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額爾古納河右岸》的文化主題
《額爾古納河右岸》是遲子建所著的長篇小說,獲第七屆茅盾文學獎。小說以一位年屆九旬的鄂溫克族最后一位酋長女人的自述口吻,講述了一個弱小民族頑強的抗爭和優(yōu)美的愛情。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額爾古納河右岸》的文化主題,歡迎閱讀。
一、《額爾古納河右岸》的民族物質(zhì)文化主題
一部作品離不開時代與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一部作品往往記錄著我們內(nèi)心最深處的秘密,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記錄了一個民族史詩般的文化旅途,讓我們一起走進額爾古納河,感受不一樣的文明,反思當今的社會發(fā)展。
1.鄂溫克民族的狩獵文化
《額爾古納河右岸》整部作品都彌漫著蒼涼的氣息,這部作品可以說是鄂溫克民族最后的歷史遺跡。這部書開篇則是以女人的視角來看待變遷的鄂溫克狩獵文化,女人以其細膩的感受,真摯的感情回憶鄂溫克族的狩獵文化,讓人感動也讓人絕望,這是原始部落文明對于工業(yè)文明的無聲的控訴。以淡淡悲哀的語調(diào)敘述著殘酷的歷史文明變遷,述說著世代居住的梭羅子變成了白墻紅頂?shù)姆孔,固定的房屋成了鄂溫克民族的“墳墓”;習慣了的璀璨星空的夜晚變成了灰蒙蒙的就像被魔障籠罩了的天空,作者有蒼涼無奈的描寫展現(xiàn)了現(xiàn)代文明對于鄂溫克民族文化的損害。
(1)最后的狩獵
鄂溫克民族是我國最后的狩獵民族,他們世代居住在大小興安嶺里,他們依靠著山林生存。他們勤勞、善良,他們是最勇敢的獵人。
正如作品開篇則是講述了林克獵熊的過程,其中充滿著鄂溫克民族世代傳下來的寶貴的經(jīng)驗智慧,寫出了鄂溫克民族對于山林里動物的生活習性的熟知,那就像是他們身體的一部分,與生俱來。狩獵既是他們生存的一種方式也是一種神圣的儀式,他們依靠自然生活,他們感謝神靈的賦予。
(2)狩獵的方式
鄂溫克民族通常以“烏力楞”作為部落的基本組成,烏力楞中有著嚴密的組織,他們共同的狩獵,然后進行有組織的分配。其中烏力楞的家族長是由選舉產(chǎn)生,一般由最優(yōu)秀的獵手擔任。家族長按照狩獵的季節(jié)以及地點的特點組織狩獵,狩獵的方法也就有所不同。
圍獵,是鄂溫克民族最古老的一種狩獵方式。圍獵需要團體作戰(zhàn),因此家族長在圍獵中有著重要的作用。他指揮團體進行有序的包圍山頭,然后慢慢的縮小包圍圈,并且隨時關注獵物的動向,然后獵取獵物以后,要根據(jù)需求等進行統(tǒng)一分配,保證公平公正,從而帶領著整個民族的生存與壯大。
追獵,是一種不分季節(jié)的狩獵方式。追獵考驗的是鄂溫克民族獵人的經(jīng)驗以及智慧,獵人憑借著對于森林中動物的熟知,對其排泄物、足印、毛發(fā)、地理環(huán)境等判斷出獵物的方位,然后憑借著勇氣進行追獵,最后捕獲獵物。
鄂溫克民族世代生活在大小興安嶺中,他們已經(jīng)發(fā)明了很多種的狩獵方式,他們憑借著自己的智慧以及辛勤勞動生存著,然而有一天工業(yè)文明到來了。毀壞了山林,摧毀了時代沿襲的生存方式,鄂溫克民族就像是一個丟失了魂靈的旅人,游蕩在繁華而又迷亂的現(xiàn)代社會中。
2.樺樹皮文化
“白樺樹是森林中穿著最為亮堂的樹。它們披著絲絨一樣的白袍子,白袍子上點綴著一朵又一朵黑色的花紋!边@是《額爾古納河右岸》中主人公對于白樺樹的描繪,可見白樺樹在鄂溫克族中有著重要的地位。
