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片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免费网,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国产精品成久久久久三级

登金陵鳳凰臺意象情感

時間:2024-12-03 19:04:22 李白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登金陵鳳凰臺意象情感

  以金陵為懷古對象的詩歌中,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是較早的一首。

  《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敝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對李白這首詩我們總愛把它和崔顥的《黃鶴樓》并提。據(jù)傳李白游黃鶴樓,見崔詩,感嘆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遂無作而去。后來他的《登金陵鳳凰臺》和《鸚鵡洲》便是模擬崔詩而作。詩家評論說,《黃鶴樓》和《登金陵鳳凰臺》并佳,崔詩思家,李詩憂國,后者意旨更為深遠(yuǎn)。當(dāng)我們把李白這首詩中的各種意象綜合還原之后,覺得李詩在形式上和崔詩甚為相似,內(nèi)容上卻和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更為接近。二者都因登高傷懷,表達(dá)了一種強烈的時空意識。

  詩的前四句寫人壽之短促。詩人登上鳳凰山,傳說中的鳳凰已無影無蹤,空留一座鳳凰臺。六朝的繁華一去不復(fù)返,唯有那長江之水默默地向東流去。歷史上那些皇宮佳麗、朝廷權(quán)貴哪里去了呢?只見那一條條荒涼的古道和一座座寂寞的墳堆,仿佛訴說著人生的秘密。歷史的陳跡徒然勾起詩人無限的愁思。唉,原來那歷代王朝的興亡更替、人生在世的榮辱壽夭,都不過是歷史長河泛起的轉(zhuǎn)瞬即逝的浪花。歷史不曾停步,人事變動不居,只有那大自然才是永恒的。

  詩的后四句寫事業(yè)之艱難。詩人以山水為起點,把視線向高處和遠(yuǎn)處伸展。山勢與天相接,江水浩淼無垠,映襯著仕途失意的詩人的孤獨。是啊,個人的存在,在悠遠(yuǎn)廣袤的時空中本是多么短暫、多么渺小。在有抱負(fù)有理想的人們看來,珍惜生命的最好方式不是抓緊揮霍,及時行樂,而是建萬世之功業(yè),揚千秋之美名,這才是對時空的超越,對生命的延續(xù)。“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的魏晉時代過去了,代之而起的是“忘身辭鳳闕,報國取龍廷”的盛唐時尚�,F(xiàn)實又是多么黑暗、多么無情!朝廷奸臣當(dāng)?shù)�,多少德才兼�(zhèn)涞闹臼勘慌懦庠谕�,遠(yuǎn)離政治中心,偏居一隅。此時的李白被奸相李林甫排擠出京滿腔悲憤便化為一聲長嘆:“總為浮云能敝日,長安不見使人愁”。仿佛詩人仰面蒼天,悲憤陳詞。

  人壽之短促,事業(yè)之艱難,這是困擾人生的兩大主題。古詩云:“出郭門直視,但見丘與墳”;曹植詩:“人生處一世,去若朝露唏”;左思詩:“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鮑照詩:“丈夫生死能幾時,安能蹀躞垂羽翼?”它們不都是同一心態(tài)的不同表達(dá)嗎?在封建社會里,多少文人懷才不遇,坎坷終生;又有多少文人中流覆舟,含恨謝世。李白的這首詩所表現(xiàn)的蒼涼悲壯的歷史情思,幽遠(yuǎn)迷茫的時空意識,正反映了封建士大夫的普遍心理和感受。它必然激起后人巨大的感情共鳴。

  登高遠(yuǎn)望,足以令人生悲添愁,這是中西文學(xué)的意境,此即錢鐘書先生所謂的“距離的感傷”。人們生活在茫茫人海、蕓蕓眾生之中,諸事纏繞、視野狹窄,一旦走出蝸居、登臨高處,頓覺天地之寬、人生之遠(yuǎn),心胸為之一空。這時人們很容易舍棄具體的人生細(xì)節(jié),而將自我放到歷史的鏈條中宏觀地觀照。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人類不斷地經(jīng)受天災(zāi)人禍的危害,歡樂,好比沙里淘金。個人的憂患一旦放到深廣的背景上表現(xiàn),就顯得富有歷史感。王粲的《登樓賦》、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杜甫的《白帝城最高樓》、《登高》、《登岳陽樓》、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崔顥《黃鶴樓》都成了這類自我反思的千古名篇。

