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詩/木蘭辭原文翻譯及賞析
《木蘭詩》是中國北朝的一首樂府民歌,郭茂倩《樂府詩集》歸入《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木蘭詩/木蘭辭原文翻譯及賞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木蘭詩 / 木蘭辭 南北朝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唯 一作:惟)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珊箚査咎m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xiāng)。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zhàn)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蘭詩 / 木蘭辭》譯文
嘆息聲一聲接著一聲,木蘭對著房門織布。聽不見織布機織布梭的聲音,只聽見木蘭在嘆息。問木蘭在想什么?在惦記什么?木蘭答道:我也沒在想什么,也沒在惦記什么。昨天晚上看見了征兵的文書,君主在大規(guī)模征兵,征兵的名冊有很多卷,每一卷上都有我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大兒子,我沒有兄長,木蘭愿意為此到集市上去買馬鞍和馬匹,從此開始替代父親去征戰(zhàn)。
在集市各處購買駿馬、馬鞍、鞍下的墊子、馬嚼子、韁繩和馬鞭。早上辭別父母上路,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叫女兒的聲音,只聽見黃河水奔騰流淌的聲音。早晨離開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頭,聽不見父母呼叫女兒的聲音,只聽見胡人戰(zhàn)馬啾啾的鳴叫聲。
不遠萬里奔赴戰(zhàn)場,飛一樣跨過一道道的關隘,越過一座座的山峰。夜晚北方的寒氣傳送著打更的聲音,寒冷的月光照在將士們的鎧甲上。將士們身經(jīng)百戰(zhàn)有的為國捐軀,有的轉戰(zhàn)多年得勝歸來。
勝利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論功行賞。給木蘭記了很大的功勛,賞賜了很多的財物。天子問木蘭想要什么,木蘭說不愿做尚書郎,希望能騎著千里馬,快馬加鞭送我回故鄉(xiāng)。
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到城外迎接她;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著門戶梳妝打扮起來;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忙著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開我東閣、西閣的門,坐在我的床上,脫去打仗時穿的戰(zhàn)袍,穿上以前的女兒裝,面對窗戶和鏡子梳理像云一樣柔美的頭發(fā),額上貼上花黃。出門去見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們都很吃驚,征戰(zhàn)同行這么多年,竟然不知木蘭是個女子。
提著兔子的耳朵懸在半空時,雄兔兩只前腳時常動彈,雌兔兩只眼睛時常瞇著,所以容易辨認。雄雌兩只兔子貼著地面跑,怎能辨別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
《木蘭詩 / 木蘭辭》譯文二
嘆息聲一聲接著一聲傳出,木蘭對著房門織布。聽不見織布機織布的聲音,只聽見木蘭在嘆息。問木蘭在想什么?問木蘭在惦記什么?(木蘭答道)我也沒有在想什么,也沒有在惦記什么。昨天晚上看見征兵文書,知道君主在大規(guī)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冊,每一卷上都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大兒子,木蘭(我)沒有兄長,木蘭愿意為此到集市上去買馬鞍和馬匹,就開始替代父親去征戰(zhàn)。
在集市各處購買馬具。第二天早晨離開父母,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黃河水流水聲。第二天早晨離開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頭,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燕山胡兵戰(zhàn)馬的啾啾的鳴叫聲。
不遠萬里奔赴戰(zhàn)場,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飛起來那樣迅速。北方的寒氣中傳來打更聲,月光映照著戰(zhàn)士們的鎧甲。將士們身經(jīng)百戰(zhàn),有的為國捐軀,有的轉戰(zhàn)多年勝利歸來。
勝利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論功行賞)。給木蘭記很大的功勛,得到的賞賜有千百金還有余。天子問木蘭有什么要求,木蘭說不愿做尚書郎,希望騎上千里馬,回到故鄉(xiāng)。
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到城外迎接她;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著門戶梳妝打扮起來;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忙著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每間房都打開了門進去看看,脫去打仗時穿的戰(zhàn)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當著窗子、對著鏡子整理漂亮的頭發(fā),對著鏡子在面部貼上裝飾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火伴,火伴們很吃驚,(都說我們)同行數(shù)年之久,竟然不知木蘭是女孩。
。ㄌ嶂米佣鋺以诎肟罩袝r)雄兔兩只前腳時時動彈、雌兔兩只眼睛時常瞇著,所以容易分辨。雄雌兩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
《木蘭詩 / 木蘭辭》注釋
唧唧(jī jī):紡織機的聲音。一說為嘆息聲,意思是木蘭無心織布,停機嘆息。
當戶(dāng hù):對著門。
機杼(zhù)聲:織布機發(fā)出的聲音。機:指織布機。杼:織布梭(suō)子。
唯:只。
何:什么。
憶:思念,惦記
軍帖(tiě):征兵的文書。
可汗(kè hán):古代西北地區(qū)民族對君主的稱呼
軍書十二卷:征兵的名冊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確指。下文的“十二轉”、“十二年”,用法與此相同。
爺:和下文的“阿爺”一樣,都指父親。
愿為市鞍(ān)馬:為,為此。市,買。鞍馬,泛指馬和馬具。
韉(jiān):馬鞍下的墊子。
轡(pèi)頭:駕馭牲口用的嚼子、籠頭和韁繩。
辭:離開,辭行。
濺濺(jiān jiān):水流激射的聲音。
旦:早晨。
但聞:只聽見
胡騎(jì):胡人的戰(zhàn)馬。胡,古代對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稱呼。
啾啾(jiū jiū):馬叫的聲音。
天子:即前面所說的“可汗”。
萬里赴戎機:不遠萬里,奔赴戰(zhàn)場。戎機:指戰(zhàn)爭。
關山度若飛:像飛一樣地跨過一道道的關,越過一座座的山。度,越過。
朔(shuò)氣傳金柝:北方的寒氣傳送著打更的聲音。朔,北方。金柝(tuò),即刁斗。古代軍中用的一種鐵鍋,白天用來做飯,晚上用來報更。
寒光照鐵衣:冰冷的月光照在將士們的鎧甲上。
明堂:明亮的廳堂,此處指宮殿
