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公開課教案(精選12篇)
作為一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nèi)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shù)慕虒W方法。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赤壁賦》公開課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赤壁賦》公開課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指導預習,培養(yǎng)學生借助注釋,利用工具書,自主疏通字詞句意的習慣。
2、通過課前預習、課中朗讀、課后練習,掌握文中重要實詞的含義,掌握一些特殊句式。
3、指導誦讀,在反復的誦讀過程中,理解詞語、句意,熟悉課文內(nèi)容。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4、知人論世,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分析作者心路歷程及其原因,培養(yǎng)學生曠達樂觀、勇于面對坎坷戰(zhàn)勝困難的精神。
教學重點:
教學目標第1、2、3點。
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第4點
教學過程:
布置預習:
1、借助注釋,利用工具書,疏通課文內(nèi)容。找出對照注釋還不能理解的詞句,或問同桌,或課堂上提出共同探討。
2、早讀課反復朗讀課文。
3、找出文中直接表明情感的幾個詞語。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介紹作者及文章背景。
同學們,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第三單元第二篇課文《赤壁賦》,其作者蘇軾,我們在小學、初中就已經(jīng)接觸過,今天我要與大家講一個他“死里逃生”的故事。蘇軾四十三歲的時候,因為“名太高”而遭人陷害,被打入死牢,隨時聽候發(fā)落。弟弟蘇轍、兒子蘇邁多方營救。某一天,蘇邁再次出去借錢,委托一個朋友給牢里蘇軾送飯。本來他們父子有一個約定:事情惡化宣判死刑之時就送魚進去,而朋友不知道,那天送了蘇軾最喜歡吃的魚進去。蘇軾一看到是魚,大吃一驚,知死期將至,便寫下了兩首絕命詩請獄卒轉(zhuǎn)交給弟弟蘇轍。裝詩的信封通過監(jiān)獄的最高長官傳到了當朝皇帝手上。皇帝拆開一看,是兩首絕命詩,(其中一首是:圣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了須償債,十口無家更累人。是處青山可埋骨,他時夜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jié)來生未了因。)詩里寫的是對皇帝的忠誠與愿與弟弟世世為兄弟的情感,大受感動;加上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立下了一個只有當朝皇帝知道的祖訓:不得誅戮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于是就釋放了蘇軾。蘇軾死里逃生,被貶到了黃州。該案史稱“烏臺詩案”。
經(jīng)歷了“烏臺詩案”死里逃生的蘇軾,生活發(fā)生了非常大的變化,靠微薄的俸祿養(yǎng)活不了一家人,在朋友的幫助下,開辟了一片荒地耕種自給,這片地他取名為“東坡”,同時也自號“東坡居士”。居士原是對居家學道的佛教徒的稱呼,這里是指追求清高,對世事淡泊的.人?梢娞K軾的思想有了非常大的變化。被貶到黃州的第四年秋、冬,蘇軾先后兩次游覽了黃州附近的赤壁,寫下了兩篇賦,賦是古代的一種文體。我們今天學的是第一篇,也稱“前赤壁賦”。
。ò鍟撼啾谫x 蘇軾 無臺詩案 死里逃生 東坡居士 思想變化)
二、疏通字詞。
1、在預習的基礎上,教師補充強調(diào)一些讀音,幾個重點實詞及特殊句式,學生提出對照注釋不能理解的詞句,師生共同探討。
壬rén戌xū 屬zhǔ客 窈yǎo窕tiǎo 馮píng虛御風
桂棹zhào 倚歌而和hè 橫槊shu 余音裊裊 niǎo
幽壑 hè 扁舟piān 嫠婦lí 愀然qiǎo
山川相繆liáo 舳zhú艫lú 旌旗jīng 釃shī酒
漁樵qiáo 江渚zhǔ 匏páo樽 蜉fú蝣
無盡藏zàng 狼籍jí 枕藉jiè
舞幽壑之潛蛟: 舞,使……起舞,動詞的使動用法。
泣孤舟之嫠婦: 泣,使……哭泣,動詞的使動用法。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漁樵,打魚砍柴,名詞做動詞。
侶魚蝦而友麋鹿:侶,以……為伴侶。友,以……為朋友。名詞意動用法。
凌萬頃之茫然:定語后置句, 凌茫然之萬頃。
客有吹洞簫者:定語后置句,有吹洞簫之客。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動句
而今安在哉?賓語前置句,而今在安哉?
三、找出文中直接表明情感的幾個詞語,朗讀并初步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
1、明確:樂——哀/悲——喜
2、初步明確朗讀的情感基調(diào)
“樂”的部分要讀得輕松愉悅;
“悲”的部分要讀得悲涼激昂;
“喜”的部分要讀得曠達灑脫。
2、聽錄音朗讀或教師范讀。生齊讀。
四、分析課文第一段。
1、齊讀第一段,找出寫景的美句。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ㄖ笇Ю首x,體會優(yōu)美的意境)
2、齊讀第一段,找出寫事的美句。
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ㄖ笇Ю首x,體會事情的高雅)
3、齊讀第一段,找出表達游玩時感受的美句。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ㄖ笇Ю首x,體會作者的感受)
五、分析課文第二段。
1、齊讀第二段,明確本段分為兩層,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2、重點分析第一層中“美人”意象!懊廊恕敝杆鶅A心的對象,代表一種理想的追求。它表現(xiàn)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貶謫之后,仍然堅持對生活的執(zhí)著態(tài)度,堅持對朝廷政事關切而不甘沉淪的情懷 。
3、指導朗讀第二層,感受簫聲的悲涼。
作者借助夸張、想像,運用精細的刻畫與生動的比喻化抽象為具體,把洞蕭那種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現(xiàn)得十分形象真切。
第二課時
復習導入
齊讀課文
一、分析課文第三段
1、朗讀指導:三個反問句語氣層層遞進,稍做強調(diào),讀出感情的層次。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停頓較小語速稍快)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朔賦詩(語速越來越快)固一世之雄也,(停頓較大氣勢豪邁)而今安—在—哉?(強烈的反問,感慨人生無常,語速緩慢低沉,讀出頓挫之感)
后半部分一連串六字句,就是客人情感的一個迸發(fā),要讀得連貫,一氣呵成,表現(xiàn)出那種強烈的人生感慨,最后一句“托遺響于悲風”要突出第三段悲涼的感情基調(diào)。
2、明確“何為其然也?”其一,赤壁一帶的江山觸發(fā)他想到歷史上的英雄人物,當年的英雄,而今安在?何況吾輩漁樵于江渚之上。其二,由江水無窮想到人生須臾,渺如滄海一粟。其三,要擺脫現(xiàn)實處境,渴望能“挾飛仙以游,抱名悅而長終”,卻“知不可乎驟得”。
3、明白客人之悲其實就是儒者蘇軾之悲。悲生命短促,人生無常。
二、分析課文第四段
1、明確:本段分為三層,第一層承上,議論“水”與“月”;第二層議論“變”與“不變”的哲理;第三層指出“明月清風”為大自然之“無盡藏”。
2、此段其實就是作為道者的蘇軾超然物外的情懷給客人極大的寬解
3、指導朗讀:讀出本段的層次,讀出曠達灑脫的情感。
三、分析課文第五段
明確:客人之喜與文章開頭之樂的不同。課文開頭就是主客欣賞美景之樂,結(jié)尾就是指客人精神得到超脫忘懷得失而喜。
四、齊讀課文,再次整體感知課文,結(jié)合蘇軾經(jīng)歷,分析全文中作者情感的變化。
現(xiàn)實中的水月 融入自然,游賞之樂
歷史中的水月 感慨歷史,人生之悲 儒者(入世) 渴望建功立業(yè) 慨嘆人生短促
哲理中的水月 分析哲理,超脫之喜 道者(出世) 清靜無為超然物外逍遙之游
五、總結(jié)
讀《赤壁賦》
康靖賢
景佳事雅樂而歌,
客倚洞簫悲恨多。
明月清風無盡藏,
一儒一道兩東坡
《赤壁賦》公開課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作品“以文為賦”,駢散結(jié)合的形式特點,鑒賞品味課文精美的語言。
2、了解作者運用的主客問答這一賦體的傳統(tǒng)手法,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3、理解作者樂觀曠達的情懷,了解其宇宙觀、人生觀中辯證、達觀成分的積極意義。
二、過程與方法
1、培養(yǎng)學生通過誦讀體悟和鑒賞優(yōu)美、形象語言的能力。
2、培養(yǎng)對精晶詩文的整體把握能力,能知人論世領悟文旨,理通思路,賞析表現(xiàn)手法,辨別高下優(yōu)劣。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勇于面對坎坷,笑對苦難的樂觀主義精神。
對象特征
高一的學生,經(jīng)過多年的文言文學習,積累了一定的文言基礎知識,能夠基本閱讀淺顯的文言文,初步掌握了鑒賞古代散文的一般方法。但以往強調(diào)文言基礎知識的內(nèi)容較多,對文言文整體閱讀和感悟的較少,學生把文言文看成枯燥語言知識的積累,缺乏對文言文,尤其是優(yōu)秀的古代散文的美感認知和情感體悟,因而對文言文的學習,顯得興趣不濃或?qū)W習效果不佳。
教學重難點
1、學習和積累有關文言實詞、虛詞及句式的知識。
2、把握文中蘇軾情感變化的過程,清行文思路。
3、感受蘇軾樂觀曠達的情懷以及在曠達的風貌之下寄寓的悲憤苦悶的復雜情感;理解作者宇宙觀、人生觀中辯證、達觀成分的積極意義。
4、培養(yǎng)學生勇于面對人生坎坷、笑對苦難的樂觀主義精神。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整體感知:
1、學生思考:蘇軾在游赤壁時心情是如何變化的?(請學生快速瀏覽全文,找出表現(xiàn)情感變化的相關詞語。)
板書:飲酒樂甚→愀然→喜而笑
。 )—→(悲)—→(樂)
2、理清思路,請同學試概括本文行文內(nèi)容。(投影)
1段:寫赤壁夜游之樂。
2段:寫飲酒放歌之樂引出客人悲涼的簫聲。
3段:主客回答引出人生短暫之感。
4段:蘇子超然于世的情懷。
5段:客轉(zhuǎn)悲為喜,主客暢飲。
二、指導誦讀:
1、這篇課文體裁為文賦,既保留了傳統(tǒng)賦體的特質(zhì)與情韻,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diào)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的對偶等方面的束縛,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宜于誦讀,極富聲韻之美。誦讀時,要特別注意文章中的押韻和形式中的對偶句。
先請同學們聽示范朗讀,對照以下押韻字和換韻情況,自己跟著低聲吟誦。
第一段 間,天,然,仙
第二段 槳,光,方; 慕,訴,縷,婦
第三段 稀,飛,詩;昌,蒼,郎;東,空,雄;鹿,屬,栗;窮,終,風
第四段 往,長; 瞬,盡; 主,;月,色,竭,適
第五段 酌,藉,白
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有些字聽起來并不押韻,這是由于語音隨著語言的發(fā)展演變而發(fā)生變化的緣故,在蘇軾創(chuàng)作的北宋時期,它們都是押韻的。
(說明:通過聽示范誦讀,自己自由誦讀,初步疏通字詞,掃清字詞障礙;同時通過用韻情況的了解,初步了解了文賦的一般特點;在了解文賦的特點基礎上,有助于把握誦讀過程中的快慢停頓等節(jié)奏,有助于進一步體會駢散結(jié)合的語言特點。通過幾次誦讀,學生基本被文本體現(xiàn)的美妙情境所吸引,進入文本營造的特定語境。進入文本,才能進一步賞析和感悟文本。)
2、初步明確朗讀的情感基調(diào)
“樂”的部分要讀得輕松愉悅;
“悲”的部分要讀得悲涼激昂;
“喜”的部分要讀得曠達灑脫。
3、聽錄音朗讀或教師范讀。生齊讀。
三、賞析評價
1、學生齊讀第一段,教師提問,學生思考。
。1)本段蘇子的心情怎么樣?
