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物理說課稿模板合集9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那么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物理說課稿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物理說課稿 篇1
一、分析教材
(一)教材在整個中學物理知識體系中的地位
《力的合成》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四節(jié).在此之前,學生們已學習了力的基本概念,力的圖示和重力,彈力,摩擦力這三種基本性質力,這為過渡到本節(jié)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本節(jié)內容是研究多個力的合成問題,它是前幾節(jié)內容的深化。
同時,本節(jié)課在整個中學物理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很重要的。因為力的合成是解決力學的基礎和工具;“平行四邊形定則” 則始終貫穿在物理知識內容的全過程中,具有基礎性和預備性,為以后學習速度,加速度,位移,動量,電場,磁場等矢量運算奠定了基礎;而本節(jié)課所涉及的等效代換思想貫穿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因此,本節(jié)課不過關,后續(xù)課的學習,就無從下手,本節(jié)課是后續(xù)課程的知識準備階段。
(二)課程標準分析
教材安排這節(jié)課的目的一是從等效代換思想出發(fā),理解合力、分力的概念;二是體會實驗探索物理規(guī)律的方法,并初步掌握用平行四邊行求合力的方法;三是會用作圖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識求共點力的合力;四是知道合力的大小和分力夾角的關系;五是將力的合成的知識與日常生活相結合。
(三)教材內容分析
教材上本節(jié)內容最大的亮點在探究實驗部分,同樣是先用互成一定角度的兩個力F1、F2將一端固定的橡皮條的另一端拉到O點,接著用另外一個力F再次將橡皮條的一端拉到O點,然后給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不同的是接下來以前的就教材是這樣說的:可以看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可以用對角線表示出來;而我們現在的新教材是這樣講的:我們要探究的是:合力F與分力F1、F2有什么關系?
通過新舊教材的對比可以發(fā)現,舊教材注重知識結論的給出。而新教材則更加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
二、分析學情
學生們在學習本節(jié)知識前他們已經具備了力的矢量性、力的三要素、力的圖示、有關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幾何知識、等效替代的思想等等,為本節(jié)內容的學習打下基礎,然而高一學生們習慣于代數運算,即使對位移、加速度等矢量,之前也是由直接的代數計算得出,又因為有些學生們幾何知識遷移能力較差,對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這一圖形計算往往不習慣,通過探究實驗,則能加深學生們對平行四邊形定則的理解。“等效替代”是高中物理學習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很多學生們對此卻不甚熟悉,教師可以通過學生們的實踐體驗和對多個實例的分析說明,加深學生們對等效替代的認識。同時在學習方式習慣上,大多數學生們還是習慣“吃現成”,同過本節(jié)課,要近一步提高他們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
鑒于以上分析,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制定如下: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點力的概念;2、掌握平行四邊形定則,會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求合力;3、理解力的合成本質上是從作用效果相等的角度進行力的相互替代.
過程與方法目標: 1、了解物理學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2、通過實驗探究方案的設計與實施,初步認識科學探究的意義和基本過程,并進行初步的探究。3、學生們在自主找規(guī)律的過程中體會學習的樂趣。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1、培養(yǎng)學生們善于交流的合作精神,在交流合作中發(fā)展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2、通過力的等效替代,使學生們領略跨學科知識結合的奇妙,同時領會科學探究中嚴謹、務實的精神和態(tài)度。
重點: (1)學習科學探究方法,體驗科學探究過程,改變學生們的學習方式;(2) 理解合力與分力的關系及平行四邊形定則的應用。
難點: (1)探究實驗的設計,課堂教學設計中的時間安排與預設教學目標的達成;(2)合力的大小與分力間夾角的關系.
四、教學設計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本節(jié)課需要給學生們大量的探究時間,教師引導學生們探究,使探究過程自然而又合理,為了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里,圓滿達成教學目標,我對本節(jié)課做如下設計:
1、創(chuàng)建良好的教學情境
觀察是人們認識世界的開始,科學始于好奇,發(fā)現始于觀察。我國偉大的地質學 家李四光先生說過:“觀察是得到一切知識的一個首要步驟!痹谡n堂教學的開始,教師要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們觀察,從觀察中獲得感性的認識,激發(fā)學生們探究的熱情。
2、引導學生們提出合理的猜想
猜想與假設是對已知事實材料和科學知識作出的一種猜測性陳述,對問題中事物的因果性、規(guī)律性作出假定性解釋。在學生們通過觀察得出簡單結論的基礎上,教師要適當的給以引導,讓學生們提出符合實際的,合理的猜想。
3、指導學生們合理設計實驗
實驗設計是根據一定的目的與要求,運用有關的科學知識,對實驗過程中的材料、手段、方法、步驟等的全部方案的制定和調整,以及對實驗結果的分析等,是物理實驗能力的綜合體現。對實驗設計能力的培養(yǎng),要經過一個長期的過程,切不可為了設計把一切都拋給學生們。在探究性學習中要有強有略,要對設計過程進行有計劃的指導。
4、對實驗結果進行討論、評估
由于學生們探究的內容是人類早已發(fā)現的,學生們的學習活動不宜設計成真正具有探究性的過程,在極低端得情況下,往往成為目標和路線都明擺著形式化的探究。讓學生們自己動手去探究合力與分力的幾何關系,只是讓學生們經歷探究過程,學習探究方法,改變獲取知識的方法。并不是真正意義的通過探究從未知到達已知。
五、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們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jié)課在指導學生們的學習方法和培養(yǎng)學生們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六、結束語
本節(jié)課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們初步體驗探究的科學方法,對科學探究的基本環(huán)節(jié)有一點了解和體會。不求目標的全面達成,希望學生們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能夠在以后的學習中有科學探究的嘗試。謝謝大家!