策勛十二轉:記很大的功。策勛,記功。轉,勛級每升一級叫一轉,十二轉為最高的勛級。十二轉:不是確數(shù),形容功勞極高。
賞賜百千強(qiáng):賞賜很多的財物。百千:形容數(shù)量多。強,有余。
問所欲:問(木蘭)想要什么。
不用:不愿意做。
尚書郎:尚書省的官。尚書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國家政事的機關。
愿馳千里足:希望騎上千里馬。
郭:外城。
扶:扶持。將:助詞,不譯。
姊(zǐ):姐姐。
理:梳理。
紅妝(zhuāng):指女子的艷麗裝束。
霍霍(huò huò):擬聲詞,磨刀的聲音。
著(zhuó):通假字 通“著”,穿。
云鬢(bìn):像云那樣的鬢發(fā),形容好看的頭發(fā)。
帖(tiē)花黃:帖”通假字 通“貼”。花黃,古代婦女的一種面部裝飾物。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據(jù)說,提著兔子的耳朵懸在半空時,雄兔兩只前腳時時動彈,雌兔兩只眼睛時常瞇著,所以容易辨認。撲朔,爬搔,撲騰。迷離,瞇著眼。
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兩只兔子貼著地面跑,怎能辨別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
“火”:通“伙”。古時一起打仗的人用同一個鍋吃飯,后意譯為同行的人。
行:讀háng。
傍(bàng)地走:貼著地面并排跑。
《木蘭詩 / 木蘭辭》賞析
《木蘭詩》是一首長篇敘事詩,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戰(zhàn)場上建立功勛,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團聚的故事,熱情贊揚了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質、保家衛(wèi)國的熱情和英勇無畏的精神。全詩以“木蘭是女郎”來構思木蘭的傳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詳略安排極具匠心,雖然寫的是戰(zhàn)爭題材,但著墨較多的卻是生活場景和兒女情態(tài),富有生活氣息;以人物問答及鋪陳、排比、對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態(tài),刻畫人物心理,生動細致,神氣躍然,使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第一段,寫木蘭決定代父從軍。詩以“唧唧復唧唧”的織機聲開篇,展現(xiàn)“木蘭當戶織”的情景。然后寫木蘭停機嘆息,無心織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問一答,道出木蘭的心事。木蘭之所以“嘆息”,不是因為兒女的心事,而是因為天子征兵,父親在被征之列,父親既已年老,家中又無長男,于是決定代父從軍。
第二段,寫木蘭準備出征和奔赴戰(zhàn)場!皷|市買駿馬……”四句排比,寫木蘭緊張地購買戰(zhàn)馬和乘馬用具,表示對此事的極度重視,只用了兩天就走完了,夸張地表現(xiàn)了木蘭行進的神速、軍情的緊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緊張的戰(zhàn)爭氛圍。其中寫“黃河流水鳴濺濺”“燕山胡騎鳴啾啾”之聲,還襯托了木蘭的思親之情。
第三段,概寫木蘭十來年的征戰(zhàn)生活!叭f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概括上文“旦辭……”八句的內(nèi)容,夸張地描寫了木蘭身跨戰(zhàn)馬,萬里迢迢,奔往戰(zhàn)場,飛越一道道關口,一座座高山。寒光映照著身上冰冷的鎧甲!皩④姲賾(zhàn)死,壯士十年歸”,概述戰(zhàn)爭曠日持久,戰(zhàn)斗激烈悲壯。將士們十年征戰(zhàn),歷經(jīng)一次次殘酷的戰(zhàn)斗,有的戰(zhàn)死,有的歸來。而英勇善戰(zhàn)的木蘭,則是有幸生存、勝利歸來的將士中的一個。
第四段,寫木蘭還朝辭官。先寫木蘭朝見天子,然后寫木蘭功勞之大,天子賞賜之多,再說到木蘭辭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鄉(xiāng)!澳咎m不用尚書郎”而愿“還故鄉(xiāng)”,固然是她對家園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兒身。天子不知底里,木蘭不便明言,頗有戲劇意味。
第五段,寫木蘭還鄉(xiāng)與親人團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別、年齡的舉動,描寫家中的歡樂氣氛,展現(xiàn)濃郁的親情;再以木蘭一連串的行動,寫她對故居的親切感受和對女兒妝的喜愛,一副天然的女兒情態(tài),表現(xiàn)她歸來后情不自禁的喜悅;最后作為故事的結局和全詩的高潮,是恢復女兒裝束的木蘭與伙伴相見的'喜劇場面。
第六段,用比喻作結。以雙兔在一起奔跑,難辨雌雄的隱喻,對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多年未被發(fā)現(xiàn)的奧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橫生而又令人回味。
其詩中幾件事的描繪詳略得當,一,二,三,六,七段詳寫木蘭女兒情懷,四,五段略寫戰(zhàn)場上的英雄氣概。從內(nèi)容上突出兒女情懷,豐富英雄性格,是人物形象更真實感人。結構上使全詩顯得簡潔,緊湊。
這首詩塑造了木蘭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傳奇色彩,而又真切動人。木蘭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幗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矯健的勇士又是嬌美的女兒。她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樸又機敏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
《木蘭詩》是中國詩史上罕有的杰作,詩中首次塑造了一位替父從軍的不朽的女英雄形象,既富有傳奇色彩,而又真切動人。木蘭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幗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矯健的勇士又是嬌美的女兒。她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樸又機敏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木蘭完滿具備了英雄品格與女性特點。天性善良勇敢,沉著機智,堅忍不拔,是木蘭英雄品格之必要內(nèi)涵,對父母對祖國之無限愛心和獻身精神,則是其英雄品格之最大精神力量源泉。同時,全詩緊扣“木蘭是女郎”,從“不聞爺娘喚女聲”到“木蘭不用尚書郎”,從“木蘭當戶織”到“著我舊時裳”,始終不失其為女性之特點。故木蘭形象極為真實感人!赌咎m詩》創(chuàng)具一種中國氣派之喜劇精神,其特質,乃是中國人傳統(tǒng)道德精神、樂觀精神及幽默感之整合。這種中國氣派之喜劇精神,實與以諷刺為特征的西方喜劇大不相同!赌咎m詩》充分體現(xiàn)出中國民歌之天然特長,鋪排、夸張、象聲、懸念的突出運用,對于渲染氣氛、刻劃性格,效果極佳。
過去多認為《木蘭詩》所產(chǎn)生之基礎,為北朝尚武之社會風俗。但是,北朝歷史發(fā)展之主流,是入居北中國的游牧民族接受農(nóng)業(yè)文明,進而接受中國文化,最終為中國文化所化。就此詩言,即使木蘭之家原為鮮卑民族,也早已漢化!澳咎m當戶織”,是一證。木蘭還家,全家喜慶之中所深具之禮意,是又一證。尤其木蘭替父從軍、高度體現(xiàn)對父母之愛心與對祖國之忠心,實為高度體現(xiàn)中國文化之精神。故應當說,《木蘭詩》所產(chǎn)生之基礎,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北朝尚武風俗之融合,而《木蘭詩》之根本精神,則是中國文化之精神。
