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正月十六是個什么日子
正月十六登高的巴中獨有的習俗,巴中人每年這個時候都會呼朋喚友一起去爬山,本期傳統(tǒng)節(jié)日就帶你一起去了解一下正月十六是什么日子:四川巴中登高節(jié),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正月十六是巴中傳統(tǒng)的登高節(jié)。巴中人總說,正月十六過完了,才算是把這個年給過完了。每一年的登高節(jié),家家戶戶都會提前準備好臘肉等美食,約上親朋好友,相約在每個山頭,對他們來說,這是“情”。但對于每一座山頭,你也能看到志愿者無私的付出、特警及交警的站崗、消防官兵的守候等等。
正月十六登高,傳承了數(shù)千年,是巴中獨有的民間文化習俗,具有深厚的人文內(nèi)涵、獨特的地方風情和良好的群眾基礎,是巴文化的重要元素。
民間:鮮活于口耳之間的“六說”
關于正月十六登高這一特有的民俗節(jié)慶,在巴中民間有多種美麗的傳說。
祭奠伏羲說。巴中日報記者李秀東在《巴中十六登高的歷史文脈和現(xiàn)實意義》一文中寫到:“周集云在《古巴國探微》一書中認為巴中正月十六登高是為了紀念巴人始祖伏羲的生日,持這種觀點的還有我市已故去的民俗學家朱仕珍!毕鄠鬓r(nóng)歷正月十六為伏羲生日。這一天,巴中市民自發(fā)集會游山祭奠,祈求全家人幸福安康,新年好運氣。據(jù)一些老人介紹,在古代巴中人登山都要去拜伏羲廟。伏羲廟內(nèi),古柏森森、莊嚴肅穆。按天干地支六十甲子排列循環(huán),每年選出其中一株在廟內(nèi)值班,于是這棵大柏樹就成了伏羲旨意的直接體現(xiàn)者。它會治病療疾、無所不能。朝拜宗廟的人們沿甬道魚貫而入,畢恭畢敬的于露臺之下三拜九叩、焚香化紙。而后各自走到神樹前,粘貼紙人,點香火灸病。盡管如今伏羲廟早已蹤跡難覓,但古巴中人一輩一輩傳承下來正月十六登高游山的習俗卻一直保留至今。
緬懷章懷太子說。正月十六登高,人們還有一種說法是為了紀念章懷太子李賢。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八月,武則天貶章懷太子李賢為庶人到偏遠的巴中,從此年年正月十六,太子都要登臨南龕山、望王山北望長安,祈求回到親人身邊。百姓感念太子重農(nóng)墾、恤民情,相邀登山,久之成俗,歷代不衰。
“走百病”說。見于清代道光十三年朱錫谷纂修的《巴州志·風俗》!白甙俨∮纸杏伟俨。鞯亓曀撞灰粯。早在元、明已有此習,如明代齊魯人多以正月十六游寺院,謂之走百病。京師(北京)多以元宵出游,摸正陽門的門釘,以除不祥,名走百病。古巴州以農(nóng)歷正月初九燒香王望山,十六登高南龕走百病!保ㄕ䥇f(xié)巴州區(qū)委員會編校《巴州志校注》)。
“勸農(nóng)”說。民間傳說唐太子李賢貶來巴州,曾在南龕山勸農(nóng),正月十六這天,很多人都上山聽其勸說農(nóng)事,故慢慢形成正月十六登高游山之風俗。至今南龕山下的南壩尚存美農(nóng)臺遺址。美農(nóng)臺“在州南二里,相傳東晉梁州刺史桓宣,于此勸農(nóng)所筑!保ㄇ濉ぶ戾a谷纂修《巴州志·古跡》)勸農(nóng)耕作是好事,早已被史家寫進了歷史典籍之中,但廣大市民并不清楚真正勸農(nóng)的是東晉梁州刺史桓宣,而不是太子李賢。
“望紅”說。1933年,紅四方面軍在通江、南江、巴中建立了全國第二大蘇區(qū)——川陜革命根據(jù)地。1935年紅軍北上抗日,臨行時留下一句話:“我們一定會回來的!庇谑,老百姓年年登高望遠,盼望革命早日成功,盼望紅軍早日歸來。沿襲至今,便成風俗。
“摸印”說。原巴中市政協(xié)副主席、民俗專家李旭升在《正月十六話登高》一文中寫到:有人說數(shù)百年前巴中文人學士及在癢生員,這一天去南龕山摸印盒石的印石,象征將來或近期要高中、掌印、當官,討個吉利,后來慢慢形成了民俗。除此之外,民間還有“一年苦到頭,春節(jié)要盡情耍,而過了十六這天,是火燒門前紙,大人做生意,細娃拎狗屎,一年辛苦又開始。的說法。