物理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要點:第一,浮力;第二,物體的浮沉;第三,浮力產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對浮力這一節(jié)內容的研究是在小學自然課和生活經驗中已經熟悉浮起的物體受到浮力并結合前幾節(jié)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綜合地應用液體的壓強、壓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識來展開的。這一節(jié)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對浮力的研究為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礎。浮力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
3、教學目的: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通過對這一節(jié)課的教學,要使學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理解物體的浮沉條件。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繹推理能力等。還要培養(yǎng)學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對學生進行實踐觀點的教育。
4、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浮力概念貫穿本章始末,與人們的生活密切聯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節(jié)課的一個重點。對物體浮沉和浮力產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綜合應用舊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因而對理論分析和推理論證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側重于對直觀現象進行具體、形象的思維來獲得知識。因此這兩個知識點既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又是難點。
培養(yǎng)學生的多種能力也是這節(jié)課的重點,這是素質教育對現代教學的要求。
二、學生分析
任教班級屬農村中學,多數學生上進心強,學習態(tài)度端正,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
浮力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也是他們容易發(fā)生興趣的現象。教學中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充分發(fā)揮演示實驗的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5歲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fā)展抽象思維能力。當然在此過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為依托,可以借助實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學方法
這節(jié)課可綜合應用目標導學、分組實驗、直觀演示實驗、講授和討論等多種形式的
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yǎng)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創(chuàng)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參與實驗設計,邊動手邊思考。從實驗數據總結出結論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物理說課稿 篇3
內能說課稿
1、 本節(jié)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前面的授課中,已給學生講解了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以及分子動理論的初步知識。這節(jié)內容主要是起到將前面知識點總結概括,為以后接下來的能量守恒以及能量之間的相互轉化做好鋪墊。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2.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
掌握物體的內能。知道熱傳遞、做功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 ②過程與方法
通過運用多媒體課件以及課堂小實驗的方法向學生生動形象的介紹本節(jié)知識點。
、矍楦袘B(tài)度與價值觀
本節(jié)內容與生活聯系緊密,培養(yǎng)學生對物理學科的興趣,增強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3.教學重點:
讓學生理解內能的定義以及內能改變的實質。
4.教學難點:
知識點較多,對知識點的分離規(guī)劃講解,使學生對知識點的清晰認識掌握。
5.教學關鍵:
對內能的定義形象化使學生印象深刻以及生動講解改變內能的方法。
6.教法學法:
(1)開始上課時將教學重點一一列出,讓學生對本堂課教學重點有清醒的認識達到突出重點的作用。
。2)放慢語速,在不同知識點之間稍許停頓。在利用板書把知識點一一列出,使學生對知識點有層次感,突破難點。
。3)利用課堂小實驗以及多媒體課件的方法。使知識點形象化,達到抓住關鍵的目的。
教學過程的設計及操作程序
1動能和勢能的概念
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做動能;
物體由于被舉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勢能
物體由于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叫做彈性勢能。
2、分子動理論的初步知識
物體是由大量分子組成的
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guī)則的運動
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力。
2、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新課導入:
利用火柴的點燃以及擠擰水瓶等課堂小實驗來引入新課
2、 講授新課
我們將利用(啟發(fā)式)講授法,(啟發(fā)式)談話法兩個方法相結合的
方法使學生獲得新知識 復習鞏固舊知識,掌握物理現象,獲取感性知識。
3、歸納小結
1.什么叫內能
物體內部所有分子無規(guī)則運動的動能和分子相互作用的勢能的總和,叫物體的內能。
2、溫度跟內能的關系
一個物體溫度升高時,它的內能就增加;一個物體溫度降低時,它的內能就減少。
3、改變內能的兩種方式
(1)熱傳遞實質:內能的轉移(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上)
(2)做功實質:內能與機械能(或其它能)的轉化
(3)熱傳遞和做功改變物體的內能是等效的.
5.最后將布置課堂習題以及課后作業(yè)讓學生鞏固知識點
物理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過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條件,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離心運動》是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第七節(jié)的內容,本節(jié)課主要總結了因圓周運動條件變化而產生離心運動,它在生活中的運用及防止,充分體現了學以致用的思想。同時學生在本節(jié)課之前學習過圓周運動的相關知識點,對本節(jié)課起到鋪墊作用。
二、說學情
(過渡句: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是教師授課的依據與出發(fā)點。)
