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嘉瑩解析兩首詩詞
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曾經說過:“我是一位九十多歲的老人,從小就喜歡讀詩、背詩,從事古典詩詞的教學工作也已經七十年了。古典詩詞中蘊含一種感發(fā)生命對我的感動和召喚。在這一份感發(fā)生命中,蓄積了古代偉大之詩人的所有心靈、智慧、品格、襟抱和修養(yǎng)。”
葉嘉瑩先生一生經歷了很多苦難和不幸,但是在外人看來,她卻一直保持著樂觀、平靜的態(tài)度,這與她熱愛古典詩詞實在有很大的關系。
現(xiàn)在有一些青年人竟因為被一時短淺的功利和物欲所蒙蔽,而不再能認識詩詞可以提升人之心靈品質的功能,這自然是一件極為遺憾的事。中國傳統(tǒng)一直有“詩教”之說,她希望中國古典詩詞中的韻律之美能夠讓更多的人獲得生命的滋養(yǎng)。
選取葉嘉瑩先生在《給孩子的古詩詞》中講解的兩首詩詞,以饗讀者!
葉嘉瑩講解:
陳子昂(661 — 702),字伯玉,唐代詩人。
這首詩在唐詩里是很重要的一首詩,作者陳子昂也是在唐朝詩歌發(fā)展上地位很重要的一個人。
唐朝的詩歌本是延續(xù)著南北朝、宋、齊、梁、陳、隋而來的。中國詩歌在南北朝時期,主要是宮廷里的創(chuàng)作,只注重外表文采的美麗。初唐時的詩歌就承繼了這個風氣。不過,那時初唐律詩的體裁也開始正式形成了。
本來,中國古詩沒有平仄的格律。南北朝時有不少帝王,像梁武帝,舍身同泰寺,信奉佛教,翻譯了很多佛經。佛經里都有唱誦,還有一些佛經念誦的偈語,當時都沒有按照它的意思去翻譯,而是直接照它的聲音去念。
所以,最早翻譯的佛經,重視音譯。這就有了四聲音調的講求。初唐時期,包括沈佺期、宋之問,以及杜甫的祖父杜審言在內的詩人,都開始創(chuàng)作五言律詩,對仗平仄很工整,雖然內容仍較空泛。
到了陳子昂,按一般說法,他開啟了一種復古的風氣。他曾給當時的一個叫東方虬的人寫過一篇《修竹篇序》,他說,自從六朝以來,“興寄都絕”,是說古詩講究比興,講究有寄托、有內容,可是南北朝以來,卻是“彩麗競繁”,文字華彩美麗,而內容就很空洞了。
其實陳子昂最有名的是寫了一系列的《感遇詩》,其中有“遲遲白日晚,裊裊秋風生。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這樣的詩句。他講究詩中有含義,有寄托。《感遇詩》是五言的古體詩,很整齊。
而《登幽州臺歌》在中國詩歌的發(fā)展史中則是很特殊的一首詩,因為它完全不屬于任何固定的體式,是作者登臨吊古,看到當前的景物,脫口而出,非常直接的一種興發(fā)感動。
不同的詩人有不同的感情,也就有不同的興發(fā)感動。陳子昂在政治上是有理想的,可是他所生的時代是武則天的時代。武則天作為女皇,在中國傳統(tǒng)里是一種很特殊的情況。
《尚書· 牧誓》記載,周武王伐紂,在牧野宣誓,他的軍隊要出發(fā)革命了。其中有“牝雞司晨,惟家之索”的句子。牝雞是母雞,按理說公雞管報曉打鳴,母雞只管生蛋,如果母雞去報曉了就是不正常的現(xiàn)象。
所以,傳統(tǒng)看來,女性做了皇帝當然也是不正常的現(xiàn)象。然而,一個人的生命是短促的`,武則天作為皇帝,事實上并不比其他男性皇帝更壞,所以像陳子昂這樣希望為國家、朝廷做事的人,在武則天的時代也出來工作了。但是,武則天任用了許多武氏的人,有一次,陳子昂帶兵出去,結果和武氏家族不合,后來就被貶謫,受了很多苦難。
幽州臺就是李商隱在詩中說的“燕臺”。古代的燕國在河北幽州這個地方,燕昭王要訪求天下的賢士,筑了一個高臺,說以黃金來聘請招邀天下的才士,因而也叫黃金臺。
陳子昂登到幽州臺上,就想到,要遇到真正欣賞、任用人才的人,才能真的實現(xiàn)理想和抱負,所以就有了“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感慨:人生在世不過數(shù)十寒暑,我也向往古人,我也希望能有古人的品性和事業(yè),可是“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啊!一切有理想、有才華、有抱負的人常常都有這種寂寞的感慨。