  也許人們會問:既然登高傷懷和強烈的時空意識是這些作品共同的意境和情感,那么它們?yōu)槭裁锤饔凶约捍嬖诘膬r值?優(yōu)秀的文藝作品常以自己獨特的表達(dá)方式在文學(xué)史上獨占一席。即以《登金陵鳳凰臺》與《登幽州臺歌》相比。兩位詩人的經(jīng)歷遭遇和思想感情極為相似:陳子昂在武攸宜軍中由于提出不同的作戰(zhàn)策略,遭到嫉恨,結(jié)果受到降職處分。他登薊北樓,想起戰(zhàn)國時代燕昭王筑黃金臺以招攬?zhí)煜沦t士的故事,感嘆當(dāng)今庸才居高位,英俊沉下僚,自己懷才不遇,報國無門,不禁滿腔悲憤,愴然淚下。而李白亦是被奸相李林甫排擠出京后登金陵鳳凰臺的,他看見歷史化為幽徑古丘,而現(xiàn)實是浮云敝日,不禁憂思滿懷,愁腸百結(jié)。在表現(xiàn)方式上,陳詩舍棄了一切感情背景,不用具體意象,而將一腔悲憤化為痛苦的吶喊;李詩卻用眾多意象來蘊含深沉的憂思,讓人們在凝神觀照后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前者悲憤難抑、噴涌而出,產(chǎn)生一種震撼人心的效果;后者痛定思痛,委屈道來,給人沉痛倍加的感覺,引導(dǎo)人們?nèi)ド钗度松�。前者直接用強烈的感情去感染人,讀來親切不隔;后者用意象造成現(xiàn)實與虛境的距離,將讀者帶到審美的境界。二者各擅勝場,相得益彰,共同表現(xiàn)了人們不同的感情階段。

  悲愁本無形,不能直接作用于我們的審美感官。用意象構(gòu)成法,將無形化為有形,使情感對象化而可觸、可捫、可感,這樣才能訴諸人們的審美知覺。這正是黑格爾所說“以形而下象示形而上”之法。李白這首詩正是“以鳳凰來儀”和“鳳去臺空”抒寫王朝的興與亡;用吳宮幽徑和晉代古丘暗示在悠遠(yuǎn)的時間中人生之短促;用天外三山和中分一水映襯廣袤空間中個人的渺小;用浮云敝日比喻奸臣當(dāng)?shù)赖暮诎惮F(xiàn)實;用京都難見寄寓自己受排斥而不遇的愁悶。這里并不是簡單一一對應(yīng)和生硬拼湊,而是意象的天然渾成。當(dāng)我們透過這些表象而進(jìn)行意蘊的`鉤沉?xí)r那蒼涼悲壯的時空意識便凸現(xiàn)出來,使讀者在反復(fù)吟誦之余咀嚼人生的酸辛,又嘗到一種憂郁的美感。如果說《登幽州臺歌》是將自己的不平之氣抽象成一種情感范型,具有符號的性質(zhì)、具有極大的象征作用,那么,《登金陵鳳凰臺》則以意象為中介,使人們從現(xiàn)實中超然而出,飛升到藝術(shù)境界中去俯視人間,那人世的滄桑也就獲得了規(guī)律性的體現(xiàn)。

  李白生性浪漫豪放,他的詩常是歌行、古體,不受格律的約束,猶如“黃河之水天上來”,奔瀉千里。李白很少寫律詩,而這首詩恰恰用了七律的形式,同樣膾炙人口,千古流傳。細(xì)想起來,決非偶然。李白采用七律的形式目的在于制造“距離”,以達(dá)到美感效果。“音律是一種制造‘距離’的工具,把平凡粗陋的東西提高到理想境界”(朱光潛《詩論》)。我們?nèi)耘c陳詩相比,陳詩共四句,上兩句五字三頓,后兩句六字四頓,長短參差急促不平的節(jié)奏以表達(dá)詩人胸中悲憤難平之氣,重在感受;李詩用的是七律,對仗工整,音律整齊,形成和諧工穩(wěn)的節(jié)奏以抒發(fā)詩人在清醒觀照人生之后心中涌起的綿延不盡的憂思,重在回味。也許是在崔詩美感的陶冶之下,李白采用意象的構(gòu)成法和七律的形式來“遠(yuǎn)距離”地觀照人生,寄慨深沉,詩味雋永。后人在突遭不平、悲憤難抑之際,愛借陳詩澆塊壘;而在屢遭打擊、志不獲展之時則喜吟李詩以述懷。想來,二首詩情感內(nèi)容雖一,表現(xiàn)形式卻不同,各各在理,各各有趣,難道是可以偏廢的么?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免费的,青青操操,久久不卡视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登金陵鳳凰臺意象情感】相關(guān)文章:

