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聲告白》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無聲告白》讀后感(合集10篇)
《無聲告白》讀后感1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尋找某一個瞬間,可以擺脫他人的期待,普世價值的期待,尋找真正的自己。
價值觀:對非同類的態(tài)度,會讓那些非同類產生微妙的心里變化,當然有時候是他們自己臆想出來的。作為一個穆斯林,身邊的大多數都是漢族,覺得自己在社交上一直無法做到自然大方,吃飯聚餐往往讓我不知所措,有時候想拒絕,又想和大家成為朋友,又覺得自己會給大家?guī)砺闊,讓大家去遷就我,雖然經過了大學四年,研究生三年的群體生活,仍然無法找到合適的社交方式,一直都覺得自己有點兒封閉。自己在社交(友情、愛情等)方面都略顯封閉,有時候會產生矛盾心里。工作之后更覺難,很多事情都無可奈何。慢慢去學習,去適應吧!加油!
家庭關系:人的獨立性和社會性有時候是矛盾的,也許女性在實現個人價值和對家庭的依賴方面的'確讓她們可能會感覺到累,難以找到平衡,想逃離現實的生活又無法擺脫對家庭的依賴,很多人都在學習更加智慧的生活,追求個人價值的實現、家庭生活的幸福,愿每個人都能幸福的生活!
教育:一些書、文章、新聞等都讓我們感受到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是伴隨人一生的教育,最近經?吹揭恍敖K其一生我們都在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的文章刷爆朋友圈,一代又一代都在學著做一個優(yōu)秀的父母,但怎樣優(yōu)秀終究是父母的想法,更好的應該是父母能盡可能的了解孩子的心理,從行動上尊重孩子,達到真正的溝通。這本書很多都是在描述在一件事面前,一家人“各懷鬼胎”,卻互相沉默,隔閡往往積于不溝通不交流,當然溝通交流的方式方法又是一門學問,需要共同的努力!
《無聲告白》讀后感2
7月30日,完成了對《無聲告白》的閱讀。這本被稱為“橫掃美國亞馬遜排行榜”的書,與其說是懸疑類小說,不如說是一本有關愛和教育的杰作。
小說開篇便告訴讀者,迪莉婭死了,就此埋下伏筆:她怎么死的?隨著作者謀篇布局的深入,讀者漸漸自己撥開了真相的面紗:這女孩活的好痛苦,那些愛她的人,那些在她生前對其百般關注、死后痛不欲生的人,實際上是以愛之名,行謀殺之實。
書中提到,每一代人的言行往往都與上一代人有關。母親是一個不甘平庸、希望與眾不同的女人,最終卻還是嫁人生子,成為一名普通的家庭婦女,盡管中途她掙扎過,沒留下只言片語離開這個家,希望繼續(xù)完成擱置的夢想,但卻因腹中孕育了第三個小生命——漢娜而再度放棄。她短暫的離去卻在迪莉婭身上留下了童年的陰影。小姑娘陰錯陽差發(fā)現了母親保留的外婆的烹飪書,看著被淚水浸濕的紙張,誤以為是母親的眼淚。她暗暗發(fā)誓,只要母親能回來,她會盡力去完成母親的每一個想法,每一個希望。而母親回來了,錯誤開始了,她這短暫的一生,承載了母親不甘平凡的夢想,被壓得喘不過氣。父親是一個中國人,在黃頭發(fā)、藍眼睛的美國人中間顯得那么格格不入,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遭到歧視和嘲笑是再正常不過的。自己的卑微弱小在兒子內斯的身上顯露,“游泳事件”讓他以為兒子也要重蹈覆轍。反而他卻覺得迪莉婭是受歡迎的姑娘,有著和身邊人一樣的藍眼睛,那么漂亮可愛。因此,迪莉婭短暫的一生承載了父親“合群”、“要受歡迎”的理念,用一生,去彌補父親小時候的陰影。
愛的重量把迪莉婭壓垮了。這是愛嗎?愛她,請給她選擇的權利,讓她能夠對自己的人生負責。而不是在她生日的時候,母親送解剖書、父親送連衣裙,告訴她去實現長久以來她不喜歡的“夢想”,去融合長久以來她無法融合的“圈子”。
太多的愛給了迪莉婭,其他孩子呢?內斯的事情,父母已不怎么關注。漢娜?有時會被totally遺忘。或許內斯小時候會有些憎恨這個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妹妹吧,不然也不會做出推她入水的舉動。而當他把妹妹就上來,妹妹不撒開他的手時,讀者就應了解了,內斯是迪莉婭在這個家庭中唯一一個可以依賴、求助的'人了。內斯大了,也能體會到迪莉婭的不易,也會在飯桌上岔開話題,解救她于水火,但他畢竟還有自己的路要走,他要離開這個家,他要去哈佛。所以,當他要離開家的時候,迪莉婭是真的絕望了。當他承諾callback卻食言的時候,迪莉婭真的傷心了。畢竟,內斯是一個心思沒那么細膩的男孩子,他有自己的生活和夢,他不會一直關注妹妹的心理變化,畢竟他不是她,不能真正體會到她的痛苦。
