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賦》主客問答結(jié)構(gòu)的文化審美內(nèi)涵
引導(dǎo)語:蘇軾的《前赤壁賦》膾炙人口,流傳千古,一方面是詩的內(nèi)容很精彩,另一方面應(yīng)該與行文結(jié)構(gòu)離不開了,我們一起來學(xué)習(xí)《前赤壁賦》的知識。
從行文結(jié)構(gòu)上看,《前赤壁賦》采用了主客問答的結(jié)構(gòu)形式,真實而巧妙地記錄了作者泛游赤壁時的心理活動過程。文中的“客”與“蘇子”看似兩人,實為一人。二者的問與答是作者彼時彼地內(nèi)心復(fù)雜情感的真實流露,是一種虛擬的對話形式。這種虛設(shè)人物問對的行文結(jié)構(gòu)并不是蘇軾的獨創(chuàng),而是源起《莊子》,承由騷、賦的傳統(tǒng)文體形式,同時也是人的二重組合心理結(jié)構(gòu)的真實映現(xiàn)。了解這一點,是深入理解和領(lǐng)悟《前赤壁賦》思想內(nèi)涵的關(guān)鍵。
從現(xiàn)存文獻來看,主客問對的文體形式早在《莊子》中就已普遍應(yīng)用了。莊子“著書十余萬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言無事實”!肚f子》各篇大多假設(shè)問對,借口代言,構(gòu)建獨特語境以傳達抽象哲理。如《逍遙游》一文共涉及四則對話,即蜩、學(xué)鳩與大鵬,堯與許由,肩吾與連叔,惠子與莊子。他們在小與大、仕與隱、小言與大言、有用與無用等問題上觀點相對。每一則對話中,前者代表著世俗的一方,孤陋寡聞,心為形役,后者則宣布或傳達莊子真正的哲學(xué)思想,超然物外,一任自然。這種主客自由對話的形式,旨在打破人們對特定事物的凝定固執(zhí)的看法,從事物兩兩相對、并行不悖的辯證視角去注意對立思想之間的關(guān)系,反省這種對立的真實性,一直追溯到二者內(nèi)在的相通性,即“通天下一氣耳”(《知北游》)。因此,這種虛擬人物對話的行文方式,極大地活躍了創(chuàng)作主體的藝術(shù)思維,拓展了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自由空間,從而為歷代作家所接受、效仿。如屈原《離騷》中最能體現(xiàn)其浪漫色彩的正是他所虛構(gòu)的幾次問對:女媭勸告、陳辭重華、叩問帝閽、三次求女、巫咸降神,既大大拓展了創(chuàng)作的自由度,增強了詩歌內(nèi)容的豐富性與多樣性,也淋漓盡致地抒寫了詩人內(nèi)心洶涌澎湃、動蕩不安的情感變化。他如茍況《禮》《智》賦作,宋玉《高唐》《神女》諸賦,皆沿用這種虛設(shè)人物問對的行文方式來展開全文。漢代散體大賦的創(chuàng)作,更是直接繼承了這一形式,成為漢賦在結(jié)構(gòu)形式上最為突出的特征。
蘇軾對《莊子》一書情有獨鐘。他的弟弟蘇轍曾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中回憶蘇軾讀《莊子》時的情景:“……既而讀《莊子》,喟然嘆息曰:‘吾昔有見于中,口未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币虼,蘇軾之文,最得力于《莊子》的浸染!肚俺啾谫x》不僅在思想內(nèi)容上明顯接受莊子“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齊物論》)的達生思想,而且在結(jié)構(gòu)形式上,也是直接采用《莊子》主客問對的文體形式來展開全文。文中的“客”與“蘇子”分別代表作者情感的正反兩極,是一個人內(nèi)心矛盾沖突的真實外現(xiàn)。這一點,也恰恰吻合人的二重組合的心理機制。
“任何一個人,不管性格多么復(fù)雜,都是相反兩極所構(gòu)成的,……也就是說,都是存在著正與反、肯定與否定、積極與消極、善與惡、美與丑等兩種性格力量互相對立、互相滲透、互相制約的張力場。”《前赤壁賦》中“蘇子”與“客”的一番對話實際上正是蘇軾泛游赤壁時內(nèi)心情感沖突的真實映現(xiàn):一方面,面對眼前水天一色、浩浩渺渺、柔麗靜謐的月夜秋江美景,作者深深地感染并陶醉著。剎那間,心中久積的人生煩惱,尤其是因“烏臺詩案”所遭受的折磨、冤屈、憤懣煙消云散,化為烏有,一種心與物游、飄飄欲仙的審美體驗油然而生:“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但是另一方面,樂極生悲,剛剛獲得的忘情、超越的審美體驗忽然又被一種人生如夢的虛無、無奈與悲哀所替代!鞍嵘汈Вw長江之無窮”,“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fēng)”,這是人生有限與宇宙無限難以調(diào)和的悲哀,是理想與現(xiàn)實之沖突的苦悶,是心與物不能完全相契的悵惘!
