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荀子勸學中的通假字
在日常過程學習中,我們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古人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文言文的類型有哪些,你見過的文言文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荀子勸學中的通假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勸學》通假字
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輮”通“煣”或“揉”,用火烘木使彎曲)
生非異(生,通“性”,資質(zhì)、天賦)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有”通“又”,更,再。暴,同“曝”,曬干。)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知”通“智”智慧)
《勸學》古今異義
1.博學 古義:廣博地學習,廣泛地學習。例: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今義:知識、學識的淵博。
2.參 古義:檢驗。例: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今義:加入。
3.假 古義:憑借,借助。例:假輿馬者。
今義:與“真”相對。
4.金 古義:金屬制的刀劍。例:金就礪則利。
今義:金子,黃金。
5.爪牙 古義:爪子和牙齒。例:蚓無爪牙之利。
今義:壞人的黨羽、幫兇。
6.用心 古義:因為用心。例如:用心一也。
今義:讀書用功或?qū)δ呈驴蟿幽X筋。
7.繩 古義:墨線。例:木受繩則直
今義:繩子,繩索。
8.跪 古義:腿腳 。例:蟹六跪而二螯
今義:跪下
9.疾 古義:疾勁,強,大,這里指聲音宏大 。例:聲非加疾也
今義:疾病
10.致 古義:達到(而致千里)
今義:贈送,給予
11.寄托 古義:這里指藏身(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
今義:大致指心靈、精神的某種依靠
《勸學》一詞多義
1.于:
。1)寒于水 (比)
。2)善假于物也 (介詞,不譯。引進作用)
(3)取之于藍 (從)
2.而: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遞進關系,并且)
。2)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并列關系,而且)
。3)終日而思矣 (表修飾)
。4)而見者遠 (表轉(zhuǎn)折)
。5)鍥而舍之 (表假設或承接)
。6)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承接)
。7)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連詞,表轉(zhuǎn)折關系,卻)
。8)鍥而不舍(表假設,如果)
。9)蟹六跪而二螯(連詞,表并列)
3.者:
。1)假舟楫者(代詞,指……的人)
(2)不復挺者(……的原因)
4.焉:
。1)風雨興焉(兼詞,“于之”,意為在這里)
。2)圣心備焉(語氣詞)
5.利:
。1)金就礪則利(形容詞作動詞,變鋒利)
(2)非利足也(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快,走得快)
6. 之
(1)不如須臾之所學也(音節(jié)助詞)
。2)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代詞代青)
7.假
(1)善假于物也(借助)
。2)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假裝)
。3)以是人多以書假余(借)
8.疾
。1)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強)
。2)君有疾在腠理(疾病)
9.絕
(1)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口技》) 停止
(2)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桃花源記》) 與世隔絕
。3)以為妙絕(《口技》) 極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勸學》) 橫渡
。5)楚誠能絕齊,秦愿獻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傳》) 斷絕關系
10.強
。1)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強壯
。2)策勛十二轉(zhuǎn),賞賜百千強(《木蘭詩》) 有余
(3)乃自強步,日三四里(《觸龍說趙太后》) 勉強
《勸學》賞析:
荀子的文章,和其他先秦諸子的哲理散文一樣,也是獨具風格的。它既不像《老子》那樣,用正反相成、矛盾統(tǒng)一的辯證法思想貫穿始終;也不像《墨子》那樣,用嚴密、周詳?shù)男问竭壿嬤M行推理;既不像《莊子》那樣,海闊天空、神思飛越,富有浪漫主義色彩;也不像《孟子》那樣,語言犀利、氣勢磅礴,具有雄辯家的特點。他是在老老實實地講述道理。他的文章樸實渾厚、詳盡嚴謹,句式比較整齊,而且擅長用多樣化的比喻闡明深刻道理。這一切構(gòu)成了荀子文章的特色。有人曾將《荀子》一書概括為“學者之文”,這是十分恰當?shù)脑u論。
《勸學》是荀子的代表作品,也是《荀子》一書開宗明義的第一篇。全文共由兩大部分組成:前一部分,論述學習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論述學習的步驟、內(nèi)容、途徑等有關問題;而以“學不可以已”作為貫穿全文的中心思想。從《勸學》前面部分節(jié)選的幾個片段,解放后一直被選為中學語文教材,是經(jīng)得起時間考驗的傳統(tǒng)名篇之一。
