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片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免费网,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国产精品成久久久久三级

《赤壁賦》教學實錄

時間:2024-11-13 16:56:51 赤壁賦 我要投稿

《赤壁賦》教學實錄5篇【精選】

  《赤壁賦》教學實錄 篇1

  預習要求:

《赤壁賦》教學實錄5篇【精選】

  分四人一組研讀課文,從文章的詞語句子、情感哲理、寫作特色等方面提出問題。

  課前準備:

  教師收集整理學生的問題,制成課件。

  師:同學們,都說蘇軾是位少見的曠世奇才,你們能具體說說嗎?

  生:蘇軾是豪放派詞風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詞豪放高曠,情濃意遠,我們學過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就是這一風格的代表作。

  生: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當時就有“蘇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譽。

  生:他還稱得上是一位高級廚師。(大家笑)“東坡肉”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

  師:中國古代楷書有“顏、柳、歐、蘇”四大流派,這里的“蘇”,就是蘇軾,可見他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之高。同學們,見過他的書法作品嗎?

  大多數(shù)學生:沒有!

  部分學生:有,在我們課本的封面。

  師:對!同學們可以翻到封面欣賞一下。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期間,每次游覽人們傳說的古戰(zhàn)場赤壁,都不免觸景生情,發(fā)出驚世浩嘆。由此,中國文學史上就增添了《前赤壁賦》、《后赤壁賦》兩篇精妙絕倫的散文。他寫成《前赤壁賦》時,展紙揮毫寫了一幅長卷,這幅長卷寫得尤為成功。傳到明代,董其昌拜觀了真跡,十分傾倒,說蘇軾的書法筆力欲透紙背,全用正筆中鋒,每波劃盡處,常有聚墨痕,如黍米珠。董其昌作過一段著名的跋語:“東坡先生此賦,楚騷之一變也;此書,‘蘭亭’之一變也。宋人文字俱以此為極則。”這是對蘇軾的《赤壁賦》及其書法最為深切而崇高的評價。

  今天,讓我們伴隨著名播音員夏青的朗誦步入蘇軾為我們構筑的文學和哲學的殿堂,領略蘇軾那卓絕的雄風。

  [放錄音,學生聽]

  師:聽完朗誦,你對《赤壁賦》有什么感覺?

  生:我感受最深的是抑揚頓挫的聲韻之美。

  生:自己讀不出的東西似乎一下子有了感悟。

  生:我有一種飄飄欲仙的感覺。(全班笑)

  師:很好!著名現(xiàn)當代作家巴金曾說《赤壁賦》給人瀟灑神奇、出塵絕俗的純凈的美感。我們同學在預習中也讀出了這一點,請看下列問題,我們共同探討:

 。ㄕ故締栴}一: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寫美在何處?為什么寫得賽似仙境?)

  生:蘇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輪皓月,下面是萬頃碧水,月光如煙霧般籠罩江面,清風徐徐吹拂,一葉扁舟如一片葦葉,輕浮水面,任意左右東西。景象澄沏,又似朦朧,如夢境一般。

  生:作者寫自己在遼闊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蕩的太空中乘風飛行,毫無阻礙簡直就要遠離人世,悠悠忽忽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賞心悅目。但我感覺卻有“醉翁之意不在酒”之妙,長江的大氣、飲酒吟詩的快感,豁達的情境都使下文悲之情更加濃重和凄涼。

  師:對,作者的這一段描寫蘊涵著一種深沉雋永的詩意,一下子把人帶進了詩的國土,沉醉在山水風月之中,同作者一起去領略那深蘊的人生意義。這種境界和意蘊是過去的賦從來沒有表現(xiàn)的。

  生問:老師!“徘徊”是來回走動的意思,而月亮一晚上只能走一次,如何“徘徊”?

  師:誰能回答這個問題?

  生:我認為這里的“徘徊”是寫月亮移動緩慢的意思。

  生:我想是側(cè)面寫了作者的心理,他覺得月亮對游人含情脈脈,不忍離去,因而對冰清玉潔的月亮產(chǎn)生愉悅之情。

  師:這位同學的解答把景與情交融在一起了,很好!芭腔病币辉~真是一字千鈞,體現(xiàn)了蘇軾語言的精練生動,詞簡情真。

  師:下面我們一邊聽朗誦一邊跟讀第一段。注意輕重緩急,讀出羽化登仙、飄然世外的歡快之情。

  生:全班齊讀

  (展示問題二: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從樂到悲變化是否太突兀?悲從何來?)

  師:我們先來理作者情感的變化線索。作者從樂字引出歌來,“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是指《詩經(jīng)·陳風·月出》詩的第一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為什么蘇軾在船中誦讀“明月之詩”里的“窈窕之章”?

  生:七月即望,正好是七月十六日,月圓之夜,吟明月之詩為了召喚月亮出現(xiàn),而月亮也似乎聽到蘇子的呼喚聲:“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一輪明月冉冉升起了。

  生:《月出》詩寫出了在明亮月光下美人的嬌好容貌和幽閑體態(tài),引起感情上愛慕和煩悶不安。這與下文的扣舷而歌的內(nèi)容是有聯(lián)系的,所以吟此詩也有引出下文作者自歌“望美人”的作用。

  師:從扣舷而歌的'歌詞看,顯然是從《月出》詩里生發(fā)出來。“流光”指江面上閃爍蕩漾的月光,不就是“月出佼兮”么?“美人”即心上漂亮的人兒,不正是“佼人僚兮,舒窈糾兮”么?“渺渺兮予懷”表現(xiàn)臨風悵惘,思緒黯然,不就是“勞心悄兮”么?但這歌詞與單純的民間情歌有所不同,這里的“美人”代表一種理想的追求,表現(xiàn)的是政治的感慨。悲從何處來,來自作者遭受貶謫后的苦悶,看到江水之闊,面對宇宙之大,難免產(chǎn)生知音何處,而發(fā)出天各一方之嘆,在游賞之“樂”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了,這“樂”本就屬于苦中作樂,借山水而暫時排遣其內(nèi)心的郁悶。所以從“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望心情中進一步引出憂患整個人生的哀思來。這是由樂到悲的第一層心境。師問:由樂到悲的第二層心境是通過什么來寫呢?

  生:客人的洞簫聲。

  師:如何寫簫聲?

  生:“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連用了四個比喻,形象地寫出了簫聲的幽怨悲涼。使人如聞其聲,幾乎也要流淚。

  生:老師!我有一個問題:這個“慕”是“愛慕”的意思嗎?如果是,那么它的感情基調(diào)與哀怨、哭泣等是否矛盾?

  生:我認為這里的“慕”是“思念”,“如慕”就是“又像在思念”。

  師:有道理!語言就需要這樣細心揣摩、品味。

  這種借音樂來抒寫一腔憂思哀緒的寫法,我們在哪篇課文里學過?

  生: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就是借琵琶寫愁情。

  生:《紅樓夢》中“凸碧堂品笛凄清”也是類似意境。

  師:經(jīng)過吟詩與吹簫的描寫,使“泛舟”的快樂氣氛向悲哀轉(zhuǎn)化,完成了兩段之間的過渡。這一過渡自然圓轉(zhuǎn),不露一絲圭角,使讀者不知不覺地為這種感情的抑揚起伏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去傾聽下面的對話。

  (展示問題三:第三段先說英雄偉大,再說自己渺小,那么“月明星稀”,烏鵲南飛”一句對突出曹操“一世之雄”有何作用?這段如何通過對比寫出人生短暫?)

