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麥收紀事經典散文
俗語有云“芒種三天見麥茬”,說的是農歷的節(jié)令和農事活動的對應。想來小麥的成熟期大抵在芒種前后罷,是以我們的前輩們才有了如此精辟的總結。
許是現代先進的農業(yè)科技和種植手段影響了小麥的生長周期,日歷上顯示已經深入了芒種節(jié)令的,麥芒上只有了些許的黃意,甚至有的地頭兒籽實還在漿期,成熟明顯的滯后了。
打小兒生活在農村,對莊稼的生長習性還是有幾分了解的。像這小麥自頭年秋后播種發(fā)芽,歷經一冬天的蘊養(yǎng),待來年春風化雨一路瘋長,拔節(jié)、吐穗、揚花、灌漿直至收獲,一個周期下來足足有九個多月,若趕上好年景兒雨水充沛,肥料用的得當,自然是桿兒壯粒實飽滿,豐產豐收是一定的;若是水肥不濟亦或是遇上天年頻發(fā)病蟲害,植株便會過早干枯,那時沒有收成也不奇怪。想過去年月不可能有如今的灌溉條件,更不存在這林林總總的化肥農藥調節(jié)劑,畢竟多是靠天吃飯,提前成熟便順理成章了。
如今的麥收便利得很,聯合收割機只需下到地里轉上幾個來回兒便能實現顆粒歸倉,上午刈割下午就能播種夏玉米,整個兒算起來也無非三兩日。過去年月可不像現在,即便是搶種搶收,半月光景總是有的。
記憶中麥收前第一項工作當是收拾場院了,俗稱“杠場”。莊戶人家院落比較寬闊,操作起來自然省了不少事兒,頭日傍晚將地表土松動并潑水洇透,然后上面鋪滿頭年余下的麥秸麥糠,隔日套上牲口掛上石碾子,一圈圈一遍遍地將場院兒壓平壓實,如此處理過的地面兒既不皴裂又平整光滑,即便趕上幾場小雨兒也不怕的。
鐮刀早已磨得锃亮,一應所需物什具已準備停當。屋里的長輩每日里總要下地檢視一番,看幾時可以收割。屆時一聲令下,全家老少齊上陣!怕只怕老天爺趕來起哄,這季節(jié)天氣極不穩(wěn)定,可不敢掉以輕心,說是搶收似乎一點兒也不為過。
割麥多在早晚間,這時候秸稈兒柔軟便于捆扎,火爆天氣秸稈兒易折斷,這時候弄來就免不了丟失些個穗頭。這一邊揮鐮不斷,另一頭早有人忙著往自家場院拉拽,趁著好天氣鍘斷晾曬才好!稍大一點兒的孩子這時候也不得閑,倆人一邊兒,一個捉緊麥頭,大人來操作,待手起刀落麥頭從中間斷成兩截兒,麥根是不要的,堆在一邊用來燒火做飯,穗頭則被均勻地攤曬在場院兒里,不消三兩日等晾干曬透就可以打場脫粒了。
那時候脫粒機還不普及,大部分家庭依舊靠牲口拉碌碡打軋場,個別家庭也有用拖拉機的,必須要場地足夠寬綽才行。打場前需要將場上的麥子多翻動幾次,讓其干透,如此方能保證碾壓脫粒的效果。相比于翻場這樣的純體力活,駕牲口串場倒是需要幾分技術含量。不說別的,單牽牲口圍場地打轉兒就能把人繞暈,還要保證把各處的穗頭碾壓的均勻一致更是不易。
軋完頭遍,人累牲口也累了,找個蔭涼兒歇息一會兒,喝口水抽上一袋煙;下手兒人剛好趁這檔口把場翻一下,免得鋪場太厚,底下的穗頭碾壓不盡造成損失。翻場完畢,人和牲口都歇得了,晌午這會兒日頭火爆,趕緊軋完二遍,余下的便全是細致活兒了。
起場不能急躁,人手一把木杈擺開架勢,輕輕的將上面的一層挑起,順手抖落幾下,免得麥粒兒被砉秸裹走。年輕人干活毛躁,家里的長輩總要不停地反復叮囑,甚至于要親手教授才能踏實,用他們的話說:“拉到家里的糧食糟蹋了就是犯罪。”
揚場的師傅莊戶人家稱作“把式”,基本每家每戶都有人能夠操作,但做得好了也難。這需要把式對場地、風向和力道的把握,要有豐富的經驗才行。試想一大堆混雜著土糠籽粒爛秸稈的腌臜物借助把式手里的簸萁隨手一揚,塵土麥糠被風吹散,余子和麥粒兒也分割開來,立馬兒層次分明,眼見著金黃金黃的糧食綹子一層層的堆成小山,咋看咋歡喜,咋看咋舒坦!
等場院一切都收拾停當,糧食也入了倉,地頭兒的夏玉米也該播種了,此時倘或遇上一場及時雨那可真算得上天遂人愿,著實要好好慶賀一番。豐收了,莊稼人底氣足得很,再說了這一麥秋忙下來家人也都辛苦了,總要“犒賞三軍”不是!
【麥收紀事經典散文】相關文章:
《麥收》的閱讀訓練題及答案08-07
季羨林散文精選《漫談散文》08-13
優(yōu)秀散文:生命與散文08-28
優(yōu)秀散文:生命與散文08-18
優(yōu)秀散文:愛上散文10-22
經典散文10-26
經典散文精選10-23
經典散文(精選)07-26
精選經典散文08-23
散文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