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關(guān)于小年的由來含義
小年的由來
一般來講,小年是相對于大年而言的。小年是我國漢族傳統(tǒng)節(jié)日,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jié)、灶王節(jié)、祭灶。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關(guān)于祭灶,還有一個傳說有關(guān),由于每家每戶都有一個爐灶,玉皇大帝在每家都派駐一位灶神來監(jiān)督考察這一年的所作所為,到了小年這一天,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報告這一年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所以每家每戶祭灶時要把關(guān)東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爺?shù)淖焐,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說壞話了。祭灶節(jié)這一天,實際是各家歡送灶神上天的節(jié)日。有歡送灶神上天,就有接灶王下天的儀式。在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
農(nóng)歷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中國民間傳統(tǒng)的祭灶日,又稱“小年”。傳說灶王爺原為平民張生,娶妻之后終日花天酒地,敗盡家業(yè)淪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討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難當,一頭鉆到灶鍋底下燒死了。
玉帝知道后,認為張生能回心轉(zhuǎn)意,還沒壞到底,既然死在了鍋底,就把他封為灶王,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匯報,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覺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為他要上天匯報。于是,民間就有了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
小年傳說
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說。后來又衍生出許多說法。中國道教興盛之后,曾借《經(jīng)說》之論,將灶神說成是一位女性老母!肮苋俗≌J䲡r辰,善知人間之事。每月朔旦,記人造諸善惡及其功德,錄其輕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書”。后來就發(fā)展成了既有灶君爺爺,又有灶君奶奶之說。在不同的地區(qū)里,灶君夫婦又由不同的人選來充當,同時伴隨著當?shù)亓餍械拿耖g傳說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兩個神仙。大神仙叫大年,小神仙叫小年。大年心眼好,愛惜人。每到五谷不長的寒冷季節(jié),大年怕餓壞人,就把天上的白面撒下來讓人們吃。小年雖說是大年的親兄弟,心眼卻壞透了。他用邪術(shù)把大年撒給人的白面變成雪籽,吃下去不治餓還凍壞肚子。等到把人們病倒了,他再變成巨齒獠牙的猛獸下來吃人。當他吃人吃飽了肚皮,就躺下睡覺,一覺能睡三百六十天,醒過來還吃人。人們雖說知道它三百六十天下來一回,可是藏到哪兒也躲不過去。只好燒香磕頭,請求大年給作主。
大年正為白面變雪、人煙稀少的事胡猜亂想哩,一聽人間禱告,才知道是小年作的惡。他氣狠狠地去找小年,小年卻滿不在乎地說:“你行你的好,我吃我的人,礙你啥事啦?”大年看他不講理,氣得抬手去打他。誰知小年心惡勁大,竟反手把大年打倒在地,還惡狠狠地說:“不念一母同胞,我連你也吃了!”
大年打不贏小年,只得親自下凡對人們說:“小年生來怕雷怕火,等他再來了,你們用油松干柴燒青竹,圍成圈子,點上火,人們坐在中間,它下來就吃不著人啦!比藗冇涀〈竽甑脑,小年下來時,干柴油松燒得青竹“砰啪”亂響,烈火烤人,急得它轉(zhuǎn)圈磨牙沒辦法,只好空著肚子回去了。他知道這是大年的主意,就去打大年,大年沒法,也跳到人們燒的火圈里。小年恨得咬牙切齒地說:“等我練好了火功,把你們吃個孩娃不留!”