樺樹皮與鄂溫克族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樺樹皮在鄂溫克族人手中被制成各種各樣的東西,并且將實用性與藝術(shù)性進行了完美的結(jié)合。鄂溫克族人將樺樹皮制成放東西的盒子,或者盛水的桶等等,樺樹皮充滿了鄂溫克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樺樹皮制品充斥在人們的生活中,可以說樺樹皮已經(jīng)成為鄂溫克民族的一種文化傳承。樺樹皮的制作方式仍然有很多在當今社會中流行,它凸顯了一種綠色、環(huán)保的生存方式。為我們當今社會的科學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二、《額爾古納河右岸》的薩滿教文化主題
宗教可以說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民族的精神信仰,人們往往依靠著這種精神信仰度過生命中的種種不可思議的困苦。例如,我國的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以及儒家文化給我國千百年來處于水深火熱中的普通民眾帶來精神上的慰藉。同樣鄂溫克民族的薩滿教也支撐著整個民族的生存!额~爾古納河右岸》中薩滿教的文化主題也是這部作品的靈魂所在。
1.薩滿教概述
薩滿教是一種原始的宗教,是我國東北宗教的一種統(tǒng)稱。在鄂溫克民族中薩滿既有其宗教價值也有其社會價值。在《額爾古納河右岸》這部作品中薩滿教既擔任著鄂溫克民族的精神導師的作用,還擔任著制定獵物的圍獵以及分配等鄂溫克民族的發(fā)展的作用。另外:“原生性宗教是以血緣為紐帶的社會組織,把個人體驗以及想象的神和神性社會給予集中和篩選,通過世代相傳的神話,規(guī)范成全社會制度!笨梢哉f薩滿教的文化是鄂溫克民族的靈魂,是其生存和發(fā)展的根基。
2.薩滿教的宗教觀體現(xiàn)
遲子建在《額爾古納河右岸》中帶著人性的大愛將薩滿文化與鄂溫克文化進行融合,從而凸顯出鄂溫克民族的靈魂。遲子建認為薩滿教可以說是自然界通靈的一種媒介。跳大神能夠使人起死回生的事情在宗教中是十分常見的,既然自然界中有著無數(shù)我們無法參透的奧秘,為什么就不能夠默認其存在呢?薩滿教的起源在《額爾古納河右岸》中被認為是一種泛神崇拜。
對于靈魂的崇拜。例如《額爾古納河右岸》開篇中對于熊的靈魂崇拜中寫道:“我們崇拜熊,所以吃它的時候,要像烏鴉一樣,呀呀呀的叫上一刻,想讓熊的靈魂知道,不是人要吃他的肉,而是烏鴉!彼_滿教信仰者人為自然界中的萬事萬物都有靈魂,因此我們要尊重自然界,要敬畏靈魂。
對于祖先的崇拜。不難理解鄂溫克民族世代居住在大小興安嶺中,他們捕獵的技巧、智慧很大一部分源于祖先流傳下來的經(jīng)驗,他們沿襲著祖先的生存方式。因此對于祖先他們是感恩的,甚至是崇拜的。所以在《額爾古納河右岸》中作者描寫到在氏族搬遷時,由瑪魯王駝載的瑪魯神走在部落的前方。
對于自然神的崇拜。鄂溫克民族世代依靠這森林生存,對于自然他們心存感激,是自然神賦予了他們生存的權(quán)力。鄂溫克民族對于自然神的崇拜非常的廣泛,他們崇拜風雨雷電、山川河流等等。然而隨著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的發(fā)展,自然界的平衡被打破了,人類面臨著自然神的憤怒。這是遲子建在《額爾古納河中》對于當今社會生態(tài)環(huán)境破壞的深層次的思考。
三、《額爾古納河右岸》生態(tài)文化主題
《額爾古納河右岸》通過對鄂溫克民族的生活的描寫,向我們展現(xiàn)了鄂溫克民族的生活方式以及宗教信仰,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和諧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下的民族的生存發(fā)展的歷程,讓我們對于現(xiàn)代社會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進行深入的思考。