本節(jié)課我所面對的是高中的學生,學生之前已經對圓周運動有了較為全面的認識,同時在日常生活中接觸過大量的離心運動的事例,這都為本節(jié)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高中生在知覺和觀察事物時比以前更全面、更深刻。他們能發(fā)現事物的一些主要細節(jié)和本質方面,其目的性、持久性、精確性、概括性都比初中有了很大提高,其思維具有高度的抽象概括性,喜歡懷疑、爭論。因此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實際問題出發(fā),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期達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效果。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句: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學生的實際,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學生能說出離心運動的原因和條件,舉出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及離心運動的利弊。
2.通過多次實驗,觀察探究離心現象的成因及其軌跡特征;通過觀看生活中離心運動的實例,及老師演示的幾個小實驗,學生認識到離心現象在生活中的普遍性。
3.通過不斷地實驗,學生能提高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能力,增強探究意識,掌握科學有效的探究方法。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句:明確了教學目標,本課的重、難點就顯而易見了,我的教學重點是)
【重點】
離心運動的條件,應用。
【難點】
離心運動的兩種形式各自的條件以及運動軌跡的區(qū)別。
五、說教學方法
(過渡句:新課程教學中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基于此,我將引導學生采用以下的教學方法。)
講授法、演示法、自學法、小組活動討論法。
六、說教學過程
(過渡句:教學過程分為以下四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首先是導入環(huán)節(jié):
我采用的是實驗導入,向學生展示如下實驗,將一個舊電池放在轉盤上,轉動轉盤,電池跟著一起做圓周運動。以此實驗為依據,引導學生復習之前學過的圓周運動及向心力的知識,同時提出問題:當轉盤轉速增加時,電池會如何運動,并實驗展示,從而引入新課——離心運動!驹O計意圖:通過實驗導入,能夠讓學生更加直觀的感受離心運動的例子,同時復習前面的知識,為本節(jié)課的學習奠定基礎。】
其次是新課講授環(huán)節(jié),也是教學過程的核心。
結合之前所學知識引導學生分析上述實驗中離心運動產生的原因,即靜摩擦力不足以提供離心運動所需的向心力。
之后再演示兩個實驗:
實驗一:老師用一根繩子拉著小球水平方向做圓周運動;
實驗二:倒置開口玻璃瓶,在瓶口放一小球,在桌面上搖動玻璃瓶,讓小球轉動,然后拿起玻璃瓶,觀察小球的運動方向。
通過這兩個實驗,讓學生感受做圓周運動的物體,在向心力消失時,物體會沿切線方向做離心運動。
然后詢問學生除此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離心運動的情況,引導學生說出合外力不足以提供向心力時,物體也會做離心運動,并且通過實驗三來演示這類情況,即:一根短管,中間穿一根較長的繩子,繩子兩端分別系一個球,手握短管,進行擺動,當轉的越來越快時,發(fā)現上面的繩子變得越來越長,下面越來越短。
通過這個實驗,學生可以觀察到合外力不足以提供向心力時,物體不會沿切線方向運動。
最后也讓學生觀看汽車轉彎是的離心現象,師生一起總結離心運動:圓周運動的物體,在受到的合外力突然消失,或者不足以提供物體圓周運動所需向心力的情況下,做逐漸遠離圓心的運動,叫離心運動。
并且提問學生離心運動的實質是什么?
通過之前的學習,學生可以想到是由于物體的慣性導致離心運動的產生。
【設計意圖:之所以這樣設計,實驗及問答的形式,能夠讓學生很好的融入課堂,主動思考,主動學習,提高對物理課堂的興趣!
然后進入鞏固環(huán)節(jié)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我會讓學生舉出生活中應用離心運動的例子,同時分析如何避免離心運動帶來的不便與危害。
【設計意圖:通過這樣的設計一方面能夠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同時能夠檢驗學生本節(jié)課的學習情況,同時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后是小結作業(yè)環(huán)節(jié):
課堂最后,我首先會對離心運動的應用于防止做出總結,之后引導學生總結出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并且要求學生課下思考如下一個問題:轉盤上有兩個相同的物體,一個在外,一個在內,轉動轉盤之后,哪個先滑離?
【設計意圖:通過這樣的方式,一方面能夠幫助學生系統(tǒng)的梳理本節(jié)課知識,同時能夠讓學生體會到物理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
七、說板書設計
物理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和學情
本節(jié)課內容在老教材中為選學內容,只要求學生聯系日常生活實際,常識性的了解本節(jié)知識。新教材顯得比較活潑,富于變化,多了學生的參與活動,變枯燥為生動形象。本節(jié)教材的編寫體現了兩個特點:一是突出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二是強調了研究自然現象的基本方法---觀察和實驗。學生對于顏色有初步的了解,對于七種顏色,學生嘴上說的是呱呱叫,“赤、橙、黃、綠、青、藍、紫”,這種說法不但錯誤,而且很少有同學真正觀察過七種顏色,所以白光的色散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學生通過前面聲現象和光現象的學習,已經有了初步的探索新知的能力,但由于個體間的差異,仍會有部分學生無法設計出科學合理的實驗來,因此色散現象的探究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
二、說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了解色散現象。物體的顏色是由什么因素決定的。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跟顏料的三原色不同。
(二)過程與方法
探究光的色散和顏料的混合,體驗探究的過程與方法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培養(yǎng)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2.通過探究性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樂于參與物理學習活動
三、說教學資源
教師用:多媒體、電視機、投影儀
學生用:三棱鏡、肥皂水、吸管、水槽、水、平面鏡、白屏、各色的透明膠片、各色的彩紙、放大鏡
四、說設計理念
本節(jié)課是按照創(chuàng)設情景提出問題、實驗探究解決問題、梳理反思深化問題、應用練習反饋問題來引導學生學習相關知識的。授課過程注重了以下兩點:
1.注重自然科學以實驗為基礎的特點,從自然科學論的高度來指導教學活動,堅持運用實驗的方法讓學生動手、動腦,啟迪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2.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充分放手讓學生通過團體的協(xié)作來完成整個的探究過程,努力使學生成為知識的“發(fā)現者”
五、說教學過程
首先用多媒體展示一幅幅畫面---藍天、綠樹、紅花,創(chuàng)設多彩的情景,然后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對于顏色,同學們都了解哪些呢?你還想知道什么呢?這里我們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將與本節(jié)課相關的問題板書在黑板上。之后引導學生通過實驗解決這些問題。
對于“光的色散”我是這樣啟發(fā)學生設計實驗的。首先在大屏幕上出示以下三個問題:
1.在漆黑的夜晚,你還能看到物體這些漂亮的顏色嗎?
2.是誰把世界打扮的如此五彩斑斕?
3.看看窗外的太陽,太陽光是五顏六色的嗎?那你見到過太陽光出五顏六色的光嗎?
