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蘭亭集序》真跡到底藏在哪里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經(jīng)典的古詩吧,古詩言簡意豐,具有凝煉和跳躍的特點。什么樣的古詩才經(jīng)典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蘭亭集序》真跡到底藏在哪里,歡迎大家分享。
《蘭亭集序》真跡到底藏在哪里
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初三,長安街頭,天光未亮,大唐宰相武元衡正走在上朝路上,隨身衛(wèi)隊的燈籠突然被箭射滅,數(shù)十名殺手從黑暗中涌出,帶頭者手起刀落,砍斷武元衡脖子,拎走頭顱。
次日,女神探裴玄靜收到了武元衡死前一晚臨摹的半部《蘭亭序》,和一首神秘的五言詩。原來,武元衡對自己的死早有預感,留下一道連環(huán)謎題,解謎者必須步步踏對,倘若棋錯一著,真相就將永遠湮滅。此后,名動天下的女刺客聶隱娘、被后世尊為“八仙”之一的韓愈之侄韓湘子、“鬼才詩人”李賀等紛紛牽扯入局;藩鎮(zhèn)勢力奇計連連;朝廷權(quán)臣各懷心機;甚至皇室深宮中也是人影閃動,鬼胎暗結(jié),試圖遙控局勢……
文化懸疑小說,破解《蘭亭序》真跡的千古謊言與生死謎局。
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邀請魏晉顯赫家族名士共42人,聚會于會稽郡山陰城的蘭亭,曲水流觴,飲酒賦詩。名士們共成詩37首,想要編成一部集子以流傳后世,提議集會發(fā)起人王羲之寫一篇序。王羲之拿起鼠須筆,乘著酒興,現(xiàn)場揮就了一篇《蘭亭序》(又稱《蘭亭集序》)。這篇書法共324字,凡字有復重者,皆變化不一,精美絕倫,堪稱神品,其文辭也雋永非凡,被后世作為古文典范來吟詠背誦。
經(jīng)典的誕生往往就在轉(zhuǎn)瞬之間,卻凝結(jié)了創(chuàng)作者半生的功力,貫通了當世與后世的文化血脈,讓歷史的瞬間變?yōu)橛篮恪v代書法家和文學家在談到蘭亭集會時,都會有一種悠然神往的意緒。
但就是這一篇書法神品,卻成了一個歷史懸案、一個千古之謎。我們目前所看到的《蘭亭序》版本均為摹本,真跡從唐代就已失傳。而有關(guān)《蘭亭序》真跡的故事綿延千年,至今爭論不休。
其一:李世民與《蘭亭序》的千古奇緣
故事得從唐太宗李世民說起。雖然《蘭亭序》自誕生后就備受書家們的推崇,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書法藝術(shù)的第一座高峰。但真正給王羲之安上“書圣”頭銜,將《蘭亭序》捧為“千古一帖”的卻是唐太宗李世民。
唐代名相房玄齡等人撰寫了《晉書》,寫了《王羲之傳》。李世民讀后覺得意猶未盡,竟親自操刀作《王羲之傳論》。李世民幾乎否定一切書家,獨尊王羲之。三國時期的書法名家鐘繇,李世民評價他“體則古而不今”;“二王”之一的王獻之,也就是王羲之的兒子,李世民評價他“疏瘦如枯樹”;南朝書壇巨擘蕭子云,李世民評價他“無筋無骨無丈夫之氣”。而對于王羲之,李世民的評價是四個字:盡善盡美。
李世民不僅僅是一個書法迷,也是一位優(yōu)秀的書法家,只不過他政治上的巨大成功掩蓋了其書法上的成就。當代書法家徐利明評論初唐四家為: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李世民,而將薛稷替換掉了。雖然是一家之言,但李世民的書法造詣可見一斑了。但凡一個人在某一方面有過人技能,必定是投入了巨大的精力,由此我們就可以理解李世民的某些瘋狂舉動了。
李世民搜集王羲之真跡的舉動可謂如癡如醉。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知道李世民愛王羲之書法,長安城一夜之間就冒出成千上百件王字真跡,外地的收藏也潮水般涌向京城。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幾位老臣昏花著老眼,一邊鑒定真?zhèn),一邊奉詔臨摹。有時為了爭論真?zhèn)芜爭得面紅耳赤。最后由褚遂良拍板,鑒定王羲之真跡二千二百九十紙,號稱“一網(wǎng)打盡”,獻給李世民。
真的是一網(wǎng)打盡嗎?當然不是,因為少了神品《蘭亭序》!
