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野望》古詩詞鑒賞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沒少看到經典的古詩吧,古詩具有格律限制不太嚴格的特點。還在苦苦尋找優(yōu)秀經典的古詩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野望》古詩詞鑒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野望》古詩詞鑒賞1
野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里橋。
海內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
惟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分類標簽:唐詩三百首
【注釋】:
三城:在成都西部,指當時的松(今四川省松潘縣)、維(今四川省理縣西)、保(今四川省理縣新保關西北)三洲。
【簡析】:
詩人出城野望,表面上一派清旖景色,潛藏在下面的卻是海內風塵。憂國傷時,想起諸弟們流離分散,自己孓然身在天涯,未來就更見艱危,表現(xiàn)出一種沉痛的感情。
譯文
西山終年積雪,三城都有重兵駐防;南郊外的萬里橋,跨過泱泱的錦江。海內連年戰(zhàn)亂,幾個兄弟音訊阻隔;
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凄愴?惟將遲暮的年光,交與多病的身軀;至今無點滴功德,報答賢明的圣皇。
我獨自地騎馬郊游,常常極目遠望,世事一天天蕭條,真叫人不堪想象。
注釋
1、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嶺終年積雪。
。、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縣)、維(故城在今四川理縣西)、保(故城在理縣新保關西北)三州。
。场⑹悍朗。三城為蜀邊要鎮(zhèn),吐蕃時相侵犯,故駐軍守之。
。础⒛掀郑耗辖纪馑叺。
5、清江:指錦江。
。、萬里橋:在成都城南。蜀漢費?訪問吳國,臨行時曾對諸葛亮說:“萬里之行,始于此橋!边@兩句寫望。
7、遲暮:這時杜甫年五十。
。、供多。航唤o多病之身了。
評析
這首詩作于上元二年(761)成都草堂。詩以“野望”為題,是詩人躍馬出郊時感傷時局、懷念諸弟的自我寫照。
首兩句寫野望時所見西山和錦江!拔魃健痹诔啥嘉鳎鞣褰K年積雪,因此以“白雪”形容!叭恰,松、維、保三州,(在今四川松潘、理縣一帶),此時駐軍嚴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鎮(zhèn)。南浦,南郊外水濱。清江,錦江。萬里橋,在成都城南。中間四句是野望時觸發(fā)的有關家國和個人的感懷。三四句由戰(zhàn)亂推出懷念諸弟,自傷流落的情思!帮L塵”指安史之亂導致的連年戰(zhàn)火。杜甫四弟:穎、觀、豐、占。只杜占隨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此時“一身遙”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詩人懷念家國,不禁“涕淚”橫流。真情實感盡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動。
五六句又由“天涯”“一身”引出殘年“多病”,“未”貢微力,無補“圣朝”的內愧!肮保锻!颁赴!,滴水、微塵,指毫末之微。杜甫時年五十,因此說已入“遲暮”之年。他嘆息說:我只有將暮年付諸給“多病”之身,但“未有”絲毫貢獻,報“答圣朝”,是很感慚愧的。
杜甫雖流落西蜀,而報效李唐王朝之心,卻始終未改,足見他的愛國意識是很強烈的。中間四句,由于連用對偶爾將詩人的家國之憂,身世之感,特別是報效李唐王朝之心,藝術地得到有效概括。
七八句最后點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憂慮!叭耸隆保耸篱g的事。由于當時西山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賦役負擔沉重,杜甫深為民不堪命而對世事產生“日”轉“蕭條”的隱憂。這是結句用意所在。詩人從草堂“跨馬”,走“出”南“郊”,縱目四“望”!澳掀智褰f里橋”是近望之景。“西山白雪三城戍”,是遠望之景。他由“三城戍”引出成亂的感嘆,由“萬里橋”興起出蜀之意。這是中間四句有關家國和個人憂念產生的原因。
杜甫“跨馬出郊”,“極目”四“望”,原本為了排遣郁悶。但愛國愛民的感情,卻驅迫他由“望”到的自然景觀引出對國家大事、弟兄離別和個人經歷的種種反思。一時間,報效國家、懷念骨肉和傷感疾病等等思想感情,集結心頭。尤其為“遲暮”“多病”發(fā)愁,為“涓!蔽础按稹北Юⅰ
此詩前三聯(lián)寫野望時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即由向外觀察轉為向內審視。尾聯(lián)才指出由外向到內向的原因。在藝術結構上,頗有控縱自如之妙。
【鶴注】此當是寶應元年成都作。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萬里橋②。海內風塵諸弟隔③,天涯涕淚一身遙④。惟將遲暮供多、。未有涓埃答圣朝⑥?珩R出郊時極目⑦,不堪人事日蕭條⑧。
。ù艘蛞巴目。上四,野望感懷,思家之念。下四,野望撫時,憂國之情。臨橋而望三城,近慮吐蕃。天涯而望海內,遠愁河北也。五六屬自慨。末句,乃慨世。出郊極目,點醒本題。朱瀚曰:國步多艱,皆由人事所致,結句感慨深長。)。
、佟咎剖献ⅰ课魃剑诔啥几,一名雪嶺。三城戍,即松、維、堡三城!短浦尽纷ⅲ禾婆d有羊灌、田朋、笮繩橋三城!独W紀聞》:《唐·地理志》:彭州導江縣,有三奇戍!俄f皋傳》:大將陳垍等,出三奇西南。《備邊錄》:所謂三奇營也!惧X箋】西山三城,界于吐蕃,為蜀邊要害,屢見杜詩,正不必作三奇也。②謝脁詩:“悵望南浦時。”《楚辭》:“隱玫山以清江。”《一統(tǒng)志》:萬里橋,在成都府中和門外。③《漢·終軍傳》:“邊境時有風塵之警!薄稘h·宗室傳》:王睦悉推財物與諸弟。④古詩:“各在天一涯。”蔡琰《胡笳》:“涕淚交垂!笨兹冢骸鞍材芸嘁簧!雹荨冻o》:“恐美人之遲暮!薄妒酚洝罚毫艉钚远嗖。⑥《漢書》:使者謂龔勝曰,“圣朝未嘗忘君!雹啧U照詩:“跨馬出北門!薄妒勒f》,王東亭嘗春月乘馬出郊,時彥同游者,連鑣俱進。王景興書:“想亦極目而迥望!雹囡翟姡骸昂螢槿耸麻g,自令心不夷!薄冻o》:“山蕭條而無獸!敝禚Q齡曰:按史:是時分劍南為兩節(jié)度,而西山三城列戍,百姓疲于調役,高適嘗上疏論之,不納。公詩當為此作,故有人事蕭條之嘆。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chuàng)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zhàn)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xiàn)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野望》古詩詞鑒賞2
野望
王績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詞句注釋
、艝|皋(gāo):山西省河津縣的東皋村,詩人隱居的地方。薄暮:傍晚,太陽快落山的時候。薄,迫近。《楚辭·天問》:“薄暮雷電,歸何憂?厥嚴不奉,帝何求?”
