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波亂山影,蟬鳴靜古園散文
喜歡爬山的我,來到蘇州之后,卻沒有再去爬過,想來是因為遠,其山離我遠,此心離山遠。山遠的距離總可到達,時間也可大致計算,唯心遠的距離,非悟者不能達到。
我不是悟道者,自不敢言可以達到這種距離的消彌,因在前去之時,心中都還有一些對于距離的抗拒!我明白這種距離,其實源自于我內(nèi)心的抗拒,來源于心中的某種痼疾吧!
我的心始終是病的,它有太多恐懼,也有太多的顧慮,所以始終難以專注到眼前,在路上的時候,因渴望太多,所以希望快點到達,反而忽視了路邊林林總總的風景,到達終點的時候,因曾經(jīng)期待太好,所以總會有不如意,沒出去的時候,因為害怕太遠而不敢出去,因為熱天怕太熱,冷天怕太冷,總有這樣那樣的理由,我覺得,這些理由,都是內(nèi)心頑疾,須得治療!
也許不單單是我,任何人都會在此種顧慮當中,丟失許多,一顆不能完全把握現(xiàn)下?lián)碛械臇|西的心,便不算是健康的。因那總總矛盾,總是對人生的分離和割據(jù),內(nèi)心不是獨立,而是被統(tǒng)治,被占領(lǐng),這樣的內(nèi)心,如何說是健康的呢?
占領(lǐng)我們內(nèi)心的東西,看起來很多,其實也就兩樣,對未來的憂慮,對外界眼光的在意。前者是對生存認知的偏差,后者是對自我認知的不足!此二種越是不足,生命越是難得自我!難得自由!
說到自由,其實才是人生最大的追求,有約束的自由,有所節(jié)制的幸福,好像是胡適之先生的話,但生活在現(xiàn)在社會,誰會沒有約束,誰會沒有限制,此約束和限制是在提醒我們,使自己的行為合乎善,使自己的行為正當,并不是要人按照某種教條執(zhí)行。教條主義者的悲劇,寬容序言當中已有明白的記載。
教條主義者在今天,教條越多,自由越少!但任何東西都有成為教條的風險,因為任何東西,如果不經(jīng)變通,都有僵化的可能!
我信仰自由,也一直在為自由努力,但很多時候,感覺自己其實也很不堅定。就像爬山的事情說了很久,卻每一次都是在看著地圖上很遠的路程,望而卻步。
習慣呆在自己的舒適區(qū)當中,可能這就是為什么很多人生活總是一個樣子的原因吧!我想去爬山,卻總也沒去,也是這個原因。我害怕外面的熱,害怕距離的遠,其實只是不想走出舒適區(qū)。
還好,最后走出了,要不然,如何看到這里的山呢,如何看到這樣久別的風景。久別的知己重逢,久違的風景相遇,總是該高興的。
那個早上,睜眼就是天明,一縷陽光也毫不客氣的出鏡,好像是有種感覺,心里有個聲音,脫口而出的說,想去爬山就快點起,要不然就太晚了。彼時,六點半的天空,清明透亮。
路上的兩個小時,穿過城市,也穿過原野,有時候覺得這樣的穿行是一種重復,是某一瞬間經(jīng)歷反復的出現(xiàn),是一種熟悉,也是一種無趣,這是我討厭的重復,我希望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個看見的地方都是新的,即便我心里知道,人永遠沒法兩次踏進同一條河,但看見周圍那種高樓大廈,依然抗拒。
幸好,穿過城市,還有原野,看見大山,看見原野的一剎那,心思猛然活絡(luò)起來。詩人赫爾德林說,人生充滿勞績,但還是應該詩意棲居。后來哲學家海德格爾,到鄉(xiāng)村結(jié)廬而居,心里有寧靜的海洋,寬闊博大,生活也有寧靜的關(guān)聯(lián),一切恰到好處。
終于到了山腳下,青山隱隱,石頭和樹木交替出現(xiàn),樹和石頭,被緊緊的聯(lián)系在一起。山不高,才二百多米,但此處山上有怪石嶙峋,是一種奇特的風景。似乎在突然之間,有“看山不是山”的感悟。
有時候覺得人生是一場很奇妙的東西,因為驚喜和驚嚇都不是可以預見的,唯有經(jīng)歷過,才會知道,驚喜驚嚇之間,從來只在一念之間!
