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春望》詩歌賞析
杜甫《春望》
陳才智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題解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作于至德二載(757)。詩人當時為安史叛軍所俘,身陷長安。
杜甫眼見山河依舊而國破家亡,春回大地卻滿城荒涼,在此身歷逆境、思家情切之際,不禁觸景生情,發(fā)出深重的憂傷和感慨。
句解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然存在;春天來了,長安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首聯(lián)從大處著眼,為悲壯之筆。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一個“深”字,令人滿目凄然。自然規(guī)律不會因時勢的變化而改易,眼前人事和永恒時空的對比,使詩人更強烈地感覺著內(nèi)心的荒涼寂寞,以至于所見只剩下山河草木,一片空廓。司馬光《溫公續(xù)詩話》說:“山河在,明無余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此聯(lián)明為寫景,實為抒情,寄情于物,托感于景。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簽》稱贊這一聯(lián):“對偶未嘗不精,而縱橫變幻,盡越陳規(guī),濃淡淺深,動奪天巧,百代而下,當無復(fù)繼!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感傷國事,面對繁花,不禁涕淚四濺,親人離散,鳥鳴驚心,反覺增加離恨。頷聯(lián)從小處落筆,情因景生,景隨情移,其含義有兩種解說:一說這是對比寫法,詩人為國家殘破和親人離別而傷愁,所以看見繁花爛漫,反使之痛苦流淚,聽到鳥鳴也感到心驚。另一說是以花鳥擬人,因感時傷亂,花也流淚,鳥也驚心。二說皆可通,都是為了表明詩人感時之深,恨別之切,其比喻之妙,實為少見,司馬光《溫公續(xù)詩話》評曰:“貴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連綿的戰(zhàn)火已經(jīng)延續(xù)了半年多,家訊難得,一信抵得上萬兩黃金。頸聯(lián)上句寫戰(zhàn)事長久,下句寫音訊隔絕。雖是說自己,但準確概括了戰(zhàn)亂之中親人盼望平安消息的共同心理,道出了人之常情,因而后來成為表達人們在亂離中盼望家信的常用語。郁達夫《奉贈》詩之五:“一紙家書抵萬金,少陵此語感人深!薄斑B三月”,從天寶十四載(755)十一月安史亂起到《春望》寫作時,正好過了兩個三月,所以說是“連三月”。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發(fā)越搔越短,頭發(fā)脫落,既短又少,簡直不能插簪。前一聯(lián)寫了憂國憂家之愁,這一聯(lián)寫愁之深切,情境悲苦!鞍最^”因愁而生,“搔”,即抓撓,表示心緒煩亂!案獭,言愁的程度越來越深。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更增添一層悲愁。明末王嗣奭《杜臆》說:“落句方思濟世,而自傷其老!薄皽営保喼币!棒ⅰ,古人用來綰定發(fā)髻或冠的長針,后來專指婦女綰髻的首飾。
評解
這是一首意蘊深沉的愛國憂民的名作,其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zhèn)涠挥坞x,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nèi)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全詩不過四十字,但讀來耐人尋味。
詩的前兩聯(lián)寫春城敗象,飽含感嘆;后兩聯(lián)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前兩聯(lián)以“望”字統(tǒng)攝,詩人俯瞻仰視,視線由近而遠,又由遠而近,視野從城到山河,再由滿城到花鳥。感情則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在景與情的變化中,仿佛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zhuǎn)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后半部分——思念親人。
其中的頸聯(lián),因道出了當時和后人在同類境遇中的共同感受,遂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春望》詩歌賞析】相關(guān)文章:
《望岳》與《春望》的對比賞析03-27
《望岳》《春望》對比賞析05-26
《春望》詩詞賞析10-21
杜甫《春望》的賞析06-08
春望詩詞賞析03-21
《春望》原文賞析08-22
《望薊門》詩歌賞析08-01
《望岳》的詩歌賞析08-24
杜甫《春望》分句賞析12-11
杜甫《春望》詩意賞析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