《木蘭詩 / 木蘭辭》文言常識
字詞句
A。字音:機杼〔zhù〕 鞍韉〔ān jiān〕 轡〔pèi〕頭 鳴濺濺〔jiān〕 金柝〔tuò〕 阿姊〔zǐ〕 霍霍〔huò〕 可汗〔kè hán〕 貼:軍帖〔tiě〕;貼〔tiē〕黃花;字帖〔tiè〕
通假字
、。對鏡帖花黃:“帖”通“貼”,貼,粘貼。
古今異義
①爺:古義指父親,e。g。:卷卷有爺名;今指爺爺,即父親的父親。
、谧撸汗帕x為跑,雙兔傍地走;今義行走。
③但:古義為只,副詞,e。g。: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今常用作轉折連詞。
④郭:古義為外城,e。g。:出郭相扶將;今僅用作姓氏。
、輵簦汗帕x為門,木蘭當戶織;今義人家、門第。
、廾噪x:古義為瞇著眼,今義模糊而難以分辨清楚。
、呤汗帕x為虛數(shù)多,今義數(shù)詞,十二。
一詞多義
市:a。集市,e。g。:東市買駿馬;b。買,e。g。:愿為市鞍馬。(名詞作動詞。我愿意為此去買鞍馬。)
買:a。買(東西), e。g。:東市買駿馬;b。雇,租,e。g。:欲買舟而下。
愿:a愿意,e。g。:愿為市鞍馬;b希望,e。g。:愿馳千里足。
詞語活用
①“何”疑問代詞作動詞,是什么。問女何所思。
、凇安摺泵~作動詞,登記。策勛十二轉。
、邸膀T”動詞作名詞,戰(zhàn)馬。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成語:撲朔迷離
原指難辨兔的雄雌,比喻辨認不清是男是女,F(xiàn)指形容事情錯綜復雜,難于辨別。
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①省略句:愿為市鞍馬。(愿為‘此’市鞍馬”,“此”指代父從軍這件事。)
愿意為此去買鞍馬。
②倒裝句:問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裝。賓語前置。)
問一聲閨女想的是什么?
、廴f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 (木蘭)不遠萬里,奔赴戰(zhàn)場,像飛一樣地跨過一道道的關,越過一座座的山。將軍和壯士身經(jīng)百戰(zhàn),歷經(jīng)數(shù)年,有的戰(zhàn)死,有的活下來凱旋。
、墚敶袄碓启W,對鏡帖花黃:當著窗戶對著鏡子整理頭發(fā)和貼上裝飾。
文章修辭
互文交錯
(1)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
(2)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
。3)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4)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
。5)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
復沓
(1)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2)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頂針
。1)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2)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
。3)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
。4)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
排比
。1)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2)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比喻
(1)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夸張
。1)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設問
(1)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對偶
。1)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2)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3)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
(4)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5)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反問
。1)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借代
1.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xiāng)。
《木蘭詩 / 木蘭辭》鑒賞
北朝長篇敘事民歌。它的產(chǎn)生年代及作者,從宋代起,就有不同記載和爭議。始見于《文苑英華》,題為《木蘭歌》,以為唐代韋元甫所作!豆盼脑贰奉}為《木蘭詩》,以為“唐人詩”。宋代程大昌《演繁露》據(jù)詩中“可汗大點兵”語,認為木蘭“生世非隋即唐”;而南宋嚴羽《滄浪詩話》則認為“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之類,“已似太白,必非漢魏人詩”。此后,歷代都有人持“隋、唐人作”之說,但宋代黃庭堅已指出此詩并非韋元甫所作,而是韋“得于民間”(《題樂府〈木蘭詩〉后》)。《樂府詩集》列入《梁鼓角橫吹曲》,亦題《木蘭詩》,云是“古辭”,并引陳釋智匠《古今樂錄》說:“木蘭,不知名。”按《舊唐書·韋元甫傳》載,韋曾任浙西觀察使、淮南節(jié)度使等職(黃庭堅謂韋任朔方節(jié)度使,誤)。又據(jù)《舊唐書·音樂志》所載,可知梁代和北朝樂府歌曲中都存有“燕、魏之際鮮卑歌”,且多“可汗之辭”。因此,《木蘭詩》原先也可能是一首鮮卑歌。流傳江南,譯為漢語,曾入梁代樂府,后又散落民間,而到唐代為韋元甫重新發(fā)現(xiàn),并擬作《木蘭歌》一首(《文苑英華》)。至于“朔氣”二句這樣的對偶詩句,齊、梁詩中已經(jīng)習見,自是文人加工痕跡。所以現(xiàn)代學者大多認為《木蘭詩》產(chǎn)生于北魏,創(chuàng)作于民間。
《木蘭詩》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在戰(zhàn)場上建立功勛,回朝后不愿做官,顯然也沖擊了封建社會重男輕女的偏見。它“事奇詩奇”(沈德潛《古詩源》),富有浪漫色彩,風格也比較剛健古樸,基本上保持了民歌特色。
《木蘭詩》的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技巧,對后世都有深遠影響。宋代樂史《太平寰宇記》載,黃州黃岡縣(今湖北黃陂)有木蘭山、木蘭草原、木蘭湖,木蘭天池等木蘭八景,并引杜牧《木蘭廟》為證。其后,據(jù)地方志所載,在今安徽亳州、河南商丘、河北完縣等地,都曾立廟奉祀木蘭,反映出《木蘭詩》的深刻影響。直到今天,舞臺銀幕上的木蘭形象仍然激勵人們的愛國情操。同時,早在韋元甫擬作之前,杜甫《草堂》詩抒寫遷居草堂的歡欣情景,已明顯汲取了《木蘭詩》描述全家歡迎木蘭歸來的表現(xiàn)手法。
《木蘭詩 / 木蘭辭》思想傾向
《木蘭詩》是中國古典詩歌中一首膾炙人口的優(yōu)秀詩篇。它以濃摯的感情和鋪敘、對照、渲染的表現(xiàn)手法,集中地描繪了一個平凡的女子──木蘭代父從軍和她解甲還鄉(xiāng)的不平凡的經(jīng)歷。木蘭不一定實有其人,可是,女扮男裝卻實有其事。木蘭不過是這些女子中的一個代表而已。木蘭的悲歡離合,是富有戲劇性的。因此,千百年來,她的感人的事跡在群眾中流傳不息!赌咎m詩》究竟表現(xiàn)了一種什么思想傾向呢?