  生:“月明星稀”的詩是由眼前的明月聯(lián)想而起的,由身邊的赤壁又聯(lián)想到曹操橫槊賦詩和赤壁之戰(zhàn)的情景。

  師:寫曹操的重點在哪里?

  生:寫曹操不是為了說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這句上,為了突出像他這樣的又是詩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終同歸于“空虛”的憂思悲緒上;還有這一段的對比是為了寫“悲”,不是為了寫人生短暫,所以我認為這一組同學的問題沒問到點子上。

  師:這意見有道理!提出問題的過程就是理解課文的過程,能正確地提出問題,也就是正確理解文章的開始。對第三段的理解,剛才的同學比較準確。那么,它通過客人的一段議論,用對比寫出了愀然而悲的原因是什么?

  生:曹操和“吾與子”對比,說明像曹操稱雄一世,也逃不脫失敗的命運;更何況我們命運不濟,仕途坷坎,只有“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泛舟喝酒罷了,還談什么理想,談什么建功立業(yè)?這是令人悲嘆的啊。

  生:吾生之須臾和長江之無窮對比,說明人生短暫,如匆匆過客。

  生:“蜉蝣與天地,滄海與一粟”對比,說明人的渺小。

  師:對人生渺小而短暫這是客人抒發(fā)的第二個悲嘆的原因。

  生:還有是現(xiàn)實與理想的對比,說明想長生不老而不能,只有“托遺響于悲風”的悲哀。

  師:同學們注意,這兒的“風”已不是徐來的“清風”,而變成了“悲風”,顯示了情緒的變化,將情融于景中去抒寫。

 。ㄕ故締栴}四:第三段客的話是否也是蘇軾自己心境的表達?如果是,那么蘇軾一貫的豪放風格與文中“悲”的感情是否矛盾?)

  生:文中客和“我”的對話是蘇軾讓從前的蘇子和現(xiàn)在的蘇子通過文章進行一場超時空的鏈接。

 。ㄈ嗪迦淮笮Γ

  師:絕妙的想象?偷幕卮穑翘K軾自己貶謫黃州后的苦悶與迷惘的寫照。在《念奴嬌》詞里不也說“人生如夢”嗎?那么這種感情與豪放風格是否矛盾?

  生:應該是不矛盾,但我卻很難說明白這道理。(學生討論狀)

  師:一般的人,在憂患于人生短促和虛空時,他會怎么做?

  生:喝酒,及時行樂。像曹操《短歌行》中說的:“何以解憂?(眾生齊念)唯有杜康!”

  師:這是古人解救自我的好方法。李白在感嘆“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以后,不是接著說:“浮生如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游,良有以也”;另一位唐代詩人韋莊也說過:“須愁春漏短,莫訴金杯滿。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幾何!”。但蘇軾不用此法。他認為舉杯消愁只有愁更愁,俗話說“心病還要心藥醫(yī)”,欲求精神苦悶的真正解脫,只有求之于自身在哲學上的“解脫”,所以雖然他借客之口表達了自己的悲情,但醉翁之意并不在宣揚這種悲觀的論調(diào),而是沿用賦家“抑客伸主”的方法,力求闡明萬物變與不變的道理,超脫于無益的悲觀,憑仗哲學武器,他的精神世界也就隨之而轉(zhuǎn)出了一個更新的境界。因此文中的“悲”與豪放風格并不矛盾。

  師:下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二、三段,像“方其破荊州,下江陵,……,而今安在哉!”這樣的句子真是一氣呵成,如同行云流水。要讀出蘇軾散文的舒卷自如,恣肆雄健的氣勢。

  生:全班同學自由朗讀

 。ㄕ故締栴}五:第四段議論讓人難以理解!鞍嵘汈А迸c“水與月”有什么關系?“且夫”一句與解答客的問題又有什么本質(zhì)上聯(lián)系?)

  師:文章從第四段開始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發(fā)到哲理的暢達,進而以蘇子的對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來。你看它從幾個方面論述主旨?

  生:兩個層次,“且夫”表示進一步議論,屬本段第二層次。

  師:第一層次扣住第三段哪一點來說理?

  生:從“而又何羨乎”看是針對“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悲嘆來闡發(fā)的。

  師:從什么角度說明不必羨慕宇宙的無窮?

  生:從“變與不變”的角度,從變的角度說,天地宇宙也是瞬息萬變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樣,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從虧到盈不斷地變化;從不變的角度,我和萬物都是永恒的。

  師:分析得非常準確。作者用什么修辭方法闡述“不變”的觀點。

  生:用水與月作比喻,借眼前的景來說理,寓理于景。

  師:以水和月為喻的一段議論,可以看出佛教禪宗對蘇軾的影響。他認為作為個體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他參與了整個人類的生命活動,而作為整個人類,又同宇宙一樣是永恒存在的。這種“物我一致”的觀點說明了蘇軾對生命的肯定和對生活的熱愛。

  師:第二層還是圍繞同一個問題進一步說理,從什么角度來論述?

  生:“取與不取”的角度,重點講“取”。

  師:大自然是個無窮寶藏,可以作為人們的精神寄托,所以蘇軾認為人對自然萬物,不該取的不取,該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之須臾”而羨慕其“無窮”,而要使無窮的自然萬物為“吾生”所享用,從中得到樂趣。這樣議論最后又回到了“樂”上來。

  (展示問題六:蘇軾這種聽任自然,力求豁達的心境卻讓人有消極感,他是否有陶淵明歸園田的心境?)

  生:蘇軾這番話看起來很超脫,但骨子里仍然有人生空虛之感,所以所謂的聽任自然,只能是一種自我安慰。

  生:我不這么認為。蘇軾的人生觀應該是樂觀曠達的,因為當時他被流放到這偏遠的黃州,又幾乎喪失人身自由,但他不講喪氣話,不甘陷于苦悶而力求解脫,這很不簡單。

  生:他與陶淵明的心境還是有區(qū)別的,陶淵明是不肯為五斗米一束帶見鄉(xiāng)里小兒,他是真正厭世。蘇軾的思想從本質(zhì)看是很矛盾的,在《念奴嬌》中拿周瑜比,現(xiàn)在與曹操比,都是感嘆人生短暫而不能像古代英雄那樣有所作為。

  師:對。清人李扶九在《古文筆法百篇》中說:“篇中所言,不過隨時行樂,惟“美人”二字,則公真意所在。”

  在同學們的討論中,從現(xiàn)實出發(fā)來思考,對這一段還有許多問題:

  (展示問題七:蘇子聽任自然的觀點,在現(xiàn)代競爭激烈的社會是否可取?“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在今天卻是應該爭取的;聲色是大自然固有的,不以聽、看而存在,此處是否反映了蘇軾唯心主義觀點?“取之無禁,用之不竭”,從環(huán)境保護的角度看也是不對的。)

  生:我認為聽任自然是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在客觀形勢對自己最不利時,蘇軾不是意志消沉,不去幻想,而是順乎自然積極去適應現(xiàn)實,在現(xiàn)在競爭社會中,要立足于社會,我們同樣要積極地去適應現(xiàn)實,投身到激烈的競爭中去。

  生:在現(xiàn)代社會,“一毫而莫取”的觀點顯然行不通,你不去爭取,只有被別人“吃”掉。

  生:你的理解是斷章取義了,他說這話有前提“茍非吾之所有”,如果用這種態(tài)度做官,那現(xiàn)在會少很多貪污官員,反腐倡廉的工作就好做多了。

 。ū姽恼疲

  師:很好。同學們不是只停留在讀懂字詞句上,而是立足于時代來評判古人的文章,批判地吸收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請看后面的問題:你們是否認為蘇軾應該是一個唯物主義者?