《登金陵鳳凰臺》李白10-13

唐詩《登金陵鳳凰臺》06-19

登金陵鳳凰臺的詩意11-28

登金陵鳳凰臺手法09-16

登金陵鳳凰臺古詩08-02

登金陵鳳凰臺的原文08-17

《登金陵鳳凰臺》教案05-29

《登金陵鳳凰臺》鑒賞09-23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賞析07-17

《登金陵鳳凰臺》唐詩鑒賞09-25

登金陵鳳凰臺意象情感

  以金陵為懷古對象的詩歌中,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是較早的一首。

  《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敝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對李白這首詩我們總愛把它和崔顥的《黃鶴樓》并提。據(jù)傳李白游黃鶴樓,見崔詩,感嘆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遂無作而去。后來他的《登金陵鳳凰臺》和《鸚鵡洲》便是模擬崔詩而作。詩家評論說,《黃鶴樓》和《登金陵鳳凰臺》并佳,崔詩思家,李詩憂國,后者意旨更為深遠(yuǎn)。當(dāng)我們把李白這首詩中的各種意象綜合還原之后,覺得李詩在形式上和崔詩甚為相似,內(nèi)容上卻和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更為接近。二者都因登高傷懷,表達(dá)了一種強烈的時空意識。

  詩的前四句寫人壽之短促。詩人登上鳳凰山,傳說中的鳳凰已無影無蹤,空留一座鳳凰臺。六朝的繁華一去不復(fù)返,唯有那長江之水默默地向東流去。歷史上那些皇宮佳麗、朝廷權(quán)貴哪里去了呢?只見那一條條荒涼的古道和一座座寂寞的墳堆,仿佛訴說著人生的秘密。歷史的陳跡徒然勾起詩人無限的愁思。唉,原來那歷代王朝的興亡更替、人生在世的榮辱壽夭,都不過是歷史長河泛起的轉(zhuǎn)瞬即逝的浪花。歷史不曾停步,人事變動不居,只有那大自然才是永恒的。

  詩的后四句寫事業(yè)之艱難。詩人以山水為起點,把視線向高處和遠(yuǎn)處伸展。山勢與天相接,江水浩淼無垠,映襯著仕途失意的詩人的孤獨。是啊,個人的存在,在悠遠(yuǎn)廣袤的時空中本是多么短暫、多么渺小。在有抱負(fù)有理想的人們看來,珍惜生命的最好方式不是抓緊揮霍,及時行樂,而是建萬世之功業(yè),揚千秋之美名,這才是對時空的超越,對生命的延續(xù)。“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的魏晉時代過去了,代之而起的是“忘身辭鳳闕,報國取龍廷”的盛唐時尚�,F(xiàn)實又是多么黑暗、多么無情!朝廷奸臣當(dāng)?shù)�,多少德才兼�(zhèn)涞闹臼勘慌懦庠谕�,遠(yuǎn)離政治中心,偏居一隅。此時的李白被奸相李林甫排擠出京滿腔悲憤便化為一聲長嘆:“總為浮云能敝日,長安不見使人愁”。仿佛詩人仰面蒼天,悲憤陳詞。

  人壽之短促,事業(yè)之艱難,這是困擾人生的兩大主題。古詩云:“出郭門直視,但見丘與墳”;曹植詩:“人生處一世,去若朝露唏”;左思詩:“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鮑照詩:“丈夫生死能幾時,安能蹀躞垂羽翼?”它們不都是同一心態(tài)的不同表達(dá)嗎?在封建社會里,多少文人懷才不遇,坎坷終生;又有多少文人中流覆舟,含恨謝世。李白的這首詩所表現(xiàn)的蒼涼悲壯的歷史情思,幽遠(yuǎn)迷茫的時空意識,正反映了封建士大夫的普遍心理和感受。它必然激起后人巨大的感情共鳴。

  登高遠(yuǎn)望,足以令人生悲添愁,這是中西文學(xué)的意境,此即錢鐘書先生所謂的“距離的感傷”。人們生活在茫茫人海、蕓蕓眾生之中,諸事纏繞、視野狹窄,一旦走出蝸居、登臨高處,頓覺天地之寬、人生之遠(yuǎn),心胸為之一空。這時人們很容易舍棄具體的人生細(xì)節(jié),而將自我放到歷史的鏈條中宏觀地觀照。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人類不斷地經(jīng)受天災(zāi)人禍的危害,歡樂,好比沙里淘金。個人的憂患一旦放到深廣的背景上表現(xiàn),就顯得富有歷史感。王粲的《登樓賦》、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杜甫的《白帝城最高樓》、《登高》、《登岳陽樓》、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崔顥《黃鶴樓》都成了這類自我反思的千古名篇。