明確:樂甚
。2)為何而樂呢?
明確:美景、暢飲、友情……
。3)本段景物描寫勝似仙境,請同學們試描述一下月夜秋景圖,并思考有何作用?
學生描述……
總結(jié):月夜秋景圖:蘇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輪皓月,下面是萬頃碧水,月光如煙霧般籠罩著江面,清風徐徐吹拂著,一葉扁舟如一片葦葉,輕浮在水面,任意左右東西。景象澄沏,又似朦朧,如夢境一般。
作用:蘇軾這寥寥幾筆,描述出了秋夜赤壁的美麗、靜謐以及與客人夜游的逸興。突出了月出前的“清風”、“水波”和月出后的“白露”、“水光”,既烘托了游人自由愉悅的心緒,又為后文對“水”、“月 ”的變與不變的`議論作了鋪墊。
。4)詩人在欣賞月夜美景中情不自已,朗誦起詩詞來。為什么蘇軾在船中朗誦“明月之詩”里的“窈窕之章”?
教師補充(幻燈片投影)《詩經(jīng)·陳風·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憂受兮。勞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紹兮。勞心慘兮。
、 注釋:
皎:皎潔光明。 佼(jiǎo):姣之借。 佼人:美人。 僚:美麗。
舒:舒緩輕盈的樣子。 窈糾(jiǎo):形容女子的體態(tài)窈窕的樣子。
勞心:思念。懰(liǔ):音劉,嫵媚。
慅(sao):音騷,心神不安。
燎:此形容女子光彩照人。
夭紹:形容女子風姿綽絕。
、 譯文:
多么皎潔的月光,照見你嬌美的臉龐,你嫻雅苗條的倩影,牽動我深情的愁腸!
多么素凈的月光,照見你嫵媚的臉龐。你嫻雅婀娜的倩影,牽動我紛亂的愁腸!
多么明朗的月光,照見你亮麗的臉龐,你嫻雅輕盈的倩影,牽動我焦盼的愁腸!
、蹆(nèi)容賞析:《月出》是陳國的民歌,是一首情詩。詩人在月下遇到一個美麗的女子,因為愛她,于是就悄然心憂了。此詩共三章,每章第一句以月起興,第二、三句寫美人,末句寫詩人自己不寧靜的心情。
“月出皎兮”,天上一輪圓月灑著皎潔的銀輝,這夜色顯得格外的美麗。這是寫景,也是寫情。因為自古以來,人們就把月光作為美好愿望的象征,無數(shù)次地贊美她,謳歌她,并給她編造了許多美好的神話故事,花嬋娟,月嬋娟,都是人們對所愛景物的美稱。這句交待了詩人活動的背景,是在一個月光明麗的夜晚,這本身就富有很大的魅力和誘惑力,容易使人對景生情,生發(fā)出許多美好的聯(lián)想。同時,結(jié)合下句,這句又有著比興的作用,以月光的美來比喻所愛人的美,是很恰貼的!百肆刨狻,“佼”,猶姣,美好之意!百恕,美人!傲拧保q嫽,嬌美貌。這時,在詩人的眼前,出現(xiàn)了一個嬌美的女子,引起他無限的愛慕和情思。天上有著皎潔的月光,地上有著嬌美的女子,此時此刻,此情此景,花好月圓,天愜人意,怎能不令這多情的詩人蕩起春心呢?他不由得隨口贊道:真美啊,這月光下的女子!笆骜杭m兮”,“舒”本作遲緩、徐徐解,此處則指女子舉止的舒緩安閑。“窈糾”,與第二間的“憂受”,第三章的“夭紹”,都是形容女子行步時身材的曲線美,寫女子的舉止從容,體態(tài)苗條。這句寫詩人仔細端詳女子時的感覺。在月光下,她不但顯得容貌皎好,而且身材那么苗條、秀美,真讓人神顛魄蕩。這只是寫女子的外表美,而更吸引人的,是她還有一種氣質(zhì)美,她舉止舒緩,雍容大方,性情安靜,而這氣比外表更富有魅力。中國傳統(tǒng)的審美標準反映在外層,總是以曲線的細長為美,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楚王愛細腰,宮中多餓死”等,就足以說明這點。而在內(nèi)質(zhì)上,則注重靜穆和閑緩,所謂“淑女”,就包括她的舉止在內(nèi)。這首詩刻劃的這位女子,說明了詩人也是以此為審美標準的。“勞心悄兮”,“勞心”即憂心。“悄”,與第二章的“慅”,第三章的“慘”,都是形容憂愁不安的樣子。此句是詩人自言其心情的煩悶。月光美,人更美,那窈窕的身姿象那雍容的舉止,使得詩人一見鐘情,而又無從表白,因而生發(fā)出無限的憂愁和感慨。愛美是人的天性,盡管那女子沒有絲毫的覺察和反應,但詩人已經(jīng)為之傾倒了,而這正說明了詩人的癡情和愛的深沉!蛾P雎》里所寫的“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zhuǎn)反側(cè)”,與此時此刻詩人心情是一樣的。
這首詩的景色描寫很有特色,“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柔美的月光本身就有無限的情意,而讓它作為背景來襯托,則女子的倩影愈發(fā)顯得秀美。同時,月光朦朧下,一個線條優(yōu)美的女子在緩緩起步,更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有一種朦朧美的韻味。所以,這一景色很富有畫意,而畫意又滲透了無限的詩情,把寫景和抒情水乳交融在了一起。另外,人物形象只有兩個,詩人愈揚婦子,則愈抑自己。把女子寫得愈姣美,則自己愈覺得求之不得,難以攀比,可望而不可即,所以憂心愈重。這也是一種比照的手法。通過刻劃“佼人”的美比照出詩人自己的癡情心理,讓人覺得情之所發(fā),合乎自然之理。
學生作答……
明確:時間上:七月即望,正好是七月十六日,月圓之夜,吟明月之詩為了召喚月亮出現(xiàn),而月亮似乎聽到蘇子的呼喚聲:“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一輪明月冉冉升起了。 內(nèi)容上:《月出》詩寫出了在明亮月光下美人的嬌好容貌和幽閑體態(tài),引起感情上愛慕和煩悶不安。這與下文的扣舷而歌的內(nèi)容是有聯(lián)系的,所以吟此詩也有引出下文作者自歌“望美人”的作用 。
。5)作者緊接著描繪“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芭腔病币辉~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作用何在?請同學們談談。
學生思考作答……
明確:月亮從東山后面露出了臉,到斗宿和牛宿之間就徘徊不前了,一“出”,一“徘徊”,寫出月亮不易察覺的緩緩移動,以及對游人的依依眷戀和脈脈含情。也反映出作者看月亮時愉悅的感受。
。6)在這個月光如水、氣候宜人的夜晚,作者泛舟于浩瀚無邊的江上,用了哪兩個字表現(xiàn)泛舟時的情景?品味這兩個字,作者的感受是怎樣的?
學生分組討論……
明確:“縱”、“凌”。作者丟掉了平日的顧慮重重,任由小船在江上漂泊,也是隨自己心靈壓力的一種釋放!翱v”,把一葉扁舟在長江上順流而下,自由自在地隨江勢漂流的情景描繪得生動、逼真,同時也寫出了作者在船上隨江而行的激動和輕松的心情。 “凌”,既是客觀的描述,寫出了小船在萬頃無邊的水面上騰越前進,也寫出了作者當時激越壯美的心情。
2、學生讀第二段并思考:
。1)客由樂而悲,悲又從何而來呢?
明確:主要由客人的洞簫聲引發(fā)的。聯(lián)系二三段內(nèi)容及創(chuàng)作背景體會,具體有以下幾方面:
從歌聲中來 (政治失意)
從簫聲中來 (簫聲幽怨)
《赤壁賦》公開課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學習重要的實詞、虛詞和重要的文言句式,培養(yǎng)文言閱讀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通過誦讀課文體悟和鑒賞文章優(yōu)美、形象語言的能力。
3、理清本文結(jié)構和感情發(fā)展過程。
教學重點:
1、學習重要的實詞、虛詞和重要的文言句式,培養(yǎng)文言閱讀能力。
2、理清本文結(jié)構和感情發(fā)展過程。
教學難點:
1、培養(yǎng)文言閱讀能力
2、理清本文結(jié)構和感情發(fā)展過程。
教學方法:
指導閱讀法,點撥法,討論法,分析法,歸納法
教學設計:
個性設計
教學過程
一、檢查學生朗讀課文和上節(jié)課自學情況導入本節(jié)課教學。
二、討論解決課文中的語言難點。
1、分組討論,解決問題。
2、老師點撥講解語言難點。
三、展示學習討論結(jié)果,了解學習情況:
1、老師對重點問題提問,學生回答。
2、學生互相提問,檢查學習效果。
3、教師點評、補充、總結(jié)討論的結(jié)果(也可讓學生總結(jié))
附:本文重點文言語法舉例
詞類活用:
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使動用法
侶魚蝦而友麋鹿——意動用法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名詞作動詞
東望武昌——名作狀
特殊句式:固一世之雄也——判斷句何為其然也——倒裝句
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被動句
通假字: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一詞多義:
望:七月既望(農(nóng)歷每月十五)西望夏口(向遠處看)
長:抱明月而長終(永遠)而卒莫消長也(增長)
虛:浩浩乎如馮虛御風(太空)盈虛者如彼(月缺)
然:其聲嗚嗚然(……的樣子,形容詞詞尾)何為其然也(這樣)
四、研讀課文、思考討論問題
1、總結(jié)本文各段的內(nèi)容。
2、文中人物的感情是如何變化的?