  生笑而答:不能苛求。

  生:“取之無禁,用之不竭”作為成語現(xiàn)在還用,如果說是對大自然無節(jié)制地索取、破壞,顯然是不對的;而作者享受的只限于清風、明月,所以不至于破壞生態(tài)。

  師:下面我們看最后一個問題:

 。ㄕ故締栴}八:最后一段為什么以酒后一片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的景象作結?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和人生態(tài)度?)

  生:呼應開頭,如“舟中”呼應“泛舟”;“東方之既白”呼應“月出東山”。結構渾然一體。

  生:最后寫“客喜而笑”,情感轉(zhuǎn)悲為喜。

  師:此時已不是開頭那種單純的山水之樂了,“笑”說明什么?

  生:是分外欣慰和輕松,蘇軾通過自我調(diào)節(jié)達到了精神上的滿足。

  師:那么后面的寫法有什么作用?

  生:反襯,用“杯盤狼籍”的雜亂形象來反襯內(nèi)心世界的舒坦、寧靜。

  生:老師,我還有一個疑問:剛才我們討論蘇軾不靠酒來消愁,那么最后寫喝酒的目的是什么?

  師:這位同學確實善于思考!誰來解決這個疑問?

  生:這時候的喝酒已不是借酒消愁,而是精神達到“自由”和“解放”以后的輕松娛悅了。你看三杯下肚,放枕便睡,竟至一覺醒來,“不知東方之既白”矣。而我們讀者好象也在清風明月的照拂之下,跟隨他進入一個酣甜如夢、忘憂驅(qū)愁的文學和哲學的境界中去了。

  師:回答得真精彩。下面讓我們一起朗誦四、五兩段,著重體會景、情、理的交融。

  生:全班齊讀。

  師:讀罷《前赤壁賦》,我們不由地將翻開同有“一洗萬古”之妙的《后赤壁賦》。古人認為:若無前篇,不見此篇之妙;若無此篇,不見前篇之佳。只“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山鳴谷應,風起水涌”十六字,便似宇宙今日始開。同學們,去欣賞吧!

  《赤壁賦》教學實錄 篇2

  師:誰來給大家讀第一段?

  生4:(讀第一段)

  師:剛才有三個字沒讀準,誰聽出來了?

  生5:“屬”同“囑”,讀“zhǔ”;“少焉”的“少”讀“shǎo”;“馮”同“憑”讀“píng”。

  師:大家齊讀,努力記住每一句話。

  生:(齊讀第一段)

  師:書都合起來,回答老師問題(生合書)這一段寫了什么?

  生6:寫兩人在赤壁游玩。

  師:可以再具體一些嗎?這一段文字交待了哪些內(nèi)容?

  生6:交待了時間、地點、人物、事情、景物和感受。

  師:誰記得時間?

  生7: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師:“既望”是什么時間?

  生7:過了十五,可能是十六吧?十五的月亮十六圓。

  師:解釋得很好!“望”是農(nóng)歷十五,“既”是已經(jīng)。

  人物是誰?

  生8:蘇子與客。

  師:他們在做什么?

  生8:泛舟游于赤壁之上。(生笑)

  師:之上?他們乘的XX號?(生笑)

  生:(撓頭笑)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師: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看到了什么?

  生9:清風吹來,水浪不興。

  師:不準確,誰來糾正?

  生10: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師:清風能看到嗎?

  生10:風雖然看不到,但“水波不興”說明風很小。

  師:為什么不是沒有風呢?沒有風,水波也不興呀?

  生10:(語塞)

  師:風是怎么感受到的?我們除了可以用眼睛觀察事物,還可以?

  生10:風吹到人的身上,自然能感受到。

  師:這叫?

  生10:觸覺。

  師:此等良辰美景,豈能無賞心樂事?蘇子與客在做什么?

  生11:舉酒屬客……明月之詩……窈窕之章。

  師:有兩個動詞,誰記得?

  生12: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師:高興了,就要大聲地讀,大聲地唱。這里的“誦”“歌”的詩文是《詩經(jīng)》里的《月出》和《關雎》,《關雎》大家都學過,《陳風》是中國第一首歌唱月亮與愛情的詩歌,“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币馑际窃铝粮吒邟焯焐希蓯鄣呐洪L得靚,身段子苗條氣質(zhì)好,追求不到我心里鬧。(生笑)

  月亮出來了嗎?

  生13: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師:你記得非常準確!不過老師有個疑問?月亮怎么會“徘徊于斗牛之間”呢?課前大家都預習過課文,你還記得書上的解釋嗎?

  生13:“斗!笔嵌匪蕖⑴K!芭腔病笔锹囊苿。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月亮在天上緩緩的移動。

  師:你的記憶力很好,預習也很認真。

  月亮出來了,江上是怎樣的情形?

  生14:白露橫江,水光連天。

  師:有一個字不準確,誰還記得?

  生15:白露連江,水光接天。

  師:你把他錯的改過來了,但你也把他對的改錯了。(生笑)大家一起糾正,生: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師:蘇子與客此時做什么?

  生16:讓小船在江上自由飄蕩。

  師:原文怎么說?

  生16:(為難)不記得了。

  師:誰記得?

  生17:縱一舟之所如,越萬頃之茫然。

  師:有兩處不準確,誰知道?

  生18: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師:不應該是“一舟”嗎?為何說“一葦”?

  生18:小舟就像一葉蘆葦,船很小。

  師:(唱)小船兒輕輕,飄蕩在水中,迎面吹來涼爽的風……

  當時蘇子感受如何?

  生:爽。ㄉΓ

  師:怎么爽?書上怎么說?

  生:不記得了。

  師:都不記得了?為什么會這樣呢?

  生:內(nèi)容太長,記不住。

  師:是的,內(nèi)容太長不容易記住,所以我們背誦課文,切忌太多求全,最有效的辦法是把長段分成幾個小節(jié),分開來記憶。

  同學們翻開書,看一下蘇子的感受,然后把書合起來,告訴我。

  生:(看書)

  生: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師:我們把第一段一起背一遍。

  生:(背第一段)

  師:什么叫“馮虛御風”?

  生20:就是乘著風在空中飛。

  師:什么叫“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生:離開塵世,成了神仙。

  師:神仙般的感覺,真爽!這一句該怎么讀,才能把這種感受讀出來呢?

  生21:語速要慢一些,要讀出蘇子那種陶醉的感覺。

  師:你給大家示范一下。

  生21:(讀)

  師:同學們覺得他讀得如何?

  生22:感覺不對,這里應該有一種興奮,語速應該快一些。

  師:哦,意見相反。你給大家示范一下。

  生22:(讀)

  師:同學們覺得他讀得如何?