日出日落,草青草黃。兇狠的小年三千五百九十九天沒睡覺,終于練成了火功,再過一天又要下去糟踐人啦。
大年呢,也早已作好了準備。他也是三千五百九十九天沒睡覺,整天沒明沒夜地熬氣力,練武藝,再過一天也要下山和小年大戰(zhàn)一場,保護人類不受殘害。
正好到三千六百天中午,大年小年在半空中迎頭碰上。小年知道不除掉大年自己吃不安生,就動手打起來。大年毫不示弱,二人打得黃風滾滾,云霧遮天。這就是后來春天風多霧多的原因。
一口氣打了三十二天,小年急了,張嘴要吞掉大年。大年急忙舉起手心雷,誰知小年縱身一躥躲到了高處。大年追著他往上打,他就一直往上躥。這就是二月二打悶雷的原因。
大年又追了七十四天,看手心雷打不住他,就放手不打了。小年卻認為哥哥的雷放完了,一翻身沖下來抓大年。大年閃身躲開,抬手從背后拉出一條雪白的長蟲。只見那長蟲口吐烈火,直沖小年燒去。不等小年躲避,大年又口吐轟天雷。小年閃身躲開,張口噴出一股黑水,雖澆不滅火,濕不了雷,可也保住了他自己。大年追,小年跑,震得天搖地動,大雨傾盆。這就是夏季扯閃打雷下暴雨的由來。
小年打累了,一頭扎進海里睡去了,大年急忙放出太陽,催熟五谷,免得因為他和小年打仗叫人們挨餓。
小年一氣歇了一百天,抖擻精神又來和大年打仗。大年二話不說,接手就打。這回小年學精了,先施出他練的冷氣滅火功夫,一張嘴,陣陣冷風朝大年刮去。大年一哆嗦,急忙縱身往高處去。小年也急忙趕上去,攆得大年沒處躲藏,就變成一個小石頭落到地下。小年找不著大年,氣得嗷嗷亂叫,駕著冰冷的狂風亂翻亂找,實在找不著,就下起漫天大雪,要凍死大年。其實,大年早已躲到了人們藏身的山洞里,人們給他生火烤,熱飯吃。大年暖和透了,還要來松脂橡油,把身上抹了一層又一層,準備和小年決一死戰(zhàn)。
又是到了三百六十天頭上。小年預(yù)料大年被凍死了,就大吼一聲沖下來要吃人。只見大年一滾,帶著滿身大火躥到半空。等小年剛下到樹梢上時,大年一頭鉆進小年嘴里,順喉嚨下到肚里,放火燒起來。疼得小年手扳樹枝,兩腳亂蹬。不一會兒,小年手一松,身子橫到了樹杈上。只見他的身子上熱氣騰騰,燒得只剩下了一張皮。大年和小年都死了。人們齊刷刷地跪在當院,哭著給大年磕頭。并把裝著大年身子的小年尸體永遠掛在樹上。往后,人們每隔三百六十天就在院里的樹下給大年燒香,說大年是火神,有香火就有神通。能保佑世代平安。
后來。朝里的能人推出三百六十天是春夏秋冬四季一循環(huán)。這一循環(huán)起個啥名哩?大家都說。大年為咱舍了命,咱永遠也不能忘了這個大恩大德。夠一個循環(huán),就算過一年吧。人們還根據(jù)大年燒小年的辦法,仿著小年剩下的那個空殼殼,做了一個又一個燈籠。每年過節(jié)就掛在樹上,驅(qū)魔鎮(zhèn)邪。
臘月二十四,除陳布新日。
民諺稱“二十四,掃房子”。在嚴冬臘月二十四“掃房”,開展全民對庭院內(nèi)外進行徹底的大清理,是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中積累的冬季講究衛(wèi)生,預(yù)防疾病的傳統(tǒng)美德。即是保護了民族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中華先民智慧和進步的標志。
關(guān)于掃房除塵的由來,民間流傳著一個頗為詭異的傳說:古人認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個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樣,跟隨著人的行蹤,形影不離。三尸神是個喜歡阿諛奉承,愛搬弄是非的家伙,經(jīng)常在玉帝面前造謠生事,把民間描述的丑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間簡直是個充滿罪惡的骯臟世界。一次,三尸神密報,人間在詛咒天帝,想謀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查明人間犯亂之事,凡怨忿諸神、褻瀆神靈的人家,將其罪行書于屋檐下,并讓蜘蛛張網(wǎng)遮掩。玉皇大帝又命王靈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著有記號的人家,滿門斬殺,一個不留。三尸神見此計即將得逞,乘隙飛下凡界,不管青紅皂白,惡狠狠地在每家的屋檐墻角做上記號,好讓王靈官斬盡殺絕。