人生短促,天地永存。一個人意識到這一人類永遠無法解決的矛盾而又難以超越與釋懷的時候,內(nèi)心是極為痛苦的!肚俺啾谫x》并沒有沉溺于對這種痛苦的咀嚼與吟唱,而是主動將自身置放于水月無窮、盈虛無損的大自然的`懷抱中,以清風(fēng)為鄰,與明月為伴,從而使客方先前的是與非、有與無、生與死等對立觀念,完全消融在這種無待、無心之境。這種全然清新的生命超越性體驗,使先前桎梏、絕望的靈魂飛出了狹隘的,心靈幽室,獲得了無限廣闊的自由天地!斑@理想境界是最高的生存宇宙,是充滿靈性、充滿感受性的內(nèi)存領(lǐng)域,是人的真正留居之地。”至此,主客體之間的對峙和疏遠完全消失,達到了真正的物我兩忘、身與物化的至樂之境。故而“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這種境界是何等愜意舒暢,何等平靜空靈!
正如卡西爾所指出的:“我們在藝術(shù)中所感受到的不是哪種單純的或單一的情感性質(zhì),而是生命本身的動態(tài)過程,是在相反的兩極——歡樂與悲傷、希望與恐懼、狂喜與絕望——之間的持續(xù)擺動過程!币虼耍c其不厭其煩地搜尋許多旁證來考察“客”之真實身份,視“客”為實有其人,視此文為二人對話實錄,倒不如將其視為作者繼承自《莊子》以來的偽立客主、借口代言的一種創(chuàng)作方法:一方面巧妙地、淋漓盡致地傳達了作者彼時彼地理想與現(xiàn)實、有限與無限、渺小與偉大等種種復(fù)雜情感的沖突與激蕩.從而使文童開合自如,波瀾起伏,漸入勝境:另一方面也通過雙方出人意表的奇思妙對、譎譬巧喻,增加了文章的生動性,增強了對話的藝術(shù)性,從而使《前赤壁賦》充滿了無窮的藝術(shù)魅力。
[知識拓展]
蘇軾簡介及《前赤壁賦》原文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學(xué)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學(xué)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后的文壇領(lǐng)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fēng)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并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
[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憑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泝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笨陀写刀春嵳撸懈瓒椭。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尊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fēng)!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夭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譯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乘船游于赤壁之下。清風(fēng)緩緩吹來,江面水波平靜。于是舉杯邀客人同飲,吟詠《詩經(jīng)·陳風(fēng)·月出》一詩的“窈窕”一章。一會兒,月亮從東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間徘徊。白茫茫的霧氣籠罩著江面,波光與星空連成一片。我們聽任葦葉般的小船在茫茫萬頃的江面上自由飄動。多么遼闊呀,像是凌空乘風(fēng)飛去,不知將停留在何處;多么飄逸呀,好像變成了神仙,飛離塵世,登上仙境。
于是,喝著酒,快樂極了,敲著船舷唱起來。歌詞說:“桂木的棹啊,蘭木的槳,拍打著清澈的江水啊,船兒迎來流動的波光。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懷,仰望著我思慕的人兒啊,她在那遙遠的地方。”客人中有吹洞簫的,按著歌聲吹簫應(yīng)和。簫聲嗚嗚嗚,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傾訴,余音悠揚,像一根輕柔的細絲線延綿不斷。能使?jié)摬卦谏顪Y中的蛟龍起舞,孤舟上的寡婦啜泣。
我不禁感傷起來,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著,問客人說:“為什么會這樣?”客人說:“‘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孟德的詩嗎?向西望是夏口,向東望是武昌,山川繚繞,郁郁蒼蒼,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圍困的地方嗎?當(dāng)他奪取荊州,攻下江陵,順著長江東下的時候,戰(zhàn)船連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在江面上灑酒祭奠,橫端著長矛朗誦詩篇,本來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何況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魚打柴,以漁蝦為伴,與麋鹿為友,駕著一葉孤舟,在這里舉杯互相勸酒。只是像蜉蝣一樣寄生在天地之間,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顆谷粒。哀嘆我生命的短暫,而羨慕長江的流水無窮無盡。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與明月一起長存。我知道這是不可能經(jīng)常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簫聲的余音寄托給這悲涼的秋風(fēng)!