緊接著多媒體展示彩虹圖片。向學生解釋陽光透過雨滴時發(fā)生了多次的折射而產生了這種美妙的現象。而后引導學生根據彩虹的形成道理,利用桌上的器材,也找到類似彩虹的彩色條紋,并觀察是哪幾種顏色。在實驗中,可能有的小組會直接地用吸管吹出肥皂泡,要引導學生比較哪種方案現象更穩(wěn)定和便于觀察。最后歸納總結得出光的色散。這里要對學生的“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的描述予以糾正。
讓每個小組推薦一位代表上臺來用放大鏡觀察電視機的彩色畫面,讓學生歸納得出彩色的畫面是由紅、綠、藍三色混合而成的,得出色光的三原色。為了使學生更深刻地領會什么是三原色,接下來又為學生做了一個演示實驗:在兩臺投影儀上分別放上紅色和綠色的膠片,這樣在屏上就會得到紅光和綠光,而后讓兩束光交匯,觀察交匯處得到的顏色。當然在這里也可以換成其它顏色的透明膠片多進行幾次實驗,加深學生的印象。
“透明物體的顏色”這部分知識的學習,我是這樣設計的:
首先引導學生分析,我們怎樣證明什么色的色光能透過某種顏色的膠片呢?學生很自然地想到用各種色光去試試,教師緊接著進一步地提示,我們手頭沒有那么多顏色的色光怎么辦?從而引導學生想到用色散實驗得到的光,完成了課本3.5-5的實驗,得出透明物體的顏色是由通過它的色光決定的結論。這么做既完成了新知識的探究,而且還復習應用了前面的知識,做到了前后呼應。
有了上面的實驗做鋪墊,不透明物體反射什么色的色光實驗就可交給學生自主地完成。
為了更進一步地掌握物體的顏色,大屏幕出示一道練習題:一幅多彩的油畫用紅光照射,我們會看到什么現象?
“顏料的三原色”如果用實驗探究的手段來進行的話,可能好長時間也得不出結論,授課任務得不到完成,所以“顏料的三原色”我把它做為課外探究的題目,讓學生查閱資料或向喜歡繪畫的請教,并在課后完成不同兩種顏料的混合。
最后出示幾道評價題,對學生的掌握情況作以檢測。
六、說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主要采用了科學探究的教學方式,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培養(yǎng)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但由于條件和本人教學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有些地方也不盡人意,比如做光的色散實驗,實驗室中不可能每個座位上都有充足的陽光,用白熾燈效果又
不明顯,如何突破這一瓶頸,使每一個同學都能真正“動”起來,而不是留于形式,這是在以后的教學中,應去探索的。再如“用放大鏡觀察電視畫面”的實驗,不可能讓每一個學生都下來看一遍,這可以做為家庭小實驗讓學生完成。
物理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自由落體運動”是高中物理“物體運動”一章的內容,教材的目的顯然是把它作為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特例來處理。由于學生對重的物體下落得快、輕的物體下落得慢的印象很深,因此本節(jié)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在于不同物體下落的快慢是一樣的以及不同物體在同一位置的重力加速度都是g。教材的思想體系是:
(1) 通過毛線管(牛頓管)實驗,證明在無阻力情況下物體下落快慢相同,并觀察其軌跡是直線。
(2) 利用教材的閃光照片和數據表以及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研究方法,確定自由落體運動是勻變速的。
(3) 揭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給出常用值。
(4) 歸納出其運動性質和運動規(guī)律,并能運用。
因此,教材的主體思想是,經過實驗及分析,學習自由落體運動重力加速度的概念以及自由落體運動的規(guī)律,以達到培養(yǎng)學生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和思維能力的目的。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特征,擬確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實驗觀察、定義并理解自由落體運動的概念和做自由落體運動的條件,并能用ΔS=aT2和教材的閃光照片及數據表,確定出自由落體運動是勻變速直線運動。引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并能導出公式vt= gt和h=gt2/2。
(2)實驗目標:通過觀察空氣中的金屬片、紙片、羽毛下落運動和毛線管內“真空”中的金屬片、紙片、羽毛下落運動,比較得出常見的輕、重物體下落快慢不同是空氣阻力所致。通過分析小球自由下落的閃光實驗,學會物理實驗數據處理與分析的方法。
(3) 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和分析、處理實驗數據的能力,使之會驗證勻變速直線運動;通過分析、歸納出自由落體運動的速度、位移公式,培養(yǎng)分析、推理、綜合的能力。
(4) 德育和情感目標:通過教學,鞏固學生對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三、說教學方法
(1) 實驗觀察: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自由落體運動的概念,讓學生觀察金屬片、紙片、羽毛在空氣中的下落以及在毛線管內的“真空”中下落的現象,分析出在“真空”中物體下落快慢相同。
(2) 實驗研究:為使學生判斷出自由落體運動的性質,啟發(fā)學生利用閃光照片以及數據表的實驗數據,證明自由落體運動是勻變速直線運動。并利用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guī)律,啟發(fā)學生推導出 vt= gt和h=gt2/2的公式。
(3) 講練結合式:在自由落體運動的規(guī)律應用上,讓學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要死套公式,隨時發(fā)現學生的錯誤,并引導分析錯誤原因,把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結合起來,鞏固強化有關知識。
四、說學法指導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是為了不教”。現代教育更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在本節(jié)的教學法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綜合,自己得出結論,在其中滲透物理學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受到學習方法的訓練。
五、說教學程序
(1) 復習提問
、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特點是什么?
速度、位移公式是怎樣表示的?
板書:a恒定;vt= v0+at和s= v0t+at2/2。
、 怎樣驗證一個直線運動是一個勻變速直線運動?
、 板書:ΔS=aT2
(2) 新課導入
提問:不同物體的下落運動,情況是否相同呢?(即重的物體下落快還是輕的物體下落快?)
演示1: 紙片和金屬球下落
學生:金屬球先著地,紙片后著地。重的物體下落快。
提問:有沒有輕的物體下落快的現象?
演示2:紙團和棉花下落
學生:紙團先著地,棉花后著地。輕的物體下落快。
總結:有時重的物體下落快,有時輕的物體下落快。
怎樣從道理上論證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下落快是不對的?
