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杜甫《木皮嶺》一詩的考古價值
《木皮嶺》是唐朝著名文學家杜甫的作品之一,出自《全唐詩》。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杜甫《木皮嶺》一詩的考古價值,歡迎閱讀!
杜甫《木皮嶺》
首路栗亭西,尚想鳳凰村。 季冬攜童稚,辛苦赴蜀門。
南登木皮嶺,艱險不易論。 汗流被我體,祁寒為之暄。
遠岫爭輔佐,千巖自崩奔。 始知五岳外,別有他山尊。
仰干塞大明,俯入裂厚坤。 再聞虎豹斗,屢局風水昏。
高有廢閣道,摧折如短轅。 下有冬青林,石上走長根。
西崖特秀發(fā),煥若靈芝繁。 潤聚金碧氣,清無沙土痕。
憶觀昆侖圖,目擊懸圃存。 對此欲何適,默傷垂老魂。
唐代現(xiàn)實主義的大詩人杜甫乾元二年(公元759)秋冬之際“去華適秦”繼而“去秦入蜀”,在“一歲四行役”遠赴成都的過程中,寫下了這首詩。杜甫當年正是從今天的甘肅成縣沿著徽縣木皮嶺由隴入蜀的。我們不妨先賞析這首長詩,同時探討這首詩歌的考古價值。
首句“首路栗亭西,尚想鳳凰村。季冬攜童稚,辛苦赴蜀門!痹娙耸紫冉涍^甘肅成縣的店村、橫川(現(xiàn)在更名紅川鎮(zhèn))一線前往栗亭鎮(zhèn),他還想念著鳳凰村。鳳凰村就是今天成縣的店村鄉(xiāng)。詩人在寒冷的冬天帶著妻兒遠去蜀地,其艱難辛苦不言而喻。
“南登木皮嶺,艱險不易論。 汗流被我體,祁寒為之暄。”木皮嶺:屬于古橫山、南岳山系即今徽縣的栗川鄉(xiāng)栗亭村南10里的木蘭花掌,屬于秦嶺的一部分。木皮嶺,因山上多生木蘭,其皮為中藥厚樸,俗名木皮,因此得名木皮嶺。時當臘月,天氣嚴寒,但因作者和家人走得汗流浹背,反倒覺得天氣暖和了。
“遠岫爭輔佐,千巖自崩奔。 始知五岳外,別有他山尊!贝说卦评p霧繞,萬山簇擁,象征古代天下賢人云集于此,來輔佐帝王。所以才有后邊的一句:才知道五岳之外還有更尊貴的名山―古昆侖山,那就是今天甘肅成縣的雞峰山。
詩圣目睹了夏禹玄圃之地的尊貴,一語道破天機,夏禹玄圃之地即古昆侖,是華夏民族開天辟地的第一座岳山,俗稱岳首。當然,漢武帝封的五岳與古帝封的岳首相比,自然遜色了許多。此時我們茅塞頓開,原來華夏文明的發(fā)祥地就在這里,姜子牙曾經學道的昆侖山并不是虛構的,就是現(xiàn)在甘肅成縣的雞峰山!
“仰干塞大明,俯入裂厚坤。 再聞虎豹斗,屢局風水昏。高有廢閣道,摧折如短轅。下有冬青林,石上走長根”緊承上句,詩中以驚人之句狀寫此山之高險,站在嶺腰環(huán)顧四周,但見群峰奔涌,爭來擁簇;仰頭望去,山巔橫亙,塞滿整個天空;俯首下視,深淵萬丈,切開了厚厚的地層。山中風水昏昏,虎豹爭斗。高壁間殘留著七零八落的廢棧道,正如詩仙說的“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雖值寒冬,茂密的冬青樹頑強的生長著,樹根在頑石間盤桓。
“西崖特秀發(fā),煥若靈芝繁。 潤聚金碧氣,清無沙土痕!蔽餮掠钟猩徎ǘ,懸于半空之間,狀若蓮花。洞內礦泉清洌,居民往往作為神水用以療疾,自然聚集著金碧輝煌的氣息,如入仙境,一塵不染。
“憶觀昆侖圖,目擊懸圃存。 對此欲何適,默傷垂老魂!
結句是點睛之筆。詩人回憶曾經看到過巍峨雄偉的上古昆侖圖,今日真的看到了,古昆侖山上的玄圃就在眼前,真是感慨萬千!渡裣蓚鳌吩唬骸袄,名玄圃”!渡胶=浳鞔稳洝吩唬骸袄鲋,實惟帝之下都,……南望昆侖,其光熊熊”。昆侖的真面目難以見到,于是傳說紛起,越傳越神。《楚辭》說:“登昆侖兮食玉英”。《淮南子地形》:“昆侖之丘,或上倍之,是謂涼風之山,登之而不死;蛏媳吨侵^懸圃,登之乃靈,能使風雨;蛏媳吨司S上天,登之乃神,是謂太帝之居!彪m有夸大之辭,但絕對不是杜撰,難怪太史公說:“今自張騫使大夏之后也,窮河源,惡睹《本紀》所謂昆侖者乎?”《大宛列傳》昆侖成為幻象,無處可尋!但詩圣在甘肅成縣入蜀的路上,發(fā)現(xiàn)了神話傳說中的昆侖山?上ё约豪狭藷o法考證還原這一段歷史的真實面目,才有“對此欲何適,默傷垂老魂”的感慨!
中國上古史最大的謎團莫過于昆侖山了:它到底在哪里?有人說“昆侖”二字為“巴比侖”之訛,說昆侖山在西亞,此說十分可笑。甘肅大地灣文化上限約距今7850年左右,那一帶正是伏羲的出生地,與伏羲女媧到那里避洪水相符。近東的大洪水,據(jù)黑海古城的測年資料,恰在7800年前,世界許多民族記憶中的毀滅世界的大洪水,應發(fā)生在7800年前。劫后余生的人們必然在地勢很高的地方――高山上躲過洪水,這些高山成為人們感恩的對象。有人主張昆侖在四川,即岷山主峰。這與《水經注》“昆侖墟在西北”相矛盾。應該說,中國上古神話傳說的中心是秦嶺,其最著名的昆侖山就在甘肅成縣,據(jù)此推斷出,這座高山就是現(xiàn)在成縣的雞峰山!
創(chuàng)作背景
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杜甫認識到安史之亂源于朝廷腐敗,毅然棄去華州司功參軍的小官,開始了下半生漂泊流浪的生活,這一年他48歲。這年初秋,杜甫攜家人來到秦州成紀縣(今甘肅省天水市)投靠親戚。但因生活艱難,三個月后他們再度南下,準備落腳到成州同谷縣(今甘肅省隴南市成縣)。然而同谷的生活更加艱苦,迫不得已,十二月初杜甫一家人遠赴成都,投靠遠方的友人。秦州和成州唐時同屬隴右道,隴右的大地沒能留住杜甫,但不到半年的時間里,他創(chuàng)作了110首詩,《木皮嶺》為其中之一。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宋以后被尊為“詩圣”,與李白并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yōu)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于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于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郁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杜甫《木皮嶺》一詩的考古價值】相關文章:
杜甫詩03-27
杜甫的詩11-08
杜甫的詩及賞析04-09
(推薦)杜甫的詩09-27
杜甫的詩【推薦】09-28
杜甫的詩[優(yōu)選]10-01
杜甫的詩[精品]10-06
杜甫的詩介紹11-24
杜甫的寫景詩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