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歸園田居·其三原文及賞析 推薦度:
- 歸園田居其三課文賞析 推薦度:
- 歸園田居·其三賞析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歸園田居·其三》賞析
《歸園田居》是晉宋之際文學(xué)家陶淵明的組詩作品,共五首(一本作六首)。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歸園田居·其三》賞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陶淵明是兩晉文壇成就最高的作家,在詩歌、散文、辭賦的創(chuàng)作上別開生面。
陶淵明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其隱逸文化總的風(fēng)格有三:其一是柔,其二是淡,其三是遠。他的創(chuàng)作開創(chuàng)了田園詩的體系,使中國古典詩歌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從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歡陶淵明固守寒廬,寄意田園,超凡脫俗的人生哲學(xué),以及他淡泊邈遠,恬靜自然,無與倫比的藝術(shù)風(fēng)格;同時對陶淵明歸隱田園的原因以及他的隱居生活情況進行研究分析。本詩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通過本詩的鑒賞即可領(lǐng)略陶淵明田園詩的風(fēng)采一二。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南山”在中國古籍中是一個出現(xiàn)頻率很高的詞,泛指在南邊的山,特指秦嶺山,具體來說指的是秦嶺山的終南段。歷史上因為秦嶺山脈位于唐代長安都城以南,故稱為南山!澳仙健痹诒姸嘣娫~中的,多指宏大、久遠,如“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又如“壽比南山”等。而在此詩中又有暗喻朝廷的意思!安菔⒍姑缦 保笆ⅰ迸c“稀”的對比實則是朝廷的奸臣當?shù)琅c忠良難存。這兩句平淡至極,像似閑談,卻親切入題。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草盛豆苗稀就得理,所以一早就下地了,又是一句平淡的紀實。細品“理荒穢”三字,喻“草”為“荒穢”,作者心中的厭惡之情溢于言表。在陶淵明看來,這些荒草像極了社會中的黑暗、不公、爾虞我詐。許多人脫離了自然的生活方式,玩弄智巧,爭奪利益,不能自拔。于是天下戰(zhàn)亂紛起,流血無盡。不是每個人都能“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堅守著自己的寧靜,表明陶淵明把自耕自食看做是每個人都應(yīng)遵循的根本道理。所以,“理荒穢”,亦包含了以自耕自食的生活方式糾治整個社會的“蕪穢”之深意!皫г潞射z歸”,勞動歸來的詩人雖然獨自一身,卻有一輪明月陪伴。月上枝頭,干完了一天的活,帶著充實的成就感,涼風(fēng)習(xí)習(xí),肩扛鋤頭,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歸耕圖啊!其中洋溢著詩人心情的愉快和歸隱的自豪!胺N豆南山下”平淡之語,“帶月荷鋤歸”優(yōu)美之句;前句實,后句虛。全詩在平淡與幽美、實景與虛景的相互補襯下相映生輝,柔和完美。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峽”“長”“沾”一連串的形容詞,表現(xiàn)了詩人深陷田園生活,忘情世外,悠然自樂。詩人既表達了他對現(xiàn)實政 治的看法,又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在污濁混亂的社會中,潔身自好,躬耕田園,才是一種可取的選擇,勞作生活中包含著豐富的人生樂趣。忙時種植收獲,閑來杯酒自娛,縱身大化,忘情世外,這就是真正的“人生行樂”。
全詩的語言樸素、平淡,自然隨口而出,不見絲毫修飾,但又清新怡然、富于情趣,平淡和詩意的醇美和諧地統(tǒng)一起來,形成“陶詩”平淡、醇美的藝術(shù)特色。