  生:太快了。

  師:慢也不是,快也不是,到底該怎么讀呢?

  生:(疑惑)

  師:老師給大家讀一下,(師讀)感覺如何?

  生:老師讀得感覺對。

  師:誰能說說我是怎樣讀得?

  生23:老師讀得速度雖然慢,但語調(diào)比較高。

  生24:老師讀“浩浩”和“飄飄”時,語音加重了。

  生24:老師讀兩個“乎”時,聲音延長了。

  師:同學再來背誦一遍。

  生:(齊背)

  師:讀得很好!在背誦課文時,我們既要準確的記住原文,還要從語速、語調(diào)、重音、停頓等四個方面來運用聲音表達自己對文字的理解。

  這一段其他句子如何處理?大家來談一談?背一背。每人一句。

  生25:“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边@一句應用平直的語調(diào),因為這是在交待時間、人物和事件。(背誦)

  生26:“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边@一句語速要慢,語調(diào)要輕柔,要讀出那種優(yōu)美的意境,“清”和“徐”語音要加強,但也不能讀得太重。(背誦)

  《赤壁賦》教學實錄 篇3

  師:講《赤壁賦》不能不講“烏臺詩案”。(板書)蘇軾與王安石同一時代,兩人私交甚厚,但蘇軾反對王安石變法,尤其“不敢默視”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時時“緣詩人之義,托事以諷”。王安石罷相后,幾個監(jiān)察御史從蘇軾詩文中深文周納,羅織罪狀,彈劾蘇軾“指斥乘輿”“包藏禍心”,于元豐二年(1079)把他從湖州逮捕,投入監(jiān)獄,勘問他誹謗朝廷的罪行,釀成北宋有名的文字獄“烏臺詩案”。

  生1(脫口而出):為什么會叫“烏臺詩案”?

  師:這案件先由監(jiān)察御史告發(fā),后在御史臺獄受審。漢代時御史臺外柏樹上有很多烏鴉,所以人稱御史臺為烏臺,也戲指御史們都是烏鴉嘴,所以此案稱為“烏臺詩案”。由于宋朝有不殺士大夫的慣例,所以經(jīng)過4個月的折磨后,蘇軾免于一死,但被貶為黃州團練。被貶黃州后,蘇軾經(jīng)常游賞赤壁磯,在被貶第四年即1082年,一氣寫下了《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三篇傳世名作,由他的政治低谷轉(zhuǎn)而登上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的顛峰。今天我們要學的前《赤壁賦》正記錄了蘇軾從失意矛盾中超脫的心路歷程。

  師:現(xiàn)在同學們一起來看課文標題“赤壁賦”,同學們對“賦”了解多少?

  生2:剛學的《詩經(jīng)》“六義”有賦、比、興。賦者,敷也,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是鋪陳排比。

  師:說得非常好。“賦”原先是一種文學表現(xiàn)手法。到漢朝發(fā)展成為一種文體,“赤壁賦”的 “賦”是古代的一種文體。漢有大賦,鋪陳揚厲;六朝駢賦,鋪陳對仗;唐朝律賦,鋪陳對仗,平仄用韻。至此“賦”被層層束縛,已無法寫了。于是宋朝文人對“賦”進行改革,產(chǎn)生了文賦,突破聲律對仗,自由揮灑,雜入大量散句,故稱文賦。但文賦仍保留漢賦主客問答的形式?投嗍翘摂M的,用于流露作者思想的一個側(cè)面,主則用于表現(xiàn)作者的主導思想,他們共同反映了作者思想的矛盾困惑。

  [第一環(huán)節(jié),師簡介寫作背景、文體知識導入新課]

  師:標題“赤壁賦”其實可以理解為“賦赤壁”,用“賦”的形式寫赤壁。假設我們同學游覽了赤壁,讓你們來寫赤壁,你們覺得可以寫哪些內(nèi)容?

  生(雜然答道):自然風景、歷史人物┅┅

  師:那么,《赤壁賦》有沒有寫自然風物和歷史人文?如果有,請找出相關段落。

  生(雜然答道):第一段寫自然景觀┅┅

  師:同學們齊讀第一段。(生齊讀。)那么有沒有寫歷史人文的?

  生(雜然答道):第三段前半部分寫歷史人文┅┅

  師:同學們齊讀第三段。(生齊讀)

  師:文學中,寫景目的是為了什么?

  生3:抒情。

  師:還有什么?

  ┅┅

  師:同學們翻看課本第28面的單元提示。

  生(齊聲):抒情、說理。

  師:抒情多是貫穿全文,說理主要在哪些段落?

  生(齊聲):第三段后半部分和第四段。

  師:可見本文是以“景-情-理”(板書)來謀篇布局,因景生情,緣情悟理。

  [第二環(huán)節(jié),整體感知]

  師:抒什么情?請同學們從文中找出體現(xiàn)作者情感變化的三個字,理清作者的情感變化過程。

  生(雜然答道):樂-悲-喜。

  師:對。“飲酒樂甚”、“托遺響于悲風”、“客喜而笑”。

  師:說什么理?古人說這里有“客三悲”“蘇子二論”,請同學們從第三段中找出三悲。換言之,第三段有哪三層意思?可以先找出三個關鍵句。

  生(雜然答道):“而今安在哉”、“哀吾生之須臾”、“知不可乎驟得”。

  師:“而今安在哉”是古今對比生悲;“哀吾生之須臾”是人生苦短生悲;“知不可乎驟得”是理想與現(xiàn)實矛盾生悲。(板書)

  師:“客三悲”體現(xiàn)了蘇軾在失意時怎樣的思想?

  生4:消極的人生觀。

  師:對。面對短暫的生命、面對無常的人生流露消極悲觀的人生觀,同時認為歷史英雄人物終歸化為陳跡,世間萬物不過是過眼云煙,都將隨著歲月的流逝而風流云散。否定歷史、否定一切,流露道家的虛無主義思想。

  師:同學們齊讀第四段,說說“蘇子二論”指的是什么?可先將第四段分為兩層,該分在哪里?(生齊讀第四段)

  生5:分在“而又何羨乎”后。

  師:對了。第一層是針對上文的哪一句話展開駁斥,提出“何羨論”?

  生(齊聲):羨長江之無窮。

  師:第二層在“不必羨慕”、一切隨緣的基礎上,提出“共適論”。不屬于你的莫強求,屬于你的盡情享用。

  師:這兩層是什么關系?

  生(齊聲):遞進。

  師:“蘇子二論”體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態(tài)度?

  生(齊聲):豁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第三環(huán)節(jié),深入探究]

  師:蘇軾由失意到超脫、由“羨”到“何羨”的轉(zhuǎn)變,這個心路歷程他整整走了四年。在這個超脫轉(zhuǎn)變過程中,看問題的角度改變起了很關鍵的作用。同學們一起看第四段“何羨論”部分,作者給我們提供了哪兩種看問題的角度?

  生(齊聲):“變”與“不變”。

  師:客主分別是從什么角度看問題?

