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魯迅散文集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魯迅文集讀后感
魯迅文集讀后感(一)
每當腦海浮現魯迅二字時,我就會想起他那人格的獨立,正因為他的真實,筆鋒如刀刻在心中刻畫著中華民族的靈魂。而且,他有強烈的使命感,魯迅之所以是魯迅,是因為他不明哲保身,受到恐嚇,他出門不帶鑰匙,以示不歸之志。他不惜以生命高揚理性,以其堅毅警示眾生,因而使人望其項背而終生敬仰。
當我拿起魯迅的靈魂作品時,我仿佛看到了中華振興的良藥。魯迅曾說過,“醫(yī)治中國人只是把他們的身體治好,但卻救不了他們。”所以,魯迅開始從文,用他最樸素的語言,寫出了最具攻擊性的文字,讓國人,仍至世界體會到他的所向披靡的無畏精神。
小時候曾讀過《朝花夕拾》,但郁悶的是我當時沒能讀懂,生生地誤會了魯迅的文學功底。后來,心智趨向成熟的我漸漸觸到它的內涵,它講述的鄉(xiāng)村生活體現了眷戀和厭惡相互參透的鄉(xiāng)戀情。另一個是魯迅在逐步接受進步文明的同時,也在現實中摧殘著破舊的,愚弱的故鄉(xiāng)。
魯迅先生對兒童問題的關注一直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重要話題,如《朝花夕拾》中的百草園,三味書屋,五猖會,魯迅以其少年“單純與自由”的心靈去看待,評價自身和世界。但是,在充滿童趣的散文中,又輔成人視角來僅觀兒童時期的生命體驗。父親在“我”大聲叫嚷中痛苦地咽了氣,現在“我”知道這卻是我對于父親最大的錯處。這樣,魯迅在兒童視角與成人視角的轉換過程中,不斷地咀嚼,追尋童年經驗,從兒童封建社會重壓下的弱者的角度出發(fā)去抨擊封建文化兒童的腐蝕,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對兒童尊嚴的踐踏。
我輕盈蓋上書本,手指依舊殘留著書頁上淡淡的香韻,但我知道,那始終會散去;但是,那鋒利筆鋒在心中刻畫過的痕跡,卻與歲月的長流而深深沉淀于心靈的深處。
魯迅文集讀后感(二)
或許是因為不想總是不停地繁華的情感文字中走下去,于是思路跳轉,將自己從情感萬千的靜謐磁場中抽回,投入到萬千文字的慨嘆中,靜下來體會一下在中國那些特殊戰(zhàn)爭年代里的戰(zhàn)斗者們哲思。于是最近一段時間在看和魯迅先生有關的傳記以及魯迅先生寫的文章,和這些激昂的文字對話,還真是有了不少的感觸。
當初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給中國又帶來了一場諾貝爾的文學熱,我想當大部分人現在應該都還沉浸在那些獲得者的文字海洋中時,不知是否有人同我一樣行走在魯迅這一拒絕者的文字“沙漠”中。在走近魯迅的那段時間里,那一篇篇針砭時弊的文稿,將世間百態(tài)的悲歡離合描繪得淋漓盡致,特別是那些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憤怒吶喊,就在剎那間就扯動我的心弦,當時我就確信我愛上了這個人的文字,哪些屬于這個頑強的抗爭著的文字。對于魯迅文章的閱讀就像是進行生命中的一場旅行,拋開世俗,放逐心靈,去經歷一次特殊年代的風雨洗禮,來演繹一場淡妝濃抹的人間詞話。
魯迅的一生中創(chuàng)作了數之不盡的文字傳奇,無論是筆觸犀利的雜文,還是辛辣諷刺的小說,亦或是慷慨激昂的詩歌,他都將自己獨特的視角用抒情于文的形式傳遞給我們,那充滿核對黑暗的憎惡和麻木的諷刺中還不失一種平等友善、感同身受的人道主義情懷,他的精神就像永遠不會停歇的齒輪一樣,不停的轉動著,帶著心酸的淚,帶著嘔出的血,一直抗爭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文字給人一種精神上的折服,在這個彷徨的年代里幻化成一聲聲不屈的吶喊,喚醒人們沉睡的國民性,喚醒那個時代的良知。
對于魯迅的文字只是深深的折服,而真正的從心底感到尊敬還是因為他在給劉半農的那封信里的這句話:“我覺得中國實在還沒有可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瑞典最好不要理我們,誰也不給。倘因為黃色臉皮的人,格外優(yōu)待從寬,反足以長中國人的虛榮心,以為真可以與別國大作家比肩了,結果將很壞。”,這就一語道明了他拒絕提名諾貝爾獎的原因,在經歷了中國新文學風風火火的十年發(fā)展過后,他仍然能夠用如此理性的視角他仍能看出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的差距,對中國新文學的實績作出了客觀的評價。強調這種距離,不是妄自菲薄,而是為了使中國文學能更好地向前發(fā)展。這就足以看出一個真正的文人是怎樣看待文學的,不披著政治化的外衣,不帶著激進者的槍炮,只是以現實的眼光去評判,這才是真正的精神領導者,才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