一切的錯,迪莉婭想,來自恐懼?謶帜赣H再次離開,恐懼自己不能讓他們滿意。需要糾正這個錯誤,從哪里開始呢?她一腳踏入了湖中心的水面。那個夜里,迪莉婭死了。作者描寫的很美,讀到這里,有種relieve的感覺,她終于解脫了。
關于文中杰克對內斯的暗戀、父母最初的相遇結合、父親的出軌,不再贅述。迪莉婭這個從頭就死的人物牽動著每個人的心。她的死亡讓所有人陷入悲傷,甚至歇斯底里,但文章最后,結束的很“暖”。母親原諒父親的出軌,二人擁吻,內斯揍了杰克,但和妹妹為他上藥療傷,隨著迪莉婭完全地消失在這個世界,每個人似乎都漸漸地從悲傷中蘇醒,讓生活步入正軌,去接受事實。但每個人都不會忘記她,她給每個人都上了一課。
天下的父母,你們可知,孩子的許多告白是無聲的,需要你們用心去發(fā)掘,不然可能會鑄成大錯,輕則誤其終身,重則造成不可挽回的悔恨。一個人活在世上,有那么多無法掌控的事情,如果連自己的人生都不能掌控,還有什么意思呢?也需一個人不怕寒言冷語,但溫柔的刀子怕是能讓你痛不欲生,等回過神來,已無力掙扎回天乏術。
我會想,如果迪莉婭早早地跟父母溝通呢?早點告訴他們真實的想法,不就可以避免悲劇的發(fā)生了嗎?不,她不會。有一種心理畸形叫童年陰影,有一種可怕的力量叫習慣,當你習慣去迎合別人的想法,那你就很容易被別人掌控了。迪莉婭是自己投降了,從小到大的習慣驅使著她硬著頭皮向前走,一旦路走不下去了,到了無法忍受、不得不解決、而又無人商討、無法可解的時候,只好選擇死亡,一了百了。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入戲了。在她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雖然我沒慘到那個地步,也沒勇氣通過死亡來結束一切,但我很難過地看到自己與她身上的相似點,也再次敲打自己,如果一直以來在走別人的路,終有一天,我會手足無措,會走不下去的。也不要祈禱會有人拉你一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可能在你入水后會有人拉你一次、兩次,但無法救你于水深火熱,根本的解決辦法,是學會游泳,讓自己變得剛強。總去袒露自己的傷疤,展示一副可憐的樣子,時間久了,只會招來人的嘲笑和瞧不起。但一定要有1—2個特別體己的朋友,讓你的心事有個outlet,這樣,不至于抑郁。
懂了很多道理,卻仍過不好這一生。為什么?因為你不去按照道理去做,去行動。
去吧,去做正確的事,不要再為自己找借口,懶惰懈怠。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
《無聲告白》讀后感3
伍綺詩的《無聲告白》已經看完,這部小說情節(jié)扣人心弦,開篇的一句:迪莉婭死了讓人們不禁產生許多疑問:迪莉婭是誰?她怎么死的?為什么會死?她的死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這一系列的問題隨著劇情的慢慢發(fā)展逐漸浮出水面。
這是一個關于種族歧視,家庭教育題材的一本書,有人說讀完之后很震撼,我倒覺得很遺憾。迪莉婭的父母怎么也沒想到她就這樣走了,因為他們?yōu)樗?guī)劃好的美好的未來
《無聲告白》讀后感4
有些事我們沒有說出來,所以他們不會懂。溝通好了,悲劇也就少了。關于親情,關于友情,那些曾經的美好……
這并不是一場無聲的告白,這是一個默默的悲劇,在所謂的悲劇中有一些我們現實中看不到的因素默默發(fā)揮著力量,這力量時大時小,你幾乎不能確定這力量的性質到底是正是負。
書的扉頁上介紹本文的作者伍綺詩,是香港移民第二代,在美國長大,第一代是移民過去的。這不得不讓我想到另一部長篇小說:美國華裔女作家譚美恩的《喜福會》。
《喜福會》的背景就是華人去了美國定居,四個母女間的故事。女兒逐漸融入了美國成為了ABC。而母親們雖然身在美國,心懷家鄉(xiāng),不論是思維方式還是行為習慣,總是擺脫不了濃濃的故鄉(xiāng)味道。這千萬里之外的是她們生長多年的根和魂!母女之間的差異造成了相處過程中母親和女兒之間形成了深深的隔閡,這隔閡到了很久之后才慢慢消融化解,隨風而逝。
我看的是節(jié)選部分也是文章最經典的故事。母親吳夙愿Suyuan WU(中文版本翻譯成吳素云),這名字還被我解讀成帶有某種內心期許的、一貫以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愿望。母親是從中國遷移過來的,保留著中國的傳統(tǒng),一心想女兒精美變得優(yōu)秀、成功,走上人生巔峰,過上好生活。母親從小就把她和別人做對比,看到電視里的秀波,生活中別人家女兒,都是母親做對比的目標和榜樣,隨手可以拿過來教訓女兒。女兒從小在這種高壓的期望下成長著,也糾結過,也屈服過,也反抗過。慢慢長大后終于母子之間有一次激烈的爭吵,這爭吵撕破了和睦表面關系,暴露了彼此間的容忍和不和諧,也揭示出中西文化思想和行為的`沖突和碰撞。
