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欲說還休 李清照
引導(dǎo)語:到底是什么樣的女子,才能讓一千年后的女人們還屢屢為她流淚嘆息?下面是有關(guān)李清照的欲說還休的中國知識內(nèi)容,歡迎大家閱讀學(xué)習(xí)。
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猊》
原文: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guān)》,也則難留。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惟有樓前流水,應(yīng)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版本一)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人未梳頭。任寶奩閑掩,日上簾鉤。生怕閑愁暗恨,多少事、欲說還休。今年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明朝,者回去也,千萬遍陽關(guān),也即難留。念武陵春晚,云鎖重樓。記取樓前綠水,應(yīng)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更數(shù),幾段新愁。(版本二)
譯文
鑄有狻猊提鈕的銅爐里,熏香已經(jīng)冷透,紅色的錦被亂堆床頭,如同波浪一般,我也無心去收。早晨起來,懶洋洋不想梳頭。任憑華貴的梳妝匣落滿灰塵,任憑朝陽的日光照上簾鉤。我生怕想起離別的痛苦,有多少話要向他傾訴,可剛要說又不忍開口。新近漸漸消瘦起來,不是因為喝多了酒,也不是因為秋天的影響。算了罷,算了罷,這次他必須要走,即使唱上一萬遍《陽關(guān)》離別曲,也無法將他挽留。想到心上人就要遠去,剩下我獨守空樓了,只有那樓前的流水,應(yīng)顧念著我,映照著我整天注目凝眸。就在凝眸遠眺的時候,從今而后,又平添一段日日盼歸的新愁。
注釋
金猊(ni泥):獅形銅香爐。
紅浪:紅色被鋪亂攤在床上,有如波浪。
寶奩(lian連):華貴的梳妝鏡匣。
者:通這。
陽關(guān):語出《陽關(guān)三疊》,是唐宋時的送別曲。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詩:“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懷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后據(jù)此詩譜成《陽關(guān)三疊》,為送別之曲。此處泛指離歌。
武陵人遠:引用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武陵漁人誤入桃花源,離開后再去便找不到路徑了。陶淵明《桃花源記》云武陵(今湖南常德)漁人入桃花源,后路徑迷失,無人尋見。此處借指愛人去的遠方。韓琦《點絳唇》詞:“武陵凝睇,人遠波空翠。”
煙鎖秦樓:總謂獨居妝樓。秦樓,即鳳臺,相傳春秋時秦穆公女弄玉與其夫簫史乘風(fēng)飛升之前的住所。馮延巳《南鄉(xiāng)子》詞“煙鎖秦樓無限事。”
眸(móu):指瞳神!墩f文》:“目童(瞳)子也。”詳見瞳神條。指眼珠!毒霸廊珪肪矶咭埬径U師語曰:“……人有雙眸,如天之有兩曜,乃一身之至寶,聚五臟之精華。”
點評
本詞抒寫惜別的深情和刻骨銘心的懷念。上片寫不忍丈夫離去,著意刻畫慵懶的情態(tài),下片著重寫懷念和癡情。筆觸細膩生動,抒情極凄婉。上片開頭五句只寫一個“慵”字。香冷而不再去換新香點燃,一慵也;被也不疊,任憑胡亂攤堆床上,二慵地;起床后連頭也不愿梳,何談化妝,三慵也;梳妝匣上落滿灰塵,懶得擦,懶得動,四慵也;日上簾鉤,人才起床,五慵也。詞人為何如此慵懶而沒心情?原來是“生怕離懷別苦”。這句為全詞之眼,在上片的中間位置,括上而啟下。表現(xiàn)出夫妻離別前一詞人百無聊賴的神態(tài)、復(fù)雜矛盾的心理以及茫然若失的情緒;“多少事,欲說還休”。體現(xiàn)出主人公心地的善良和對丈夫的愛。楊慎評此句說:“‘欲說還休’,與‘怕傷郎,又還休道’同意”(楊慎批點本《草堂詩余》卷四)。
