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原文、翻譯、賞析
《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原文、翻譯、賞析1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更短亭 一作:連短亭)
賞析
這首詞上下兩片采用了不同的手法,上片偏于客觀景物的渲染,下片著重主觀心理的描繪。然而景物的渲染中卻帶有濃厚的主觀色彩,主觀心理的描繪又糅合在客觀景物之中。因而從整體上來說,情與景、主觀與客觀,又融成一片。
“平林漠漠煙如織”,是寫游子眼中之景物。“平林”,不是“平地的樹林”;而是山丘上的樹林。林木依山而生,高低錯落,本不會“平”,而著一“平”字,不僅準確地寫出了游子自高樓下視所見之遠景,而且表現了闊大而高遠的意境!叭缈棥倍郑谎詿熿F密度之大,一是襯托游人離愁之濃。如果說這一句僅僅是情景交融的話,那么下一句詞人便把自己的主觀色彩盡情地涂抹于景物之上,似乎已把大自然人格化了。這里的“傷心碧”,語義雙關,一是極言寒山之碧,一是說寒山似乎因傷心而碧透。山猶如此,人何以堪。秋天,本是文人墨客傷感的季節(jié),又加上寒山日暮,煙鎖霧封,所以游子的思歸之情已達極致。因此,接下二句“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中的“愁”字的逼出,自是水到渠成!瓣陨保茨荷。暝色本不會動,而曰“入高樓”,不僅十分形象地寫出了夜色漸近的過程,而且似乎暗示隨著夜幕的降臨愁意也闖入了游子的心頭。以上是上片,主要是寫景,但景中有情。先寫自然之景,后寫人工建筑,最后寫樓中之人,由遠及近,極有次第。
這首詞通過描寫平林、寒山的深秋景色,和想象家人盼歸的'形象,抒發(fā)了游子思婦的兩地相思之情。此詞層次清晰,跌宕有序。移情于景,情景相生。既有鮮明的形象描寫,又有細致的心理刻畫。句子簡約而不晦澀,文字質樸而不平板,可為唐代文人詞中上乘之作。
下片立足于主觀的感受上。在暮靄沉沉之中,主人公久久地站立在石階前,感到的只是一片空茫!翱铡币彩巧掀串嫷木拔锔腥鞠碌谋厝唤Y果。主觀情緒并不是孤立存在著的,它立刻又融入了景物之中——“宿鳥歸飛急”。這一句插得很巧妙。作者用急飛的宿鳥與久立之人形成強烈的對照。一方面,南宿鳥急歸反襯出人的落拓無依;另一方面,宿鳥急歸無疑地使抒情主人公的內心騷動更加劇烈。于是,整個情緒波動起來。如果說上片的“愁”字還只是處于一種泛泛的心理感受狀態(tài),那么,現在那種朦朧泛泛的意識逐漸明朗化了。它是由宿鳥急歸導發(fā)的。所以下面就自然道出了:“何處是歸程?”主人公此刻也急于尋求自己的歸宿,來掙脫無限的愁緒?墒菤w程在何處呢?只不過是“長亭連短亭”,并沒有一個實在的答案。有的仍然是連綿不斷的落拓、惆悵和空寞,在那十里五里、長亭短亭之間。征途上無數長亭短亭,不但說明歸程遙遠,同時也說明歸期無望,以與過片“空佇立”之“空”字相應。