、漆阋校▁ǐyǐ):徘徊,彷徨!冻o·遠游》:“步徙倚而遙思兮,怊惝恍而乖懷。”依:歸依。
⑶秋色:一作“春色”。
、嚷鋾煟郝淙盏挠喙。晉陸機《擬東城一何高》詩:“三閭結飛轡,大耋嗟落暉!
、蔂伲╠ú):小牛,這里指牛群。
、是荩壶B獸,這里指獵物。
、讼囝櫍合嘁暎换タ。南朝梁劉協(xié)《文心雕龍·知音》:“乃稱史遷著書,咨東方朔,于是桓譚之徒,相顧嗤笑!
⑻采薇:薇,是一種植物。相傳周武王滅商后,伯夷、叔齊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陽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餓死。古時“采薇”代指隱居生活!对娊洝ふ倌稀げ菹x》有:“徙彼南山,言菜其薇。未見君子,我心傷悲!庇帧对娊洝ば⊙拧げ赊薄酚校骸安赊辈赊保币嘧髦。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市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贝颂幇涤枚姷木湟猓枰允惆l(fā)自己的苦悶。
作品譯文
傍晚時分站在東皋縱目遠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披覆著落日的余光。
牧人驅趕著那牛群返還家園,獵人帶著諸多獵物回歸家園。
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
創(chuàng)作背景
王績入唐后以秘書省正字待詔門下省,不久辭官還鄉(xiāng)。貞觀中出為太樂丞,旋又告歸。此詩當作于詩人辭官隱居東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時。
作品鑒賞
這首詩寫的是山野秋景。全詩于蕭瑟怡靜的景色描寫中流露出孤獨抑郁的心情,抒發(fā)了惆悵、孤寂的情懷!皷|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邊地。東皋,指他家鄉(xiāng)絳州龍門的一個地方。他歸隱后常游北山、東皋,自號“東皋子”!搬阋小笔桥腔驳囊馑!坝我馈,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xiàn)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寫薄暮中所見景物:“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迸e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在夕陽的余暉中越發(fā)顯得蕭瑟。在這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與獵馬的特寫,帶著牧歌式的田園氣氛,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tài)與動態(tài),搭配得恰到好處。
然而,王績還不能像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說:“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說自己在現(xiàn)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
讀熟了唐詩的人,也許并不覺得這首詩有什么特別的好處。可是,如果沿著詩歌史的順序,從南朝的宋、齊、梁、陳一路讀下來,忽然讀到這首《野望》,便會為它的樸素而叫好。南朝詩風大多華靡艷麗,好像渾身裹著綢緞的珠光寶氣的貴婦。從貴婦堆里走出來,忽然遇見一位荊釵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樸素美就會產生特別的魅力。王績的《野望》便有這樣一種樸素的.好處。
這首詩的體裁是五言律詩。自從南朝齊永明年間,沈約等人將聲律的知識運用到詩歌創(chuàng)作當中,律詩這種新的體裁就已醞釀著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問手里律詩遂定型化,成為一種重要的詩歌體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績,已經能寫出《野望》這樣成熟的律詩,說明他是一個勇于嘗試新形式的人。這首詩首尾兩聯(lián)抒情言事,中間兩聯(lián)寫景,經過情──景──情這一反復,詩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層。這正符合律詩的一種基本章法。
作者簡介
王績(585—644),字無功,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通之弟。常居東皋,號東皋子。仕隋為秘書省正字,唐初以原官待詔門下省。后棄官還鄉(xiāng)。放誕縱酒,其詩多以酒為題材,贊美嵇康、阮籍和陶潛,嘲諷周、孔禮教,流露出頹放消極思想,表現(xiàn)對現(xiàn)實不滿。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輯有《東皋子集》(一名《王無功集》)。
【《野望》古詩詞鑒賞】相關文章:
野望原文及詩詞鑒賞06-22
《野望》王績唐詩鑒賞10-12
古詩詞鑒賞11-20
古詩詞鑒賞大全06-13
兒童古詩詞鑒賞02-08
如何鑒賞古詩詞06-09
《月夜》古詩詞鑒賞04-11
登高的古詩詞鑒賞11-09
《浣溪沙》古詩詞鑒賞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