我說:“你們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嗎?(江水)總是不停地流逝,但它們并沒有流走;月亮總是那樣有圓有缺,但它終究也沒有增減。要是從它們變的一面來看,那么,天地間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發(fā)生了變化;要是從它們不變的一面來看,萬物同我們一樣都是永存的,又何必羨慕它們呢!再說,天地之間,萬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為我所有,即使是一絲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這江上的清風(fēng)和山間的明月,耳朵聽到了才成其為聲音,眼睛看到了才成其為顏色,占有它們,無人禁止,使用它們,無窮無盡,這是大自然無窮無盡的寶藏,而我能夠同你們共享!
客人聽了之后,高興地笑了,洗凈杯子,重新斟酒。菜肴果品已吃完了,杯盤雜亂地放著。大家互相枕著靠著睡在船中,不知不覺東方已經(jīng)亮了。
鑒賞
第1段,寫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懷抱之中,盡情領(lǐng)略其間的清風(fēng)、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興之所至,信口吟誦《詩經(jīng)·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卑衙髟卤扔鞒审w態(tài)嬌好的美人,期盼著她的冉冉升起。與《月出》詩相回應(yīng),“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辈⒁鱿挛淖髡咚宰鞯母柙疲骸巴廊速馓煲环健保楦、文氣一貫!芭腔病倍,生動、形象地描繪出柔和的月光似對游人極為依戀和脈脈含情。在皎潔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霧氣籠罩江面,天光、水色連成一片,正所謂“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游人這時心胸開闊,舒暢,無拘無束,因而“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乘著一葉扁舟,在“水波不興”浩瀚無涯的江面上,隨波飄蕩,就好像在太空中乘風(fēng)飛行,悠悠忽忽地離開人世,超然獨立;又像長了翅膀飛升入仙境一樣。浩瀚的江水與灑脫的胸懷,在作者的筆下騰躍而出,泛舟而游之樂,溢于言表。這是本文正面描寫“泛舟”游賞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2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作者飲酒樂極,扣舷而歌,以抒發(fā)其思“美人”而不得見的悵惘、失意的胸懷。這里所說的“美人”實際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边@段歌詞全是化用《楚辭·少司命》:“望美人兮未來,臨風(fēng)恍兮浩歌”之意,并將上文“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的內(nèi)容具體化了。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見,已流露了失意和哀傷情緒,加之客吹洞簫,依其歌而和之,簫的音調(diào)悲涼、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竟引得潛藏在溝壑里的蛟龍起舞,使獨處在孤舟中的寡婦悲泣。一曲洞簫,凄切婉轉(zhuǎn),其悲咽低回的音調(diào)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驟然變化,由歡樂轉(zhuǎn)入悲涼,文章也因之波瀾起伏,文氣一振。
第3段,寫客人對人生短促無常的感嘆。此段由賦赤壁的自然景物,轉(zhuǎn)而賦赤壁的歷史古跡。主人以“何為其然也”設(shè)問,客人以赤壁的歷史古跡作答,文理轉(zhuǎn)折自然。但文章并不是直陳其事,而是連用了兩個問句。首先以曹操的《短歌行》問道:“此非曹孟德之詩乎?”又以眼前的山川形勝問道:“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兩次發(fā)問使文章又泛起波瀾。接著,追述了曹操破荊州、迫使劉琮投降的往事。當(dāng)年,浩浩蕩蕩的曹軍從江陵沿江而下,戰(zhàn)船千里相連,戰(zhàn)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滿,趾高氣揚,在船頭對江飲酒,橫槊賦詩,可謂“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里呢?曹操這類英雄人物,也只是顯赫一時,何況我輩!因而,如今只能感嘆自己生命的短暫,羨慕江水的長流不息,希望與神仙相交,與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所以才把悲傷愁苦“托遺響于悲風(fēng)”,通過簫聲傳達出來?偷幕卮鸨憩F(xiàn)了一種虛無主義思想和消極的人生觀,這是蘇軾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個方面。
第4段,是蘇軾針對客之人生無常的感慨陳述自己的見解,以寬解對方。客曾“羨長江之無窮”,愿“抱明月而長終”。蘇軾即以江水、明月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的認識。如果從事物變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過是轉(zhuǎn)瞬之間;如果從不變的角度看,則事物和人類都是無窮盡的,又何必羨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須臾”了!這表現(xiàn)了蘇軾豁達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他贊成從多角度看問題而不同意把問題絕對化,因此,他在身處逆境中也能保持豁達、超脫、樂觀和隨緣自適的精神狀態(tài),并能從人生無常的悵惘中解脫出來,理性地對待生活。而后,作者又從天地間萬物各有其主、個人不能強求予以進一步的說明。那么什么為我們所有呢?江上的清風(fēng)有聲,山間的明月有色,江山無窮,風(fēng)月長存,天地?zé)o私,聲色娛人,我們恰恰可以徘徊其間而自得其樂。此情此景乃緣于李白的《襄陽歌》:“清風(fēng)明月不用一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進而深化之。