可謂深得其心。因為告訴丈夫,也只能增添丈夫的煩惱而已,故寧可把痛苦埋藏心底,這又是一種什么樣的深情啊!歇拍三句為上片之警策,本來因怕分別才容顏瘦損,但作者偏不直接說出。“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那是為了什行,答案不言自明,而情味彌足矣。下片設(shè)想別后的情景。“休休”是幅度的跳躍,省略了如何分另如何餞行的過程,直接寫別后的情景。
“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以下三句近乎癡話。流水本是無情物,怎能“念”呢?但正因這樣寫,才突出詞人的孤獨與癡情。一是寫出終日在樓前凝眸遠眺,或盼信或望歸。二是樓前的流水可以映出她凝眸的神情,也只有流水方可證明體驗她的癡情,抒情何其深婉,入木三分。結(jié)拍三句用頂真格將詞意再度深化,“一段新愁”指什么?含蓄而又明確,與上片結(jié)拍的寫法屬同一機抒。深際飛評云:“清風(fēng)朗月,陡化為楚云巫雨,阿閣洞房,立變?yōu)殡x亭別墅”(《草堂詩余》正集卷三)。全詞心理刻畫十分細膩精致,在封建女性文學(xué)中實屬難能可貴。
李清照“欲說還休”并非因明誠納妾
一、關(guān)于宋徽宗在偏殿節(jié)食自裁
《再論》說,我在引用《宋史》時杜撰了“崇寧五年(1106)正月初五,彗星西現(xiàn),八天后徽宗躲到偏殿以少食自裁”的驚人史料,因為“自裁”即“自殺”。宋徽宗是紹興五年(1135)死于五國城的,怎么能在20年前自殺呢?
《宋史·徽宗本紀》云:崇寧“五年春正月戊戌,彗出西方,其長競天……乙巳,以星變避殿損膳,詔求直言闕政,毀《元祐黨人碑》,復(fù)謫者仕籍,自今言者勿復(fù)彈糾……辛亥,御殿復(fù)膳。”可見,宋徽宗因慧星出現(xiàn),躲到偏殿自裁的確是事實。“乙巳”是“戊戌”后的第八天,這也沒有錯。這種“自裁”延續(xù)了六天,于辛亥日結(jié)束。
《再論》把“自裁”理解為“自殺”,并引《辭海》說明“自裁”只有“自殺”一個義項,這種看法是欠妥的。我所說的“自裁”,為自我約束之意,也就是原文中說的“損膳”,即減少飯菜或降低飲食的標準。《漢語大詞典》解釋“自裁”的義項為:①自殺。②自行決定。③自制、自我約束等。在解釋第③個義項時,還特別引述三國·魏·嵇康《家誡》中的話:“又慎不須離樓,強勸人酒,不飲自己;若人來勸己,輒則當為持之,勿稍逆也。見醉熏熏便止,慎不當至困醉,不能自裁也。”由此可見,“自裁”的“自我約束”詞義,古已有之,《再論》對“自裁”的理解不免有些片面,而依據(jù)這種片面理解說我杜撰宋徽宗于崇寧五年自殺的驚人史料,自然也就難以成理了。
二、關(guān)于“曉來風(fēng)急”的理解問題
李清照《聲聲慢》中“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fēng)急”中的“晚”字,陳祖美先生認定是“曉”,理由是《詞綜》前后的十幾種版本均作“曉”,而更多版本中“晚”字是絕對錯誤的。《再論》堅決支持這一觀點。在我看來,“晚”與“曉”,只是形體相近而造成的刻印差異,兩種說法皆可自圓其說,認為絕非“晚”字則未免武斷,只不過為自己以“終風(fēng)且暴”解讀該詞制造文本前提。要解決這個問題,有待該詞最早刻本的發(fā)現(xiàn),拙文在反駁陳先生觀點時,指出《藝蘅館詞選》并非《漱玉詞》的最早版本,就是為了說明這個問題。論述過程中我把選者梁令嫻放在了田藝蘅名下,這的確是錯誤。不過,這并不影響《藝蘅館詞選》并非最早版本的判斷。再說,《聲聲慢》中“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的描寫與“曉”字是相悖的,更與“終風(fēng)且暴”中的“暴”不搭界,故而還是看作“晚”字更合適一些,還請朱先生明察。