附:參考答案要點
1、總結(jié)本文各段的內(nèi)容。
答:第一段,描寫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現(xiàn)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第二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第三段,寫客人感慨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緒。第四段,寫作者針對客之感慨陳述自己的人生感悟和見解。第五段寫客人轉(zhuǎn)悲為喜,主客開懷暢飲,興盡入睡。
2、文中人物的感情是如何變化的?
答:第一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悅為主。第二段由“喜”轉(zhuǎn)“悲”。第二段“喜”由主人“飲酒樂甚,扣舷間歌之”看出。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甚,但喜極生悲,從客人悲涼的蕭中透出了極“悲”之情。第三段寫“客”的回答,闡發(fā)了懷古傷時之情,感情色彩甚為悲傷。第四段主要寫蘇子批評客的觀點,闡發(fā)了自己的人生感悟。第五段感情轉(zhuǎn)悲為喜。
四、布置作業(yè):
1、完成《學案》“階段2—知識梳理”練習2翻譯課文
《赤壁賦》公開課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體會蘇軾的宇宙觀和人生觀;
2、學習本文融情于景、融情于事的構思特點;
3、鑒賞本文善于取譬、蘊涵哲理的語言特點。
4、體會作者遇到挫折后,超脫的人生態(tài)度和達觀的處世情懷。
教學重點:
體會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以及本文重點語句的哲理意義。
教學難點:
把握行文的感情變化和景、情、理水X交融的特點。
教學方法:
誦讀法、比較法、討論法。
教學用具:
多媒體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同學們,前兩節(jié)課我們重點理解了《赤壁賦》各段的文意,積累了文言知識點,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探討蘇軾的人生觀和宇宙觀。
二、鑒賞課文主旨,探討蘇軾的人生觀。
1、研習課文:
提問:散文創(chuàng)作,一般以作者的主觀感受為線索,本文也不例外,誰能說說本文表達感情的詞語都是什么?
明確:課文中“樂甚”、“愀然”、“喜而笑”表達了蘇軾和客的“樂-悲-樂”的感情變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
學生分組討論,點撥:
(1)提問:“于是飲酒樂甚”,為什么?
生:思考、回答。
師點撥:哪些句子描繪了“七月既望”之夜赤壁的景色?這樣的景致使泛舟者產(chǎn)生了怎樣的心理感受?
明確:
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薄霸鲁鲇跂|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三組對偶句)
情:“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清風徐來”,好風!“水波不興”,好水!正因為這一風一水,蘇子與客才能泛舟而游,怡然自得!芭e酒屬客”,好酒!“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好詩!請同學們想象一下,在這樣充滿詩情畫意的自然環(huán)境中,把酒臨風,對江而歌,乘舟緩行,滿目美景,一定是極有雅興的。有此一游,也不枉此一生了。
“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薄芭腔病倍纸^妙,活畫出一個“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月光女神形象!芭腔病倍謩t極為傳神地描繪出空中明月那脈脈含情的動人韻致。為什么會“徘徊”?羞澀啊,眷戀啊,矜持啊,不禁讓人浮想聯(lián)翩。不僅如此,月神還披著一幅似有若無的輕紗,“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清輝四溢,普照人間,無形中增添了一種遼闊悠遠、朦朧神秘的美,于是,這使蘇子與客更加游興勃發(fā),“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當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物我合一之時,神思飛揚,寵辱偕忘。人在畫中游,簡直就是如醉如癡了。
“浩浩乎如馮虎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焙镁辰纭碎g仙境!
“浩浩乎”言視角之廣;“飄飄乎”則言感受之美,心情之爽,脫俗之高。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曾言:“腳不能到的,眼睛可以到;眼睛不能到的,精神可以到!闭n文第一段,就是先寫腳到之境,再寫眼到之境,最后是心到之境,景由情生,全段為我們營造出一個美妙絕倫的人間仙境。
師板書(美景——樂)
。2)提問:蘇子“愀然”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原因之一是“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師:“美人”的含義是什么?
明確:這里的“美人”代表君主,代表一種理想的追求,表現(xiàn)作者政治上失意的感慨:“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悲從何來?來自作者遭受貶謫后的苦悶,看到江水之闊,感到宇宙之大,難免發(fā)出知音何處、天各一方之嘆,在游賞之“樂”中,仍難以排遣內(nèi)心仕途失意的淡淡哀愁。這“樂”其實就是苦中作樂,借醉游山水來暫時排遣內(nèi)心的郁悶。所以從“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望心情中,進一步引出作者憂患整個人生的哀思來。這是由樂到悲的第一層心境。
師問:由樂到悲的第二層心境是通過什么來寫呢?
明確:客人的洞簫聲。
師:如何寫簫聲?
明確:“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边B用了幾個比喻,形象地寫出了簫聲的幽怨悲涼、悱惻纏綿。使人如聞其聲,幾乎也要流淚。
師:這種借音樂來抒寫一腔憂思哀緒的寫法,我們在哪篇課文里學過?
明確:對,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就是借琵琶寫愁情。
師:經(jīng)過吟詩與吹簫的描寫,使“泛舟”的.快樂氣氛向悲哀轉(zhuǎn)化,完成了兩段之間的過渡。這一過渡自然圓轉(zhuǎn),不露痕跡,使讀者不知不覺地為這種情感上的揚抑起落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去傾聽下面的對話。
生:讀第三段思考討論:客悲從何來?
師點撥:
1、客為何引述曹操的詩句和事例?
2、“知不可乎驟得”,客人到底想得到什么?
明確:他們看到月亮,自然想到月亮的詩。此地為赤壁戰(zhàn)場,而曹操也寫過《短歌行》,“月明星稀”與眼前的景象是相似的。
師:引這么兩句,還有別的用意嗎,結(jié)合曹操當時的心境來看。
明確:這兩句是說,人才都流失到劉備、孫權那里去了,曹操內(nèi)心是渴望得到人才的。蘇軾寫這兩句,大概是說自己也是人才,沒人賞識吧。
師:在寫曹操的內(nèi)容上,既寫了他渴慕賢才,又寫了他的文治武功,像第三個文句,在浩蕩的軍隊中凸顯他文能賦詩,武能橫槊的形象。還寫了他的失敗,“山川相繆”借地形纏繞寫困窘之狀,蘇子寫曹操的事例到底有何用意?
明確:寫曹操是英雄,是為了和“吾與子”對比,“而今安在哉”才是讓人神傷的感喟。從憑吊歷史人物的興亡,感到人生短促,變化無常,因而跌入現(xiàn)實的苦悶。說明像曹操稱雄一世,也逃不脫“浪淘盡”的命運;更何況我們命運不濟,仕途坎坷,只有“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泛舟喝酒罷了,還談什么理想,談什么建功立業(yè)?這真是令人悲嘆啊。
“吾生之須臾和長江之無窮”對比,說明人生短暫,如匆匆過客。
“蜉蝣于天地,滄海之一粟”對比,說明人的渺小。
師:嘆人生渺小而短暫,這是客人抒發(fā)的第二個悲嘆的原因。
師:第二個問題——客想得到什么?
《赤壁賦》公開課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掌握有關文言實詞和虛詞提高理解文本分析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比較閱讀《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后赤壁賦》。
三、態(tài)度情感與價值觀:了解蘇軾的思想,學習古人豁達樂觀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一、學習和積累有關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知識。
二、了解作者運筆自然,文辭優(yōu)美的寫作特色及語言運用的妙處。
三、體會景、情、理三者內(nèi)在的聯(lián)系。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濃郁的豪情發(fā)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結(jié)果——引導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經(jīng)鳴響,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馬上就要產(chǎn)生。”
講解:這是余秋雨在《蘇東坡突圍》中,分析了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的生活經(jīng)歷和心路歷程后,得出的蘇軾真正走向了成熟的結(jié)論。今天我們就來領略前《赤壁賦》這篇千古絕唱的獨特魅力。
(齊讀)
二、指導誦讀
1、讀出重音。如“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動詞重讀;“哀吾生之須臾,慕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韻腳字重讀;“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羨乎”疑問詞重讀。
2、讀出氣勢。如“方其破荊州,下東陵,順流而東也,(停頓較小語速較快)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朔賦詩(語速舒緩)固一世之雄也,(停頓較大氣勢豪邁)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轉(zhuǎn)緩慢低沉)”
3、讀出情感。如:“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何其樂也;“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何悲哉;“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而吾與子所共適”,何其曠達;“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又何其灑脫。指導學生體悟詞語的抑揚頓挫,文句的舒緩輕重,為背誦做好準備。
三、內(nèi)容簡析
本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后通過客人的洞簫吹奏極其幽怨的曲調(diào),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問答,文章的重點便轉(zhuǎn)移到人生態(tài)度問題的論辯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極情緒,同時也反映了一種豁達樂觀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感情融于景物描寫之中,滿腔的悲憤寄寓在曠達的風貌之下。這就是它成為名篇的原因之一。
第一段,寫了什么?
描寫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現(xiàn)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清風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在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蕩舟,把酒誦詩。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遺世”“羽化”之樂,不禁飄飄欲仙。為全文定下了一個悠揚和諧的基調(diào)。
第二段,有什么變化?
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簫聲起,悲意生。哀怨,愛慕,哭泣,申訴,潛龍舞,新婦泣,六個比喻,渲染簫聲的悲涼,主客觸景生情,由歡樂轉(zhuǎn)為悲涼,引起下文主客問答的議論。
第三段,為什么而悲?
寫客人感慨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緒。作者借主客問答的方式撫今追昔,抒發(fā)對天地人生的感觸。客人從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詩。世間萬物,英雄豪杰,隨著歲月的流逝而灰飛煙滅,風流散盡。想到自己貶謫黃州,青春虛度不禁悲從中來。
第四段,“我”為什么樂觀?
