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舞獅子的由來和寓意
舞獅子的由來
作為我國的一項有些民間藝術(shù),舞獅子的歷史已經(jīng)有上千年了。很多人家在重要的日子、節(jié)日都會請人來舞獅子。其中南方以兩廣江浙一帶尤甚,北方主要是河南河北北京天津這幾個地方比較流行。
這一習(xí)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據(jù)傳說,它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舞獅子的活動也輸入中國。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rèn)為獅舞是五世紀(jì)時產(chǎn)生於劉宋的軍隊,后來傳人民間的。兩種說法都各有依據(jù),今天已很難判斷其是非。
不過,唐代時獅舞已成為盛行於宮廷、軍旅、民間的一項活動。唐段安節(jié)《樂府雜尋》中說:"戲有五方獅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zhí)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樂曲。"詩人白居易《西涼伎》詩中對此有生動的描繪:"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詩中描述的是當(dāng)時舞獅的情景。在一千多年的發(fā)展過程中,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fēng)格。
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小獅一人舞,大獅由雙人舞,一人站立舞獅頭,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舞獅人全身披包獅被,下穿和獅身相同毛色的綠獅褲和金爪蹄靴,人們無法辨認(rèn)舞獅人的形體,它的外形和真獅極為相似。引獅人以古代武士裝扮,手握旋轉(zhuǎn)繡球,配以京鑼、鼓鈸、逗引瑞獅。獅子在"獅子郎"的引導(dǎo)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南派獅舞以表演"文獅"為主,表演時講究表情,有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惟妙惟肖,逗人喜愛,也有難度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獅以廣東為中心,并風(fēng)行於港澳,東南亞僑鄉(xiāng)。
南獅雖也是雙人舞,但舞獅人下穿燈籠褲,上面僅僅披著一塊彩色的獅被而舞。和北獅不同的是"獅子郎"頭戴大頭佛面具,身穿長袍,腰束彩帶,手握葵扇而逗引獅子,以此舞出各種優(yōu)美的招式,動作滑稽風(fēng)趣。南獅流派眾多,有清遠(yuǎn)、英德的"雞公獅",廣州、佛山的"大頭獅",高鶴、中山的"鴨嘴獅",東莞的"麒麟獅"等。
南獅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須獅舞法幅度不寬、花色品種不多,但沉著剛健,威嚴(yán)有力,民間稱為"劉備獅"。黑須紅面獅,人稱"關(guān)公獅",舞姿勇猛而雄偉,氣概非凡;野缀毆{,動作粗獷好戰(zhàn),俗稱"張飛獅"。獅子為百獸之尊,形象雄偉俊武,給人以威嚴(yán)、勇猛之感。
舞獅子的寓意
