對于真正進(jìn)入古人的感情,去呼吸歷史,涵泳文化,最為深刻、委婉。日后我在詩文之中展現(xiàn)的古典風(fēng)格,正以桐油燈下的夜讀為其源頭。為此,我永遠(yuǎn)感激父母當(dāng)日的啟發(fā)。
不過那時為我啟蒙的,還應(yīng)該一提二舅父孫有孚先生。那時我們是在說來場的鄉(xiāng)下,住在一座朱氏宗祠里,山下是南去的嘉陵江,濤聲日夜不斷,入夜尤其撼耳。二舅父家就在附近的另一個山頭,和朱家祠堂隔谷相望。父親經(jīng)常在重慶城里辦公,只有母親帶我住在鄉(xiāng)下,教授古文這件事就由二舅父來接手。他比父親要閑,舊學(xué)造詣也似較高,而且更加喜歡美文,正合我的抒情傾向。
他為我講了前后《赤壁賦》和《秋聲賦》,一面捧著水煙筒,不時滋滋地抽吸,一面為我娓娓釋義,哦哦誦讀。他的鄉(xiāng)音同于母親,近于吳儂軟語,纖秀之中透出儒雅。他家中藏書不少,最吸引我的是一部插圖動人的線裝《聊齋志異》。二舅父和父親那一代,認(rèn)為這種書輕佻側(cè)艷,只宜偶爾消遣,當(dāng)然不會鼓勵子弟去讀。好在二舅父也不怎么反對,課余任我取閱,縱容我神游于人鬼之間。
后來父親又找來《古文筆法百篇》和《幼學(xué)瓊林》、《東萊博議》之類,抽教了一些。長夏的午后,吃罷綠豆湯,父親便躺在竹睡椅上,一卷接一卷地細(xì)覽他的《綱鑒易知錄》,一面嘆息盛衰之理,我則暢讀舊小說,尤其耽看《三國演義》、《西游記》、《水滸傳》,甚至《封神榜》、《東周列國志》、《七俠五義》、《包公案》、《平山冷燕》等等也在閑觀之列,但看得最入神也最仔細(xì)的,是《三國演義》,連草船借箭那一段的《大霧迷江賦》也讀了好幾遍。至于《儒林外史》和《紅樓夢》,則要到進(jìn)了大學(xué)才認(rèn)真閱讀。當(dāng)時初看《紅樓夢》,只覺其婆婆媽媽,很不耐煩,竟半途而廢。早在高中時代,我的英文已經(jīng)頗有進(jìn)境,可以自修《莎氏樂府本事》(TalesfromShakespeare:byCharlesLamb),甚至試譯拜倫《海羅德公子游記》(ChildeHarold'sPilgrimage)的片段。只怪我野心太大,頭緒太多,所以讀中國作品也未能全力以赴。
我一直認(rèn)為,不讀舊小說難謂中國的讀書人!案呙肌保╤igh—brow)的古典文學(xué)固然是在詩文與史哲,但“低眉”(low—brow)的舊小說與民謠、地方戲之類,卻為市并與江湖的文化所寄,上至騷人墨客,下至走卒販夫,廣為雅俗共賞。身為中國人而不識關(guān)公、包公、武松、薛仁貴、孫悟空、林黛玉,是不可思議的。如果說莊、騷、李、杜、韓、柳、歐、蘇是古典之葩,則西游、水滸、三國、紅樓正是民俗之根,有如圓規(guī),缺其一腳必難成其圓。
讀中國的舊小說,至少有兩大好處。一是可以認(rèn)識舊社會的民俗風(fēng)土、市井江湖,為儒道釋俗化的三教文化作一注腳;另一則是在文言與白話之間搭一橋梁,俾在兩岸自由來往。當(dāng)代學(xué)者概嘆學(xué)子中文程度日低,開出來的藥方常是“多讀古書”。其實目前學(xué)生中文之病已近膏育,勉強吞咽幾丸孟子或史記,實在是杯水車薪,無濟(jì)于事,根底太弱,虛不受補。倒是舊小說融貫文白,不但語言生動,句法自然,而且平仄妥帖,詞匯豐富;用白話寫的,有口語的流暢,無西化之夾生,可謂舊社會白語文的“原湯正味”,而用文話寫的,如《三國演義》、《聊齋志異》與唐人傳奇之類,亦屬淺近文言,便于白話過渡。加以故事引人入勝,這些小說最能使青年讀者潛化于無形,耽讀之余,不知不覺就把中文摸熟弄通,雖不足從事甚么聲韻訓(xùn)詁,至少可以做到文從字順,達(dá)意通情。
我那一代的中學(xué)生,非但沒有電視,也難得看到電影,甚至廣播也不普及。聲色之娛,恐怕只有靠話劇了,所以那是話劇的黃金時代。一位窮鄉(xiāng)僻壤的少年要享受故事,最方便的方式就是讀舊小說。加以考試壓力不大,都市娛樂的誘惑不多而且太遠(yuǎn),而長夏午寐之余,隆冬雪窗之內(nèi),常與諸葛亮、秦叔寶為伍,其樂何輸今日的磁碟、錄影帶、卡拉OK?而更幸運的,是在“且聽下回分解”之余,我們那一代的小“看官”們竟把中文讀通了。
同學(xué)之間互勉的風(fēng)氣也很重要。巴蜀文風(fēng)頗盛,民間素來重視舊學(xué),可謂弦歌不輟。我的四川同學(xué)家里常見線裝藏書,有的可能還是珍本,不免拿來校中炫耀,乃得奇書共賞。當(dāng)時中學(xué)生之間,流行的課外讀物分為三類:即古典文學(xué),尤其是舊小說;新文學(xué),尤其是三十年代白話小說;翻譯文學(xué),尤其是帝俄與蘇聯(lián)的小說。三類之中,我對后面兩類并不太熱衷,一來因為我勤讀英文,進(jìn)步很快,準(zhǔn)備日后直接欣賞原文,至少可讀英譯本,二來我對當(dāng)時西化而生硬的新文學(xué)文體,多無好感,對一般新詩,尤其是普羅八股,實在看不上眼。同班的吳顯恕是蜀人,家多古典藏書,常攜來與我共賞,每遇奇文妙句,輒同聲嘖嘖。有一次我們迷上了《西廂記》,愛不釋手,甚至?xí)孟抡n的十分鐘展卷共讀,碰上空堂,更并坐在校園的石階上、膝頭攤開張生的苦戀,你一節(jié),我一段,吟詠甚么“顛不刺的見了萬千,似這般可喜娘的龐兒罕曾見”。后來發(fā)現(xiàn)了蘇曼殊的《斷鴻零雁記》,也激賞了一陣,并傳觀彼此抄下的佳句。
至于詩詞,則除了課本里的少量作品以外,老師和長輩并未著意為我啟蒙,倒是性之相近,習(xí)以為常,可謂無師自通。當(dāng)然起初不是真通,只是感性上覺得美,覺得親切而已。遇到典故多而背景曲折的作品,就感到隔了一層,紛繁的附注也不暇細(xì)讀。不過熱愛卻是真的,從初中起就喜歡唐詩,到了高中更兼好五代與宋之詞,歷大學(xué)時代而不衰。
最奇怪的,是我吟詠古詩的方式,雖得閩腔吳調(diào)的口授啟蒙,兼采二舅父哦嘆之音,日后竟然發(fā)展成唯我獨有的曼吟回唱,一波三折,余韻不絕,跟長輩比較單調(diào)的誦法全然相異。五十年來,每逢獨處寂寞,例如異國的風(fēng)如雪夜,或是高速長途獨自駕車,便縱情朗吟“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或是“長洪斗落生跳波,輕舟南下如投梭,水師絕叫鳧雁起,亂石一線爭磋磨!”頓覺太白、東坡就在肘邊,一股豪氣上通唐宋。若是葉起更高古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意興就更加蒼涼了。
《晉書》王敦傳說王敦酒后,輒詠曹操這四句古詩,一邊用玉如意敲打唾壺作節(jié)拍,壺邊盡缺。清朝的名詩人龔自珍有這么一首七絕:“回腸蕩氣感精靈,座容蒼涼酒半醒。自別吳郎高詠減,珊瑚擊碎有誰聽?”說的正是這種酒酣耳熱,縱情朗吟,而四座共鳴的豪興。這也正是中國古典詩感性的生命所在。只用今日的國語來讀古詩或者默念,只恐永遠(yuǎn)難以和李杜呼吸相通,太可惜了。
在年十月,我在英國六個城市巡回誦詩。每次在朗誦自己作品六七首的英譯之后,我一定選一兩首中國古詩,先讀其英譯,然后朗吟原文。吟聲一斷,掌聲立起,反應(yīng)之熱烈,從無例外。足見詩之朗誦具有超乎意義的感染性,不幸這種感性教育今已蕩然無存,與書法同一式微。
去年十二月,我在“第二屆中國文學(xué)翻譯國際研討會”上,對各國的漢學(xué)家報告我中譯王爾德喜劇《溫夫人的扇子》的經(jīng)驗,說王爾德的文字好炫才氣,每今譯者“望洋興嘆”而難以下筆,但是有些地方碰巧,我的譯文也會勝過他的原文。眾多學(xué)者吃了一驚,一起抬頭等待下文。我說:“有些地方,例如對仗,英文根本比不上中文。在這種地方,原文不如譯文,不是王爾德不如我,而是他撈過了界,竟以英文的弱點來碰中文的強勢。”
我以身為中國人自豪,更以能使用中文為幸。
余光中經(jīng)典散文 篇4
