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弟子規(guī)原文和翻譯
《弟子規(guī)》,原名《訓蒙文》,是清朝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韻文、兒童行為規(guī)范讀物,約作于康熙年間;后經(jīng)賈存仁修訂改編,命名為《弟子規(gu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弟子規(guī)原文和翻譯,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弟子規(guī)
【作者】李毓秀【朝代】清
弟子規(guī),圣人訓。
首孝悌,次謹信。
泛愛眾,而親仁。
有余力,則學文。
父母呼,應勿緩。
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
父母責,須順承。
冬則溫,夏則凊。
晨則省,昏則定。
出必告,反必面。
居有常,業(yè)無變。
事雖小,勿擅為。
茍擅為,子道虧。
物雖小,勿私藏。
茍私藏,親心傷。
親所好,力為具。
親所惡,謹為去。
身有傷,貽親憂。
德有傷,貽親羞。
親愛我,孝何難。
親憎我,孝方賢。
親有過,諫使更。
怡吾色,柔吾聲。
諫不入,悅復諫。
號泣隨,撻無怨。
親有疾,藥先嘗。
晝夜侍,不離床。
喪三年,常悲咽。
居處變,酒肉絕。
喪盡禮,祭盡誠。
事死者,如事生。
兄道友,弟道恭。
兄弟睦,孝在中。
財物輕,怨何生。
言語忍,忿自泯。
或飲食,或坐走。
長者先,幼者后。
長呼人,即代叫。
人不在,己即到。
稱尊長,勿呼名。
對尊長,勿見能。
路遇長,疾趨揖。
長無言,退恭立。
騎下馬,乘下車。
過猶待,百步余。
長者立,幼勿坐。
長者坐,命乃坐。
尊長前,聲要低。
低不聞,卻非宜。
進必趨,退必遲。
問起對,視勿移。
事諸父,如事父。
事諸兄,如事兄。
朝起早,夜眠遲。
老易至,惜此時。
晨必盥,兼漱口。
便溺回,輒凈手。
冠必正,紐必結(jié)。
襪與履,俱緊切。
置冠服,有定位。
勿亂頓,致污穢。
衣貴潔,不貴華。
上循分,下稱家。
對飲食,勿揀擇。
食適可,勿過則。
年方少,勿飲酒。
飲酒醉,最為丑。
步從容,立端正。
揖深圓,拜恭敬。
勿踐閾,勿跛倚。
勿箕踞,勿搖髀。
緩揭簾,勿有聲。
寬轉(zhuǎn)彎,勿觸棱。
執(zhí)虛器,如執(zhí)盈。
入虛室,如有人。
事勿忙,忙多錯。
勿畏難,勿輕略。
斗鬧場,絕勿近。
邪僻事,絕勿問。
將入門,問孰存。
將上堂,聲必揚。
人問誰,對以名。
吾與我,不分明。
用人物,須明求。
倘不問,即為偷。
借人物,及時還。
后有急,借不難。
凡出言,信為先。
詐與妄,奚可焉。
話說多,不如少。
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語,穢污詞。
市井氣,切戒之。
見未真,勿輕言。
知未的,勿輕傳。
事非宜,勿輕諾。
茍輕諾,進退錯。
凡道字,重且舒。
勿急疾,勿模糊。
彼說長,此說短。
不關己,莫閑管。
見人善,即思齊。
縱去遠,以漸躋。
見人惡,即內(nèi)省。
有則改,無加警。
唯德學,唯才藝。
不如人,當自礪。
若衣服,若飲食。
不如人,勿生戚。
聞過怒,聞譽樂。
損友來,益友卻。
聞譽恐,聞過欣。
直諒士,漸相親。
無心非,名為錯。
有心非,名為惡。
過能改,歸于無。
倘掩飾,增一辜。
凡是人,皆須愛。
天同覆,地同載。
行高者,名自高。
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
人所服,非言大。
己有能,勿自私。
人所能,勿輕訾。
勿諂富,勿驕貧。
勿厭故,勿喜新。
人不閑,勿事攪。
人不安,勿話擾。
人有短,切莫揭。
人有私,切莫說。
道人善,即是善。
人知之,愈思勉。
揚人惡,即是惡。
疾之甚,禍且作。
善相勸,德皆建。
過不規(guī),道兩虧。
凡取與,貴分曉。
與宜多,取宜少。
將加人,先問己。
己不欲,即速已。
