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觀滄!穼懽鞅尘
閱讀是一種主動的過程,是由閱讀者根據(jù)不同的目的加以調(diào)節(jié)控制的,陶冶人們的情操,提升自我修養(yǎng)。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曹操《觀滄!穼懽鞅尘埃瑲g迎大家分享。
《觀滄海》寫作背景
《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烏桓時所作。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董德松《詩中有畫畫中含情》,《初中語文課文分析集》第二冊)
《觀滄海》寄托了詩人很深的感慨,透過它我們可以看到詩人自己的胸懷。
曹操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烏桓的途中。烏桓是當時東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烏桓攻破幽州,俘虜了漢民十余萬戶。同年,袁紹的兒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結遼西烏桓首領蹋頓,屢次騷擾邊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烏桓。在這年八月的一次大戰(zhàn)中,曹操終于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這次勝利鞏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揮戈南下,以期實現(xiàn)統(tǒng)一中國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聯(lián)系起來,我們可以看出,北征烏桓對曹操來說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戰(zhàn)爭了。
而《觀滄!氛潜闭鳛趸竿局薪(jīng)過碣石山時寫的。大戰(zhàn)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一定會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
他將自己這種昂揚奮發(fā)的精神融會到詩里,借著大海的形象表現(xiàn)出來,使這首詩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成為一篇優(yōu)秀的作品。
《步出夏門行》,又名《隴西行》,屬古樂府《相如歌·瑟調(diào)曲》!跋拈T”原是洛陽北面西頭的城門,漢代稱夏門,魏晉稱大夏門。古辭僅存“市朝人易,千歲墓平”二句(見《文選》李善注)。《樂府詩集》另錄古辭“邪徑過空廬”一篇,寫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書·樂志》歸入《大曲》,題作《碣石步出夏門行》。從詩的內(nèi)容看,與題意了無關系,可見,只是借古題寫時事罷了。詩開頭有“艷”辭(序曲),下分《觀滄海》、《冬十月》、《土不同》、《龜雖壽》四解(章)。當作于建安十二年(207)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
東漢末年,正當軍閥逐鹿中原之時,居住在遼西一帶的烏桓強盛起來,他們南下攻城掠地,成為河北一帶的嚴重邊患。
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毀了袁紹在河北的統(tǒng)治根基,袁紹嘔血而死,其子袁譚、袁尚逃到烏桓,勾結烏桓貴族多次入塞為害。
當時,曹操處于南北夾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盤踞荊襄的劉表、劉備,北有袁氏兄弟和烏桓。為了擺脫被動局面,曹操采用謀士郭嘉的意見,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師北征,五月至無終,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后接受田疇建議,斷然改道,經(jīng)徐無山,出廬龍塞,直指柳城,一戰(zhàn)告捷。
九月,勝利回師,途經(jīng)碣石等地,借樂府《步出夏門行》舊題,寫了這一有名的'組詩。詩中描寫河朔一帶的風土景物,抒發(fā)個人的雄心壯志,反映了詩人躊躇滿志、叱咤風云的英雄氣概。
關于曹操東臨碣石,過去多以為是北征烏桓去時的事,其實,這種看法與史實不符,不可置信。
我們用《三國志》《武帝紀》和《田疇傳》的記載來核對,曹操當時是在北征烏桓的歸途中登上碣石的,因為去時逢大水,傍海大道不通,他只好改道走徐無山那條小路前往遼西。“九月,公引自柳城還,……十一有至易水”,他應在這年(207)九月或十月初“臨碣石”、“觀滄!。
至于碣石山位于現(xiàn)今何處,目前學術界尚有爭議,或以為此山已沉入現(xiàn)今河北省樂亭縣境的大海中,或以為就是現(xiàn)今河北省昌黎縣北的碣石山。不管怎樣,在曹操登臨時,它應是傍海一帶較高的石山。
拓展
《觀滄!分械臏婧T谠谀睦?
