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李白《尋山僧不遇作》全詩翻譯賞析
賞析,是一個漢語詞匯,意思是欣賞并分析(詩文等),通過鑒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nèi)容的制約,又根據(jù)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jīng)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李白《尋山僧不遇作》全詩翻譯賞析,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原文
尋山僧不遇作
李白
石徑入丹壑,松門閉青苔。
閑階有鳥跡,禪室無人開。
窺窗見白拂,掛壁生塵埃。
使我空嘆息,欲去仍裴回⑴。
香云徧山起⑵,花雨從天來⑶。
已有空樂好,況聞青猿哀。
了然絕世事,此地方悠哉!
注釋:
、排峄,即“徘徊”。
、茝蹋簶芬艉蛺偅阍普找。徧,同“遍”。
、腔ㄓ辏杭磿r天雨百寶蓮花,青黃赤白,間錯粉糅。
石徑入丹壑,松門閉青苔。
這兩句是說,通往山寺石鋪的道路,已被雨水沖得溝溝壑壑;山門常閉,門道已長滿了青苔。一見而知山寺久無人住,亦無人來往,已很荒涼。詩句刻畫了尋山僧不遇的典型環(huán)境。
譯文:
石徑丹壑,松木門緊閉,地上長青苔。
閑階上滿是鳥跡,敲敲禪室無人開。
從窗戶窺見白拂塵,掛在墻壁上生滿塵埃。
使我空自嘆息,想離去又不愿意,猶豫徘徊。
芳香的云彩遍山而起,鮮花如雨從天上飛來。
空中傳來美妙的天籟,卻又聽到青猿的哀鳴。
很明顯,要了絕世事,這個地方最悠哉。
簡析:
五言古詩《尋山僧不遇作》,寫于唐玄宗天寶十三載(公元754年)詩人游金陵時。
這首詩大概是李白年輕時的作品。詩人尋訪一位僧人卻沒有遇到,而寫下當時的所見所聞所感。此詩表達了作者對尋訪山僧不遇的遺憾以及對山林悠閑生活的向往之情。
賞析
《尋山僧不遇作》 是唐代詩人李白的一首五言古詩。詩人尋訪一位僧人卻沒有遇到,而寫下當時的所見所聞所感:臺階上是鳥停留的痕跡,禪室空寂無人,掛在窗戶上的白浮塵落滿了塵埃。作者想要離去卻對山中美景感到不舍。詩中寫出了山谷中的幽靜以及作者的猶豫,表達了作者對尋訪山僧不遇的遺憾以及對山林悠閑生活的向往之情。
詩中訪友詩的套路展現(xiàn)出了散文化傾向。詩的前六句是一種明快流程的交代:徑——壑——門——階——室——窗——壁。談不上行云流水,卻能窺見這首詩的門戶:乍看起來,不覺得有什么問題,辭章搭配得體,步履從容,但揣度二三,就為這筆清晰的流水賬而嘆息,怪它沒有更豐富的詩意進項。但這種責怪,并不殃及散文化傾向,對散文化現(xiàn)象需要一次又一次關乎價值觀的認識;散文化的感覺跟一首詩有頭有尾進行某種敘事的憧憬有關,這首詩在較短的篇幅內(nèi)寄情于一樁事情的脈絡而非關于這件事的激情,就極有可能顯示出散文化的特征。
從作者的立場看,在構思(哪怕是即興發(fā)揮)之際,“不遇”的結果已經(jīng)發(fā)生,他所進行的描述依然顯得較為重視“不遇”之前兆,就好像那些依次展開的芳蹤是一首詩最大的賣弄點。徑之石、壑之丹、門之松、階之閑、室之禪、窗之見、壁之生……聯(lián)袂演出的情景劇并不比停頓下來獨觀一物更劃算,他只是需要記錄這一流程來測試一首詩的雅量。而這些場景的鋪墊明擺著朝“不遇”的主題靠攏,對景物的過度描寫已預告人的次要性。
根據(jù)詩詞斷定:作者不可能反寫實際情況,明明山僧不在,卻在詩句中假想兩人會談的幽趣。詩在當時似乎還不致走到這一步。青苔、鳥跡、白拂、塵埃、無人……這一系列的環(huán)境元素雖契合抒情詩的表征,卻奉獻事實性依據(jù),也就是說,看起來挺雅致的,但本質(zhì)上只是一連串基本事實。只不過“青苔”一類的事實又不限于其本身的屬性,已不可避免侵入了情態(tài)的細菌,滋生出屬于修辭層面的意義。
作者是在尋求一種補償:由于山僧不在,他必須從這一無人情境中獲取詩的慰藉。不在之妙在于他反而可以憑空想像“了然”的主題性意趣。無需一位具體的僧人啟發(fā),他就可以從虛空中找到信仰的入口。乃至于云、雨的亮相也有不俗表現(xiàn),使他不去思索山僧出門去干什么,以及有這么出色的所在,山僧為何還要滯留在他處。他仿佛是這一境界的獨占者,山僧的所有者屬性已顯得次要:他為自己碰巧得到這么一塊臨時的樂土,與此前所行居的塵世保持對峙,而倍感欣慰,甚至這時聽到猿聲也不免理解為這是一種得體的、贊同他的伴奏。
從事后的記述人角度看,作者能了解下山返程中的心理變化,以及這一旅程中的新發(fā)現(xiàn),但他并沒有觸及這一范疇,而是終止在一次世界觀的洗禮中。
詩人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先世隋時因罪流徙中亞,他出生在安西都護府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境內(nèi)),五歲時隨父遷居綿州彰明縣(今四川省江油縣)的青蓮鄉(xiāng)。他在少年時期即“觀百家”,作詩賦,學劍術,好游俠。25歲時,抱著“四方之志”,出川東游,“南窮蒼梧,東涉溟!弊阚E遍及大半個中國。天寶初年曾進住長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就遭貶去職。
晚年漂泊東南一帶,六十二歲病死在當涂縣令李陽冰家。李白幼時,他的父親對他進行過傳統(tǒng)教育,青年時接觸過道士和縱橫家,也受過儒家的影響,思想比較復雜,這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
他性格豪邁,渴望建功立業(yè),但對當時的黑暗社會現(xiàn)實極為不滿,他熱愛祖國山川,同情下層人民,蔑視權貴,但也有一些飲酒求仙、放縱享樂的思想。他的詩現(xiàn)存九百多首,都收在《李太白集》中。在他所有的作品中樂府詩約占四分之一,其代表作為《蜀道難》、《梁父吟》等,代表了其浪漫主義詩歌的最高成就。
李白也是五七言絕句的圣手。五絕含蓄、深遠,只有王維可以相比;七絕則韻味醇美,音節(jié)和諧流暢,感情真率,語言生動,真正做到了他自己所標舉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標準,和王昌齡的七絕,被評為有唐三百年的典范。
【李白《尋山僧不遇作》全詩翻譯賞析】相關文章:
李白《聽蜀僧浚彈琴》全詩翻譯賞析05-01
李白《夜宿山寺》的意思及全詩翻譯賞析10-22
李白《望天門山》全詩翻譯及賞析05-08
杜甫《夢李白》全詩賞析及翻譯08-02
李白《月下獨酌》全詩翻譯賞析05-18
李白《靜夜思》全詩翻譯賞析09-12
李白《送友人》全詩翻譯及賞析10-26
李白《客中行》全詩翻譯賞析07-29
李白《梁園吟》全詩翻譯與賞析07-20
李白《少年子》全詩翻譯賞析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