恩欲報,怨欲忘。
報怨短,報恩長。
待婢仆,身貴端。
雖貴端,慈而寬。
勢服人,心不然。
理服人,方無言。
同是人,類不齊。
流俗眾,仁者希。
果仁者,人多畏。
言不諱,色不媚。
能親仁,無限好。
德日進,過日少。
不親仁,無限害。
小人進,百事壞。
不力行,但學文。
長浮華,成何人。
但力行,不學文。
任己見,昧理真。
讀書法,有三到。
心眼口,信皆要。
方讀此,勿慕彼。
此未終,彼勿起。
寬為限,緊用功。
工夫到,滯塞通。
心有疑,隨札記。
就人問,求確義。
房室清,墻壁凈。
幾案潔,筆硯正。
墨磨偏,心不端。
字不敬,心先病。
列典籍,有定處。
讀看畢,還原處。
雖有急,卷束齊。
有缺壞,就補之。
非圣書,屏勿視。
蔽聰明,壞心志。
勿自暴,勿自棄。
圣與賢,可馴致。
注釋
1.弟子:舊時對學生或小孩的稱謂。
2.圣人:指孔子。
3.弟:同“悌”,尊敬、順從兄長。
4.文:文獻、典籍。
5.勿:不要,不。
6.教:教育,教誨。
7.責:責備、責罵。
8.順承:順從地接受。
9.省(xǐng):問安,請安。
10.定:服從父母安定地入睡。
11.反:同“返”,返家,返回。
12.常:固定不變,保持常規(guī)。
13.變:變化,改變。
14.擅為:擅自做主,盲目行動。
15.茍:如果,若是。
16.子道:為人子女之道。
17.親:父母。
18.好:喜好,愛好。
19.力:盡力,努力。
20.具:置辦,準備。
21.謹:認真、嚴肅、恭敬的態(tài)度。
22.去:去掉、除去。
23.貽:遺留,此處引申為帶給。
24.羞:羞恥、恥辱。
25.何難:有什么困難,不難。
26.方:才。
27.過:過錯,過失。
28.怡:和悅。
29.柔:柔和,溫和。
30.入:聽取,采納。
31.隨:緊接著,跟隨。
32.撻:鞭打。
33.疾:疾病。
34.喪:跟死了人有關的事情。這里指守喪。
35.悲咽:因悲哀傷心而哭泣。
36.居處變:舉喪期間,子女的日常生活起居應當有所變化、簡化,以示孝道,如夫妻分居、禁食酒肉等。
37.絕:杜絕,戒除。
38.喪:喪事。
39.禮:禮節(jié)。
40.事:對待,侍候。
41.友:友愛。
42.恭:恭敬。
43.睦:和睦。
44.在中:體現(xiàn)在其中。
45.忿:憤怒,怨恨。
46.泯(mǐn):泯滅,消失。
47.呼:呼喊,呼喚。
48.代叫:就代為呼喚。
49.呼名:直呼姓名。
50.見(xiàn)能:炫耀自己的才能,見,同“現(xiàn)”。
51.疾趨:快步走上前。
52.揖(yī):作揖,古時的一種拱手禮。
53.恭:恭敬。
54.騎:騎在馬上。
55.乘(chéng):乘坐在車中。
56.過:長輩走過去。
57.猶:還,還要。
58.待:等待。這里指在原地稍等片刻。
59.乃:才能。
60.趨:走快。
61.諸父:伯父,叔父。
62.諸兄:堂兄堂弟。
63.盥(guàn):洗臉,洗手。
64.輒:立即。
65.頓:放置。
66.穢:弄臟。
67.華:美觀。
68.分:名分,職分。
69.稱:和家里的身分相稱。
70.則:規(guī)定,一定的數(shù)量。
71.闕:門檻。
72.跛:偏。
73.箕距:兩腿叉開蹲著或坐著。
74.髀:大腿。
75.棱:物體的棱角。
76.虛:空。
77.盈:滿。裝滿東西。
78.揚:高,擴大。
79.儻:通“倘”,假若。
80.慳:吝嗇,小氣。
81.詐:欺騙。
82.妄:胡言亂語。
83.奚:何,怎么。
84.惟:只有,只要。
85.是,恰當,無誤。
86.佞:會說動聽的話。
87.的:鮮明,明白。
88.道字:說話吐字。
89.舒:流暢。
90.不關己,莫閑管:《孔子家語》“無多事,多事多患。”
91.縱:雖然。
92.躋:登,上升。
93.。簷z查自己的思想和言行。
94.戚:憂患,悲哀。
95.友:友直,友量,有誠信。
96.直諒士:正直誠實的知識分子。
97.非:用作動詞,做壞事。
98.辜:罪,罪過。
99.覆:遮蓋。
100.載:承擔。
101.言大:夸大其詞,吹噓。
102.訾:詆毀,怨恨。
103.勿諂富,勿驕貧:《禮記·坊記》“小人貧斯約,富斯驕,約斯盜,驕斯亂!
