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片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免费网,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国产精品成久久久久三级

長恨歌的主義

時間:2024-07-30 12:25:21 長恨歌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長恨歌的主義

  《長恨歌》是一首長篇敘事詩,所詠的是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故事,其作品主題一直是古今研究者所爭論的問題。古人評論就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認為這首詩的主題是諷喻,“譏明皇迷于色而不悟也”(唐汝詢《唐詩解》);另一種則認為它旨在寫李楊的愛情,“不過述明皇追貴妃始末,無他激揚”(張基邦《墨莊漫錄》)。今人又提出了雙重主題說,一方面認為是對李楊生活荒淫的諷喻;另一方面是對其真摯愛情的同情。那么詩的主題究竟是什么呢?我認為應該從作品本身來找答案。 ­

  《長恨歌》主要是寫李楊愛情的,之所以會有諷喻說是因為讀者把他們置于了“安史之亂”這場歷史事件中,我們不能不說“安史之亂”這場浩劫的發(fā)生與唐玄宗寵愛楊貴妃、貽誤政事有很大關系,但這并非是是詩人寫作的目的,詩人既然要寫李楊的愛情悲劇就不能不寫其悲劇發(fā)生的原因。 ­

  首先我們要看到《長恨歌》所寫的不是一般人的愛情,而是封建帝王與獲取專寵地位妃子之間的愛情,正是由于他們特殊的身份,所以他們的愛情就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唐玄宗是一國之君,國家的興衰、百姓的疾苦,都系君主之一人,因此就注定了他的歷史責任是勤于政事、匡江山之社稷,可他也是一名正常的男子,他也渴望愛情、渴望佳人,當他得到了楊玉環(huán),他作為男子柔情的一面得到了顯露,他也像平常男子一樣沉于愛情、迷戀于女色,于是他忘記了國家、忘記了朝廷,這正是他對愛情癡迷如醉的寫照,在這兒唐玄宗的確是一個愛江山更愛美人的典例。可是他們的愛情悲劇也正在醞量,正是因為他對愛情、女色的過份迷戀,導致朝綱廢弛、國事貽誤,最終引發(fā)了安史之亂,我們都知道白居易的創(chuàng)作主張是“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面對安史之亂作者不能不有所微詞,他認為個人行為引發(fā)了國家的不幸,這是一個君王所不應該的。但這并不是《長恨歌》的主旋律,《長恨歌》是以“情”為始終的。 ­

  從詩歌內容上看“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 直到安史之亂打破了他們甜蜜的生活、愛情的夢境之前,詩人都在著重渲染他們忘情塵世、纏綿的情懷,。面對安史之亂,詩人的巧妙之處在于,有意將玄宗荒淫誤國造成的浩劫,進行了淡化處理對,卻對二人的生死離別著意形容,使讀者感受到的不是歷史批判而是悲涼的情感氛圍,馬嵬坡前六軍不發(fā),李隆基無力保全心愛的妃子,在江山、美人面前,在政治道德與情感的激烈沖突中他選擇了前者,忍痛含恨舍棄了自己心愛的妃子,面對此景“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他恨自己無能不能保全自己心愛的人、恨人生的無奈、恨命運的不公,恨自己出生在帝王之家,或許他的心境正如李商隱所寫的“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政亂的發(fā)生,心愛人的離去,使玄宗見月傷心、聞鈴腸斷,車駕回京,路過馬嵬“不見玉顏空死處”玄宗的內心是極其復雜的,回到朝廷的他選擇了江山并未得到江山,做了太上皇的玄宗,犧牲了愛情又失了政治前途,可謂兩手空空,于是他更加思念玉環(huán)。“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物舊人已逝,觸物生情,則不能不朝暮垂淚。“翡翠衾寒誰與共“,更是傷心主人公內心的傾述與感嘆。從“臨邛道士鴻都客,至此恨綿綿無絕期”寫玄宗派方士覓楊貴妃之魂魄,重在表現(xiàn)玄宗對楊貴妃無窮無盡的相思與追憶,在這詩人運用了浪漫主義手法,上天入地,后終在虛無縹緲的仙山上找到了楊玉環(huán),并賦予她愛情至善的品性。在此“情的渲染已脫于帝王妃子使李楊的愛情得到了升華,主觀意愿與客觀現(xiàn)實間的沖突表現(xiàn)無余,結尾“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二句是愛情的嘆息與呼聲,此時的恨已超越時空進入無人之境,在這點題之筆里刻骨的相思變成了不絕的長恨,特殊的事件獲得廣泛的意義。 ­

  我們再來看白居易自己對《長恨歌》主題的說法:(1)白居易在《新樂府序》談到他的創(chuàng)作手法,即為“首句標其目,卒章顯其志,詩三百之義也”。《長恨歌》末句“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可見作者的創(chuàng)作初衷是表述愛情的。,白居易自己曾在一首詩中說:“一篇《長恨》有風情、十首《秦吟》近正聲。”這就說明《長恨歌》是一篇寫風情的作品。(2).白居易指出:“事物牽于外,情理動于內,隨感遇而形于嘆詠者……謂之感傷詩。”可見,他本人并沒有將《長恨歌》劃入“諷喻詩”中。“今仆之詩,人所愛者,悉不過雜律詩與《長恨歌》已下耳。時之所重,仆之所輕(《與元九書》)很明顯,他把此詩排斥在他“所重”的諷喻詩之外,而視之為“所輕”者?梢,詩人的真正意圖不在諷刺和批判。(3).白居易對歷史人物唐玄宗與楊貴妃是贊美、同情大于批評。他在元和二年四月應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對策時曾說:“太宗以神武之姿,撥天下之亂。玄宗以圣文之德,致天下之肥。當二宗之時,利無不興,弊無不革,遠無不服,進無不知。”(《白氏長慶集》卷四十八《才識兼?zhèn)涿饔隗w用策一道》)顯然,對玄宗是歌頌的、肯定的。當然,他對玄宗后期的政治也有批評,但不是主要的。白居易的許多詩歌如《上陽白發(fā)人》表現(xiàn)了對婦女不幸命運的同情,他不可能對楊貴妃這樣的女人持一種厭惡的態(tài)度。例如在作品最后詩人還把楊玉環(huán)凈化成了一個理想的女神更賦予她愛情至善的品性所以這就使《長恨歌》不可能是對他們的諷喻,而是對他們愛情的歌頌,對悲慘遭遇的深切同情。 ­

  我們再來探討一下部分學者的雙重主題說陳寅恪在《元白詩箋征稿》第五章《新樂府》中曾談及元和白居易在創(chuàng)作新樂府時的一個區(qū)別白居易在創(chuàng)作上主題有單一性和單純性的特點因此《長恨歌》也不應該詩雙重主題 ­

  由此可見《長恨歌》的主題應該是以愛情為主,以情通貫全篇。

【長恨歌的主義】相關文章:

《長恨歌》04-15

《長恨歌》與《長恨歌傳》比較談07-29

長恨歌經(jīng)典詩詞06-04

王安憶《長恨歌》05-18

《長恨歌》的主題07-27

長恨歌的翻譯10-28

長恨歌的原文08-03

《長恨歌》 賞析06-22

《長恨歌》簡介10-28

長恨歌賞析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