這首詩一開頭,它就把讀者吸引到它所描寫的場面中了。木蘭平日織布時發(fā)出的“機杼聲”,已經(jīng)被她的聲聲嘆息所代替。原因是可汗“沙場秋點兵”,老父名在軍籍,家中沒有長男,怎能不使木蘭焦慮、愁悶?但她終于做出“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的勇敢的抉擇。
木蘭從軍,是迫不得已的,也是不合法的。當她一旦做出“從軍”的抉擇,她的態(tài)度則是積極的,這從她四處購置行裝的繁忙情景就形象地表現(xiàn)出她的主動性和堅決性。木蘭初次遠離家園,異鄉(xiāng)的山山水水,都會觸動她的思親之情。詩中對此的描寫是真摯的,也是非常感人的。從軍,使木蘭得到同男子一樣可以施展智慧和才能的良機,十年的戰(zhàn)火考驗,使她從一個善良、熱情、能干的閨中少女,成為一名建立戰(zhàn)功的“壯士”,這是一個多么巨大的變化!
戰(zhàn)爭,贏得了勝利,也贏得了和平。環(huán)境變了,木蘭何去何從?她有不可明言的苦衷,在論功行賞的大典禮中,由于她是一個女子,不配得到自己應有的榮譽。她只有辭受封爵,走上解甲還鄉(xiāng)的惟一道路。無名氏作者認為這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情。所以用歡快的筆調(diào)描寫木蘭骨肉團聚的歡樂,讓她在“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之后,以女子的面目出現(xiàn)在同伴的面前。作者可貴的是,最后用兔子跑在一起,難辨雌雄的隱喻,說明女子如果有施展抱負的機會,她們的智慧、膽略和才能并不比男子遜色。
這樣描寫木蘭的從軍與還鄉(xiāng),表現(xiàn)了作者的進步的思想傾向。問題在于我們?nèi)绾握_地去分析作者所反映出來的這種社會現(xiàn)象。有人認為,木蘭還鄉(xiāng)是她不慕功名富貴,是反映了勞動人民熱愛勞動的本色。我認為,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女子作男兒”,除了木蘭,還有一個黃崇嘏。謝枋得在《碧湖雜記》中把她倆的事跡當做奇聞逸事加以記敘。木蘭是在戰(zhàn)場上殺出來的女英雄,她“不受封爵而歸”;黃崇嘏是五代時期蜀國的女子,她女扮男裝,在蜀相周庠的府中做掾屬。因她“吏事明敏,胥吏畏服”,而被周庠看中,“欲妻以女”。弄得黃崇嘏啼笑皆非,只好講明自己是個女子,一走了之。
女扮男裝,在封建制度下被人視為反常的現(xiàn)象。“男治乎外,女治乎內(nèi)”是封建禮法的一條戒律。木蘭可以在非常時期秘密代父從軍,并發(fā)揮出她那潛在的智謀和才能。不然的話,所謂“牝雞司晨”的惡名就會落在她的身上。木蘭和《木蘭詩》的作者都無法改變這種命運。
封建禮法加在婦女身上的鐐銬是難以解脫的。清代的女詞人王筠在《鷓鴣天》中痛感自己不能像木蘭、崇嘏那樣一顯身手(“木蘭崇嘏事無緣”),只好在她的彈詞《繁華夢》里讓女主人公登上藝術舞臺(“好將心事付夢詮”),來抒發(fā)她那埋藏在胸中的人生理想。
由此可見,木蘭的還鄉(xiāng),決非什么不慕功名富貴的問題,也不是什么熱愛勞動的問題,而是封建社會壓迫、歧視婦女的必然結局。
《木蘭詩》的作者不可能明確地認識到這一點。但是,他從木蘭所走過的和平──戰(zhàn)爭──和平的曲折的生活道路,不自覺地反映了木蘭在特殊條件下所創(chuàng)造的奇跡,并熱情地歌頌了它。這正是作者忠于現(xiàn)實生活的表現(xiàn),也是和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相通的。
《木蘭詩》的思想傾向是什么?用一句話來表述,就是它對于普通女子所稟賦的智慧和才能表示了肯定和贊賞的態(tài)度。而且也要看到,這種態(tài)度是寓于烘托(“火伴皆驚忙”)、隱喻(“雙兔傍地走”)等描寫中自然流露的。直到明朝末年,人們才能用“海內(nèi)靈秀或不鐘男子而鐘女人”這類明確的語言把它說出來。但是,在《木蘭詩》中,卻沒有明朝人那種明顯的尊女卑男、矯枉過正的傾向。而明朝人對于婦女潛在的智慧、才能和力量做出那樣大膽的估計,除了當時的社會生活條件外,從歷史思想源流來看,《木蘭詩》是有啟蒙作用的。
《木蘭詩 / 木蘭辭》重點導析
1.比興手法
北朝民歌《折楊柳》中有一首,前面六句是“敕敕何力力,女子當窗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木蘭詩》開頭六句用的就是《折楊柳》這六句。古代民歌往往用同樣的起興、比喻,有的詞句相近甚至相同(《詩經(jīng)》中民歌就不乏其例),因為口耳相傳,詞句相同,容易記憶。這不是抄襲,因為題材、內(nèi)容可以完全不同!赌咎m詩》的開頭,很可能也是“敕敕何力力”,經(jīng)后人改為“唧唧復唧唧”的!半冯泛瘟αΑ睕]有什么具體意義,像“呀呵嗨”“呀唯子喲”一樣,是表聲的字。
2.“可汗”與“天子”
“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對君主的稱呼,“天子”是封建社會漢族對君主的稱呼?墒窃谶@首詩中“可汗”卻成了“天子”的同義詞,不能再按照《廣韻》中所謂“蕃王稱”的本義了。這只能看做在《木蘭詩》時代漢語里已有了外來語的成分。否則木蘭去時是應“可汗”之征,而歸來卻受“天子”之賞,那不是前后矛盾了嗎?
