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賞析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是開元730年剛剛結束江南吳越之游的李白初居安陸時所作,當時歷史上稱作“開元盛世”的年代,國力強盛,人情慷慨。那時年輕的李白一方面向往揚州的繁華,一方面又舍不得朋友的離去,有感而發(fā),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杰作。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賞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原文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賞析
在古代眾多的送別詩中,此詩堪稱是千古絕唱、婦孺皆知的壓卷名篇。
本詩約作于開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暮春,寫的是時年二十八歲的作者與友人孟浩然的分別。孟浩然儒雅風流,詩名遠播。李白在上年秋末北游汝海(今河南臨汝),途徑襄陽,與孟結識,二人意趣相投,一見如故!凹t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長李白十二歲的“孟夫子”,成為他仰慕的對象。此詩相傳是其與孟浩然在黃鶴樓飲酒賦詩、相與為樂之后,送孟浩然揚帆東下的即興之作。全詩由兩幅畫面組成:前兩句描繪的是江南煙景;后兩句營造的是江邊送別。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這既是敘述,又是寫景,也是抒情。敘述,指出送別的時間、地點和故人將去的地方;寫景,一是黃鶴樓,二是煙花三月。“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著墨不多的黃鶴樓,因了一個充滿神話色彩的傳說,擁有了無限豐富的意蘊!膀T鶴下?lián)P州”,成為無數(shù)詩酒風流、尋仙問道如李白者的夢想。一個地名,寥寥三字,讓人幽思遐想,飄然欲舉。有人說:“唐人詩用地理者多氣象”,此可佐證。第二景之“煙花三月”,更是如詩如畫,似夢似幻。但這四字,不只是表明了離別的時間,釀造了離別的氛圍,還表達了詩人在最美麗的季節(jié),送別最仰慕的朋友,那種依依不舍的心緒。
詩中的“煙花”二字乃傳神之筆,它突出了江南春日的景象,是“陽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的生動寫照。“煙”是江南春景的一大特色,更是詩人慧眼的發(fā)現(xiàn)和妙手的創(chuàng)造,于是就有了“煙柳”、“煙村”、“煙波”,就有了“煙鎖秦樓”,就有了“煙籠十里堤”。
句中的“下?lián)P州”的“下”字,用得很精當,一字承上啟下。“下”,順流而下,自然是從黃鶴樓乘船去揚州,為接下來的“孤帆”句做出鋪墊,句意一脈貫通,既簡且明。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边@是一幅境界開闊,令人騁目的畫面,歷來為人所稱道。下游的長江,岸寬水闊,達海連天,成為詩人送別友人的宏偉背景。浩渺之巨,孤帆之微,渾然納于一處。只此一點,已見李白天縱的才氣。
這兩句詩,細細推敲,還有更妙之處:從字面看,李白與孟夫子揮手告別,船只離開江岸走了――遠了――連船身也看不到了,只能看到帆影――又遠了――連帆影也看不到了,唯一能看到的只是流向天際的江水――目逐江水去,思緒似水流。李白一直望到“孤帆遠影碧空盡”,仍久久不忍離去,一腔離情別緒,已呼之欲出。語言含蓄,意在言外,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古人論詩,認為詩應當具備三真(藝術的真實):寫情宜真,寫景宜真,寫事宜真,唯真才能傳神。這首詩,語言清新,意脈流暢,感情真摯。更重要的是語近情遙,余味無窮。
與作者另外一首《贈汪倫》相比,在藝術上,更勝一籌。
自古送別之作,多為江淹“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一語所籠罩,但此詩既充滿青春之氣,又飽含真摯之情,實不多見。我們在重溫旖旎詩章的同時,仿佛遙隔千年,一睹大詩人的風流文采。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黃鶴樓:故址在今湖北武漢武昌蛇山的黃鵠磯上。傳說三國時期的費祎于此登仙乘黃鶴而去,故稱黃鶴樓。孟浩然:唐代詩人,李白的朋友。之:往,到。廣陵:即揚州。
、乒嗜耍豪吓笥,這里指孟浩然。其年齡比李白大,在詩壇上享有盛名。李白對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稱之為“故人”。辭:辭別。
、菬熁ǎ盒稳荽禾毂§F靄靄、柳絮如煙、鮮花掩映的景物,指艷麗的春景。下:順流向下而行。
、缺炭毡M:消失在碧藍的天際。碧空,一作“碧山”。盡,盡頭,消失了。
、晌ㄒ姡褐豢匆。天際流:流向天邊。天際,天邊,天的盡頭。
白話譯文
舊友告別了黃鶴樓向東而去,在煙花如織的三月漂向揚州。
帆影漸消失于水天相連之處,只見滾滾長江水在天邊奔流。