官方: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鑒于巴中市正月十六登高是全國獨一無二的年俗活動,它的群眾普及性和規(guī)模超過了春節(jié)。2009年,巴中正月十六登高”這一年俗被省人民政府正式批準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據(jù)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正月十六登高》介紹:
“農(nóng)歷正月十六登高,是巴中傳統(tǒng)的民俗節(jié)日活動,源于巴人正月十六游山走百病的習俗!兜劬q時記勝》中寫到‘元夕婦女群游,祈免災咎。前一人持香辟人,曰走百病’。據(jù)載,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八月,武則天貶章懷太子李賢為庶人到偏遠大巴山的巴中,從此年年正月十六,太子都要登臨南龕山、王望山北望長安,祈求回到親人身邊。百姓感念太子重農(nóng)墾,恤民情,相邀尾隨陪行登山,久之成俗,歷代不衰!,迄今為止,巴中登高年俗延續(xù)一千三百三十多年。
這也是關于巴中正月十六登高由來最官方的說法,但民間的故事版本依然在巴中人的口耳之間鮮活地流傳。
盛況:數(shù)十萬人不約而同齊登高
正月十六,是巴中人登高的日子,也是巴中市一年中最熱鬧的喜慶日子。不管是晴天還是下雨,不論刮風還是泥濘,都無法阻擋民眾登高的狂熱激情。
這一天,三四十萬巴中人陸續(xù)走出家門,登臨南龕坡、王望山、西龕山、塔子山、蓮花山、義陽山、古樓山等山頭,歡度巴中人特有的登高節(jié)。
在通往南龕坡、王望山、西龕山、塔子山、蓮花山、義陽山、古樓山等山頭的山路上、林地間完全被商家的廣告橫幅裝扮一新,絡繹不絕的登山人一個緊挨著一個向山頂緩慢移動,場面非常壯觀。
每年尤以王望山上游人最多,用游人如織來形容都感覺詞語的分量不夠。站在半山腰眺望山下不斷涌來的滾滾人潮,數(shù)以萬計的市民,扶老攜幼、拖家?guī)Э凇⒀H聚友,仿佛人海如漲潮的海水涌上山頭。每年的正月十六這一天,民警、武警都會站在登山梯步兩邊,組成人墻,保護著登山人群安全通行。特別在王望山半山腰,民警、武警用軍用繩索系在登山梯步兩邊的樹木上,方便游客登山。
很多時候,為了確保安全,負責登高活動安全保衛(wèi)工作的巴中市公安局和武警巴中支隊不得不下達禁令,從下午14點開始,只準下山不準上山。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2014年巴中正月十六登高規(guī)?涨,總人數(shù)超過30萬人,而負責此次登高安全保衛(wèi)的民警、武警就達5000人,且人數(shù)逐年攀升。
關于正月十六登高的盛況,原巴中市作家協(xié)會主席高隆才曾在《人往高處走》中有這樣生動地描述:“城里人傾城出動,鄉(xiāng)間戶戶相邀,人人投入。親連親,戚連戚;友拉友,登高如喜慶,凝聚親情,交誼結友,誰不喜形于色……這巴城近十萬人口中的登高者,且不說城外還有巴州區(qū)轄的六十多個場鎮(zhèn)和鄉(xiāng)間的二十多萬戶農(nóng)家,更有巴中近鄰的儀隴、南江、通江、平昌等地的城鄉(xiāng)人等,當有數(shù)萬之眾的呼應者,這是多么大的一支登高隊伍,這是多么盛大的節(jié)日!
提著食品袋的,捧著暖水瓶的,背著食品背篼的,結隊行進。有主張老人帶隊的,有贊成小孩子開路的,有提議背食品者做先行官的,一路歡聲笑語。各個山頭,多條山路,如螞蟻結隊而行,于是便有人不走捷徑,反正是登高,條條小路通山頂,山前山后到處是人流,那多姿多彩的服飾,那山上山下的呼喚,喜壞了路口、山埡那些早就等候的村民,那里的甘蔗攤、燒烤爐、小吃攤早就忙得不可開交了。好一幅登山圖,不正是山里人鬧春的情景么!”
