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李商隱祭文的藝術(shù)特色
晚唐文人李商隱長于駢文創(chuàng)作,其中尤以哀祭文最為出色,情真意切,凄婉動人。
晚唐時代,李商隱為最長于駢文的作家之一,樊南四六綺麗精工,典重華美,為后人評價極高。李商隱早年善寫古文,“十六能著《才論》、《圣論》,以古文出諸公間”(《樊南甲集序》),其文章奇邁瑰古。后來得入令狐楚幕府,受到令狐楚賞識傳授他今體奏章,開始創(chuàng)作駢文。李商隱的駢文創(chuàng)作主要涉及章表、書啟、祭文,但最能代表他駢文成就的是哀誄文,這一類文章往往長于抒情,真實(shí)感人。
一
比起功用性的奏章等文體,祭文的寫作更體現(xiàn)個人色彩,具有濃厚的抒情性。李商隱的祭文得到后世人很高的評價,清代孫梅稱贊道“魏晉哀章,尤尊潘令;晚唐奠醊,最重樊南。潘情深而文之綺密尤工,李文麗而情之惻愴自見。” 李商隱是一個主情型的文人,性格內(nèi)向,纖細(xì)敏銳,易于感傷,而哀祭文恰是為死者所作,這種生離死別的悲痛極易觸動他的內(nèi)心情感,《舊唐書》也稱其:“尤善為誄奠之辭。”
李商隱的祭文可分為自己設(shè)祭而作和為他人代做兩類,但最能體現(xiàn)他自身情感的是前者,即為祭奠自己的親友所作,可謂情誼深厚、痛心疾首。在祭奠親友的這些文章中,李商隱習(xí)慣于追憶死者生前恩情、親情之深重,抒發(fā)其死后自己的思念與痛苦。如為悼念令狐楚所做的《奠相國令狐公文》:
“嗚呼!昔夢飛塵,從公車輪;今夢山阿,送以哀歌。古有從死,今無奈何!天平之年,大刀長戟,將軍樽旁,一人衣白。十年忽然,蜩宣甲化。人譽(yù)公憐,人譖公罵。公高如天,愚卑如地。……故山峨峨,玉溪在中。送公而歸,一世篙蓬。嗚呼哀哉!”
文章開頭,今昔生死便形成強(qiáng)烈對比。令狐楚為李商隱之恩師,傳授 李商隱文章,對李商隱可以說是恩重如山,他的去世對李商隱不論是心靈上還是仕途上都是極大的打擊。此文雖篇章不長,卻著重于令狐楚的知遇之恩,充滿感激之情的同時透露出對恩師的無限哀思。
在令狐楚去世之后,李商隱失去政治上的依靠,幸為王茂元所看重,招為女婿,這對他的而言是很大的幫助,所以他為祭奠王茂元作的《重祭外舅司徒公文》情感極為真誠:
“嗚呼!往在涇川,始受殊遇。綢繆之跡,豈無他人?樽空花朝,燈盡夜室。忘名器于貴賤,去形跡于尊卑。語皇王致理之文,考圣哲行藏之旨,每有論次,必蒙褒稱。”
李商隱在文中回憶王茂元生前對他的殊遇,常常不顧尊卑的耐心指導(dǎo)他這個后輩。往事歷歷在目,而如今物是人非,文章中對岳父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但情感越是深厚,也就越凸顯死別對他所造成的傷痛巨大。
李商隱的祭文拋卻了駢文常有的華而不實(shí)而純以情勝,其祭文最大的特色就是將自己的身世之痛與對死者的哀悼之情結(jié)合起來,相互交織,使人能從中看到作者傷感的身影,也深化了文章的悲哀之情。“義山長于抒情,其哀誄祭奠之文,雖亦用駢體,卻融入其身世飄零、親友稀絕的凄慘哀慟之情,很少用典,瑣事常語,娓娓道出,情切意深,凄婉動人。” [2]這種寫法在李商隱的祭文中隨處可見:
“始某兄弟,初遭家難。內(nèi)無強(qiáng)近,外乏因依。祗奉慈顏,被蒙訓(xùn)勉。……三干有司,兩被公選。再命蕓閣,叨跡時賢。”(《祭徐氏姊文》)