創(chuàng)作背景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出蜀壯游期間的作品。李白是一位熱愛自然、喜歡交友的詩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飄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跡遍布中原內外,留下了許多歌詠自然美、歌頌友情的作品。
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李白東游歸來,至湖北安陸,年已二十七歲。他在安陸住了有十年之久,不過很多時候都是以詩酒會友,在外游歷,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酒隱安陸,蹉跎十年”。也就是寓居安陸期間,李白結識了長他十二歲的孟浩然。孟浩然對李白非常贊賞,兩人很快成了摯友。開元十八年(730)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廣陵(今江蘇省揚州市),便托人帶信,約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漢市武昌區(qū))相會。幾天后,孟浩然乘船東下,李白親自送到江邊。送別時寫下了這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說此詩約作于開元十六年(728)。
李白與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剛出四川不久,正當年輕快意的時候,他眼里的世界,還幾乎像黃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歲的孟浩然,這時已經詩名滿天下。他給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間,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贈孟浩然》詩中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边@次離別正是開元盛世,太平而又繁榮,季節(jié)是煙花三月、春意最濃的時候,從黃鶴樓順著長江而下,這一路都是繁花似錦。李白是那樣一個浪漫、愛好游覽的人,所以這次離別完全是在很濃郁的暢想曲和抒情詩的氣氛里進行的。
作品鑒賞
整體賞析
這首送別詩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調。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種少年剛腸的離別,也不同于王維《渭城曲》那種深情體貼的離別。這首詩,表現(xiàn)的是一種充滿詩意的離別。其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是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還因為這次離別跟一個繁華的時代、繁華的季節(jié)、繁華的地區(qū)相聯(lián)系,在愉快的分手中還帶著詩人李白的向往,這就使得這次離別有著無比的詩意。李白心里對這次離別沒有什么憂傷和不愉快,相反地認為孟浩然這趟旅行快樂得很,他向往揚州地區(qū),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邊送別,一邊心也就跟著飛翔,胸中有無窮的詩意隨著江水蕩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別友人,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美景令人悅目,送別卻令人傷懷,以景見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達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藝術效果。
“故人西辭黃鶴樓”,這一句不光是為了點題,更因為黃鶴樓是天下名勝,可能是兩位詩人經常流連聚會之所。因此一提到黃鶴樓,就帶出種種與此處有關的富于詩意的生活內容。而黃鶴樓本身,又是傳說仙人飛上天空去的地方,這和李白心目中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廣陵,又構成一種聯(lián)想,增加了那種愉快的、暢想曲的氣氛。“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在“三月”上加“煙花”二字,把送別環(huán)境中那種詩的氣氛涂抹得尤為濃郁。煙花,指煙霧迷蒙,繁花似錦。給讀者的感覺絕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盡、看不透的大片陽春煙景。三月是煙花之時,而開元時代繁華的長江下游,又正是煙花之地!盁熁ㄈ隆保粌H再現(xiàn)了那暮春時節(jié)、繁華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時代氣氛。此句意境優(yōu)美,文字綺麗,清人孫洙譽為“千古麗句”。李白渴望去揚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詩的后兩句看起來似乎是寫景,但在寫景中包含著一個充滿詩意的細節(jié)!