《無聲告白》和《喜福會》是完全不同的,說了一個簡單的故事。詹姆斯·李他是華人,在美國求學,年輕時做老師時結識了美國女生瑪麗琳。瑪麗琳在那個年代非常勇敢地突破了重重阻礙,不顧母親的反對,不理會他人的閑言碎語,堅定不移地和他結成夫婦。在文章中的后半部門這行為被揭露,并被視為女兒莉迪亞人生悲劇的最初起點!皝碜曰煅彝ケ尘暗暮⒆樱ǔky以找到自己的定位!北У氖牵畠阂驗殚L得像爸爸,作為第二代從小背負著被認為是中國人的懷疑和嫌棄,種族歧視從來都沒完全消失過。父母希望兒女們能很好地融入當地的環(huán)境,卻不料對報最大期望的大女兒卻一直沒有什么朋友,內心承受著超出期待的壓力,想和其他人一樣卻無法做到,想取得和哥哥內斯一樣的好成績卻沒有什么起色,最終選擇了自殺身亡,把痛苦和希望一起帶向虛無。父母不了解他的難言之隱,認為她不會自殺,在各自情感行將崩潰的時候,兩人的關系也陷入了僵局。
在相互冷靜了一段時間之后,在后期坦誠的交談中,兩人最終選擇回歸家庭,重新開始未完待續(xù)的生活,只是有些東西已經隨著女兒跳湖自殺被打撈到岸上也從深處被揭露到表面上,那層窗戶紙總算被捅破了。父母和上一代有所不同,不管是母親的反對還是女兒的堅持,都是不同年代不同心態(tài)的表現,的母親為了女兒,為了愛,她為了女兒的未來,各方面造成了最后的悲劇。死亡只是一個表象,讀后感這表象幾乎快毀了一個家庭。大女兒一直默默生活在沒有朋友的校園中,看別人嬉戲打鬧,因為膚色和種族自己卻是格格不入局外人,還好學校里總有哥哥幫著在食堂占位陪伴才不至于讓落單的她更顯得孤獨。這種孤獨落寞已經深入骨髓。痛苦的是,這種平衡即將被打破。好夢并不長久,突然一個轉彎,事件走向了悲劇。哥哥即將去名校讀大學了,大女兒千方百計地默默暗中組織,就是不想獨自負擔這種痛苦,也不想哥哥離開自己,從此一個人面對外界的所有。陰錯陽差,哥哥內斯還是受到了錄取通知書,為了夢想一定要去。妹妹在和唯一的“壞孩子”杰克也是鄰居做朋友時,誤以為會擁有愛情,結果鄰居喜歡的是哥哥。連最后的朋友也沒有了,大女兒選擇了一個逃避的方式,擺脫苦痛。
詹姆斯和瑪麗琳的初衷是好的,但對大女兒莉迪亞內心的關懷還是少了點,心靈的溝通比期待更重要,小女兒在默默成長過程中見證了這一切,缺乏過度關愛也缺乏過度期待,得以自由自在成長。如果悲劇的發(fā)生能讓我們看到一些內在的不足,找出潛藏在深層的暗流涌動,及時打開心結,那這悲劇的意義也得以彰顯。我們能做的只有自己,不是嗎?我們改變不了別人對我們的看法,我們改變不了自己的種族性別年齡,但是我們可以改變我們和這個世界相處的方式,我們可以通過改變自己來影響別人對我們的看法。消極面對和逃避是沒有用的。淚水只能成為發(fā)泄,不能成為解決問題的辦法。如果大女兒提前告知自己沒法滿足期望,幾乎沒有朋友,沒法也不想獨自肩負心理壓力,結局會不會不一樣?
無法忘懷的,不僅僅是一頓家鄉(xiāng)飯菜,更是家鄉(xiāng)飯菜燉炒過程中包含的溫暖親情;無法告別的,不僅僅是一件特色旗袍,更是旗袍縫制過程中蘊含的濃郁家味;無法離去的,不僅僅是一張地圖,更是地圖中展現的世界的另一邊流蜜的故土。希望我們能不留遺憾,打開心結,何種境遇下都永葆初心,釋放天性。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不知如今的你身處何方,也不知你是否回到家鄉(xiāng)。不管你在哪,不妨看看這本書,讓思緒飄飛在冬夜。作者:李潔
《無聲告白》讀后感5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边@本書強烈推介給每位父母看,書里的主人公一家人是我們現在很多家庭的縮影。父母將畢生沒有達成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代替完成,打著的是“為你好”的旗號;孩子為了討父母歡心,努力做個聽話的乖寶寶,從不說不。最后,當孩子認識到自我的迷失,意識到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時,選擇了離開這個世界,期望可以重新開始。青少年自殺,這個悲劇不停在這個世界上演的劇情,刺痛著每個人的心。
爺爺奶奶那一輩,吃不飽穿不暖;我們這一輩,吃飽穿暖,但也僅限于吃穿不愁的水平,因此,我們常說,現在的孩子很幸福,不愁吃穿,生活條件優(yōu)越?墒,大人們似乎都沒有看到,孩子越來越多的作業(yè)培訓班、越來越少的自由時間以及越來越迷茫的童年。這個社會節(jié)奏太快,似乎一停下來就會落后,現在的孩子只知道要奔跑、馬不停蹄的.奔跑,卻忘記了為什么奔跑、奔跑的終點是什么。
更可怕的是父母未竟事業(yè)的期許,媽媽說“我就是為了你才放棄了……”爸爸說“我拼命工作就是為了你………”這些付出,似乎缺少了太多的真心,有多少父母能說“我生你養(yǎng)你,是為了完整我自己。
我對你最大的期望,就是你能遵從內心,活的精彩”?有多少家長能做到努力過好自己的人生,并旁觀孩子獨立地過自己的不一樣的人生呢?
