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杜甫 《春望》詩歌翻譯及賞析
杜甫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參考譯文1】
國家已經(jīng)破碎不堪,只有山河還在。長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經(jīng)過叛軍的燒殺搶掠,早已滿目荒涼,到處長著又深又密的草木。雖然春花盛開,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讓人流淚,覺得花好像也在流淚;雖然到處是春鳥和鳴,但心里由于和家人離別而憂傷,聽了鳥鳴,不僅不高興,還讓人驚心。戰(zhàn)亂持續(xù)了很長時間了,家里已久無音訊,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萬兩黃金那么寶貴。由于憂傷煩惱,頭上的白發(fā)越來越稀少,簡直連簪子也戴不了了。
【參考譯文2】
故國淪亡,空留下山河依舊,春天來臨,長安城中荒草深深。感嘆時局,看到花開也不由得流下眼淚,怨恨別離,聽到鳥鳴也禁不住心中驚悸。戰(zhàn)火連綿,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書珍貴,足抵得上萬兩黃金。痛苦中我的白發(fā)越搔越短,簡直要插不上頭簪。
【韻譯】:
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
春天來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傷國事面對繁花,難禁涕淚四濺,
親人離散鳥鳴驚心,反覺增加離恨。
立春以來戰(zhàn)火頻連,已經(jīng)蔓延三月,
家在鄜州音訊難得,一信抵值萬金。
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發(fā)越搔越短,
頭發(fā)脫落既短又少,簡直不能插簪。
賞析:
公元755年11月,安祿山在范陽(今北京西南)發(fā)動兵變,次年6月就攻進長安。唐玄宗倉惶出逃西蜀。當時杜甫正護送家眷到鄉(xiāng)下避難。當他聽說太子李亨7月在靈武(今寧夏靈武)即位(廟號肅宗),立即從鄜州(今陜西富縣)羌村動身投奔新朝廷。中途,被叛軍俘獲,解送淪陷的長安,直到757年4月才逃脫,到達鳳翔(今陜西鳳翔)的肅宗朝廷。這期間,他觸景生情,感慨國事,寫下了諸如《月夜》、《哀王孫》、《悲陳陶》、《悲青坂》、《塞蘆子》、《哀江頭》、《對雪》和《春望》等名篇!洞和樊攲懹757年1月,他逃離長安的前夕。詩篇集中抒發(fā)了詩人傷悼國家殘破、眷念親人離散生死不知,“感時”與“恨別”交織的滿腔愁情.
全詩以“望”字貫穿始終。詩題“春望”,就是望春。作者面對大地回春的自然季節(jié)而觸景生情,企盼恢復國家安定繁榮的局面。
首聯(lián)承接題目,寫春日遠望所見的總印象。國都淪陷,山河依舊,人事全非!俺谴骸,承“山河在”,都城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春天。“草木深”則接“國破”而言,人民逃難離散,草木任其瘋長,一片荒涼。這兩句都用了轉折法,但上句是逆折,下句是順折,章法顯出變化。“國破”的斷垣殘壁與“城春”的生機蓬勃構成鮮明的對比。這一對比,突出勾畫了長安城淪陷后的破敗景象,寄寓了詩人感時憂國的深沉感慨。
