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劉長卿《送李中丞歸漢陽別業(yè)》譯文
劉長卿的《送李中丞歸漢陽別業(yè)》寓情于景,以景襯情,含蓄地表現(xiàn)老將日暮途窮的不幸遭遇。全詩情調(diào)悲愴,感人至深。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劉長卿《送李中丞歸漢陽別業(yè)》譯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送李中丞之襄州⑴
流落征南將⑵,曾驅(qū)十萬師⑶。
罷歸無舊業(yè)⑷,老去戀明時⑸。
獨立三邊靜⑹,輕生一劍知⑺。
茫茫江漢上⑻,日暮欲何之⑼。
【注釋】
⑴李中丞:生平不詳。中丞:官職名,御史中丞的簡稱,唐時為宰相以下的要職。
、屏髀洌浩词。征南將:指李中丞。
、菐煟很婈。
、扰f業(yè):在家鄉(xiāng)的產(chǎn)業(yè)。
、擅鲿r:對當時朝代的美稱。
、嗜叄褐笣h代幽、并、涼三州,其地皆在邊疆。此處泛指邊疆。
、溯p生:不畏死亡。
、探瓭h:指漢陽,漢水注入長江之處。
、腿漳海禾焱恚Z意雙關,暗指朝廷不公。何之:何往,何處去。
【譯文】
這位漂泊流離的征南老將,當年曾經(jīng)指揮過十萬雄師。
后來他罷職回鄉(xiāng)沒有產(chǎn)業(yè),到老年他還留戀賢明之時。
少壯時獨立功勛三邊平靜,為國輕生只有隨身佩劍知。
在茫茫的漢江上飄來蕩去,日到黃昏你還想要去哪里?
【創(chuàng)作背景】
《送李中丞之襄州》,又作《送李中丞歸漢陽別業(yè)》,大致為安史之亂平息不久后,劉長卿為李中丞被斥退罷歸的不幸遭遇所感而作。
【賞析】
此詩抒發(fā)作者對主人公被斥退罷歸的惋惜不滿與感慨之情。起句以浩嘆發(fā)出,“征南將”點明歸者以前身份,就是這位南征北戰(zhàn)的將軍,如今卻被朝廷罷斥遣歸,投老江頭,蕭條南歸,恓惶而去。“流落”二字融注情感,突發(fā)領起,總冒全首,含裹通體,撞心觸眼,是為一篇主意所在,一起手即與別者連綴紐結(jié),開出下文若大天地。此句從眼前事寫起,次句敘其人先前軍職顯要,重兵在握!膀(qū)”意為統(tǒng)率,下得有力!笆f師”而能驅(qū)遣自如,表現(xiàn)其叱咤風云的才干,足見其人的不凡。不過這些都成為過去,一個“曾”字,深深地蕩入雄壯的歲月,飽含唏噓惋嘆。首聯(lián)今昔對比,敘其身世處境,感慨難以名狀。
頷聯(lián)寫友人困頓坎坷,仍眷戀朝廷。“罷歸”“老去”指出將軍“流落”之因,“歸無舊業(yè)”說明題目的“襄州”,僅家徒四壁而已。也暗示其人一心戎馬,為國征戰(zhàn)不解營生。在“古木蒼蒼離亂后,幾家同住一孤城”(《新息道中作》)的時代,老去投歸,景況可想。兩句上二下三,前后轉(zhuǎn)折,意義上中間含個“而”字在,頓挫而沉郁,有杜詩風神。所謂“明時”,實則為作者對時局的微詞。戎馬一生、屢樹戰(zhàn)功的將軍,卻被罷斥,足見朝廷之“不明”。兩句為對文,作互文看更有慨觸。次句語由直尋,羌無故實,但“老去”猶“戀”,則使人不能不想起廉頗老矣還希重用的史實,而同情這位被迫退職的軍人。
