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滄!方虒W案例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觀滄!钒咐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朗讀,讓學生感受詩人的博大胸懷和豪情壯志,體會詩人的感情;
3.了解詩中幾個作為文言知識的字詞句;
4.會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
學習和理解借景抒情或寫景抒情的寫法,(教學目標2)
教學難點:
景物描寫中如何蘊涵了詩人的博大胸懷和理想。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方法:朗讀感受----體會品味----理解領悟----背誦積累
教學構思:
葉圣陶說“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的思想,“三分詩七分讀”本首詩安排一課時,以“誦讀”貫穿學詩的全過程,整個教學過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以“感受語言,觸發(fā)語感;品味語言,領悟語感;積累語言,積淀語感”為線索,針對七年級學生文化底蘊薄弱,詩詞形象思維能力差等特點,利用多媒體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等優(yōu)點,營造詩歌氣氛,調動學生的情感,加深學生對詩的內容的理解,通過本詩的教學使學生理解借景抒情的手法,初步了解詩人廣闊胸襟和豪邁氣慨在詩中是如何體現的。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fā)興趣
在我國的歷史人物中有一位文武全才的英雄,他不但征兵代隊成為中原霸主,而且還創(chuàng)作出許許多多的千古傳誦的詩詞,這個人就是曹操,魯迅稱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師,他這個人不但是政治家、軍事家,而且是位優(yōu)秀的詩人,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作品《觀滄!
在中國古典文學發(fā)展歷史上,這是第一首山水詩。大海是沒有生命、沒有感情的,但作者卻把它寫得有聲有色,有形有情。
二、視頻感觀,學生初識曹操
播放視頻《曹操煮酒論英雄》片段,以曹操對“英雄”的看法導入課文。學生觀看視頻,然后齊讀曹操的“大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也。”從中了解曹操的雄心壯志。
三、簡介作者和時代背景(結合課下注釋①)
《觀滄海》是曹操《步出夏門行》的首章。東漢建安年間,曹操借許悠之計,以少勝多,擊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對手--大軍閥袁紹。袁紹殘部逃到烏桓(當時遼東半島上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想得到烏桓的支持,以求東山再起。曹操乘勝追擊,征討烏桓。東漢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揮鞭北指,所向披靡,大敗烏桓。歸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東亭縣西南的大碣石山。此山現已不存,相傳已沉入大海),觀看滄海壯麗景色。此時,曹操躊躇滿志,意氣昂揚,揮筆即書,便有了《觀滄!芬辉。
(時代背景的介紹,有助于學生正確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詩歌蘊含的主旨和詩人遠大的抱負,營造讀詩的氛圍)
四、學生自由朗讀,初步整體感知文本
要求:大聲朗讀,讀準字音,以自己的理解讀出感情。
(感受語言,觸發(fā)語感)
五、全班齊讀
正音,掃除閱讀障礙
六、范讀
(錄音帶鮑國安朗誦《觀滄!坊蚪處煼蹲x)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七、學生模仿讀
請同學們模仿錄音帶或老師將這首詩至少再讀2遍。(要求:能初步把握詩歌的情感基調)
八、全班齊讀
(指導學生把握全詩的節(jié)奏及語調、情感,然后齊讀課文。)
九、自主鑒賞
(1)找出自己最欣賞的詞語和詩句,并點評。
(2)和同座交流自己的欣賞和點評
十、師生共同賞析
學生自主鑒賞的詞語和詩句,要求能大聲、有感情地朗讀出來;最好能加以點評,老師引導。
十一、學生理解詩歌的主旨,領悟其中的情懷
1、誦讀《觀滄!愤@首詩是怎樣表現作者的寬大胸襟的?
學生分組討論:詩人在詩中表達何種情懷?