三、關(guān)于“公路”的解釋問題
《再論》說我把李清照《感懷》詩中的‘公路可憐’典故,解釋成了“公廨非常簡陋”,犯了常識性的錯誤。要說明這個問題,不能不引出拙文:“我認為,《感懷》詩中的‘公路可憐’是李清照同情趙明誠居住的公廨非常簡陋,沒有文化氛圍,缺乏精神食糧,而不是說自己連飯都吃不上。”這一段話的文意應(yīng)該說是十分清楚的。在李清照原句“公路可憐竟至此”中,“公路”對應(yīng)的是趙明誠,而不是李清照自己;“可憐”是李清照對趙明誠的評價,而不是李清照自怨自嘆;可憐的原因是趙明誠居住的公廨非常簡陋,沒有文化氛圍,缺乏精神食糧,而不是李清照連飯都吃不上。至于“公路”與“公廨”,根本沒有直接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整個語段也沒有任何歧義,還請朱先生仔細閱讀、推敲拙文。
四、關(guān)于“方寸亂”的內(nèi)涵問題
朱先生說我要求李清照寫詞處處交代得斬釘截鐵,直接違背了李清照“詞別是一家”的“光輝主張”,更不能從“男女視角”來觀察李清照的作品。
為了把問題看清楚,還是讓我們先看李清照《蝶戀花·晚止昌樂館寄姊妹》:“淚濕羅衣脂粉滿。四疊《陽關(guān)》,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長山又斷。蕭蕭微雨聞孤館。惜別傷離方寸亂。忘了臨行,酒盞深和淺。好把音書憑過雁。東萊不似蓬萊遠。”這首詞寫于李清照赴萊州隨任的途中,即昌樂驛館,傾訴對象是仍在青州的姊妹們。淚濕羅衣的不只是李清照,更包括同唱千千遍《陽關(guān)》的眾姊妹,開頭三句回憶臨別時依依不舍的場面,接下來兩句描寫上路后自己在昌樂孤館聞雨的孤獨。過片后點明題旨,“方寸亂”的原因是與眾姊妹們“惜別傷離”,“方寸亂”的表現(xiàn)是“忘了臨行,酒盞深和淺”,解決的辦法是大家多通書信,因為萊州畢竟不象蓬萊仙島那樣遙不可及。
該詞與眾姊妹“惜別傷離”的題旨是確定的,直白的,并沒有什么艱深之處,更沒有必要“破譯”其中的謎底。詞貴要妙,但詞不是謎,絕大多數(shù)詞的題旨都是確定的,這是大家都公認的事實,本來用不著辯解。李清照批評秦觀“少故實”,而黃庭堅“尚故實而多疵病”,就是要求用典恰如其分,適可而止,不要象謎一樣讓人猜不透。侯寘、辛棄疾等仿李易安體的詞作都體現(xiàn)著以淺俗之語發(fā)清新之思的特點,說明這正是李清照詞的基本風(fēng)格。侯寘《眼兒媚》“花信風(fēng)高雨又收,風(fēng)雨亙遲留。無端燕子,怯寒歸晚,閑損簾鉤”之句;辛棄疾《丑奴兒近》“千峰云起,驟雨一霎兒價,更遠樹斜陽,風(fēng)景怎生圖畫?青旗賣酒,山那畔、別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無事過這一夏”之句,都無可辯駁地體現(xiàn)著這一特點。退一萬步說,詞就是謎,也只是用含蓄的手法表現(xiàn)意象,猜一猜謎底也就出來了。如若到了象破譯密碼一樣的程度,那便是李清照批評的黃庭堅等人的傾向。李清照在《詞論》一開頭就用很大篇幅講李八郎唱詞之事,旨在強調(diào)詞的“歌詞”性質(zhì),強調(diào)它與音樂的關(guān)系,也強調(diào)它的“不可重復(fù)”性。如若寫得要人破譯方可解讀,必然拋棄詞的基本特征和要求。如若朱先生對上舉《蝶戀花》這樣題旨明白的作品,還要破譯其“方寸亂”的別一種內(nèi)涵,清照地下有知,恐怕也要修眉頓皺了。
順便向朱先生請教詞“別是一家”的表述問題。李清照在《詞論》中先講述了李八郎唱詞的舊事,又逐一評價南唐君臣、柳永、張先、宋祁、晏殊、歐陽修、蘇軾、王安石等人的得失,然后說:“乃知別是一家,知之才少。”在這里,李清照針對詞這一文體,提出了“別是一家”的觀點,并沒有直接說“詞別是一家”的話。所以,我們在表述時應(yīng)忠實于原文,成詞“別是一家”,而不是“詞別是一家”,不知朱先生意下如何?