頸聯(lián)兩句又蕩回過去,承“曾驅(qū)”來,追憶將軍昔日獨鎮(zhèn)“三邊”(泛指邊防),敵寇生畏,關塞晏然,有功于國。次句為“一劍知輕生”的倒句!耙粍χ,意謂奔勇沙場,忠心可鑒,此外,出生入死,效命疆場,也只有隨身伙伴——佩劍知道。有感于時局不明,焉得逢人而語,這是感慨系之的話。兩句字斟句酌,句凝字穩(wěn)。謂語“靜”“知”殿在句后,以示其人的功業(yè)與赤心。獨靜三邊,為國輕生,以示“罷歸”,尚非其時。
以上六句都可視為揮手別后所思,尾聯(lián)“茫茫江漢上,日暮欲何之”結(jié)到眼前,以實景束住,念及其故居舊業(yè)無存,因此有“欲何之”的憂問。既罷歸而無所可去,傷其恓惶流落,老而不遇。這末尾回首一問,既關合“罷歸”句,又與起手“流落”語意連成一片。日暮蒼蒼,漢水茫茫,老將白發(fā),歸去何方。沉沉暮色吞去了一片孤帆,茫茫漢江也似乎吞沒了詩人關照的疑問,“欲何之”的關注之情,也使人思緒波蕩,觸動讀者深切的尋思和懸念。
劉長卿與蘇州
劉長卿有一首《登吳古城歌》:“登古城兮思古人,感賢達兮同埃塵。望平原兮寄遠目,嘆姑蘇兮聚麋鹿。黃池高會事未終,滄海橫流人蕩覆。伍員殺身誰不冤,竟看墓樹如所言。越王嘗膽安可敵,遠取石田何所益。一朝空謝會稽人,萬古猶傷甬東客。黍離離兮城坡坨,牛羊踐兮牧豎歌。野無人兮秋草綠,園為墟兮古木多;内鋽噘庹l重過,孤舟逝兮愁若何。天寒日暮江楓落,葉區(qū)辭風水自波。 ”
這首詩寫的吳古城,看來不是“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的蘇州城,而是“古城”,或許是在現(xiàn)在城西的山區(qū)什么地方吧。真是滿目蒼涼,慘不忍睹。當時詩人不是在蘇州做官,也不是來游覽或訪友,而是被人誣告,貶官放逐經(jīng)過蘇州,心情自然會影響他的觀感,即使他看到蘇州的繁華,蘇州的美景,想來也不會引發(fā)詩情寫成詩文的。
就在蘇州,有一好消息從京城傳來,皇帝聽信了有人為他作的辯解,派人一路追來,讓他回去重新處理,一直追到蘇州才追上。喜事當然不能無詩,這一首《恩敕重推使牒追赴蘇州次前溪館作》是這樣的:“漸入云峰里,愁看驛路閑。亂鴉投落日,疲馬向空山。且喜憐非罪,何心戀末班。天南一萬里,誰料得生還?”這詩主要寫心情,前四句還和上面一首相似,“愁”和“!倍质瞧渲髡{(diào),到“且喜”才有了轉(zhuǎn)折,“何心戀末班”是又一轉(zhuǎn),我并沒有再想做什么官的意思了。只有最后二句,才是喜形于色,大喜過望,都在這十個字里,而前面的“愁”“!钡鹊龋鼮檫@十字作了很好的鋪墊。這是一首好詩,但你要想從中讀出當年蘇州的信息,卻是要失望的了。因為這只是在蘇州寫的,并不是寫蘇州的。
還有一首類似的是《謫官后卻歸故村將過虎邱悵然有作》:“萬事依然在,無如歲月何。邑人憐白發(fā),庭樹長新柯。故老相逢少,同官不見多。唯馀舊山路,惆悵枉帆過。 ”這詩應在前詩之前所作,還沒有“且喜憐非罪”以前所作!皩⑦^虎邱”,這“唯馀舊山路”大概也不是寫的實景,而是出自想像吧。
劉長卿的詩名很大,別人稱之為“五言長城”,是說他五言詩寫得最好,上面三首里有二首是五言的,特別是《次前溪館作》一首,八句里面,一波三折,攝人心目,的確不凡。