滄海,指大海。以其一望無際、水深呈青蒼色,故名。亦指我國古代對東海的別稱。
東海屬于江蘇省連云港市東?h。
東?h為“百庫之縣”,共興建大中小型水庫63座,總庫容為8.9億立方米,其中石梁河水庫和安峰山水庫分別為全省第一和第四大水庫。
東海具體位置指中國大陸以東、日本九州以西、黃海以南、臺灣以北的海域,包括黃海、朝鮮海峽。東海位于中國大陸和臺灣島、日本琉球群島和九州島之間。并經(jīng)對馬海峽與日本海相連,瀕臨中國的滬、浙、閩、臺4省市。
面積77萬多平方公里。多為水深200米以內(nèi)的大陸架。鹽度為31-32‰,東部為34‰。海水溫度平均9.2℃。冬季南部水溫在20℃以上。
世界著名漁場之一,產(chǎn)大黃魚、小黃魚、刀魚、墨魚等。整個海區(qū)介于北緯23°00′-33°10′,東經(jīng)117°11′-131°00′之間。東海北連黃海,東到琉球群島,西接中國大陸,南臨南海。
東海南北長約1300公里,東西寬約740公里。東海海域面積70多萬平方公里,平均水深350米左右,最大水深2719米。
東海海水透明度較大,能見到水下二三十米。東海海域比較開闊,大陸海岸線曲折,港灣眾多,島嶼星羅棋布,中國一半以上的島嶼分布在這里。
曹操簡介: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市)人。
初舉孝廉,任洛陽北部尉,遷頓丘令。后在鎮(zhèn)壓黃巾起義和討伐懂卓的戰(zhàn)爭中,逐步擴充軍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為袞州牧,分化、誘降青州黃巾軍的一部分,編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都許(今河南許昌)。從此用其名義發(fā)號施令,先后削平呂布等割據(jù)勢力。官渡之戰(zhàn)大破河北割據(jù)勢力袁紹后,逐漸統(tǒng)一了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進位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lián)軍擊敗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稱帝,追尊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恢復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所統(tǒng)治的地區(qū)社會經(jīng)濟得到恢復和發(fā)展。精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書。善詩歌,《蒿里行》、《觀滄海》等篇,抒發(fā)自己的政治抱負,并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輯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太祖御軍三十余年,手不舍書。書則講武策,夜則思經(jīng)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魏書》)
上雅好詩書文籍,雖在軍旅,手不釋卷。每每定省,從容常言:人少好學,則思專,長則善忘;長大而能勤學者,唯吾與袁伯業(yè)耳。(《典論?自敘》,袁伯業(yè)名遺,袁紹從兄。)
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鐘嶸《詩品》)
翻譯: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大海。
海水多么寬闊浩蕩,碣石山高高聳立在海邊。
碣石山上樹木叢生,各種草長得很繁茂。
秋風颯颯,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濤。
日月的運行,好象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出發(fā)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象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產(chǎn)生出來的。
真是幸運極了,用歌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全詩賞析: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領大軍征伐當時東北方的大患烏桓。這是曹操統(tǒng)一北方大業(yè)中的一次重要戰(zhàn)爭。遠征途中,他寫下了樂府歌辭《步出夏門行》(屬于《相和歌?瑟調(diào)曲》)。這一組詩包括五個部分,開頭為“艷”辭,即序詩,以下各篇分別取詩句命名,依次為《觀滄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龜雖壽》。從音樂曲調(diào)上說,五個部分是一個整體,從歌詞內(nèi)容上看,四篇則可以獨立成篇。
《觀滄!肥沁@年九月曹操北征烏桓勝利班師途中登臨碣石山時所作。這首四言詩借詩人登山望海所見到的自然景物,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劃了高山大海的動人形象,更表達了詩人豪邁樂觀的進取精神,是建安時代描寫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國古典寫景詩中出現(xiàn)較早的名作之一。首二句“東臨碣石,以觀滄!,寫詩人于揮師北伐之際來到碣石山下,登高觀海。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樂亭縣西南(一說在今河北省昌黎縣西北),漢時還在陸上,面對著渤海,六朝時由于地質(zhì)變動,沉于海中。詩人登上碣石山,俯視大海,只見的:“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澹澹,水波動蕩狀。竦峙,島嶼高聳的樣子。詩人登高遠眺,舉目所及只見一望無垠的大海波搖浪涌,海中的島嶼高高矗立。這是多么遼闊、多么壯觀的景象!在歷史上,秦始皇、漢武帝都曾東巡至此,刻石觀海。如今詩人站在秦皇、漢武游蹤所到之處,居高臨下,望著水天相連的蒼茫大海和海中高聳的島嶼,想到中原地區(qū)已經(jīng)平定,北伐烏桓也已取得決定性勝利,北方統(tǒng)一即將實現(xiàn),心情該是何等激奮!這時,詩人的目光注視著海上的島嶼,眼前是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睒淠景俨,生長十分繁茂,一陣蕭瑟的秋風吹過,海面上涌起滾滾的波濤。盡管蕭瑟的秋風給人以悲涼蕭殺之感,但是疾風勁草,方顯其英雄本色;洪波洶涌,愈見其生命不息!這是對自然環(huán)境的真實描繪,也是詩人主觀感受的具體寫照。曹操在取得一連串的戰(zhàn)爭勝利之后,他覺得自己的雄圖偉業(yè)猶如這樹木百卉一樣,生機勃發(fā),也為這洪波涌起的大海,充滿生命的活力。以下,詩人又展開其豐富的想象,進一步描繪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星漢的宏偉氣魄和博大胸懷!叭赵轮,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比赵碌倪\行好象出沒于大海的懷抱之中,燦爛的銀河群星好象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內(nèi)。請看,這就是大海的氣魄,大海的胸懷。真是太壯觀、太奇?zhèn)チ恕?/p>
《觀滄!芬辉娙獙懢,其中并無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詞,但是誦讀全詩,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詩人的情懷。通過詩人對波濤洶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動描繪,使我們仿佛看到了曹操奮發(fā)進取,立志統(tǒng)一國家的偉大抱負和壯闊胸襟,觸摸到了作為一個詩人、政治家、軍事家的曹操,在一種典型環(huán)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動。全詩語言質(zhì)樸,想象豐富,氣勢磅礴,蒼涼悲壯,為歷代讀者所激賞。沈德潛在《古詩源》中評論此詩“有吞吐宇宙氣象”。這是很精當?shù)摹?/p>
【曹操《觀滄!穼懽鞅尘啊肯嚓P文章:
曹操觀滄海寫作背景08-23
曹操《觀滄!穼懽鞅尘霸斀08-31
《觀滄!穼懽鞅尘11-29
觀滄海寫作背景08-27
觀滄海的寫作背景11-01
曹操《觀滄海》寫作特點09-18
《觀滄!穼懽鞅尘凹百p析09-16
《觀滄!穼懽鞅尘凹皩懢疤攸c10-04
曹操《觀滄海》賞析-寫作技巧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