正當三尸神在作惡之時,灶君發(fā)覺了他的行蹤,大驚失色,急忙找來各家灶王爺商量對策。經(jīng)過一番討論,灶王爺們終于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命令人們于臘月二十三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戶人家必須把房屋打掃的干干凈凈,哪戶不清潔,灶王爺就拒不進宅。于是大家遵照灶王爺升天前的囑咐,清掃塵土,彈去蛛網(wǎng),擦凈門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掃的煥然一新。等到王靈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時,發(fā)現(xiàn)家家戶戶窗明幾凈,燈火輝煌,人們團聚歡樂,人間美好無比。王靈官找不到表明劣跡的記號,心中十分奇怪,便趕回天上,將人間祥和安樂、祈求新年如意的情況稟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聽后大為震動,降旨拘押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這次人間劫難多虧灶神搭救,才得幸免。為了感謝灶王爺為人間除難消災(zāi)、賜福張祥,避免灶王爺離開后再遭惡神算計,所以民間在送灶后的“臘月二十四”總要進行一次大掃除,久而成為習。
另外,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前大掃除本身也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即把一切“窮鬼”、“晦氣”統(tǒng)統(tǒng)掃出門,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從臘月二十五日到臘月二十八日,人們主要是為過年準備各種年貨。民諺稱:“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我國制作和食用豆腐的歷史非常悠久。據(jù)考證,豆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發(fā)明的。南宋朱熹在其《豆腐》詩中寫道:“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術(shù),安坐獲泉布。”并自注“世傳豆腐本乃淮南王術(shù)”。明代李時珍亦認為“豆腐之法,始于淮南王劉安”。20世紀5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密縣打虎亭發(fā)掘了兩座東漢晚期(公元2世紀左右)的墓葬,其墓中畫像石中就有生產(chǎn)豆腐的場景。因此,豆腐起源的時間被確定為漢代。在民間,尤其是普通農(nóng)民過年時買不起大魚大肉,但豆腐物美價廉,容易制作,不管是招待客人還是自己食用都不錯,所以都會在冬天做一鍋。同時冬天天氣寒冷,做出的豆腐也不易變質(zhì),便于保存。
當然有人會留一些豆腐渣在年節(jié)時吃,因為傳說灶王爺上天匯報后,玉帝會派人到下界來訪查,看一下各家各戶是否如灶王爺所奏的那么好。于是各家各戶就吃豆腐渣表示清苦,以瞞過玉皇的懲罰。實則是古代生產(chǎn)力低下,沒那么多糧食吃,同時也是農(nóng)民勤儉節(jié)約美德的寫照。當然富人來湊熱鬧吃豆腐渣,那恐怕就是憶苦思甜了。
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
“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早在農(nóng)耕社會經(jīng)濟不發(fā)達,人們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節(jié)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即便到了今天,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每天都可以吃到肉,但臘月二十六置辦點大肉也是許多人保留至今的老傳統(tǒng)。
臘月二十七,宰年雞、趕大集。