進入景區(qū),有一湖,湖上一橋,一面是水影清波,一面是荷池。此時是農(nóng)歷六月,荷花還正自開放!記得去年西湖的荷花,可是吸引了眾多的人,相比之下,這里的荷花似乎更低調(diào)一些。
往小路深處走去,小溪在七月熱天里消瘦了許多,水流小到無聲,但那種清幽的感覺,還是可以感受得到,人不多,也便沒了歡騰,但鳥卻很歡,上串下跳的,嘰嘰喳喳的。
而身邊人口里呢喃細語說,“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取之無盡,用之不竭”。歲月不理我,但清風拂面而來,總有心安,總覺歸處。
上山也沒有安分,打打鬧鬧的上去,但見山中石頭,如坐,如臥,如立,仿佛睡了千萬年,也仿佛醒著了無盡歲月。
上山的時候,一步一景,對每個石頭都有些好奇,石頭也好像是一種生命形式,只不過,與我們這個可移動的生命形式相比,他移動得很慢,也消減得很慢,由此而被我們感知存在。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種自然消減的過程,生老病死從來沒有繞過誰,但正如沒有誰因為最后的結(jié)果而放棄生命的意義,反而是積極的在找尋,不停的去創(chuàng)造。
我們何以能夠讓生命有除生命形式之外的意義呢?一者是生命的創(chuàng)造,一者是生命存在的明朗化。前者主要在于行動,后者則在于內(nèi)在的感悟!創(chuàng)造是可以看見的,而感悟只能自己感受,是一種與外界無關(guān)的活動。哲人明賢,大都是讓生命的某種形式得以明朗清楚,好像是一點黑夜的星空。
我和她在生命形式的路上,乘著前人點亮的星空,緩緩前行。誠然也由衷的希望,快點有自己的光,曾經(jīng)為此急過,但如今卻已然不急。
山行一路,歡笑一路,奇石看不完,奇山看不盡,在下山之后,始走進明代園林,可能已經(jīng)幾經(jīng)修葺,但骨架猶在,亭臺樓閣,小橋流水,都還靜靜等待,荷花也在陽光中搖曳。古人的生產(chǎn)方式雖比今天落后很多,但勝在他們有比今天更為豐富多彩的內(nèi)心。
所以這處處樓閣,院里小池,都是豐富內(nèi)心的體驗;蛟S,每個時代的豐富都是通過不同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但因心中有數(shù),所以偏見如此,也更喜者流水閣樓,古韻叢生的地方。
最喜的是,此園中極靜,鳥兒在樹枝打鬧,魚兒在水中游泳,微風拂過水面,綠波搖曳。有人在討論詩詞,談及格律、押韻,是中年男女,應是夫婦。記得他們說的是:“清波亂山影,蟬鳴靜古園”,中間有一句忘了,但最后一句,記憶尤深,是“悟道天平山”。
其中還有一段是男人解釋詩句,說“風一吹,水面的波紋,就亂了水中山的倒影,蟬鳴聲,恰恰讓這院子顯得更加安靜。而且,我寫的這首詩里,還有你和我的名字!,后來便沒有逗留,但后來在園中流連,依然幾度看見這對趣人,緣分如此,真是難得!
此外,還有范仲淹范文公紀念祠,文人風骨,尚有余音。也有古剎,佛在其中,有千年古木,其態(tài)參天。
一方面有沙門寧靜,一方面是現(xiàn)世安穩(wěn)。最后在亭中休息,面迎山風,耳聽谷鳥,靜美至極。婷似不舍走,亭里睡一覺,便是山里人。
如果園林的主人若是知道,恐怕也會囑咐一句“不足為外人道”吧!
然而對我們來說,諸多時候,需要道來,生命需要不同的聲音,自己也需要通過此種小道,去理解和明白!
【清波亂山影,蟬鳴靜古園散文】相關(guān)文章:
幸福的清波,清波的幸福散文07-15
心情散文:亂了 靜了12-06
隱靜山散文11-10
水的倒影浪的清波散文09-02
三清山散文07-12
蟬鳴散文09-18
往事已清悲喜已靜散文07-08
文字清歡靜染塵心散文06-24
蟬鳴樹幽幽,屋靜雨蒙蒙抒情散文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