在一切文學(xué)的類別之中,最難作假,最逃不過讀者明眼的,該是散文。我不是說詩人和小說家就不憑實力,而是詩人和小說家用力的方式比較間接,所以實力幾何,不易一目了然。詩要講節(jié)奏、意象、分行等技巧,小說也要講觀點、象征、意識流等等的手法,高明的作家固然可以運用這些來發(fā)揮所長,但是不高明的作家往往也可以假借這些來掩飾所短。散文是一切文學(xué)類別里對于技巧和形式要求最少的一類:譬如選美,散文所穿的是泳裝。散文家無所依憑,只有憑自己的本色。
詩人的筆下往往是自言自語:“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边@樣的話并不一定要說給誰聽,好像是無意間給人聽到的。許多詩真像心靈的日記,只取其神,不記其貌,詩人眼前似乎沒有讀者,可謂“目中無人”。小說家對讀者的態(tài)度也可謂“目中無人”,反之,讀者目中也不應(yīng)該有小說家。小說家應(yīng)該像劇作家,盡量讓他的角色發(fā)言,自己只能躲在幕后操縱。有些小說家不甘寂寞,跑到他的人物和讀者之間來指指點點,甚至大發(fā)議論,這種夾敘夾議的小說體便有散文的傾向。這種小說家如果真是散文高手,則這種夾敘夾議的筆法卻也大有可觀。拿張愛玲和錢鐘書的小說比較一下,便可見張無我而錢有我:錢鐘書的小說里充滿了散文家錢鐘書的個性。
散文家必須目中有人,他和讀者往往保持對話的關(guān)系,可以無拘無束,隨時向讀者發(fā)言。老派的詩人雖然也可以偶爾來一句“君不見”,而舊小說家也可以直接對讀者叫一聲“列位看官”,但在一般情形之下,詩人和小說家畢竟另有職務(wù),不便像散文家這么公然、坦然地面對著讀者。反之,讀者面對散文家也最感親切、踏實,因為散文家是為自己發(fā)言,而所說的也是“亮話”,少用烘托、象征、反諷之類的技巧。
散文分狹義與廣義二類。狹義的散文指個人抒情志感的小品文,篇幅較短,取材較狹,分量較輕。廣義的散文天地宏闊,凡韻文不到之處,都是它的領(lǐng)土,論其題材則又千匯萬狀,不勝枚舉,論其功能,則不出下列六項:
第一是抒情。這樣的散文也就是所謂抒情文或小品文,正是散文的大宗。情之為物,充溢天地之間,文學(xué)的世界正是有情的世界。也正因如此,用散文來抒情,似乎人人都會,但是真正的抒情高手,或奔放,或含蓄,卻不常見。一般的抒情文病在空洞和露骨,淪為濫情,許多情書、祭文、日記等等,也在此列。直接抒情,不但失之露骨,而且予人無端說愁的空洞之感。真正的抒情高手往往寓情于敘事、寫景、狀物之中,才顯得自然。
第二是說理。這樣的散文也就是所謂議論文。但是和正式的學(xué)術(shù)論文不盡相同,因為它說理之余,還有感情、感性,也講究聲調(diào)和辭藻。韓愈的'《雜說四》,王安石的《讀孟嘗君傳》,蘇軾的《留侯論》,都是說理的散文,但都?xì)鈩葚灤,聲調(diào)鏗鏘,形象鮮活,情緒飽滿,絕非硬邦邦冷冰冰的抽象說理。每次讀《過秦論》,到了篇末的“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一句長問,竟用斬釘截鐵的短答斷然煞住,真令人要拍案詫嘆,情緒久不能平。精警的議論文不能無情。
第三是表意。這種散文既不是要抒情,也不是要說理,而是要捕捉情理之間的那份情趣、理趣、意趣,而出現(xiàn)在筆下的,不是鞭辟入里的人情世故,便是匪夷所思的巧念妙想。表意的散文展示的正是敏銳的觀察力和活潑的想象力,也就是一個健康的心靈發(fā)乎自然的好奇心。“家居不可無娛樂。衛(wèi)生麻將大概是一些太太的天下。說它衛(wèi)生也不無道理,至少上肢運動頻數(shù),近似蛙式游泳。”這種雅舍小品筆法,既無柔情、激情要抒,也沒有不吐不快的議論要發(fā),卻富于生活的諧趣,娓娓道來,從容不迫,也能動人。到了末句,更從觀察進(jìn)入想象,最有英國小品的味道。
第四是敘事。這樣的散文又叫作敘事文,短則記述個人的所經(jīng)所歷,所見所聞,或是某一特殊事件之來龍去脈,路轉(zhuǎn)峰回;長則追溯自己的或朋友的生平,成為傳記的一章一節(jié),或是一個時代特具的面貌,成為歷史的注腳,也就是所謂的回憶錄之類。敘事文所需要的是記憶力和觀察力,如能再具一點反省力和想象力,當(dāng)能賦文章以洞見和波瀾,而跳出流水賬的平鋪直敘。組織力(或稱條理)也許不太重要,因為事情的發(fā)展原有時序可循,不過有時為求波瀾生動,光影分明,不免倒敘、插敘,或是舉重遺輕,仍然需要剪裁一番的。
第五是寫景。所謂“景”不一定指狹義的風(fēng)景,F(xiàn)代的景,可以指大自然的景色,也可以指大都市小村鎮(zhèn)的各種視覺經(jīng)驗。高速公路上的千車競駛,挖土機(jī)的巨鏟揮螯,林蔭道的街燈如練,港口的千桅成林……無一非景。一位散文家的視覺經(jīng)驗如果還限于田園風(fēng)光,未免太狹窄也太保守了。同時,廣義的景也不應(yīng)限于視覺:街上的市聲,陌上的萬籟,也是一種景。景存在于空間,同時也依附于時間,所以春秋代序、朝夕輪回,也都是景。景有地域性:江南的山水不同于美國的山水,熱帶的云異于寒帶的云。大部分的游記都不動人,因為作者不會寫景。景有靜有動,即使是靜景,也要把它寫動,才算能手!皟缮脚抨Y送青來”,正是化靜為動。“鬢云欲度香腮雪”也是如此。只會用形容詞的人,其實不解寫景。形容詞是排列的,動詞才交流。
第六是狀物。物聚而成景,寫景而不及物,是不可能的。狀物的散文卻把興趣專注于獨特之某物,無論話題如何變化,總不離開該物。此地所謂的物,可以指生物,譬如草木蟲魚之類,也可以指非生物,譬如筆墨紙硯之屬,甚至可以指人類的種種動態(tài),譬如彈琴、唱歌、開會、賽車。也許有人會說,寫開會的散文應(yīng)該歸于敘事之列。我的回答是:如果一篇散文描寫某次開會的經(jīng)過情形,當(dāng)然是敘事,但是如果一篇散文談?wù)摰闹皇情_會這種社會制度或生活現(xiàn)象,或是天南地北東鱗西爪的開會趣聞,便不能算是敘事了。狀物的文章需要豐富的見聞,甚至帶點專業(yè)的知識,不是初搖文筆略解抒情的生手所能掌握的。足智博聞的老手,談?wù)撘患虑椋粯訓(xùn)|西,常會聯(lián)想到古人或時人對此的雋言妙語,行家的行話,或是自己的親切體驗,真正是左右逢源。這是散文家獨有的本領(lǐng),詩人和小說家爭他不過。
我把散文的功用分為上述六項,只是為了討論的方便,并不是認(rèn)為真有一種散文純屬抒情而不涉其他五項,或是另有一種散文全然敘事,別無他用。實際上,一篇散文往往兼有好幾種功能,只是有所偏重而已。例如敘事文中,常帶寫景,寫景文中,不妨狀物,而無論是敘事、寫景或狀物,都可以曲達(dá)抒情之功。抒情文中,也未必不能稍發(fā)議論,略表意趣。反之,說理文也可以說得理直氣壯,像梁啟超那樣,筆鋒常帶感情。
情、理、意、事、景、物六項之中,前三項抽象而帶主觀,后三項具體而帶客觀。如果一位散文家長于處理前三項而拙于后三項,他未免欠缺感性,顯得空泛。如果他老在后三項里打轉(zhuǎn),則他似乎欠缺知性,過分落實。
抒情文近于詩,敘事文近于小說,寫景文則既近于詩,亦近于小說。所以詩人大概兼擅寫景文與抒情文,小說家兼擅寫景文與敘事文。我發(fā)現(xiàn)不少“正宗的”散文家大概拙于寫景,遇到有景該寫的場合,不是一筆帶過,便是避而不談;也有“正宗的”散文家拙于敘事,甚至不善抒情。我認(rèn)為:能夠抒情、說理的散文家最常見,所以“入情入理”的散文也較易得;能夠表意、狀物的就少一點;能夠兼擅敘事、寫景的更少。能此而不能彼的散文家,在自己的局限之中,亦足以成名家,但不能成大家,也不能稱“散文全才”。前舉的六項功能,或許可以用來衡量一位散文家是“專才”還是“通才”。
余光中經(jīng)典散文 篇5
德國的音樂已經(jīng)是西方之最。從巴哈到貝多芬,從瓦格納到施特勞斯,那樣宏壯的音樂,哪個國度發(fā)得出來?人杰,是由于地靈嗎?該邦的最頂峰楚克希匹澤(Zugspitze)還不到三千米。萊茵河悄悄地流,并不怎么宏偉,反而有幾分清秀。黑森林的名氣大得嚇人,連我常吃的一種蛋糕也借勢其臺甫,真令人駭怪,那一帶不知該如何地暗無天日,出沒龍妖。到了跟前,那滿山的`杜緊黛綠盈眸,針葉之密,果真是如如鬟,平行拔豎的樹干,又密又齊,像是一排排的梳齒。然則要比壯碩建偉,怎么攀附得上減州巨杉的大巫身段呢?