再說性別視角的問題。性別不同,表現(xiàn)方法可能產(chǎn)生差異,但并不是說男性作品皆率直,女性作品皆婉曲,比男性還男性化的女性并非沒有。用女性視角來分析李清照的詞無可厚非,但它并不意味著在無謎處硬破譯的學(xué)術(shù)選擇是正確的,那是兩個相差甚遠的學(xué)術(shù)概念。
五、關(guān)于“武陵人遠,煙鎖秦樓”的理解問題
《再論》用了很大篇幅,說明《鳳凰臺上憶吹簫》中的“武陵人遠,煙鎖秦樓”只能理解為趙明誠到“武陵”納妾,李清照被“煙鎖”在秦樓洞房;若理解為明誠從政,李清照應(yīng)該高興才對,根本沒必要感嘆難留。
我想讓朱先生注意的是如下事理。第一,“武陵”之典出自陶淵明《桃花源記》,乃是不爭的事實。因此,以此入手來理解“武陵人遠”本是順理成章之事,王學(xué)初、唐圭璋等名家都是這樣解釋。第二,朱先生以為“武陵”用的是劉晨、阮肇天臺之遇的典故,但詞中并沒有出現(xiàn)“天臺”、“劉阮”之類的詞語。劉阮二人遇仙之事同武陵根本就沒有聯(lián)系,武陵在湖南,天臺在浙江。如果連文字根據(jù)都不能落實,硬要把武陵理解為天臺之遇,是否有點理上不順?第三,明誠從政,理應(yīng)高興,這是常理。但理智與感情的矛盾更是人之常情。否則親人到遠方求學(xué)、工作,或是出國深造時,離人的'眼淚就無法理解了。第四,明誠納妾,自然應(yīng)該納到自己家中,又不是入贅,為何要遠到“武陵”而去?第五,詞中有“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之語,“離懷別苦”已經(jīng)點明題旨,為什么非要“離懷別苦”之外硬找出一個天臺之遇的謎底?“多少事,欲說還休”,肯定有難言之隱,但它并非就是指明誠納妾。夫妻之間可以無話不談,但畢竟存在著角色、性別的差異,還有對具體事務(wù)的不同意見,因此,生活中欲說還休的現(xiàn)象是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特別是知識型的夫妻之間。李清照也不例外。這正是她的溫柔、理智和高雅之處。這里的“多少事”已經(jīng)表露出李清照思想的復(fù)雜性,把“欲說還休”只理解為明誠納妾,與文意是矛盾的。
六、關(guān)于“分香賣履”的內(nèi)涵問題
《再論》認為,李清照《金石錄后序》中“取筆作詩,絕筆而終,殊無分香賣履之意”的話,“顯然是指趙明誠對其妻妾的遺囑”,“完全沒有讓姬妾分香賣履的意思”。
使事用典是詩文創(chuàng)作的慣用手法,即借用前人或他人的事典或語典表達自己類同的思想和感情。典是既成的,是借用的,從原則上講,典的本義與借用義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用典能夠做到盡量一致便值得肯定。分析李清照運用“分香賣履”之典也應(yīng)采取這種態(tài)度。