以上多是抒發(fā)心情的詩,寫蘇州實景的句子很少。有一首寫虎邱寺的《題武丘寺》,則有較多的虎邱實景:“青林虎邱寺,林際翠微路。仰見山僧來,遙從飛鳥處。茲峰淪寶玉,千載唯丘墓。埋劍人空傳,鑿山龍已去。捫蘿披翳薈,路轉(zhuǎn)夕陽遽;[崖谷寒,猿鳴杉松暮。徘徊北樓上,江海窮一顧。日映千里帆,鴉歸萬家樹。暫因愜所適,果得損外慮。庭暗棲閑云,檐香滴甘露。久迷空寂理,多為繁華故。永欲投死生,馀生豈能誤。 ”這詩寫虎邱實景的句子,恐怕要數(shù)“仰看山僧來,遙從飛鳥處”二句了,今天到虎邱去,或許還能親見這樣的“風景”,一個“仰”,一個“遙”,想想就是這樣,但寫出來,就不是容易的事了!盎[,猿鳴”二句,則或許不一定是實景,帶有些想像的成分在內(nèi)了。“北樓”則不知是今日何樓,或者已不存在了。
作者簡介
劉長卿(約726年-789或790年),字文房,世稱劉隨州,宣城(今屬安徽)人,一說河間(今屬河北)人,中國唐代詩人。
劉長卿年少時居嵩山讀書,積學以備舉業(yè),然屢試不中。玄宗天寶八載(749年)登進士第,釋褐任陳留浚儀縣尉。安史之亂起,南奔流落江南,至德元載(756年)被采訪使李希言任為長洲縣尉。至德二載(757年)冬被謗陷獄,十二月遇赦,攝海鹽令。因冤情未雪,被貶南巴尉。約大歷三年(768年),前后任鄂岳轉(zhuǎn)運判官。大歷九年(774年),因拒絕觀察使吳仲孺截留財賦,反被誣為貪贓,罷官后居義興。后貶任睦州長史,其間與當時寓居浙江的詩人李嘉祐、皇甫冉、秦系、嚴維、章八元等唱酬。建中元年(780年),任隨州(今屬湖北)刺史,世稱劉隨州。兩年后因李希烈叛亂,棄官避地淮南、吳越,幾年后去世。
劉長卿詩以五七言近體為主,尤工五言,自詡為“五言長城”。中年以后閱世日深,創(chuàng)作技巧也日益圓熟。五律簡練渾括,于深密中見清秀,如《碧澗別墅喜皇甫侍御相訪》《新年作》等,都是精工錘煉之作。七律也多秀句,如“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秋草獨尋人去后,寒林空見日斜時”,歷來傳誦人口!兜怯喔晒趴h城》等篇,情調(diào)安詳,視野開闊,景象鮮明而渾融,語言洗練而流暢,在盛唐的精工高華之外另創(chuàng)一種清空流暢的風格。五絕《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送靈澈上人》《江中對月》則以白描取勝,饒有韻致。但劉長卿詩中也存在內(nèi)容單薄、字句雷同、缺少變化的缺點。
人物生平
劉長卿為年輕時在嵩山念書,742-746年(唐玄宗天寶)間登進士第。[一說755年(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劉長卿可能才登進士第,但是還沒有揭榜,便爆發(fā)安史之亂了。]《新唐書·藝文志》中略有記載。其詩則馳名上元、寶應間!缎绿茣で叵祩鳌吩疲海ㄇ叵担┡c劉長卿善,以詩相贈答。權德輿曰:“劉長卿自以為五言長城,系用偏師攻之,雖老益壯。”所謂五言,當是指他的近體詩。當時或以錢(起)、郎、劉、李并稱。他卻說:“李嘉祐、郎士元焉得與予齊稱也?”{見范攄《云溪友議》}可見其自負,也未免倨傲。他的詩多寫幽寒孤寂之境,又善以描寫荒村水鄉(xiāng),著名的如【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繐(jù)傅璇琮先生(劉長卿事跡考辯)所考,劉長卿卒年當在德宗貞元二年至七年(786-791年)間。