由于木蘭詩出自北朝,而木蘭是北朝人氏,便可以考證出木蘭并非漢人可能性極大,其君主自然也是北朝少數(shù)民族割據(jù)政權領袖,而南北朝又正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民族大融合時期,那么最有可能的一種假設就是:北朝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領袖受漢文化影響也樂于接受“天子”這個稱呼。
3.“十二”是虛數(shù)
“軍書十二卷”“同行十二年”與“壯士十年歸”──這三句中的兩個“十二”與一個“十”字都是虛數(shù)。習慣上這類數(shù)字都表示“多”的意思!巴惺辍迸c“壯士十年歸”兩句中的“十二年”與“十年”都是說十多年的意思,如作實數(shù)理解,前后便矛盾不可解了!败姇恚砭碛袪斆敝荚趶娬{(diào)木蘭的父親這次非出征不可。清人汪中作了一篇《釋三九》,提出了三、九等虛數(shù)的用法法則,把前人有關數(shù)字問題的考證與爭論都搞清楚了。
4.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東市買駿馬”等句中的“東、南、西、北”便都是虛位而非實指。這里只是夸張地來形容木蘭出發(fā)前做準備的緊迫情況,照實來講反而不合情理。下文的“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的“東”和“西”也是虛位,照實來講就不通了。這些方位詞的連用,很多是為了造成某種氣氛,而非實指。這種“虛位”也和上面所談的“虛數(shù)”一樣,是古漢語中的一種習慣上的法則。
5.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
“當窗”和“對鏡”是互文!袄碓启W”和“帖花黃”同是當窗對鏡來做的。這種用法在古代詩歌中,特別是在古代格律詩中是常見的。如唐王昌齡詩中的“秦時明月漢時關”就是一例。
“帖花黃”是北魏婦女的面飾。有兩說:一說“元魏時民間婦女不得施粉黛;自非宮人,皆黃眉黑妝。故《木蘭詩》中有‘對鏡帖花黃’之句!保ā豆壬焦P塵》)另一說,將金黃色的紙,剪成星、月、花、鳥等形狀,貼在額上。
6.關于此詩的主題思想
1.在封建社會中,婦女是無地位的。木蘭是一個“當戶織”的勞動婦女,代父從軍,“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男人能做到的,木蘭能做到;男人不能做到的,木蘭也能做到。木蘭這一英雄形象的本身,就是對封建社會中歧視婦女的傳統(tǒng)觀念的無情嘲弄。
2.在封建社會中,追求功名利祿是占統(tǒng)治地位的傳統(tǒng)思想,多少人夢寐以求。而木蘭經(jīng)過十年的緊張戰(zhàn)斗之后,凱旋而歸,卻拒封辭賞,愿意解甲歸田,重過勞動人民的耕織生活,這充分反映了勞動人民質樸謙遜的品質。木蘭的這一行為本身就是對熱衷功名利祿的封建士大夫的有力諷刺。
3.《木蘭詩》的主題思想,其實在詩歌里面就已直接點明。便是:婦女并不亞于男子,她們的才能智慧,膽略見識,是決不在男子之下的。這就是這首詩的主題思想。若用一句話來概括則是:贊頌勞動人民出身的婦女英雄。
4.《木蘭詩》的主題,不是歌頌尚武精神,而是反映人民對和平生活的向往。不過,《木蘭詩》并不像上述北朝民歌那樣用愁苦的情調(diào)、悲劇的形式來表達,而是別開生面地用女子代父從軍的喜劇的形式來表達。當然,故事情節(jié)本身使詩在客觀上有可能起到歌頌女子英雄精神的作用,但是歌頌英雄這個問題在詩中比之主題所反映的問題畢竟是居于次要的,它只能算是詩所包含的一個思想內(nèi)容,不能說就是主題。
7.“唧唧復唧唧”究竟是什么聲音?
對此歷來說法不一。大致有三種:織機聲、嘆息聲、蟲鳴聲。
、 織機聲。如果理解為織機聲,將有如下情境。詩歌一開始,就出現(xiàn)不停不息的織機聲,人未出場聲先聞。然后才交代這是木蘭正在對門而織,一個勤勞的姑娘形象躍然紙上。但織著織著,有節(jié)奏的織機聲聽不到了,傳來的是一陣陣長吁短嘆。這究竟是為什么?木蘭啊,木蘭,是什么事兒讓你如此發(fā)愁呢?于是轉入后面的情節(jié)。這樣的理解當然是合情合理的。
② 嘆息聲。有學者對此做如下解讀:“當戶而織,說明木蘭是一個勞動女性,而不是侯門小姐。本應該聽到她的織布的聲音,但聽到的卻是‘唧唧復唧唧’的嘆息聲。一個‘唧唧’就已經(jīng)說明是在嘆息了,又重之以‘復唧唧’,作者還覺得意猶未足,最后又‘惟聞女嘆息’,作者這樣反復強調(diào),是要告訴我們木蘭的憂思之深,木蘭是停機長嘆,而不是邊織邊嘆。作者沒有寫木蘭的愁容,也沒有寫木蘭停機長嘆的舉動,作者只是繪聲,通過接連不斷的聲聲嘆息,刻畫出一個充滿憂愁苦悶的木蘭女的形象!
、 蟲鳴聲。如果將“唧唧”理解為蟲聲,在我們眼前就會出現(xiàn)這樣一幅畫面——夜深人靜,四下闃無人聲,只有蟲兒在夜幕中“唧唧”鳴唱。接著再寫木蘭姑娘正對門坐在織機旁織布,可是她為什么手握織機不織布,卻坐在那兒長吁短嘆呢?四野的蟲聲與木蘭的嘆息聲交相應和,渲染出一個女孩兒將要做出一個重大決定之前的心境和氣氛?傊,詩無達詁,合乎情理合乎文意即可。
8.“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的問話人是誰?
一說是父母在問,認為只是父親在問或只是母親在問的,也屬此說。的確,父母如果聽到女兒的嘆息,一定會發(fā)出這樣關切的詢問。一說是敘事人在問,因為《木蘭詩》是口頭集體創(chuàng)作的民歌,而民歌是可以配樂歌唱的,歌唱者能以敘事人的身份進行擬問。這兩種說法其實并不矛盾。在民間講唱文學中,演唱者往往有敘事人和故事人物的雙重身份,敘事人的語言與故事人物的語言有時是相融合一的。因此,這首詩中的“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以及“女亦無所思……從此替爺征”可視為父母與女兒的問答,也可視為敘事人的擬問擬答。此外,這首詩中常以第一人稱來敘事,既可以看做木蘭的自述,也可以看做敘事人的轉述。
9.“雄兔腳撲朔”等四句該如何理解?
第一,應該先明確這是一個生動的比喻。
第二,應該進一步思考作者為什么要用這樣一個比喻句結束全詩。首先,這個比喻十分形象地解釋了“伙伴”們的驚訝,同時也是對讀者必然產(chǎn)生的疑問做出一個合情合理的解答。再次,用雄兔雌兔來比喻人之男女,恰是民歌語言運用的特點。這一機巧的比喻,使全詩為之增色,錦上添花。
此外,這四句詩被認為是吟唱者即敘事人對木蘭的贊詞,這種說法與將其視為木蘭對“火伴”的回答的看法并不矛盾。
10.如何理解《木蘭詩》中的繁簡處理?