寫作者丟開個人的愁懷,欣賞大自然美妙風光和豁達開朗的心情,“蘇子”的回答,照應文章寫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說明世界的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就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變;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久不變的,用不著羨慕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也用不著哀嘆人生的短促,而應保持曠達樂觀的態(tài)度。
第五段,首尾的關系:
寫客人轉(zhuǎn)悲為喜,主客開懷暢飲,興盡入睡。這個結(jié)尾意味深長,既照應了開頭超然欲仙的快樂,又是一種暗示:我雖然遭受迫害,貶謫黃州,但我的日子過得并不錯,既不寂寞也無苦惱。這實際上是一種抗議。
四、讀熟
示范朗讀、齊讀全文、自由朗讀。
第二課時
一、提示,找出本篇中描寫“風月”議論“風月”的句子。(前人稱《赤壁賦》“以江山風月作骨”“風月”描寫之主景,抒情之觸媒,議論之載體。把握住這些句子,也就把握住了背誦全賦之骨。)
明確:
描寫風月:
月出: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月影: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
月照:明月……吾與子之所共適。
月消: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議論風月:
客引曹孟德寫月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客借月議人生失意: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蘇子借月展開議論: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蘇子以月借喻人生:明月……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二、客之三悲,蘇子二論及議論層次的轉(zhuǎn)換。(主要目的是理清三四兩段層次,這兩段是背誦全文的難點所在,對文意作一些簡單討論,有助于在理解文意把握層次后背誦。)
客主議論實為一體,反映蘇軾思想的兩個側(cè)面。客之三悲一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歷史對比生悲(英雄不存),一由人生短暫(寄蜉蝣、哀吾生)感觸生悲(人生不永),一由理想(挾飛仙,抱明月)現(xiàn)實(不可驟得)矛盾生悲(脫世不得)。以上三悲都是從小我的觀點的出的。悲情層次轉(zhuǎn)換的關鍵虛詞:“況吾與子……”之況。
蘇子二論:“何羨”論(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共適”論(清風、明月吾與子共適)。議論層次轉(zhuǎn)換的.關鍵虛詞:“且夫天地之間”之“且夫”。由此番議論可觀照蘇子內(nèi)心世界及自我超脫情懷。
三、寫法鑒賞(結(jié)合學生作文的角度講解,提高寫作)
蘇軾的《赤壁賦》緊緊圍繞著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實景。
1、寫景、抒情、議論的緊密結(jié)合
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這就創(chuàng)造出一種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含著人生哲理的藝術境界。第一段重在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第四段雖然重在說理,卻借追述陳跡、感懷歷史人物而顯示人生與天地“變”也“不變”的哲理。
2、優(yōu)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語言特色
如描寫簫聲的幽咽哀怨:“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潤孤舟之嫠婦!睂⒊橄蠖灰鬃矫穆暻,寫得具體可感,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
總之,“作者擺脫了過去一些懷古賦和問答賦的寫作方法,而把寫游記散文的方法運用到賦中來了。借用這種方法,作者把情與景主觀與客觀,古與今,幻想與現(xiàn)實很好地結(jié)合起來了。這在前賦表現(xiàn)尤為突出。它先由眼前景引出遺世獨立的感情,忽而由客的吹簫,轉(zhuǎn)到樂極生悲,產(chǎn)生對英雄業(yè)跡的感嘆和人生短暫的悲哀,又由此推宕開去,以達觀的態(tài)度自我寬慰,確具行云流水之妙!保R積高《賦史》)
第三課時
一、梳理讀本上的《后赤壁賦》并理清思路
二、寫作背景
學生介紹: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捕入獄(其實是諫官李定、何正臣等人斷章取義地摘出詩句進行誣陷),后經(jīng)蘇轍等人營救才免罪釋放。1082年,被貶黃州已經(jīng)兩年!伴L江繞廓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江城的一切,都給政治失意的蘇軾帶來了莫大的慰藉。這年四月,他站在江邊的赤壁上,眺望如畫江山,想起自己建功立業(yè)的抱負付之東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聯(lián)翩,唱出“大江東去”的豪放歌聲。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蘇軾又兩次乘舟游赤壁之下的長江,寫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賦》。前后《赤壁賦》在我國文學藝術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
三、比較分析蘇軾黃州時期的心路歷程(讀他這一時期的作品時,使學生更多一些人生的感悟與哲理的思考)
1、從《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我們能讀出什么?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見景生情,壯懷激烈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少年英雄
“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不世偉業(yè)
“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自嘆自怨,無奈虛度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滄海一粟,人生虛無
看蘇軾思想,積極樂觀還是消極悲觀?
《念奴嬌?赤壁懷古》是“三詠赤壁”的第一篇,詞中包含著蘇軾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壯闊的江山與悠遠的歷史,小我的憂患顯得多么無足輕重!
素來有“胡巢何足戀,鷹隼豈能容”那種施展抱負、展翅高飛的萬丈豪情;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古訓早就使他確立了經(jīng)時濟世、身體力行、造福民生的宏偉目標。
所以,作者在這里體現(xiàn)更多的是儒家的濟世情懷及找不到出路的苦悶。
2、從《前赤壁賦》中,我們可以讀出什么?
山川美景,“羽化登仙”的山水之樂;
簫聲悲戚,“客”發(fā)人生虛無之感慨,跌入現(xiàn)實人生的苦悶;
“蘇子”論眼前水月,闡發(fā)“變”與“不變”的哲理,在曠達樂觀中得到解脫。
稍晚的《前赤壁賦》,從樂到悲,又以樂作結(jié)。正是蘇軾在厄運中努力堅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艱苦思想斗爭的縮影。
老師解說:
在難以忍耐的苦難環(huán)境中自得其樂,于“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當中享受“造物者之無盡藏也”。這種樂觀與灑脫,源于《莊子》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及齊物的自然觀點。人原本是自然的一分子,人的生死與晝夜的變化是自然規(guī)律,生是人存在的一種形式,死是人存在的另一種形式,“物與我皆無盡也,又何羨乎”。蘇軾年少讀《莊子》時,就曾說過:“吾昔有見于中,口未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彼X得《莊子》所講的道理,是自己一向心中所想的:“人生一世,如屈伸肘。何者為貧?何者為富?何者為美?何者為陋?”“人生所遇無不可”,“我生百世常隨緣”。蘇軾常拿起從《莊子》中獲得的思想武器捍衛(wèi)自己的心靈,保持樂觀的情緒,應對人生的坎坷。
《前赤壁賦》中主人對客人的勸慰正是蘇軾用老莊思想與厄運抗爭的表現(xiàn)。
3、從《后赤壁賦》中,我們可以讀書什么?
山間草木,景色也由清幽轉(zhuǎn)為峭拔。
記敘、描寫為主,寫奇景以抒懷,更像一篇游記。
詭異的道士化鶴的故事收束全文。
這里面是什么思想?
老師引導:
如果說,《前赤壁賦》以說理為主,說理談玄,議論風生,寓悲憤于曠達;后賦則以記敘、描寫為主,寫奇景以抒懷,表現(xiàn)的是一種隨緣任性、清澈無渣的自然之境。詩人處處以自然本心對人處事,無有雜念二心,樂則樂,悲則悲,恐則恐,當行則行,當止則止,一如江山景色,秋冬更迭,發(fā)乎自然,毫無刻意造作的人為痕跡!皠澣婚L嘯”的詩人與“戛然長鳴”的孤鶴一樣,都是洗滌盡了世俗機心的自然之子,雖敏感于“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這種夢幻般的飛速變化,卻沒有“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悲嘆,物我合一,無所哀,無所羨。
可以說蘇軾的豁達超脫更上一層。
4、小結(jié)深化:
除了儒、道思想,佛教的揭示人生與宇宙本質(zhì)的教義,對蘇軾也有極深的影響。蘇軾的朋友中有不少是和尚、道士,他也常出入寺、觀,獲得超越是非、榮辱、得失的人生了悟。在該期他的其它詩文中頗有體現(xiàn)。
可以說正是佛、道思想使蘇軾走出了人生的低潮,使他變得更豁達樂觀。可以說這是他精神解脫的主線。但儒家思想是其基礎,儒家入世進取的精神,“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的處世原則都在他的身上留下了烙印。
四、作業(yè):隨筆《逆境中的超脫——我看蘇軾》
教學反思
如果僅就課文而言,學習起來是比較容易的,想要全面的了解蘇軾,使同學能走進他的內(nèi)心世界,理解他在厄運中的奮爭及精神的救贖可能有點困難,但學生對這方面的知識的渴求及課后的反響使我覺得下再大的工夫也是值得的!
《赤壁賦》公開課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文“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
2.分析本文寫景、議論、抒情相結(jié)合以及虛實結(jié)合的寫作方法,鑒賞文章的表達技巧,《赤壁賦》教案5。
重點難點
深入挖掘文章深層意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烏臺詩案后,蘇軾被貶到黃州做團練副使。這對蘇軾來說是一個莫大的打可對中國文藝來說實在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因為這段時間蘇軾的創(chuàng)作達到了巔峰,不僅有文學上的《念奴嬌 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后赤壁賦》等千古名篇,而且有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的《黃州寒食帖》。
寫作背景:蘇軾被貶黃州以后經(jīng)常常來赤壁磯頭游覽眺望,或泛舟江中。這時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磯頭,望著滾滾東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業(yè)的報負也付之東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聯(lián)翩,寫下了名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其后,蘇軾又兩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長江,寫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賦》《后赤壁賦》。前后《赤壁賦》在我國文學藝術史上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指導誦讀:注意感情流露
二、文本探究:
在充分預習并能有感情朗讀的基礎上初步了解文章的內(nèi)容,分析文章結(jié)構
提示:本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后通過客人的洞簫吹奏極其幽怨的聲調(diào),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回答,文章的重點便轉(zhuǎn)移到生態(tài)度問題的論辯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極情緒,同時也反映了一種豁達樂觀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覺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寫之中,滿腔的悲憤寄寓在曠達的風貌之下。