《勸學》各段的條理十分清楚,基本上是每段闡述一個具體問題。而且總在文字的開頭、結(jié)尾部分作出明確的交代。例如,文章的第一句寫道:“君子曰:學不可以已!边@既是全文的一個中心論題,也是第一段所要開始闡述的內(nèi)容。而在段的結(jié)尾部分則歸結(jié)道:“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边@就明確而有力地照應首句,收束了上文,并且清楚地點明了該段的中心思想。又如第二小段,先用“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來說明個人獨自冥思苦想遠不如學習有益。而在列舉了“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等幾個生活中十分常見而又極有說服力的比喻后,有力地小結(jié)道:“君子生(性)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痹谶@里,荀子從他的“性惡論”觀點出發(fā),指出君子的天性也是惡的,其所以不同于眾人,就在于他善于向良師益友學習嘉言懿行,以改變自己的不良天性。這個“物”字就從“舟楫”“輿馬”之類,變成了學習的內(nèi)容,文字也就逐漸深化了。這里舉的兩個例子,都是首尾相互照應的,也有一些段落,只在段首揭示該段中心,或者只在段末予以適當概括。總之,目的相同而方式則并不死板。先秦諸子的哲理散文,一般都比較難讀,荀子這種謹嚴、樸實的寫作方法,對幫助讀者掌握各段文章的基本內(nèi)容,是十分有效的。
在說理文中,巧妙地運用大量比喻進行論述,這是《勸學》另一個十分突出的特點。有時作品集中了好些并列的比喻,從同一角度反復地說明問題。這種手法,在修辭上叫做“博喻”,不過一般大都是用來輔助景物描寫。而荀子作品中的博喻都是用來說明事理。
有時作者又采用對比的方法,將兩種相反的情況組織在一起,形成鮮明對照,以增強文字的說服力。例如,在強調(diào)學習必須持之以恒、用心專一時,他不但用了一些并列的比喻,也用了好些相反相成的比喻,他列舉了“騏驥一躍 ,不能十步”和“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和“鍥而不舍,金石可鏤”;以及“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的蚯蚓,竟能在地下來去自如,而“六跪而二螯”的螃蟹,卻連一個容身的小洞也掘不好。這就表明,“積”與“不積”所產(chǎn)生的效果是截然相反的。在荀子哲學思想中,“積”字是一個重要觀點。荀子認為,要學有所成,必須堅持不懈地進行積累。一個人長期耕田(“積耨耕”),就會成為農(nóng)夫,長期砍砍削削(“積斲削”),就會成為工匠;長期販賣貨物(“積反貨”),就會成為商賈;長期學習禮義(“積禮義”) ,就會成為君子;圣人也只不過是“人之所積”。這就好像越人安越,夏(中原)人安夏那樣,習慣成自然而已。了解了荀子這一思想觀點的重要意義,我們就不難懂得,他為什么要費那么大的力氣,選擇那么多比喻,不憚煩地對讀者進行諄諄教導。
最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還善于通過比喻,將議論逐步引向深入。忽視了這一特點,我們就會被眾多的比喻弄得眼花繚亂,而理不清文字的脈絡。
試以第一段為例。全段除首尾各有一句論斷性的話外,其余全部由比喻組成。作者先用“青出于藍”和“冰寒于水”這兩個比喻,說明后天的影響可改變事物本性,并能使之有所發(fā)展。接下來又提出另一個比喻:中繩的直木,經(jīng)改造后,變成了“其曲中規(guī)”的車輪;以后即使曬干枯槁,也不可能再回復到“直”的狀態(tài)。這就說明,后天的影響,對改變事物本性來說,是起著決定性作用的。這樣就把道理的闡述向前推進了一步。然后再用“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兩個比喻,引出結(jié)論“博學而日參省乎己”的重要性。這一段以比喻為主的文字,從提出問題到進行小結(jié),邏輯性是很強的。
再以前面提到過的“積”字一段為例。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和“積水成淵,蛟龍生焉”是比喻,“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才是正意。對一個人來說,“積善”要達到了“成德”的境界,才能改變氣質(zhì),具備圣人的思想感情。緊承這一論斷,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是四組比喻,它們闡述了前后相承的兩層意思。前面三組論述了“積”字的重要性:“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從正面說明,不“積”就將一事無成;“騏驥”與“駑馬”、“朽木”與“金石”這兩組對比的比喻,則著重表明,“積”與“不積”必將產(chǎn)生兩種不同的結(jié)果。前一組對比,偏重主觀條件的分析,后一組對比,偏重客觀情況的分析。三組比喻的結(jié)合使用,把道理講得十分清楚。后面部分的另一組,以“蚯蚓”和“螃蟹”的對比為喻,指出“用心專一”是“積”的關鍵,將論述進一步引向深入。至此,有關“積”字的基本內(nèi)容已經(jīng)談清,于是作者緊扣“用心專一”進行小結(jié)。
荀子這種用比喻說理的寫法,在其他先秦諸子散文中也是罕見的,應當說這是他的一種獨創(chuàng)。
《勸學》的第三個重要特點,是句式整齊,讀時瑯瑯上口。但作者又注意在排偶中適當夾進散句,使文氣流暢而不呆滯。
由于具備以上一些風格特點,荀子的哲理散文,有它好讀的一面;但是,這并不是問題的全部情況。就以這篇《勸學》為例,通假字就用了十幾個之多,而且其中有些是不很常見的。
有了這么一大批攔路虎,《荀子》當然又有它并不易讀的另一面了。