104.已:停止。
105.端:直,正。
106.信:的確,確實。
107.札記:分條記錄,作為參考的文字。
108.卷:卷軼,書本。
109.束:捆綁。
110.齊,整齊。
111.圣書:指儒家經(jīng)書。
112.屏:除去,放棄。
113.馴:漸進,逐漸。
114.致:達到。
譯文
《弟子規(guī)》這本書,是依據(jù)至圣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guī)范。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
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并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
如果做了之后,還有多余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的學習六藝等其他有益的學問。
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應答。
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
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應該恭敬的聆聽。
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使父母親生氣、傷心。
冬天寒冷時會為父親溫暖被窩,夏天睡前會幫父親把床鋪扇涼。
早晨起床之后,應該先探望父母,并向父母請安問好,下午回家之后,要將今天在外的情況告訴父母,向父母報平安,使老人家放心。
外出離家時,須告訴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后還要當面稟報父母,讓父母安心。
平時生活起居,要保持正常有規(guī)律,做事有常規(guī),不要任意改變,以免父母憂慮。
縱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稟告。
如果任性而為,容易出錯,就有損為人子女的本分。
公物雖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占為己有。
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親知道了一定很傷心。
父母親所喜好的東西,應該盡力去準備。
父母所厭惡的事物,要小心謹慎的去除。
要愛護自己的身體,不要使身體輕易受到傷害,讓父母親憂慮。
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養(yǎng),不可以做出傷風敗德的事,使父母親蒙受恥辱。
當父母親喜愛我們的時候,孝順是很容易的事。
當父母親不喜歡我們,或者管教過于嚴厲的時候,我們一樣孝順,而且還能夠自己反省檢點。
父母親有過錯的時候,應小心勸導改過向善。
勸導時態(tài)度要誠懇,和顏悅色,聲音必須柔和。
如果父母不聽規(guī)勸,要耐心等待,一有適當時機,例如父母情緒好轉(zhuǎn)或是高興的時候,再繼續(xù)勸導。
如果父母仍然不接受,甚至生氣,此時我們雖難過得痛哭流涕,也要懇求父母改過,縱然遭遇到責打,也無怨無悔,以免陷父母于不義,使父母一錯再錯,鑄成大錯。
父母生病的時候,煎好的湯藥,做子女的都要先嘗一嘗。
照料生病的父母要日夜服侍在床前,不能隨意離開。
父母去世之后,守孝期間(古禮三年),要常常追思、感懷父母教養(yǎng)的恩德。
自己的生活起居必須調(diào)整改變,不能貪圖享受,應該戒絕酒肉。
辦理父母親的喪事要哀戚合乎禮節(jié),不可草率馬虎,也不可以為了面子鋪張浪費,才是真孝順。
為父母守喪要完全按照禮法辦事,舉行祭禮時要表達出極大的誠懇,對待已經(jīng)去世的父母,要像父母在世時一樣克盡孝心。
