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韓愈的性善論
韓愈文章不但真率、大膽、慷慨激昂,而且還寫得自然隨便、如話家常。“性三品論”中韓愈則主張性善論。
漢初賈誼、董仲舒等人,都對“性三品論”有所理解。但是綜觀二人著作與思想,賈誼的人性論近于孟子的性善論,而董仲舒的人性論則近于荀子的性樸論,都沒有以“性三品”作為論述的主題。“性三品論”的真正形成,當(dāng)是東漢王充、班固等人的所為。
《漢書·古今人表》將西漢之前上自太昊伏羲,下至陳勝、吳廣等幾乎所有重要人物都按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分為九等列表序出。其中“上三等”主要是以三皇五帝為中心的圣君賢臣和以孔子為中心的圣智賢才,“下三等”主要是邪淫暴君與亂臣賊子。
雖然關(guān)于《古今人表》的作者到底是誰至今尚有爭議,但這種“三品說”的人性論應(yīng)并非其作者首創(chuàng),很可能受王充(王充游太學(xué)時拜班彪為師)的影響。王充在《論衡·本性篇》提出“性三品論”:上品之人純善無惡、下品之人純惡無善,中品之人則善惡相混。至于為何有上中下三品之人的區(qū)別,以及如何解釋善惡相混的中品之人彼此差別,王充并沒有正面探討。結(jié)合《論衡》中《率性篇》、《自然篇》的“氣論”,可知其原因是:“氣有厚泊,故性有善惡也。”“氣有少多,故性有賢愚”,“天地為爐,造化為工,察氣不一,安能皆賢?”這些思想可能都是后來宋儒“氣質(zhì)之性”的理論來源。但《論衡》中始終沒有正面闡述上中下三品中各自的“性”“情”關(guān)系。
東漢后期持“性三品論”的學(xué)者中,王符在《潛夫論》中也簡略討論過陰陽、性情的問題,而荀悅在《申鑒·雜言下》中,專門討論了“性”“情”之間的相應(yīng)關(guān)系、反對性善情惡說,但對性和情的界定與討論都很粗糙,總體上沒有超出王充的思考范圍,也沒有深度回應(yīng)王充人性論的邏輯問題,直到中唐韓愈《原性篇》的出現(xiàn)。
在《原性篇》中,韓愈明確界定了“性”與“情”的內(nèi)涵,并在“性情相應(yīng)”的基礎(chǔ)上系統(tǒng)解釋了上中下三品之人的區(qū)別。他認為性有五種內(nèi)涵:“仁、義、禮、智、信”,“情”有七種狀態(tài):“喜、怒、哀、懼、愛、惡、欲”;上品之人純善無惡,論“性”,則“仁義禮智信”之中不管任何一性在起主導(dǎo)作用,其他四性都同時具足相應(yīng),論“情”,則在具體行為處事中七情都能表現(xiàn)得最合宜;中品之人有善有惡,論“性”,則五性中任何一性失位,雖然通過教導(dǎo)可以復(fù)位,但卻對其他四性的健全發(fā)揮會有負作用,論“情”,則在具體行為處事中七情中總有一些“過”與“不及”的表現(xiàn),需要通過學(xué)習(xí)、改善去實現(xiàn)合宜的理想狀態(tài);下品之人純惡無善,論“性”,則五性中任何一性失位,即便通過教導(dǎo)而復(fù)位,但其他四性又亂象叢生,最終使得任何一性都很難完全復(fù)位,論“情”,則具體行為處事中七情放蕩混亂,成事不足敗事有余。
韓愈在王充“性三品論”的基礎(chǔ)之上前進了一大步,將“性”“情”內(nèi)涵、“性”“情”相應(yīng)、“性”“情”品級系統(tǒng)而清晰地表達出來,發(fā)展為“性情三品論”。因此,《原性篇》可視為“性三品論”的定型,此后,宋明諸儒對于“性”“情”關(guān)系的詳細探討,已經(jīng)不在此框架之中了。
需要指出的是,在韓愈看來,“性”(即仁義禮智信)都是“善”的,情如果能“發(fā)而皆中節(jié)”,也是善的,“惡”來源于性、情的失位錯亂所導(dǎo)致的行為不當(dāng)。其實韓愈認為“下品”之人也是“生性至善”的,他們反于“一”而悖于“四”的前提是生性中具有“一”和“四”,因此,他的意思只是下品之人為性、情的失位錯亂而奴役,甚至自甘墮落,其行為不當(dāng)是“后天”而非“先天”的惡。按照《原性篇》的思想,人性先天至善,惡是后天造成。因此有學(xué)者認為韓愈的人性論與孟子的性善論相通,如朱熹說過:“韓子《原性》曰‘人之性有五’,最識得性分明。”