陶淵明詩的情趣來自于寫意。年幼時,家庭衰微,九歲喪父,與母妹三人度日。受時代思潮和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yǎng)了“猛志逸四!焙汀靶员緪矍鹕健钡膬煞N不同的志趣。陶淵明少年時期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大志,然而為官的十三年,卻是他為實現(xiàn)“大濟蒼生”的理想抱負而不斷嘗試、不斷失望、終至絕望的十三年。最后賦《歸去來兮辭》,表明與上層統(tǒng)治階級決裂,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決心。陶淵明辭官歸故里,過著“躬耕自資”的生活。夫人翟氏,與他志同道合,安貧樂賤,“夫耕于前,妻鋤于后”,共同勞動,維持生活,與勞動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關(guān)。歸田之初,生活尚可!胺秸喈,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臨死時,他在給自己寫的《擬挽歌辭三首》中說:“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表明他對死亡看得那樣平淡自然。陶淵明性格的本質(zhì)特征是追求心靈的最大自由和心態(tài)的閑適優(yōu)雅,仕宦生活不符合他崇尚自然的本性。
陶淵明處于一個崇尚自由、玄風(fēng)扇熾的時代,政 治上的篡奪和殺伐使一意尋求避禍全身的士人極易形成隱逸的品格。陶淵明隱逸性情的形成,應(yīng)當說與東晉士族文人這種普遍企羨隱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風(fēng)尚不無關(guān)系。就是這種崇尚自然、悠然灑脫的天然稟賦,使他不堪“為五斗米向鄉(xiāng)里小兒折腰”,而最終掛官歸田。陶淵明的詩中蘊藉著詩人太多的失望和悲慨,可以看出詩人也曾為是否歸田有過痛苦的徘徊和猶豫,但終究“愛丘山”的夙愿壓倒了“逸四海”的猛志,他終于找到了他最終的路――歸隱田園。所以說,他的歸隱是社會現(xiàn)實使然,是他的思想與社會現(xiàn)實無法調(diào)和的結(jié)果。陶淵明的隱居生活并非完全出世,他隱居的本身就是對于黑暗現(xiàn)實不同流合污的一種反抗,這和逃避現(xiàn)實不一樣。詩人在農(nóng)村長期參與田間勞作,感情上越來越貼近勞動人民,更了解人民疾苦,因此,在他的詩中對勞動人民的貧寒生活以及仕途的黑暗虛偽多有反映。
雖然歸隱田園,但詩人心中并不平靜,他不愿也不可能完全拋卻社會現(xiàn)實,他將自己未盡的政 治理想寄寓詩中。在《桃花源記》里,詩人描述了一個心中的理想社會:“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重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人人都“怡然自得”。這里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勞動,大家過著富庶和平的生活。這個“世外桃源”反映了詩人美好的愿望,它和當時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是詩人對現(xiàn)實社會的一種否定。它是詩人歸田后對農(nóng)村生活實踐的結(jié)晶,是詩人思想進一步發(fā)展的結(jié)果。這也足以證明,歸隱后的陶淵明并未完全脫離現(xiàn)實。
歸園田居
其一
少無適俗韻1,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wǎng)中2,一去三十年3。
羈鳥戀舊林4,池魚思故淵5。
開荒南野際6,守拙歸園田7。
方宅十余畝8,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后檐9,桃李羅堂前10。
曖曖遠人村11,依依墟里煙12。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13,虛室有余閑14。
久在樊籠里15,復(fù)得返自然16。
其二
野外罕人事17,窮巷寡輪鞅18。
白日掩荊扉19,虛室絕塵想20。
時復(fù)墟曲中21,披草共來往22。
相見無雜言23,但道桑麻長24。
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
?炙敝25,零落同草莽26。
其三
種豆南山下27,草盛豆苗稀28。
晨興理荒穢29,帶月荷鋤歸30。
道狹草木長31,夕露沾我衣32。
衣沾不足惜33, 但使愿無違34。
其四
久去山澤游35,浪莽林野娛36。
試攜子侄輩37,披榛步荒墟38。
徘徊丘壟間39,依依昔人居40。
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杇株41。
借問采薪者,此人皆焉如42?
薪者向我言,死沒無復(fù)余43。
一世異朝市44,此語真不虛。
人生似幻化45,終當歸空無。
其五
悵恨獨策還46,崎嶇歷榛曲47。
山澗清且淺,可以濯吾足48。
漉我新熟酒49,只雞招近局50。
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51。
歡來苦夕短,已復(fù)至天旭52。
其六
種苗在東皋53,苗生滿阡陌54。
雖有荷鋤倦,濁酒聊自適。
日暮巾柴車55,路暗光已夕。
歸人望煙火56,稚子候檐隙57。
問君亦何為,百年會有役58。
但愿桑麻成59,蠶月得紡績60。
素心正如此61,開徑望三益62。
詞句注釋
1.少:指少年時代。適俗:適應(yīng)世俗。韻:本性、氣質(zhì)。一作“愿”。