杜甫說到宋玉:“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詠懷古跡》)辛稼軒說:“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賀新郎》)司馬遷的《太史公自序》說要將作品“藏之名山,傳之其人”,將來會有人讀。一個人若真有跟一般人不同的理想和志意,他便一定希望能找到一個理解他、跟他有共鳴的人,可當他站在幽州臺上,他卻不知去哪里找—我向往那些古圣先賢,但“前不見古人”;我希望我的理想志意,將來有人理解,但“后不見來者”。
一個真正有理想、有志意的人會以一生的時間去持守,且不說理想會否實現(xiàn),因為理想的實現(xiàn)有外在的因緣,但個人的持守是能夠自己把握的。然而,當他用最艱苦卓絕的精神力量去持守住自己的志意和理想時,卻“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茫茫的宇宙,悠悠的萬古,你在這個宇宙中,如此短暫的生命,到底能夠留下些什么?有沒有一個可以跟你相知共鳴的人呢?
一個有理想、有志意的人,這樣孤獨,不知道千古之下有沒有人真的能夠理解他,真的跟他有共鳴?墒菍ψx者而言,在讀杜甫的詩、讀司馬遷的《太史公自序》時,千古之下不是產生了共鳴嗎?杜甫不在了,司馬遷也不在了,但是他們留下了詩歌、文學。
文學之所以了不起,是因為其中的生命、感情、理想、志意,千古而下,只要你是一個也有感覺的人,你就能感受到。中國古人說有“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左傳》)
一個人的生命在他的作品中留了下來,并不是沒人知道。之所以現(xiàn)在讀古人的詩文仍會感動,便在于它有自己感發(fā)的生命。而當時的人并不知道,千載之下有人讀了他的作品會感動,所以“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這首詩的體裁不一般,它的讀音也要注意,音調尤其奇怪。“后不見來者”的“者”,念zhǎ,“獨愴然而涕下”的“下”念xiǎ,在詩韻里都押上聲馬韻。這樣念有一種更為沉重的感覺。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春花秋月何時了?
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
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每個人每年都在這樣的輪回中,年年的春花開,年年的秋月圓,你覺得明年還會有花開,明年還會有月圓,可是明年的花不是今年的花了,明年的月也不是今年的月了,就在年年的花開月圓之間,生命消逝了,多少的歡樂都消逝了。“春花秋月何時了”是永恒,“往事知多少”是無常。一句永恒,一句無常。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小樓外邊,昨天晚上春風又來了。這是永恒?墒牵蕠肋h不會再來。這是無常。而且處處照應著“春花秋月”,“小樓昨夜又東風”是春花,“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是秋月。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當年在南方,李后主的宮廷之中,有那么美的雕刻的玉石欄桿和臺階,如今他已經離開了,成為了俘虜,那些沒有生命的、無情的石頭不會改變,只是他再也不是當年的李后主了。“雕欄玉砌應猶在”是永恒,“只是朱顏改”是無常。
“問君能有幾多愁?”面對這么多盛衰人生的無常,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在人生一往不返的行進之中,還有一個節(jié)奏。詞、詩都是有節(jié)奏的,念對了節(jié)奏,就能把感情帶出來。
【葉嘉瑩解析兩首詩詞】相關文章:
《李商隱詩兩首》生詞解析11-12
王之渙的詩詞解析09-19
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詩詞鑒賞12-16
王維出塞作詩詞解析12-21
游子吟詩詞解析11-13
郭沫若詩兩首課文主要內容解析11-11
小學語文《李清照詩詞兩首》評課稿12-28
詩詞夢游天姥吟留別的解析11-12
溫庭筠詩詞江南區(qū)原文及解析12-08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詩詞鑒賞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