萊茵河固然不怎樣浩大,可是《齊格非萊茵之旅》卻寫得那樣壯烈,天天聽到,我城市情不自禁地?zé)嵫v而豪杰氣衰。只惋惜史詩已成盡響了。我在西德租車觀光,曾向平常的人家投宿。這種路旁人家總有空屋三兩,丈婦多已退戚,太太歸正忙著,便歡迎過路車客,供給當(dāng)晚一宿,次朝一餐,免費之廉,只要普通大旅店的三分或四分之一。在西德的城道上開車,瞥見路旁橫一小牌,寫著Zimmer frei的,即是這類人家了。在巴登巴登(Baden Baden)南郊,我們住在格洛斯家。第二天早飯的時分,格洛斯太太的廚房里正放著支音機(jī),德文唱的風(fēng)行直素昧平生;側(cè)耳再聽,居然學(xué)好國盛行曲的曼妙吟嘆,又有點像披頭的咕咕調(diào)。巴哈的先人天天就聽如許的曲調(diào)嗎?尼采聽了會怎樣說呢?
余光中經(jīng)典散文 篇6
德國還有一種聲音令人記憂,鳥聲。粉墻白瓦,有人家的處所肯定有花,萬紫千紅,不是在盆里,就是在架上;ㄍ饩褪菢淞。家栗樹、菩提樹、楓樹、橡樹、杉樹、蘋果樹、梨樹…很少看見屋宇陳整的人家有這么多樹,用這么稠密的嘉陰來祝愿。有樹就有鳥,樹是無行的`祝愿,鳥,百囀千啾,即是有聲的頌詞了。絕對的沉寂不免難免單調(diào),膠原蛋白的作用,若加三兩聲鳴禽,便脈脈有情起來。
聽鳥,有兩種情境。一種是渾然之境,聽覺一片透明流利,若隱若現(xiàn)地意想到?jīng)]有什么器械在順耳忤心,卻未決心去追隨是甚么在稱道悄悄。另外一種是專注之境,在動聽的稱心當(dāng)中,俯向頭頂?shù)拇溆叭ひ掗L尾細(xì)爪的飛蹤。如果找到了那"聲源",望見它回頭飽舌的姿勢,就更教人興奮。或是在綠陰里側(cè)耳靜待,等近處的啁啁弄舌告一段落,遠(yuǎn)處的枝頭便有一只本家用類似的節(jié)拍來回覆。我們當(dāng)然不曉得是誰在問,誰在答,乃至有無問答,但是那樣一來一往再參也不透的"高談",卻真能令人忘機(jī)。
在漢堡的湖邊,在萊茵河與內(nèi)卡(Neckar)河邊,在巴登巴登的天國泉(Paradies)旁,在邁瑙島(mainau)的美麗花圃里,在那很多靜境里,我們成了百禽的知音,不知其名的知音。至于一進(jìn)黑森林,那更是大飽耳禍,目不暇接了。
余光中經(jīng)典散文 篇7
在我讀了余光中的散文花鳥后,我立刻對小小的鸚鵡起了由衷的喜歡之情,甚至把本人當(dāng)做作者,給鸚鵡喂食、打理羽毛。但也為人類的殘忍而感到慚愧。
在我讀“藍(lán)寶寶菜市上六塊買來的,在我一切禽緣里,它是最乖巧最可愛的一只,如今即便有誰出六千元我也舍不得舍棄它的!钡臅r候,我深深的.感遭到了作者對藍(lán)寶寶的喜歡之情,由于藍(lán)寶寶是最乖巧可愛的。從“如今即便有誰出六千元,我也不肯舍棄它”寫出了藍(lán)寶寶對我的重要性。小小的鸚鵡也有仇必報,有恩必報的心思。如果你平時對它不好,他只需能出來必定就回去咬你,如果你對他好的話,它不但會用小喙親吻你的手指,還會把 “雀栗”與你一起分享。在我讀“人類之間,禁止他人發(fā)言或強迫從千口一詞,也就英武的了,又何必向禽獸去行人道呢?”的時候,我感遭到了人類的殘忍,為了讓人語推廣而違犯了人道。這無所不載無所不容的世界屬于人,也屬于花、鳥、魚、蟲。咱們不能為了私欲而破壞這個世界。
我覺得:咱們應(yīng)該保護(hù)好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小生物,不要再獵殺它們了,他們也有生命,它們也想人一樣,有本人的父母。不要再讓一個個無辜的生命慘死于人手!
保護(hù)動物就是保護(hù)本人,讓咱們舉動起來,為保護(hù)動物獻(xiàn)一份力,讓生活變得更美妙!
余光中經(jīng)典散文 篇8
在我讀了作家余光中的散文花鳥后,我立刻對小小的鸚鵡起了由衷的喜愛之情,甚至把自己當(dāng)做作者,給鸚鵡喂食、打理羽毛。但也為人類的殘忍而感到羞愧。
在我讀“藍(lán)寶寶菜市上六塊買來的,在我所有禽緣里,它是最乖巧最可愛的一只,現(xiàn)在即使有誰出六千元我也舍不得舍棄它的'!钡臅r候,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作者對藍(lán)寶寶的喜愛之情,因為藍(lán)寶寶是最乖巧可愛的。從“現(xiàn)在即使有誰出六千元,我也不肯舍棄它”寫出了藍(lán)寶寶對我的重要性。小小的鸚鵡也有仇必報,有恩必報的心理。如果你平時對它不好,他只要能出來必定就回去咬你,如果你對他好的話,它不但會用小喙親吻你的手指,還會把 “雀栗”與你一同分享。在我讀“人類之間,禁止別人發(fā)言或強迫從千口一詞,也就威武的了,又何必向禽獸去行人道呢?”的時候,我感受到了人類的殘忍,為了讓人語推行而違反了人道。這無所不載無所不容的世界屬于人,也屬于花、鳥、魚、蟲。我們不能為了私欲而破壞這個世界。
我覺得:我們應(yīng)該保護(hù)好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小生物,不要再獵殺它們了,他們也有生命,它們也想人一樣,有自己的父母。不要再讓一個個無辜的生命慘死于人手!
保護(hù)動物就是保護(hù)自己,讓我們行動起來,為保護(hù)動物獻(xiàn)一份力,讓生活變得更美好!
余光中經(jīng)典散文 篇9
西德敗北那一早,我們固然睡得早些,第兩天卻一早就給吵醒了。說吵醒,實在不合錯誤。我們是給教堂鐘聲從夢里悠悠搖醒的。醉于音樂當(dāng)然分歧醒于樂音,況且那音樂來自鐘聲,一波波搖漾著舒緩取舒適,給人中世紀(jì)的幻覺。一天就那樣起頭,老是使人欣喜的。德國很多小城的鐘樓,每過一刻鐘就當(dāng)當(dāng)問答聲震四鄰天播告工夫之易逝。時候的節(jié)拍要動用那樣盛大的標(biāo)點,總難免使人驚古道熱腸,且有點傷感。就算是中世紀(jì)之少吧,也經(jīng)不起它一遍各處敲挨。
那樣的鐘聲,在德國四處可聞。印象最深的,除達(dá)森海姆以外,還有巴登巴登的邊鎮(zhèn)史坦巴赫(Steinbach,石溪之意)。北歐的仲夏,傍晚出格悠久,要等九點半今后夕照才隱去,西天留下半壁霞光,把一片赤素艷燒成斷斷續(xù)絕的沉紫與滯蒼。那是斷腸人在海角的時辰,和我存在車少人密的長街上閑閑漫步,開伉儷兩心之緊密親密,竟也難抵暮色四起的苦楚。仿佛一切都淪陷了,只留下一些紅瓦漸暗的屋頂在向著晚空。最初只留下教堂的鐘樓,灰紅的鐘面上閃著金色的羅馬數(shù)字,余霞之平分外埠幻同。遽然鐘響了起來,嚇了兩人一跳。萬籟皆寂,只聽那老鐘樓喉音沉洪地、慎重而篤實地敲出節(jié)奏清楚的十記。以后,全鎮(zhèn)都告淪陷。這一切,那時有一顆青星,熱眼干證。
最絢麗的一次是在科隆。那天開車進(jìn)城,遠(yuǎn)近就眺見那威赫的單塔,一對巨靈似的鎮(zhèn)守著科隆的天空,塔尖嶄露頭角,塔脊棱角崢嶸。那氣凌西歐的大教堂,我存聽我夸過不曉幾次了,終究帶她一同來企盼,在露天茶座上正面瞻仰了一番,頸也酸了,氣也促了,但繞到南側(cè)面,隔著一片空蕩蕩的廣場,以較為舒緩的斜度沉著不雅覽它的橫體。要把那一派爾虞我詐的峻橋陡樓看出個體系來,不是三眼兩眼的事。恰是禮拜六將盡的下戰(zhàn)書,傍晚欲來不來,天光欲歪不正,家家的晚飯都該上桌了。突然之間——老是突如其來的——巨靈在半空開腔了。又嚇了我們一跳。先是一鐘獨鳴,不遲不疾而怡然自得。結(jié)果是歐洲大名鼎鼎的大教堂,晚鐘鏘鏘在上界頒布發(fā)表些甚么,齊城高上下低遠(yuǎn)遠(yuǎn)遠(yuǎn)近的塔樓和窗子都抬頭凝聽,一切的云都轉(zhuǎn)過了臉來。不暫有其他的鐘聞聲呼應(yīng),一問一答,遙相呼應(yīng),曲到鐘樓上全部的`洪鐘都插手晚禱,寡響成潮,卷起一波波的聲浪,金屬高卑而陽剛的和叫相蕩相激,匯成勢不成擋的滾滾狂瀾,一會兒就使全城沒了頂。我們的耳神經(jīng)在鐘陣?yán)矬@慌而又高興地動懾著,如一束盤旋的火草。鐘聲是金屬堅毅的祈禱,銅喉銅舌的崇奉,一記記,全背高處叩奏。飛騰處竟似有長頸的銅號成排吹起,有軍容壯盛之勢。
"號聲?"我存細(xì)心再聽,然后笑道:"沒有啊,是人的幻覺,你累了。"
開了一天車,正本是乏了。這鐘聲太壯不雅了,令我又高興,又撫慰,像有所啟迪——
"你說什么?"她在大水的海嘯里用手掌托著耳朵,恍忽地說。
兩人相對愚笑。泛博而坐體的空間沖動著騷音,我們的心卻一片澄靜。二十分鐘后,鐘潮才逐步退去,把科隆古城還給現(xiàn)代的七月之夜。我們從中世紀(jì)的沉酣中醒來。鴿群像音符一樣平常,紛繁落回空中。萊茵河仍然向北流著,人在異鄉(xiāng),已是吃晚餐的時辰了。
余光中經(jīng)典散文 篇10
德國的鐘聲是音樂搖籃,到處搖我們進(jìn)夢。當(dāng)代的空間越來越窄,能在工夫上來回古古,多一點彈性,仍是好的。鐘聲是一程回首之旅。但德國另有一種聲音令人轉(zhuǎn)頭。從巴登巴登去佛洛伊登希塔特(Freudenstadt,歡喜城之意),我們脫越了整座烏叢林,一路尋覓著名的夢寐湖(Mummelsee)。過了霍尼斯格林德峰,才發(fā)明已過了頭。本來夢寐湖是黑叢林公有的一面小鏡子,以杉樹叢為茶青的寶盒,人不知鬼不覺地躲在濃陽的深處,現(xiàn)代騎士們策其賓士與寶馬一掠而過,怎會注重到呢?