2.塵網(wǎng):指塵世,官府生活污濁而又拘束,猶如網(wǎng)羅。這里指仕途。
3.三十年:有人認為是“十三年”之誤(陶淵明做官十三年)。一說,此處是三又十年之意(習(xí)慣說法是十又三年),詩人意感“一去十三年”音調(diào)嫌平,故將十三年改為倒文。
4.羈(jī)鳥:籠中之鳥。戀:一作“眷”。
5.池魚:池塘之魚。鳥戀舊林、魚思故淵,借喻自己懷戀舊居。
6.野:一作“畝”。際:間。
7.守拙(zhuō):意思是不隨波逐流,固守節(jié)操。
8.方宅:宅地方圓。一說,“方”通“旁”。
9.蔭(yìn):蔭蔽。
10.羅:羅列。
11.曖曖(ài):昏暗,模糊。
12.依依:輕柔而緩慢的飄升。墟里:村落。
13.戶庭:門庭。塵雜:塵俗雜事。
14.虛室:空室。余閑:閑暇。
15.樊(fán)籠:蓄鳥工具,這里比喻官場生活。樊,藩籬,柵欄。
16.返自然:指歸耕園田。
17.野外:郊野。罕:少。人事:指和俗人結(jié)交往來的事。陶淵明詩里的“人事”“人境”都有貶義,“人事”即“俗事”,“人境”即“塵世”。
18.窮巷:偏僻的里巷。輪鞅(yāng):指車馬。鞅,馬駕車時套在頸上的皮帶。
19.白日:白天。荊扉:柴門。
20.塵想:世俗的觀念。
21.時復(fù):有時又。墟曲中:一作“墟里人”。墟曲,鄉(xiāng)野。曲,隱僻的地方。
22.披:撥開。
23.雜言:塵雜之言,指仕宦求祿等言論。
24.但道:只說。
25.霰(xiàn):小雪粒。
26.莽(mǎng):草。
27.南山:指廬山。
28.。 稀少。
29.興: 起身,起床;姆x:指野草之類。形容詞作名詞。穢:骯臟。這里指田中雜草。
30.帶:一作“戴”,披。荷(hè)鋤:扛著鋤頭。荷,扛著。
31.狹: 狹窄。草木長:草木叢生。
32.夕露:傍晚的露水。沾:打濕。
33.足:值得。
34.“但使”句: 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但,只。違,違背。
35.去:離開。游:游宦。
36.浪莽:放蕩、放曠。
37.試:姑且。
38.榛(zhēn):叢生的草木;男妫簭U墟。
39.丘壟(lǒng):墳?zāi)埂?/p>
40.依依:思念的意思。
41.杇(wū ):涂抹。這兩句是說這里有井灶的遺跡,殘留的桑竹枯枝。
42.此人:此處之人,指曾在遺跡生活過的人。焉如:何處去。
43.沒(mò):死。一作“歿”。
44.一世:三十年為一世。朝市:城市官吏聚居的地方。
45.幻化:虛幻變化,指人生變化無常。
46.策:策仗,扶杖。
47.崎嶇(qí qū):形容山路不平。榛曲:指草木叢生的小路。
48.濯(zhuó):洗。
49.漉(lù):水下滲,此指用布濾酒。
50.近局:近鄰。
51.荊薪:荊柴。明燭:明亮的燭。
52.天旭:天明。
53.東皋(gāo):水邊向陽高地。也泛指田園、原野。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有“東皋”“西疇”。
54.阡(qiān)陌:原本田界,此泛指田地。
55.巾柴車:意謂駕著車子。柴車,簡陋無飾的車子。
56.歸人:作者自指。煙火:炊煙。
57.檐隙:檐下。
58.百年:一生。役:勞作。
59.桑麻:泛指農(nóng)作物或農(nóng)事。
60.蠶月:忙于蠶事的月份,紡績也是蠶事的內(nèi)容。
61.素心:本心,素愿。
62.三益:謂直、諒、多聞。此即指志趣相投的友人。語本《論語·季氏》。
白話譯文
其一
少小時就沒有隨俗氣韻,自己的天性是熱愛自然。
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羅網(wǎng),轉(zhuǎn)眼間離田園已十余年。
籠中鳥常依戀往日山林,池里魚向往著從前深淵。
我愿在南野際開墾荒地,保持著拙樸性歸耕田園。
繞房宅方圓有十余畝地,還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間。
榆柳樹蔭蓋著房屋后檐,爭春的桃與李列滿院前。
遠處的鄰村舍依稀可見,村落里飄蕩著裊裊炊煙。
深巷中傳來了幾聲狗吠,桑樹頂有雄雞不停啼喚。
庭院內(nèi)沒有那塵雜干擾,靜室里有的是安適悠閑。
久困于樊籠里毫無自由,我今日總算又歸返林山。
其二
我住在郊野外很少交住,僻巷里難聞到車馬聲響。
白天里經(jīng)常地關(guān)閉柴門,獨處在空室中不生雜想。
偏遠的村落里人情淳厚,撥開草叢不時互相來往。
相見時不談?wù)撌浪字拢徽f道桑麻的生長情況。
我種植的桑麻不斷長高,我開墾的土地日益增廣。
常擔(dān)心嚴霜雪突然早降,使桑麻也像那零落草莽。
其三
南山下田野里種植豆子,結(jié)果是草茂盛豆苗疏稀。
清晨起下田地鏟除雜草,暮色降披月光扛鋤回去。
狹窄的小路上草木叢生,傍晚時有露水沾濕我衣。
身上衣沾濕了并不可惜,只愿我不違背歸隱心意。
其四
離山澤去做官已經(jīng)很久,現(xiàn)在又返林野嘗到歡娛。
且攜著我的兒女侄子們,撥開那亂草木尋訪廢墟。
我往返在荒野墓地之間,依稀地可認出往日舊居。
房屋的井灶下留有遺跡,桑和竹殘存著枯朽干株。
我打聽在這里打柴的人:過去的居住者都到哪里?
這里的打柴人便對我說:都死光了沒有留下后裔。
三十年就改變朝市面貌,這句話可真是一點不虛!