“浙水東西,半紀(jì)漂泊。某年方就傅,家難旋臻。躬奉板輿,以引丹旄。四海無可歸之地,九族無可倚之親。既袝故丘,便同甫駭。生人窮困,聞見所無。及衣裳外除,旨甘是急。乃占數(shù)東甸,傭書販舂。日就月將,漸立門構(gòu),清白之訓(xùn),幸無辱焉。”(《祭裴氏姊文》)
以上為兩個姐姐所做的'祭文是李商隱在唐武宗會昌三、四年間回故鄉(xiāng)營葬,將故去的親族遷墳時撰寫的。即使已過多年,李商隱在悼念親人的時候依然是痛心疾首,從他所用的詞語“號潰荼裂,心摧骨崩”、“椎心仆身”等,可見他的悲痛之深足以肝腸寸斷。從“內(nèi)無強(qiáng)近,外乏因依”、“生人窮困,聞見所無”可看出李商隱幼年時的出身寒微、喪父之后無所依靠,以及成年后艱苦的求仕歷程,生者的悲哀與死者的悲哀在此水乳交融。
李商隱也有不少代別人寫的祭文,雖然感情不及為親人所做的祭文深刻,但也十分真誠,他總能設(shè)身處地的感受對方的悲痛,而相似的經(jīng)歷也往往引起他的共鳴,從而流露自傷之情,如:
“汝夫文章,播于友朋。身否命屯,久而不第。郎寧合浦,萬里乖離。”(《為外姑隴西郡君祭張氏女文》)
“參差覯閔,萋斐成冤。漢庭毀誼,楚國讒原。……書斷三湘,哀聞五嶺。天涯地末,高秋落景。重疊憂端,縱橫淚綆。”(《為榮陽公祭呂商州文》)
“舉無遺算,仕匪遭時。何茲皓首,不識丹墀。劍折而空留玉匣,馬死而猶掛金羈。……泉驚夜壑,草變寒原,荒陌是永歸之里,老松無重啟之門。”(《為司徒濮陽公祭忠武都押衙張士隱文》)
這些祭文的對象,大都是因朝廷昏暗或遭受讒言打擊以至于懷才不遇,郁郁而終的文人。而其中的“身否命屯,久而不第”、“何茲皓首,不識丹墀”等句說的又何嘗不是李商隱自己,縱文章再好也始終不被朝廷所用,唯有離家遠(yuǎn)走四處漂泊,“書斷三湘,哀聞五嶺。天涯地末,高秋落景。”他是從別人的不幸想到了自己的悲哀,從而悲不能禁,涕淚縱橫。
不論是為親人所寫,還是為人代寫,李商隱的祭文總體顯出一種強(qiáng)烈的身世代入感,哀人也哀己,由一種感傷誘發(fā)多種感傷。“這些文章在哀悼的同時總是將作者自身的不幸遭遇(‘樊南窮凍’)和內(nèi)心的哀怨悲憤深深糅和進(jìn)去,從而既加深了對死者的憑吊之情,又開拓了文章的境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個可悲的時代。” [3]
二
李商隱祭文之所以情感深厚能感動人,也在于其文章的語言魅力。李商隱的大多數(shù)駢文與其詩歌相似,精工華美、喜好用典,但其哀祭文雖是駢體卻較少用典,也不似章表書啟的語句艱澀難懂,只是用平常話語敘述追思往事,抒發(fā)哀感,典型的如《祭小侄女寄寄文》:
“哀哉!爾生四年,方復(fù)本族。既復(fù)數(shù)月,奄然歸無。于鞠育而未申,結(jié)悲傷而何極!來也何故,去也何緣?念當(dāng)稚戲之辰,孰測死生之位?時吾赴調(diào)京下,移家關(guān)中。事故紛綸,光陰遷貿(mào)。寄瘞爾骨,五年于茲。白草枯荄,荒途古陌。朝饑誰抱,夜渴誰憐?爾之棲棲,吾有罪矣!……嗚呼!滎水之上,壇山之惻。汝乃曾乃祖,松槚森行;伯姑仲姑,冢墳相接。(下轉(zhuǎn)第10頁)
(上接第8頁) 汝來往于此,勿怖勿驚。華綵衣裳,甘香飲食。汝來受此,無少無多。汝伯祭乳,汝父哭汝,哀哀寄寄,汝知之耶?”