本文可以分為五個部分:
第一段,寫作者游赤壁的情景,展示詩情畫意的境界:清風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
第二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
第三段,寫客人感慨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緒。
第四段,寫作者丟開個人的愁懷,欣賞大自然美妙風光和豁達開朗的心情。
第五段,寫客人轉(zhuǎn)悲為喜,主客開懷暢飲,興盡入睡。
初步接觸以文為賦:
本文既保留了傳統(tǒng)賦體那種詩的特質(zhì)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diào)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有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筆勢筆調(diào),使全篇文情勃郁頓挫,如萬斛泉源,噴薄而出。與賦的講究整齊對偶不同,它的抒寫更為自由。如開頭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逍舟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之中卻有整飭之致;心下直到篇末,雖都押韻,但換韻較快,而且換韻處往往就是全文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特別宜于誦讀,極富聲韻之美,體現(xiàn)出韻文文學的長處。
三、重點分析
1、結(jié)合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一段文字,體悟賦的語言特點。
提示:這段文字是充滿詩意的神奇之筆,充分體現(xiàn)了走向散文化的宋賦仍保留且發(fā)展了鋪張排比、講究詞采、駢散結(jié)合等賦的傳統(tǒng)手法。作者寄情山水且怡然自樂之情歷歷在目。
2、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賦者,鋪也,鋪采文,體物寫志也。可見賦要做到體物與寫志的完美統(tǒng)一。
探究:賦是古老的文體之一。體物即描摹景物,寫志指作者要表達的主題,體物與寫志要高度統(tǒng)一,看看本文體物部分具有怎樣的特點,寫志部分采用了哪些方法。
3、林語堂對蘇軾有過非常有趣的評價: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個瑜珈修行者讀了本文,說說你對林語堂這段話的認識。
提示:本文寫游玩之樂,際遇之悲,解脫之情,字里行間跳躍著蘇軾在厄運中努力堅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艱苦思想斗爭的身影,讀這篇曠世佳作,我們不能滿足于從字句之表象中尋找一種朦朧的感覺,而應從更廣、更深的層次了解這位巨人的思想性格、生活面貌、心態(tài)志趣。
4、清代方苞讀到《赤壁賦》時說:所見無絕殊者,而文境藐不可攀。良由身閑地曠,胸無雜物,觸處流露,斟酌飽滿,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豈惟他人不能摹效,即使子瞻更為之,亦不能調(diào)適而鬯遂也。意思是說蘇軾此文表面看去似揮灑自如,沒費什么氣力,實際卻匠心獨運,思路縝密。細讀此文,品評文章的結(jié)構藝術。
提示:結(jié)構往往反映出筆者的功力,表現(xiàn)著作者的創(chuàng)新能力。作為賦體游記,在結(jié)構上較之普通散文,還是有所區(qū)別的。閱讀本文,仔細體會作者組織材料、剪裁寫作內(nèi)容的藝術。
5、運用自己所學的辯證唯物主義理論,評價蘇軾在本文中表現(xiàn)出的宇宙觀和人生觀。
提示:蘇軾作為一代文學巨匠,其思想融合了儒、佛、道等不同的文化理念,呈現(xiàn)出比較復雜的傾向,而他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不乏合理性,也存在比較明顯的消極因素。閱讀本文后還可參閱有關資料,對蘇軾的思想進行比較全面的了解和研究。
《赤壁賦》公開課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寫作背景、“賦”的文體特點。
2、了解課文內(nèi)容。疏通文意。
3、朗讀課文,培養(yǎng)學生通過誦讀體悟和鑒賞優(yōu)美、形象語言的能力。
教學重點:
1、讀準課文的字音、句讀,讀出感情。體悟典雅、精美的語言。
2、準確理解課文內(nèi)容。
教學難點:
讀準課文的字音、句讀,讀出感情
教學方法:
指導閱讀法,點撥法,討論法,分析法,歸納法
教學設計:
個性設計
教學過程:
一、導語:
以蘇軾《自題金山畫像》引入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
蘇軾人生中最無用世機會的三處貶所:黃州、惠州、儋州。
赤壁賦的寫作正是在蘇軾第一處貶所——黃州,此時他45歲。三年前,1079年,蘇軾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被變法派、實權派李定等從詩作中斷章取義,摘出一些諷刺性詩句,以便掃除舊黨,送御史臺,即“烏臺”受審,所以這個案子叫“烏臺詩案”,蘇軾在獄中待了四個多月,后被貶黃州擔任團練副使,還無權簽署公文,不準擅離此地,政治上的不幸卻成了文學上的大幸,四年的黃州生涯,他創(chuàng)作了66首詞,200多首詩,170多篇散文,尤為著名的是豪放派代表詞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和散文代表作《前赤壁賦》、《后赤壁賦》。
二、引導自學(自學內(nèi)容見學生所用《學案》)
1、自學關于賦的`知識。
2、學習了解本文的作者和寫作背景。
3、自學本課的生字、生詞。
三、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句讀,讀出感情。)
1、教師配樂朗誦課文,要求學生聽準字音、節(jié)奏、感情變化
壬rén戌xū屬zhǔ客窈yǎo窕tiǎo馮píng虛御風桂棹zhào倚歌而和hè愀qiǎo然舳zhú艫lú山川相繆liáo釃shī酒橫槊shuò漁樵qiáo江渚zhǔ匏páo樽蜉fú蝣
2、學生練習朗讀、朗誦課文,要求讀準字音、節(jié)奏,讀出感情變化
四、學習重點文言詞句,疏通文意。
。ㄒ唬⿲W生自學
1、試口譯課文成現(xiàn)代漢語。
2、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
3、找出課文中的詞類活用、特殊句式、一詞多義等句子。
五、布置作業(yè):
1、朗讀并背誦課文。
2、課外閱讀有關作者蘇軾和本文的資料。
《赤壁賦》公開課教案 篇8
一、 教學目的:
1、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2、感悟語言運用的妙處。
3、熟讀并背誦課文。
二、 教學重難點:
1、體會景、情、理三者內(nèi)在的聯(lián)系。
2、語言運用的妙處。
三、 教學課時:
四課時
四、 對本單元的整體思考:
本單元為古代散文,三篇之中《》文學色彩最為濃厚,又在全單元甚至全書的最后。無論從單元編排的角度還是從三冊為“文學作品”的角度來看,我認為教材編寫者建議用三課時教讀都是非常合理的。
對于古代文學作品的學習,我認為既要考慮文學作品的本質(zhì)特點,又要揣摩課文的個性特征。文學即人學,是人的感情、思想與自然(絕非僅僅是自然景物)、社會和諧共處,相互激活,相互欣賞,相互提高的一種生活方式。因此,對文學作品的欣賞必須要結(jié)合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和時代背景,結(jié)合創(chuàng)作時具體的時間、地點來進行。對于這篇課文而言,則還需把握作者從1080年初貶黃州到1082年秋游赤壁創(chuàng)作此賦期間情感思想起伏變化的心路歷程,把課文當作這條線上的一個點來理解。再一個,就是這篇課文的重難點,從編排上看,這也是整個單元的教學重點,起到收束整個單元的作用。最后,古代文學作品一般都是適合朗讀的,這篇課文要求全文背誦,積累是新教材、新大綱一個突出的重點,因此應該把朗讀、背誦貫穿到教學過程之中完成,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五、 教學過程
第一、二課時
。ㄒ唬 引入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蘇東坡突圍》,這篇文章主要講述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后的生活經(jīng)歷和心路歷程。作者認為這段煉獄般的經(jīng)歷讓蘇軾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寫到(投影以下文字):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發(fā)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結(jié)果——
引導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經(jīng)鳴響,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馬上就要產(chǎn)生!
《前》寫于元豐五年(1082)七月,這時蘇軾謫居黃州已近四年。作者無辜遇害,長期被貶,郁憤之情,實在難免。但他又能坦然處之,以達觀的胸懷尋求精神上的解脫,不被頹唐厭世的消沉情緒所壓倒。他在這篇賦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這種復雜的心情。
。ǘ 作者與文體
1、關于蘇軾
蘇軾,北宋文學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父蘇詢,弟蘇轍均以文名著稱,而以蘇軾成就最大。文壇歷史上稱他們父子為“三蘇”。宋仁宗嘉佑二年,蘇軾中進士,受到當時文壇領袖歐陽修的贊賞。宋神宗熙寧年間。王安石實行變法,蘇軾因反對新法而外調(diào)杭州通判,轉(zhuǎn)任密、徐、湖州知州。元豐二年因諷刺新法的詩句,而被捕下獄,后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因筑室于東坡而自號東坡居士。哲宗繼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親政,蘇軾再一次遭貶到惠州,后又到瓊州;兆诩次缓螅錾獗边,途中在常州病逝。
2、蘇軾的文章如波瀾迭出,變化無窮,無論什么樣的題材,在他的筆下都表達得新鮮貼切而又明白曉暢,具有很強的感染力!丁酚霉糯⑽牡墓P調(diào)寫賦,敘事,寫景,抒情,說理渾然一體,想象豐富,哲理深邃,有濃厚的浪漫主義特色,我們的課文所選是他的《前》。
散文:與歐陽修并稱為“歐蘇”
詩歌:與黃庭堅并稱為“蘇黃”
詞:與辛棄疾并稱為“蘇辛”
書法:列“蘇黃米蔡”之首
。祝好总。蔡:蔡襄)
元豐5年寫的“兩賦一詞”是:
《前》、《后》、《念奴嬌·赤壁之戰(zhàn)》
3、關于“賦”
“賦”的名稱最早見與戰(zhàn)國后期荀況的《賦篇》,到漢代形成特定的體制。
“賦”著力于鋪陣事物,較多地摻用散文化的句式。賦體經(jīng)歷了長期演變的過程,發(fā)展到中唐,在古文運動影響下,賦又出現(xiàn)了散文化的趨勢,不講求駢偶,音律,句式參差,押韻也比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暢的氣勢,叫做文賦。象杜牧的《阿房宮賦》、蘇軾的《》都是文賦的佳作。
板書課文題目
。ㄈ 教師配樂朗誦全文。
要求聽準字音,聽出節(jié)奏,聽教師對文章感情變化的處理。
投影展示本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
1、著重體會景與情及內(nèi)在聯(lián)系。
2、熟讀并背誦一、二段。
(四) 學習第一段
1、抽讀第一段,正音。
2、全體朗讀一遍。
3、劃出寫景的句子,兩人討論,形成一個整體畫面。要求能按照由上到下、由遠及近的順序,將這個畫面描述出來?梢源蚋垢,也可以擬個簡單的提綱,目的在于通過想象再現(xiàn)東坡先生的此時此地此景。請一個同學描述。
4、投影一幅畫面小結(jié)第一段的景物特征:澄澈、幽美。
。ㄎ澹 學習第二段
1、抽讀第二段,其他同學默讀并正音。
2、教師引導。如此幽美的自然環(huán)境中,作者的心情如何?請在此段找一個詞概括。
3、作者寫了飲酒放歌之樂后,接著寫誰?簫聲如何?請找四個詞概括,并分別組詞。(哀怨、思慕、啜泣、傾訴)
4、歌是歡樂的,而簫聲卻如此悲愁。此處有一個問題,從行文看,“主樂客悲”是明顯的,而正文前的提示卻說作者“力求排遣苦悶”,這個矛盾應該怎樣解決?請大家認真思考之后討論,用簡潔的語句表達出來。假如有難度,可結(jié)合提示中“作者運用主客問答這一賦的傳統(tǒng)手法”這一句話思考。最后,引導學生認識到客的苦悶就是蘇子的苦悶,問答的過程其實就是蘇軾自身思考、排遣的過程。就在此處,作者的心情由樂轉(zhuǎn)悲了。
5、其實,作者的心情變化不僅僅體現(xiàn)在本文中,而是貫穿在被貶到黃州后的所有作品中。我們來共同感受一下。投影兩詞:《卜算子》和《定風波》。教師簡述如下:第一首詞作于公元1080年初貶黃州之時。寫出了蘇軾經(jīng)歷人生重大打擊后孤苦凄涼而又驚魂未定的感覺,與本文表達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第二首詞寫于公元1082年三月,此時的蘇軾已經(jīng)能夠坦然面對甚至享受人生的風雨了,最后一句最能概括全詞“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而這些情感變化合在一起恰好說明了蘇軾抒寫的是自己的真性情,蘇軾的人生是真實的人生。