人一生就好似虛幻變化,到最終都不免歸于空無。
其五
我懷著悵恨情拄杖回家,崎嶇的小路上長滿荊榛。
山澗里的流水又清又淺,可用來洗我足振奮精神。
濾一濾家中的新釀美酒,殺一只小雞兒招待近鄰。
日落后房屋里已經(jīng)昏暗,沒明燭也只好點燃柴薪。
歡樂時都怨恨夜間大短,不覺中又看到旭日照臨。
其六
在東邊高地上種植禾苗,禾苗生長茂盛遍布田野。
雖然勞作辛苦有些疲倦,但家釀濁酒還滿可解乏。
傍晚時分駕著車子回來,山路也漸漸地變得幽暗。
望著前村已是裊裊炊煙,孩子們在家門等我回家。
要問我這樣做是為什么?人的一生總要從事勞作。
我只希望桑麻農(nóng)事興旺,蠶事之月紡績事務(wù)順遂。
我不求聞達心愿就這樣,望結(jié)交志趣相投的朋友。
創(chuàng)作背景
陶淵明從二十九歲起開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厭惡官場,向往田園。他在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四十一歲時,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澤縣令即辭官回家。以后再也沒有出來做官。據(jù)《宋書·陶潛傳》和蕭統(tǒng)《陶淵明傳》云,陶淵明歸隱是出于對腐朽現(xiàn)實的不滿。當時郡里一位督郵來彭澤巡視,官員要他束帶迎接以示敬意。他氣憤地說:“我不愿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陶淵明天性酷愛自由,而當時官場風(fēng)氣又極為腐敗,諂上驕下,胡作非為,廉恥掃地。一個正直的士人,在當時的政 治社會中決無立足之地,更談不上實現(xiàn)理想抱負。陶淵明經(jīng)過十三年的曲折,終于徹底認清了這一點。陶淵明品格與政 治社會之間的根本對立,注定了他最終的抉擇——歸隱。從此他結(jié)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歸來后,作《歸園田居》詩一組。
整體賞析
《歸園田居》詩意圖陶淵明因無法忍受官場的污濁與世俗的束縛,堅決地辭官歸隱,躬耕田園。脫離仕途的那種輕松之感,返回自然的那種欣悅之情,還有清靜的田園、淳樸的交往、躬耕的體驗,使得這組詩成為杰出的田園詩章。
這組詩生動地描寫了詩人歸隱后的生活和感受,抒發(fā)了作者辭官歸隱后的愉快心情和鄉(xiāng)居樂趣,從而表現(xiàn)了他對田園生活的熱愛,表現(xiàn)出勞動者的喜悅;同時又隱含了對官場黑暗腐敗的生活的厭惡之感,表現(xiàn)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間生活的艱辛。組詩集中體現(xiàn)了陶淵明追求自由、安于清貧、隱逸山野、潔身自好、遠離官場、超脫世俗的美好情操。陶淵明寫“歸園田居”其實是寫作者自己理想的故居。
《歸園田居》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其所以是如此,不僅在于每首詩分別從辭官場,聚親朋,樂農(nóng)事,訪故舊,歡夜飲幾個側(cè)面描繪了詩人豐富充實的隱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發(fā)的感情而言,是以質(zhì)性自然,樂在其中的情趣來貫穿這一組詩篇的。詩中雖有感情的動蕩,轉(zhuǎn)折,但那種歡愉,達觀的明朗色彩是輝映全篇的。
其一
組詩首篇主要是以追悔開始,以慶幸結(jié)束,追悔自己“誤落塵網(wǎng)”“久在樊籠”的壓抑與痛苦,慶幸自己終“歸園田”、復(fù)“返自然”的愜意與歡欣,真切表達了詩人對污濁官場的厭惡,對山林隱居生活的無限向往與怡然陶醉。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彼^“適俗韻”無非是逢迎世俗、周旋應(yīng)酬、鉆營取巧的那種情態(tài)、那種本領(lǐng),這是詩人從來就未曾學(xué)會的東西。作為一個真誠率直的人,其本性與淳樸的鄉(xiāng)村、寧靜的自然,似乎有一種內(nèi)在的共通之處,所以“愛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與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場后,執(zhí)意離開,對官場黑暗的不滿和絕望。為全詩定下一個基調(diào),同時又是一個伏筆,它是詩人進入官場卻終于辭官歸田的根本原因。