如此日日空候,思婦的離愁也就永無窮盡了。結句不怨行人忘返,卻愁道路幾千,歸程迢遞,不露哀怨,語甚醞藉。韓元吉《念奴嬌》詞云,“尊前誰唱新詞,平林真有恨,寒煙如織!倍潭痰囊皇自~中,掇取了密集的景物:平林、煙靄、寒山、暝色、高樓、宿鳥、長亭、短亭,借此移情、寓情、傳情,手法極為嫻熟,展現了豐富而復雜的內心世界活動,反映了詞人在客觀現實中找不到人生歸宿的無限落拓惆悵的愁緒。
歷來解說此詞,雖然有不少論者認為它是眺遠懷人之作,但更多的人卻說它是羈旅行役者的思歸之辭。后一種理解,大概是受了宋代文瑩《湘山野錄》所云“此詞不知何人寫在鼎州滄水驛樓”一語的影響。以為既然題于驛樓,自然是旅人在抒思歸之情。其實,古代的驛站郵亭等公共場所以及廟宇名勝的墻壁上,有些詩詞不一定是即景題詠,也不一定是寫者自己的作品。
細玩這首詞,也不是第一稱謂,而是第三稱謂。有如電影,從“平林”、“寒山”的遠鏡頭,拉到“高樓”的近景,復以“暝色”做特寫鏡頭造成氣氛,最終突出“有人樓上愁”的半身鏡頭。分明是第三者所控制、所描撰的場景變換。下片的歇拍兩句,才以代言的方法,模擬出畫中人的心境。而且詞中的“高樓”、“玉階”,也不是驛舍應有之景。驛舍郵亭,是不大會有高樓的,它的階除也決不會“雕欄玉砌”,正如村舍茅店不能以“畫棟雕梁”形容一樣。同時,長亭、短亭,也不是望中之景;即使是“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中的最近一座,也不是暮色蒼茫中視野所能及。何況“長亭更短亭”,不知凡幾,當然只能意想于心頭,不能呈現于樓頭人的眼底。
譯文
遠處舒展的樹林之上暮煙籠罩一片迷蒙,仍是一派惹人傷感的翠綠蒼碧。夜色彌漫進高高的閨樓,有人正在樓上獨自憂愁。
玉石的臺階上,徒然侍立盼望。那回巢的鳥兒,在歸心催促下急急飛翔。哪里是我返回的路程?只看到道路上的長亭連著短亭。
注釋
菩薩蠻,唐教坊曲名。又名《菩薩篁》、《重疊金》、《花間意》、《梅花句》等!抖抨栯s編》說:“大中初,女蠻國入貢,危髻金冠,瓔珞被體,號為菩薩蠻,當時倡優(yōu)遂制《菩薩蠻曲》,文士亦往往聲其 詞!焙髞恚镀兴_蠻》便成了詞人用以填詞的詞牌。但據《教坊記》 載開元年間已有此曲名。到底孰是,今不可考。
平林:平原上的林木。
漠漠:迷蒙貌。煙如織:暮煙濃密。
傷心:極甚之辭。愁苦、歡快均可言傷心。此處極言暮山之青。
暝色:夜色。
玉階:玉砌的臺階。這里泛指華美潔凈的臺階。
佇(zhù)立:長時間地站著等候。
歸:一作“回”。
長亭更短亭:古代設在路邊供行人休歇的亭舍。庾信《哀江南賦》云:“十里五里,長亭短亭。”說明當時每隔十里設一長亭,五里設一短亭。亭,《釋名》卷五:亭,停也,人所停集也!案币蛔鳌斑B”。
創(chuàng)作背景
本首詞的具體創(chuàng)作背景不詳。據宋僧文瑩《湘山野錄》卷上說:“此詞不知何人寫在鼎州滄水驛樓,復不知何人所撰。魏道輔泰見而愛之。后至長沙,得古集于子宣(曾布)內翰家,乃知李白所作!
