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詩仙李白的夜郎之旅
唐朝天寶年間的安史之亂,引發(fā)了皇室李氏兄弟的一場權(quán)位之爭。永王李磷不服兄長李亨繼承帝位,在江陵起兵對抗。在廬山隱居的李白,被力遨加入李磷的幕府。事敗后,李白被捕,囚在潯陽監(jiān)獄,最終被“按律”處以“長流夜郎”。這個夜郎就是今天遵義市的桐梓縣。
名人所到之處總會留下許多遺跡和故事,為當?shù)貛韮r值不菲的名人效應,加上李白又是一位空前絕后,集儒家、道家和游俠三種思想于一身的盛唐”詩仙”,醉心于夜郎文化開發(fā)的人們,自然不會放過這件極具炒作價值的史事。但某些以夜郎故地自居的地區(qū),卻苦于沒有與李白相關的文化遺存,勉強湊合一些傳說故事之類的東西,卻總是讓人啼笑皆非。
李白長流夜郎一事之所以讓人眼熱,正因為其中有許多無法解開的懸念。
迄今人們還說不準的問題包括:處分李白的詔書是何時下達的?李白什么時候起程前往夜郎?他所行走的是哪條路線?遇赦時身在何處?流放地是哪一個夜郎?在那里居住了多久。情況如何?有關爭論宋朝時就已開始,討論了幾百年也未能形成共識。
李白的詩作中有很多關于流放夜郎的詩句,其中《江上贈賽長史》一詩有“萬里南遷夜郎國,三年歸及長風沙”。詩中的“三年”,應該包括李白從開始被流放,到遇赦而歸的時間。在《憶秋浦桃花舊游時竄夜郎》中,李白也提到了“三年”這個時間概念。其詩云 “三載夜郎還,于茲煉金骨”。這樣看來,從被定罪到流放而還,李白實實在在經(jīng)歷了三年的磨難。結(jié)合他在《經(jīng)亂離后天恩流夜郎憶舊游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中寫“夜郎萬里道,西上令人老。掃蕩六臺清,仍為負霜草”, “傳聞赦書至,卻放夜郎回”等句,李白應該到了流放地夜郎,在今遵義市桐梓縣度過了一段服刑期。
北宋人曾鞏寫的《李白集三十卷序》,認為李白遭流放后,“上峽江,至巫山。以教得釋”,并未到達夜郎。這個觀點被后世很多人沿用,連郭沫若在他的《李白與杜甫》一書中,也判定李白“巫峽遇赦,東下江陵,在江夏,瀟湘等地還流連了一年多”。
李白本人確有《流夜郎半道承恩放還》一詩,這個“半道”成了后人心目中的“半路”,再經(jīng)一些人的推測,演變成了“巫山”, “白帝城”之類的具體地點。按這樣一路分析下去,李白自然就沒有到過夜郎了。
到了清代,程恩澤,黎庶昌、張澍等對此提出了質(zhì)疑。黎庶昌指出:“半道猶言中間也,蓋白本是長流不赦之人,今中間得釋。”可惜黎氏這個非常有助于拓寬視野的見解,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陸續(xù)有人打破沉寂,發(fā)文表示贊同這一說法。
單靠歷史文獻分析,是很難將李白長流夜郎這件事考證清楚的,因為就連《新唐書》也會出現(xiàn)“有詔長流夜郎,會赦還潯陽,坐事下獄”這種將前后事情顛倒混淆的情況。
事實上李白不僅到了夜郎,而且在夜郎老老實實地遵從唐王朝的律令,服刑認罰,當了一段時間的罪囚。而他服刑的處所,正是唐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設置的夜郎縣乾元元年復置的夜郎州,即今貴州桐梓縣。
唐代的夜郎雖然偏僻苦寒,但這位詩仙卻將詩情,酒向腳下這片囚困自己的土地。他在流放夜郎時期的詩歌多達30余首,不少詩散發(fā)出濃濃的夜郎情結(jié)。如《憶秋浦桃花舊游時竄夜郎》:“桃花春水生,白石今出沒。搖蕩女蘿枝,半掛青天月。不知舊行徑,初拳幾技蕨。三載夜郎還,于茲練金骨。”《南流夜郎寄內(nèi)》:“夜郎天外怨離居,明月樓中音信疏:北雁春歸看欲盡,南來不得豫章書。”此類作品,在桐梓等地已至耳熟能詳?shù)某潭取?/p>
今遵義市桐梓縣境內(nèi),橫跨松坎河有太白橋,位于石板溪古橋不遠處有太白泉,新站鎮(zhèn)及附近更有太白聽鶯處,太白故宅,太白望月臺、太白寺等眾多與李白有關的名勝古跡。這些與李白流放夜郎有關的文化遺存,雖然有一部分屬于后世為紀念這位詩人所修建,但李白如果根本未曾到過夜郎,沒有在這一帶停留過,歷代的官員和文人墨客,大概也不大可能作此無聊之舉。
唐統(tǒng)治者的本意是要用“流放”給滿身傲骨的李白一個深刻教訓,殊不知人杰地靈、盛產(chǎn)佳釀的黔北,恰恰是最具文化底蘊,最能容納這位詩仙,給予他靈感的樂土。能有機會到山清水秀的美酒之鄉(xiāng)品酒吟詩,瀟瀟灑灑地度過三載春秋,對李白來說豈非因禍得福,反而成了一場幸運之旅?
【詩仙李白的夜郎之旅】相關文章:
詩仙李白09-15
詩仙--李白05-23
關于詩仙李白07-15
詩仙李白的古詩10-23
詩仙李白的煩惱09-04
詩仙李白的死因09-30
詩仙李白的故事05-28
淺談詩仙李白09-26
感悟詩仙李白11-28
李白晚年被判流放夜郎的原因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