年瑤稱:“臘月二十七,宰年雞、趕大集”,是說這一天除了要宰殺自己家養(yǎng)的家禽,還要上店趕大集,集中采購。一般情況下,這是年前最后一個集,商家的任何商品都要盡可能在這一天賣完,否則就只能到來年正月初六以后了。所以商家容易讓價,大家容易買到便宜貨,同時這是年前最后一個集,即使貴也得買,沒有選擇和拖延的余地。這一天主要買賣的是年節(jié)物品,如鞭炮春聯(lián),神馬香燭贈送小孩的各種玩具禮品女孩子的各種頭花飾物禮品,總之春節(jié)所需物品都在置辦之中。因此各地春節(jié)這天都十分紅火熱鬧。
有的地方在臘月二十九也趕集,俗稱懶漢集,破爛集。民諺稱“二十九,天下有”,即二十九這一天天下到處都趕集,商家會抓住最后機會賣掉商品,買方可以買到較便宜的貨,由于商家處理的都是貨底子,所以叫破爛集。買方拖到今天還買東西,所以叫懶漢集。
由于民間傳說,正月里不能剃頭,剃頭會死舅舅,因此一般都在臘月二十七之前剃頭理發(fā),俗諺稱:“二十七,剃精細,二十八,剃傻瓜”。所謂正月剃頭死舅舅之說源于清代,滿族入關(guān)以后,強迫漢人剃頭留辮子,如果違抗就格殺勿論,并聲稱“留頭不留發(fā),留發(fā)不留頭”,因此每當剃頭時就會勾起漢人對明朝的“思舊”之情,久而久之,“思舊”訛傳成“死舅”,才傳成這種“正月剃頭死舅舅”的怪異說法。
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
民諺稱:“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這天主要有以下幾項活動。
打年糕:年糕是黏米面或粟米面加大棗或豆蒸制的食品。為春節(jié)期間制作的糕就稱之為“年糕”。因為“糕”與“高”諧音,過年吃年糕含有“年年高”的美好祝愿。
蒸饃在山東地區(qū)來說主要指蒸餑餑,在膠東地區(qū)最為有名,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面點文化。巧婦俊女競相獻技,把面食做成各種各樣的藝術(shù)形象,成了比美比巧的活動。像許多巧手的婦女,在餑餑上做成各種面塑,有花卉、龍鳳、雀蝶等。出鍋后,再用各種顏料染得五顏六色,特別的喜慶。有的還做面豬頭,面魚、神蟲放入糧倉上供。也有用棗做成棗餑餑,用以供奉祖先。這些用來祭祀的面點食品,不僅選料精細講究,造型優(yōu)美,以表達虔誠和尊敬,即是人們追求藝術(shù)享受的心理反應(yīng),也是迎接新年的一種喜慶心理寫照。
做餑餑時有很多講究,即這一天不能隨便亂串門,尤其餑餑上鍋蒸的時候,若是串門不小心碰上要趕緊給人家的灶塘里添些柴(財),以讓鍋里的餑餑發(fā)的更好。揭開鍋蓋若是餑餑蒸裂了一定要說“今年一定發(fā),餑餑都笑了”。
所謂貼花花就是張貼年畫、對聯(lián)、窗花和各種神碼。這一天人們要在清洗一新的門窗,炕頭,廊柱,甚至日用品上貼上對聯(lián)、窗花以及“抬頭見喜”、“!钡燃獞c吉言和各種年畫,掛起紅燈籠,同時還要貼上天地、土地、財神、門神等各種祭祀的神碼,把家里家外裝扮的紅紅火火、熱熱鬧鬧、到處充滿喜氣和春意。
春節(jié)為什么要貼福字?福的含義是什么?首先,福字是會意字,古代的意思就是一人有其田,不愁吃和穿。也就是說,首先物質(zhì)生活需要解決了才算有福。其次民間盛傳的“五!睘椋阂辉粔,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老而善終謂之考)!墩f文·示部》說:“福,佑也。”說明福字有保佑的意思。
為了討得“福到了”的口彩,人們干脆將福字倒過來貼,并希望過往行人見了念叨幾句“福到了、福到了”,以圖吉利。倒貼福字在中國有兩個傳說,一是朱元璋當年使用倒福字作暗記,準備殺死哪些背后議論皇帝的人,馬皇后知道后讓全城百姓都貼一個倒福字,朱元璋無法,只好取消殺人的命令。為了紀念馬皇后,每逢春節(jié),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以求新年吉利。二是據(jù)說一年春節(jié)前夕,清朝恭王府大管家為討主子歡心,挖空心思,在恭親王最寵愛的妃子“福晉”的名字上做文章。于是,他請人寫了很多福字,叫仆人貼在王府一些平日王爺和福晉最容易看到的地方。可偏偏有一個粗心的仆人在忙亂中竟把福字貼倒了。王爺和福晉大怒,欲懲罰這個粗心的仆人,大管家害怕連累自己,連忙跪拜說:“奴才常聽人說,恭親王壽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此乃祥瑞之兆”。王爺和福晉頓時轉(zhuǎn)怒為喜。后來人們都仿效,春節(jié)倒貼大大小小的福字,以祈求新年有福運