韓愈認為孟、荀、揚的人性論都只適應(yīng)于“可導(dǎo)而上下”的中品之性,但如按性三品論一般觀念,韓愈應(yīng)認為孟子的“性善論”只適應(yīng)于“上品之人”、荀子的“性惡論”只適應(yīng)于“下品之人”,為什么會視其與揚雄的“性善惡混論”一樣?其理由應(yīng)在于:韓愈人性論的真正關(guān)切點是“后天”而非“先天”,性善論認為“始善而進惡”,性惡論認為“始惡而進善”,性善惡混論認為“始也混而今也善惡”,都是指的中品之性后天“可導(dǎo)而上下”的一面。在韓愈看來,上品之人并不會“始善而進惡”,如要確證人性“先天至善”,只需探討為何下品之人具有“五性”卻“惡焉而已”,他的解答是下品之人“反于一而悖于四”。按照他的邏輯,其一,下品之人的“五性”從先天來說要比中品、上品之人“暗弱”得多;其二,下品之人的“七情”從后天來說卻比中品、上品之人“強橫”得多。至于原因,他并沒有說。如進一步解釋,勢必發(fā)展出如宋儒“天地之性”與“氣質(zhì)之性”一體兩面的人性論。難怪朱熹會說:“某嘗謂《原性》一篇本好,但言三品處,欠個‘氣 ’字。”
韓愈的“性情三品論”其實本質(zhì)上是一種“平等”的人性論,與孟子的“性善論”、程朱等人的“天地之性與氣質(zhì)之性論”更為接近,而王充、班固的“性三品論”本質(zhì)上是一種“不平等”的人性論。因此,談性三品論,以王充、韓愈為代表人物并不合適。
拓展閱讀:韓愈名字的來歷
韓文公名愈字退之,說起這名和字,倒有一段佳話。
韓愈父母早亡,從小就由哥嫂撫養(yǎng)。轉(zhuǎn)眼到了入學(xué)的齡,嫂嫂鄭氏一心想給弟弟起個又美又雅的學(xué)名,這天,鄭氏翻開書年,左挑一個字嫌不好,右揀一個字嫌太俗,挑來揀去,過了半個時辰,還沒有給弟弟選定一個合意的學(xué)名。韓愈站在一旁觀看,見嫂嫂為他起名作難,便問:“嫂嫂,你要給我起個什么名呢?”鄭氏道:你大哥名會,二弟名介,會、介都是人字作頭,象征他們都要做人去群之首,會乃聚集,介乃耿直,其含義都很不錯,三弟的學(xué)名,也須找個人字作頭,含義更要講究的才好,韓愈聽后,立即說到:“嫂嫂,你不必在翻字書了,這人字作頭的‘愈’字最佳了,我就叫韓愈好了。”鄭氏一聽,忙將字書合上,問弟弟道:“愈字有何佳意?”韓愈道“愈,超越也。我長大以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無來者,決不當(dāng)平庸之輩。”嫂嫂聽后,拍手叫絕:“好!好!你真會起名,好一個‘愈’字吆!”
韓愈怎么會給自己起出一個這樣又美又雅的名呢?原來他自幼聰慧,飽讀經(jīng)書,從三歲起就開始識文,每日可記數(shù)千言,不到七歲,就讀完了諸子之著。那超凡的天賦和文化素養(yǎng),使他早早就抱定了遠大志向,這個“愈”字,正是他少年胸懷表露。
他長到十九歲時,已經(jīng)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勃勃少年。這年恰逢皇科開選,鄭氏為他打點行裝,送他進京去應(yīng)試。
到京城后,他自持才高,以為入場便可得中,從未把同伴擱在眼里。結(jié)果別人考中樂,他卻名落孫山。后來,他在京中一連住了幾年,連續(xù)考了四次,最后才算中了第十三名。之后,又一連經(jīng)過三次殿試,也沒得到一官半職。
由于銀錢早已花盡,他由京都移居洛陽去找友人求助。在洛陽,友人穿針引線,他與才貌雙全的盧氏小姐訂了婚。盧小姐的父親是河南府法曹參軍,甚有尊望,韓愈就住在他家,準備擇定吉日與盧小姐完婚。
盧小姐天性活潑,為人坦率,一方面敬慕韓郎的才華,一方面又對韓郎那自傲之情有所擔(dān)憂,她曾多次思忖,要使郎君日后有所做為,現(xiàn)在就應(yīng)當(dāng)規(guī)勸他一下,可是如何規(guī)勸他呢?
這天晚飯后,花前月下,二人閑聊詩文。暢談中,韓愈提起這幾年在求官途中的失意之事,盧小姐和顏悅色地說道:“相公不必再為此事嘆憂,科場失意乃長有之事。家父對我總是夸你學(xué)識淵博,為人誠摯。我想你將來一定會有作為的,只是這科場屢挫,必有自己的不足之處,眼下當(dāng)找出這個緣由才是。”韓愈聽后,頻頻點頭,心中暗道:盧小姐果有見她,接著說道:“小姐講的甚是有理,俗話說自已瞧不見自已臉上的黑,請小姐賜教。”盧小姐一聽,“嗤”地笑出聲來,說道:“你真是個聰明人啊!”隨即展紙揮筆,寫道:
人求言實,火求心虛,
欲成大器,必先退之。
韓愈捧贈言,一陣沉思:此乃小姐骯腑之語啊!自古道驕兵必敗,自已身上缺少的正是謙虛之情,這個“愈”字便是證據(jù)。于是,他立即選用盧小姐贈言中的最后兩個字:退之,給自已起了人個新名字。
【韓愈的性善論】相關(guān)文章:
陳寅。赫擁n愈08-19
《爭臣論》韓愈05-06
韓愈《爭臣論》譯文11-09
韓愈爭臣論原文及賞析07-05
韓愈《爭臣論》原文及翻譯03-05
韓愈《爭臣論》原文及鑒賞10-13
《晚春》韓愈11-24
韓愈的古詩09-13
韓愈的名言08-23
韓愈的故事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