必須明確以下三點:《木蘭詩》中何處繁,何處簡?這樣的繁簡處理產(chǎn)生了什么樣的效果?作者為什么要進行這樣的處理?
① 繁筆的運用:木蘭當戶織時的心事重重,木蘭準備行裝時的活動,木蘭奔赴戰(zhàn)場時的心態(tài),木蘭回家后家人的歡樂,木蘭重著“女兒裝”時的欣喜等內(nèi)容,都寫得不厭其繁,細致入微。
例如,木蘭采買鞍馬一事,就通過東西南北的排比鋪寫,渲染了戰(zhàn)前準備的緊張和忙碌,讀者似乎可以看到木蘭的奔波和繁忙,也可以想見一身戎裝的木蘭是何等的英姿颯爽!
又如,寫木蘭奔赴戰(zhàn)場時反復提及“不聞爺娘喚女聲”,其實正是木蘭此時心態(tài)的真實寫照:當夕陽西下,暮色沉沉時,木蘭獨自露宿在黃河之畔時,耳聽黃河流水嘩嘩作響,心中卻時時回響著父母的聲聲呼喚,漸行漸遠,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早已聽不見了,但這聲音卻時時回蕩在女兒的耳畔心頭!征程漫漫,何時能再聽到那溫暖女兒內(nèi)心的爺娘親切的呼喚呢?
再如,末段寫木蘭將回家鄉(xiāng)時爺娘姐弟等人的不同行動,通過同樣的句調(diào)作三次反復重疊,生動表現(xiàn)了親人們十年離別后終于得到團聚時的喜悅心情和歡樂氣氛。
而對木蘭重入閨房,再著“女兒妝”的一段描寫,更是淋漓盡致地渲染了木蘭的熱愛生活、美麗可愛的女兒情態(tài)。
、 簡筆的運用。至于簡筆,主要是對戰(zhàn)斗過程的描寫力求其簡,十年生活,只用了幾句話就交代完了。
為什么要如此安排呢?作者不惜筆墨描繪的往往都是他所要著力突出的。這首詩所要突出的正是對木蘭的孝敬父母、勇于擔當重任的性格的頌揚,所以,對殘酷的戰(zhàn)爭,一筆帶過,而對能夠反映美好心靈的內(nèi)容則不惜筆墨。另外,這種繁簡安排似乎還隱含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對戰(zhàn)爭的冷淡和遠離。
一個女孩兒在戰(zhàn)場上拼殺了十年之久,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其勇武強悍可知。但是作者和廣大讀者喜愛的并不是一個沒有女性特點的女超人,人們向來不稀罕赳赳武夫式的“顧大嫂”之流,中國也不乏嬌滴滴鶯聲燕語般的“崔鶯鶯”這樣標準的美人,但既有女兒的嬌美又有男子的剛健的女性,在中國文學史上,卻只有木蘭這獨特的一個!這樣的繁簡安排就起到了突出人物特征、表現(xiàn)作者傾向的作用。
《木蘭詩 / 木蘭辭》語言繁簡
文學作品的語言要繁簡得當,既不可貪多務得,也不能一味求簡。我們細讀《木蘭詩》,便可以悟出這個道理。
《木蘭詩》緊緊圍繞著木蘭的形象著墨。它有時“惜墨似金”,寫得極簡;有時又“潑墨如水”,盡力鋪排。如“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敝涣淙,便概括了木蘭十幾年出生入死、保家衛(wèi)國的戰(zhàn)斗生涯,顯得何等簡練!其中兩句寫朔風凜冽,刁斗聲聲;月光映雪,木蘭未眠。它通過環(huán)境、景物、氛圍的描寫,渲染出木蘭思家的復雜心情和嚴守崗位的戰(zhàn)士氣質。盡管邊地生活是艱苦的,周圍寂靜得只聽見忽斷忽續(xù)的刁斗聲,木蘭和伙伴們卻仍然穿著甲胄,隨時準備為保衛(wèi)祖國而戰(zhàn)。此情此景,寫得有聲(北風聲、刁斗聲)、有色(月色、雪色和鐵的反光),多么耐人尋味!正如劉大白在《舊詩新話》中所說:“整整的四排句,看去是很板的,其實其間層次分明。因為有駿馬而無鞍韉,不可以騎坐,所以還得買鞍韉;有鞍韉而無轡頭,不可以控御,所以還得買轡頭;有轡頭而無長鞭,不可以驅策,所以還得買長鞭!边@種東、西、南、北循序鋪排的手法,在民歌中固屬常見,但是《木蘭詩》中用得尤多且活。如“旦辭爺娘去”以下八句,“爺娘聞女來”以下六句,“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兩句,或依時間(旦、暮),或依輩分(父母、姊、弟),或依性別(雄、雌),都采用循序鋪排的方式。正是在這種很容易流于程式化的鋪敘中,《木蘭詩》卻寫得風趣橫生,興味淋漓,使情事如見,景物若畫。從這方面說,它又像是“潑墨如水”了。
全詩著力寫木蘭出征前、征途中和回家后的心理活動,而很少寫她在戰(zhàn)斗中的英雄業(yè)績。從表面上看,似乎刻畫兒女之情多,而描繪英雄之氣少。但從實際效果看,詩中所刻畫的種種兒女情狀,正多方面地豐富了木蘭的英雄性格,使這一形象有血有肉,真實動人。如“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一幅少女思親圖,真是呼之欲出。木蘭以一女兒身,在多年艱苦的征戰(zhàn)生活中,能喬扮男裝而不被察覺,已顯得異常聰明和機警;在萬里關山的殊死爭奪中,又能屢建戰(zhàn)功而奏凱歸來,更顯出無比英勇和豪健。在這里,兒女情與英雄氣不是相得益彰了嗎?
