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xiāng)的火炕散文
今年冬天的雪格外的多,一場接著一場的雪花,把北國裝點的銀裝素裹。雪來了,溫度驟降,進入臘八以來,天氣越發(fā)的寒冷,寒風一陣緊似一陣,刺骨的寒風肆無忌憚地吹在身上,冷颼颼的。夜晚,我一個人坐在桌前伏案寫作,冷風吹得腿冰涼,受過傷的膝關節(jié)隱約有些疼痛。我把熱水袋貼在患處,一股暖流在身體里蔓延,真有一種睡在熱炕上的感覺。我抬頭望向窗外,穿過漆黑朦朧的天際,望向故鄉(xiāng)的地方,眼前除了凄冷的城市路燈,在寒冷的夜空里發(fā)出微弱的光芒,再往遠看,卻什么也看不清,北方消失在茫茫的夜色里。我丟下手中的筆,倚靠在窗前,回憶起故鄉(xiāng)的火炕。
北方的冬天十分的寒冷,進入冬季,我那些勤勞、淳樸的鄉(xiāng)親們,有在屋子里搭起一個火爐的習慣,還要燒火炕給房間里取暖。農村的火炕有柴火炕和煤火炕之分,一般產煤較多的地區(qū),煤價相對來說便宜一些,以燒煤火炕的居多;在我們老家,柴草不用花錢,秋收后的玉米秸稈、枯草、稻秸都是非常好的燃料,在地里曬干后,拉回家垛在院子里,一年里做飯、燒炕就都依靠這些柴草了,在我們這里家家燒的都是柴火炕;鹂挥扇糠纸M成灶臺、炕體、煙囪,每一個部分都是緊密相接的,做飯時,火的煙氣通過火炕,使炕生熱。冬天人們睡在火炕上,暖融融的,睡得無比的香甜,放心地打著呼嚕,便應了這句古詩“門前三尺雪,鼻息方齁齁”。北方的人們對暖炕十分的鐘愛,進入冬天,暖炕可以抵御嚴冬的寒冷。夜晚,全家人可以舒舒服服地睡在火炕上,緩解一天的疲勞,可見火炕在人們的生活中是多么的重要。
記得小時候的冬天很寒冷,冷風順著破舊窗戶的縫隙吹到屋子里。每天早上,窗玻璃上結滿了的窗花,廚房的水缸里總會凍上厚厚的一層冰茬。八十年代的農村,那時的日子很貧窮,村民們的房子多是土坯房。夏天的時候,人們用和好的膠泥打土坯,用木頭做一個長方形的模具,把模具放在院子里,用鐵鍬把和好的膠泥放在模具里,再用手把模具四角的膠泥都攤平,然后把土坯的模具拿起來,一塊完整的土坯就留在了地上。等土坯都做好后,大人就會警告家里的小孩不要亂動,等到太陽把土坯曬干了,就碼在院子里留著蓋房或者盤炕使用。
在我們農村,多數(shù)的房子進門就是廚房,進屋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灶臺,一般看這家人是不是整潔,一看灶臺就知道了。搭建灶臺可是有講究的,灶臺搭的好,燒飯時,不僅省柴火,還開鍋快。煙往灶頭里走,不能往外嗆煙,煙順著炕道一路排到煙囪外,從而起到了暖炕的目的。
搭灶臺時,在灶臺的下面挖一個風灶,就是在灶臺下挖一個坑,用磚頭把坑壁壘起,讓坑壁變的光滑,可以存放柴火灰,在日后扒煙灰時方便就可以了。然后在上面放上鑄鐵的爐壁子,像火爐子分上下的爐室和灰室一樣。這樣就不用每天燒完火后就得扒灰,燃盡的煙灰順著爐壁落到灰室里,可以存放兩天。這樣定期去清理就可以了,扒出去的'煙灰倒在糞坑里,還是上地的好肥料。
在老家人們把搭炕也叫成盤炕,盤炕的活計看似簡單,可不是誰都能干得了的。盤的不好,煙不能順利地排出煙道,煙會順著炕縫往出冒煙,炕也燒不熱。炕盤的不好,整個冬天就遭罪了,冒出的煙還會很嗆人,讓人受不了。很多自己不會盤炕的人家,就去村子里請那些盤炕好的師傅,熱情招待著,盤好后還做上一桌豐富的飯菜款待。我父親就是盤炕的高手,每年我們家的炕都是父親自己盤的。鄰居們也都來請我父親去盤炕,我家西院的鄰居,以前他們自己盤的炕就不好燒,炕不愛熱不說,還順著炕縫冒煙,每天燒完炕,屋里都是煙云繚繞的,嗆的人鼻涕直流。