《無聲告白》讀后感6
在我開始的現在,我并不知道我會說什么,而只是練習去表達一些什么。
花了一天的時間看完,是因為我在看書時特意要求了我的速度。為了提高速度,我用手指劃動文字,雖然看得眼睛疼,不過卻在提高了注意力的時刻也加快了閱讀速度。
莉迪亞,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這是整本書的迷之所在。從開頭寫她的失蹤、死亡,一直到最后的真相大白,中間從她的父母的結合開始寫起,寫他們認識之前的身份、寫他們相遇的經歷,也寫他們結合的美好,當然更多的還有他們婚后生活的慣性,這是一種迪莉婭的父母帶自他們各自家庭的思維慣性。當這種慣性在現實的現實生活中經受考驗時發(fā)生了一系列的化學變化,也由于他們的不自知,又將這種狀態(tài)呈現給了自己的孩子。
有句話是,這世界上最愛你的,是你的孩子。父母對莉迪亞的期待成了莉迪亞對這對可憐父母最大的愛,她不斷地滿足父母的要求,卻也在不斷地消耗著自己,用一種父母期待的樣子活著,而不是真正莉迪亞的樣子活著。
重壓之下的迪莉婭叛逆了,她坐上了淘氣小子杰克的車,卻沒想到從這個別人眼中最不堪的人身上得到了做真正自己的力量。當她面對一個那樣勇敢面對自己的人的時候,終于輕松了,她要做自己,因此她回到那個失落自己的地方,想要重新開始,卻沒想到,那里既是她的開始,也是她的結束
莉迪亞的死對這個家庭影響最大的莫過于對她寄予厚望的父母。她的死徹底摧毀了父母熾烈的期望,但他們不能再依靠莉迪亞來實現他們心中的愿望時,他們都失去了生活的重心,爸爸和年輕的助教有關系,借此來緩解內心的壓力和苦悶;媽媽則是借著憤怒來發(fā)泄內心對無法實現生活夢想的痛苦。
哥哥則是因為妹妹的死開始留心最后和妹妹在一起的'杰克,才了解了杰克心中的秘密……唯有一直不受重視也不受“迫害”的小妹漢娜保持著孩子的天性,感覺到了人們內心的苦痛與掙扎,用默默守候、陪伴、傾聽來安撫這些受傷的大人和這個支離破碎的家。
故事在最后的揭曉謎底和父母的和好、哥哥的平靜中結束。
掩卷長思,書最一開始的那句話,“我們終其一生,就是擺脫別人對我們的期待,成為我們自己”,一句看似如此簡單的話,往往卻需要我們付出慘痛的代價才能換來。是別人給與我們的太過沉重,還是我們太過軟弱,因為愛而軟弱,因為怕而軟弱?
周六晚上那期的奇葩說討論的話題是“我們該不該向父母出柜”,也就是向我們的父母承認,要做我們自己。高曉松在最后的陳詞時說,這個社會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歧視:同性戀,甚至是臉大、腿粗都是,但這個社會也是因為如此也激發(fā)出人們的不斷進步和改善。不要因為不同而自卑,那些相同的人里也有很多王八蛋。
在那個現場,最不同、最勇敢的就是蔡康永和金星了,他們一個是同性戀,一個是變性人。他們都是同行業(yè)的精英,他們都非常堅強……他們都做了自己。
說到這里就又想到蔣勛里不斷提到的“自我的完成”,最常提到的就是竹林七賢,相同的是都在掙脫那個時代對“不同”人的束縛,說重些就是別人眼中的“異類”。
通過那些成功的完成了自己,讓自己從沉默的螺旋底端轉動到上面來的那些人,都有一些共同點,即他們的力量源泉,書籍!
這段日子的讀書給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原來書籍真的會鑄就人的血肉和靈魂,改變一個人,給人以力量,導向人走向屬于自己的人生路途。這就是我今天想要表達的。
《無聲告白》讀后感7
買了電子版后我花了兩天就讀完了,是我讀書最快的速度了,讀的過程中,內心時刻充滿著激動和恐懼,激動在于我心中的價值觀被這本書很好的展現出來,恐懼是因為我怕自己會踏上莉迪亞的“不歸路”。書本花了很多的時間描繪人物心理和細節(jié),但總的內容這篇文章就可以涵蓋,但是它帶來的思考遠遠沒有結束。
文章以女主莉迪亞的死亡拉開序幕,用莉迪亞死亡后家庭生活的變化和死亡前現實的生活交織描寫。莉迪亞的父親詹姆斯·李是一個美籍華人,靠著父母餐廳端盤子等不體面的工作把詹姆斯變成了美國國籍,但詹姆斯因為父母的工作深感自卑,他從不和別人談論自己的父母,為了不讓大家以他為話題點,他拼命的想要融入周圍的人群,他只希望自己普普通通,不被人注目,但由于他的獨特的外表,不管在哪里都感覺周圍充斥著異樣的眼光。他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知名學府哈佛大學,他繼續(xù)努力讀研讀博,他本以為可以留在哈佛大學任教,因為當時他的導師告訴他有個歷史教職剛空缺出來,然后最后也許是因為他獨特的外表或是不善于交際,他最終沒能留在哈佛,而是去了一個普通的高!栁榈氯谓獭哪菚r起,他討厭過去的自己,討厭過去的一切,討厭怯懦、獨特、孤獨,向往合群和普通。
同時由于詹姆斯的兒子性格軟弱,這也讓詹姆斯想起了年輕的自己,眼前的孩子似乎就是過去的自己。他討厭過去的自己,自然也不喜歡現在的兒子。當他兒子告訴他他的夢想是去外太空,當宇航員的那一刻,他不知覺得打了孩子一巴掌,把他和孩子的牽絆打碎了。因此詹姆斯覺得莉迪亞很像年輕的瑪麗琳,那么合群、惹人喜愛,因此他把自己全部的關愛給了莉迪亞,因為內心的自己多么向往自己年輕時可以像莉迪亞這樣。