春節(jié)期間有的家庭為了增添春節(jié)的喜慶氣氛,還要在窗戶上貼上五彩繽紛的窗花。我國的剪紙藝術(shù)據(jù)說來源于唐代的剪紙招魂的風俗,如果有人在路上遭受驚嚇生病,可用剪紙召回其丟失的靈魂。杜甫《彭衙行》中寫道:“暖湯濯我足,剪紙招我魂”,描寫的就是這種剪紙招魂的風俗。但現(xiàn)在窗花主要是為了節(jié)日的喜慶氣氛。窗花以其夸張的手法,獨特的造型,鮮艷的色彩,通過人民喜愛的形象,把心中美好的愿望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將節(jié)日裝點的五彩繽紛、喜氣洋洋。
春節(jié)期間貼春聯(lián)的習俗源于古代“桃符”!渡胶=(jīng)》 、《風俗通》等古籍都有與之相關(guān)的記載。據(jù)說東海之中有一座風景美麗的度朔山,山上有一棵巨大無比的桃樹,盤曲方圓有三千多里,這棵桃樹的東北枝叫東北鬼門,是萬鬼出入的地方,桃樹上住著兩位神仙兄弟,一個叫神荼,一個叫郁壘,兩位神仙是萬鬼的統(tǒng)帥,如果有害人之鬼,就用草繩捆起來喂老虎。
皇帝根據(jù)這個故事創(chuàng)制了大儺驅(qū)鬼儀式,在門前樹立桃人,并把神荼,郁壘手拿葦索的形象和虎的形象畫于門上,用以驅(qū)鬼辟邪。同時人們認為桃木是五木之精,能制百鬼。到漢代,已將門神“神荼”、“郁壘”人格化了,因此出現(xiàn)了在桃木上刻畫神荼、郁壘的形象。或干脆把桃木刻成人形掛在門上辟邪,這是門神的雛形也是春聯(lián)的雛形。唐朝也非常盛行春節(jié)時在門上掛桃符,以驅(qū)鬼驅(qū)邪。
桃符轉(zhuǎn)化成春聯(lián)據(jù)說源于五代后蜀之主孟昶,孟昶因為大臣們新年題詞不工,自命筆題云“新年納余慶,嘉節(jié)號長春!北愠蔀橹袊鴼v史上有記載的第一幅春聯(lián)。孟昶的題詞改變傳說中桃符的內(nèi)容和性質(zhì),使桃符由原來驅(qū)鬼的桃木牌變成表達某種思想的特殊文體——聯(lián)語,這是我國最早的一對題在桃符上的聯(lián)語,(這時還不叫春聯(lián)),但從此以后,除夕于門戶掛題寫聯(lián)語的桃符卻盛行起來。
王安石《元日》詩中寫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戶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笨梢娝纬瘨祛}寫聯(lián)語的桃符已非常盛行。
春聯(lián)的正式命名并改用紅紙書寫開始于明太祖朱元璋,據(jù)史書記載,明太祖朱元璋酷愛對聯(lián),有一年除夕,朱元璋下令不論公卿士家還是尋常百姓,門上必須張貼一幅用紅紙書寫的春聯(lián),稱為“萬年紅”。因為“紅”與“朱”同意,意味著朱姓子孫永遠統(tǒng)治天下。正月初一,明太祖微服出巡,看見金陵大街小巷紅彤彤的一片,交相輝映的春聯(lián)讓人目不暇接,感覺十分高興。但當他行至一戶人家,見門上竟然沒有貼春聯(lián),便派人去查問究竟。原來主人是個殺豬的屠戶,自己目不識丁,別人又不愿意為他寫春聯(lián)。于是朱元璋當即揮毫寫下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lián)送給這戶人家。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力提倡,用紅紙書寫的春聯(lián)才開始興盛起來。
到了清代,春聯(lián)的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清朝出現(xiàn)了很多膾炙人口的名聯(lián)佳對。春聯(lián)的內(nèi)容,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豐富完善,春聯(lián)的意蘊也逐漸由驅(qū)鬼辟邪轉(zhuǎn)化為春節(jié)喜慶娛樂的一種載體。盡管春聯(lián)已產(chǎn)生多年,歷經(jīng)世代的變遷。但直到今天,春聯(lián)仍以其雅致的韻味,喜慶的情趣和富有文字智慧的特色,作為年節(jié)喜慶表達和渲染文字的符號成為年節(jié)節(jié)俗中不可或缺的一項內(nèi)容。春聯(lián)凝結(jié)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展示民族追求,凸顯民族價值,必將承載并煥發(fā)中華五千年的文明,融合今人對未來的美好祝福而長存人間,永遠散發(fā)著誘人的馨香。