當哥哥姐姐的要友愛弟妹,作弟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姐。
兄弟姐妹能和睦相處,一家人和樂融融,父母自然歡喜,孝道就在其中了。
彼此把財物看得很輕,兄弟之間的怨恨就不會產(chǎn)生。
說話時做到互相忍讓,忿恨就自然消失了。
在吃飯的時候,在坐的時候。
應當讓年長者先用,年幼的跟在后面。
如果聽見年長者叫喚人,就應立即幫他去叫喊。
如果要叫喊的人不在,自己就立即到年長者那里去看看有什么事。
稱呼長者,不可以直呼其名。
在尊長面前要表現(xiàn)得謙虛恭敬,不要自我表現(xiàn)才能。
走在路上如果遇上了尊長,要快步迎上去行禮問候。
如果尊長不說話,要退在一旁恭恭敬敬地站立。
如果騎著馬行路時遇見長者要下馬,坐著車行路時遇到長者要下車。
長輩走后,自己還要在原地呆會兒,等長輩走到百步以外,自己才能上馬或上車。
如果長輩站著,晚輩就不可以坐下。
長輩坐下以后,命令你坐,這時你才可以坐。
在長輩面前說話,聲音要低些。
但是也不能太低,如果低到聽不太清楚,那也是不適宜的。
在見尊長的時候,走路要快些,見過尊長告退的時候,動作一定要緩慢。
長輩問話時要站起來回答,雙目望著長輩,不能左顧右盼。
服侍叔伯等父輩,要像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恭敬。
對待堂表兄,要像對待自己的胞兄一樣恭敬。
清晨要早起,晚上要遲睡。
一個人很容易從少年就到了老年,所以每個人都要珍惜此時此刻的寶貴時光。
早晨起床后一定要洗臉洗手,在洗臉洗手的時候還要刷牙漱口。
每次大小便完畢,都要把手洗干凈。
帽子一定要戴端正,穿衣服時要把紐扣扣好。
襪子和鞋子要穿整齊,鞋帶要系緊。
脫下來的帽子和衣服,應當放置在一個固定的地方。
不能隨便亂扔,以免把衣帽弄臟。
衣服的穿著貴在整潔干凈,而不在于華貴漂亮。
見長輩時穿的衣服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平時在家時穿的衣服要和自己的家境狀況相稱。
對于飲食,不要挑挑揀揀。
吃飯時要適可而止,不能超過平常的飯量。
血氣方剛的年齡,千萬不要貪杯喝酒。
因為一旦喝醉了,就會丑態(tài)百出而丟臉。
走路時要不緊不慢從容大方,站立時要端莊直立。
作揖行禮時要把身子弓下去,行叩拜禮時要表現(xiàn)得恭恭敬敬。
在家門口站立時不要把腳踩在門坎上,不要瘸腿斜靠著。
落坐時不要把兩腿叉開,不要搖晃雙腿。
進門時要緩慢地揭開門簾,不能弄出聲響。
走路拐彎時角度大些,以免碰到東西或人。
手里拿著未盛東西的器具,就像拿著裝滿了東西的器具一樣小心。
走進沒人的房間,就像走進有人在的房間一樣謹慎。
做事不能匆匆忙忙,匆忙時最容易發(fā)生差錯。
做事時不要畏懼困難,也不要草率地對待看似簡單的事。
凡是打架鬧事的場合,絕對不能靠近。
凡是不正經(jīng)的事情,絕對不去過問涉足。
準備進入別人的家門時,首先要問一聲:有人在家嗎。
準備上堂屋時,聲音要平和大聲。
當別人問是誰時,就要將自己的姓名告訴對方。
如果只回答“是我”、“是吾”,對方就弄不清楚究竟是誰。
使用別人的東西,必須明確當面提請求,以征得別人同意。
假如不問一聲就拿去用,這就是偷竊。
借了別人的東西,要在約定的時間里歸還。
別人向你借東西,只要自己有的話就應當答應,不要小氣不借。
開口說話,誠信為先,答應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諾,沒有能力做到的事不能隨便答應。
至于欺騙或花言巧語,更不能使用!。
說話多,不如少說,因為言多必失。
說的話只要切題恰當,切忌花言巧語。
尖酸刻薄的話,下流不干凈的話,千萬不能說。
粗俗的市儈習氣,要徹底戒除。
對于自己沒有完全看清楚的事,不要隨便亂說。
對于自己沒有明確了解的事,不要輕易散布出去。
對于不妥當?shù)氖虑,不能隨便答應別人。