第5段,寫客聽了作者的一番談話后,轉(zhuǎn)悲為喜,開懷暢飲,“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照應(yīng)開頭,極寫游賞之樂,而至于忘懷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清代古文家方苞評論這篇文章說:“所見無絕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閑地曠,胸?zé)o雜物,觸處流露,斟酌飽滿,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豈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為之,亦不能如此適調(diào)而暢遂也!碧K軾通過各種藝術(shù)手法表現(xiàn)自己坦蕩的胸襟,他只有忘懷得失,胸襟坦蕩,才能撰寫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賦》來。
(1)駢散結(jié)合
本文既保留了傳統(tǒng)賦體的那種詩的特質(zhì)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diào)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的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筆勢筆調(diào),使全篇文情郁郁頓挫,如“萬斛泉涌”噴薄而出。與賦的講究對偶不同,它相對更為自由,如開頭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飭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韻,但換韻較快,而且換韻處往往就是文意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特別宜于誦讀,并且極富聲韻之美,體現(xiàn)了韻文的長處。
(2)形象優(yōu)美,善于取譬
如描寫簫聲的幽咽哀怨:“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边B用的六個比喻,渲染了簫聲的悲涼,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聲音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寫得具體可感,效果極佳。
賞析
歷來稱《前赤壁賦》有《莊》《騷》文法,所謂瀟灑神奇,出塵絕俗,此論固然不錯?墒,文章留名千古,歲月遺芳,不僅僅是蘇軾的文筆,還有他文章中深含的思想和哲理。《前赤壁賦》體現(xiàn)了作者什么思想和哲理呢
有人認為,“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感嘆人生短暫,是文章的主要思想。甚至有人還會說,蘇軾可是是在此文中主張“及時行樂”而已。我們認為此論有誤。蘇軾詩文浩繁,可是,象《前赤壁賦》這樣充滿思想、深含理趣的作品,應(yīng)當(dāng)說亦不算多!肚俺啾谫x》以“風(fēng)”“月”為主景,則文章思想和哲理亦包含在“風(fēng)”“月”之中。我們明白,宋神宗元豐五年,也就是蘇軾謫居黃州的第三年初秋,他與朋友駕舟黃岡赤壁下的長江中賞月游玩。蘇軾當(dāng)時政治上失意、仕途上受挫、生活上落魄,使他陷入苦悶與迷惘,這對一個封建社會的文人士大夫來說,是很自然的?墒,月夜美景和大江泛舟給他帶來了舒暢心境,酒酣耳熟后凄愴的洞簫聲扣舷而歌,使他從水的流逝、月的盈虛中領(lǐng)悟到物的變與不變。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虛盈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水在流逝,月有盈虛,是變;可是前浪雖去,后浪再來,流水仍在,月也始終沒有盈虧,這又是不變,也沒有變。而隨著水與月的長存無窮,每個以往伴著長江與明月的生命也一樣都會長存,都屬無窮。這就是所謂的“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讀文至此,我們難道不覺得文章的意蘊是進取的,揭示的人生境界是達觀的么
雖然,文章中也有“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等語,但這對一個壯志未酬、歲月蹉跎的已近垂老之人來說,是共有的悲哀,也是世俗的悲哀。從這一點再去看“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就能夠理解了。那可不是“及時行樂”啊,雖絕無驚世豪情,卻乃尋常生活。諧寫景、抒情、議論于一體,熔社會、人生、自然于一爐,俯察人與宇宙,充滿人事滄桑與吾生有涯的感嘆,凡此種種,皆為《前赤壁賦》使人們歷久彌新愛讀之原因,文章千古不絕之魅力。
【《前赤壁賦》主客問答結(jié)構(gòu)的文化審美內(nèi)涵】相關(guān)文章:
沈從文《邊城》的審美內(nèi)涵09-16
《赤壁賦》:主客答問中的哲理思悟10-01
前赤壁賦10-28
談沈從文《邊城》的審美內(nèi)涵11-11
論沈從文《邊城》的審美內(nèi)涵09-13
前赤壁賦與后赤壁賦11-28
蘇軾的《前赤壁賦》09-02
前赤壁賦注釋09-06
《前赤壁賦》鑒賞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