莉迪亞由于害怕母親再度離開家,讓家庭支離破碎。害怕父親每天對自己失望的表情。因此她選擇了妥協。雖然說自己會聽從莉迪亞的想法,她只是給她建議,但每次目前都帶著強烈期待,也許她自己沒有注意,但孩子全看到了心里,因此她只能每次用好的好的來回答。以至于讓媽媽認為她就是想要與眾不同、就是想要當醫(yī)生。為了不讓爸爸失望,她在沒有任何朋友的情況下,選擇撥打語言助手,自己則假裝是在和好朋友聊天。
家庭和事業(yè)本身就無法分隔開,一旦產生它們勢必會交融在一起。任何企圖把家庭和生活分開的手段都是徒勞,因為夢想再大也逃不過人心。我記得畢業(yè)后不久面試了白鷺芳洲藝術基地的銷售崗位,后來得知它主要是個性化婚禮策劃的.,而且老板和他的老婆在一起工作,他老婆是他的助手,她已經有了培養(yǎng)孩子的根本是培養(yǎng)孩子健全的人格。這一切的基礎是承認孩子是一個脫離父母的、獨立的個體。他屬于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夢想和性格。他不是承載我們未完成的夢想的器皿。而我們要做的只是在孩子實現自己夢想的道路上提供成年人的幫助,知道孩子的興趣和天賦,把枯燥的事情用孩子感興趣的形式表現出來,比如他喜歡動物不喜歡英語,用動物組成英語字母的形式或許有幫助。我們需要的是找到孩子的天賦、引導他去做他可以做的很好的事情,慢慢的,做的好的事情就會變成他的興趣。
我的原則是,如果你本身足夠厲害,你可以幫助孩子找到工作,那么你可以事無巨細的關注孩子。如果你希望你孩子超過你過上屬于自己的生活,你什么都不需要做,無為而治或許是最好的辦法,你只需要傾聽孩子,給予指導和建議。學習生涯中有兩個東西極其重要,興趣和朋友。
生命無法回溯,現在的一切終究會連點成線,在你年老時刻,回憶起來,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
《無聲告白》讀后感8
這是一本講如何逼死自己的女兒,也是我迄今看哭的第一本書。
莉迪亞,書中的主人公,還沒開場就死了,接下去全書都是在尋找莉迪亞死去的理由,一開始還有點看嫌疑小說的感覺,以為是他殺,沒想到最后是自殺。而她自殺的理由卻是因為父母,并不是父母不夠愛她,反而是父母太愛她了,她一直都活在父母的期望中。
莉迪亞是三兄妹中,唯一擁有藍眼睛的女孩,所以她在父母眼中獲得了最多的關注,母親一直希望她成為醫(yī)生,因為她的母親瑪麗琳自己的夢想就是成為醫(yī)生,旣惲諒男〉酱蠖己苈斆,成績優(yōu)異,特別是在化學和醫(yī)學學科上擁有超于常人的天賦,她自己也一直希望自己是人群中的焦點,希望與眾不同。直到她遇到了詹姆斯,也就是莉迪亞的父親,一位中國后裔,她的夢想因婚姻戛然而止。瑪麗琳是多么喜歡詹姆斯,喜歡她的黑頭發(fā),喜歡的'黃皮膚,確切的說是喜歡他在人群中的不同,見到詹姆斯的第一眼,就主動吻了她滾了床單。
然而,對于詹姆斯來說,他是多么的希望走入人群,跟那些白種人一樣。在上世紀70年代,美國的種族歧視很嚴重,擁有黃皮膚和黑頭發(fā)的詹姆斯,一直是人群中的焦點,走到哪,都會有人向他投來目光,是動物園里猴子獲得游客投食的那種目光。直他遇到了瑪麗琳,直到他們生了莉迪亞。 莉迪亞繼承了母親藍眼睛,詹姆斯認為,他的女兒可以像那些白種人一樣,輕易的走進人群了,再也不好獲得異樣的眼光。
詹姆斯希望莉迪亞多跟那些人交朋友,因為他自己從小到大都是異類,沒什么朋友,他希望自己的女兒多去參加各種舞會,經常催促她多跟朋友打電話,也經常問她朋友們的狀況。其實莉迪亞在學校一直沉默寡言,沒什么朋友,一開始她的同學們還會邀請她去參加一些活動,然而卻說她沒有時間,要回家看書,因為她的母親在家里等著她,就這樣慢慢的朋友們有什么活動就不叫她了,也就沒有了什么朋友。她的母親是導致莉迪亞自殺最重要的原因,她母親以為自己的女兒也會向她一樣喜歡醫(yī)學,所以很多事情都是從她自己的角度考慮,比如下課后會陪她一起復習物理、化學等,還有每年的生日,都是送書給她,那種如何成為一個女強人,如何成為一個醫(yī)學專家類似的書。
然而,莉迪亞卻只能默默的忍受著,她壓根就不喜歡醫(yī)學,她壓根就不想在生日上收到書,她喜歡項鏈,她多么的希望母親能送給她一個屬于青春期女孩的禮物。
然而瑪麗琳不懂,瑪麗琳以為自己的女兒只喜歡醫(yī)學,莉迪亞就這樣在父母的期待里,慢慢的被壓垮,跳湖自殺了。
我想現在很多的中國父母也是這樣,從小就給他們抱各種補習班,希望他們成為XX,在張口閉口之間就是別人家的小孩怎么怎么樣。
網上有一句話:“這世上有幾種笨鳥,一種是先飛,一種是不飛,還有一種是下個蛋,把希望寄托在這個蛋”,如果你過分的關注這個蛋,往往很容易把蛋弄碎。
《無聲告白》讀后感9
最大的勇氣是按照自己夢想而活
我一般不看小說的,但這是一部改變我對敘事技巧看法的小說。
我一直認為小說終究是沒有價值、營養(yǎng)的,它們描繪的世界離自己那么遙遠。
但我現在明白,故事是把事實道理用極具感染和穿透力的方式表達出來,故事源于事實又高于事實,謝謝《無聲告白》這本書!