  生(雜然答道):客是從“變”的角度看問題,主是從“不變”的角度看。

  師:因為拘泥于“變”的角度,客消極悲觀;因為換個“不變”的`角度,看問題的角度多了,于是蘇子超脫進入豁達的人生大境界。多角度看問題能使人豁然開朗、心胸開闊,從而進入豁達樂觀的人生大境界!短m亭集序》中王羲之批判莊子“一生死,齊彭殤”的消極生死觀,認為“一生死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試問莊子是從什么角度看生死問題,王羲之又是從什么角度看生死問題?

  生6:王羲之是從人對社會貢獻的角度看生死問題,莊子是┅┅

  師:同學能回答到這樣,已經(jīng)很不錯了。王羲之是從生命的社會意義角度看生死問題,提出“生死亦大矣”“將以有為”的積極生死觀;莊子僅從生命的生物意義角度看問題,將生命物化,認為生死都只是生命的物理轉(zhuǎn)化過程,它們一樣都是生命的存在形式。

  師:我來個戲說“一生死”,比如我家母雞下蛋了,一個生命誕生了,對我的意義就是有蛋吃了;我將這蛋煎了,一個生命結束了,對我的意義還是有蛋吃了。莊子是將人與一切生物混為一談,否定了人的社會意義。

  師:王羲之認為“一生死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但沒有具體說明理由,現(xiàn)在請同學們幫王羲之寫一段批駁莊子的文字。限時6分鐘。(師巡視、指導。)

  師:時間到,請幾個同學展示成果。

  生7: 生命是一種神秘的物質(zhì)。在它誕生時,人們并不能感覺到什么,但生命是極具創(chuàng)造力的,生命在其存在過程中往往創(chuàng)造出遠遠超出生命本身的價值。所以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說,馬克思的逝世是“不可估量的損失”,他“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會使人感覺到”。生,延續(xù)著生命價值的創(chuàng)造;死,終止了生命價值的創(chuàng)造。它們于生命的意義是對立矛盾的,又豈能等同視之。

  生8:古有莊子云:“一生死,齊彭殤。”這得到部分人的認同,但我不敢茍同,生死豈能相等?人生在世,當運用畢生所學服務人民、造福社會,實現(xiàn)生命價值的最大化。司馬遷若不忍辱茍活,又哪有《史記》如日月光芒照耀歷史長河?鄧爺爺若經(jīng)不起三起三落的折騰,又哪有現(xiàn)今的中華盛世?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同樣是死,尚且有這么大的區(qū)別,更何況生死乎?

  生9:大千世界包羅萬象。有蜉蝣朝生暮死,夏秋之交生于水邊,來不及啜露,來不及觀月,便葬身于水。其生其死,可謂一也。但又有誰愿意作這般生死呢?又有蘇子漁樵于江渚,侶魚蝦,友麋鹿,駕扁舟。雖無羽化登仙,但游盡赤壁,知魚肥,識筍香,亦樂矣。倘說“齊彭殤”,使蘇子英年早逝,臨如畫江山,誰吟“大江東去”豪放詩章?難怪王右軍說:“一生死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師:前兩位同學都能從生命的社會意義角度駁斥生死不能等同視之,而且舉馬克思、司馬遷等偉人例子,論證有力。后一位同學能同時從生命的生物意義和社會意義兩個角度展開批駁,更是棋高一招。而且直接從《赤壁賦》中就地取材。

  [第四環(huán)節(jié),拓展演練]

  師:本課通過對《赤壁賦》的深入探究,并聯(lián)系《蘭亭集序》,幫助同學們建立了積極的生死觀,掌握了不絕對化,多角度看問題的正確的思想方法。

  師:今天的作業(yè)就是將課堂練筆修改后寫在作業(yè)本上交進來。下課,同學們再見。

  《赤壁賦》教學實錄 篇4

  一、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上一周老師布置大家就教師節(jié)、國慶節(jié)或中秋節(jié)任選一個題材,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自擬題目,選寫一篇文章。許多同學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中秋節(jié),同學們源于生活,寫得很真實但不少是“流水賬”。今天我給大家請來一位大師級的寫作高手,看看他的寫作對我們有哪些啟示!裉煳覀円黄饋韺W習北宋大文學家蘇軾的名篇《赤壁賦》。

  二、介紹作者

  師:先請同學們集體朗讀課文注釋①。

  師:關于作者,除了書中所講的這些,同學們還知道哪些?

  生1:老師講過的,蘇東坡這個人很好玩,王安石變法他不同意,司馬光守舊他也反對,所以仕途很不得意。

  生2:唐宋八大家之一,一門三杰。

  生3:初中學過他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小學學過他的《題西林壁》,另外初中課文《核舟記》中講到他似乎與一個和尚佛印關系甚密。

  師:我在網(wǎng)上讀到一位老師的文章,深有同感。他說,我們在學習任何課文時,都要盡可能多地掌握作者的信息,除了課本上那一丁點可憐的介紹之外,還要想方設法去搜集各個方面的信息,圖片、音頻、視頻、文字資料、文壇掌故、人物傳記、時代背景等等,這就是亞圣人孟子所說的“知人論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文如其人”。這樣能激發(fā)同學們學習語文的興趣,能了解作者的人生歷程,能掌握作品的時代背景,學起來就顯得輕松愉快。

  老師再給大家補充幾條作者信息:

  (1)蘇東坡考中進士,考官有大文豪歐陽修,但蘇東坡在應試文中杜撰典故,歐未曾見過,事后仍不恥下問,蘇子亦據(jù)實相告。宋人寫文章非常講求“有出處”,不可亂來,蘇子可謂冒天下之大不韙。

 。2)余秋雨在散文中講到蘇東坡是古今未遇之奇才,源于他有一顆童心,因烏臺詩案下獄,披刑而徹夜呻吟不止。

 。3)蘇東坡不僅是一個文學奇才,更是一位通才。他的詩寫得好,所以入選小學課本;他的文寫得棒,榮列唐宋八大家;他的賦也是少而精,借用潘長江的話說,“濃縮的全是精華”,我們今天要學的《赤壁賦》(《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笑傲文壇;他的詞更須“關西大漢,執(zhí)銅琵琶,鐵綽板”方可吟唱,乃宋詞豪放派之脊骨;他的書法自成一家,為宋代四大家之一。

  (4)他仕途不得意,但很達觀,源于他的思想儒釋道并存,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杭州西湖“蘇堤春曉”成為馳名中外的旅游景點,亦使蘇東坡聞名遐邇。據(jù)說就是在當年造蘇堤之時,蘇東坡發(fā)明了“東坡肉”,如今成了杭州的特色菜?梢娞K子愛吃肉,也很能吃,曾自言“日啖荔枝三百顆”,但他對吃這種生理需要顯然不是太計較,他更關注精神的需要,曾寫道:“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使人俗!彼且粋真正的文人雅士。

 。5)他有一個才女妹妹蘇小妹,極富戲劇性地、充滿浪漫色彩地嫁給了江蘇高郵才子秦少游,但不久即生病辭世,紅顏薄命。蘇小妹思想境界不亞于她哥哥:有一次蘇東坡與佛印參禪,一段時間之后覺得心有所悟,就與佛印相約:“我們互相看看對方有沒有佛光閃現(xiàn),說說看到對方有什么變化?”于是佛印看了蘇東坡說:“我看到了一尊佛。”蘇東坡憋住一口氣說“我看到了一堆糞!比缓髧W然而笑;丶液蟾嬖V小妹,小妹棒喝道:“你以為你贏了,其實這次你輸?shù)脩K了。佛家言:心中有佛就會看到佛。心中有什么,就會看到什么。人家看到了佛,說明人家成佛了;你看到什么了,你成什么了?!”蘇軾無言以對、自慚而退。