《木蘭詩 / 木蘭辭》語言特點
《木蘭詩》具有樂府民歌的獨特風格。開篇采用的一問一答,是民歌中常見的!赌咎m詩》語言生動質樸,極少雕飾斧鑿:“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流傳千百年來,至今仍是人們津津樂道的口語;除了“萬里赴戎機”六句文字比較典雅外,其余都保留著民歌的形式和風格,連鎖、問答、排比、重疊等形式的運用,都與民歌大致相同。而且語言豐富多彩,單就原韻來說,篇幅較長的樂府詩歌大都是隔幾句換一個韻,很少一韻到底,這樣才能使演唱的歌曲音節(jié)復雜而有變化。《木蘭詩》一共換了七個韻,也可以說是七種曲子:“唧唧復唧唧……女亦無所憶”;“西市買鞍韉……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暮宿黑山頭……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萬里赴戎機……壯士十年歸”;“天子坐明堂……不知木蘭是女郎”;“雌兔眼迷離……安能辨我是雄雌?”這就相當于一個題下七首曲子。所不同者,這里則是一個完整的歌子。好多民歌每韻的句數(shù)比較整齊,而《木蘭詩》的句數(shù)卻比較參差。正因為它曾為樂人所演唱,所以古往今來都被收入樂府歌中,而且直到現(xiàn)在,仍有評彈藝人在演唱《木蘭詩》。
《木蘭詩 / 木蘭辭》故事
《木蘭詩》是一首長篇敘事詩歌,代表了北朝樂府民歌杰出的成就。它的產(chǎn)生年代及作者不詳,一般認為,它產(chǎn)生于北魏,創(chuàng)作于民間。
《木蘭詩》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在戰(zhàn)場上建立功勛,回朝后不愿作官,但求回家團聚的故事。詩中熱情贊揚了這位奇女子勤勞善良的品質,保家衛(wèi)國的熱情,英勇戰(zhàn)斗的精神,以及端莊從容的風姿。它不僅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普遍的尚武風氣,更主要的是表現(xiàn)了北方人民憎惡長期割據(jù)戰(zhàn)亂,渴望過和平、安定生活的意愿。它對木蘭的謳歌,也沖擊了封建社會重男輕女的偏見。它“事奇詩奇”(沈德潛語),富有浪漫色彩,風格也比較剛健古樸,基本上保持了民歌特色。
在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技巧方面,《木蘭詩》很有特點,對后世也有深遠影響。詩中用擬問作答來刻畫心理活動,細致深刻;用鋪張排比來描述行為情態(tài),神氣躍然;而運用精練的口語,不僅道出一個女子口吻,也增強了敘事的氣氛,更顯民歌的本色。唐代大詩人杜甫《草堂》詩抒寫遷居草堂的歡欣情景,明顯汲取了《木蘭詩》描述全家歡迎木蘭歸來的表現(xiàn)手法。至于元稹《估客樂》“出門求火伴,入戶辭父兄”,以及白居易《戲題木蘭花》“怪得獨饒脂粉態(tài),木蘭曾作女郎來”,可以看出《木蘭詩》在中唐已經(jīng)膾炙人口。
木蘭的故事深入人心,廣為傳頌。據(jù)《太平寰宇記》載,黃州黃岡縣(今湖北黃岡)有木蘭山、木蘭鄉(xiāng)、木蘭廟。據(jù)地方志所載,在今安徽亳縣、河南商丘、河北完縣等地,都曾立廟奉祀木蘭。直到今天,舞臺銀幕上的木蘭形象仍然激勵人們的愛國情操。
木蘭的形象
木蘭的形象,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她集中了中華民族勤勞、善良、機智、勇敢、剛毅和淳樸的優(yōu)秀品質,是一個深深扎根在中國北方廣大土地上的有血有肉、有人情味的英雄形象,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里尤為可貴。
詳略得當:忠孝兩全,深明大義。
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樸又機敏活潑,熱愛家人又報效國家,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表現(xiàn)出淳樸和高潔的情操。
《木蘭詩 / 木蘭辭》創(chuàng)作背景
它產(chǎn)生的時代眾說紛紜,但從歷史地理的條件可以判定事和詩可能產(chǎn)生后魏,這詩產(chǎn)生于民間,在長期流傳過程中,有經(jīng)后代文人潤色的痕跡,但基本上還是保存了民歌易記易誦的特色。學者們大都認為,《木蘭詩》產(chǎn)生于北朝后期。
拓展:
減字木蘭花·立春
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
春幡春勝,一陣春風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楊花似雪花。
翻譯
牽著春天的泥塑耕牛,拉起春天的泥塑犁杖,泥塑的耕夫站在二者的近旁。春風無限,來自海上。于是請來春神的神功,把桃花紅染得像肉色紅。
豎立春天的綠幡,剪成春天的彩勝。一陣春風,吹我酒醒。此地不像海角天涯,卷起的楊花,頗似雪花。
注釋
春牛:即土牛,古時農(nóng)歷十二月出土牛以送寒氣,第二年立春再造土牛,以勸農(nóng)耕,并象征春耕開始。
春杖:耕夫持犁杖而立,杖即執(zhí),鞭打土牛。也有打春一稱。
丐:乞求。
春工:春風吹暖大地,使生物復蘇,是人們將春天比喻為農(nóng)作物催生助長的農(nóng)工。
肉紅:狀寫桃花鮮紅如血肉。
春幡:春旗。立春日農(nóng)家戶戶掛春旗,標示春的到來。也有剪成小彩旗插在頭上,或樹枝上。
春勝:一種剪成圖案或文字的剪紙,也稱剪勝,以示迎春。
天涯:多指天邊。此處指作者被貶謫的海南島。
楊花:即柳絮。
賞析
海南島在宋時被目為蠻瘴僻遠的“天涯海角”之地,前人偶有所詠,大都是面對異鄉(xiāng)荒涼景色,興起飄零流落的悲感。蘇軾此詞卻以歡快跳躍的筆觸,突出了邊陲絢麗的春光和充滿生機的大自然,在中國詞史中,這是對海南之春的第一首熱情贊歌。蘇軾與其他逐客不同,他對異地風物不是排斥、敵視,而是由衷地認同。他當時所作的《被酒獨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覺四黎之舍》詩中也說“莫作天涯萬里意,溪邊自有舞雩風”,寫溪風習習,頓忘身處天涯,與此詞同旨。蘇軾一生足跡走遍大半個中國,或是游宦,或是貶逐,但他對所到之地總是懷著第二故鄉(xiāng)的感情,這又反映出他隨遇而安的曠達人生觀。