“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人生常不得已。作為一個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選擇;作為一個熟讀儒家經(jīng)書、欲在社會中尋求成功的知識分子,也必須進入社會的權(quán)力組織;便是為了供養(yǎng)家小、維持較舒適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違逆自己的“韻”和“性”,奔波于官場;仡^想起來,那是誤入歧途,誤入了束縛人性而又骯臟無聊的世俗之網(wǎng)。“一去三十年”,當是“十三年”之誤。從陶淵明開始做官到最終歸隱,正好是十三年。這一句看來不過是平實的紀述,但仔細體味,卻有深意。詩人對田園,就像對一位情誼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嘆息道:“呵,這一別就是十三年了!”心中無限感慨,無限眷戀,但寫來仍是隱藏不露。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雖是“誤入塵網(wǎng)”,卻是情性未移。這兩句集中描寫做官時的心情,從上文轉(zhuǎn)接下來,語氣順暢,毫無阻隔。因為連用兩個相似的比喻,又是對仗句式,便強化了厭倦舊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緒。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守拙”回應(yīng)“少無適俗韻”——因為不懂得鉆營取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無須勉強混跡于俗世;“歸園田”回應(yīng)“性本愛丘山”——既有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這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好。開始所寫的沖突,在這里得到了解決。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是簡筆的勾勒,以此顯出主人生活的簡樸。但雖無雕梁畫棟之堂皇宏麗,卻有榆樹柳樹的綠蔭籠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競艷于堂前,素淡與絢麗交掩成趣。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睍釙幔悄:磺宓臉幼,村落相隔很遠,所以顯得模糊,就像國畫家畫遠景時,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幾筆水墨一樣。依依,形容炊煙輕柔而緩慢地向上飄升。這兩句所描寫的景致,給人以平靜安詳?shù)母杏X,好像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擾。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一下子將這幅美好的田園畫活起來了。這二句套用漢樂府《雞鳴》“雞鳴高樹顛,狗吠深宮中”而稍加變化。但詩人絕無用典炫博的意思,不過是信手拈來。他不寫蟲吟鳥唱,卻寫了極為平常的雞鳴狗吠,因為這雞犬之聲相聞,才最富有農(nóng)村環(huán)境的特征,和整個畫面也最為和諧統(tǒng)一。隱隱之中,是否也滲透了《老子》所謂“小國寡民”“雞犬之聲相聞,民老死不相往來”的理想社會觀念,那也難說。單從詩境本身來看,這二筆是不可缺少的。它恰當?shù)乇憩F(xiàn)出農(nóng)村的生活氣息,又絲毫不破壞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沒有喧囂和煩躁之感。以此比較王籍的名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那種為人傳誦的所謂“以動寫靜”的筆法,未免太強調(diào)、太吃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眽m雜是指塵俗雜事,虛室就是靜室。既是做官,總不免有許多自己不愿干的蠢事,許多無聊應(yīng)酬吧。如今可是全都擺脫了,在虛靜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閑。不過,最令作者愉快的,倒不在這悠閑,而在于從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久在樊籠里,復(fù)得返自然!弊匀唬仁侵缸匀坏沫h(huán)境,又是指順適本性、無所扭曲的生活。這兩句再次同開頭“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相呼應(yīng),同時又是點題之筆,揭示出《歸園田居》的主旨。但這一呼應(yīng)與點題,絲毫不覺勉強。全詩從對官場生活的強烈厭倦,寫到田園風(fēng)光的美好動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種如釋重負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來。這樣的結(jié)尾,既是用筆精細,又是順理成章。
這首詩最突出的是寫景———描寫園田風(fēng)光運用白描手法遠近景相交,有聲有色;其次,詩中多處運用對偶句,如:“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边有對比手法的運用,將“塵網(wǎng)”“樊籠”與“園田居”對比,從而突出詩人對官場的厭惡、對自然的熱愛;再有語言明白清新,幾如白話,質(zhì)樸無華。這首詩呈現(xiàn)出一個完整的意境,詩的語言完全為呈現(xiàn)這意境服務(wù),不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詩便顯得自然?傊@是經(jīng)過藝術(shù)追求、藝術(shù)努力而達到的自然。