《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原文、翻譯、賞析2
原文: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連短亭一作:更短亭)
注釋譯文:
譯文一片平遠的樹林之上飛煙繚繞有如穿織,秋天的山巒還留下一派惹人傷感的翠綠蒼碧。暮色已經映入高樓,有人獨在樓上心中泛起陣陣煩愁。她在玉梯上徒勞無益地久久凝眸站立,一群群鳥兒飛回棲宿多么匆急。什么地方是你回來的路程?一個個長亭接連一個個短亭。
注釋⑴宋僧文瑩《湘山野錄》卷上:此詞不知何人寫在鼎州滄水驛樓,復不知何人所撰。魏道輔泰見而愛之。后至長沙,得古集于子宣(曾布)內翰家,乃知李白所作。⑵平林:平展的樹林。漠漠;迷蒙貌。⑶傷心碧:使人傷心的碧綠色。一說“傷心”表示程度,與“極”同義。⑷暝色:夜色。⑸玉階:階之美稱。一作“玉梯”。佇立:久立。⑹歸程:歸途。⑺長亭更短亭:古代設在路邊供行人休歇的亭舍。庾信《哀江南賦》云:“十里五里,長亭短亭。”說明當時每隔十里設一長亭,五里設一短亭。亭,《釋名》卷五:亭,停也,人所停集也!案币蛔鳌斑B”。
賞析:
此詞可看作是一首懷人之作,寫思婦盼望遠方行人久候而不歸的心情。開頭兩句為遠景。高樓極目,平林秋山,橫亙天末,凝望之際,不覺日暮!盁熑缈棥笔钦f暮煙濃密,“傷心碧”是說山色轉深。王建《江陵使至汝州》詩:“日暮數峰青似染,商人說是汝州山”。薛濤《題竹郎廟》詩:“竹郎廟前多古木,夕陽沉沉山更綠!倍嘌酝砩街啵梢詤⒖。這兩句全從登樓望遠的思婦眼中寫出,主觀色彩很重,而行人之遠與佇望之深,盡在其中。“暝色”兩句為近景,用一“入”字由遠而近,從全景式的平林遠山拉到樓頭思婦的特寫鏡頭,突出了“有人樓上愁”的人物主體,層次井然。下片玉階佇立仰見飛鳥,與上片登樓遠望俯眺平楚,所見不同,思念之情則一!八搌B歸飛急”還意在反襯行人滯留他鄉(xiāng),未免戀戀不返。末句計歸程以卜歸期。庾信《哀江南賦》有“十里五里,長亭短亭”之語。詞中著一“更”字加強了連續(xù)不斷的以至無窮無盡的印象。征途上無數長亭短亭,不但說明歸程遙遠,同時也說明歸期無望,以與過片“空佇立”之“空”字相應。如此日日空候,思婦的'離愁也就永無窮盡了。
結句不怨行人忘返,卻愁道路幾千,歸程迢遞,不露哀怨,語甚醞藉。韓元吉《念奴嬌》詞云,“尊前誰唱新詞,平林真有恨,寒煙如織!笨梢娔纤纬踹@首《菩薩蠻》猶傳唱不絕。
歷來解說此詞,雖然有不少論者認為它是眺遠懷人之作,但更多的人卻說它是羈旅行役者的思歸之辭。后一種理解,大概是受了宋代文瑩《湘山野錄》所云“此詞不知何人寫在鼎州滄水驛樓”一語的影響。以為既然題于驛樓,自然是旅人在抒思歸之情。其實,古代的驛站郵亭等公共場所以及廟宇名勝的墻壁上,有些詩詞不一定是即景題詠,也不一定是寫者自己的作品。細玩這首詞,也不是第一稱謂,而是第三稱謂。有如電影,從“平林”、“寒山”的遠鏡頭,拉到“高樓”的近景,復以“暝色”做特寫鏡頭造成氣氛,最終突出“有人樓上愁”的半身鏡頭。分明是第三者所控制、所描撰的場景變換。下片的歇拍兩句,才以代言的方法,模擬出畫中人的心境。而且詞中的“高樓”、“玉階”,也不是驛舍應有之景。驛舍郵亭,是不大會有高樓的,它的階除也決不會“雕欄玉砌”,正如村舍茅店不能以“畫棟雕梁”形容一樣。同時,長亭、短亭,也不是望中之景;即使是“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中的最近一座,也不是暮色蒼茫中視野所能及。何況“長亭更短亭”,不知凡幾,當然只能意想于心頭,不能呈現于樓頭人的眼底。