在這場魯迅之旅中,我一心雕刻著他那一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木板畫,體會著他那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堅韌心靈,不覺間已是滿眼熱淚。這個瀟灑的墨客,這個豪放的文人,用他將強的新領導了一個時代的靈魂,那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傳播,而是一種不知不覺的滲透,在一代又一代的人心里滋長,不朽。
走近一個勇敢的精神領導者,用指尖感受那個動亂年代里最熱枕的溫度,用淚水沖刷出一個哲人深度的思考。那是多么忠貞的一股民族魂,死去時都還握著國家抗爭的筆。
不知不覺的關于魯迅先生的傳記接近了尾聲,先生的文章還在繼續(xù)閱讀的過程當中,希望能夠通過文字可以更加深刻的了解魯迅先生一生的傳奇,可以進一步的體會先生文字中的國家情懷。
魯迅文集讀后感(三)
我喜歡讀魯迅的作品,于是在與學生交換圖書的活動中,我得到了一本《魯迅文集》。先生務實的風格、質樸的語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讀后感觸頗多。同時,又讓我產生了一種深深的憂愁:當個語文老師真難。
讀先生的作品時,我不自覺地在字里行間發(fā)現一些我們現在不常見的字與詞,比如:簡捷、支支梧梧、橛著嘴、發(fā)見等等,我不能說先生寫了錯別字,因為先生是一個偉大的作家。但我想:現在,我這樣的糾正學生的錯別字,不僅讓學生感到寫作的壓迫,而且也許若干年之后,我們的子孫又要來給我們找錯了。唉!當個語文老師可真難!
讀到《從三味書屋到百草園》時,我讀到了這樣的一段話:我家的后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作百草園,F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賣給朱文公的子孫了,連那最末次的相見也已經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會拍的一聲,從后竅噴出一陣煙霧。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擁腫的根。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墻,卻從來沒有見過有一塊根象人樣。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遠。
我不禁想到:嚴謹的壽鏡吾先生培養(yǎng)了一個中國最偉大的作家、思想家,可是,從先生的作品中卻發(fā)現先生雖然是北大的講師,在上海擔任編輯,他思考國人的精神的麻木,并深深痛恨著、可憐著國人的阿Q精神,思索著如何將國人引領出精神的沼澤,但是小時候的先生的快樂卻是在百草園中找尋螞蚱、蜈蚣,還有斑蝥。
年少的先生在講到自己博學的老師時,用了如何的詞語來描寫老師可笑的動作來。你看 “我疑心這是極好的文章,因為讀到這里,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于是,我便疑心起先生的疑心來,我便疑心我的學生不知怎樣的來寫我呢!我的嚴厲會不會扼殺了我的學生的快樂呢?我不禁嘆口氣:唉!當個語文老師可真難!
但先生自己就是一個老師,從他憶起的劉和珍君,我發(fā)現先生雖然沒有告訴學生該怎樣做,但是先生用自己的精神感染了學生,使他們懂得人應該做一個怎樣的人。由此可見,當個語文老師可真難,因為有先生的榜樣,我們前面的路還很長。
【魯迅文集讀后感】相關文章:
魯迅文集《阿金》06-22
魯迅《彷徨》散文集:《祝!04-10
魯迅《彷徨》散文集:《弟兄》04-10
魯迅雜文集:《窮人》小引07-15
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03-27
魯迅散文集《野草·風箏》06-04
魯迅《野草》散文集:《死后》05-28
魯迅《彷徨》散文集:《傷逝》04-10
魯迅《彷徨》散文集:《孤獨者》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