假如你輕易許諾,就會處在做也是錯不做也是錯的兩難境地。
凡是說話的時候,吐字要清楚而且流暢。
說話時不能講得太快,不能講得含糊不清。
有人說別人的長處,有人也會說別人的短處。
如果別人說的這些事情與己無關,就不要去多管閑事。
看見他人的優(yōu)點或善行義舉,要立刻想到學習看齊。
縱然目前能力相差很多,也要下定決心,逐漸趕上。
看見別人的缺點或不良的行為,要反躬自省,檢討自己是否也有這些缺失。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每一個人都應當重視自己的品德,學問和才能技藝的培養(yǎng)。
如果感覺到有不如人的地方,應當自我警惕,勉勵自己要奮發(fā)圖強。
至于外表穿著,或者飲食。
不如他人,則不必放在心上,更沒有必要憂慮自卑。
聽到別人說自己的缺點就生氣,聽到別人恭維自己就高興。
那么壞朋友就會來接近你,真正的良朋益友反而逐漸疏遠退卻了。
反之,如果聽到他人的稱贊,不但沒有得意忘形,反而會自省,唯恐做得不夠好,繼續(xù)努力,當別人批評自己的缺失時,不但不生氣,還能歡喜接受。
那么正直誠信的人,就會漸漸喜歡和我們親近了。
如果無意中做了壞事,這就叫“錯”。
如果是有意地為非作歹,這就叫“惡”。
犯了錯誤卻能夠改正錯誤,就等于沒有做過錯事一樣。
假如犯了錯還要加以掩飾,那就是錯上加錯。
只要是人,就是同類,不分族群、人種、宗教信仰,皆須相親相愛。
因為我們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
一個行為高尚的人,他的名望自然會高。
人們所重視的,并不是相貌的漂亮。
一個才學豐富的人,他的名聲自然會大。
人們所佩服的,是有真才實學的人而不是自吹自擂的人。
自己有才能,不能自私自利只為自己謀利。
別人有才能,不能輕易地詆毀別人。
不要去討好巴結(jié)富有的人,也不要在窮人面前驕傲自大,或者輕視他們。
不要喜新厭舊,對于老朋友要珍惜,不要貪戀新朋友或新事物。
對于正在忙碌的人,不要去打擾他。
當別人心情不好,身心欠安的時候,不要閑言閑語干擾他,增加他的煩惱與不安。
別人的短處,不要去揭穿。
對于他人的隱私,切忌去宣揚。
贊美他人的善行,就是行善。
當對方聽到你的稱贊之后,必定會更加勉勵行善。
宣揚他人的過失或缺點,就是作了一件壞事。
如果指責批評太過分了,還會給自己招來災禍。
朋友之間應該互相規(guī)過勸善,共同建立良好的品德修養(yǎng)。
如果有錯不能互相規(guī)勸,兩個人的品德都會有缺陷。
財物的取得與給予,一定要分辨清楚明白。
給予別人的應該多些,獲取別人的應該少些。
準備要求別人去做的事,首先要問一句自己愿不愿意去做。
如果自己都不愿意做的事,就應當立即停止。
對別人的恩惠要思報答,對別人的怨恨要忘記。
對別人的怨恨越短越好,對別人報恩要越長越好。
對待家中的婢女與仆人,要注重自己的品行端正并以身作則。
雖然品行端正很重要,但是仁慈寬大更可貴。
如果仗勢強逼別人服從,對方難免口服心不服。
唯有以理服人,別人才會心悅誠服沒有怨言。
同樣是人,善惡邪正,心智高低卻是良莠不齊。
受社會潮流風氣影響的人多,仁慈博愛的人少。
如果有一位仁德的人出現(xiàn),大家自然敬畏他。
因為他說話公正無私?jīng)]有隱瞞,又不討好他人,所以大家才會起敬畏之心。
能夠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真是再好不過了。
因為他會使我們的德行一天比一天進步,過錯也跟著減少。
如果不肯親近仁人君子,就會有無窮的禍害。
因為不肖的小人會趁虛而入,跑來親近我們,日積月累,我們的言行舉止都會受影響,導致整個人生的失敗。
不能身體力行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這些本分,一味死讀書。
縱然有些知識,也只是增長自己浮華不實的習氣,變成一個不切實際的人,如此讀書又有何用。
反之,如果只是一味的做,不肯讀書學習。
就容易依著自己的偏見做事,蒙蔽了真理,也是不對的。