其實這本書剛吸引我的是因為Kindle的推薦,亞馬遜暢銷榜,華裔作家的力作。
買了電子版后我花了兩天就讀完了,是我讀書最快的速度了,讀的過程中,內心時刻充滿著激動和恐懼,激動在于我心中的價值觀被這本書很好的展現出來,恐懼是因為我怕自己會踏上莉迪亞的"不歸路".書本花了很多的時間描繪人物心理和細節(jié),但總的內容這篇文章就可以涵蓋,但是它帶來的思考遠遠沒有結束。
書中是以一個不尋常的5口之家的發(fā)展為主線。為什么不尋常,因為男的是華人,女的是美國人,因此他們的孩子是混血,那個年代,混血孩子的定位不清楚,不知道自己到底屬于中國人的群體還是美國人的群體。孩子們想和美國朋友一起,但是由于膚色問題沒人愿意和他們當朋友。
文章以女主莉迪亞的死亡拉開序幕,用莉迪亞死亡后家庭生活的變化和死亡前現實的生活交織描寫。莉迪亞的父親詹姆斯·李是一個美籍華人,靠著父母餐廳端盤子等不體面的工作把詹姆斯變成了美國國籍,但詹姆斯因為父母的工作深感自卑,他從不和別人談論自己的父母,為了不讓大家以他為話題點,他拼命的想要融入周圍的人群,他只希望自己普普通通,不被人注目,但由于他的獨特的外表,不管在哪里都感覺周圍充斥著異樣的眼光。他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知名學府哈佛大學,他繼續(xù)努力讀研讀博,他本以為可以留在哈佛大學任教,因為當時他的導師告訴他有個歷史教職剛空缺出來,然后最后也許是因為他獨特的外表或是不善于交際,他最終沒能留在哈佛,而是去了一個普通的高!栁榈氯谓。從那時起,他討厭過去的自己,討厭過去的一切,討厭怯懦、獨特、孤獨,向往合群和普通。
莉迪亞的母親瑪麗琳是美國人,她從小就對化學、物理和生物感興趣,她的夢想是當醫(yī)生,雖然那時候女醫(yī)生屈指可數。然而她的母親卻是家政課老師,她的目標是把孩子培養(yǎng)成一個嫁給哈佛男、照顧孩子和房子的家庭主婦,而瑪麗琳卻希望自己永遠獨特、引人注目。她不在乎媽媽的反對,報考化學、生物專業(yè),去做常人眼里只有異類才做的事情,她一直追求的是特立獨行。也許正因為這一點,她在大學上詹姆斯課的時候,第一眼就被這個獨特的男人吸引住了,從此墜入愛河,可沒想到,還沒完成學業(yè)的她懷孕了。因此她不得不放棄學業(yè),按照曾經母親給她的路,結婚生子。但她內心從沒放棄過追求自己夢想、追求醫(yī)生目標的愿望,她不甘平凡。
從開始我們就可以看出,性格,價值觀迥異的兩個人如果無法互相容錯,注定會過上不幸福的一生。
我們知道讓一個人改變最大的動力,是讓他親生感受到和自己一樣的人實現了自己心中夢想的成功案例。而瑪麗琳在第二個孩子稍微長大后因為生病去了醫(yī)院,她意外的發(fā)現有個年輕的女孩—她世界里女孩全是護士—別人都叫他醫(yī)生,甚至別的男醫(yī)生也會請教她一些問題。她內心從沒有過的震撼,她曾經魂牽夢縈的職業(yè),曾經付出無數心血想要實現的目標,現在真切的發(fā)生在了這個普通女人的身上。她決定離開自己的家庭,雖然有老公和兩個孩子,但她依舊認為自己可以離開他們繼續(xù)深造,但這段日子只持續(xù)了兩個月。當她還有兩個星期就要完成考試拿到學業(yè)證書的時候,她暈倒了,結果檢查是她再度懷孕了。她不得不向生活妥協,再一次當起了家庭主婦,趨于平庸。當她回到家的時候,由于自己的長時間離開,家里已經混亂不堪,孩子們第一時間緊緊抱著她,她因此采用了很多人沒有能力實現自己夢想的時候都會采取的辦法,生個蛋,讓蛋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從再一次回到家里的那一刻,那決定把自己所有的夢想讓莉迪亞實現,她在腦海中用物質給莉迪亞規(guī)劃了一個"美好"的未來!
