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蘇軾在廬山上寫的詩句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經典的詩句吧,詩句富于音樂美,語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結構形式的美。那些被廣泛運用的詩句都是什么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蘇軾在廬山上寫的詩句,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蘇軾在廬山上寫的詩句1
題西林壁
宋代: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譯文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
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注釋題西林壁: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西林寺在廬山西麓。題:書寫,題寫。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廬山。
橫看:從正面看。廬山總是南北走向,橫看就是從東面西面看。
側:側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識:不能認識,辨別。
真面目:指廬山真實的景色,形狀。
緣:因為;由于。
此山:這座山,指廬山。
西林:西林寺,在現在江西省的廬山上。這首詩是題在寺里墻壁上的。
鑒賞
此詩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游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游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tài)的廬山風景。
結尾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游山的體會,之所以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是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這兩句奇思妙發(fā),整個意境渾然托出。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回味經驗、馳騁想象的空間,這不僅僅是游歷山水才有這種理性認識,游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于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磫栴}的出發(fā)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成見。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首小詩激起人們無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題西林壁》不單單是詩人歌詠廬山的奇景偉觀,同時也是蘇軾以哲人的眼光從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認識;由于這種認識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觀規(guī)律的,所以詩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給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啟人心智。因此,這首小詩格外來得含蓄蘊藉,思致渺遠,使人百讀不厭。
這首詩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語言卻異常淺顯。深入淺出,這正是蘇軾的一種語言特色。蘇軾寫詩,全無雕琢習氣。詩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種質樸無華、條暢流利的語言表現一種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這意境又是不時閃爍著熒熒的哲理之光。從這首詩來看,語言的表述是簡明的,而其內涵卻是豐富的。也就是說,詩語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邏輯性的高度統(tǒng)一。詩人在四句詩中,概括地描繪了廬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時又準確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領的道理。鮮明的感性與明晰的理性交織一起,互為因果,詩的形象因此升華為理性王國里的典型,這就是人們?yōu)槭裁辞О俅蔚陌押髢删洚斪髡芾淼木涞脑颉?/p>
如果說宋以前的詩歌傳統(tǒng)是以言志、言情為特點的話,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蘇軾,則出現了以言理為特色的新詩風。這種詩風是宋人在唐詩之后另辟的一條蹊徑,用蘇軾的話來說,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這類詩的特點是:語淺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额}西林壁》就是這樣的一首好詩。
蘇軾在廬山上寫的詩句1
廬山煙雨浙江潮
宋代蘇軾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譯文
廬山美麗神秘的煙雨,錢塘江宏偉壯觀的潮汐,很值得去觀賞一番。無緣去觀賞廬山的煙雨和錢塘江的潮汐,是會遺憾終身的。
終于親臨廬山、浙江,看到了蒙蒙煙雨、澎湃潮水,卻發(fā)現過去的沖動妄念不過如此、并無驚奇,只覺廬山煙雨就是廬山煙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
注釋
浙江潮:指錢塘江潮汐。
恨:遺憾。
賞析
翻開蘇軾的詩集,描寫廬山和杭州的詩篇可說不少,但是這一首《觀潮》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卻很特別,極具禪味。
就蘇軾的廬山詩而言,他寫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就別開生面;他寫的西湖詩“波光滟瀲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裝濃抹總相宜”也獨步古今。前者哲理趣味極濃,說明如陷在里面跳不出來,就常被現象迷惑而看不到客觀事物的真相。后者觀察景物敏銳而深刻,譬如恰到好處!队^潮》一詩,也是繼于以往人生體驗,看清自己心隨境轉、雜念叢生的沖動之后的淡雅,不隨著沖動妄念走。
從詩的命意看,可以看出詩人對廬山的風景和錢塘江潮慕名已久,?M于夢寐。似乎如果不能身歷廬山之境,一賞煙雨迷濠之奇;如果不能目睹錢塘江潮,一看它萬馬奔騰,勢撼山岳之壯,真是辜負此生,千般遺憾,難以消解?墒呛髞砼实菑]山,出任杭州刺史,飽覽了廬山的煙雨,欣賞了一年一度的錢塘江潮,反倒覺得客觀的.景物究竟是曠世稀有還是平淡無奇,也不過是自己主觀意識的驅動。煙雨的聚散飄忽,江潮的自來自去,似乎不再那么激烈澎湃,不過是風幡不動心妄動。
以禪理入詩的歷代詩人都有,唐代的王維可以說是代表,因為他追慕隱逸恬靜,后來更皈依佛教,所以很多詩表現了出塵的思想。如“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薄ⅰ巴砟晡┖渺o,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倍际抢C。蘇軾在經歷過宦海風濤,經歷了人生道路上的許多坎坷之后,產生“及至到來無一事”的禪語,也是煩惱即菩提的真實價值。
蘇軾借《觀潮》為題,抒寫了一種經歷妄念躁動,轉而豁然超越的思想,有佛家的禪宗情調。所謂禪宗,有南北之分,北宗強調“住靜觀心”、“慧念以息想,極力以攝心”;南宗則提倡“心性本凈、佛性本有、覺悟不假外求”以達到“無念為宗”。蘇軾在詩中說的“及至到來無一事”,就是把自己妄念看清,恍然看清自己之后,細想這與蘇軾當初未來時的千般期待、萬分遺憾,顯得很可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