756年,唐肅宗即位,劉長卿被任命到蘇州下屬的長洲縣當縣尉。不久被誣入獄,遇大赦獲釋。
758年(唐肅宗至德三年)正月,攝(代理)海鹽令。
760年(上元元年)春,被貶為潘州南巴(今廣東電白)尉,但劉長卿并未到南巴實際任職。
761年(上元二年)秋天,他又奉命回到蘇州接受“重推”,旅居江浙。這時江南剛經(jīng)歷過劉展之亂,本來繁華富庶的吳郡一帶變得破敗蕭條。
770年(唐代宗大歷五年)以后,歷任轉(zhuǎn)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轉(zhuǎn)運留后。因為性格剛強,得罪了鄂岳觀察使吳仲孺,被誣為貪贓,再次貶為睦州(今浙江建德梅城)司馬。在睦州時期,與當時居處浙江的詩人有廣泛的接觸,如皇甫冉、秦系、嚴維、章八元等都有詩酬答。
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又受任隨州(今湖北隨州)刺史。世稱“劉隨州”。
784年(興元元年)和785年(貞元元年)間,淮西節(jié)度使李希烈割據(jù)稱王,與唐王朝軍隊在湖北一帶激戰(zhàn),劉長卿即在此期間離開隨州。
劉長卿離開隨州后,大約流寓江州,晚歲入淮南節(jié)度使幕。約卒于788(唐貞元四年)前后。
劉長卿因官至隨州刺史,亦稱劉隨州。宣城(今屬安徽)人,郡望河間(今屬河北)。祖籍宣城,郡望河間,后遷居洛陽。姚合《極玄集》卷下云劉長卿為“宣城人”;又中唐林寶《元和姓纂》卷五分述諸郡劉姓云:“考功郎中劉慶約,宣州人;劉長卿,隨州刺史。”林寶稍早于姚合,所記一致,足消人疑。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九詩集類著錄《劉隨州集》十卷,并云:“唐隨州刺史宣城劉長卿文房撰”,當據(jù)林、姚二氏之說。然《新唐書·藝文志》云稱劉長卿為河間(今河北河間)人,《唐才子傳》襲云:“河間人”,又同卷李季蘭條:“知河間劉長卿有陰重之疾”。河間大概指其郡望而言。長卿一族,何時遷洛陽,殆不可考。及觀劉集,知洛陽故業(yè)縈懷于中,感情甚深,斷非居日淺短者可比。劉長卿《舊唐書》、《新唐書》都沒有傳記,關于他的生卒年,一直未有確考。聞一多認為其生年為公元709年,傅璇琮認為是710年左右或725年左右,還有其它的說法。卒年,一般認為是在789至791年之間;也就是說,劉長卿經(jīng)歷了玄宗、肅宗、代宗和德宗四朝。
【劉長卿《送李中丞歸漢陽別業(yè)》譯文】相關文章:
劉長卿《送李中丞歸漢陽別業(yè)》翻譯03-07
劉長卿《送李中丞歸漢陽別業(yè)》解讀04-19
《送李丞歸漢陽別業(yè)》閱讀答案11-15
送李中丞歸漢陽別業(yè)古詩翻譯及賞析03-30
劉長卿《送李錄事兄歸襄鄧》閱讀練習及答案03-11
劉長卿《送李判官之潤州行營》翻譯07-25
劉長卿《送道標上人歸南岳》全詞翻譯賞析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