肮路h影碧空盡”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經揚帆而去,而他還在江邊目送遠去的風帆。李白的目光望著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漸模糊,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可見目送時間之長。帆影已經消逝了,然而李白還在翹首凝望,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蕩蕩地流向遠遠的水天交接之處!拔┮婇L江天際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單純是寫景。李白對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體現(xiàn)在這富有詩意的神馳目注之中。詩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滾滾東去的一江春水。
總之,這一場極富詩意的、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對李白來說,又是帶著一片向往之情的離別,被詩人用絢爛的陽春三月的景色,將放舟長江的寬闊畫面,將目送孤帆遠影的細節(jié),極為傳神地表現(xiàn)出來。
名家點評
宋代陸游《入蜀記》卷五:八月二十八日訪黃鶴樓故址,太白登此樓送孟浩然詩云:“征帆遠映碧山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鄙w帆檣映遠,山尤可觀,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明代高棅《唐詩正聲》:燕公(張說)《送梁六》之作,直以落句見情,便不能與青蓮此詩爭雄。
明代敖英、凌云《唐詩絕句類選》:末二句寫別時悵望之景,而情在其中。
明代李攀龍、葉羲昂《唐詩直解》:更不說在人上,妙,妙。
明末清初唐汝詢《唐詩解》:“黃鶴”分別之地,“揚州”所往之鄉(xiāng),“煙花”敘別之景,“三月”紀別之時。帆影盡,則目力已極;江水長,則離思無涯。悵望之情,俱在言外。
明末清初唐汝詢《匯編唐詩十集》:唐云:說“孤帆”即是說人。
明末清初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陳繼儒曰:送別詩之祖,情意悠渺,可想不可說。
明末清初黃生《唐詩摘鈔》:不見帆影,惟見長江,悵別之情,盡在言外。
清代朱之荊《增訂唐詩摘鈔》:“煙花三月”四字,插入輕婉;“三月”時也,“煙花”景也。第三句只接寫“辭”字、“下”字。
清代徐增《而庵說唐詩》:有神理在內。詩中用字須板,用意須活。板則不可移動,活則不可捉摸也。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語近情遙,有“手揮五弦,目送飛鴻”之妙。
清代宋宗元《網師園唐詩箋》:語近情遙(末二句下)。
清代吳烶《唐詩選勝直解》:首二句將題面說明,后一句寫景,而送別之意已見言表。孤帆遠影,以目送也;長江天際,以心送也。極淺極深,極淡極濃,真仙筆也。
清代宋顧樂《唐人萬首絕句選評》:不必作苦語,此等語如朝陽鳴風。
清代孫洙《唐詩三百首》:陳婉俊補注:千古麗句(“煙花三月”句下)。
清末俞陛云《詩境淺說續(xù)編》:送行之作夥矣,莫不有南浦銷魂之意。太白與襄陽,皆一代才人,而兼密友,其送行宜累箋不盡。乃此詩首二句僅言自武昌至揚州。后二句敘別意,言天末孤帆,江流無際,止寥寥十四字,似無甚深意者。蓋此詩作于別后,襄陽此行,江程迢遞,太白臨江送別,直望至帆影向空而盡,惟見浩蕩江流,接天無際,尚悵望依依,帆影盡而離心不盡。十四字中,正復深情無限,曹子建所謂“愛至望苦深”也。
清末劉永濟《唐詩絕句精華》:善寫情者不貴質言,但將別時景象有感于心者寫出,即可使誦其詩者發(fā)生同感也。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xiàn)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yǎng)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賞析】相關文章: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古詩07-11
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01-26
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07-02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古詩12-24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古詩10-05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賞析12-05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賞析09-21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賞析[經典]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