同時由于詹姆斯的兒子性格軟弱,這也讓詹姆斯想起了年輕的自己,眼前的孩子似乎就是過去的自己。他討厭過去的自己,自然也不喜歡現在的兒子。當他兒子告訴他他的夢想是去外太空,當宇航員的那一刻,他不知覺得打了孩子一巴掌,把他和孩子的牽絆打碎了。因此詹姆斯覺得莉迪亞很像年輕的瑪麗琳,那么合群、惹人喜愛,因此他把自己全部的關愛給了莉迪亞,因為內心的自己多么向往自己年輕時可以像莉迪亞這樣。
就這樣,莉迪亞無法控制的開始承擔父母兩個人所有的關愛—過多的關愛。從那時起,她的所有的生活都被父母用放大鏡檢閱著,她的所有目標也都只是父母的.目標。也許單純的強加一方的夢想,孩子雖然不會快樂,但也不至于選擇自殺這條不歸路。根本原因在于,她的身上強加了父母兩個人迥異的夢想,一個想要獨立、鶴立雞群、受人矚目的夢,一個想要融入團隊、普普通通的夢,兩個夢不斷地撕扯她的快樂,直到把所有這一切撕得粉碎。
當她選擇自殺的時候,父母根本不相信這件事情會發(fā)生在自己女兒的身上,他們的印象里,女兒樂觀、好學,有很多朋友,不可能孤獨無助到自殺去解脫。她的女兒會主動要求學習物理和化學,會考上成績第一個給目前看;他的女兒會認真看自己給她買的書《建立人脈的法則》,每天都會給自己的同學打電話,而且相聊甚歡。這一切讓他們無法相信自己孩子會選擇自殺。
然而我們太忙,太瑕于自己的世界,我們只看到了表面,而沒有看到真實的事情。因為我們忙碌到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
莉迪亞由于害怕母親再度離開家,讓家庭支離破碎。害怕父親每天對自己失望的表情。因此她選擇了妥協。雖然說自己會聽從莉迪亞的想法,她只是給她建議,但每次目前都帶著強烈期待,也許她自己沒有注意,但孩子全看到了心里,因此她只能每次用好的好的來回答。以至于讓媽媽認為她就是想要與眾不同、就是想要當醫(yī)生。為了不讓爸爸失望,她在沒有任何朋友的情況下,選擇撥打語言助手,自己則假裝是在和好朋友聊天。
反觀,她的哥哥內斯,由于自己缺乏父母的關愛,但這也給了他追尋自己航空夢的機會,他從憎恨莉迪亞受到的寵愛,慢慢的變成同情莉迪亞。他在沒有父母的關注下,考上了夢寐以求、可以作為航空夢跳板的哈佛大學。然而正是由于他的理解,讓莉迪亞覺得這個家里唯一的牽絆就是自己的哥哥了,因此他哥哥離開家去哈佛上學的事件成了她跳湖自盡的導火索。
一切就這么結束了,但這本書給我的思考卻遠沒有結束。這些問題根深在我的大腦中:
家庭和事業(yè)如何平衡?不同的目標性格的家庭就不能幸福嗎?怎么培養(yǎng)孩子健全的人格?我們?yōu)槭裁磿憛捲瓉碚鎸嵉淖约?當然這里只有我片面的思考,我希望可以看到你們的思考。
家庭和事業(yè)本身就無法分隔開,一旦產生它們勢必會交融在一起。任何企圖把家庭和生活分開的手段都是徒勞,因為夢想再大也逃不過人心。我記得畢業(yè)后不久面試了白鷺芳洲藝術基地的銷售崗位,后來得知它主要是個性化婚禮策劃的,而且老板和他的老婆在一起工作,他老婆是他的助手,她已經有了2歲的女兒。與其說這是一個企業(yè),不如說這是一個承載夢想的平臺,在這里家庭和工作融合在了一起,老板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業(yè),老婆則在公司幫助老公打理雜事。其實,這也是我想要的生活。不管去哪里,不管工作多么不確定,家庭永遠是確定的,是穩(wěn)定的。
第二個問題我還沒有答案,畢竟自己結婚時間很短,沒有足夠的生活閱歷支撐我回答這個問題。我唯一能說的是往往成功的企業(yè)家或藝術家,他們本身就是個外人看似不可能存在的矛盾體。他們既內向,又外向。既暴躁,有和藹。既優(yōu)柔寡斷,又當機立斷。根本原因在于他們可以認親自己的優(yōu)劣勢,在不同的情景下,發(fā)揮出不同的特點。我們不需要一個完美的個人,只需要一個互補的團隊。
培養(yǎng)孩子的根本是培養(yǎng)孩子健全的人格。這一切的基礎是承認孩子是一個脫離父母的、獨立的個體。他屬于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夢想和性格。他不是承載我們未完成的夢想的器皿。而我們要做的只是在孩子實現自己夢想的道路上提供成年人的幫助,知道孩子的興趣和天賦,把枯燥的事情用孩子感興趣的形式表現出來,比如他喜歡動物不喜歡英語,用動物組成英語字母的形式或許有幫助。我們需要的是找到孩子的天賦、引導他去做他可以做的很好的事情,慢慢的,做的好的事情就會變成他的興趣。我的原則是,如果你本身足夠厲害,你可以幫助孩子找到工作,那么你可以事無巨細的關注孩子。如果你希望你孩子超過你過上屬于自己的生活,你什么都不需要做,無為而治或許是最好的辦法,你只需要傾聽孩子,給予指導和建議。學習生涯中有兩個東西極其重要,興趣和朋友。
我曾經一直是一個關注自己缺點勝于自己有點的人,文章中的詹姆斯也是,我們拼命想彌補自己的缺點,就像補習自己不擅長的科目一樣。慢慢的,當性格無法改變的時候,我們變的自卑,開始討厭自己,認為自己不該這樣。而這一切對我慢慢好轉,在于我讀了關于內向、天賦、性格、優(yōu)勢等一系列書籍開始,慢慢的我可以正視自己的缺點了,我知道有些是不能改變的,而我要做的事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優(yōu)點,然后用專屬于自己優(yōu)點的辦法,去做自己不擅長的事情。
只要知道目標,每個人都有只屬于自己最高效的辦法。
互聯網時代,解放了人性,也解放了夢想,是時候讓自己承擔起自己夢想的全部重量,不要把它交給任何人,包括自己孩子。