  三、介紹課文寫作背景

  師:正是因為這樣一個豐富的人,才寫出了《赤壁賦》這樣的妙文。剛才跟同學們介紹的相當于蘇軾的人物傳記,是本文寫作的一個較遠的原因;較近的原因是寫作本文的時間、事件等的現(xiàn)實觸發(fā)點!K軾被貶到黃州,也就是今天的黃岡,黃岡我們并不陌生,黃岡中學出了“高考神話”,新中國十大元帥中的第二位林彪的故鄉(xiāng)就是黃岡。蘇軾當年被貶于此,以游遣心,懷古思今,寫下了《赤壁賦》。賦是一種文體,他在賦中究竟寫了些什么,我們?yōu)槭裁匆獊韺W習這篇賦?讓我們一起走進蘇子為我們所營造的藝術世界。

  四、朗讀課文

  師:先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不會讀的字對照注釋或查閱工具書,將注音、注解標在生字詞上,然后大聲朗讀課文,力求讀懂課文,在此基礎上,看看本文的邏輯順序是什么?

  生先自讀,再齊讀課文,師點評,并范讀第一段。

  五、點評式串講第一、二兩段

  生齊讀第一段。

  師:“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苯榻B時間!疤K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苯淮宋铩⒌攸c、事件!獌删潼c題!叭尚纭蹦10天干與12地支的組合,“既”是已經(jīng)的意思,“既望”即十五的月亮十六圓,是賞月的好時光!翱汀笔呛稳,有幾人,不得而知,但可以查閱相關資料,有興趣的同學課后鉆研,可以上網(wǎng)查,也可以請教書本或老師。

  “清風徐來”,好風!“水波不興”,好水!正因為此二者,蘇子與客才能泛舟而游。“舉酒屬客”,好酒!“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好詩!同學們想象一下,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把酒臨風,對江而歌,暢游赤壁,一定是很有雅興的,有此一游,也不枉此一生了!吧傺桑鲁鲇跂|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薄芭腔病倍纸^倒,活畫出一個“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月光女神形象。此與孫望先生所評《春江花月夜》中“江流宛轉(zhuǎn)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之“繞”字一樣,充分表現(xiàn)了江流對芳甸的眷戀之情。為什么會“徘徊”,羞澀啊,眷戀啊,矜持啊。不僅如此,還戴著一條巨大的面紗,“白露橫江,水光接天”,銀裝素裹,如同希臘神話中的命運女神一樣,平添了一層朦朧之美,也襯托出月光主人的嬌美異常,更使蘇子與客急不可耐。于是“縱一葦之所如,臨萬頃之茫然!焙喼本褪侨缱砣绨V了。“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我們期待的人兒終于來了,還等什么?擁抱她吧,暫時忘卻人間的煩惱,和她一起飛翔,“浩浩乎如馮虎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焙镁辰纭碎g仙境!“浩浩乎”言心情迫切,動作之強,速度之快,視角之廣;“飄飄乎”則言感受之美,心情之爽,脫俗之高。

  師:此段文字寫得極美,同學們在作文中是如何寫月的,大家都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流水賬”,作文一定要是經(jīng)過心靈發(fā)酵的佳釀,獻給我們的眼并打動我們的心的。寫文章不能像照鏡子一樣,直來直去,只是一味地反射,而要像凸透鏡成像一樣,要折射、聚集。如果把自己不經(jīng)意完成的次品獻給老師,那就是污了老師的眼,臟了老師的心,折了老師的命。同學們要學習此段文字寥寥數(shù)筆就勾勒、營造出令人心馳神往的人生境界,同學們能概括一下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嗎?

  生4:這段文字主要是寫景的。

  師:寫的什么景?

  生:寫的是月景。

  師:什么的月景?

  生:赤壁月景。

  師:一切景語皆情語,此段狀赤壁月景,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情有喜怒哀樂愛惡欲之七情,此段可以其中哪一字概括?

  生5:樂。

  師:為何是“樂”?

  生:從第二段開頭“于是飲酒樂甚”可以看出。

  師:很好!你讀書很仔細。那么我們應該將景與情合起來歸納第一段中心意思:寫赤壁月景,抒樂情。請同學們齊讀一段,讀出作者的“樂”。

  師:請同學們齊讀全文,要讀得章節(jié)鏗鏘飽滿,否則老師會請大家起立來讀。

  生齊讀,很投入。

  一、點評串講引導賞析第二段

  師:上節(jié)課我們領略了《赤壁賦》第一段,蘇子與客沉浸在這樣的人間仙境之中,接下來做了哪些事情,我們一起來看看。請大家齊讀第二段思考。

  生讀。

  師:“扣弦而歌之,歌曰”,是誰在歌,蘇子還是客?

  生6:是蘇子。

  師:從何處見出?

  生:由下文“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見出,客只是在和,類似于給蘇子伴奏。

  師:很正確。我們還可以從其歌的內(nèi)容來推斷,“書為心畫,言為心聲”,蘇子所歌仿《楚辭湘夫人》,屈原的遭遇同學們很熟悉,屈原喜用香草、美人來傳情達意,香草以喻其潔身自好,美人以喻其渴望君用!肮痂⑻m槳”實有香草,“望美人兮天一方”,哪里是在想念美人,眼睛分明緊緊地盯著遙遠的朝庭。遠處的月亮就如同心中的美人一般,可望可不可及,充滿了一種無奈的期盼。這本身就帶有哀怨之氣了,所以“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并非興由己出,而是完全領略了此時作者的心情,真是知音難覓啊!捌渎晢鑶枞,如怨如慕,如泣如訴!蹦奈煌瑢W翻譯一下,注意譯出神采。

  生7:那洞簫的聲音嗚嗚作響,像哀怨,又像思念,像抽泣,又像低訴。

  師:譯得很好。此處蘇東坡化抽象為形象,將飄忽不定的音樂博喻推出,這既是“賦”“鋪采摛文”的手法,同時也豐富了音樂的.審美空間,有了交響樂一般的強度與厚度,很有情感張力。正因為如此,才會“余間裊裊,不絕如縷”,強度厚度帶來了審美的沖擊力!拔栌嫩种疂擈,泣孤舟之嫠婦!笔侵v這強度、厚度與長度的音樂所帶來的深度效果!墩撜Z》中載“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的描寫形同此理。這兩個形象比喻音樂效果要表達作者什么感情?

  生8:表達作者的孤獨之情。

  師:由何處見出?

  生:“泣孤舟之嫠婦”,孤舟、寡婦都孤獨的隱喻。

  師:那“舞幽壑之潛蛟”如何理解?

  生9:“幽、潛”可以見出此蛟龍長期被埋沒,不為人知,亦有孤獨、見棄之義。

  師:答得真好。此兩句可以互相參照比證,可見蘇子被貶到黃州,于心不甘啊!覀兩踔吝可以認為這是蘇子自況,此時的他,不就像潛蛟和嫠婦嗎?——但他在文中并沒有直接告訴我們,我們在作文時要學習這種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暗示手法,不可將胸中所思和盤托出,要有選擇,要有控制。有時文學的方法非常類似于猜謎語,如果將謎底先公之于眾,再出示謎面,哪怕謎面再精彩,也激不起聽眾猜測想象的興趣了。同學們要學習這種“代言”之法、“陌生化”方法。

  師:仿第一段歸納,此段可以哪一字概括?齊讀此段思考。

  生10:“哀”。

  師:理由?