“分香賣履”的典義有兩個,一是表示生活節(jié)儉,二是表示臨終遺囑,后事安排。從《金石錄后序》的具體語境來看,李清照顯然用的是第二義。在序文中,李清照滿懷敬重,描繪了趙明誠池陽告別時的如虎精神和射人目光,以及遭遇不測時應(yīng)取態(tài)度的明示,即“從眾。必不得已,先棄輜重,次衣被,次書冊卷軸,次古器。獨所謂宗器者,可自負抱,與身俱存亡,勿忘之。”然后,滿腔悲愴再現(xiàn)了危在膏肓的趙明誠臨危之時,“余悲泣倉皇,不忍問后事。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筆作詩,絕筆而終,殊無分香賣履之意。”從語境上看,李清照對趙明誠英年早逝,悲痛欲絕,也對亡夫充滿了敬重和愛戴。臨終之時,取筆作詩,仍然系心國家大事,而沒有對家事安排留下遺囑。這是李清照對亡夫贊頌之辭而不是抱怨之語。如若從這里也要破譯出明誠生前蓄有姬妾的結(jié)論,與李清照的本意顯然背道而馳,有厚誣前賢之嫌。再說,《再論》理解同一個詞“分香賣履”時,前面說指“妻妾”,后面又說指“姬妾”,顯然自相矛盾。
《再論》還說,我批評李清照把本屬于帝王的典故用到了常人身上。這更是一種誤解。我之所以說“趙明誠不是帝王將相,李清照為什么要選用魏武帝曹操的典故”,正是為了說明,“古今用典,只是取其大意,豈有丁對丁、卯對卯的道理”,請朱先生把拙文再讀一下,那里的文意本來已十分清楚了。
《再論》還提到了一些其它的問題。本想展開答復(fù),但是,一方面文章不宜太長,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在明誠納妾問題上,我與朱先生觀點相左,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為此,簡要說明如下。
第一,“明誠納妾說”,到目前為止,拿不出一條具有實證意義的文獻資料,這是一個致命的弱點。要推翻千余年來趙李情篤的傳統(tǒng)觀點,沒有文獻實證,畢竟底氣不足。宋人多納妾,趙君無嗣,明誠就有可能納妾,說到底只是一種或然性的推想,并不能證明明誠納了妾。還是那句話,宋人多納妾,納妾者未必是明誠。
第二,納妾派的作品破譯,多牽強附會之嫌,難以服眾。上文批駁的只是其中一部分,刊發(fā)于《文學(xué)遺產(chǎn)》上的拙作,早有詳細論說。王兆鵬、郭明玉二先生在《文學(xué)遺產(chǎn)》2003年1期上的述評,對這種“循環(huán)論證的誤區(qū)”的批評,代表了學(xué)術(shù)界大多數(shù)人的看法,應(yīng)該引起充分的注意。
第三,說本人讓現(xiàn)代人找出“趙君無嗣”的生理原因完全是一種曲解。我只是說“趙君無嗣”是事實,李清照陪伴趙明誠走完了他的全部人生也是事實,把無嗣歸咎于明誠納妾而疏遠李清照是站不住腳的。
第四,朱先生說我“點名”批評他,這種理解是欠妥當?shù)。學(xué)術(shù)爭論針對的只是觀點,而不是個人;要評價觀點必須涉及具體的文章著作和作者,這與“點名”絕非同一性質(zhì);我只代表我自己,而不代表某個學(xué)術(shù)機構(gòu)或領(lǐng)導(dǎo),也就談不上“點名”的資格。雖然我不認識先生,卻不妨礙我敬重先生。論述中有不敬之處還請先生見諒。
【欲說還休 李清照】相關(guān)文章:
李清照《永遇樂》07-21
李清照——《永遇樂》07-21
品李清照11-27
李清照經(jīng)典名句08-19
走近詩人李清照08-06
李清照的故事08-02
李清照名言名句12-14
李清照名人故事11-23
李清照愛國詩句11-16
李清照的名言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