門神早在先秦就已產(chǎn)生,漢代為神荼,郁壘。到了唐代,由于秦叔寶和尉遲敬德曾經(jīng)為唐太宗守護宮殿,唐太宗覺得二人辛苦,繪二人畫像懸于門上,出現(xiàn)了以秦瓊敬德為門神的習俗。隨著鐘馗傳說的完善,后來也有以能打鬼的鐘馗為門神的。精美的春聯(lián)和各種門神不僅寄托著人們對美好幸福的祈盼和驅(qū)除邪惡的信念,也是一種藝術(shù)欣賞和享受。由大量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而演化的年畫和窗花,即是渲染節(jié)日氣氛所需,也是節(jié)日期間茶余飯后家長們借圖釋意對子孫們進行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和精神教育的題材。
從這一天開始,家庭主婦也開始在每餐前給神袛上香舉供,表達對神靈的尊敬和對來年的祈盼。
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
中國農(nóng)歷有大小月之分,所謂大月是三十日,小月只有二十九日。所以遇到臘月為小月,二十九這一天就是這一年最后一天。那么臘月二十九就是除夕了,即使不是小月,次日就是除夕,所以過年的各種準備活動都要在這天進行完。在整個年節(jié)中,二十九這天可以說是最忙碌的一天,除了籌備年節(jié)中的各種衣食祭品,還有一項極其重要的活動“上墳請祖”。所以年瑤稱“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
對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國由來已久。事死如生不僅是孝道的重要標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因此每逢節(jié)慶,都要對祖先告祭一番,這不僅僅是一種向祖先的告慰,也寄托了后人對祖先的感恩與思念。春節(jié)是大節(jié),上墳請祖儀式也就格外莊重和重要。上墳請祖的時間,大多數(shù)地區(qū)在二十九日清晨請祖,少數(shù)地區(qū)在除夕日下午到黃昏時請祖。
早在漢代,我國的祭祖活動,已經(jīng)是春節(jié)中一項十分重要的活動。在我國歷史上,有祠堂的大戶,年終祭祖就要在祠堂中進行,而沒有祠堂的普通人家,則需上墳請祖。但不管是大戶小戶,窮戶富戶,上墳請祖都是一項很莊重嚴肅的活動。按照程序,請祖前要先把寫有歷代去世先人的家譜在正房偏墻上掛好,備好祖案和香爐、油燈、長線、紙表、供品、鞭炮等才開始請祖。早飯后到祖墳各個墳頭燒紙,一邊燒紙一邊念叨“爺爺奶奶回家過年嘍”。燒完紙便起身回家,到大門前再燒紙表,鳴放鞭炮,面向大門叩頭,并念叨“爺爺奶奶回家過年嘍請門神讓路”,然后邁步進門,點燃明燭,徹夜不熄。進了大門以后,在門口橫放一根木棍,叫做“攔門棍”,最好是桃木的,以示攔住兇神惡鬼不準進門。待到正月初二晚飯后(有的地區(qū)為初二下午),持族譜送祖至村外,將香紙焚化,然后將族譜收起,名為“送年”。
自今日開始,家中每頓飯前都要用最好的食物和菜肴先供奉各位神靈和先祖靈位,然后全家人才能食用。其意表示對祖先的尊敬和不忘先輩傳衍撫育之恩。
三十晚上,熬一宿
年的最后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除夕對于所有華人來說都是極為重要的,這一天一家人要在一起吃一頓熱熱鬧鬧的團圓飯,這就是過年回家的意義,與家人在一起便是最大的幸福。除夕這天的風俗習慣有很多,各家各戶也有區(qū)別。
【小年的由來含義】相關(guān)文章:
過小年的由來及其傳說介紹01-16
家的含義作文09-06
關(guān)于薄荷的含義03-06
夢到螞蟻的含義04-21
夢見婚禮的含義11-06
愛的含義作文07-26
笑的含義作文09-10
白玫瑰的含義12-18
生日的由來12-16
處暑的由來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