讀書的方法,有三點要做到。
即心到、眼到、口到,這三者確實都很重要。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不要心里又想讀那本書。
這本書還未讀完,不要去開始讀那本書。
不妨把學習的期限放寬些,但在學習時要抓緊時間用功。
學習只要功夫到家,不懂的地方就會自然弄通。
如果心中有疑問,要隨時做好記錄。
虛心向別人請教,求得準確的意義。
書房里要收拾得清爽,墻壁要保持干凈。
書桌要保持整潔,筆硯要放端正。
如果把墨磨偏了,說明心不在焉。
字寫得潦草不整齊,說明思想不集中。
存列典籍,要有固定的地方。
讀完一本書,一定要歸還到原來的地方。
即使有急事不看書了,也要把書本整理好。
如果書本有缺損,應當修補完整。
不是圣賢經(jīng)書,應該放棄不看。
不好的書容易蒙蔽人的思想,破壞人的心志。
一個人不能自甘墮落,也不能自己瞧不起自己。
圣人和賢人的境界,都是可能通過自身努力逐漸達到的。
創(chuàng)作背景
清康熙年間,清朝作為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階層,出于長久統(tǒng)治的目的,主動追求對儒家思想文化的認同;包括崇儒尊孔,提倡修讀四書五經(jīng),尊孔子為“大成至圣文宣先師”;大修孔廟,春秋祭孔、宣諭以孔子儒教為立國之本。清康熙九年(1670年),清朝朝廷根據(jù)儒學核心制定和頒發(fā)“圣諭”十六條,作為人們的思想準則和行為規(guī)范;另外,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薦舉山林隱逸,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開設明史館,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薦舉博學鴻詞、網(wǎng)羅名士、弘揚儒學等舉措都促進了儒家的發(fā)展。
李毓秀經(jīng)過屢次科舉考試而不中后,放棄了對仕途的追求,轉(zhuǎn)而跟隨老師黨成游歷四方,潛心學問,講學育人,最終走上了“著書立說,教書育人”的道路。在此過程中,李毓秀根據(jù)自身經(jīng)歷,完成了《訓蒙文》。后來,賈存仁(一說賈有仁[3])對該文章進行了修訂并將名稱改為《弟子規(guī)》。
后世影響
《弟子規(guī)》是一部蒙學經(jīng)典,內(nèi)容淺白易懂、順口押韻,以精煉的語言對兒童進行早期啟蒙教育,受到了兒童們的喜愛;再加上全文灌輸?shù)氖侨寮椅幕木,?nèi)容符合封建倫理,也受到了統(tǒng)治階層的提倡,清朝統(tǒng)治階級將其定為幼學必讀教材。因而,《弟子規(guī)》成為清朝流行較廣泛的蒙學教材,被譽為“開蒙養(yǎng)正最上乘”的讀物。
在當代,《弟子規(guī)》不僅僅被用于幼兒教育,而且被運用到中學教育,甚至是大學教育和成人教育中,遠遠超出了最初的蒙學教育范圍。
作者簡介
李毓秀(1647年—1729年),字子潛,號采三,出生于山東濰縣(即濰坊市寒亭區(qū))李家營村。李毓秀平生只考中秀才,以教書為主,從師黨成,游歷多年,精研《大學》《中庸》等,且頗有建樹,后創(chuàng)辦敦復齋講學,聽眾很多,被人尊稱為“李夫子”,是清初著名的學者、教育家;著有《四書正偽》《四書字類釋義》《學庸發(fā)明》《讀大學偶記》《宋孺夫文約》《水仙百詠》等。
【弟子規(guī)原文和翻譯】相關文章:
弟子規(guī)原文及翻譯04-04
弟子規(guī)原文及翻譯大全06-23
離騷的原文和翻譯05-25
勸學原文和翻譯01-23
勸學原文和翻譯01-26
木蘭詩原文和翻譯01-06
張詠勸學原文和翻譯04-14
望岳翻譯和原文06-20
《孫權(quán)勸學》翻譯和原文02-17
《孫權(quán)勸學》的原文和翻譯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