其二
第二首詩集中地描寫了歸田之后的日常生活與自適心境,詩意脈絡(luò)清楚,結(jié)構(gòu)次第有序。
開頭四句為此詩的首層,它從正面寫“靜”。在這四句中,詩人反復(fù)用“野外”“窮巷”“荊扉”“虛室”來反復(fù)強調(diào)鄉(xiāng)居的清貧,暗示出自己抱貧守志的高潔之心,敘說歸隱郊野之后,罕與塵世往來,了卻心頭塵俗之想!耙巴夂比耸,窮巷寡輪鞅。”詩人“久在樊籠”之后,終于回歸田園,他擺脫了“懷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的仕官生活,就極少有世俗的交際應(yīng)酬,也極少有車馬貴客——官場中人造訪的情景,他總算又獲得了屬于自己的寧靜。詩句的字里行間,透露出一片自得之意,那正是擺脫了官場的機巧,清除了塵俗的應(yīng)酬“復(fù)得返自然”之后的深切感受!鞍兹昭谇G扉,虛室絕塵想”二句是說,在“白日”大好的時光,可以自由地掩起柴門,把自己關(guān)在虛空安靜的居室里,讓那些往昔曾縈繞于心間令人煩惱的塵俗雜念,徹底斷絕。那道虛掩的柴門,那間幽靜的居室,已經(jīng)把塵世的一切喧囂,一切俗念都遠遠地摒棄了。
下面四句為此詩的中層,著意描寫田園生活的動態(tài),繼說與之交往者都是農(nóng)夫,相談的都是桑麻。與上層的靜態(tài)相呼應(yīng),充滿一種純樸的動人氛圍!皶r復(fù)墟曲中,披草共來往。”“披草”一詞淺俗到家,但用于此處則極為傳神,既寫出其田園的質(zhì)樸,又暗與上層“輪鞅”相對照。詩人鐘情于與農(nóng)夫“披草往來”,而疏遠于與官吏“輪鞅”交游,其自我肖像已在其中。從“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兩句看,詩人也并非總是獨坐“虛室”之中,他時常和鄉(xiāng)鄰們共話桑麻。然而,在詩人看來,與純樸的農(nóng)人披草來往,絕不同于官場應(yīng)酬,不是他所厭惡的“人事”;一起談?wù)撋B樯L的情況,絕對不同于計較官場浮沉,不是他所厭惡的“雜言”。所以,不管是“披草共來往”,還是“但話桑麻長”,詩人與鄉(xiāng)鄰的關(guān)系顯得那么友好淳厚。與充滿了權(quán)詐虛偽的官場相比,這里人與人的關(guān)系是清澄明凈的。
最后四句是此詩的末層,說明了作者此時心中亦樂亦憂的乃是作物與耕地!吧B槿找验L,我土日已廣!鼻f稼一天天生長,開辟的荒土越來越多,令人喜悅。在這兩句中,詩人已拋開了“士人”的身份,完全向著勞動人民的方向轉(zhuǎn)化。“?炙敝,零落同草莽”兩句緊接上兩句,農(nóng)民生怕自己的辛勤勞動,毀于一旦,心懷恐懼。然而,這里的一喜一懼,并非“塵想”雜念;相反,這單純的喜懼,正反映著經(jīng)歷過鄉(xiāng)居勞作的洗滌,詩人的心靈變得明澈了,感情變得淳樸了。
首中末三層內(nèi)容前后緊密相連,層層向前推進,從而將個有靜有動的整體田園生活,把個有樂有憂的詩人全部心境,活生生地展現(xiàn)了出來,歸隱后的作者形象鮮亮亮地躍然于紙上。
質(zhì)樸無華的語言、悠然自在的語調(diào),敘述了鄉(xiāng)居生活的日常片斷,寫出了鄉(xiāng)村的幽靜及自己心境的恬靜。而在這一片“靜”的境界中,流蕩著一種古樸淳厚的情味。詩人在這里描繪的正是這樣一個寧靜諧美的理想天地。
其三
第三首詩是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個字的小空間里,表達出了深刻的思想內(nèi)容,描寫了詩人隱居之后躬耕勞動的情景。
全詩詩共分為兩層。前四句為第一層,反映了作者躬耕勞動的生活,暗用楊惲詩意。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此二句引用了楊惲的“田彼南山,蕪穢不治”,是對其勞作情況做總體交待,先指明耕種的是“豆”,再說勞作的地點在“南山下”,五個尋常字,將事情敘說得非常清楚。詩人畢竟是“少學(xué)琴書”,士人出身,躬耕田畝缺乏經(jīng)驗,“草盛豆苗稀”的勞動后果,也就不足為怪了。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可憐的勞動成果并沒使詩人灰心喪氣,牢騷滿腹。這兩句寫出了他勤勤懇懇,樂此不疲地從清早到夜晚,躬身壟畝鏟鋤荒草的狀貌。它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精神。