舞獅是一種亞洲民間傳統(tǒng)表演藝術(shù),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扮成獅子的樣子,作出獅子的各種形態(tài)動作。中國民俗傳統(tǒng),認(rèn)為舞獅可以驅(qū)邪辟鬼。故此每逢喜慶節(jié)日,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都喜歡敲鑼打鼓,舞獅助慶。獅子為百獸之尊,形象雄偉俊武,給人以威嚴(yán)、勇猛之感。古人將它當(dāng)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認(rèn)為它能驅(qū)邪鎮(zhèn)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們逐漸形成了在春節(jié)時及其他重大活動里舞獅子的習(xí)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舞獅歷史淵源
舞獅是我國一項傳統(tǒng)的民間體育活動,起源于南北朝時期。據(jù)傳,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公元466年)五月,宋朝交州刺史擅和之奉命伐林邑,林邑王范陽還使用了象軍參戰(zhàn)。這支象軍由于士兵持著長矛騎在又高又大的象背上,所以使僅僅擁有短兵器的敵方,連接近它都很困難,宋軍的士兵開始吃了大虧。后來,先鋒官振武將軍宗愨想了個辦法。他說,百獸都害怕獅子,大象大概也不會例外。于是,連夜用面、麻等做成了許多假獅子,涂上五顏六色,又特別張大了嘴巴。每一個“獅子”由兩個戰(zhàn)士披架著,隱伏草叢中。他還在預(yù)定的戰(zhàn)場周圍,挖了不少又深又大的陷井。敵方驅(qū)象軍來攻,宗愨用弓放出了假獅子,這種“雄獅”一個個翻動著斗大的血口,張牙舞爪直奔大象。大象嚇得掉頭亂竄,宗愨又乘機指揮士兵萬弩齊放,受驚的大象頓時沒命地向四處奔跑,不少跌到陷井里,人和象俱被活捉!瓘拇,舞獅首先在軍隊中流行,然后傳到民間。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西涼使》中就有“假面胡人假面獅,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起毛衣擺雙耳……”?梢姡谔拼延蓄愃片F(xiàn)代的獅子舞了。
舞獅的傳說故事
早在西漢時期,武帝派張騫打通了西域,制服了匈奴。從那以后,西域許多國家都給漢朝年年進貢,歲歲來朝。
東漢章帝時,西域大月氏國給漢朝進貢一頭猛獸,頭大如篩,口大如盆,眼似銀鈴,滿身金毛。這只猛獸十分兇猛,關(guān)在鐵籠里時常張著血盆大口,發(fā)出驚天動地的叫聲,好像要吞吃活人。進貢的貢使對章帝說:“這是我們大月氏國獨有的一種猛獸,因為長有一身金黃的毛,所以在我們那里被稱為‘金毛雄獅子’,它十分兇猛,有‘獸中’之稱”。章帝認(rèn)為西域進貢此獸,是祝漢朝興旺、吉祥如意,于是傳下圣旨,叫人把金獅收入后宮,精心喂養(yǎng)。
誰知,大月氏國并不是這個意思,貢使對章帝說:“出發(fā)之前,我們的國王有話,說我們進貢金毛獅子,是想讓貴國馴服它。如果來年馴服了,大月氏國就年年進貢,歲歲來朝,永遠(yuǎn)歸順你們。如果馴不服它,就從此斷絕往來!睗h章帝聽完之后,哈哈大笑,說:“我們這么大一個國家,人才萬千,很快就會找到馴獅人的!碑(dāng)即答應(yīng)讓貢使們來年來看馴獅表演。
漢章帝送走了大月氏國貢使,就召來滿朝文武,商議馴獅之事,隨后出了皇榜,用重金在全國招募馴獅能人。
皇榜貼出的第三天,就有一位勇士求見章帝,聲稱自己能夠馴獅。這人矮胖的個兒,黑紅的臉兒,走起路來不快不慢,講起話來活像個馴獅內(nèi)行。漢章帝設(shè)宴招待他后,命宮人領(lǐng)他去看獅子。原來,這人是走江湖的耍猴能手,他見猴子十分好馴,就想來馴一馴獅子。但他并沒有見過獅子,還以為獅子比猴子小。當(dāng)他一見到關(guān)獅的籠子,頓時心驚膽戰(zhàn),十分害怕。他還沒走到眼前,只聽到這頭猛獸吼叫了一聲,當(dāng)場就嚇壞了。領(lǐng)他的宮人見他是個膿包,就告訴了漢章帝,漢章帝立刻令武士們把他殺了。