《減字木蘭花》上、下片句式全同。此詞上、下片首句,都從立春的習俗發(fā)端。古時立春日,“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門外,以示兆民”(《后漢書·禮儀志上》)。上、下片首句交代立春日習俗后,第二句都是寫“春風”:一則曰“無限春風來海上”。作者《儋耳》詩也說:“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風海上來!憋L從海上來,不僅寫出地處海島的特點,而且境界壯闊,令人胸襟為之一舒。二則曰“一陣春風吹酒醒”,點明迎春儀式的宴席上春酒醉人,興致勃發(fā),情趣濃郁。兩處寫“春風”都有力地強化全詞歡快的基調(diào)。以后都出以景語:上片寫桃花,下片寫楊花,紅白相襯,分外妖嬈。寫桃花句,大意是乞得春神之力,把桃花染成粉紅。這里把春神人格化,見出造物主孳乳人間萬物的親切之情。寫楊花句,卻是全詞點睛之筆。海南地暖,其時已見楊花。作者次年人日有詩云“新巢語燕還窺硯”,方回《瀛奎律髓》評此詩云:“海南人日,燕已來巢,亦異事!痹瓉碓谥性嗟酱悍智昂笫贾,與楊柳飛花約略同時。以此知海南物候之異,楊花、新燕并早春可見。而早春時節(jié),中原時或降雪。作者用海南所無的雪花來比擬海南早見的楊花,那么,海南即是跟中原一般景色。于是發(fā)出“不似天涯”的感嘆了!@是全詞的主旨所在。
如前所述,此詞內(nèi)容一是禮贊海南之春,在中國古代詩詞題材中有開拓意義;二是表達作者曠達之懷,對中國舊時代知識分子影響深遠。這是蘇軾此詞高出常人的地方。以南北宋之交的朱敦儒的兩首詞來對讀,朱的《訴衷情》也寫立春:“青旗彩勝又迎春,暖律應祥云。金盤內(nèi)家生菜,宮院遍承恩。時節(jié)好,管弦新,度升平;蒿L遲日,柳眼梅心,任醉芳尊!边@里也有“青旗”、“彩勝”、“惠風”、“柳眼”、“醉尊”,但一派宮廷的富貴“升平”氣象,了解南北宋之交政局的讀者自然會對此詞產(chǎn)生遺憾和失望。比之蘇詞真切的自然風光,遜色得多了。朱敦儒另一首《沙塞子》說:“萬里飄零南越,山引淚,酒添愁。不見鳳樓龍闕又驚秋。九日江亭閑望,蠻樹繞,瘴云浮。腸斷紅蕉花晚水西流!边@是寫南越的重陽節(jié)。但所見者為“蠻樹”、“瘴云”,由景引情者為“山引淚,酒添愁”,突出的是“不見鳳樓龍闕”的流落異鄉(xiāng)之悲。朱敦儒此詞作于南渡以后,思鄉(xiāng)之愁含有家國之痛,其思想和藝術都有可取之處,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七“顏持約詞不減唐人語”條也稱贊此詞“不減唐人語”。但此類內(nèi)容的詞作在當時詞人中不難發(fā)現(xiàn),與蘇詞相比,又迥異其趣。二詞相較,對異地風物有排斥和認同的差別,從而更可見出蘇詞的獨特個性。
這首詞在寫作手法上的特點是大量使用同字。把同一個字重復地間隔使用,有的修辭學書上稱為“類字”。(如果接連使用稱“疊字”,如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清人許昂霄《詞綜偶評》云:“《玉臺新詠》載梁元帝《春日》詩用二十三‘春’字,鮑泉奉和用三十‘新’字······余謂此體實起于淵明《止酒》詩,當名之曰‘止酒詩體’!北緛恚苍~造句一般要避免重復。《文心雕龍·練字第三十九》提出的四項練字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權重出”,以“同字相犯”為戒。但是,有的作者偏偏利用“同字”來獲得別一種藝術效果:音調(diào)增加美聽,主旨得到強調(diào)和渲染。而其間用法頗多變化,仍有高下之別。陶淵明的《止酒》詩,每句用“止”字,共二十個,可能受了民間歌謠的影響,畢竟是游戲之作。梁元帝《春日》詩說:“春還春節(jié)美,春日春風過。春心日日異,春情處處多。處處春芳動,日日春禽變。春意春已繁,春人春不見。不見懷春人,徒望春光新。春愁春自結,春結誰能申。欲道春園趣,復憶春時人。春人竟何在,空爽上春期。獨念春花落,還似昔春時!惫彩司渚褂枚齻“春”字,再加上“日日”、“處處”、“不見”等重用兩次,字法稠疊,頗嫌堆垛。再如五代時歐陽炯《清平樂》:“春來階砌,春雨如絲細。春地滿飄紅杏蒂,春燕舞隨風勢。春幡細縷春繒,春閨一點春燈,自是春心繚亂,非干春夢無憑!边@首詞也寫立春,為突出傷春之情,一連用了十個“春”字,句句用“春”,有兩句用了兩個“春”字,也稍有平板堆砌之感。蘇軾此詞卻不然。全詞八句,共用七個“春”字(其中兩個是“春風”),但不平均配置,有的一句兩個,有的一句一個,有三句不用,顯得錯落有致;而不用“春”字之句,如“染得桃紅似肉紅”,“卷起楊花似雪花”,卻分別用了兩個“紅”字,兩個“花”字。其實,蘇軾在寫作此詞時,并非有意要作如此復雜的變化,他只是為海南春色所感發(fā),一氣貫注地寫下這首詞,因而自然真切,樸實感人,而無絲毫玩弄技巧之弊。后世詞人中也不乏擅長此法的,南宋周紫芝的《蝶戀花》下片:“春去可堪人也去,枝上殘紅,不忍抬頭覷。假使留春春肯住,喚誰相伴春同處!鼻昂笥盟膫“春”字,強調(diào)“春去人也去”的孤寂。蔡伸的《踏莎行》下片“百計留君,留君不住,留君不住君須去。望君頻向夢中來,免教腸斷巫山雨”,共用五個“君”字,突出留君之難。這都是佳例。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詞作于元符二年(1099)。蘇軾在惠州貶所得到責授瓊州別駕昌化軍安置,不得簽書公事的命令,于紹圣四年(1097)四月十九日離開惠州,七月二日到昌化軍(今海南儋州市)貶所。這首詞為元符二年立春所寫春詞。
【木蘭詩/木蘭辭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木蘭詩木蘭辭原文翻譯及賞析09-23
木蘭辭木蘭詩原文翻譯及賞析08-20
木蘭詩/木蘭辭原文、翻譯及賞析01-18
木蘭詩/木蘭辭原文,翻譯,賞析10-18
木蘭辭(木蘭詩)原文及賞析11-12
木蘭詩 / 木蘭辭原文及賞析08-18
《木蘭詩》木蘭辭原文賞析07-14
木蘭詩原文翻譯及賞析07-20
木蘭詩原文、翻譯及賞析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