“年年如此,萬人空巷,如潮人流從各個出城口涌出,不需要組織,不需要號召,不管星期一還是星期日,不管天晴還是下雨,不論是男女老少,不論是在本城資深居住還是新來才入,都被裹挾進這登高的習俗中!弊骷谊栐圃凇兜歉唠S想》一文中也對巴中正月十六等高的勝景給予了生動地描繪。
三、四十萬人不約而同的齊登高,座座山頭上人頭攢動,個個笑逐顏開,歡天喜地,這該是怎樣一幅壯觀的圖景!飯要拿到城外去吃,山林草坪,農(nóng)舍院壩。一些人更是不辭辛勞背柴禾鍋灶碗筷,在山上熱煮熱烹。玩也到山上去玩,不講環(huán)境不講舒服與否,即使乍暖還寒,冷也抗得住。在山頂?shù)某靥吝叄谏椒宓乃砂亓,在山谷的廟宇里,在山坡的綠草中,或鋪上一塊塑料布,或墊上一層舊報紙,或安放一張從農(nóng)家租借的小方桌,圍桌而坐,旁若無人地“砌長城”、打撲克、聽音樂、擺家常,小孩則奔來跑去地放風箏、放鞭炮。午時野餐又是一番樂趣。不辭辛勞的主婦早早就備下了噴香的臘肉、香腸、雞鴨、鹵蛋、花生、糕點、水果等食物,暖水瓶倒出的不是開水就是稀飯,碗筷瓢勺都用背篼背上山了。還有的家庭就地取柴,挖坑壘石,架鍋煮飯,山上飄起陣陣炊煙。更有休閑者躺在樹間的網(wǎng)床上,悠然地沐浴著春風和春日的暖陽。
精明的商家,當然也不會忘記這一年一度的招財機遇,提早就把供游人吃喝玩樂的物品搬運上了山。如此稍縱即逝的機遇同樣令當?shù)氐拇迕裱蹮,他們把平素由人任意游玩的山頭稍加打扮,開辟出一塊游樂園地,經(jīng)營起一些娛樂項目。
巴城周邊的幾個山頭是人潮涌動、人聲鼎沸,而在巴城內(nèi)的各個小區(qū)的住戶卻是緊鎖房門,喧囂的街道也清靜了不少,巴城人流驟減。據(jù)估計,這一天全城50%以上的餐館和門市部均關門歇業(yè)。一問,老板和服務人員都登高去了。
民俗:正在消失的民間記憶
農(nóng)歷正月十六登高,是巴中傳統(tǒng)的民俗節(jié)日活動,這一天,自古以來就有許多習俗,據(jù)記載巴中正月十六登高的風俗有:游山拜廟、禮佛、摸福壽、打兒洞求子、采小柏椏別在身上或頭上去病驅邪等,但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有許多民俗正在消失。
清道光十三年朱錫谷纂修的《巴州志·風俗篇》有載:清時“新正月九日群集王望山燒香。十六日婦女出游謂之走百病,詣南龕寺設大醮會禮佛請福。山前有圓洞二穴,婦人無子者以物擲之,視其中否以祈嗣,謂之打兒洞。”這說明巴州百姓在登高時,有打兒洞求子的獨特風俗,并且可以追溯到道光十三年(1833)前。
如今,巴中人登南龕山游光福寺摸佛、摸福壽,眾人登高摘柏枝插頭上以免百病之民俗,至今還能隱約見到,但已經(jīng)逐漸在淡出人們的視野,關于登高的一些獨特民俗早已消失在民眾的記憶中。在本期專題策劃采訪撰寫中,已鮮有人能說出其它關于登高節(jié)最原始的民俗形態(tài),這無疑成為巴中登高文化挖掘最大的遺憾。
“受現(xiàn)代文化的沖擊,很多傳統(tǒng)年俗大多消失了。但巴中市正月十六登高是全國獨一無二的年俗活動,它的群眾普及性和規(guī)模超過了春節(jié)!睂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巴中正月十六登高”年俗傳承人晏滔也感到非常惋惜。