荀子簡介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趙國猗氏(今山西運城臨猗縣)人,時人尊而號為“卿”,西漢時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華夏族(漢族),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時人尊稱“荀卿”。曾三次出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后為楚蘭陵(今山東蘭陵)令。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fā)展,提倡性惡論,其學說常被后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說’比較,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當顯著的貢獻。
荀子勸學全文
《荀子》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对姟吩唬骸班禒柧樱瑹o恒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鄙衲笥诨溃DL于無禍。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fā),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zhì)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強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gòu)。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濕也。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是故質(zhì)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蜹聚焉。故言有召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对姟吩唬骸笆F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jié)兮。”故君子結(jié)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shù)則始乎誦經(jīng),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后止也。故學數(shù)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抖Y》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學莫便乎近其人!抖Y》、《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
學之經(jīng)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安特將學雜識志,順《詩》、《書》而已耳,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而已。將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jīng)緯蹊徑也。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shù)也。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飡壺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禮,雖未明,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
問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問也,說楛者,勿聽也,有爭氣者勿與辯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則避之。故禮恭而后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后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后可與言道之致。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之瞽。故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順其身!对姟吩唬骸胺私环耸,天子所予!贝酥^也。
百發(fā)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謂善御;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學也者,固學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紂、盜跖也。全之盡之,然后學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shù)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yǎng)之。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耳非是無欲聞也,使口非是無欲言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權(quán)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
【荀子勸學中的通假字】相關文章:
勸學 荀子07-03
《勸學》荀子09-15
荀子勸學07-05
《勸學》中荀子的教育觀10-13
朗誦荀子的《勸學》10-14
荀子勸學節(jié)選02-27
荀子勸學原文10-24
荀子《勸學》教案11-05
《勸學》荀子原文06-30
勸學 荀子 翻譯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