過幾日,又來了一位武士,說是應(yīng)招來馴獅子的。這個中等個子,長條臉,不胖不瘦,腰扎板帶,動作麻利,說話在理,叫人口服心服。于是,漢章帝又設(shè)宴招待了他,令宮人領(lǐng)他去看獅子。獅子見有人來了,就從鐵籠的那頭向這頭猛撲過來。這位武士見了,稍微運氣,雙手一指,喊了聲“嗨!”獅子被嚇了回去。領(lǐng)他的宮人見這人有兩下子,就急報了漢章帝,漢章帝就留下他馴獅子,封他為“引獅”?烧l知這人馴獅子,只憑勇氣,沒有智謀。在一次馴獅子時,被獅子咬掉了一只手。漢章帝得知后,只好給他一些銀兩,打發(fā)他回了老家。
過了幾個月,眼看年關(guān)將近,章帝為另招“引獅”一天天發(fā)愁,可謂是茶飯不進。這天,又一位勇士求見,聲稱可以馴獅。這人身材魁梧,面部紅里透黑。章帝見后,便命人領(lǐng)其到后宮去看獅子。這位馴獅人見金毛獅子實在兇猛,料定難以馴服,便決定智馴。他一連幾天都到獅籠前轉(zhuǎn)悠,就是不給獅子喂食,餓得獅子精疲力盡,再也不像開始時見了他就張開血盆大口吼叫了。這天,他打開籠子想正式開始馴獅,誰知這雄獅并沒有想像中餓得力氣全無,反而是狂性發(fā)作,一出籠就向馴獅人撲來,一口就把他咬死了。宮中武士們見雄獅出籠傷人,一齊動手捉拿,但獅子十分兇猛,不僅捉拿不住,而且連傷幾人。無奈,有個武士便率眾將其亂棒打死。
皇帝聽說金毛獅子被打死了,十分惱怒。他想,打死了獅子,就失去了漢朝的威信。何況時值臘月,離大月氏國貢使前來觀看馴獅的日子也不多了,到時可怎么交代呢?想到這里,便命將帶頭打死獅子的人治罪。
監(jiān)斬之日,打死金毛獅子的罪犯被押到了法場。監(jiān)斬官問他最后還有什么話說,他便對監(jiān)斬官說:“大人若能向皇帝稟報,開脫小人罪責(zé),小人自有辦法將死獅復(fù)活,并將它馴服,叫貢使們觀看!北O(jiān)斬官聽后,十分驚喜,立刻稟報了皇帝。
此時,漢章帝一邊翻著黃歷,一邊算著外使前來的時間,為如何解釋雄獅被打死的事發(fā)愁。聽監(jiān)斬官稟報,打死獅子的罪犯有辦法將死去的獅子復(fù)活,并且還能將它馴服,便十分驚喜,隨即手拿御筆寫了“赦免”二字,讓罪犯代罪立功。
轉(zhuǎn)眼到了春天,各國貢使來朝,漢章帝大設(shè)宴席招待。果然大月氏國的貢使,提出要看馴獅子。漢章帝就讓馴獅人領(lǐng)著金毛獅子進入宮中。只見馴獅人手執(zhí)繡球燈,逗引獅子,獅子時撲、時躍、時打滾、時抖毛、時吼叫,真是百依百順。各國的來使看了,都稱贊漢室大有人材。大月氏國王得知后,不敢藐視漢朝,就按規(guī)定,年年進貢,永遠(yuǎn)和漢朝合好了。
事后,到了夏歷正月十五,一直為死獅復(fù)活感到蹊蹺的漢章帝召見馴獅人,詢問他用什么辦法讓死獅復(fù)活,又用什么辦法在短短的幾天之內(nèi)就馴服這兇猛之獸的。馴獅人說:“圣上要是能免去小人欺君之罪,小人就如實相告。”漢章帝聽了連說三個“免”字:“免、免、免!庇谑,馴獅人就說;“打死雄獅,小人自知罪過不小。為了補回罪過,讓貢使看到馴獅,就剝下了死獅的皮毛,請了我兩位兄弟,披上皮毛,裝扮成獅子!彪S后,經(jīng)章帝降旨,馴獅人的兩位兄弟進宮,三人又為皇帝表演了一番,直看得漢章帝眼花繚亂,連連叫好,還降旨封馴獅人為“春官”。
不久,這件事便傳到了民間,老百姓們認(rèn)為耍獅子為國家爭了光,便用木、泥、布做成獅頭,用麻做成獅皮,仿照表演。耍獅子就這樣傳開了。
獅子舞流傳至今,逐漸形成了各地區(qū)不同的風(fēng)格與特色。北京地區(qū)的并獅頭很講究,獅頭越重,耍獅的功夫技巧越高。獅頭最重可達(dá)90多斤,動作以摔跌見長。河北的動作矯健,能攀登、跳躍5張八仙桌;廣東的能攀上高聳的竹竿摘取彩禮,俗稱“采青”;安徽的在獅身內(nèi)燃點蠟燭,稱為火獅,有時還配上10多盞云燈,獅子好象是在彩云之中飛舞;四川的分高腳獅子和地浪獅子兩種,經(jīng)常表演破陣,一般文陣不登高,武陣必登高,能做出“高井打水”、“封侯奪印”、“姜太公釣魚”和“天鵝抱蛋”等驚險動作。此外還有板凳獅、手搖獅、線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