“元宵節(jié)與登高節(jié)前后相連,登高節(jié)盡管聲勢浩大,畢竟只有一天,而且擁擠不堪,安全、公共設施都不堪重負,也給一些招商形成短板。為了真正打造一個有巴中特色的節(jié)日,政府應將散落巴中各地的民間演藝、各區(qū)縣文化館專職文藝、劇團組織起來,從正月十五正式在各山頂搭臺演出。這樣,既可為商販提供兩天經(jīng)營時間,也可減少正月十六的人流量,同時也使一些民間文藝得到傳承與保護。兩天時間,亦可有效吸引周邊縣市的游客,可讓餐飲、旅館業(yè)受益。在形成一定影響后,可以以公司承包運營方式,打包捆綁環(huán)境、衛(wèi)生等多項工作,政府只協(xié)助、協(xié)調(diào)安全事項。否則,我們將繼續(xù)為這種殘局埋單而苦不堪言!笔忻窭孜慕ㄗh。
對此,李清荷也認為,巴中的正月十六,還沒有真正地開發(fā)、利用、挖掘出來,也并沒有帶來太多的商機,沒有形成相當?shù)囊?guī)模,甚至有點“無序”。用一句話形容就是“擁擠著看人,坐地上吃東西,扎著堆發(fā)呆”。雜、亂是首先需要解決的,可不可以多開發(fā)幾條旅游公交線路,讓群眾出游方便、讓參與活動更容易呢?可不可以用不同的主題公園吸引眾多群眾,改變擁堵、分散人流、減少安全隱患,擴大每個旅游點的包容量呢?李清荷坦言,“這些都考驗著政府及有關部門的規(guī)劃、建設能力。比如打造主題公園,比如增強配套設施,增加公交旅游線路,增加停車場,比如節(jié)日一條龍服務,比如打造更多休閑旅游小景點,比如發(fā)行多種旅游衍生產(chǎn)品……做好了這些,還真的可以成為解決很大一部分就業(yè)人員的有效渠道!
毗鄰:巴中人登高并不孤獨
其實,不獨巴州百姓有登高的風俗,毗鄰市縣也有自己的登高節(jié)。對此,中國茶文化研究會會員、省社科聯(lián)會員、我市地方志研究專家彭從凱在他的《巴州十六登高考辯》中就專門對此進行了研究。
鄰近的達州有登高節(jié)。每年正月初九,達州人登高祈福,萬人空巷,是為了紀念唐代詩人、通州司馬元稹的。也有人認為,道家以正月初九為玉帝生日,人們虔誠為賀,歷年登高朝拜。不管是那種原由,日前達州登高節(jié)被認定為與成都的桃花節(jié)、自貢的燈會、涼山彝族的火把節(jié)齊名的四川省十大名節(jié)之一。
巴中的南江縣有登高節(jié),名為“燈火節(jié)”,始于1933年。是為了紀念紅四方面軍1933年2月1日(農(nóng)歷正月初七)解放南江縣城,由紅軍南江縣臨時革命委員會做出決定:“每年正月初七為燈火節(jié)”。
巴中的通江縣有登高節(jié)。“縣城及附近居民有三月三游壁山的習俗。此俗始于唐,盛于明清,旨在紀念唐宰相鄭畋……”(通江縣志委員會編纂《通江縣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后逐漸發(fā)展成以紀念鄭畋、向佺、向翀、向閣“通江四賢”等歷史名人為主的登高節(jié)。也有人認為三月三日是西王母的生日,人們登高是為王母娘娘祝壽,以祈蔽佑。
正月十六的習俗
扛笆斗舞火把
正月十六傍晚,我們早早地吃過晚飯,就開始“扛笆斗”。所謂“扛笆斗”,就是用一只紗布袋子裝一些生石灰,把它綁在秤桿的一端,人拿著秤桿的另一端,把紗布袋往地上丟,地上就留下了一個個白斑。當然,“扛笆斗”也有一定的規(guī)定,總是先要從河邊水碼頭往上“扛”,然后是房前屋后門口天井和房屋里面,當“扛笆斗結束后,房前屋后就到處布滿了密密麻麻的白斑。因為白斑越多,就預示著今 年糧食收成愈好。
正月十六舞火把,源于何年已無法考證,但在我們農(nóng)村,仍然每年都要上演。小時候,我們幾個小伙伴每當正月十六的下午,就到集體的窯廠搬來一捆蘆葦草,阿華從家里偷來幾角錢到商店買來小鞭爆,于是我們幾個人就認真地扎火把。當然,決不會忘記在火把中間要放上幾只小爆炸。一切準備工作都做好后,就盼望著太陽快點落山了。