閱讀教材P89伽利略的推理。
提問:為什么有時重的物體下落快,有時輕的物體下落快?
演示3:紙團和金屬片下落。
學生:紙團和金屬片幾乎同時著地。
物體越重,下落得越快是不對的。
提問: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引導:空氣阻力的作用使問題變得復雜!
提問:我們應該怎樣研究物體的下落運動?
引導:研究問題要從簡單→復雜,因此先研究沒有空氣阻力時物體的下落情況(理想化模型)
演示4:在沒有空氣的空間里物體的下落
軟木塞、金屬片、羽毛幾乎同時著地。
學生:在沒有空氣的空間里,物體下落的快慢相同。
板書:自由落體運動: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叫做自由落體運動。
結論1:不同物體的自由落體運動,它們的運動情況是相同的。
提問:自由落體運動是一種什么樣的運動?勻速直線運動?勻加速直線運動?
學生:直線運動、 初速度為零、變速。
提問:是不是勻變速直線運動?怎么證明?
根據:ΔS=aT2
對閃光照片及數據表進行分析,使學生懂得如何處理實驗數據。
結論2: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的勻變速直線運動。
結論3:在同一地點,一切物體在自由落體運動中的加速度都相同。這個加速度叫做自由落體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來表示。
通常:g=9.8m/s2或10 m/s2, 方向:豎直向下。
(3) 推導
學生根據勻變速運動的速度公式、位移公式推導出自由落體的公式,提問學生回答。
vt= gt h=gt2/2 vt2=2gh。
(4) 鞏固練習
小結本節(jié)內容,布置作業(yè)P90練習(1)(2)(3)。
物理說課稿 篇7
開場白:各位領導、老師你們好!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八上物理引言《奇妙的物理現象》,下面我從四個方面說說,本節(jié)課題的設計思路。
一 說教材
1、教材分析:
義務教育階段的物理課程是學生學習物理的啟蒙課,引言則是啟蒙課的開篇。向孩子們打開物理世界的大門,展示五彩繽紛、充滿神奇的物理世界。通過引言學習讓學生們初步了解物理學的研究方法、物理學家的高尚情操以及物理學在生產生活實踐中的重大作用等,以便使孩子們對物理世界有一種新奇感、求知欲,產生學習物理的濃厚興趣。引言體現了義務教育階段物理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質。從引言可見本教材的主要目的:不僅要從知識與技能方面培養(yǎng)學生,而且還將注重從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培養(yǎng)學生,培養(yǎng)學生終身的探索興趣,良好的思維習慣,有根據的懷疑精神,一定的創(chuàng)新意識等。
2、教學目標:
根據初中物理新課標的要求和本節(jié)教材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認為這一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有三點:
知識目標(1)通過觀察、實驗活動,初步感受物理現象的奇妙,激發(fā)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能力目標(2)經歷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初步體驗觀察的方法,能根據觀察到的物理現象提出簡單的科學問題。
情感目標(3)讓學生在熟悉的情景中,用生活中常見的物品進行實驗探究,從而感受物理與生活的聯系。
3、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是使學生們對物理世界有種新奇感、求知欲,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學的濃厚興趣。
難點是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實驗。
二、說教法
物理課是八年級學生接觸的一門新課程。這門課對于部分八年級學生來說簡直有點“談虎色變”,因為聽哥哥姐姐或高年級同學說物理最難學,所以對物理課已經產生逆反心理和畏難情緒。要改變同學們對物理課的偏見,必須用“興趣”心理去戰(zhàn)勝他們的“逆反”心理。心理學理論指出對事物的第一次印象是最深刻、最難忘的。而引言課是八上物理的.第一節(jié)課,所以我精心設計,力求把它上得生動活潑,使學生們一接觸物理,就對它產生極大的興趣和美好的印象。本節(jié)課我采用演示實驗及學生分組實驗相結合的方法,觀察和實驗是學生認識物理世界,獲取物理知識的重要途徑,是發(fā)展學生智力的前提條件,是檢驗物理知識真理性的標準。教師邊演示、邊導控,學生邊觀察、邊思考,并通過學生親自動手實驗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
三、說學法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本節(jié)課的特點,在教學中,我著重指導學生如何觀看演示實驗和自己動手做實驗,讓學生對實驗結果做出猜想,引導學生觀察物理現象,不失時機的引導同學們討論研究,啟發(fā)學生對物理現象提出問題。因為這是初中物理的第一節(jié)課,對于這些物理現象,無需讓學生弄明白其中的道理,只要讓學生親自經歷實驗探究的過程,并產生追根究底的欲望,獲得科學研究方法的初步體驗,就達到了教學的目的。
四、說教學程序
。、 創(chuàng)設情景,引入新課:
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幾幅圖片(如蔚藍色的天空、從樹上掉下的蘋果、浮在水面上的鋼鐵輪船等)和一段二胡曲。從幼年起我們就對自然界中的現象懷有好奇心和神秘感,一個個現象覺得就是一個個謎,總想把它們打開,為了揭開其中的奧秘,讓我們一起來探索。
。、 進行新課
。1)觀察有趣的物理現象