在唐朝之前,“王”家一直是單傳的,王氏家傳之寶應該是傳到了王羲之七世孫智永那里,李世民順藤摸瓜就摸到了智永那里,但此時智永早已作古。李世民又打聽到智永的一位徒弟辯才經(jīng)常把自己關(guān)在屋子里臨摹一卷神秘書法,據(jù)推測這卷神秘書法很有可能就是《蘭亭序》真跡,于是李世民又打起了辯才的主意。
李世民召見了辯才,辯才拒不承認,說自己臨摹的只是師父智永的摹本,不是真跡。兵家出身的唐太宗沒有強行索取,他認為:“若得一智略之士以計取之,庶幾必獲。”,于是決定智取《蘭亭序》真跡。
李世民派出的臥底是監(jiān)察御史蕭翼。蕭翼喬裝為一名書生,從洛陽隨商船來到浙江,抵達辯才所在的永欣寺。蕭翼來到寺里,假裝看寺里的壁畫,引起了辯才的注意,跟辯才搭上了話,此后兩人吟詩下棋,聊得很投機。一段時日后,辯才將蕭翼引為知己,卸下了心防。二人聊起書法,辯才一時興奮,就吐露了《蘭亭序》真跡的秘密。
蕭翼竊取了《蘭亭序》真跡,獻給了李世民。李世民重賞蕭翼,大宴群臣。
一代明君為了賺取《蘭亭序》,竟然出此“下策”,實在令后人咋舌。這或許是傳說,或許是史實,后人不得而知。但《蘭亭序》卻因此被蒙上了一抹傳奇色彩。
其二:《蘭亭序》真跡到底藏在哪里?
唐太宗李世民遺詔中要求將《蘭亭序》枕在腦袋下面,要永遠擁有這件摯愛的寶貝。昭陵(唐太宗陵墓,位于今咸陽市)被合上的那一天,《蘭亭序》就作別人間,沉入地底,陪伴李世民度過千年長夜。直到現(xiàn)在,很多人都認為《蘭亭序》真跡埋在昭陵,這是目前真跡去向最主流的說法。
但歷史的一個插曲又讓真相變得撲朔迷離。
攪局者名叫溫韜,是五代時期的一個“盜墓狂人”。
據(jù)《舊五代史》卷七三《溫韜傳》記載,溫韜為耀州節(jié)度使時,把境內(nèi)的唐陵盜了個遍,昭陵也不能幸免,幾乎被他偷了個干凈,“昭陵所出金器,十萬人三十日猶運不絕”。不過在溫韜的盜墓品目錄里,并沒有《蘭亭序》的記載。
后世有各種不同的說法,有說溫韜不通文墨,將《蘭亭序》真跡損毀了;有說溫韜把《蘭亭序》真跡盜出,流落民間。此后歷史上時不時就爆出《蘭亭序》真跡現(xiàn)世的消息,當然大多是嘩眾取寵。就在十年前的2005年,還有媒體報道《蘭亭序》真跡現(xiàn)世的消息,最后也被證明是假的。
除了《蘭亭序》真跡陪葬昭陵的說法外,另外一個最主流的說法就是真跡埋在乾陵。
有文獻記載,當年陪葬昭陵的只是《蘭亭序》的一個摹本。真跡讓李世民的兒子唐高宗李治調(diào)換了,陪葬在李治和他的皇后、大周女皇帝武則天的合葬陵——乾陵之中。因為溫韜盜墓事件,使得很多研究者對于《蘭亭序》陪葬昭陵產(chǎn)生了懷疑,而乾陵又是唐十八陵中唯一一座沒被盜過的陵墓,埋存《蘭亭序》的可能性最大。
直到今天,《蘭亭序》藏在哪里仍是一個謎,但如果有一天《蘭亭序》真跡現(xiàn)世,也不要驚訝,因為它可能就在某一個不為人知的地方靜靜地沉睡著。
原文
永和九年, 歲在癸丑, 暮春之初, 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 修禊事也。 群賢畢至, 少長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嶺, 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 映帶左右, 引以為流觴曲水, 列坐其次。 