小結(jié)兩段
下面我們利用剩余的時間背誦一、二段
1、對于古文,我們一定要做到在熟讀的'基礎上自然成誦。
2、組織朗讀。
、偃w齊讀兩段,要求不錯一字,讀出感情。
、诜殖蓛山M,各讀一段,要求一組讀時另一組默讀。
、鄯帜信x,要求一組讀時另一組丟開課本試背。
、軐W生自讀三遍。
3、組織背誦。
、俳處熗队氨痴b提示一,學生根據(jù)提示自背一遍,再齊背一遍。
②投影背誦提示二,全體齊背一遍。
、鄢閮晌煌瑢W檢查背誦情況。
、芸偨Y(jié)背誦方法:重點詞提示法;層理思路法;韻腳法;句式法;想象畫面法等。
。 小結(jié)本課,投影板書。
寫景抒情
樂悲
這節(jié)課我們共同感受了蘇軾初游赤壁的情懷,至于東坡先生為什么由樂轉(zhuǎn)悲,又為什么總是能很快超脫,答案就在下節(jié)課,后兩段蘇軾對人生的詮釋對我們會有更大的啟迪。
第三、四課時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全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和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后通過客人洞簫吹奏的極其幽怨的聲調(diào),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問答,文章重點便新移到關于人生態(tài)度問題的論辯上。全文有詩情,有畫意,有哲理,表達了作者曠達樂觀的處世態(tài)度。
一、 二兩段大意如下:
第1段描寫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現(xiàn)了一個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的充滿詩情畫意的幽美境界,為全文定下悠揚和諧的音調(diào)。
第2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蕭聲,主客觸景生情,由歡樂轉(zhuǎn)悲哀,引起下文主客問答的議論。
(二)指導學生翻譯第三、四、五自然段:
難詞難句提示:
(三)概括第3~5自然段大意:
第3段寫客人感慨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緒。
第4段寫作者欣賞大自然美妙風光的豁達開朗的心情,對生活曠達樂觀的態(tài)度。
第5段寫客人轉(zhuǎn)悲為喜,主客開懷暢飲,興盡入睡。
。ㄋ模╄b賞重點
1、構思精湛、縝密、寫景、抒情、議論緊密結(jié)合。
散文貴在以意貫穿全文,本文抒情脈絡清晰、明了,由月夜泛舟的舒暢,到懷古傷今的悲咽,再到超脫人生的歡快。整個情緒的轉(zhuǎn)換由喜轉(zhuǎn)悲為樂,線索的起伏形成文章的波瀾。作者由游起興,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文章開始的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而哲理的簡述,則畫龍點睛,道明本文的主旨,表達了蘇軾曠達樂觀的處世態(tài)度。
2、善用比喻,語言優(yōu)美形象。
作者寫上以風物之美,給讀者以無盡的藝術享受,如開篇,作者的清風,白露,高山,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交織組成了一個“羽化而登仙“的澄清境界,使讀者陶醉其中,組者還借助夸張,想象,運用精細的刻畫和生動的比喻,把洞簫那種悲咽低回的哀音報表縣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聞其聲,幾乎也要凄然落淚。
3、“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
《前》是散文和韻文的結(jié)合,既有傳統(tǒng)賦體的那種詩的特質(zhì)和情韻,同時又吸收了散文的筆調(diào)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方面的束縛,更多的是散文筆法。句式有長有短,既整齊又參差,同時又以賦的形式出現(xiàn),如通篇換了12 次韻,以主客問答的形式表達作者的思想,主張,也采用了不少對偶排比的句式等。使文章既富韻文的聲韻之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暢?梢哉f這是蘇軾對賦體的一個創(chuàng)新和突破。
。ㄎ澹┱n堂練習:
閱讀下文完成問題:
前(節(jié)選)蘇軾
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子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1、下列四組加點虛詞的含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山川相繆,郁乎蒼蒼B、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相與枕藉乎舟中且夫天地之間
C、抱明月而長終D、不知東方之既白
而又何羨乎?目遇之而成色
2、對文中劃線的四句話的翻譯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固一世之雄也”:確實是一代英雄。
B、“哀吾生之須臾”:哀嘆我們?nèi)松虝骸?/p>
C、“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人生的成功與失敗是有規(guī)律是,不應消極。
D、“不知東方之既白”:不知不覺已經(jīng)天亮了。
3、對文中“客”與“蘇子”的觀點轉(zhuǎn)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客人高度稱贊了曹操這樣的英雄,委婉都抒發(fā)自己懷才不遇,功業(yè)無成的傷感。
B、客人大有“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shù)”的苦惱和無可奈何。
C、蘇子的思想則較為積極,水長流,月永生,宇宙和人生都是永恒的。
D、蘇子還認為,只要投人大自然,能及時捕捉造化的各種美,人生就是幸?鞓返牧。
4、對本文有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中的主客對答實際上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偷挠^點代表了蘇軾的生活苦惱,主的觀點則代表了蘇軾的超脫領悟,
B、本文即是一篇抒情小賦,而就其內(nèi)涵來說,更是一篇哲理小賦,包含了對宇宙人生的思考和領悟。
C、看得出作者蘇軾這時對人生的看法還是積極樂觀曠達的,是能夠融入大自然并享受大自然的。
D、不論是從文體角度還是從語言運用的角度來比較,本文和杜牧的《阿房宮賦》都很為接近。
。┳鳂I(yè):
1、背誦全文;
板書設計(略)
《赤壁賦》公開課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樂觀曠達的情懷,了解其宇宙觀、人生觀中辯證、達觀成分的積極意義。培養(yǎng)學生勇于面對坎坷,笑對苦難的樂觀主義精神
2、了解作者運用的主客問答這一賦體的'傳統(tǒng)手法,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3、鑒賞品味課文精美的語言,培養(yǎng)學生通過誦讀體悟和鑒賞優(yōu)美、形象語言的能力。
教學重點:
1、理解作者樂觀曠達的情懷,了解其宇宙觀、人生觀中辯證、達觀成分的積極意義。培養(yǎng)學生勇于面對坎坷,笑對苦難的樂觀主義精神
2、理解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賞析課文典雅、精美的語言。
教學難點:
了解作者在曠達的風貌之下寄寓的悲憤苦悶的復雜情感。
教學方法:
指導閱讀法,點撥法,討論法,分析法,歸納法
教學設計:
個性設計
教學過程
一、檢查學生翻譯、朗讀背誦課文況導入本節(jié)課教學。
二、學習課文結(jié)構及鑒賞
(一)研讀課文、思考討論問題
1、文中人物的感情變化是因何引發(fā)的?
2、在第四段作者是如何闡發(fā)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3、你如何評價作者的觀點?
4、本文在寫作上有何特點?
(二)研討結(jié)果展示、總結(jié)。
《赤壁賦》公開課教案 篇10
一、文本分析
這篇課文選自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像山那樣思考”專題中的第二個板塊“與造物者游”。這篇課文的內(nèi)容是:作者與朋友們夜游赤壁,發(fā)出對自然的感慨和理性思考。這篇課文的特點是:內(nèi)容經(jīng)典,作者和客人在自然中飲酒放歌,從感嘆人生短暫無常到精神解脫;技巧獨特,運用對仗、排比、主客問答、景物描寫等多種方式;知識典型,“屬”等文言實詞和“而”等文言虛詞意義和用法具有典型性。
二、學生分析
學生需要從中學到的是:作者的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和樂觀、豁達的人生觀,以及在景、情、理交融中對仗、排比等寫作方法,并學習“屬”、“而”等文言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學生已經(jīng)基本具備了相應的學習基礎:對文言文的實詞和虛詞等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掌握;在情感上,對學習的重要性等已經(jīng)有一定的認識和體會。學生需要采用的學習方法是:誦讀涵泳法、查閱字典法、質(zhì)疑探究法等多種自主學習的方法。
三、任務分析
。ㄒ唬┤S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能說出“屬”等實詞和“而”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能解釋本文對仗、排比、主客問答的方法和效果;
(3)能背誦并默寫全文。
2.過程與方法
。1)能在學習課文內(nèi)容的過程中運用提問和探究的方法;
。2)能在體會作者情感的過程中運用誦讀和體驗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能感受作者人生永恒的樂觀心態(tài);
。2)能體會作者的.認識論和人生觀。
。ǘ┙虒W重點
能說出“屬”等實詞和“而”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ㄈ┙虒W難點
能解釋本文對仗、排比、主客問答等方法和效果。
。ㄋ模┙虒W方法
提問法、講授法、點撥法、交流討論法等服從于學生學習需要的方法。
四、過程設計
各位,提到“赤壁”,你會想到什么?那蘇軾筆下的赤壁是不是就是赤壁之戰(zhàn)所在的地方呢?(此處的赤壁在今天的湖北黃岡,因為形狀像鼻子,人稱赤鼻磯。)蘇軾知道自己游玩的不是古戰(zhàn)場赤壁嗎?(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中有提到。)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在黃州的赤壁,我們要學習的課文是——《赤壁賦》。賦是一種文體,對于這種文體的特點,讓我們在學習這篇課文后進行總結(jié)。
。ㄔO計意圖:讓學生由“赤壁”進入課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赤壁賦》公開課教案 篇11
一、導入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900多年前赤壁的山水風月引發(fā)了宋代著名作家蘇軾“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的極度自由之感。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作者時隔三月之后重游舊地寫下的另一篇美文——《后赤壁賦》?匆豢矗@一次作者又會有什么樣的感觸。
二、文章串講
文章不長,總共三個小節(jié),首先請一位同學把課文讀一遍,其他同學認真聽,同時思考每一小節(jié)分別講了什么。(正音、評價)
我們說過,古文的學習,首先應該理清文章的大意。請一位同學把第一小節(jié)串講一下。和我們平時的要求一樣,讀一句,譯一句。
注意關鍵字:望(既望、晦、朔) 坂 薄 諸
(“是歲——不時之須”)分析:對話的文字非?谡Z化,生活化,扣住題目來看,主要寫重游赤壁前的情況,是誰先主動提出——蘇軾(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而后呢?友人附興(舉網(wǎng)得魚),更有婦助雅興(以待不時之需)真是天時、地利、人和,于是蘇子和友人攜酒與魚欣然成行。(板書:起雅興而游 樂)
讀這部分時我們的語調(diào)應該是歡快的。(齊讀這一部分)
(“江流——不可復識”)分析:舊地重游,作者聽到長江的流水發(fā)出聲響,看到陡峭的江岸高峰直聳,山巒很高,月亮顯的小了。為何如此?水落石出。點明季節(jié),冬天水位低了,礁石露了出來,因而山顯得更高了,月亮因為遠顯得小了。眼前景色似乎分外陌生,才相隔幾個月,江景山色已經(jīng)再也認不出來!本是“山川相僚,郁乎蒼蒼“,為何時隔三月,作者眼前的景象有如此大的變化呢?一個是季節(jié)變化,更重要的是作者的心理原因。在前賦中我們講過1080年(宋元豐三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時隔兩年作者寫下了這兩篇文章。黃州并不是世外桃園,蘇軾在這里過得并不舒心,轉(zhuǎn)眼又是一年,自己一天一天老了,北歸的希望一天比一天渺茫,和赤壁一樣,我也是塵滿面,鬢如霜,縱使相逢應不識了!