本活動包括兩個簡單的演示實驗。完成這兩個實驗本身并不難,教師也無需花費力氣去講解實驗的原理,但在整個活動中要讓學生參與到對問題探究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對實驗結果做出猜想,引導學生觀察物理現象,不失時機的引導同學們討論研究,啟發(fā)學生對物理現象提出問題,對于提出有獨到見解問題的學生要給于鼓勵。例如,放在玻璃罩里的長、短兩只蠟燭,誰先熄滅的演示實驗,實驗前,先讓學生猜一猜究竟是那只蠟燭先滅,引導學生討論,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實驗,實驗時控制條件可得出不同的實驗結果。實驗完成后,在啟發(fā)學生思考實驗現象,并對實驗現象提問。有的同學在課堂上思維很活躍,會提出各種猜想,作為老師,這時即使學生提出的某些猜想顯得很幼稚、很荒誕,也要發(fā)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勵。但同時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猜想,在學生說出他的猜想后,可以問問他“你為什么要這樣想呢?”接著做水煮金魚的演示實驗。實驗前讓學生猜一猜,實驗后,使其感到驚奇,產生疑問,引起思維,激發(fā)興趣。
。2)動手做一做
這是學生第一次獨力觀察物理現象,我采用同座位的兩個同學為一小組的方式進行。
活動(1)透過盛水的玻璃杯看書本上的字,你發(fā)現了什么?請同學們做個小小科學家,實驗前先猜測結果,再做實驗驗證你的猜測是否正確。比賽哪一組做得又快又好、發(fā)現的物理現象最多。實驗時,給學生留有足夠的觀察和思考時間。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物理現象并說出自己的各種發(fā)現。如從杯子側面觀察發(fā)現書本上的字是變大了;發(fā)現書本離玻璃杯越來越近,書本上的字就越來越大;書本離玻璃杯越來越遠,書本上的字就越來越小,其間還有一個字體左右反向的過程;從杯口向下觀察的情況等。教師與學生一起歸納、總結,再請同學們將自己沒有發(fā)現的物理現象做實驗驗證。教師不要刻意追求學生得出完整的觀察結果,重要的是讓學生經歷觀察的過程。最后請同學們參與探究活動。
。2)隔著玻璃板、課本、搪瓷盤、塑料板等物品,磁鐵對鐵釘的吸引會變化嗎?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同學們發(fā)現了許多物理現象,也產生了許多疑問,要想知道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等你們學習了物理以后,就能將這些謎一個個打開。
。场 課外作業(yè)
。1)調查一下,你周圍有哪些有趣的物理現象和問題?
(2)做以下的小實驗:
。1]將一個生雞蛋放進盛有清水的杯中,然后逐漸向水里加食鹽并使其溶解,注意觀察會發(fā)生什么現象,并對這個現象提出問題。
。2]小心地把水、食用油(每種一小杯)沿著杯壁依次緩緩倒入深玻璃杯內,然后再放入一粒葡萄或一小段蠟燭。將你觀察到的現象畫下來并提出問題。
。础 板書設計
引言—探索物理世界的奧秘
第一節(jié) 奇妙的物理現象
一、 觀察有趣的物理實驗
二、 動手做一做
物理說課稿 篇8
一、 教材分析
1、本節(jié)的地位及主要內容
牛頓運動定律是動力學的核心,牛頓第一定律揭示了運動和力的關系,是動力學理論的基礎,是牛頓物理學的基石。通過本節(jié)的學習,學生把在第二章學習到的運動學知識和第三章學習到的力學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同時為后面牛頓第二定律等知識的學習打下基礎,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
2、教學目標
《高中物理新課程標準》指出高中物理課程旨在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培養(yǎng)學生,為學生終身發(fā)展、應對現代社會和未來發(fā)展的挑戰(zhàn)奠定基礎。結合本節(jié)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情,我確定了以下三維目標:
A、知識和技能
、僦纴喞锸慷嗟聦α瓦\動關系的觀點及其存在的錯誤。
、陬I會伽利略研究力和運動關系的思想方法。
、劾斫馀nD第一定律(慣性定律)并能運用其解釋有關的現象。
④知道什么是慣性,能舉例說明物體的質量是其慣性大小的量度,并能解釋相關慣性現象。
B、過程和方法
、僭趯嶒炋骄颗nD第一定律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在實驗基礎上通過推理得到結論的方法。
、趶馁だ缘睦硐雽嶒炛惺艿娇茖W思維與方法的教育。
③通過對生活中慣性現象的解釋,樹立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C、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賹W生進行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的教育,了解人類認識事物的曲折性。
②通過介紹伽利略對力和運動關系的研究,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精神。
3、重難點分析
本節(jié)內容的學習旨在讓學生首先明確運動與力的關系,為后面知識的學習做好鋪墊,所以學生理解并領會牛頓第一定律的含義,是本節(jié)的教學重點。為了突出重點可以結合生產生活中的實例來加深對重點知識的理解。
慣性這個概念比較抽象,難以理解,因此如何讓學生理解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以及質量是決定慣性大小的唯一因素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對于教學難點,主要通過做實驗來加以突破。
二、學情分析
我所教班級學生知識水平在全市高生中處于中等偏下水平,對新知識有一定的接受能力。但更多的是被動接受學習,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是太強。本節(jié)內容學生在初中階段雖然已經學習過,但還只是停留在認識的層次上,在高中階段學習中,除了要保持新鮮感,還需加大思維強度,對牛頓第一定律有更深的理解。
三、教學方法的運用
為了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根據本節(jié)教學內容、學,F有的教學條件以及所教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需要采取恰當的教學方法進行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本節(jié)課可以采用演繹推理法、講授法、自學法、實驗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
四、學習方法指導