  也許人們會問:既然登高傷懷和強烈的時空意識是這些作品共同的意境和情感,那么它們?yōu)槭裁锤饔凶约捍嬖诘膬r值?優(yōu)秀的文藝作品常以自己獨特的表達(dá)方式在文學(xué)史上獨占一席。即以《登金陵鳳凰臺》與《登幽州臺歌》相比。兩位詩人的經(jīng)歷遭遇和思想感情極為相似:陳子昂在武攸宜軍中由于提出不同的作戰(zhàn)策略,遭到嫉恨,結(jié)果受到降職處分。他登薊北樓,想起戰(zhàn)國時代燕昭王筑黃金臺以招攬?zhí)煜沦t士的故事,感嘆當(dāng)今庸才居高位,英俊沉下僚,自己懷才不遇,報國無門,不禁滿腔悲憤,愴然淚下。而李白亦是被奸相李林甫排擠出京后登金陵鳳凰臺的,他看見歷史化為幽徑古丘,而現(xiàn)實是浮云敝日,不禁憂思滿懷,愁腸百結(jié)。在表現(xiàn)方式上,陳詩舍棄了一切感情背景,不用具體意象,而將一腔悲憤化為痛苦的吶喊;李詩卻用眾多意象來蘊含深沉的憂思,讓人們在凝神觀照后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前者悲憤難抑、噴涌而出,產(chǎn)生一種震撼人心的效果;后者痛定思痛,委屈道來,給人沉痛倍加的感覺,引導(dǎo)人們?nèi)ド钗度松�。前者直接用強烈的感情去感染人,讀來親切不隔;后者用意象造成現(xiàn)實與虛境的距離,將讀者帶到審美的境界。二者各擅勝場,相得益彰,共同表現(xiàn)了人們不同的感情階段。

  悲愁本無形,不能直接作用于我們的審美感官。用意象構(gòu)成法,將無形化為有形,使情感對象化而可觸、可捫、可感,這樣才能訴諸人們的審美知覺。這正是黑格爾所說“以形而下象示形而上”之法。李白這首詩正是“以鳳凰來儀”和“鳳去臺空”抒寫王朝的興與亡;用吳宮幽徑和晉代古丘暗示在悠遠(yuǎn)的時間中人生之短促;用天外三山和中分一水映襯廣袤空間中個人的渺小;用浮云敝日比喻奸臣當(dāng)?shù)赖暮诎惮F(xiàn)實;用京都難見寄寓自己受排斥而不遇的愁悶。這里并不是簡單一一對應(yīng)和生硬拼湊,而是意象的天然渾成。當(dāng)我們透過這些表象而進(jìn)行意蘊的`鉤沉?xí)r那蒼涼悲壯的時空意識便凸現(xiàn)出來,使讀者在反復(fù)吟誦之余咀嚼人生的酸辛,又嘗到一種憂郁的美感。如果說《登幽州臺歌》是將自己的不平之氣抽象成一種情感范型,具有符號的性質(zhì)、具有極大的象征作用,那么,《登金陵鳳凰臺》則以意象為中介,使人們從現(xiàn)實中超然而出,飛升到藝術(shù)境界中去俯視人間,那人世的滄桑也就獲得了規(guī)律性的體現(xiàn)。

  李白生性浪漫豪放,他的詩常是歌行、古體,不受格律的約束,猶如“黃河之水天上來”,奔瀉千里。李白很少寫律詩,而這首詩恰恰用了七律的形式,同樣膾炙人口,千古流傳。細(xì)想起來,決非偶然。李白采用七律的形式目的在于制造“距離”,以達(dá)到美感效果。“音律是一種制造‘距離’的工具,把平凡粗陋的東西提高到理想境界”(朱光潛《詩論》)。我們?nèi)耘c陳詩相比,陳詩共四句,上兩句五字三頓,后兩句六字四頓,長短參差急促不平的節(jié)奏以表達(dá)詩人胸中悲憤難平之氣,重在感受;李詩用的是七律,對仗工整,音律整齊,形成和諧工穩(wěn)的節(jié)奏以抒發(fā)詩人在清醒觀照人生之后心中涌起的綿延不盡的憂思,重在回味。也許是在崔詩美感的陶冶之下,李白采用意象的構(gòu)成法和七律的形式來“遠(yuǎn)距離”地觀照人生,寄慨深沉,詩味雋永。后人在突遭不平、悲憤難抑之際,愛借陳詩澆塊壘;而在屢遭打擊、志不獲展之時則喜吟李詩以述懷。想來,二首詩情感內(nèi)容雖一,表現(xiàn)形式卻不同,各各在理,各各有趣,難道是可以偏廢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