我們在如幻如惑的湖光里迷了一陣,才帶了利欲熏心重上南征之路。臨去前,在湖邊的小店里買了兩件會收聲的工具。一件是三尺多長的一條淺綠色塑膠管子,上里印著一圈圈的凸紋,舞動如輪的時刻會咿嚶出聲,渾俗可聽。我借覺得是誰這么好興趣,居然在湖邊吹笛。因而以四馬克購了一條,一起上泊車在林間,拿出來揮弄一番,濃淡的音韻,險些召來牧神戰(zhàn)樹粗,兩人相瞅而笑,渾不知身在那邊。
另一件倒是一匣灌音帶。我問伙計有沒有Volksmusik,她就拿這一匣給我。名叫Deutschland Schn Heimat,正是"德意志,斑斕的'故里"。我們一路南行,就在車上聽了起來。第二面的歌最有特點,詠嘆的盡是南邊的風(fēng)土。腳風(fēng)琴婉轉(zhuǎn)的韻律里,艱深而沉洪的男高音緩緩唱出"從阿爾亢斯山地到北海邊",那聲音,充足之中躲藏著磁性,令人光榮這十塊馬克花得相稱值得!逗谏止鹊氐哪シ弧贰ⅰ蛾惛暮5卤ぁ、《波定湖上的好日子》…一尾又一首,知足了我們的等候。我們的車頭一路向南,正指著水光瀲滟的波定湖,聽著Lustige Tage am Bodensee飛揚的音調(diào),更刪壯游的勞興,加快中,黑森林的黛綠釀成了驚濤駭浪而來。是果為發(fā)生貝多芬與瓦格納的國家嗎?為何連江湖上的平易近謠也揚起激越的號聲與鼓聲呢?末了一首鼓號交鳴的《橫越德國》更動聽激情,而林木開處,佛洛伊登希塔特的紅頂白墻,漸已琳瑯可看了。
余光中經(jīng)典散文 篇11
在德國,我還去過兩個地方,兩個以聲音著名于天下的中央,卻沒有聽到聲音,或可以說,無聲之聲勝于有聲,更令報酬之低回。
其一是在巴登巴登的北郊里赫登塔我(Lichtental),臨街的一個小山坡上,石級的絕頂把我們帶到一座三層黑漆樓房的門前。墻上的記念銅牌正在光陰的侵犯下,依然看得出刻著兩止字:"一八六五年至一八七四年約翰僧斯?布推姆斯曾居此屋。"那恰是巴鄉(xiāng)著名的Brahmshaus。
布拉姆斯屋要下晝?nèi)c才開放,我們進(jìn)得門去,只見三五旅客。樓梯和二樓的地板都吱吱有聲,昔時,在巨匠的足下,也是這樣的不和諧碎音烘托他弘大而盤旋的交響樂嗎?前期浪漫主義最敏感的心靈,果然在這空寂的樓上,看著窗中的菩提樹葉九度綠了又黃,不斷到四十一歲嗎?白紗沉掩著半窗仲夏,深深淺淺的樹陰,曾是最音樂的樓屋里,只傳來細(xì)碎的鳥聲。
我們沿著萊茵河的東岸一路南下,只為了逃尋傳說里那一縷蠱人的'歌聲。過了馬克司古堡,那一裊女妖之歌就悄悄地襲人而來,安靜的萊茵河水,青綠世界里蜿蜿北去的一灣褐流,仿佛也藏著一渦危急了。
幸虧我們是駕車而來,不是行船,不然,又要抵御水上的歌聲裊裊,又要防備發(fā)上的金梳耀耀,怎么躲得過旋渦里布下的治石呢?
萊茵河滔滔向北,向現(xiàn)代流來。我們的車輪滔滔向南,深切傳說,沿著海涅迷幻的音韻。過了圣瓜豪森,山路盤盤,把我們接上坡去。到了山頂,又有一座小小的看臺,把我們推到絕壁的額際。萊茵河道到腳下,轉(zhuǎn)了一個大直,俯眺中,回沫翻渦,公然是船楫的畏途,幾只平底貨船過處,也都謹(jǐn)慎躲避。正驚奇間,一艘白舷平頂?shù)挠昔衬媪鞫,雖在千尺腳底,滿船河客的婉轉(zhuǎn)歌聲,仍模糊可聞,唱的正是洛麗萊(Lorelei):
她的金發(fā)梳閃閃發(fā)光;
她一面還曼唱著歌曲,
令聞聲的民氣神恍恍:
苦甜的音調(diào)沒法順從。
盤桓了一陣,意猶未盡。再下山去,沿著一道半里長的河堤走到終點,就為了花崗石砌成的一臺像座上坐著那河妖的背影。銅雕的洛麗萊漆成玄色,從后面,只見到水藻與長發(fā)披肩而下,不停環(huán)繞糾纏到腰間。轉(zhuǎn)到正面,才在半疑半懼的忐忑之中仰瞻到一對赤露的飽乳,圓硬的小背下,一腿夷但是揭地,一腿則昂然弓起,膝頭上倚著右手,那姿式,野性之中帶著妖媚。她半垂著頭,在午日下不輕易細(xì)讀臉色。我舉起相機(jī),在調(diào)解間隔和角度。溘然,她的眼睛半開,向我無聲地轉(zhuǎn)來,似嗔似笑,吐露出一棱暗藍(lán)的冷光。
驕陽下,我心神恍恍,情不自禁地一陣搖顫。她的歌頌些什么呢,你問。我不克不及報告你,由于這是德意志的忌諱,萊茵河千古之謎,傷害而且哀麗。
余光中經(jīng)典散文 篇12
體系博大、思慮精純的哲學(xué)名家不少,但是文筆清暢、引人入勝的卻不多見。對于一般讀者,康德這樣的哲學(xué)大師永遠(yuǎn)像一座墻峭塹深的名城,望之十分壯觀,可惜警衛(wèi)嚴(yán)密,不得其門而入。這樣的大師,也許體系太大,也許思路太玄,也許只顧言之有物,不暇言之動聽,總之好處難以句摘。所以翻開任何諺語名言的詞典,康德被人引述的次數(shù)遠(yuǎn)比培根、尼采、羅素、桑塔耶納一類哲人為少。叔本華正屬于這澄明透徹易于句摘的一類。他雖然不以文采斐然取勝,但是他的思路清晰,文字干凈,語氣堅定,讀來令人眼明氣暢,對哲人寂寞
而孤高的情操無限神往。夜讀叔本華,一杯苦茶,獨斟千古,忍不住要轉(zhuǎn)譯幾段出來,和讀者共賞。我用的是企鵝版英譯的《叔本華小品警語錄》(Arthur Schopenhauer:Essays and Aphorisms):
“作家可以分為流星、行星、恒星三類。第一類的時效只在轉(zhuǎn)瞬之間,你仰視而驚呼:‘看哪!’——他們卻一閃而逝。第二類是行星,耐久得多。他們離我們較近,所以亮度往往勝過恒星,無知的人以為那就是恒星了。但是他們不久也必然消逝,何況他們的光輝不過借自他人,而所生的影響只及于同路的行人(也就是同輩)。只有第三類不變,他們堅守著太空,閃著自己的光芒,對所有的時代保持相同的影響,因為他們沒有視差,不隨我們觀點的改變而變形。他們屬于全宇宙,不像別人那樣只屬于一個系統(tǒng)(也就是國家)。正因為恒星太高了,所以他們的光輝要好多年后才照到世人的眼里!
叔本華用天文來喻人文,生動而有趣。除了說恒星沒有視差之外,他的'天文大致不錯。叔本華的天文倒令我聯(lián)想到徐霞客的地理,徐霞客在游太華山日記里寫道:“未入關(guān),百里外即見太華兀出云表;及入關(guān),反為岡隴所蔽!碧A山就像一個偉人,要在夠遠(yuǎn)的地方才見其巨大。世人習(xí)于貴古賤今,總覺得自己的時代沒有偉人。凡高離我們夠遠(yuǎn),我們才把他看清,可是當(dāng)日阿羅的市民只看見一個瘋子。
“風(fēng)格正如心靈的面貌,比肉體的面貌更難作假。模仿他人的風(fēng)格,等于戴上一副假面具;不管那面具有多美,它那死氣沉沉的樣子很快就會顯得索然無味,使人受不了,反而歡迎其丑無比的真人面貌。學(xué)他人的風(fēng)格,就像是在扮鬼臉!