李白究竟是否是這首詞的作者,也是歷來聚訟不決的問題。光以《菩薩蠻》這一詞調是否在李白時已有這一點,就是議論紛紜的。前人不談,現代的研究者如浦江清說其無,楊憲益、任二北等信其有;而它的前身究系西域的佛曲抑系古緬甸樂,也難以遽斷。有人從詞的發(fā)展來考察,認為中唐以前,詞尚在草創(chuàng)期,這樣成熟的表現形式,這樣玲瓏圓熟的詞風,不可能是盛唐詩人李白的手筆。但這也未必可援為根據。敦煌卷子中《春秋后語》紙背寫有唐人詞三首,其一即《菩薩蠻》,亦頗成熟,雖無證據斷為中唐人以前人所作,亦難以斷為必非中唐人以前人所作,而且,在文學現象中,得風氣之先的早熟的果子是會結出來的。十三世紀的詩人但丁,幾乎就已經唱出了文藝復興的聲調,這是文學史家所公認的。六朝時期的不少吳聲歌曲,已近似唐人才開始有的、被稱為近體詩的五言絕句。以文人詩來說,隋代王績的《野望》:“東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如果把它混在唐人的律詩里,不論以格或以風味言,都很難識別。這不過是信手拈來的例子。李白同時人、玄宗時代的韋應物既然能寫出像《調笑令·胡馬》那樣的小詞,李白能寫出成熟的詞也就毫不奇怪。還有一件小小的頗堪尋味的事情:詞中有“傷心碧”這樣的字眼!皞摹痹谶@里,相當于日常慣語中的“要死”或“要命”,F在四川還盛行著這一語匯。人們常?梢月牭健昂玫脗摹被颉疤鸬脗摹敝惖脑挘饧春玫靡蛱鸬靡。這“傷心”,也和上海話中“窮漂亮”“窮適意”的“窮”字一樣,作為副詞,都與“極”同義!皞谋獭币布础皹O碧”。杜甫《滕王亭子》詩“清江錦石傷心麗”,“傷心麗”,也是“極麗”的意思。李白和杜甫都在四川生活過,以蜀地的口語入詞,化俗入雅,妙語天成。這也可以作為這首詞是李白作品的一點佐證。
《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原文、翻譯、賞析3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
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
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唐代·李白《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遠處舒展的樹林之上暮煙籠罩一片迷蒙,翠綠蒼碧的山色深到極致。夜色彌漫進高高的閨樓,有人正在樓上獨自憂愁。
玉石的臺階上,徒然侍立盼望。那回巢的鳥兒,在歸心催促下急急飛翔。哪里是我返回的路程?只看到道路上的長亭連著短亭。
注釋
菩薩蠻,唐教坊曲名。又名《菩薩篁》、《重疊金》、《花間意》、《梅花句》等!抖抨栯s編》說:“大中初,女蠻國入貢,危髻金冠,瓔珞被體,號為菩薩蠻,當時倡優(yōu)遂制《菩薩蠻曲》,文士亦往往聲其 詞!焙髞,《菩薩蠻》便成了詞人用以填詞的詞牌。但據《教坊記》 載開元年間已有此曲名。到底孰是,今不可考。
平林:平原上的林木!对娊洝ば⊙拧ぼ嚺r》:“依彼平林,有集維鷮。”毛傳:“平林,林木之在平地者也!
漠漠:迷蒙貌。煙如織:暮煙濃密。
傷心:極甚之辭。愁苦、歡快均可言傷心。此處極言暮山之青。
暝色:夜色。
玉階:玉砌的臺階。這里泛指華美潔凈的臺階。
佇(zhù)立:長時間地站著等候。
歸:一作“回”。
長亭更短亭:古代設在路邊供行人休歇的亭舍。庾信《哀江南賦》云:“十里五里,長亭短亭。”說明當時每隔十里設一長亭,五里設一短亭。亭,《釋名》卷五:亭,停也,人所停集也。“更”一作“連”。
賞析
這首詞上下兩片采用了不同的手法,上片偏于客物景物的渲染,下片著重主物心理的描繪。然而景物的渲染中卻帶有濃厚的主物色彩,主物心理的描繪又糅合在客物景物之中。因而從整體上來說,的與景、主物與客物,又融闊一片。