生命無法回溯,現在的一切終究會連點成線,在你年老時刻,回憶起來,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
《無聲告白》讀后感10
用了一天的時間,讀完了這本20xx年在美國的暢銷書,就像是有種魔力,被書中一家人深深吸引,想一點點的解開他們一直去掩蓋的內心和一觸即發(fā)的憤怒,對生活,對社會,對周圍的一切。
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種族歧視的問題,男女平等的問題,家庭教育的問題等等,但我認為最核心的是,每個個體的自我實現。所有這些社會問題當集中發(fā)生在1970年代一個美國混血家庭中時,并沒有太多的普遍性,但書中反應的每個人不斷在追尋自己心中的理想,卻不分時代,不分家庭,一直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存在著。整本書讀來,好像這個家如一口冰冷的地窖,不管是父母,還是孩子,都極力想逃脫,因為他們想要掙脫這個家的束縛去追求內心的自由。
母親瑪麗琳,本來是要在自己母親的規(guī)劃下從哈佛找個理想老公,然后從事醫(yī)生這讓人羨慕的職業(yè),但是由于她從小與眾不同的心理和環(huán)境,讓她對與眾不同的“中國”教授一見鐘情。不管是對凱瑟琳或者是詹姆斯,他們的相遇好像對彼此都是一種解救。就這樣,瑪麗琳放棄了自己的職業(yè)理想,和母親斷絕了關系,開始了全職太太的生活。在母親去世之前,她自己的理想被遺忘,但母親的突然離世,讓她心底里的曾經的夢再也不能壓抑,她決定離開這個家,離開丈夫,拋下兩個孩子,去完成自己的學業(yè)。她為什么選擇如此極端的方式呢,的確,她在家庭的角色不允許她有自己的理想。她每天要將大部分的時間花在研究食譜,打理家務,打理孩子。終于,她邁開了追求自我的第一步,但是就在此時她又懷了第三個女兒,她必須回家。這是全書中她唯一一次追求自己的自由,但她被現實又推了回來。
第二個書中明顯想逃脫的就是他們的大兒子漢斯,他總是被父母忽略,不管是他的學業(yè),還是他的交際,他的愛好,他的理想,基本沒有在父母的口中出現過,父母只關心他們的女兒。就這樣,他默默的堅持著自己的愛好,為了他的理想和自由。只有兩次,他打破了往日的沉默去勇敢的表達自己,第一次是他終于接到了哈佛的錄取通知書,第二次是他不顧妹妹的阻撓去找杰克逼問真相。在父母眼中,他唯一的成功就是去哈佛讀書,除此之外,家人不關心他任何事情。作為哥哥,他是妹妹在學校唯一的依靠,但他自己不知道,他的離開,帶給妹妹多么大的恐懼。
第三個逃離過這個家的是他們的父親,詹姆斯。作為第二代移民,他哈佛名校畢業(yè),大學終身教師,但始終擺脫不了“中國佬”的稱號。在女兒莉迪亞死亡之前,他是這個家最穩(wěn)定的守護者。但女兒的離開,讓他情不自禁的想要逃避眼前的一切,妻子的無理取鬧,兒女的期待,現實的殘酷,就這樣,他投入了另一個女人的懷抱去忘卻需要面對的一切,但剛開始他也沒有想過要離開這個家。真正在自己的太太說到,是他的與眾不同,才讓家庭遭遇了所有的這一切的災難時,他對這個家動搖了。這是他一直深藏內心的自卑和自尊,他自己從來不敢提及,現在從他白人太太終于還是說出口了,他絕望的離開了家。最后,當他終于又回歸時,他明白他和太太之間,需要把彼此真正想要表達的正確表達,只有這樣,他才能拯救這個家。
家里最小的,只有五歲被所有人忽略的小女兒漢娜,恰恰是最了解在這所房子里發(fā)生的一切。她知道姐姐在向母親欺騙她不讀書的事實,她知道鄰居杰克對哥哥的愛慕,他知道他在家里需要做的,就是去了解真相并且不能告訴任何人,她居然做到了。真是諷刺,當所有大人在以為他們了解事情時卻從來沒有懷疑過,他們知道的到底是對是錯。最后,當姐姐去世,父親和漢娜再次玩和姐姐曾經的游戲時,仿佛這個家再一次的灑滿了陽光。
最后,是家里的大女兒,莉迪亞。書中以她的死亡,一層層的.揭開了這個看似平靜的一家人的內心世界。當莉迪亞去世之后,母親堅持說的一句話是,必須有人要對她的死負責。到底是誰呢?這個懸念在書的最后兩章揭開了,莉迪亞終于承受不了母親給她的學業(yè)壓力,父親給她的社交壓力,哥哥即將離他而去的現實,她每天生活在恐懼中。就這樣,她平靜的走進了湖中。誰應該對她的死負責?母親,父親,哥哥,朋友,好像所有人,都是把他推向湖中心的兇手,但好像這些人又都是受害者。父親的童年遭受種族歧視,母親的畢生理想是做以男性為主導的醫(yī)生,男性好朋友居然一直愛慕自己的哥哥,當這個剛剛十六歲的小女孩在父母之愛,兄妹之情,男女之愛都將失去的邊緣,在這些恐懼中,她選擇走向湖中,“無聲告白”她所承受的這一切,她終于不用再承受其他人對他的期待了。正如作者所說: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整本書描述的故事并不多,但在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人物敘事中,每個人物形象異常豐滿。他們內心經歷的痛苦煎熬,是誰給予的?這個夏天,這個家的每個人如同莉迪亞一般,經歷了一次在生死邊緣的掙扎之后,他們最后選擇了一起“再生”。
【《無聲告白》讀后感】相關文章:
《無聲告白》讀后感(通用24篇)11-23
無聲的作文08-07
告白的作文09-09
無聲的痛作文07-22
無聲的教誨作文07-30
無聲的對話作文07-23
無聲的善良作文07-25
無聲的回憶作文08-14
無聲的誓言作文11-23
(經典)愛在無聲作文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