  生:從第三段“何為其然也”,而客所答即圍繞一個“哀”字。

  師:客人為何會“哀”呢?請同學們結合第三段文字,用自己的話加以歸納。自由朗讀此段思考。

  二、自讀感悟探究交流第三段

  生11:因為厭惡塵世,一心想脫俗,但終究無法脫俗,也不甘脫俗,所以哀。

  生12:因為赤臂月景太美,但無法長時間地留住它,所以哀。

  生13:因為長江長、明月圓,想到人生短、仕途缺,所以哀。

  生14:因為羨慕曹操,雖敗但仍不失為雄,想起自己被貶而為“熊”,所以哀。

  師:我覺得同學們講得非常有道理,能夠自圓其說,如果這是一道高考題,同學們必須將上述答案“找準找全”才能拿滿分,切不可“小富即安”、淺嘗輒止。

  三、環(huán)環(huán)相扣提要勾弦第四五兩段

  師:由“樂”到“哀”,此是文中一大轉(zhuǎn)折,可謂一步一重天,這又是值得同學們學習的地方,這不是平行結構,而是垂直遞進的結構。如果文章到此為止,那么就會留給我們一個悲觀者形象,我們也就成了他的“受氣筒”“回收站”,心中裝的都是他的酸水苦水淚水,我們并無所獲!K軾畢竟是蘇軾,他還向前走了一步,同學們一定要注意,這是非常難得的一步,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許多被痛苦打倒了,而最終失去了生活的尊嚴。蘇軾要通過此文“凈化”我們的靈魂,提升我們的人生境界,讓我們學有所獲、讀有心得,這又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為人和為文的雙重境界。蘇軾下一步表達了什么情(以一字概括)?齊讀第四五兩段思考。

  生15:“喜”。

  師:“樂-哀-喜”,一波三折,富有韻律感,西方文論中有一句名言:所有的藝術歸根到底都是音樂藝術。由此窺見一斑?蜑楹斡伞鞍А倍跋病绷四?

  生16:由于作者一番說理。

  師:作者是怎么說服客的呢?

  生17:從不變與變看。

  生18:從物各有主看。

  師:同學們要講究答題規(guī)范,答題規(guī)范是因為思維規(guī)范;卮鹕鲜鰡栴}我們首先要思考蘇子從總體上來說是分成兩層意思來說的,然后再逐一詳釋之。剛才兩位同學的回答是對的,但不夠具體。用我們今天的話歸納一下,一是換位思考,痛也可視作樂的催化劑;二是親近自然,這是本單元的學習主題,一切來自社會的痛都會在開放的大自然懷抱中稀釋殆盡。

  此段文字集中體現(xiàn)了蘇軾儒釋道并存的思想。此文表面寫“哀”,其實蘇子亦受感染而哀。他說服客的同時,一定首先說服了自己。雖然被貶黃州,身處逆境,仍可安天樂命,不羨慕別人,往事自然不堪回首,但要“相信未來,珍惜生命”,此時之“痛”不正是今后人生的一筆財富嗎?此是儒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體現(xiàn)!疤斓刂g,物各有主……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吾與子之所共食!蹦壳爸垂倘皇亲约河H歷之痛,但這并不是黃州生活的全部,除此之外,自己還擁有許多值得高興的事物,如眼前之美景!此乃道家“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至高境界。此段整體上有一種佛家式的參禪,正因為如此,才會有最后一段的頓悟與盡興忘情。這是一種超凡脫俗的詩化人生,哪怕只有一天,也能解放我們的心靈,釋放我們的煩惱,幫助我們走過風雨、迎來彩虹!

  師:此文是賦,賦除了“鋪采摛文”之外,最重要的是“體物寫志”,本文第四段側(cè)重議論,前三段側(cè)重敘述、描寫、抒情,通篇可見手法多樣,用之水到渠成,嫻熟得體,同學們要用心體會,嘗試學習。

  《傅子》曰:"不聞大論,則志不宏;不聽至言,則心不固。"第四段的高論,同學們一定要詳加參悟,這既是蘇子的思考,也是“格物致知”的宋代哲學思潮在蘇子心中的射影,對我們今天仍富有啟示,課后請同學們依此寫一篇啟示性短文,并對自己的習作進行揣摩修改,另成一文上交。有興趣的同學再去讀一讀同樣膾炙人口的《后赤壁賦》,嘗試背誦兩賦,不僅要為一時而背,更要為一生而背,用心去背。

  《赤壁賦》教學實錄 篇5

  一、整體感知,理清文章脈絡

  師:請同學們自由誦讀全文,然后概括各段的內(nèi)容。

  (學生自由誦讀,概括段意,略。)

  師:文章情感變化的脈絡是怎樣的?

  生:從賞景之中獲得“樂”,因客之簫聲而生“悲”,通過蘇子之寬慰使客“喜而笑”。文章的情感脈絡是“樂—悲—喜”。

  師:很好。本文沿用了傳統(tǒng)“賦”的主客對話模式,“主”與“客”都是指作者一個人。那么,作為“客”的蘇軾,內(nèi)心有著怎樣的苦悶與悲傷呢?

  生:功業(yè)無成、人生虛妄之悲。曹操“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可謂既有“武功”又有“文治”,“固一世之雄”。這樣一個功業(yè)卓著、名垂千古的英雄,又能怎樣呢?“而今安在哉”,早已消失在了歷史的滾滾煙塵之中。而作為“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自己,只不過是一個等閑之輩、戴“罪”之臣,功業(yè)全無,理想旁落,這樣的人生又有何意義呢?

  生:生命短暫之悲。長江滾滾,悠悠不盡。宇宙自然,恒久永存。而生命卻須臾飄忽,與之相比徒有羨慕之情。心中豈能不悲?

  生:愿望與現(xiàn)實相左之悲。試圖“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卻“不可乎驟得”。愿望與現(xiàn)實之間存在矛盾,只能“托遺響于悲風”了。

  師:同學們分析得非常透徹!這樣的悲,用李澤厚先生的話說,就是一種“對整個存在、宇宙、人生、社會的懷疑、厭倦、無所希冀、無所寄托的深沉喟嘆”。

  二、細部探究,感悟“圜道”思想所達成的超越路徑

  1.“水月之喻”——基于宇宙自然的生命超越之途

  師:從以上分析我們看到,潛伏于蘇軾心靈深處的苦悶與悲傷多么沉重。人們常說,心有郁結,必須要找到一個散郁化結的出口與通道,亦即要有一個合適的路徑,方能走出心靈的陰霾。一般而言,這樣的路徑有兩種,一種是“外釋”,通過融合于外物以轉(zhuǎn)移注意力,消除怨悱;另一種是“內(nèi)釋”,通過內(nèi)在的心靈審視、通變,在自我觀照中達到超越“舊我”走向“新我”的圓通之境。請問同學們,蘇軾是以何種方式、何種路徑感悟宇宙人生,化解郁結,超越人生困厄,最終走向曠達自適的呢?