雖無絲竹管弦之盛, 一觴一詠, 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 天朗氣清, 惠風和暢, 仰觀宇宙之大, 俯察品類之盛, 所以游目騁懷, 足以極視聽之娛, 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 俯仰一世, 或取諸懷抱, 悟言一室之內(nèi); 或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外。 雖趣舍萬殊, 靜躁不同, 當其欣于所遇, 暫得于己, 快然自足, 不知老之將至; 及其所之既倦, 情隨事遷, 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 俯仰之間, 已為陳跡, 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況修短隨化, 終期于盡! 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 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 若合一契, 未嘗不臨文嗟悼, 不能喻之于懷。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 齊彭殤為妄作。 后之視今, 亦猶今之視昔。 悲夫! 故列敘時人, 錄其所述, 雖世殊事異, 所以興懷, 其致一也。 后之覽者, 亦將有感于斯文。
拓展:文學賞析:《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與《逍遙游》,皆是穿透“宇宙之大”“品類之盛”,去追索心中的那片燦爛星空。后者重在放下名利等塵俗羈絆,追求絕對自由的境界,而前者則重在思考“俯仰一世”之間,抒發(fā)對生命局限性的深刻而凝重的感慨,對人類永遠無法擺脫這種局限性的悲惜!皹贰薄巴础薄氨比稳郑瑢懽匀,論死生,結(jié)構(gòu)清晰,情脈明朗,情切意深,耐人尋味。
然而讀到施蟄存的《批〈蘭亭序〉》,頓覺芒刺在背。施先生分析得一針見血,反觀我讀《蘭亭集序》不僅不能細察見微,反而卻是心情愉悅,既感慚愧,又覺耐人尋味。但一想,施先生也是給學生“講過幾十遍”,也曾講完后對學生贊不絕口地說:“好!好文章!”時,心也就釋然些了。可如何給學生講呢?困擾人心的問題。近讀《中國青年報》中一篇題為《小學語文教科書需要一場手術(shù)》的文章,覺得有說不出的味道來,高中語文教材中到底有多少蒙蔽代代人的“權(quán)威”呢?——杜牧的《阿房宮賦》,好,但經(jīng)反復考古證實,阿房宮壓根就沒建成,那“賦”是杜牧想像出來,我輩要考要背。還有多少呢?愿我們都如施先生一樣,不信書,敢挑刺,少點奴性,多點個性。
王羲之的《蘭亭序》,盡管它來歷不明,聚訟紛紜,至少在唐朝以后,總可以算是古文名篇了吧?不過,這一名篇,還是靠唐太宗李世民的吹捧,在書法界中站住了腳,在文章家的觀感里,它似乎還沒有獲得認可。許梿的《六朝文絜》、王文濡的《南北朝文評注讀本》都不選此文,可知這兩位六朝文專家,都不考慮這篇文章。曾國藩的《經(jīng)史百家雜鈔》也不收此文?芍@篇文章在近代的盛行,作為古文讀物,還是姚惜抱的《古文辭類纂》和吳氏昆仲的《古文觀止》給它提拔起來的。
我在中學時,國文教師已經(jīng)給我講過這篇文章,可惜我早已記不起老師如何講法。自己當國文教師時,也給學生講過幾十遍,也記不起當時我如何講法。大約都是跟著各種注釋本,一句一句地講下去。講完之后,贊不絕口地,對學生說:“好!好文章!”