炕體盤起來比較復雜,一般有直炕洞、大炕洞的炕,盤完后都比較好燒。以前日子窮時,都是用土坯盤的,用土坯盤的炕,炕洞都比較窄。用土坯在炕洞內一個個立好后,再在立好的土坯上用土坯把炕面鋪滿,然后抹上膠泥就可以了。再在炕面上鋪上稻殼,這樣炕不僅柔軟,還保溫時間長,在鋪上炕席或者地革,這就是農村盤炕的全過程。炕一定要盤的結實,不能在炕上做劇烈的蹦跳,炕盤好后,家里的大人總是囑咐自家的孩子。大人是絕對不能在炕上跳躍的,炕體承受不住。以前在我們老家經常會發(fā)生炕倒塌的情況,誰家發(fā)生這樣的事,就成了人們茶余飯后談論的話題,會被村民們笑話的。
現(xiàn)在的村民盤炕,基本不用土坯了,都用方磚搭炕,炕面用打好水泥板鋪平。這樣的炕就結實得多了,在炕上蹦跳都沒有問題。
一到冬天,做飯燒的火是遠遠不夠取暖的。還要燒炕,一抱玉米秸稈燃盡,炕就熱起來了?粺奶珶幔活^(火炕鄰近灶口的地方)就坐不了人,我們就都跑到炕稍去玩。小時候,家里的火炕都是母親燒的,那時小,母親不讓我們干。后來,我上學走了,更沒有干過,直到現(xiàn)在每次回家依然還是母親燒炕,燒炕贓,母親從來沒讓我們干過。
柴火不夠燒,秋后母親就到松樹山上摟松樹針,拿一把專門摟柴火的耙子,再背上一個大的柴火簍子。我也跟著去過,我主要是玩,沒有幫過什么忙。只要不下雪,就可以一直摟下去,摟好的柴火拉回家,垛在院子里,一個冬天的炕就都指望它了。下雪后,不能進山去摟柴了,母親就去樹林帶的溝邊摟落葉,拿回家燒炕也挺好。母親總說,只要勤勞點,是不會挨凍的。我們家里總是比別人家要暖和很多,都是母親辛勤的勞動,才沒讓我們挨凍。
一到冬天,在炕上放個小炕桌,我就坐在炕上寫作業(yè)。母親坐在炕上納鞋底,做棉衣。在我的記憶里,母親總有干不完的活計,母親用勤勞的雙手織補著艱辛的歲月,也給了我們一個幸?鞓返耐。
那時,我們穿的衣服都是母親一針一線縫制起來的。母親手巧,到了冬季就開始給我們做新衣服,母親把一塊嶄新的布料放在炕上,用尺子量好需要裁剪的尺寸,一把裁衣服的大剪刀上下翻飛,一會兒功夫就把布料剪好了。接下來,母親就用縫紉機開始縫制衣服,每當這個時候,我就圍在母親身邊,看著縫紉機的機頭變戲法一樣把剪好的布料縫制在一起,一件嶄新的衣服就做好了。小時候穿著母親親手做的衣服,興高采烈地走在上學的路上,投來了多少小同學們羨慕的眼神。一針一線,揉進了母親濃濃的愛;一絲一縷,更是母親辛勞一生的縮影。
做衣服的邊角料是萬萬不能扔掉的,這些都成了做鞋的原材料。還有我們穿小、穿爛的衣服,母親都要細心地拆開,把一塊塊的小布條漿洗干凈,然后,在炕上放一個小方桌,鋪一層碎布,刷一遍漿面,一層又一層,糊得整齊、結實。這種用來做鞋的初料被人們叫做袼褙,弄好后,母親把這些打好的袼褙放在炕席下炕干。
寒冷的夜晚,呼嘯的北方拍打著窗欞,鬼哭狼嚎地在屋子外盤旋。屋子里卻是暖意融融,母親坐在熱炕上,身邊放一個針線笸籮,炕好的袼褙在母親粗糙的手里靈巧地擺弄著,按著鞋樣的大小,一雙雙鞋底的雛形就做出來了。隨著我們漸漸地長大,鞋子的尺寸也不斷變化著,鞋樣也是一年一換。母親坐在炕上納鞋底,神態(tài)安詳,眼眸沉靜,針線在母親的手里龍飛鳳舞,母親的身影投在窗子上,臨摹成一幅優(yōu)美的畫卷。
不知不覺已經到了深夜,我倚在窗前,凝望著家鄉(xiāng)的方向,思念家鄉(xiāng)的暖炕,那暖炕上有我童年的快樂,有母親濃濃的愛,伴隨我一生,給了我一生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