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讀《蘭亭集序》有感
當(dāng)賞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lǐng)會了不少東西,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蘭亭集序》有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初讀《蘭亭集序》,就被序中豐富而深沉的情感所吸引。后來,又仔細(xì)地讀了幾遍,每讀一遍,情感體驗上就加深一步。常常自問:王羲之究竟想表達(dá)一份怎樣的情感?他想告訴世人什么?
文章一開始寫了——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啊,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看看美景,喝點酒,作點詩,暢敘幽情,實在是人生一大快事。
如果僅僅是記載這么一件事,那至多是錄事備忘而已。一代書圣遠(yuǎn)沒有止步于此,而是情感一轉(zhuǎn),抒發(fā)“興盡悲來”的感慨:“當(dāng)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大意是剛剛對自己所向往且終于獲得的東西感到無比歡欣時,剎那之間,已為過去,喜愛的東西會厭倦,感慨隨之而生,“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任何讓人開懷振奮的事情轉(zhuǎn)眼間即成歷史,由此想到人的壽命不論長短,終將歸于寂滅,更使人感到凄涼和悲哀。古代詩文中有很多類似的情感表達(dá),如孔子的“不知老之將至”,屈原的“老冉冉其將至兮”,《古詩十九首》中的“人生天地間,奄忽若飆塵”。到這一步,讀者的心也隨之沉靜,剎那的歡樂過后是沉重的感慨。問題是,作者是否終結(jié)于此,以傷感之情收尾?如果是這樣,給予讀者的只能是感傷而已。我們需要一探究竟的是:作者本質(zhì)上想要表達(dá)什么情感?
原來答案在最后一段——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我個人認(rèn)為末段才是作者的情感核心所在。如上所述,一個人面對短暫的人生體驗時,有兩種選擇:一是放浪形骸,揮霍此生;一是積極入世,在短暫的人事中求得滿足。王羲之應(yīng)該是選擇了后者。一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似有醍醐灌頂之功效,讓人豁然開朗。他采取的是面對虛幻人生仍執(zhí)著努力、有所作為的人生態(tài)度,體現(xiàn)出對人生特別的喜愛。人生倏忽之間,如白駒之過隙,但總得留下點什么,如文字代代相傳,便是給后人一份記憶,短暫便也成永恒。全文結(jié)尾交代了寫序的目的,引起后人感懷。
該文給我兩點啟發(fā):一是看清人世短暫渺小的本相,“人生何所似,天地一沙鷗”;二是在短暫中不沉淪,而是以積極之心與天地人對話,獲得內(nèi)心永恒的歸宿。
于是,我從李白的“人生得意須盡歡”中讀出積極豁達(dá);從“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中讀出隨性曠達(dá)。人在自然萬物之中,不要有苛刻,不必太執(zhí)著,自然自在的生活,在人世里享受自足的樂趣。
短暫與永恒,《蘭亭集序》留給我們的是一曲人生的戀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