作家的風(fēng)格各如其面,寧真而丑,毋假而妍。這比喻也很傳神,可是也會被平庸或懶惰的作家用來解嘲。這類作家無力建立或改變自己的風(fēng)格,只好繃著一張沒有表情或者表情不變的面孔,看到別的作家表情生動而多變,反而說那是在扮鬼臉。頗有一些作家喜歡標(biāo)榜“樸素”。其實樸素應(yīng)該是“藏巧”,不是“藏拙”,應(yīng)該是“藏富”,不是“炫窮”。拼命說自己樸素的人,其實是在炫耀美德,已經(jīng)不太樸素了。
“‘不讀’之道才真是大道。其道在于全然漠視當(dāng)前人人都熱中的一切題目。不論引起轟動的是政府或宗教的小冊子,是小說或者是詩,切勿忘記,凡是寫給笨蛋看的東西,總會吸引廣大讀者。讀好書的先決條件,就是不讀壞書:因為人壽有限!
這一番話說得斬釘截鐵,痛快極了。不過,話要說得痛快淋漓,總不免帶點武斷,把真理的一筆賬,四舍五入,作斷然的處理。叔本華漫長的一生,在學(xué)界和文壇都不得意。他的傳世杰作《意志與觀念的世界》在他三十一歲那年出版,其后反應(yīng)一直冷淡,十六年后,他才知道自己的滯銷書大半是當(dāng)作廢紙賣掉了的。叔本華要等待很多很多年,才等到像瓦格納、尼采這樣的知音。他的這番話為自己解嘲,痛快的背后難免帶點酸意。其實曲高不一定和寡,也不一定要久等知音,披頭的歌曲可以印證。不過這只是次文化的現(xiàn)象,至于高文化,最多只能“小眾化”而已。轟動一時的作品,雖經(jīng)報刊鼓吹,市場暢售,也可能只是一個假象,“傳后率”不高。判別高下,應(yīng)該是批評家的事,不應(yīng)任其商業(yè)化,取決于什么排行榜。這其間如果還有幾位文教記者來推波助瀾,更據(jù)以教訓(xùn)滯銷的作家要反省自己孤芳的風(fēng)格,那就是僭越過甚,誤會采訪就是文學(xué)批評了。
余光中經(jīng)典散文 篇13
這本散文集是余光中自選集,前大半部是游記,后半部是知性散文和小品文。就我而言,我更喜歡余光中的知性散文,以中外各名家的生平事件或一些古今舊事娓娓道來,即詼諧且識性較強,慢慢的讀來能在這樣的散文里找到與自己共同的興趣和愛好,也能在心靈上引起共鳴,借著余光中的博聞和廣見,也可以接間的在他的書中認(rèn)識更多的“新友”。
或許,作者在國外居住的.時間較長吧,從這本書中可以了解到余光中的趣味很廣,且敘事大多都用在國外各名家的生平事件上和引用他們的名言名句上。這也許是一些文人的通病吧,自以為覺得只要在自己的文里雕刻上些國外的一些大家的名言,文里文外再引用這些國外大家的一些名句裝飾于自己的文里,這樣就會覺得高人一等,或自視學(xué)識博廣以資博識深厚吧。當(dāng)然,我并非眼界淺窄到非要把中外文化分個一清二楚,非要搞個國界文化分明,楚河漢界,中是中,西是西,中國人就得用老子莊子孔子孟子才算是正統(tǒng),用了西方的文化和前人的思想就是媚外,就是崇洋,就不地道。但是我總覺得如果一本文集里大部分都是引用西方前哲們的思想如何如何,那么,我想此文不旦失去了美感,也失去了自己思想的厚重力量,讓人含在觜里如嚼雞肋,味淡且難以飽腹棄之還又覺不忍,畢竟書都是花自己的血汗錢所購來的。
余中光的游記初見一兩篇時會覺得他對景物的比擬很新鮮,很有特點,對天地萬物的識見讓人有種非常人性的生命存在,在他的筆觸下天地萬物的悲喜歡歌都是那么情趣盎然,那么風(fēng)花雪月,萬種風(fēng)情。但大半部分若都是一樣的情味,一樣的喻擬,讀久了也會讓人感覺平平仄仄,千篇一律,陳陳相似的味道,再往后讀下去也就覺得愈來愈乏味了。
這或許一成為職業(yè)寫作人,因?qū)懚鴮,因書而書,天天筆耕不輟,文流難免也有斷流不續(xù)時吧。從文中還發(fā)現(xiàn)很多語句讀著別扭、拗口,如這一句,我讀了幾遍還是不順:“車在勢蟠龍蛇黛黑糾纏著皎白的山道上盤旋上升……”不知此處的“勢”是錯別字還是另有他意?明明是雪天,如上句……
余光中經(jīng)典散文 篇14
今天無意間讀到了余先生的一篇美文《我的四個假想敵》,一改我對先生的印象。在文中,先生的語言詼諧幽默,讓人忍禁不禁。字里行間流露出對女兒的深沉的愛。
余先生看著四個女兒相繼成長會少女,心中又喜又怕。為女兒的成長高興,為她們即將離開自己而傷感。這恐怕是每一個父親的心聲吧。
“冥冥之中,有四個少男正偷襲來,雖然躡手躡腳,屏聲止息,只等時機(jī)一到,便會站在亮處,裝出偽善的笑容,叫我岳父。我當(dāng)然不答應(yīng)他。哪有那么容易的事。我想一個果樹,天長地久在這里站立了多年,風(fēng)霜雨雪,樣樣有份,換來果實累累,不勝負(fù)荷。而你,偶爾過路的小子,竟然一伸手就來摘果子,活該蟠地樹根拌你一腳”
讀到此處不覺笑出聲來,此時的先生像個孩子般說著天真的話,看來岳父和女婿真的是“情敵”哦,呵呵在發(fā)笑之余我們讀出了父親得情懷。雖然余先生語言至此,但他只是抒發(fā)一下感慨,他會相信女兒能很好的生活。他還是會做一個開明的父親,偽作輕松。
恰好昨天看了一部電影《大學(xué)游記》講述的也是一個類似余先生的父親。余先生只是有四個假想敵而已,而Jamn則把所有可能的情景都看作危險,他想和女兒像小時候一樣親密,希望女兒永遠(yuǎn)在自己設(shè)置的安全線內(nèi)生活。他是太愛女兒了,以至于害怕她離開自己的視線?烧缢哪赣H所說:“你知道嗎?當(dāng)你去當(dāng)兵時,我也害怕、擔(dān)心。我時時都在承受煎熬,我希望你就在我身邊。但我知道我必須讓你離開,我必須相信你可以獨立生活的好。我必須相信你,雖然我的內(nèi)心是那么的.不安!(意思大致是,記不得原句了)說這些時,老奶奶眼里含著淚水,這是一個母親的心聲。
另外,jamn雖為人夫、人父,再前行的路上仍需要母親的支持。一個內(nèi)容簡單的電影引起我們內(nèi)心深處的情感,感動……在生命終結(jié)之前,每個人都是一個學(xué)習(xí)者,學(xué)習(xí)如何生活,這與年齡無關(guān),因為生命是一次沒有返程的旅行。
寫著寫著發(fā)現(xiàn)離題目已經(jīng)很遠(yuǎn)了,姑且就這樣吧。
余光中經(jīng)典散文 篇15
《聽聽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初讀《聽聽那冷雨》,不禁大驚:散文可以如此寫?細(xì)讀之則手不釋卷。余光中曾戲稱:“右手寫詩,偶爾左手寫散文,算是副產(chǎn)品!钡@樣的副產(chǎn)品在當(dāng)代散文家中有幾人能出其右?詩一樣的充滿騰躍聯(lián)想的言語是《聽聽那冷雨》的最大特征。作者在文中大量動用了迭字句。
文章開始,就對雨作縱情的描繪: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濕濕······一句就寫出雨的形聲。接著他騰躍聯(lián)想,寫道:······即便在夢里,也似乎把雨傘撐著······這句奠定了整篇一種“憂傷”的基調(diào)。馬上,他大膽想象:整個中國整部中國歷史無非是一張黑白片子,片頭到片尾,不斷這樣下著雨。此時,我窒息般地感覺到余光中心坎那種深深的鄉(xiāng)愁以及愛國情懷。本文恰似一首長詩,字字句句,充滿令人驚奇的詩的意象。作者筆下的雨時而是“黑白片子”,時而是“宋畫”,時而是“一滴濕漉漉的靈魂”,時而是“溫柔的灰美人”等等。作者憑非凡的才力和杰出的想象力,把鄉(xiāng)愁化為種種意象,而意象又于作者的`某段人生遭逢及心靈歷程相連相融。堪稱情絲和雨絲交錯。余光中用詩樣的言語對雨進(jìn)行視覺、聽覺、嗅覺等多方面感覺進(jìn)行描寫,字里行間,新詩神韻俯拾即是,例“牧童遙指”,“劍門細(xì)雨渭城輕塵”,“杏花春雨江南”。
喜好古典文學(xué)者看本文,時時會心一笑。而喜歡古代風(fēng)格的讀者也不會失望,例“雨是潮潮濕濕的音樂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一句,已令許多所謂的古代詩人汗顏。言語是思維的載體,言語沒有音樂味,何能成為作家?異樣,思維不深邃,更是不成作家。余光中將思維完美融入言語,正如他所說:一位出色的散文家,當(dāng)他的思維和文字相遇,美如鹽撒于燭,會噴出七色的火花。我讀書,常愛劃句,但是讀《聽聽那冷雨》,居然摘不下一句,由于每一句話都這么美。
文壇宿耆柯靈說:《聽聽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珠,聲色光影,密密層層,犬牙交錯而成。這也答應(yīng)以協(xié)助咱們對中國文字和古代文學(xué)的體現(xiàn)力添加一點決心,也應(yīng)該承認(rèn)這在五四以來的散文畛域中,算是別辟一境。評論毫無過獎,也深刻公道。
余光中經(jīng)典散文 篇16