從本節(jié)教學內容來看,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學習過牛頓第一定律,但認識不夠深刻。在高中階段重新學習牛頓第一定律,學生首先需要溫故而知新,然后通過聆聽教師講解、觀看相關視頻、動手進行實驗探究,邏輯推理等途徑進一步加深理解,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可以采用觀察法、演繹推理法、實驗探究法等多種學習方法。
五、教學過程設計
1、課堂導入:
先播放神舟飛船發(fā)射升空的剪輯視頻,讓學生知道動力學在科學技術上的應用,這樣引入課題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增強民族自豪感。
再呈現兩個常見的力和運動關系的問題,供學生討論如,通過討論不少學生會得到"運動靠力來維持"的結論,這正是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得到的結論。采用這樣的教學策略有利于使學生認識到光靠直覺和思維去研究問題往往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錯誤的,亞里士多德的這一觀點維持了近兩千年。他所犯的錯誤與當時的社會和科學背景有關,存在著歷史的局限性。雖然他在物理問題上犯了些錯誤,但他卻被恩格斯稱為是最博學的人,是西方文化的奠基人。通過對亞里士多德及其觀點的介紹,目的是使學生學會用辯證的歷史的觀點看待偉人的過錯。
2、領會伽利略的理想實驗
不少學生還存在疑問,為什么說亞里士多德關于力和運動的觀點是錯誤的?怎樣去推翻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呢?不少學生會提出通過實驗來推翻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的這種研究思路,這正是伽利略物理學家確立的新的研究法——實驗法,伽利略之前的物理學家大都通過形式邏輯推理得出結論。這樣便水到渠成地把學生注意力集中到伽利略對力和運動的研究上。
伽利略認為把人們引入歧途的是摩擦力,為了體現出伽利略關于力和運動的思想,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重溫初中物理中做過的斜面實驗,讓學生觀察小車從斜面同一高度滑到粗糙程度各不相同的水平面上運動的距離,分析小車為什么運動距離各不相同并最后都停了下來。
針對上述實驗現象,讓學生設想小車不受摩擦力時結果如何,再向學生介紹伽利略的理想實驗,這有利于使學生對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充滿興趣和期待,因為是理想實驗,不能直接去做,所以最好通過多媒體動畫將伽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呈現出來,這樣做能使學生加深認識。
3、慣性定律是多位科學家共同探索的結晶
接下來教師概括提升理想實驗的意義:理想實驗雖然是理想情況,但是以事實為基礎,實驗為依據,是一種科學思想方法。通過對伽利略的理想實驗的學習,學生能從中受到科學思想方法的熏陶。然后介紹笛卡爾對力和運動關系的認識的補充,最后由牛頓總結得出牛頓第一定理,課本做出這樣的安排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同時使學生認識到人類對自然規(guī)律的認識是個逐步完善的過程,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了敢于質疑,堅持真理,實事求是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
介紹完牛頓第一定律后,可讓學生觀察冰壺比賽的視頻剪輯,可以看到,冰壺所受阻力很小,能以幾乎不變的速度繼續(xù)前進,直到它再一次受到其他冰壺的撞擊才改變原來的狀態(tài)。還可以觀看航天員楊利偉在神舟飛船中吃食物的視頻等,這樣能使學生獲得充分的感性認識,加深對慣性定律的理解,更好地突出本節(jié)課的重點。
4、慣性與質量
慣性概念比較抽象難懂,為了使學生容易理解,課本中用了比較形象的語言——"抵抗運動狀態(tài)變化的本領" 來描述慣性。學物理并不是閉門造車,本著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學生對物理概念的認識應當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師生可以共同列舉身邊的一些慣性現象,并做一些有趣的慣性實驗來認識慣性。為了讓學生理解質量是決定慣性大小的唯一因素,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這樣理解:即物體質量不同,從靜止達到某一速度或從某一速度達到靜止的難易程度不同。例如空載的汽車比滿載時容易啟動,用球拍很容易將乒乓球擋回,面網球因質量比乒乓球大卻不那么容易被球拍擋回,這些例子足以說明,質量大的物體運動狀態(tài)越不易改變,其慣性越大。這樣做一方面聯系了生活實際,突破了教學難點,同時也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習的興趣。
5、知識鞏固與延伸
為了讓學生加深理解,需要布置一些合適的課后作業(yè)。為了擴大學生知識視野,學生課后可以閱讀本節(jié)后面的STS欄目中關于慣性系和非慣性系的介紹,還可以多閱讀一些與本節(jié)知識有關的其他資料,這樣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六、板書設計
黑板板書是對一節(jié)課內容的高度概括,教師在課堂上進行板書是必不可少的,黑板板書簡結精練,注重色彩搭配,會產生良好的藝術效果,整齊優(yōu)美的板書會使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內容留下深刻印象。
物理說課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變阻器是電阻知識的實際應用,在電學實驗和無線電技術中占有重要地位,學好變阻器,既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電阻的概念,又為今后的學習特別是做電學實驗作了必要的準備。
2、教學目的要求:
A、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1)知道滑動變阻器的構造,認識它的符號和結構示意圖,會用它改變電流;(2)會讀電阻箱的阻值。
B、能力培養(yǎng)。(1)設計能力:師生共同活動,應用電阻知識,設計出滑動變阻器;(2)實驗操作能力:讓學生通過動手實驗,學會使用變阻器,并總結出改變變阻器連入電路電阻大小的方法和規(guī)律,從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c、思想方法教育。引導學生在設計變阻器的過程中,不斷發(fā)現矛盾,激發(fā)動機,提出問題,進行思考、實踐、修正、提高,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方法。