想象一下,面對如此景色,他還會不會“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當然不會,那么他做了什么?我們一起看第二小節(jié)。(男生齊讀)
分析:這一次作者不在是“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為了解憂,而是親自登上了赤壁,作者沒有李白“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的好運,只能撩起衣襟上岸,踏著險峻的山巖,撥開紛亂的野草;(披:分開!俄椨鸨炯o》噲遂入,披帷西向立。)
蹲在虎豹形狀的怪石上,又不時拉住形如虬龍的樹枝,攀上猛禽做窩的懸崖,攝、履、披、踞、登、攀一系列反映此行的路程是十分兇險的,看到的景象是十分險峻,陰森的.。這里的描寫和作者在《石鐘山記》的描寫有相似之處。我們看屏幕:
大石側(cè)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 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又有若老人且笑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
本來是不甘于江山不可復識而登山排解,卻是“舉杯消愁愁更愁”,可惜看到的景象卻更加讓人壓抑。聯(lián)想到自己生活的政治環(huán)境不也是正如冬夜里的赤壁—陰森、恐怖,看不到任何出路前途。更可悲的是這一次夜游,作者沒有了可以交流、交心的朋友,出游前湊趣的友人并沒有隨他一起上山,“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蔽覀儜蜓浴安慌聼o人喝彩,就怕無人應彩”?鄲炿y奈的蘇子惟有縱情長嘯,可惜只有山谷回應他。此情此景,真令人“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了”!作者既悲且恐,游興全無,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同樣是任小舟自由漂流,卻和前文中“縱一葦之所如”形成鮮明對比。
好,從爬山到回到舟中,這一小節(jié)寫了重游的經(jīng)過(板書:歷幽景而恐),作者的感情也由樂轉(zhuǎn)悲(板書:悲)
我們再把第二小節(jié)齊讀一下,感受作者心情的變化。
本是乘興而來,理應興盡而返,如今卻是興味索然,難道真要“醉不成歡慘將別”嗎?一起看第三小節(jié)。(女生讀)
好,文章開頭兩句,承接上文,有兩個字既概括了環(huán)境,又點明心理特征——寂寥!
接著寫了幾件事?(討論 學生回答 )明確:1、夜逢孤鶴2、夢會道士
概括的很好,在我國傳統(tǒng)意象里啊,鶴帶有高貴、幽雅,超凡脫俗,仙風道骨的特征, 為作者所偏愛,蘇子曾作《放鶴亭記》,以放鶴招鶴、與鶴相處來宣發(fā)內(nèi)心棄世的幽情。作者是如何逢鶴的?忽然有一東來的孤鶴振翅橫江掠過小舟西去。身處如此險峻的赤壁,這只在暗夜獨飛孤鳴的鶴是孤獨的,棄世而自尊的,可以想見苦悶無人可訴的蘇子對于此時飛過的鶴是倍感親切的。在作者看來,鶴和我都不屬于這個地方。∧敲醋髡邔戇@些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一系列形象化的詞寫鶴正是為了下文寫夢做一個鋪墊 ,后作者寫了夢中會道士,作者詳盡的描寫了夢的場景,那么請問這和上文的寫鶴有什么內(nèi)在關系呢?
師概括:我們說鶴和道士的形象是聯(lián)結(jié)的,正如莊周夢蝶,分清是莊周化為蝴蝶,還是蝴蝶化為莊周不重要,鶴化為道士還是道士化鶴也不重要, 關鍵是作者對鶴和道士的向往暗示作者在精神上已歸于高蹈于世外的道士隱者,自由羽化的仙界。
無論對夢還是對鶴作者的描寫感覺都是很真實的。但結(jié)尾卻是“開戶視之,不見其處”,何也?
我們知道蘇軾一生都是為官的,很顯然他是想有所作為的。他還有個號是什么?東坡居士!居士是在家信佛的人。就是在這里取的。而我們剛才講他對道家又有了迷戀。這看起來很矛盾,人是矛盾的統(tǒng)一體,其實這恰恰正是一個人思想的真實體現(xiàn)。自己夢醒后開窗尋找,夜色茫茫,不僅僅不見孤鶴和道士,連自己的前途、理想、追求和抱負也同樣不可求!作者以此結(jié)尾,真是一筆雙關,意味深長啊。不過相比而言,我更喜歡前賦中“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的自在和曠達!
三、拓寬閱讀:
文章這種借物抒懷的手法在蘇子另外一首詞中也有類似的運用。
卜算子?战馒櫽
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W生分析)
總結(jié)分析:詞前的小序告訴我們這個作品也是寫于黃州,黃庭堅的《山谷題跋》說他“語意高妙,似非吃人間煙火語;”非胸中有數(shù)萬卷書,筆下無一點俗氣“則不能到。詞中有一個和孤鶴相同的形象“孤鴻”,鴻也是我國古代志向高潔,超脫塵世的象征,作者借物比興,人似飛鴻,飛鴻似人,自己和孤鴻一樣無處停留,不僅僅是寂寞沙洲冷,更重要的“有恨無人省”。
四、賦文的發(fā)展
由此可見,本文的抒情表意帶有強烈的自我色彩,蘇子一生得意時少,失意時多,這篇文章是作者坎坷遭遇及曠達性格的生動自白。
文章講到這里,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篇文章以記敘,描寫為主,寫奇景異夢來抒情,可以說更象一篇游記,但題目里有一個明顯表示文體特征的字——賦。學習《赤壁賦》時我們講過,賦起源于漢代大賦,蘇子的前賦就是以“主客問答,抑客揚主”的傳統(tǒng)藝術表現(xiàn)方式來寫的,到了后賦,雖然仍有主客相答的影子,但已經(jīng)趨于淺表,沒有任何精神上的交流,而且語言更加散體化,這是蘇軾對賦從漢大賦到魏晉駢賦再到唐之律賦,轉(zhuǎn)而變成散文賦的一大貢獻。他的文賦既有散文的靈活自然,又有詩歌的情韻意境,登上散文詩的高峰。
五、前后賦的比較
好,蘇子的前后《赤壁賦》我們都學過了,雖然地點相同,時間間隔也很短,但我們說兩篇之間還是有差異的,討論一下,概括出來。(提示:我們可以試著從寫景或是抒情等某一方面入手)
前 后
清幽,明亮的 水月禪境 秋景 冬景 山鶴幽情 陰森,險峻
主客精神交流 日常生活淺表性
地點江中游 山上游
說理議論 敘事記游
心情曠達物各有主,風月永寸,最后一覺天明,心曠神怡 道士化鶴,氣氛神秘,暴露作者消極矛盾的心情
六,同學們說的很好,課后我們可以在周記中繼續(xù)交流。通過前后文的比較,我們對文章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最后我們再把文章齊讀一遍,讀的時候注意文體特征以及作者感情的變化。預備——開始!
下課!
板書:起雅興而游 樂
歷幽景而恐 悲
逢孤鶴而夢 悟
夢道士而驚
《赤壁賦》公開課教案 篇12
【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積累文言實詞虛詞,掌握相關的文言知識,流暢地翻譯全文。
二、過程與方法誦讀法;總結(jié)歸納法;比較法,通過前后兩賦比較理解文章主旨。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從寫景狀物中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并與《赤壁賦》比較,理解作者被貶黃州時復雜的思想感情,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
歸納積累文言知識;與《赤壁賦》比較講解,通過抓關鍵字句加深對作者人生態(tài)度的認識。
【教學難點】
蘇軾儒、佛、道思想在兩賦中的反映。
【教學時數(shù)】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時年45歲的蘇東坡所寫的赤壁二賦在我國文學史上傳為美談。文天祥《讀赤壁賦》云:“昔年仙子謫黃州,赤壁磯頭河漫游!蓖跏镭憽肚俺啾诙住贰百x是雙珠可夜明!笨磥碇挥袃善啾谫x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蘇軾當年的所思所想。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感受蘇軾在《赤壁賦》中的未盡之意。
二、走近作者,說說你對蘇軾的認識。
蘇軾:與黃庭堅(詩)合稱“蘇黃”,與辛棄疾(詞)合稱“蘇辛”,與歐陽修(散文)合稱“歐蘇”,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
蘇軾出身于一個比較清寒的文人家庭,從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學熏陶,尤其是在父親蘇洵由發(fā)奮讀書而入仕的影響下,早年便“學通經(jīng)史,屬文日數(shù)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l057年)蘇軾中進土,年方21歲,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廳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條顛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宋神宗年間,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捕入獄,后經(jīng)蘇轍等人營救才免罪釋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從“烏臺詩案”到流放黃州是蘇軾人生的重要轉(zhuǎn)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獨苦悶。但是生性曠達的詩人在老莊佛禪和山水之樂中求得解脫,自號“東坡居士”,并寫了千古傳唱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和《后赤壁賦》這樣充滿哲學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等到宋哲宗即位,新黨失勢,舊黨執(zhí)政,蘇軾被召還朝任翰林學士等職;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好處,并在實際中實施,當舊黨要廢除一切新法時,他又挺身而出主張對新法“參用所長”,因而被誣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擠。及至哲宗親政后,新黨再度上臺,又以詩人曾依附舊黨為名將年近六旬的詩人貶至嶺南惠州,再貶至海南儋州。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蘇軾終于遇赦北歸,次年7月客死常州。去世前兩個月,詩人在《自題金山畫像》中寫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問余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頗有幾分英雄末路、美人遲暮的空漠之意和蒼涼之感。
三、寫作背景介紹
元豐三年(1079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捕入獄。出獄后,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為排遣內(nèi)心郁悶,他泛舟赤壁,先后寫下了《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三個月后,重游赤壁,寫下了《后赤壁賦》。四、溫故知新,熟悉課文。1、高一時我們學過蘇軾的《赤壁賦》,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文中描繪了怎樣的景色,由此又引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感嘆?明確:該文描繪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風、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觀,有這些景觀聯(lián)想到曾經(jīng)在赤壁出現(xiàn)過的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揭示了人生短促而無常之悲,自己與英雄相比更顯渺小,從而感嘆“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文中有“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這些美景。也有“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感嘆。)
四、聽錄音欣賞課文
五、朗讀并分析第一段
1、齊讀第一段
2、結(jié)合注釋串譯第一段
重點字詞提示:
步:出發(fā)既:已經(jīng)盡:全部顧①:環(huán)顧已而:過了一會兒顧②:可是諸:之于
3、思考:第一自然段寫了什么?
明確:第一自然段:描寫夜游黃泥坂的時間及同行者為游赤壁做準備。
4、“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睂懗隽嗽鯓拥姆諊,有什么作用?