飛行袋鼠“曠達(dá)士”(Qantas)才一展翅,偌大的新幾內(nèi)亞,怎么竟縮成兩只青螺,大的一只,是維多利亞峰,那么小的一只,該就是塞克林峰了吧。都是海拔萬呎以上的高峰,此刻,在“曠達(dá)士”的翼下,卻纖小可玩,一簇黛青,嬌不盈握,虛虛幻幻浮動在水波不興一碧千哩的“南溟”之上。不是水波不興,是“曠達(dá)士”太曠達(dá)了,俯仰之間,忽已睥睨八荒,游戲云表,遂無視于海濤的起起伏伏了。不到一杯橙汁的工夫,新幾內(nèi)內(nèi)亞的郁郁蒼蒼,倏已陸沉,我們的老地球,所有故鄉(xiāng)的故鄉(xiāng),一切國恨家愁的所依所托,頃刻之間都已消逝。所謂地球,變成了一只水球,好藍(lán)好美的一只水球,在好不真實的空間好緩好慢地旋轉(zhuǎn),晝轉(zhuǎn)成夜,春轉(zhuǎn)成秋,青青的少年轉(zhuǎn)成白頭。故國神游,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水汪汪的一只藍(lán)眼睛,造物的水族館,下面泳多少鯊多少鯨,多少億兆的魚蝦在暖洋洋的熱帶海中悠然擺尾,多少島多少嶼在高敢的夢史蒂文森的記憶里午寐,鼾聲均勻。只是我的想象罷了,那淡藍(lán)的大眼睛笑得很含蓄,可是什么秘密也沒有說。古往今來,她的眼里該只有日起月落,星出星沒,映現(xiàn)一些最原始的抽象圖形。留下我,上天無門,下臨無地,一只“曠達(dá)士”鶴一般地騎著,虛懸在中間。頭等艙的鄰座,不是李白,不是蘇軾,是雙下巴大肚皮的西方紳士。一杯酒握著,不知該邀誰對飲。
有一種叫做云的騙子,什么人都騙,就是騙不了“曠達(dá)士”!皶邕_(dá)士”,一飛沖天的現(xiàn)代鵬鳥,經(jīng)緯線織成密密的網(wǎng),再也網(wǎng)它不住。北半球飛來南半球,我騎在“曠達(dá)士”的背上,“曠達(dá)士”騎在云的背上。飛上三萬呎的高空,云便留在下面,制造它騙人的氣候去了。有時它層層疊起,雪峰竟拔,冰崖爭高,一望無盡的皚皚,疑是西藏高原雄踞在世界之脊。有時它皎如白蓮,幻開千朵,無風(fēng)的岑寂中,“曠達(dá)士”翩翩飛翔,人蓮出蓮,像一只戀蓮的蜻蜓。仰望白云,是人。俯玩白云,是仙。仙在常中觀變,在陰晴之外觀陰晴,仙是我。哪怕是幻覺,哪怕僅僅是幾個時辰。
“曠達(dá)土”從北半球飛來,五千哩的云驛,只在新幾內(nèi)亞的南岸息一息羽毛。摩爾斯比(PortMoresby)浸在溫暖的海水里,剛從熱帶的夜里醒來,機(jī)場四周的青山和遍山的叢林,曉色中,顯得生機(jī)都勃,綿延不盡。機(jī)場上見到好多巴布亞的土人,膚色深棕近黑,闊鼻、厚唇、凹陷的`眼眶中,眸光炯炯探人,很是可畏。
從新幾內(nèi)亞向南飛,下面便是美麗的珊瑚海(CoralSea)了。太平洋水,澈澈澄澄清清,浮云開處,一望見底,見到有名的珊瑚礁,綽號“屏藩大礁”(GreatBarrierReef),迤迤邐邐,零零落落,系住澳洲大陸的東北海岸,好精巧的一條珊瑚帶子。珊瑚是淺紅色,珊瑚礁呢,說也奇怪,卻是青綠色。開始我簡直看不懂,雙層玻璃的機(jī)窗下,奇跡一般浮現(xiàn)一塊小島,四周湖綠,托出中央一方翠青,正覺這小島好漂亮好有意思,前面似真似幻,竟又浮來一塊,形狀不同,青綠色澤的配合則大致相同。猜疑未定,遠(yuǎn)方海上又出現(xiàn)了,不是一個,而是一群,長的長,短的短,不規(guī)不則得乖乖巧巧,玲玲瓏瓏,那樣討人喜歡的圖案層出不窮,令人簡直不暇目迎目送。詩人侯伯特(GeorgeHerbert)說:
色澤鮮麗
令倉促的觀者拭目重看
驚愕間,我真的揉揉眼睛,被香港的紅塵吹翳了的眼睛,仔細(xì)看一遍。不是島!青綠色的圖形是平鋪在水底,不是突出在水面。啊我知道了,這就是聞名世界的所謂”屏藩大礁”了。透明的柔藍(lán)中漾現(xiàn)變化無窮的青綠群礁,三種涼涼的顏色配合得那么諧美而典雅,織成海神最豪華的地氈。數(shù)百叢的珊瑚礁,檢閱了一個多小時才看完。
余光中經(jīng)典散文 篇17
余先生的作品須慢慢品味。每一句話所蘊含的養(yǎng)分,只有細(xì)細(xì)咀嚼、盡情想象才能吸收,吸收之后還會引來許多聯(lián)想——它不提醒,人卻自發(fā)聯(lián)想。經(jīng)過咀嚼、想象、聯(lián)想這樣的過程,速度自然快不起來。不必心急,即使身為現(xiàn)代人,我們讀慣了新聞、時評或者網(wǎng)絡(luò)文學(xué),練就了一目十行的本領(lǐng),即使我們的'意圖僅僅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多讀幾本書,也不要心急。對于余先生的作品,如果一目十行,必然要漏掉許許多多的趣味和許許多多豐富的內(nèi)涵,那真是讀了等于沒有讀;如果貪多求快,卻囫圇吞棗讀完一本也不如精讀一篇所吸收的東西多。其實不只余先生的作品如此,優(yōu)秀的詩歌、散文皆是如此。一加一大于二雖然在數(shù)學(xué)里不成立,卻在文學(xué)中隨處可見。
因此,詩歌和散文最能怡情冶性。靜下心來讀幾段,不,讀幾段就會靜下心來,而后平心靜氣地享受生活,興致勃勃地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諸多樂趣。從這個角度來看,詩歌和散文竟有了養(yǎng)生的效用。養(yǎng)生必先養(yǎng)心,每日讀兩篇怡情冶性的文學(xué)作品,順順心,靜靜氣,便是為養(yǎng)生積下了大功德。
余光中經(jīng)典散文 篇18
不知道我們這一生究竟要講多少句話。如果有一種工具可以統(tǒng)計,像步行鍛煉的人所帶的計步器那樣,我相信其結(jié)果必定是天文數(shù)字,其長可以繞地球幾周,其密可以下大雨幾場。具體情形當(dāng)然因人而異。有人說話如參禪,能少說就少說,最好是不說,一切盡在不言中;有人說話如蟬鳴,并不一定要表達(dá)什么,只是無意識地做口腔運動而已。說話,有時只是鼓唇搖舌,有時是為了表情達(dá)意,有時,卻也是一種藝術(shù)。許多人說話只是為避免冷場,并不是要表達(dá)什么思想,因為他們的思想本就不多。至于說話而成藝術(shù),一語而妙天下,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要記入《世說新語》或《約翰生傳》才行。哲人桑塔亞那就說:“雄辯滔滔是民主的術(shù),清談娓娓的藝術(shù)卻屬于貴族!彼傅摹百F”不是階級,而是趣味。
最常見的該是兩個人的對話,其間的差別當(dāng)然是大極了。對象若是法官、醫(yī)師、警察、主考官之類,對話不但緊張,有時恐怕還頗危險,樂趣當(dāng)然是談不上的。朋友之間無所用心的閑談,如果兩人的識見相當(dāng),而又彼此欣賞,那真是最快意的事了;如果雙方的識見懸殊,那就好像下棋讓子,玩得總是不暢。要緊的是雙方的境界能夠交接,倒不一定兩人都要有口才,因為口才宜于應(yīng)敵,卻不宜用來待友。甚至也不必都健談,而最宜一個健談,一個善聽。談話的可貴之處在于共鳴,更在于默契。真正的知己,就算是默默相對,無聲也勝似有聲:這種情形當(dāng)然也可以包括夫妻和情人。
這世間如果盡是健談的`人,就太可怕了。每一個健談的人都需要一個善聽的朋友,沒有靈耳,巧舌拿來做什么呢?英國散文家海斯立德說:“交談之道不但在會說,也在會聽。”在公平的原則下,一個人要說得盡興,必須有另一個人聽得入神。如果說話是權(quán)利,聽話就是義務(wù),而義務(wù)應(yīng)該輪流承擔(dān)。同時,仔細(xì)聽人說話,輪到自己說時,才能充分切題。我有一些朋友,迄今未養(yǎng)成善聽人言的美德,所以跟人交談,往往像在自言自語。是音樂家,一定得能聽音辨聲,先能收,才能發(fā)。仔細(xì)聽人說話是表示尊重與關(guān)心。善言,能贏得聽眾;善聽,才能贏得朋友。
如果是幾個人聚談,又不同了。有時座中一人侃侃而談,眾人睽睽恭聽,那人不是上司、前輩,便是德高望重之輩,自然擁有發(fā)言權(quán),甚至插口之權(quán)。其他的人就只有斟酒點煙、隨聲附和的分兒了。有時見解出眾、口舌便捷的人,也能獨攬話題,語驚四座。有時座上有二人焉,往往是主人與主客,一來一往你問我答、你攻我守,左右了全席談話的大勢,也能引人入勝。
最自然也最有趣的情況,乃是滾雪球式。談話的主題隨緣而轉(zhuǎn),愈滾愈大,眾人興之所至,七嘴八舌,或輪流坐莊,或旁白助陣,或爭先發(fā)言,或反復(fù)辯難,或怪問乍起而舉座愕然,或妙答迅接而哄堂大笑,一切都是天機(jī)巧合,甚至重加排練也不能再現(xiàn)原來的生趣。這種滾雪球式,人人都說得盡興,也都聽得入神,沒有冷場,也沒有冷落了誰,卻有一個條件,就是座上盡是老友;也有一個缺點,就是良宵苦短,壁鐘無情,談興正濃而星斗已稀。日后我們懷念故人,那一景正是最難忘的高潮。
眾客之間若是不甚熟稔,雪球就滾不起來。缺乏重心的場面,大家只好就地取材,與鄰座不咸不淡地攀談起來,有時興起,也會像舊小說那樣“捉對兒廝殺”。這時,得憑你的運氣了。萬一你遇人不淑,鄰座遠(yuǎn)交不便、近攻得手,就守住你一個人懇談、密談,更有趣的話題、更壯闊的議論,正在三尺外熱烈展開,也許就是今晚最生動的一刻。明知錯過了許多賞心樂事,你卻不能不收回耳朵,面對你的不芳之鄰,在表情上維持起碼的禮貌。其實呢,你恨不得他忽然被魚刺鯁住。這種性好密談的客人,往往還有一種惡習(xí),就是名副其實地交頭接耳,似乎他要鄭重交代的,句句都是肺腑之言,恨不得回其天鵝之頸,伸其長蛇之舌,來舔你的鼻子。你嚇得閉氣都來不及了,哪里還聽得進(jìn)什么肺腑之言。此人的肺腑深幾許,尚不得而知,他的口腔是怎么一回事,早已有各種菜味,酸甜苦辣地向你來告密了。至于口水,更是不問可知,早已澤被四方矣,誰教你進(jìn)入它的射程呢?