后四句是此詩的第二層,抒寫的則是作者經(jīng)過生活的磨勵和對社會與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對真善美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和與現(xiàn)實社會污濁官場的決裂。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通過道窄草深,夕露沾衣的具體細節(jié)描繪,顯示出了從事農(nóng)業(yè)勞動的艱苦。詩人身體力行終日勞作在田野,所以他深深地體驗到了農(nóng)業(yè)勞動的艱辛,它絕不像那些脫離勞動的文人墨客所描寫的那般輕松瀟灑。但是作者仍不辭勞苦,繼續(xù)堅持下去,正像他在《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詩中所說:“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對于詩人來說,人生的道路只有兩條任他選擇:一條是出仕做官,有俸祿保證其生活,可是必須違心地與世俗同流合污;另一條是歸隱田園,靠躬耕勞動維持生存,這樣可以做到任性存真堅持操守。當他辭去彭澤縣令解綬印歸田之際,就已經(jīng)做出了抉擇,寧可肉體受苦,也要保持心靈的純潔。他堅決走上了歸隱之路。為了不違背躬耕隱居的理想愿望,農(nóng)活再苦再累也不懼,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為“惜”了。這種思想已經(jīng)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堅定信念,這首詩結(jié)尾兩句,可謂全篇的詩眼,一經(jīng)它的點化,篇中醇厚的旨意便和盤現(xiàn)出。
在這首詩中陶淵明卻勇敢地反對了傳統(tǒng)觀念,沖破了陳舊的精神枷鎖,毅然地告別官場,辭去了彭澤縣令,不做勞心治人的“君子”;決然地返回家園,心甘情愿地扛起了鋤頭,辛勤地躬耕壟畝,偏要做個勞力的“小人”。這等無畏的精神,美好的人格,高尚的境界,贏得了后世多少人的稱贊、欽佩乃至效仿。
其四
作者之所以毅然棄官歸田,并在這組詩的第三首中表達了只求不違所愿而不惜勞苦耕作、夕露沾衣的決心,為的是復(fù)返自然,以求得人性的回歸。
第四首詩的前四句寫歸田園后偕同子侄、信步所之的一次漫游。首句“久去山澤游”,是對這組詩首篇所寫“誤落塵網(wǎng)中”“久在樊籠里”的回顧。次句“浪莽林野娛”,是“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的作者在脫離“塵網(wǎng)”、重回“故淵”,飛出“樊籠”、復(fù)返“舊林”后,投身自然、得遂本性的喜悅。這句中的“浪莽”二字,義同放浪,寫作者此時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身心狀態(tài);逯欽立校注的《陶淵明集》釋此二字為“形容林野的廣大”,似誤。句中的一個“娛”字,則表達了“性本愛丘山”的作者對自然的契合和愛賞。從第三句詩,則可見作者歸田園后不僅有林野之娛,而且有“攜子侄輩”同游的家人之樂。從第四句“披榛步荒墟”的描寫,更可見其游興之濃,而句末的“荒墟”二字承上啟下,引出了后面的所見、所問、所感。
陶詩大多即景就事,平鋪直敘,在平淡中見深意、奇趣。這首詩也是一首平鋪直敘之作。詩的第五到第八句“徘徊丘壟間,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杇株”,緊承首段的末句,寫“步荒墟”所見,是全詩的第二段。這四句詩與首篇中所寫“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那樣一幅生機盎然的田園畫適成對照。這是生與死、今與昔的對照。既淡泊而又多情、既了悟人生而又熱愛人生的作者,面對這世間的生與死、時間的今與昔問題,自有深刻的感受和無窮的悲慨。其在“丘壟間”如此流連徘徊、見“昔人居”如此依依眷念、對遺存的“井灶”和殘杇的“桑竹”也如此深情地觀察和描述的心情,是可以想象、耐人尋繹的。
詩的第九到第十二句是全詩的第三段。前兩句寫作者問;后兩句寫薪者答。問話“此人皆焉如”與答話“死沒無復(fù)余”,用語都極其簡樸。而簡樸的問話中蘊含作者對當前荒寂之景的無限悵惘、對原居此地之人的無限關(guān)切;簡樸的答話則如實地道出了一個殘酷的事實,而在它的背后是一個引發(fā)古往今來無數(shù)哲人為之迷惘、思考并從各個角度尋求答案的人生問題。
詩的第十三到第十六句“一世異朝市,此語真不虛,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是最后一段,寫作者聽薪者回答后的所感。這四句詩參破、說盡了盛則有衰、生則有死這樣一個無可逃避的事物規(guī)律和自然法則。詩句看似平平淡淡,而所包含的感情容量極大,所蘊藏的哲理意義極深;這正是所謂厚積而薄發(fā),也是陶詩的難以企及之處。讀陶詩,正應(yīng)從中看到他內(nèi)心的境界、智慧的靈光,及其對世事、人生的了悟。
有些賞析文章認為作者此行是訪故友,是聽到故友“死沒無復(fù)余”而感到悲哀。但從整首詩看,詩中并無追敘友情、憶念舊游的語句,似不必如此推測。而且,那樣解釋還縮小了這首詩的內(nèi)涵。王國維曾說,詩人之觀物是“通古今而觀之”,不“域于一人一事”(《人間詞話刪稿》),其“所寫者,非個人之性質(zhì)”,而是“人類全體之性質(zhì)”(《紅樓夢評論·馀論》)。這首詩所寫及其意義正如王國維所說。作者從“昔人居”、耕者言所興發(fā)的悲慨、所領(lǐng)悟的哲理,固已超越了一人一事,不是個人的、偶然的,而是帶有普遍性、必然性的人間悲劇。
其五
組詩第五篇以一天耕作完畢之后,回家的路上和到家之后的活動做為描寫對象,來反映“歸園田居”后的另一個生活側(cè)面。
全詩可分做兩層。前四句為第一層,集中地描繪了還家路上的情景。