明確:寥寥十六字,逼真地寫出初冬月夜靜謐溫馨的氣氛,烘托出主客濃厚的游興,并為下文寫登山和見鶴作了很好的鋪墊。
六、布置作業(yè)
熟讀并背誦課文,結(jié)合《第二教材》進一步理解課文。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分析課文
。ㄒ唬┭辛暤诙
1、齊讀,口譯。
重點字詞提示:乃:于是。上:向上爬。履:爬過。巉:險峻。披:撥開。危:高。震動:使震動。反:通“返”。放:放任。聽:聽任。
句式:復游于赤壁之下。(狀語后置句)
2、來到赤壁首先進入詩人一行視線的是怎樣的景色?這四句寫景句子,你最喜歡哪句,為什么?(先教師直譯這四句寫景的句子,而后學生分析其意境,最后教師小結(jié)。)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全用白描,狀景寫情,字字如畫。景色清冷峭拔。它不僅展現(xiàn)了月色下山水的那份遺世獨立的美態(tài),而且充溢著濃濃的憑吊江山之幽情,造物者的天工和歷史情緒達到了完美的統(tǒng)一。
3、由此詩人發(fā)出了怎樣的感慨?
明確:既有對人生短促、年華似水的深重感慨,更有對大自然造物之神奇的驚嘆。詩人由此生發(fā)了下小舟、登高山,與大自然和而為一的沖動。
4、學生翻譯“予乃攝衣而上……俯馮夷之幽宮”
目的在于訓練學生翻譯文言文的能力,體會該語段句式參差所造成的特殊表達效果。
該語段使用了一系列動詞:“攝”、“履”、“披”、“踞”、“登”、“攀”、“俯”,寫登山以六字句開頭,間以三字句,后以六字句收尾,節(jié)奏呈“緩→急→緩”的變化。節(jié)奏由急而緩,暗示著登頂行為已結(jié)束,也預示著詩人情感的進一步變化。
5、詩人為何會“劃然長嘯”?
明確:融入自然后情緒轉(zhuǎn)為激昂(平靜的樂→激昂的樂),以嘯聲抒發(fā)內(nèi)心感慨。
6、詩人又為何會“悄然而悲”,“凜乎”不可久留呢?
登山所見景物“巉巖”、“蒙茸”、“虎豹”、“虬龍”、“危巢”、“幽宮”,色彩是陰暗的,“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云涌”營造的是陰森恐怖的氛圍。與自然和而為一后,詩人又震撼于大自然的偉力,而深感個體的渺小,正如《前赤壁賦》所寫:“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高昂的情緒陡然低落,轉(zhuǎn)為高處不勝寒的憂懼、傷感。
7、長嘯之后的寂靜悲傷,使蘇軾不敢久留,重新回到船上,放任一葉扁舟從流飄蕩,表現(xiàn)出詩人什么樣情感變化?
隨遇而安的態(tài)度,感情又轉(zhuǎn)為平靜。
這表現(xiàn)了蘇軾豁達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他贊成從多角度看問題而不同意把問題絕對化,因此,他在身處逆境中也能保持豁達、超脫、樂觀和隨緣自適的精神狀態(tài),并能從人生無常的悵惘中解脫出來,理性地對待生活。蘇軾采取的是一種政治性的退避,“寧固窮以濟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樂和心靈安慰的較為現(xiàn)實的途徑。
拓展延伸
一、閱讀《前赤壁賦》試從寫景、抒情兩方面比較《赤壁賦》與《后赤壁賦》的不同之處。
提示:
1、找出兩篇文章中寫景的句子。
明確:《赤壁賦》:“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薄逗蟪啾谫x》:“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2、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分析景與情是怎樣融合起來的。
明確:
《赤壁賦》描繪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風、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觀,引發(fā)了作者和朋友對于歷史和人生的感慨;由這些景觀聯(lián)想到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哉”,揭示了人生短促而無常之悲;自己與英雄相比更顯渺小,從而感嘆“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最后以“變”與“不變”的辯證法求得精神上的解脫達到豁達超脫的境界。(樂—悲—樂)
《后赤壁賦》蘇軾情感的變化:由景而樂,得魚酒更樂,樂而再游赤壁,又因景物而悲,悲而長嘯,長嘯后的放任漂流,隨遇而安的平靜心情作為過渡,引出道士化鶴的夢境,最終歸之于空。(樂—悲—空)
7、小結(jié):詩人在夜游赤壁的過程中,情感經(jīng)歷的變化:江山不可復識→劃然長嘯→凜乎不可久留→聽其所止而休
情感的變化:平靜的樂→激昂的樂→悲→平靜
二、知識鏈接
古典詩歌中動物意象的傳統(tǒng)意義:
猿猴:它讓人感覺到哀傷,凄厲。
如:“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薄鸥Α兜歉摺烦o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畎住对绨l(fā)白帝城》
寒蟬:秋后的蟬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蟬兒便剩下幾聲若斷若續(xù)的哀鳴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蟬就成為悲涼的'同義詞。
如: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薄樫e王《詠蟬》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柳永《雨霖鈴》
雁:是一種候鳥,它要隨季節(jié)遷徙,它又是古人傳遞消息的一種方式,于是就象征著孤獨、思鄉(xiāng)、思親、音信、消息等意義。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李清照《一剪梅》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薄钋逭铡堵暵暵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范仲淹《漁家傲》
馬(鐵馬):馬打上鐵掌,就意味著要上戰(zhàn)場,所以鐵馬就是戰(zhàn)爭,英雄氣概的代名詞了。如:“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薄懹巍稌鴳崱
(瘦馬):奔騰、追求、漂泊。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R致遠《天凈沙秋思》
杜鵑:俗稱布谷,又叫子規(guī)、杜宇、望帝。古代神話中,望帝傳說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來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后魂化為鳥,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后來多用“杜鵑”來渲染哀怨悲凄的氣氛或思歸的心情。于是古詩中的杜鵑也就成為凄涼、哀傷的象征了。
如:
“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薄畎住堵勍醪g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薄钌屉[《錦瑟》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拙右住杜眯小
魚:自由、愜意。鷹:剛勁、自由、人生的搏擊、事業(yè)的成功。
如:“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毛澤東《沁園春長沙》
狗、雞:生活氣息、田園生活。
如:“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陶淵明《歸園田居》
第三課時
三、齊讀第三段,正音、釋義
裳cháng縞gǎo戛jiá翩piān躚xiān揖yī俛fǔ東:名詞作狀語,向東裳:古人穿的下衣縞:原指白絹,此指白色西:向西飛,方位名詞作動詞羽衣:名詞用作動詞,穿著羽毛做的衣服翩躚:形容輕快地跳舞俛:同“俯”,向下,低頭,和“仰”相對疇昔:過去,以前寤:睡醒,與“寐”相對戶:泛指門
1、該段共三層:①、江中見鶴②、夢中道士化鶴③、不見其處
2、如何理解道士化鶴這一情節(jié)所傳達的詩人的情感?這一段是本文的重點也是理解上的難點,正如金圣嘆所說:“前賦特地發(fā)明胸前一段真實了悟,后賦是承上文從現(xiàn)身現(xiàn)境一一指示此一段真實了悟。”“若無后賦,前賦不明;若無前賦,后賦無謂”。要讀懂此段,應引導學生對前后二賦進行一個比較,深入地把握蘇軾“外儒內(nèi)道”的思想世界。
《清夜錄》云:蘇軾有詞曰:“休言萬事轉(zhuǎn)頭空,未轉(zhuǎn)頭時皆夢。赤壁之游,樂則樂矣,轉(zhuǎn)眼之間,其樂安在?以是觀之,我與二客,鶴與道士,皆一夢也!蹦且拱腼w鳴而過的孤鶴,那夢中神情翩然的道士,一為方外之禽,一為方外之人,孰真孰幻?鶴化道士抑或鶴本道士所化?如莊周夢蝶,一片迷離恍惚。見鶴本為生活真實,在《為楊道士書帖》中,蘇軾曾追憶此事:“十月十五日與楊道士泛舟赤壁,飲醉。夜半,有一鶴自西南來,掠余舟而西,不知其為何祥也?”而見道士則在夢幻之中,未必是真,亦未必非真,由實生虛,虛虛實實,營造出一種恍惚奇幻的氣氛,含蓄地傳達出他企望超脫塵世、逍遙物外的隱秘心態(tài)。與前賦“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是一脈相承的。(蘇東坡被貶謫黃州,某天與幾個朋友在江上飲酒說話,不覺已經(jīng)入夜,看江天一色,風露浩然,他有所觸動,填了一首《臨江仙夜歸臨皋》詞,下闋云:“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保ㄉ祥牉椋阂癸嫋|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寫完之后,與客人們高聲唱了幾遍,這才各自散去。第二天不知道怎么一傳,很多人就嚷嚷:蘇東坡已經(jīng)把冠服掛在江邊,坐一條小舟長嘯而去,不知逃到哪里隱居去啦!郡守徐君猷聽了是又驚又怕,擔心真的走失了這個罪人,急急忙忙趕到蘇宅察看,卻見大蘇先生還酣睡未醒呢,“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只是一時興起說說罷了。然而這事傳得非常邪乎,連遠在東京汴梁的宋神宗都聽說了,也將信將疑的。)
3、學生乙朗讀第三段
四、朗讀全文
五、小結(jié)
后赤壁賦,全篇著重蘇軾自身情感的轉(zhuǎn)換,由景而樂,樂而歌,得魚酒更樂,樂而再游赤壁,因景物而生豪壯之氣,而有豪壯之行,又因景物而生憂,憂而長嘯,長嘯后的寂靜孤寂,放任漂流的平靜心情,夢境的空靈等,鮮明地表現(xiàn)出視覺、聽覺、動態(tài)及心中的感受,尤其情感隨景物的轉(zhuǎn)換更是巧妙,全篇描述了這么多的情感與景物,卻完全融合為一體,若不是心中真實感觸,必然無法達到這樣的境地。而將難以言喻之情,以精簡的文字呈現(xiàn),可見蘇軾文學修養(yǎng)的不凡。無論人生的感嘆或政治的憂傷,都在對自然和對山水的愛戀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識提到了一個遠遠超出同時代人的高度。從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筆下,不再是象魏晉詩人那樣只是作為哲理思辯或徒供觀賞的客體,而融入蘇軾的生活、興趣、情感中。秋風秋月、平疇曠野,極其普通的景色在這里都充滿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種渾化無際、物我兩忘的風格在蘇軾的筆下流淌出來,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赤壁賦》公開課教案】相關文章:
《赤壁賦》公開課教案07-04
《赤壁賦》公開課教案12-08
《赤壁賦》公開課教案[精]07-05
《赤壁賦》公開課教案(7篇)12-09
《赤壁賦》公開課教案(精選7篇)01-07
《赤壁賦》公開課教案7篇12-09
《赤壁賦》公開課教案(集錦7篇)01-07
《赤壁賦》公開課教案(集合7篇)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