人與自然的關系一直都是我們千百年來所關注的問題。自從工業(yè)革命以來,我們?nèi)祟愐恢币宰匀坏刂髟渍咦跃。我們(nèi)我獾目撤ド郑覀兯烈獾呐欧盼廴镜膹U水、廢氣,我們控制自然,我們主宰自然,因此讓我們的貪欲不斷的壯大,從而使得如今的社會烏煙瘴氣!额~爾古納河右岸》可以說是遲子建的一種精神上的故鄉(xiāng)。他用泣血的手筆,悲哀的語調(diào)講述鄂溫克族在工業(yè)革命中走向末路的原始文明。鄂溫克族人在自然中狩獵,在薩滿文化中崇拜自然,他們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同樣享受著自然地饋贈,他們在與自然地和諧共處中得以生存發(fā)展。
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帶來的豐富的物質(zhì)產(chǎn)品,滿足了人們的日常需求,可是也帶來了生態(tài)的破壞,我們生活的空間不斷地被損壞,我們的生活質(zhì)量也在寸步難行。面對著畸形發(fā)展的社會生活,讓我們一起將目光投向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感受鄂溫克民族的原始文化,深思當下社會的長遠健康發(fā)展,讓我們的社會走向科學發(fā)展的道路。
內(nèi)容簡介
在中俄邊界的額爾古納河右岸,居住著一支數(shù)百年前自貝加爾湖畔遷徙而至,與馴鹿相依為命的鄂溫克人。他們信奉薩滿,逐馴鹿喜食物而搬遷、游獵,在享受大自然恩賜的同時也艱辛備嘗,人口式微。他們在嚴寒、猛獸、瘟疫的侵害下求繁衍,在日寇的鐵蹄、的陰云乃至種種現(xiàn)代文明的擠壓下求生存。他們有大愛,有大痛,有在命運面前的殊死抗爭,也有眼睜睜看著整個民族日漸衰落的萬般無奈。然而,一代又一代的愛恨情仇,一代又一代的獨特民風,一代又一代的生死傳奇,顯示了弱小民族頑強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
創(chuàng)作規(guī)程
當媒體報道了敖魯古雅的鄂溫克人下山定居的事情,許多人蜂擁到內(nèi)蒙古的根河市,想見證人類文明進程中這個所謂偉大的時刻,遲子建的心中卻彌漫著一股揮之不去的憂郁和蒼涼感。在這時,她看到一份報紙上有一篇文章記敘鄂溫克畫家柳芭的命運,寫她如何帶著才華走出森林,最終又滿心疲憊地辭掉工作,回到森林,在困惑中葬身河流的故事?赐赀@篇文章后,靈感來了,遲子建決定動筆寫作這個民族的歷史。
2004年8月,遲子建到根河市通過追蹤馴鹿的足跡找到了山上的獵民點,找到了筆下女酋長的原型,探望了柳芭的媽媽,傾聽他們內(nèi)心的苦楚和哀愁,聽他們歌唱。遲子建用了整整3個月的時間集中閱讀鄂溫克歷史和風俗的研究資料,作了幾萬字的筆記。2005年,遲子建開始在故鄉(xiāng)創(chuàng)作長篇小說《額爾古納河右岸》。
主題思想
《額爾古納河右岸》充盈著豐厚的生態(tài)意蘊:對大自然的熱愛與敬畏,對生靈的關愛與體貼,對人的自然天性的禮贊與頌揚,對人類所面臨的生態(tài)困境的憂慮與不安,對宇宙生態(tài)平衡秩序和諧的祈盼與暢想。
遲子建是一位將根深植于“自然”的“詩人”。東北邊陲的自然風物賦予了她審美的靈性感知和思考深度,而富有神奇宗教色彩的薩滿文化的濡染則使她的《額爾古納河右岸》遍布著“萬物有靈論”的浪漫氣息。故鄉(xiāng)的自然風景成了她創(chuàng)作《額爾古納河右岸》的支點和焦點。但是,遲子建《額爾古納河右岸》中的“自然”實踐著一種拒絕方式,即文學創(chuàng)作中將自然對象化為“背景”和“死滅的圖案”的方式的拒絕,這種拒絕恰恰為自然構(gòu)建起了可以與人平等對話的平臺,從而恢復自然的靈性主體地位。這實際上是生態(tài)批評學中提倡的反對“人類中心主義”的一種文學表征。因而在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中,自然萬物被賦予了靈性,擁有了和人一樣的生命尊嚴,它們甚至“比人物更有感情和光彩”!额~爾古納河右岸》的“清晨”中就這樣敘述:“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歲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們給看老了!