“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睂懗鼋Y(jié)束了勞動,獨自一個人手持扶杖,懷著“悵恨”之情,轉(zhuǎn)回家去。但回家的道路坎坷崎嶇,荒蕪曲折。從表面看,他辛苦勞作一天,且孤獨無伴,只身奔家,難免悵然生恨。就深層涵意說,此詩意在抒寫欣然自得之情,那么,此“悵恨”二字,實具反襯下文歡快欣然的作用,若將《歸園田居》組詩做一整體閱讀,便會發(fā)現(xiàn)這里的開端“悵恨”,是緊接上詩憑吊丘壟荒墟,人生終當歸于空無的感嘆而來!捌閸鐨v榛曲”渲染出當時社會 動蕩不安所致道路的荒涼和艱難,透露出時代特定背景的影象。
“山澗清且淺,可以濯吾足!甭飞辖(jīng)過清澈見底的山泉,洗洗沾染塵埃的雙腳,整天耕作的疲勞,也就隨之一洗而光,渾身變得舒坦自在起來。這兩句一掃“悵恨”之意,那么輕松自如,正是坦然自適心態(tài)的自然流露。托出歸隱之志堅持不改之意!翱梢藻嶙恪币痪,出自古《滄浪歌》,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原是借滄浪之水的清濁為比興,形象地表達時清則仕,時濁則隱的意思。而陶淵明卻任憑澗水清澈見底,依舊用來“濯我足”,完美的顯示了作者的生活情趣和委身自然、與自然相得相洽的質(zhì)性。
最后六句為第二層,全力敘述歸家之后的一些活動。
“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边^濾好自家新近釀好的熟酒,去濁存清飲用。并招來農(nóng)家近鄰,同桌共飲,以“只雞”為肴,真是快慰無比。此二句詩,描畫出了隱逸詩人之宗的陶淵明,歸居田園之后的淳樸農(nóng)家生活。他依躬耕壟畝維生,勿需醇醪美酒,山珍海味,只要有自釀之熟酒,自飼之家雞,邀上鄰友,共酌共飲,即已足矣。從中亦可見,作者與近鄰農(nóng)戶,相處友善,往來密切的景況。
“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不知不覺間“日入室中暗”,日落西山,室內(nèi)暗然,于是索興燃起根根荊草權(quán)當明燭。此句看似寒酸卻將詩人的瀟灑自如,自得其樂表現(xiàn)出來。
“歡來苦夕短,已復(fù)至天旭!睔g快之情涌滿心頭,在“歡”字下著一“來”字,自然傳神。黃文煥便又稱“‘來’字下得奇”。此情此景,引得詩人競怨起“夕”時短暫,興致難盡。那就索性不理時間的早晚,盡情暢飲。“已復(fù)至天旭”,直至旭日漸升天已放亮,方肯做罷,以寄其高遠之志,抒其胸中超然之情。
此篇在組詩中,取材獨特,既非描繪田園風(fēng)光,亦非陳述勞動狀況,而是以傍晚直至天明的一段時間里的活動為題材,相當于今天所謂“八小時以外”的業(yè)余生活為內(nèi)容,來表達他于田園居中欣然自得的生活情境。其視角新穎,另辟一境,與前四首連讀,可以見出組詩實乃全面深刻地再現(xiàn)出陶淵明辭官歸隱初期的生活情景及其心路歷程。
其六
“種苗在東皋,苗生滿阡陌!边@兩句敘事,顯得很隨意,是說在東皋種苗,長勢如何如何。但就在隨意的話語中,顯出了一種滿意的心情,他說這話好像是在欣賞自己的勞動成果!半m有荷鋤倦,濁酒聊自適!碧赵娭杏小皫г潞射z歸”,“濁酒”云云是常見的語句?磥硭麑Α昂射z”并不感到是多大的重負,差不多習(xí)慣了!叭漳航聿褴,路暗光已夕!薄稓w去來兮辭》有“或巾柴車”的句子。這兩句寫得很自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農(nóng)家的生活本來就是如此自然。“歸人望煙火,稚子候檐隙!薄稓w去來兮辭》有“稚子候門”的話。等著他的就是那么一個溫暖的“歸宿”,此時他的倦意會在無形中消釋了。這四句寫暮歸,真是生動如畫,畫面浮動著一層安恬的、醉人的氣氛。這就是陶淵明“田居”的一天,這一天過得如此充實、愜意。
“問君亦何為?百年會有役!边@是設(shè)問,自問自答,如同陶詩“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的句式。這與陶詩“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意思相似,表示了對勞動的重視。“但愿桑麻成,蠶月得紡績!鄙B榕d旺,蠶事順遂,這是他的生活理想,正如陶詩所寫:“耕織稱其用,過此奚所須?”下面寫道:“素心正如此,開徑望三益!薄八匦摹,也就是上面所說的心愿。后面這一段通過設(shè)問,揭示陶淵明勞動的體驗、田居的用心,很是符合陶淵明的實際。
這首詩長期被選入陶集,被當作《歸園田居》的第六首。宋代大文豪蘇軾就以此為陶詩,還特舉“日暮”以下四句贊揚之,且寫了《和陶歸園田居六首》。而后世諸家以為此詩非陶淵明所作,當是江淹所作的擬陶詩。
【《歸園田居·其三》賞析】相關(guān)文章:
《歸園田居》(其三)賞析08-23
《歸園田居》其三賞析10-09
歸園田居其三賞析10-28
歸園田居(其三)賞析11-02
《歸園田居其三》賞析11-02
歸園田居·其三賞析11-17
歸園田居其三翻譯及賞析08-23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三)賞析08-27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賞析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