在實現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應遵循從感性到理性,從簡單到復雜的原則,以符合初中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3、本節(jié)說課的重點是滑動變阻器的使用方法,難點是了解滑動變阻器的構造和原理。因為了解構造是學會使用儀器的前提,只有了解儀器的構造,才能從本質上理解它的使用方法,這個前提的掌握與否是本節(jié)課的關鍵,是實現教學目標的基礎。而課本一下子就提到一個叫滑動變阻器的裝置,很突然,學生難于接受,因此需要進行必要的引導。
二、教法與學法
變阻器的教學屬于實驗儀器的教學。本節(jié)課擬采用演示實驗及學生分組實驗相結合的方法。教師邊演示、邊導控,學生邊觀察、邊思考,并通過學生親自動手實驗來歸納總結,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
學生對實驗儀器的認識過程是:先了了解儀器構造,再學習儀器的使用方法。因此教學上力求通過對變阻器的原理、構造、這一難點的突破,來順利開展其使用方法這一重點的教學。
設計滑動變阻器,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教材又提供了這樣的機會,所以,本人力圖通過實驗與電腦相結合的手段,引導學生完成這個設計,讓他們初步體會到“創(chuàng)新”的喜悅,加深他們對物理這門學科的感情。
三、課堂設計
1、采用演示實驗引入新課(約3分鐘)。應用演示實驗,把要研究的物理現象生動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使其感到驚奇,產生疑問,引起思維,激發(fā)興趣,從而順利引入新課。具體做法是:教師演示燈光由暗變亮,再由亮變暗。接著引導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推出在電壓不變的情況下,燈泡亮暗的變化是由于電路中的電阻發(fā)生改變。這時,便將學生的帶入問題所設計的物理情景中。
2、循序漸進,突破難點(約12分鐘)。充分利用上節(jié)課所學的決定電阻大小的因素(長度、材料、橫截面積、溫度),提出問題:如何改變導體的電阻?組織學生開展小組討論,踴躍發(fā)言,各抒已見,通過分析,指出利用改變溫度來改變電阻不實用,而對比其余三方面得出改變導體電阻最方便、實用的方法是:改變導體的長度,教師運用以不演示實驗對學生的想法加以肯定,并指出在實際應用中人們就是采用改變導線在電路中的長度來逐漸改變電阻,并把這一原理制成的裝置叫做滑動變變阻器(板書:<滑動變阻器,1、原理)。
然后,教師提出問題,應如何增大它的阻值變化范圍?引導學生想出:需要增大電阻線的長度。順著這一思路,教師加以演示,結果出現電阻線太長,操作將很不方便的矛盾。從而,再次引導學生討論得出:要把電阻線繞在瓷筒或膠木筒上來解決這一矛盾。對照圖一,并指出,為了接線方便,在左端裝上一個接線柱A。
接著,又提出該如何放置“夾子”?引導學生想出:可在筒的上方架一根金屬棒,把“夾子”改裝成滑片,讓“滑片”穿在其中滑動。同樣為了接線方便,必須在金屬棒一端加上另一接線柱D(上述設計過程,教師通過自制具加以演示)。
緊接著,再指出:如果不小心讓瓷筒上的線圈相碰或線圈太密造成它們互相接觸,發(fā)生短路,應如何解決?引導學生想出,線圈必須涂上絕緣漆。但隨之又出現滑片不能與線圈接通的新矛盾。再次引導學生想出,必須把線圈與滑片接觸處的絕緣漆刮掉(以上設計過程,利用電腦完成)。這樣就成功設計出滑動變阻器。(出示實物,板書:2、構造)并指出調舞臺燈光的亮暗就應用到滑動變阻器(前后呼應)。
在上述過程中,教師分層次地提出問題,步步逼近問題的本質,主動掌握思維的技巧,從而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
3、承上啟下,突出重點(約18分鐘)。(板書:3、使用方法)首先,通過學生實驗來完成這一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實驗桌上下滑支動變阻器的阻值變化范圍,以及允許通過的最大電流;第二,請學生根據課本P.87圖7-8,將實驗桌上的儀器連成電路,把滑片P滑到阻值最大的地方,檢查無誤后,閉合開關,按照下表所列的項目完成實驗。
實驗次數
滑片P移動方向
連入電路電阻線的長度變化
連入電路電阻的大小變化
電路中電流強度的變化
1
向A(左)端
2
向D(右)端
第三,引導學生分析表格總結出變阻器的變阻規(guī)律:滑片越靠近固定端的接線柱,接入電路的電阻越小。其次,教師表演如下實驗:①使用前將滑動變阻器的阻值調到最大,接通電路,燈泡發(fā)光;②使用前將滑阻器的滑片調在阻值較小處,接通電路,燒斷燈絲。引導學生總結出注意事項二:不能使通過變阻器的電流超過最大值。(板書:4、注意事項)
通過實驗使學生印象深刻,進而總結出使用滑動變阻器的注意事項,并適時對學生進行愛護實驗器材的教育。
。、聯系生產、生活實際,及時鞏固所知識(約2分鐘)。介紹變阻器在生產、生活中的一些應用,如調節(jié)電視機音量、亮度及對比度的電位器、調節(jié)臺燈亮度的調光電位器等都是變阻器的具體應用。
。、提出問題,引入另一新知識(約5分鐘);瑒幼冏杵髂軌蜻B續(xù)改變連入電路的電阻,但不能表示出連入的電阻值,為了能改變連入電路的電阻,又可直接讀出其電阻值,人們便設計出另一種變阻器電阻箱(培養(yǎng)學生辯證地看事物)(出示實物,并板書:〈二〉電阻箱)。在電阻箱的教學上,借助投影儀,結合多媒體教會學生讀電阻箱的阻值和根據值旋定旋鈕。
6、要求學生總結滑動變阻器與變阻箱的區(qū)別。
。贰⒎謱哟尉毩,回顧總結本節(jié)課的知識要點。
8、布置課后實驗:要求有興趣的學生,課后利用紙筒,漆包線等材料制作有四個接線柱的滑動變阻器模型,從而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yǎng)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精選】物理說課稿模板合集9篇】相關文章:
初中物理《功》優(yōu)秀說課稿模板12-27
《杠桿》-初中物理-說課稿12-17
高二物理說課稿02-17
初二物理說課稿范文01-17
高中物理說課稿大全01-17
初中初二物理說課稿01-14
高中物理楞次定律說課稿11-02
蘇科版初二物理下冊說課稿 物質的物理屬性11-04
初二物理《壓強》說課稿(通用5篇)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