此文不用一典,“止以通常文字,絮絮道小兒瑣事,便自凄婉動人,可謂情文絕詣。” [4]他用平常說話的語氣,親切的安慰這個已經(jīng)離世的幼小生命。開頭的回環(huán)往復(fù),透露著無限惋惜之情,“白草枯荄”幾句則更是站在寄寄的角度來看死后世界的凄涼,從而引發(fā)自責(zé)之感,其善感之心及豐富的想象力由此可見。李商隱將未能及時遷葬的原因僅概括為“事故紛綸,光陰遷貿(mào)”八字,看似一筆帶過,卻又包含多少自身的坎坷與無奈。
李商隱極善于文中渲染悲哀的氣氛,使得其文章語言具有強(qiáng)烈的感染力,讀之令人凄惻,如:《為榮陽公祭呂商州文》
“書斷三湘,哀聞五嶺。天涯地末,高秋落景。重疊憂端,縱橫淚綆。漏虬夜促,隙駒朝騁。怨藻繢之無雎,惜陽春之亂郢。言念令季,托余屬城。鴒原雁序,昔日歡情,蠻圻瘴嶠,今朝哭聲”。
秋日的寂寥氣氛與對死者的哀悼相互融合,似乎天地間都彌漫著悲傷的氣氛,不禁使人心生哀感。
駢文的創(chuàng)作往往因過于追求華麗的形式,而失去內(nèi)容,而祭文則是抒情性的文體,需要情感真摯。“奢體為辭,則雖麗不哀:必使情往會悲,文來引泣,乃其貴耳。”(《文心雕龍·哀吊》)李商隱的祭文正式做到了這一點(diǎn),雖用駢體但情感卻極為深沉,能夠感動人。
三
李商隱的祭文的藝術(shù)成就之所以超出了一般的哀祭文,也在于他的文章能夠?qū)⑸谋仙矫\(yùn)的悲哀,時代的悲哀,因此具有更深的意義。“社會的、時代的、家庭的、自身的種種不幸、變故,使他的生活長期籠罩著愁云慘霧,使他的身體多病而心理則經(jīng)常處于憂傷陰郁狀態(tài),他的詩文所表現(xiàn)出來的低沉傷感、纏綿悱惻的情調(diào)亦由此而來。” [5]
而祭文成為了李商隱宣泄內(nèi)心悲傷的一種方式,其所作祭文也是他心靈世界的再現(xiàn),表現(xiàn)他悲劇的命運(yùn)意識。他的祭文已不僅局限于對死者的追悼,更擴(kuò)大至對人生命運(yùn)的思考,如《祭徐姊夫文》:
嗚呼!以君之文學(xué),以君之政術(shù),幼以自立,老而不倦,亦可以為君子人矣。君子人歟,而不即清途,不階貴仕,此其命也,夫何慊焉?
文章開頭便充滿扼腕不平之氣,才高卻命厄,除控訴出命運(yùn)的不公,也從側(cè)面反映出時代對人才的壓抑。這是為別人抱不平也是為自己抱不平。他總是從別人的命運(yùn)想到自己的命運(yùn),他的祭文也成了自己不幸真實(shí)寫照,甚至是讖語。在他死后,他的好友崔玨寫《哭李商隱》一詩道:“虛負(fù)凌云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正概括了他坎坷的一生。
李商隱的所有祭文,反映的不僅使是他身世飄零、親友稀絕、仕途不濟(jì)、孤立無援、長期漂泊的悲痛,也反映了晚唐時期的社會環(huán)境,榮衰變換、生命短暫,而有才之士因環(huán)境限制,不但難成大業(yè),往往不免受到打擊排擠。各種人生失意使得心理更加抑郁,性格更加內(nèi)傾。他將心靈的窗戶向外界關(guān)閉,獨(dú)自咀嚼著自己的孤獨(dú)苦悶、悵惘、凄涼,而祭文這種直面死亡的文體,正好成為他寄托內(nèi)心悲哀的裁體,借別人的死亡來寫自己的難言之痛、惻隱之情,使得他尤善為誄奠之辭。
李商隱祭文中的感傷多就自己悲涼的身世遭際出發(fā)再將其擴(kuò)大到其他事件上,“這類作品從‘文’的角度反映了詩人內(nèi)心的凄苦的同時,也成為晚唐感傷文學(xué)的重要組成部分。” [6]反映了當(dāng)時文人的心理及時代的悲哀,實(shí)現(xiàn)了駢文形式與內(nèi)容的結(jié)合,凄惻哀婉,感人至深。
【分析李商隱祭文的藝術(shù)特色】相關(guān)文章:
《背影》的藝術(shù)特色分析09-14
分析徐志摩詩歌的藝術(shù)特色06-29
分析歸園田居的藝術(shù)特色12-24
李賀詩歌的藝術(shù)特色分析06-14
分析余光中《鄉(xiāng)愁》的藝術(shù)特色06-20
分析詩人王昌齡送別詩的藝術(shù)特色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