從“向之所欣”到“悲夫”這一段文章,是全文主題思想所在,可是經(jīng)不起分析。我和那位女教師逐句講,逐句分析,結(jié)論是對這段名文下了十二字評語:“七拼八湊,語無倫次,不知所云。”
請看:“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边@是說人生短促,一瞬之間,一切都過去了,使人不能不感傷。底下接著卻說:“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边@是說:何況壽命長短,都隨大化(自然)決定,歸根結(jié)底,都是同歸于盡。這一節(jié)的思想是和上一節(jié)對立的,既然知道人壽長短,同歸于盡,為什么還會感傷于人生之短促?這個“況”字怎么加得上去?
再接下去,卻說:“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這個古人是誰?是孔仲尼。不是真的孔仲尼,真的孔仲尼沒有說過這句話!八郎啻笠印,見《莊子·德充符》,作者抬出一個假設的孔仲尼來和一個跛腳駝背的王老做論辯的對立面。王老的思想代表莊周,對于人的生命認為無論壽夭,同歸于盡。孔仲尼卻認為人的死生,關(guān)系很重大,盡管長壽和短命,同是終盡,但這是從同的現(xiàn)象看,如果從不同的現(xiàn)象看,死生的意義就不同了。
“死生亦大矣”,雖然不是孔仲尼真的說過,但在一部《論語》中,也可以找到注釋。“未知生,焉知死?”可見孔子在生死之間,更重視“生”。他要解決、求知的是人的生存問題,而無暇考慮死亡問題。“仁者壽”,可見孔子并不以為“修短隨化”,人的善良品德可以延長生命。顏淵早死,孔子哀慟道:“天喪予!碧焓刮掖笫軗p失?芍说纳c死,有時也是一個重大的得失問題。
把“死生亦大矣”這一句的意義講明白,就可以發(fā)現(xiàn)這一句寫在“修短隨化,終期于盡”之下,簡直無法理解作者的思維邏輯。底下還加一句“豈不痛哉!”我們竟不知道他“痛”的是什么?
更奇怪的是,接下去又來一句:“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我們再看上文:“俯仰之間,已為陳跡!边@是一種興感之由!靶薅屉S化,終期于盡。”這是又一種興感之由。
“死生亦大矣!边@也是一種興感之由。明明是三種興感之由,至少包括莊、孔兩派的人生觀,怎么會“若合一契”呢?
再讀下去,見到一句“不能喻之于懷”,剛才讀過一句“不能不以之興懷”,只隔了一行,就出現(xiàn)重復句法,亦是修辭學的毛病。前半篇文章中有“絲竹管弦”,已經(jīng)被宋朝人批評過,這里一句,還沒有人指出,順便在此批一下。不過,這不是大問題,姑且存而不論。
下面來了一個驚人的句子:“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為妄作。”上文“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二句用的是肯定語氣,這不是“一死生,齊彭”的觀點嗎?隔了二行,卻說這個觀點是“虛誕”和“妄作”,豈不是自相矛盾?
接下去,又避開了上文的論點,說道:“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我們無法揣摩作者“悲”的是什么?因為今昔二字在上文沒有啟示。今是什么?“已為陳跡”嗎?昔是什么?“向之所欣”嗎?或者,“今昔”指“死生”嗎?一般的注釋,都說:今是今人,昔是古人。那么,作者所悲的是:一代一代的人,同樣都有“前不見古人”的悲哀。大約作者之意,果然如此,不過應該把今昔釋為今人今事與古人古事。但這兩句和上文十多句毫無關(guān)系,連接不上,依文義只能直接寫在“向之所欣”四句之下。因此,這中間十多句全是雜湊,迷亂了主題,豈非“語無倫次,不知所云”?
這件事,已過去二十多年了。今天看神龍本《蘭亭帖》,忽然想起舊事。因略有空閑,故秉筆記之。反正我已快要“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用不到再“明哲”了。
【《蘭亭集序》真跡到底藏在哪里】相關(guān)文章:
蘭亭集序真跡傳說09-07
蘭亭集序真跡王羲之07-18
《蘭亭集序》真跡賞析08-08
《蘭亭集序》真跡不解之謎05-18
易經(jīng)到底難在哪里09-08
蘭亭集序10-04
蘭亭集序教學設計 蘭亭集序說課稿02-10
《蘭亭集序》教案07-29
《蘭亭集序》鑒賞10-06
蘭亭集序說課稿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