2、師生答問中分析詩的意境與情懷。
主要明確: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詩人通過勾畫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了開闊的胸襟,抒發(fā)了統(tǒng)一中國建功立業(yè)的抱負。
詩的開頭二句“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滄海,即大海,這兩句的意思是“我向東登上碣石山,以便來把滄海觀。”這兩句點出了詩人觀望滄海的地點--碣石山,其中的“臨”、“觀”二字,傳達出了詩人躍馬揚鞭,高瞻遠矚的昂揚氣概。此時的曹操所向披靡,得勝而歸,躊躇滿志,意氣昂揚,雄心勃勃,氣吞山河,一副 “得志才子”的形象(遠非后來赤壁敗戰(zhàn),失魂落魄的曹丞相所能比)
以下六句實寫觀海之所見,此時的曹操看到的一切景象都如同他此刻的心情一樣美好。“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何:何其,多么。澹澹:水波蕩漾的樣子。竦峙:高高聳立。竦,同“聳”,高。峙:立。蕭瑟:秋風吹動草木的聲音。洪:大。意思是“海水蕩漾多么遼闊,山島聳立于水的中間。樹木蔥蔥遍地生,百草繁密又茂盛。陣陣秋風瑟瑟響,激起大海滔天浪。”滄海之景,在曹操看來,是多么的遼闊、壯麗啊!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寫的是俯瞰滄海的全景;“樹木”、“百草”二句寫的是靜景,是近看所見之景,是特寫;“秋風”、“洪波”二句寫的是動景,是遠觀所見之景,描寫先總后分,由近及遠,一靜一動,有力地刻畫了大海的壯闊,為下文展開想像打下了伏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星漢:指銀河。這四句的意思是“匆匆遠行的日月,就好像出自大海之中,燦爛無比的滿天繁星,就好像出自大海間。”這四句是虛寫,寫的是詩人看到海水洶涌浩蕩所想像出的景象。
寫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寫的是實景,后四句寫的虛景。這首詩借景抒情,將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志融合在一起,詩人以滄海自比,開闊的意境,雄渾的氣勢,也是詩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的表現,詩里洋溢著飽滿的激qing,思想又很含蓄。
(結合課下注釋,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意識,放手讓學生探討、爭辯、歸納、體會、品味,最好能在自主學習中探究出結論,達到共識。)
十二、學生再次大聲朗讀
[通過朗讀,體會到作者的壯志豪情與景物描寫的融合(景 + 想象與夸張 + 具體形象--→壯志豪情)。]
十三、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總結
這首詩寫景由近及遠,由實到虛,動靜結合,虛實并用,層次分明,狀盡大海浩淼無垠、吞吐日月的宏大氣勢,實際上是極寫詩人那如“滄海”般的情懷,抒發(fā)了詩人決心消滅所有殘敵,誓統(tǒng)中國的壯志豪情。
全詩句句寫景,實則句句抒情,詩詞人把自己遠眺大海時涌上心頭的那種豪情壯志寄寓在景物的描寫之中,“一切景語皆情語”(王國維語),本詩詞很好的體現了寫景詩的這一特點,堪稱寫景詩的上品,也應是詩歌、散文等文學作品寫景和我們作文寫景狀物的典范,很值得大家細品、學習和借鑒。
十四、指導學生背誦
背誦此詩,可按照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抒發(fā)了什么”的賞析思路進行背誦。(明確作者思路后各自大聲朗讀背誦,看誰背得最快,分男女同學比賽。)
(如果有條件,從初一開始老師可以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古詩詞誦讀吟唱指導和訓練,同時讓學生們了解,古詩詞還可以和地方戲曲結合,聲情并茂的進行譜曲演繹。對于祖國的地方劇種,如評彈、京劇、昆曲等有進一步的了解。)
十五、課外知識積累:
是非成敗后人說
·“曹操一生,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筆是‘挾天子以令諸侯’,軍事上最成功的一戰(zhàn)是官渡之戰(zhàn),后果最嚴重的一次疏忽是放走劉備,失敗得最慘的一戰(zhàn)是赤壁之戰(zhàn),最受肯定的是他的才略,最受指責的是他的人品,最有爭議的是他的歷史功過,最沒有爭議的是他的文學成就。” --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的評論。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毛澤東詞
十六、小組拓展延伸學習(任選其一)
比較曹操的詩《龜雖壽》與《觀滄海》,請學生體會兩首詩的相同點,加深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毛澤東的《沁園春·雪》與《觀滄!繁容^,體會兩首詩詞的意境和情懷
教學反思:
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但全詩卻沒有一句是直接寫情的詩句,而是情寓于景中,《觀滄海》顯然描繪的是秋景,但難就難在秋景中如何寄托著“情”,這需要指導學生體會“詩言志”、“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的文學主張,體會詩不是為寫景而寫景的,寫景是為抒情服務的這一本質特點。
從學生的認知情況來看,學本詩時,學生剛升入初中,以前并沒有深入學過借景抒情的寫法,很難體會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所寄寓的 “志”:大海吞吐日月星辰,象征曹操所具有的消滅北方割據勢力,統(tǒng)一北方的豪邁氣概和雄心壯志。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通過同學們的反復誦讀,從整體上感知這首詩的壯志豪情,通過小組討論確定完成對目標的學習與交流,充分發(fā)揮學生們學習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讓他們能從中體味到學習的成就感。
古詩詞的誦讀吟唱盡管對于學生來說,還只是剛剛嘗試,而且要字正腔圓的吟唱出古詩詞還有很大的難度,但在我指導學生誦讀吟唱古詩詞的過程中,我發(fā)現學生同時也對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產生了相當濃厚的興趣,激發(fā)了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擴大了知識見聞,陶冶了思想情操,可謂是一舉兩得。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古詩詞博大精深,其中的學問有待我們后人去研習,在今后的古詩詞教學中,我愿意為她“衣帶漸寬終不悔”!
【《觀滄!钒咐肯嚓P文章:
《觀滄!方虒W案例06-09
《觀滄!氛f課稿07-11
觀滄海 譯文09-07
觀滄海的譯文11-05
觀滄海的體裁06-24
《觀滄海》賞析05-25
《觀滄!吩08-15
觀滄海的賞析07-28
觀滄海的意思05-17
《觀滄!返馁p析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