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李清照《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審美賞析
賞析是欣賞并分析(詩文等),通過鑒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李清照《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審美賞析,僅供參考。
《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作者是宋朝文學家李清照。其古詩全文如下: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前言】
《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所創(chuàng)作的一首詞。此詞上片極言眼前暮春景物的不堪入目和心情的凄苦之極;下片則進一步表現其悲愁之深重,并以舴艋舟載不動愁的新穎藝術手法來表達悲愁之多。全詞充滿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和對故國故人的憂思,寫得新穎奇巧,深沉哀婉,自然貼切,絲毫無矯揉造作之嫌,饒有特色。此詞借暮春之景,寫出了詞人內心深處的苦悶和憂愁,塑造了一個孤苦凄涼環(huán)中流蕩無一的才女形象。
【注釋】
塵香:落花觸地,塵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氣
日晚:《花草粹編》作“日落”,《詞譜》、《詞匯》、清萬樹《詞律》作“日曉”。
物是人非:事物依舊在,人不似往昔了。三國曹丕《與朝歌令吳質書》:“節(jié)同時異,物是人非,我勞如何?”宋賀鑄《雨中花》:“人非物是,半晌鸞腸易斷,寶勒空回!
【翻譯】
春風停息,百花落盡,花朵化作了香塵,天色已晚還懶于梳頭。風物依舊是原樣,但人已經不同,一切事情都完了,想要訴說苦衷,眼淚早已先落下。聽說雙溪春光還好,也打算坐只輕舟去觀賞。只是恐怕漂浮在雙溪上的小船,載不動許多憂愁。
【鑒賞】
李清照這首《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是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避難浙江金華時所作,當年詞人已經是五十三歲。那時,詞人已處于國破家亡之中,最親的丈夫死了,而且,和丈夫一起珍藏多年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而今,自己也流離異鄉(xiāng),無依無靠,內心極其悲苦。全詞如下: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上片寫眼前景色,表現了心情的凄楚。首先寫道:“風住塵香花已盡!睂懷矍八!帮L住塵香”即風停了,塵土里帶有落花的香氣!皦m香”指落花化為塵土,而芳香猶在。陸游在《卜算子·詠梅》中也寫道:“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崩钋逭赵谶@里暗示了花兒雖然調零,卻依然飄香,風韻猶存。這樣寫不但含蓄,而且給讀者留下了極大的審美想象空間。接著寫道:“日晚倦梳頭。”按照古代的婦女習慣,一起床的第一件事應該就是梳妝打扮。溫庭筠的《望江南》中寫道:“梳洗罷,獨倚上高樓,”李清照的意思是說,太陽都很高了,全是疏懶,無心梳頭。其中,一個“倦”字,不但表明了詞人疲倦憔悴的生活,也暗示了詞人因思念親人而傷感,整夜無法入睡而表現出來的疏懶狀況。這里,也許是無心打扮,也許是精神上太慵懶而無力打扮。古人說過“女為悅己者容”。詞人所處境況,丈夫趙明誠已經離開自己而去,再也沒有“悅己者”了。這正與李清照自己的《鳳凰臺上憶吹簫》中“起來慵自梳頭”的意思有異曲同工之妙。
接著寫道:“物是人非事事休。”這里,詞人抒寫了凄涼落寞的心境!拔锸侨朔恰奔达L物依舊,人事卻已不同。詞人在這里說的是,自己與丈夫趙明誠收集的金石、文物、書籍還在,可大宋朝廷卻偏安一隅,丈夫也已經去世,自己流離失所,一切均已不可與往昔相比。“事事休”即一切事情都完了。詞人在這里直接點明一切悲苦的根源就是“物是人非”。詞人面對這一切,作為一位女人,真有無可奈何的傷感。所以說“欲語淚先流”。也就是說,正想說出來,訴說自己的悲苦處境,可是,還沒有說出來而眼淚已經直流了?梢哉f,欲言又止,感傷的之情不言而喻。
下片在接上而一筆宕開,從遠處談起。詞人寫道:“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薄半p溪”即浙江金華的一條河,其中,東港、西港二水流至金華匯合,稱婺港,又稱雙溪。意思是說,聽說雙溪春光還好,也打算乘坐輕舟前往觀賞,散散心!皵M”即打算!棒肤恢邸奔葱嗡乞乞斓男〈。李清照是喜愛游山玩水的,更是寄情山水的佳手。在年輕,寫了表現快樂生活的《如夢令》。詞人寫道:“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據周輝在《清波雜志》(宋人筆記中較為著名的一種,書中記載了宋代的一些名人軼事;保留了不少宋人的佚文、佚詩和佚詞;記載了當時的一些典章制度、風俗、物產等)中所載,李清照在南京的時候,“每值天大雪,即頂笠、披蓑,循城遠覽以尋詩”。冬天都如此,春天就可想而知了。然而,李清照的希望能實現嗎?詞人寫到:“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币馑际钦f, 只是恐怕漂浮在雙溪上的小船,載不動許多憂愁。其中,“只恐”用得特別好,不但表現了詞人憂愁之深、之重,也揭示了詞人內心的矛盾。特別是,詞人在這里運用了通感手法,本來“愁”是沒有重量的,是一種心理感受,詞人給予重量,不但形象生動,而且更加表現出詞人的離愁別苦的深重。同樣的表現手法,在后來的董解元寫的《西廂記·諸宮調》中《仙呂·點絳唇纏令·尾》也用上了。董解元寫道:“休問離愁輕重,向個馬兒上馱也馱不動。”也就是說,不要去問離愁別緒的輕重,把“愁”從船上卸下,放在馬背上,馬也是馱不動的。這樣略帶夸張的描寫,不但形象生動,而且也讓人去想象,去感受詞人的內心痛苦。
在藝術上,首先,結構新穎、真切。特別是下片中,前兩句剛一打開就一轉,后兩句一合,接著又一轉,這樣,就表現出了情感發(fā)展過程的曲折。其次,詞語用得很恰切。詞人用“聞說”、“也擬”、“只恐”六個詞來轉折,層層推進,最后升華情感。其次,通感手法的運用,提高了抒情效果。再次,心理描寫和行為描寫的結合,使人物形象及其情感更加立體化和多遠化。
作者簡介
李清照(1084—約1151),宋代女詞人。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人。早期生活優(yōu)裕,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xié)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并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審美賞析】相關文章:
李清照《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原文賞析03-26
《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賞析03-26
李清照《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全文鑒賞10-23
《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閱讀答案03-22
李清照的《武陵春》賞析08-04
李清照《武陵春》賞析06-14
《武陵春》李清照賞析07-19
李清照《武陵春》的賞析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