  生:您所說的兩種路徑,蘇軾都采用了。

  師:能詳細說說嗎?

  生:就“外釋”而言,蘇軾暢游赤壁,借助外物擺脫縈繞于內(nèi)心的失意與悲傷;就“內(nèi)釋”而言,“主”“客”對話,正是蘇軾與自己的對話。

  師:很好!蘇軾從“外物”中獲得了快樂嗎?

  生:獲得了。面對“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的月夜美景,他舉酒誦詩,任船漂流;“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如登仙境,怡然之樂,溢于言表,暫時忘懷一己之憂,忘卻自身存在。

  師:就“內(nèi)釋”而言呢?誰來說說?

  生:蘇軾以水月為喻,闡述了萬物“變”與“不變”的道理:“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師:蘇軾的水月之喻,是針對“客”的“羨長江之無窮”而言的,提出了他著名的“何羨論”。你能就水“逝而未嘗往”、月“盈虛而莫消長”,說說你的理解嗎?

  生:他好像看了世間萬物是處在一個“圓周運動”之中的。圓圈上的萬物能夠周而復始,對立轉(zhuǎn)化。月亮的變化是在“盈”與“虛”之間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無所謂起點,也無所謂終點。從這個角度看,月亮的確是“盈虛而莫消長”了。

  師:說得好!你的看法好新穎!對課文的認識有一定的深度,也看到了蘇軾之所以能從寄情山水之中走向曠達自適的真正原因。你的話,涉及到一個重要的思想,那就是古人所推崇的“圜道”思想。

  “日夜一周,圜道也。物動則萌,萌而生,生而長,長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殺,殺則藏,圜道也。水泉東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滿,小為大,重為輕,圜道也。”(《呂氏春秋·圜道》)(PPT顯示)

  意思是說:太陽一晝夜繞行一周,這是圜道……萬物有了活力就會萌發(fā),萌發(fā)而后滋生,滋生而后成長,成長而后壯大,壯大而后成熟,成熟而后衰敗,衰敗而后死亡,死亡而后形跡消失,這是圜道。水泉東流,日夜不停。泉源永不枯竭,大海永不滿盈,小泉匯成大海,重水化作輕云,這是圜道。

  師:剛才這位同學對蘇軾所謂的月亮“盈虛而莫消長”作了深入的闡述,那么,水為什么又是“逝而未嘗往”呢?

  生:“水泉東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滿,小為大,重為輕”這幾句話已足以說明。我依據(jù)自己的理解再作一點補充。地理課上我們學過水循環(huán)原理,由地表涇流到地下水,由雨水到泉水,由泉水到江河之水,由江河之水再到海水或冬雪,表面上看,水始終在“變”,但這種“變”只是一種循環(huán),并沒有“往”(流逝),也就是“不變”了。

  師:說得好!蘇軾正是基于“水月之喻”,得出“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的看法。既然“物與我”都是“無盡”的,那么個體生命也完全可以長久存在,世俗、狹隘心態(tài)所認為的生命長短、榮辱、得喪,又有何意義呢?“一世之雄”的偉大功業(yè),長江的“無窮”又何必要去羨慕呢?經(jīng)由古代人物、宇宙自然、理想訴求所引發(fā)的“悲”自然也就得以“內(nèi)釋”。在對宇宙自然的“圜道”觀照中,蘇軾踏上了生命的超越之途。

  2.“日月輪回”——基于時光流轉(zhuǎn)的人生超越之路(內(nèi)容略)

  3.“圓融通變”——基于心靈覺醒的心理超越之法

  師:美國心理學家拉·莫阿卡寧說:“圓圈是幽居于人類心靈深處的一種意 象,它是人類在內(nèi)心迷惘混亂時恢復心理平衡和心靈秩序的一種自然方式!币罁(jù)這句話,回到課文中,我們還會有怎樣的.發(fā)現(xiàn)呢?

  生:蘇軾的情感變化也呈現(xiàn)出“圜道”的特點,由“樂”到“悲”再到“喜”正好是一個圓圈運動過程。

  生:起點的“樂”與終端的“喜”互為銜接,通過心靈的對話,從而自釋、消解了中段的“悲”。

  師:“樂”與“喜”都是一種樂觀的心態(tài),但在文中所表達的意思完全一樣嗎?

  生:不一樣,“樂”是由“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的赤壁夜景所引發(fā)的,是一種受外物影響而產(chǎn)生的注意力轉(zhuǎn)移。而“喜”則是他內(nèi)心的自釋與圓融通變所獲得的心靈覺醒,平靜、舒展、曠達,是一種“也無風雨也無情”的超越。

  師:佛教強調(diào)“洗心”,蘇軾最終的“喜”是“洗心”之后心理、心靈、人格的蛻變。這種蛻變使蘇軾對宇宙生命有了全新的認識,他是怎么說的?

  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宇宙間的“變”與“不變”只是相對的,關鍵在于你以怎樣的“心”去對待。

  生:“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辈槐卦诤鮿e人所擁有的,各人有各人的“主”,是你的才是你的,不是你的強求也沒有用。這是對宇宙、人生、生命的理性認識,是消除生與死、榮與辱、永恒與短暫所引發(fā)的憂慮感的醒世良方。

  生:“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食!比谌肭屣L明月,與自然山水化合為一,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享用這“無盡之藏”,人與宇宙自然并無“主”“從”之別,都是“無盡”的。

  三、延伸拓展,探究“圓道”思想對于現(xiàn)實人生的意義

  師:孔子說“從心所欲,不逾矩”,這“矩”便是圓轉(zhuǎn)的“中和之圓心”;老子說“周行而不殆”,這“周”即是循環(huán)反復、運行不息。說到底,“圓道”思想即和諧循環(huán),是一種以圓潤通變、回歸和諧為特征的思維模式。就個體生命而言,這種思想能有效調(diào)和我們的內(nèi)心世界。同學對此有這樣的認識呢?

  生:我覺得人處世間,需要以“圓道”思想去平衡人生,求得內(nèi)心的和諧統(tǒng)一,并能以圓融的心態(tài)去看待一切。

  生:宇宙萬物都有始有終,生生滅滅,循環(huán)往復,因而我們應以大循環(huán)的眼界去理性看待生命的有常與無常、成功與失敗,去構建和諧豐盈的內(nèi)心世界。只有我們內(nèi)心世界的力量足夠強大,我們才能避免外界的干擾、裹挾,像蘇軾那樣臻于“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的人生化境。

  生:如果我們在現(xiàn)實人生之中,看取社會、人生、他人,處理事情,總是“一根筋”,不會圓融,不會“拐彎”,內(nèi)心失去了和諧與圓融,這樣的人生肯定是痛苦的。

【《赤壁賦》教學實錄】相關文章:

《赤壁賦》教學實錄10-16

赤壁賦課堂教學實錄06-08

赤壁賦課堂教學實錄通用08-06

文本解讀與課堂深度《赤壁賦》教學實錄10-10

赤壁賦的課堂實錄10-06

《赤壁賦》課堂實錄08-20

《赤壁賦》課堂實錄12-31

《赤壁賦》課堂實錄10-01

[集合]《赤壁賦》課堂實錄07-11

(精)《赤壁賦》課堂實錄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