聚談雜議,幸好不是每次都這么危險?墒乾F(xiàn)代人的生活節(jié)奏畢竟愈來愈快,無所為的閑談、雅談、清談、忘機(jī)之談幾乎是不可能了!芭既恢盗舟,談笑無還期!痹谝磺兄v究效率的工業(yè)社會,這種閑逸之情簡直是一大浪費。劉禹錫但求“無絲竹之亂耳”,其實絲竹比起現(xiàn)代的流行音樂來,總要清雅得多。現(xiàn)代人坐上計程車、火車、長途汽車,都難逃噪音之害。到朋友家談天吧,往往又有孩子在看電視。飯店和咖啡館能免于流行音樂的,也很少見了。現(xiàn)代生活的一大苦惱,便是經(jīng)常橫被打斷,要跟二三知己促膝暢談,實在太難。
剩下的一種談話,便是跟自己了。我不是指出聲的自言自語,而是指自我的沉思默想。發(fā)現(xiàn)自己內(nèi)心的真相,需要性格的力量。唯勇者始敢單獨面對自己,唯智者才能與自己為伴。一般人的心靈承受不了多少靜默,總需要有一點聲音來解救,所以卡萊爾說:“語言屬于時間,靜默屬于永恒!笨上н@妙念也要言詮。
余光中經(jīng)典散文 篇19
所謂知性,應(yīng)該包括知識與見解。知識是靜態(tài)的,被動的,見解卻高一層。見解動于內(nèi),是思考,形于外,是議論。議論要有層次,有波瀾,有文采,才能縱橫生風(fēng)。不過散文的知性仍然不同于論文的知性,畢竟不宜長篇大論,尤其是刻板而露骨的推理。散文的知性該是智慧的自然洋溢,而非博學(xué)的刻意炫夸。說也奇怪,知性在散文里往往要跟感性交融,才成其為“理趣”。
至于感性,則是指作品中處理的感官經(jīng)驗,如果在寫景、敘事上能夠把握感官經(jīng)驗而令讀者如臨其景,如歷其事,這作品就稱得上‘感性十足”,也就是富于“臨場感”(sense Of immediacy)。一位作家若能寫景出色,敘事生動,則抒情之功已經(jīng)半在其中,只要再能因景生情,隨事起感,抒情便能奏功。不過這件事并非所有的散文家都做得到,因為寫景若要出色,得有點詩人的本領(lǐng),敘事若要生動,得有點小說家的才能,而進(jìn)一步若要抒情,則更須詩人之筆。生活中的感性要變成筆端的感性,還得善于捕捉意象,安排聲調(diào)。
另一方面,知性的散文,不論是議論文或雜文,只要能做到聲調(diào)鏗鏘,形象生動,加上文字整潔,條理分明,則盡管所言無關(guān)柔情美景或是慷慨悲歌,仍然有其感性,能夠感人,甚至成為美文。且以王安石的《讀孟嘗君傳》為例: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短短九十個字,回旋的空間雖然有限,卻一波三折,層層逼進(jìn),而氣勢流暢,議論縱橫,更善用五個“士”和三個“雞鳴狗盜”形成對照,再以雞犬之弱反比虎豹之強,所以雖然是知性的史論,卻富于動人的感性。在美感的滿足上,這篇知性的.隨筆竟然不下于杜牧或王安石自己詠史的翻案詩篇,足見一篇文章,只要邏輯的張力飽滿,再佐以恰到好處的聲調(diào)和比喻,仍然可以成為散文極品,不讓美文的名作“專美”。
因此感性一詞應(yīng)有兩種解釋。狹義的感性當(dāng)指感官經(jīng)驗之具體表現(xiàn),廣義的感性甚至可指:一篇知性文章因結(jié)構(gòu)、聲調(diào)、意象等等的美妙安排而產(chǎn)生的魅力。也就是說,感性之美不一定限于寫景、敘事、抒情的散文,也可以得之于議論文的字里行間。
余光中經(jīng)典散文 篇20
文學(xué)作品給讀者的印象,若以客觀與主觀兩極,理念與情感對立,則每有知性與感性之分。所謂知性,應(yīng)該包括知識與見解。知識是靜態(tài)的,被動的,見解卻高一層。見解動于內(nèi),是思考,形于外,是議論。議論要有層次,有波瀾,有文采,才能縱橫生風(fēng)。不過散文的知性仍然不同于論文的知性,畢竟不宜長篇大論,尤其是刻板而露骨的推理。散文的知性該是智慧的自然洋溢,而非博學(xué)的刻意炫夸。說也奇怪,知性在散文里往往要跟感性交融,才成其“理趣”。
至于感性,則是指作品中處理的感官經(jīng)驗,如果在寫景、敘事上能夠把握感官經(jīng)驗而令讀者如臨其景,如歷其事,這作品就稱得上‘感性十足”,也就是富于“臨場感”(sense Of immediacy)。一位作家若能寫景出色,敘事生動,則抒情之功已經(jīng)半在其中,只要再能因景生情,隨事起感,抒情便能奏功。不過這件事并非所有的散文家都做得到,因?qū)懢叭粢錾糜悬c詩人的本領(lǐng),敘事若要生動,得有點小說家的才能,而進(jìn)一步若要抒情,則更須詩人之筆。生活中的感性要變成筆端的感性,還得善于捕捉意象,安排聲調(diào)。
另一方面,知性的散文,不論是議論文或雜文,只要能做到聲調(diào)鏗鏘,形象生動,加上文字整潔,條理分明,則盡管所言無關(guān)柔情美景或是慷慨悲歌,仍然有其感性,能夠感人,甚至成美文。且以王安石的《讀孟嘗君傳》例: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短短九十個字,回旋的空間雖然有限,卻一波三折層層逼進(jìn),而氣勢流暢,議論縱橫,更善用五個“士”和三個“雞鳴狗盜”形成對照,再以雞犬之弱反比虎豹之強,所以雖然是知性的史論,卻富于動人的感性。在美感的滿足上,這篇知性的隨筆竟然不下于杜牧或王安石自己詠史的翻案詩篇,足見一篇文章,只要邏輯的`張力飽滿,再佐以恰到好處的聲調(diào)和比喻,仍然可以成散文極品,不讓美文的名作“專美”。
吃飯有時極像結(jié)婚,名義上最主要的東西,其實往往是附屬品,正如討闊佬的小姐,宗旨倒并不在女人。這種主權(quán)旁移,包含著一個轉(zhuǎn)彎的不甚素樸的人生觀。
白帝城本來就熔鑄著兩種聲音、兩番神貌:李白與劉備,詩情與戰(zhàn)火,豪邁與沉郁,對自然美的朝巍與對山河主宰權(quán)的爭逐。它高高地矗立在群山之上,它腳下,是這兩個主題日夜?fàn)庌q著的滔滔江流。
余光中經(jīng)典散文 篇21
從小吟詠著余光中的《鄉(xiāng)愁》長大,相望著的那一方的土地,滿溢著我們的思念,更回蕩著憂愁。同一片月光下的我們何時才能舉杯共邀明月,言歡共飲長江水。然而,在四川省及周邊一場突如其來的特大地震,在哀痛與悲傷面前,讓我們強烈的感受到“唇齒相依,手足相連”的血脈親情,那是一種發(fā)自心靈的統(tǒng)一。
同文同種,唇齒相依的骨肉親情,在大災(zāi)難面前,愈加強烈。從5月12日汶川地震的災(zāi)情-災(zāi)區(qū)以及受災(zāi)民眾,成為臺灣社會的.焦點。臺灣同胞們都紅著淚眼互問:“我們可以為災(zāi)區(qū)做點什么?”臺胞們的捐贈救災(zāi)行動蔚然成風(fēng),催生出一幅幅感人畫面。大量人力物力涌向中國,為中國的每顆受傷的心,滴血的翅膀帶來一份慰藉與撫慰。來自臺胞們急切的捐款的電話系著這一頭,在那一頭,成千上萬的那一頭也在急切地等待著,系著這頭,系著那頭,而電話服務(wù)的這一頭,恨著自己為什么就只有兩只手!此刻臺商都動員起來,很多臺商捐了又捐,在這一刻他們決不計較著生命的豪華奢侈的投資,在生命的禮遇面前,所有世人同逝者默哀,向生命的尊嚴(yán)致敬。平凡人的愛心,則從四面八方如洪水般匯聚而來,在陰霾里化作縷縷溫暖的陽光,輕撫著大陸同胞的心坎。
20多位臺灣的飛行員,舍小家顧大家,紛紛主動請纓上陣,一個堅定的信念是鷹的誓言,要馳騁昨天的廢墟;匦臍饬鳎涗浵履阋淮未巫蠲赖幕【。紅十字會的愛心團(tuán)隊也在第一時間來到這片滿目瘡痍的黃土地上,青銅的光輝下,在奔跑,再爭奪,這片黃土地上每個人生的權(quán)力。放飛著一只鴿子的心,帶上溫暖與祝福,去尋找那一顆顆恐懼又膽小的心,一路陪著天使來到天堂,在純凈與美麗中尋找快樂。從不放棄過自己的諾言,從不背棄過自己的信念-將愛傳播下去。在地獄邊上,中國的戰(zhàn)士不孤獨。在浸染著陰霾與紅色的世界里,有無數(shù)條黃色的絲帶瀟灑的飄揚,有著那一條條不屈的錚錚鐵骨漢子,一根根不彎的凜冽的脊梁。同一個信念,同一個誓言:希望必將與中國同在。
余光中經(jīng)典散文 篇22
很喜歡余的散文。讀作家余光中爺爺?shù)纳⑽目倳䦶奈睦锔杏X到一股淡淡的藍(lán),這種被淡淡的藍(lán)靄氤氳包裹的氣息,又總能牽引我深深的走入文中,去感受作者的心里世界,隨著他的文路去觸摸他的天空、他的雪雨霽月、他的深深思鄉(xiāng)情愁……
每篇散文里作者無論走在哪里,身在何方,都有他那顆熾熱的思鄉(xiāng)情懷總在系戀著祖國,思戀著故鄉(xiāng),無論夜里醒來的床前明月,還是夢里陽關(guān)的大道,無不是作者行途中執(zhí)著的燈盞,引領(lǐng)作者的心回歸故里田園,投入到祖國母親的'懷抱。
作家余光中的文字貴而不浮,絢麗而不虛幻,溫婉而不俗媚,他的文字大氣磅礴,不愧稱之為文化大家。正如楊克所說:“作家余光中是中國最好的散文家之一,他的散文浸淫著一種詩意和古典神韻,有一種中國的文化底蘊,比較華美。”
借用楊克的話來對作家余光中爺爺?shù)纳⑽暮喸u結(jié)筆,也正是抒出我對余先生的景仰之情……
余光中經(jīng)典散文 篇23
英國當(dāng)代詩人西格夫里·薩松曾寫過一行不朽的警句:“In me the tiger sniffe the rose!泵銖姲阉g成中文,便是:“我心里有猛虎在細(xì)嗅薔薇!