當我們扛過笆斗以后,就立即開始舞火把了。那時,土地剛承包到戶,我、阿華、康勇等幾戶的承包田剛好在一起,我們幾個人就把火把點燃了,在承包田里縱橫交錯地奔跑。據(jù)說,火苗竄得越高,那年的莊稼收成越好。火把映紅了我們的臉,火把中的小爆炸讓我們既害怕又興奮,大人們站在田塍看著我們,臉上溢滿笑容。
舞完火把后跨火把。據(jù)說跨火把能驅除晦氣,迎來好運。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從冒著火苗的草把上躍過,有時,我們能來回不停地躍,引得大人們一片贊嘆聲。
炸麻花撩人罵
大人們都跨完火把回家炒麻花了,炒麻花就是把玉米放在鐵鍋用火燒了炒,有的人家沒有玉米,就用稻谷代替;據(jù)說,炒麻花能炸老鼠眼睛;玉米愈炸得兇,老鼠就死得越多。父母親在家里炸麻花時,此時的我們玩性正濃,繼續(xù)我們自己的游戲了。
老人們說,十六夜如果被人家罵最吉利,俗稱罵“晦氣”,能去掉一年的晦氣。所以,當大人回家后,我們幾個伙伴就在農(nóng)莊上到平時最愛罵人的王嬸家撩他們罵。通常的做法是三步曲:敲窗戶、踢門、放鞭爆。
我們來到王嬸家,先是“咚咚”地敲窗戶,看她不開罵,我們接著就踢門,還不開口罵,我們就把白天準備好的小鞭爆點燃,從門縫里丟進屋里。使盡了各種手段,往往收效甚微。你別看王嬸平時罵人不眨眼,莊上人都稱她“野馬蜂”,可正月十六夜她就是不開口,惹急了就從床上爬起來,嚇一嚇你,不過,我們一聽到腳步聲早就跑得無影無蹤了。只有一次,阿華由于用力過猛,把王嬸家窗戶上的玻璃敲碎了,第二天,王嬸告狀,害得我們幾個挨飽打了一頓,F(xiàn)今想起,好象是一個遙遠的故事。
送牛樁子
正月十六送牛樁的中國傳統(tǒng)習俗由來已久。那時,還不知道要計劃生育,好多人家,第一胎、第二胎生了女孩,總想再生個男孩,就邀請人家給自己送牛樁,以求生一帶把子的。很多時候,凡是送牛樁的,總能如愿以償。所以,當時送樁子比較盛行。
送牛樁要八個男人參加,最好是不同姓,其中一定要有一個年輕的小伙子。這八個人是白天就約好了,晚上先到邀請的人家吃晚飯,酒足飯飽后,等大部分人家都睡覺時,這八個人就去偷牛樁了。偷的物品有磚頭、碗、鞋子等。被偷的人家一定要男孩多,還要在莊上有勢力,有人緣。東西偷好了用紅紙包好,交給其中最年輕的一個小伙子拿,這叫抱樁子。然后就一起到主人家。到了以后,年長的就開始喊好,后面的人就應和,當然全部是恭喜主人早生貴子之類的。抱樁子的小伙子就抱著偷來的物品,爬上主人睡的床上,睡一會兒,最后還要撒一泡尿在床上。再把樁子恭恭敬敬的交給主人保管。幾個人再次吃飯喝酒,一直到很晚才各自回家。各人要守口如瓶,在人家未生孩子之前,決不能提送樁子、偷樁子的事,否則就不靈驗了。
等到主人家生下男孩的時候,一定要到被偷物品的人家去報喜。雙方小孩互認對方為干爹,干娘,結成親戚,這就是為什么要偷有勢力、有人緣人家東西的原因。小孩的名字也十分有趣,偷什么叫什么。如偷的是碗就叫碗兒,偷的鞋子就叫鞋兒,直到長大了才改用大名。等到小孩一周歲時,偷樁子的人家要回報被偷的人家,偷什么還什么,一還十或一還百。如偷人家一塊磚頭,就還人家一百塊磚頭;偷的是一雙鞋,就還人家十雙鞋。
【正月十六是個什么日子】相關文章:
正月十四是什么日子02-27
正月初七是什么日子02-24
農(nóng)歷正月二十五是什么日子01-17
正月二十三是什么日子03-08
小年是民間的什么日子03-05
懷念什么的日子作文12-17
那段什么的日子作文10-06
那天是個好日子作文11-17
在充滿什么的日子里作文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