頷聯(lián)由遠望收到眼前,把全景推向特寫鏡頭。各注本對這兩句的理解有分歧。焦點在于,究竟是誰“濺淚”,誰“驚心”。一種解釋是詩人自己對花而濺淚,聞鳥而驚心。另一種解釋則認為句中的主語是“花”,是“鳥”;ㄒ颉案袝r”在濺淚,鳥為“恨別”而驚心。這看似不合理,其實是用了移情法。花、鳥本是自然物,現(xiàn)在由于詩人的特殊心境,把自己的感受移加到它們身上,覺得它們也通人情;ǘ浜,是感傷時局在落淚,鳥兒跳躍,是因為生死別離而心緒不寧。這樣寫,比直抒自己內(nèi)心如何如何,意味更濃郁,效果更強烈。如同說“天地含愁,草木同悲”那樣,寫的就不僅僅是個人的感受,而是表現(xiàn)當時遭受戰(zhàn)亂之苦的許多人的共同感受。不采用特殊的表現(xiàn)手法,就難以恰切形容。
頸聯(lián)又因遠觀、近察,從翹首望轉低頭思,感情也自然地從傷悼國破過渡到思念親人。表現(xiàn)手法上,也就從寓情于景,轉為直抒胸臆了。“連三月”指戰(zhàn)禍延續(xù)到三月,即寫本詩的時間。有些注本,說是“指當年的正月、二月和三月”;蛘f指整個春季。事實上,安史叛亂是前年的十一月開始的,杜甫受困長安也有七八個月了。他說過:“去年潼關破,妻兒隔絕久”(《述懷》),“數(shù)州消息斷,愁坐正書空”(《對雪》)。詩人身陷長安,妻兒、弟妹的生死不明,才發(fā)出“家書抵萬金”的慨嘆。解詩太實,往往曲解原意。
尾聯(lián)堪稱神來之筆。寥寥十字,使一位愁緒滿懷的白發(fā)老人的形象兀立在讀者眼前。作者望春,并沒有得到到任何快慰,卻為“感時”、“恨別”所困,終至煩躁不安,頻頻抓撓頭發(fā)。盡管詩人這時才四十五歲,但因終日愁情熬煎,頭發(fā)愈來愈少,簡直連簪子也插不上了。從章法上看,這一聯(lián)是把前面分別抒寫的“感時”、“恨別”兩種感情統(tǒng)一起來,收結全篇。作者選用搔發(fā)這一下意識動作把滿腔的愁情變成了可見可感的生動形象,很自然地引導讀者進入詩的意境,產(chǎn)生共鳴。
杜甫在詩中把家愁同國憂交織起來,深刻地表現(xiàn)了正直知識分子的個人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命運休戚相關,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意義,正是“沉郁頓挫”的精神實質。
它表現(xiàn)的不是一個人、也不是一代人的家國之痛,而是概括了我國知識分子的憂患意識。那就是愛祖國、愛自己的民族,把個人的命運依附于國家民族的興衰變革之中。因而古今無數(shù)有識之士曾為振興中華、造福人民而憂而憤,直至獻出一切。這正是《春望》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具有“沉郁頓挫”藝術魅力的根本原因 !
這首詩以“春”為背景,以“望”為線索,由景入情,情景交融。前四句主要是寫春望之景,睹物傷懷。首聯(lián)情寓景中,頷聯(lián)移情于景。后四句主要是寫春望之情,憂國思家。頸聯(lián)借物言情,尾聯(lián)以人傳情。此詩結構巧妙,各聯(lián)之間注意呼應勾連,層層相因,渾然一體。詩歌以國憂家愁為情感底蘊,風格沉郁悲涼,而又是以景、事、人的形象傳達情感意蘊,因此又有意在言外、含蓄蘊藉的效果。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是詩人杜甫的一種悲傷,杜甫生于盛唐時期,見證了唐朝最繁榮的一面,而他同時又經(jīng)歷了唐朝由盛轉衰的過程,國仇家恨困擾著他。但是杜甫雖然想要改變這種局面,卻無可奈何,因此表達了一種悲傷和無奈的憂愁 。
【杜甫 《春望》詩歌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杜甫《春望》原文翻譯及賞析11-01
杜甫春望原文翻譯以及賞析09-24
《春望》杜甫唐詩注釋翻譯賞析10-03
杜甫詩《春望》原文翻譯賞析08-23
杜甫《春望》全詩翻譯與賞析08-14
杜甫《春望》翻譯06-09
杜甫春望賞析10-30
杜甫《春望》的賞析06-08
杜甫《春望》賞析09-17
杜甫《春望》全詩翻譯與賞析優(yōu)秀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