边@是遲子建與自然的平等的友善。馴鹿在《額爾古納河右岸》絕對是能與人類平等對話的靈物,遲子建筆下的列娜因為病重,尼都薩滿用灰色馴鹿的孩子交換了列娜的“烏麥”,這只灰色馴鹿在失去孩子的同時也失去了哺乳的能力,直到列娜的意外死去才重新有了奶和活力;達西的老鷹,在與主人的朝夕相處中培養(yǎng)的感情足以讓它愿意為主人失去生命;父親的獵犬“伊蘭”在父親去世的時候“似乎也很想跟著父親走,用爪子在林地上刨來刨去,好像在為自己挖墓穴……”可以說,這些富有靈性的自然生命意象與人的和諧共處,為遲子建的藝術(shù)世界的構(gòu)筑,為安放陷入“人類中心主義”困境的人類家園點亮了一盞尋回靈魂的明燈。
遲子建在《額爾古納河右岸》中以信奉“萬物有靈論”構(gòu)建起了人與自然對話的平臺,自然有靈性地與人類同悲喜的動人景象比比皆是。在遲子建的小說世界里,自然萬物都是一個個自由自在的獨立個體,被神性的光輝籠罩著,擁有著生命的尊嚴。她以“萬物有靈論”觀照大自然,以生命的眼光看待萬物,進而實現(xiàn)對宇宙生命的整體關注,哪怕再微小的生命的內(nèi)涵和尊嚴也能在她富有詩意的敘述中被凸顯。
藝術(shù)特色
《額爾古納河右岸》以第一人稱的方式來講故事,且敘述主體又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從而形成了一種藝術(shù)個性更為鮮明的敘事視角。敘述者“我”是一個置身整個故事中的老人,是“這個民族最后一個酋長的女人”,見證并親歷了額爾古納河右岸的鄂溫克族人近百年的游牧生活及其最終命運。這樣一個特殊的身份定位,決定了“我”的敘事視角的多重性:既是歷史的參與者和見證者,又是回憶的主體和故事的講述者。其敘事的展開也帶有一種自然狀態(tài)的自我交流的特征。“我的故事說給誰聽呢……那么就讓雨和火來聽我的故事吧”。這種透露著淡淡憂傷的平緩語氣的第一人稱敘事,無形中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并產(chǎn)生了親和力。不管是說故事的人,還是聽故事的人,都不自覺進入了一個奇妙的幻境,讀者的情緒會自然而然地隨著情節(jié)的推進而起伏。同時,整個故事都是一個九旬老人追憶性的自言自語,這種敘事視角在其說或不說以及說給誰聽等方面都帶有一種隨意性,同時也強化了讀者在聽或不聽以及認同與否方面的某種自主性。
《額爾古納河右岸》在藝術(shù)表現(xiàn)方面呈現(xiàn)出一種鮮明的魔幻色彩,其魔幻色彩又都與小說獨特的敘事內(nèi)容密切相關。這種魔幻色彩則著重體現(xiàn)在虔誠、悲憫的民族和部落信仰上。鄂溫克族虔誠地相信萬物皆是神,對生靈尤其是樹木和馴鹿“瑪魯王”懷著崇高的敬畏;每個部落又都會誕生一個有著超常能力的薩滿,通過薩滿跳神可以驅(qū)趕病魔,而這種治病方式的代價卻是一命換一命,因此,小說中的尼浩為了救治別人而失去了自己的三個孩子。作者以這種魔幻的方法敘事,更多地表現(xiàn)出的是人性美好而善良的一面,體現(xiàn)了其部族人與人之間的巨大的包容性。薩滿們以神賦予自己獨有的超能力來保護著族人們,而自己卻做出了巨大的犧牲,作者在為其唱頌歌的同時,也顯示了女性作家自身獨有的細膩情感和悲憫情懷。
作者簡介
遲子建,作家,黑龍江省作協(xié)主席。著有《偽滿洲國》《額爾古納河右岸》《白雪烏鴉》等長篇小說,《逝川》《霧月牛欄》《清水洗塵》等小說集,《傷懷之美》《我的世界下雪了》等散文隨筆集。曾榮獲“魯迅文學獎”、“冰心散文獎”、“茅盾文學獎”等文學大獎。
【《額爾古納河右岸》的文化主題】相關文章:
《額爾古納河右岸》中的薩滿文化05-11
淺析《額爾古納河右岸》(精選8篇)06-27
《額爾古納河右岸》的死亡設置與生命內(nèi)涵的詮釋05-11
心岸散文04-23
裸岸與流散文05-02
回頭是岸散文06-17
心岸·殘雪春情散文05-14
等你靠近我的岸散文04-25
南鄉(xiāng)子·岸遠沙平08-10
楊柳岸曉風殘月散文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