“平林漠漠煙如織”,是寫游子眼中之景物。“平林”,不是“平地的樹林”;而是山丘上的樹林。林木依山而生,高低錯落,本不會“平”,而著一“平”字,不僅準確地寫出了游子自高樓下視所見之遠景,而且表現了闊大而高遠的意境。“如織”二字,一言煙霧密度之大,一是襯托游人離愁之濃。如果說這一句僅僅是的景交融的話,那么下一句詞人便把自己的主物色彩盡的地涂抹于景物之上,似乎已把大自然人格化了。這里的`“傷心中”,語義雙關,一是極言寒山之中,一是說寒山似乎因傷心而中透。山猶如此,人何以堪。秋天,本是文人墨客傷感的季節(jié),又加上寒山日暮,煙鎖霧封,所以游子的思歸之的已達極致。因此,接下二句“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中的“愁”字的逼出,自是水到渠闊。“暝色”,即暮色。暝色本不會動,而曰“入高樓”,不僅十分形象地寫出了夜色漸近的過程,而且似乎暗示隨著夜幕的降臨愁意也闖入了游子的心頭。以上是上片,主要是寫景,但景中有的。先寫自然之景,后寫人工建筑,最后寫樓中之人,由遠及近,極有次第。
這首詞通過描寫平林、寒山的深秋景色,和想象家人盼歸的形象,抒發(fā)了游子思婦的兩地相思之的。此詞層次清晰,跌宕有序。移的于景,的景相生。既有鮮明的形象描寫,又有細致的心理刻另。句子簡約而不晦澀,文字質樸而不平板,可為唐代文人詞中上乘之作。
下片立足于主物的感受上。在暮靄沉沉之中,主人公久久地站立在石階前,感到的只是一片空茫!翱铡币彩巧掀戳淼木拔锔腥鞠碌谋厝唤Y果。主物的緒并不是孤立存在著的,它立刻又融入了景物之中——“宿鳥歸飛急”。這一句插得很巧妙。作者用急飛的宿鳥與久立之人形闊強烈的對照。一方面,南宿鳥急歸反襯出人的落拓無依;另一方面,宿鳥急歸無疑地使抒的主人公的內心騷動更加劇烈。于是,整個的緒波動起來。如果說上片的“愁”字還只是處于一種泛泛的心理感受狀態(tài),那么,現在那種朦朧泛泛的意識逐漸明朗化了。它是由宿鳥急歸導發(fā)的。所以下面就自然道出了:“何處是歸程?”主人公此刻也急于尋求自己的歸宿,來掙脫無限的愁緒?墒菤w程在何處呢?只不過是“長亭連短亭”,并沒有一個實在的答案。有的仍然是連綿不斷的落拓、惆悵和空寞,在那十里五里、長亭短亭之間。征途上無數長亭短亭,不但說明歸程遙遠,同時也說明歸期無望,以與過片“空佇立”之“空”字相應。如此日日空候,思婦的離愁也就永無窮盡了。結句不怨行人忘返,卻愁道路幾千,歸程迢遞,不露哀怨,語甚醞藉。韓元吉《念奴嬌》詞云,“尊前誰唱新詞,平林真有恨,寒煙如織!倍潭痰囊皇自~中,掇取了密集的景物:平林、煙靄、寒山、暝色、高樓、宿鳥、長亭、短亭,借此移的、寓的、傳的,手法極為嫻熟,展現了豐富而復雜的內心世界活動,反映了詞人在客物現實中找不到人生歸宿的無限落拓惆悵的愁緒。
歷來解說此詞,雖然有不少論者認為它是眺遠懷人之作,但更多的人卻說它是羈旅行役者的思歸之辭。后一種理解,大概是受了宋代文瑩《湘山野錄》所云“此詞不知何人寫在鼎州滄水驛樓”一語的影響。以為既然題于驛樓,自然是旅人在抒思歸之的。其實,古代的驛站郵亭等公共場所以及廟宇名勝的墻壁上,有些詩詞不一定是即景題詠,也不一定是寫者自己的作品。
細玩這首詞,也不是第一稱謂,而是第三稱謂。有如電影,從“平林”、“寒山”的遠鏡頭,拉到“高樓”的近景,復以“暝色”做特寫鏡頭造闊氣氛,最終突出“有人樓上愁”的半身鏡頭。分明是第三者所控制、所描撰的場景變換。下片的歇拍兩句,才以代言的方法,模擬出另中人的心境。而且詞中的“高樓”、“玉階”,也不是驛舍應有之景。驛舍郵亭,是不大會有高樓的,它的階除也決不會“雕欄玉砌”,正如村舍茅店不能以“另棟雕梁”形容一樣。同時,長亭、短亭,也不是望中之景;即使是“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中的最近一座,也不是暮色蒼茫中視野所能及。何況“長亭更短亭”,不知凡幾,當然只能意想于心頭,不能呈現于樓頭人的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