如果一行詩句可以代表一種詩派(有一本英國文學(xué) 史曾舉柯立治“忽必烈汗”中的三行詩句:“好一處蠻荒的所在!如此的圣潔、鬼怪,像在那殘月之下,有一個女人在哭她幽冥的歡愛1為浪漫詩派的代表),我就愿舉這行詩為象征詩派藝術(shù)的代表。每次念及,我不禁想起法國現(xiàn)代畫家昂利·盧梭的杰作“沉睡的吉普賽人”。假使盧梭當(dāng)日所畫的不是雄獅逼視著夢中的浪子,而是猛虎在細(xì)嗅含苞的薔薇,我相信,這幅畫同樣會成為杰作。借乎盧梭逝世,而薩松尚未成名。
我說這行詩是象征詩派的代表,因為它具體而又微妙地表現(xiàn)出許多哲學(xué)家所無法說清的話;它表現(xiàn)出人性里兩種相對的本質(zhì),但同時更表現(xiàn)出那兩種相對的本質(zhì)的調(diào)和。假使他把原詩寫成了“我心里有猛虎雄踞在花旁”,那就會顯得呆笨,死板,徒然加強了人性的內(nèi)在矛盾。只有原詩才算恰到好處,因為猛虎象征人性的一方面,薔薇象征人性的另一面,而“細(xì)嗅”剛剛象征著兩者的關(guān)系,兩者的調(diào)和與統(tǒng)
原來人性含有兩面:其一是男性的,其一是女性的;其一如蒼鷹,如飛瀑,如怒馬;其一如夜鶯,如靜池,如馴羊。所謂雄偉和秀美,所謂外向和內(nèi)向,所謂戲劇型的和圖畫型的,所謂戴奧尼蘇斯藝術(shù)和阿波羅藝術(shù),所謂“金剛怒目,菩薩低眉”,所謂“靜如處女,動如脫兔”,所謂“駿馬秋風(fēng)冀北,杏花春雨江南”,所謂“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和“大江東去”,一句話,姚姬傳所謂的陽剛和陰柔,都無非是這兩種氣質(zhì)的注腳。兩者粗看若相反,實則乃相成。實際上每個人多多少少都兼有這兩種氣質(zhì),只是比例不同而已。
東坡有幕上,嘗謂柳永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zhí)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東坡詞須關(guān)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東坡為之“絕倒”。他顯然因此種陽剛和陰柔之分而感到自豪。其實東坡之詞何嘗都是“大江東去”?“笑漸不聞聲漸杳,多情卻被無情惱”;“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這些詞句,恐怕也只合十七八女郎曼聲低唱吧?而柳永的詞句:“長安古道馬遲遲,高柳亂蟬嘶”,以及“渡萬壑千巖,越溪深處。怒濤漸息,樵風(fēng)乍起;更聞商旅相呼,片機(jī)高舉!庇质呛蔚染辰!就是曉風(fēng)殘月的上半闋那一句“暮靄沉沉楚天闊”,誰能說它竟是陰柔?他如王維以清淡勝,卻寫過“一身轉(zhuǎn)戰(zhàn)三千里,一劍曾當(dāng)百萬師”的詩句;辛棄疾以沉雄勝,卻寫過“羅帳燈昏,哽咽夢中語”的詞句。再如浪漫詩人濟(jì)慈和雪萊,無疑地都是陰柔的了?墒乔鍑实囊国L也曾唱過:“或是像精壯的科德慈,怒著鷹眼,凝視在太平洋上。”就是在那陰柔到了極點的“夜鶯曲”里,也還有這樣的句子 !巴瑯拥母杪晻r!宰×松窆值拈L窗——那荒僻妖土的長窗——俯臨在驚險的海上!敝劣谀侵辉迫福恰拔黠L(fēng)歌”里所蘊藏的力量,簡直是排山倒海,雷霆萬鈞!還有那一首十四行詩“阿西曼地亞斯”除了表現(xiàn)藝術(shù)不朽的思想不說,只其氣象之偉大,魄力之雄渾,已可匹敵太白的'“西風(fēng)殘照,漢家陵闕”。
也就是因為人性里面,多多少少地含有這相對的兩種氣質(zhì),許多人才能夠欣賞 和自己氣質(zhì)不盡相同,甚至大不相同的人。例如在英國,華茲華斯欣賞密爾頓;拜倫欣賞頂普呂夏綠蒂·白朗戴欣賞薩克瑞;史哥德欣賞簡·奧斯。皇吩婆笮蕾p蘭道;蘭道欣賞白朗寧。在我國,辛棄疾欣賞李清照也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但是平時為什么我們提起一個人,就覺得他是陽剛,而提起另一個人,又覺得他是陰柔呢?這是因為備人心里的猛虎和薔薇所成的形勢不同。有人的心原是虎穴,虎穴的口的幾朵薔薇免不了猛虎的踐踏;有人的心原是花園,園中的猛虎不免給那一片香潮醉倒。所以前者氣質(zhì)近于陽剛,而后者氣質(zhì)近于陰柔。然而踏碎了的薔薇猶能盛開,醉倒了的猛虎有時醒來。所以霸王有時悲歌,弱女有時殺賊;梅村,子山晚作悲涼,薩松在第一次大戰(zhàn)后出版了低調(diào)的“心旅”。
“我心里有猛虎在細(xì)嗅薔薇!比松 原是戰(zhàn)場,有猛虎才能在逆流里立定腳跟,在逆風(fēng)里把握方向,做暴風(fēng)雨中的海燕,做不改顏色的孤星。有猛虎,才能創(chuàng)造慷慨悲歌的英雄事業(yè);涵蔓耿介拔俗的志士胸懷,才能做到孟郊所謂的一鏡破不改光,蘭死不改香0同時人生又是幽谷,有薔薇才能燭隱顯幽,體貼入微;有薔薇才能看到蒼蠅控腳,蜘蛛吐絲,才能聽到暮色潛動,春草萌牙,才能做到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國”。在人性的國度里,一只真正的猛虎應(yīng)該能充分地欣賞薔薇,而一朵真正的薔薇也應(yīng)該能充分地尊敬猛虎;微薔薇,猛虎變成了菲力斯旦;微猛虎,薔薇變成了懦夫。韓黎詩:“受盡了命運那巨棒的痛打,我的頭在流血,但不曾垂下1華茲華斯詩:“最微小的花朵對于我,能激起非淚水所能表現(xiàn)的深思!蓖暾娜松鷳(yīng)該兼有這兩種至高的境界。一個人到了這種境界,他能動也能靜,能屈也能伸,能微笑也能痛哭,能像廿世紀(jì)人一樣的復(fù)雜,也能像亞當(dāng)夏娃一樣的純真,一句話,他心里已有猛虎在細(xì)嗅薔薇。
【余光中經(jīng)典散文】相關(guān)文章:
余光中散文04-01
余光中散文精選04-01
余光中的經(jīng)典散文05-24
余光中代表散文08-29
余光中散文精選摘抄04-10
余光中散文特色03-23
余光中論朱自清的散文03-23
余光中短篇散文02-24
余光中散文研究現(xiàn)狀08-29
余光中議論性散文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