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觀滄海分層賞析
《觀滄!肥遣懿佟恫匠鱿拈T行》的首章。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biāo)題,《觀滄!愤@個題目是后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后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歌的附文,跟詩的內(nèi)容沒有聯(lián)系。
賞析中華古典詩歌理當(dāng)知人論世。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年)八月,曹操借許攸之計,揮鞭北指,以少勝多,大破盤踞在我國東北部的烏桓族(當(dāng)時遼東半島上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及袁紹的殘余勢力,統(tǒng)一了北方。是年九月,曹操在歸途中登上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東亭縣西南的大碣石山。此山現(xiàn)已不存,相傳已沉入大海),觀看滄海壯麗景色。此時,曹操躊躇滿志,意氣昂揚,揮筆即書,便有了《觀滄!芬辉。
這首詩寫景由近及遠(yuǎn),由實到虛,動靜結(jié)合,虛實并用,層次分明,狀盡大海浩淼無垠、吞吐日月的宏大氣勢,實際上是極寫詩人那如“滄海”般的情懷,抒發(fā)了詩人決心消滅所有殘敵,誓統(tǒng)中國的壯志豪情。建議讀者不妨在文本閱讀在中,按照詩人暢懷獨立大海之濱,“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抒發(fā)了什么”的創(chuàng)作思路來賞析這篇千古名作。
詩的正文可分三層:
詩的開頭二句“東臨碣石,以觀滄海”,交代詩人觀海的地點,這是繼承《詩經(jīng)》中直陳其事的寫法,顯得很質(zhì)樸。滄海,即大海,這兩句的意思是“我向東登上碣石山,以便來把滄海觀。”這兩句點出了詩人觀望滄海的地點——碣石山,其中的“臨”、“觀”二字,傳達出了詩人躍馬揚鞭,高瞻遠(yuǎn)矚的昂揚氣概。滄海,又可理解為英雄詩人對滄海桑田的感慨。此時的曹操所向披靡,得勝而歸,躊躇滿志,意氣昂揚,雄心勃勃,氣吞山河,一副“得志才子”的形象(遠(yuǎn)非后來赤壁敗戰(zhàn),失魂落魄的曹丞相所能比)。
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 以下六句描寫詩人憑海觀景所見。海水蕩漾,是動態(tài);山島聳立,是靜態(tài),相互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yán);再寫草木,仍然是靜態(tài),次及“洪波”,又回到動態(tài),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這一層全是寫實景。
此時的曹操看到的一切景象,都如同他此刻的心情一樣美好。“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fēng)蕭瑟,洪波涌起。”何:何其,多么。澹澹:水波蕩漾的樣子。 竦峙:高高聳立。 竦,同“聳”,高。峙:立。蕭瑟:秋風(fēng)吹動草木的聲音。洪:大。意思是“海水蕩漾多么遼闊,山島聳立于水的中間。樹木蔥蔥遍地生,百草繁密又茂盛。陣陣秋風(fēng)瑟瑟響,激起大海滔天浪。”滄海勝景,在凱旋班師的曹操看來,是多么的遼闊、何等的壯麗啊!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寫的是俯瞰滄海的全景;“樹木”、“百草”二句寫的是靜景,是近看所見之景,是特寫;“秋風(fēng)”、“洪波”二句寫的是動景,是遠(yuǎn)觀所見之景,描寫先總后分,由近及遠(yuǎn),一靜一動,有力地刻畫了大海的壯闊,為下文展開想像打下了伏筆。
下接四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為第三層。詩人借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xiàn)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星漢:指銀河。這四句的意思是“匆匆遠(yuǎn)行的日月,就好像出自大海之中,燦爛無比的滿天繁星,就好像出自大海間。”這四句從兩個“若”字看,虛寫了作者的主觀感受,即詩人看到海水洶涌浩蕩所想像出的景象。
最后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既是樂府格式的附文,又巧妙地凸顯了詩人直抒胸臆之筆,意思是“慶幸慶幸多慶幸啊,我吟詩作歌抒豪情。”能遠(yuǎn)征到此,“臨”碣石山,且有閑情逸致“以觀滄海”,非勝利者莫能為之也。
《觀滄!愤@首詩的基調(diào)是蒼涼慷慨,折射出曹操非凡的胸襟氣度,詩中亦透露出些悲涼感慨之意,耐人尋味,歷來被視為“建安風(fēng)骨”的代表作。這首詩表象句句寫景,實際句句抒情。境由心生,同樣的景物入各人眼,經(jīng)思考提煉成文字又是各個不同了。詩人把自己遠(yuǎn)眺大海時涌上心頭的那種豪情壯志寄寓在景物的描寫之中,“一切景語皆情語”(王國維語),本詩很好的體現(xiàn)了寫景詩的這一特點,堪稱寫景詩的上品,也應(yīng)是詩歌、散文等文學(xué)作品寫景和我們作文寫景狀物的典范,很值得大家細(xì)品、學(xué)習(xí)和借鑒。
【觀滄海分層賞析】相關(guān)文章:
《觀滄!焚p析05-25
觀滄海的賞析07-28
《觀滄海》的賞析08-14
賞析《觀滄海》09-22
觀滄海的賞析初中08-08
《觀滄海》詩歌賞析10-25
《觀滄海》賞析題08-08
《觀滄海》譯文及賞析07-06
《觀滄海》原文及賞析10-25
觀滄海曹操賞析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