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劉禹錫唐詩《石頭城·山圍故國周遭在》
《石頭城》,作者劉禹錫,寫于826年,詩人隨手拈來山、城、水、月等常見的意象,別具匠心組合成“意象之城”,進行了城與人之間探究歷史奧秘的對話。以下是小編分享的劉禹錫唐詩《石頭城·山圍故國周遭在》,歡迎大家閱讀!
【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中國唐朝洛陽(今河南洛陽)人。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中山靖王劉勝。又自稱“家本滎上,籍占洛陽”,近人卞孝萱則提出劉禹錫是匈奴族后裔,出生于嘉興的新說,據(jù)鄧聲斌先生考證其父劉緒遭遇安史之亂,舉族東遷定居彭城。劉禹錫為貞元九年(793)進士。他在和白居易的《春詞》時,曾注明“依《憶江南》曲拍為句”,這是中國文學(xué)史上依曲填詞的最早記錄。
初在淮南節(jié)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記室,為杜佑所器重。后從杜佑入朝,為監(jiān)察御史。貞元末,與柳宗元,陳諫、韓曄等結(jié)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個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后任朗州司馬、連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禮部郎中、蘇州刺史等職,劉禹錫的最后一任是太子賓客,故后世題他的詩文集為《劉賓客集》。白居易贊其“彭城劉夢得,詩豪者也”,故劉禹錫又有有中唐“詩豪”之稱,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哲學(xué)家、詩人和散文家。
【創(chuàng)作背景】
該詩選自《全唐詩》卷三百六十五。
建安十七年(212),孫權(quán)依清涼山西麓的峭壁修建了石頭城,此城北緣長江,南抵秦淮河口,是建康(今南京)西部的防守要塞。六朝統(tǒng)治者都視之為重地,以至后人常把它當作南京的代稱,到唐代已經(jīng)荒廢。在南京建都的六朝在它們悲恨相續(xù)的史實中包含極深的歷史教訓(xùn),所以金陵懷古后來幾乎成了詠史詩中的一個專題。在國運衰微之際,更成為關(guān)心政治的詩人常取的題材。
劉禹錫寫作這首詩時,大唐帝國已日趨衰敗。朝廷里面,大臣相互排擠,出現(xiàn)了“牛李黨爭”,宦官專權(quán)依然如故;地方上藩鎮(zhèn)割據(jù)勢力又有所抬頭。所以,他寫這首詩的主旨,仍然是諷喻現(xiàn)實,即借六朝的滅亡,來抒發(fā)國運衰微的感嘆,希望當時的統(tǒng)治者,能以前車之覆為鑒。
【原文】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前言】
《石頭城》,作者劉禹錫,寫于826年,詩人隨手拈來山、城、水、月等常見的意象,別具匠心組合成“意象之城”,進行了城與人之間探究歷史奧秘的對話。
【翻譯】
山圍繞舊國都一一全還在,潮水打著空城寂寞又折回。秦淮河的東邊從前的月亮,夜深時還過那城上短墻來。
【鑒賞】
詩一開始,就置讀者于蒼莽悲涼的氛圍之中。圍繞著這座故都的群山依然在圍繞著它。這里,曾經(jīng)是戰(zhàn)國時代楚國的金陵城,三國時孫權(quán)改名為石頭城,并在此修筑宮殿。經(jīng)過六代豪奢,至唐初廢棄,二百年來久已成為一座“空城”。潮水拍打著城郭,仿佛也覺到它的荒涼,碰到冰冷的石壁,又帶著寒心的嘆息默默退去。山城依然,石頭城的舊日繁華已空無所有。對著這冷落荒涼的景象,詩人不禁要問:為何一點痕跡不曾留下?沒有人回答他的問題,只見那當年從秦淮河?xùn)|邊升起的明月,如今仍舊多情地從城垛(“女墻”)后面升起,照見這久已殘破的古城。月標“舊時”,也就是“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的意思,耐人尋味。秦淮河曾經(jīng)是六朝王公貴族們醉生夢死的游樂場,曾經(jīng)是徹夜笙歌、春風(fēng)吹送、歡樂無時或已的地方,“舊時月”是它的見證。然而繁華易逝,而今月下只剩一片凄涼了。末句的“還” 字,意味著月雖還來,然而有許多東西已經(jīng)一去不返了。
這是一首詠石頭城的七言絕句。石頭城即金陵城。在今江蘇省南京市清涼山。南京的江山形勝,素有「虎踞龍盤」之稱,是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建都之地。六代豪奢,醉生夢死,追歡逐樂,詩家稱之為「金粉六朝」。但由於荒淫誤國,這一個一個朝代皆滅亡得極快,「悲恨相續(xù)」。這「虎踞龍盤」的六朝豪華之都,也就荒涼下來了。劉禹錫於唐敬宗寶歷二年(826)罷歸洛陽,路過金陵,見昔日豪華勝地,已成了一座「空城」,感慨萬分,於是寫下了這首懷古詩篇。
開頭兩句寫江山如舊,而城已荒廢。「山圍故國周遭在」,首句寫山!干絿蕠,「故國」即舊城,就是石頭城,城外有山聳立江邊,圍繞如垣墻,所以說「山圍故國」。周遭,環(huán)繞的意思。這句說:圍繞在石頭城四周的山依然如舊!赋贝蚩粘羌拍亍,這句寫水!赋贝蚩粘恰,石頭城西北有長江流過,江潮拍打石墻,但是,城已荒廢,成了古跡,所以說「潮打空城」。這句意思是說:潮水拍打著「空城」,雖有巨響,卻顯得分外凄涼,便又寂寞地退去了。這兩句總寫江山如舊,而石頭城已荒蕪,情調(diào)悲涼,感慨極深。
后兩句寫月照空城。「淮水東邊舊時月」,「舊時月」,詩人特意標明「舊時」,是包含深意的;此,即秦淮河,橫貫石頭城,是六朝時代王公貴族們醉生夢死的游樂場所,這裏曾經(jīng)是徹夜笙歌、紙醉金迷、歡樂無盡的不夜城,那臨照過六朝豪華之都的「舊時月」即是見證。然而曾幾何時,富貴風(fēng)流,轉(zhuǎn)眼成空。如今只有那「舊時月」仍然從秦淮河?xùn)|邊升起,來照著這座「空城」,在夜深的時候,「還過女墻來」,依戀不舍地西落,這真是多情了。然而此情此景,卻顯得更加寂寞了。一個「還」字,意味深長。但這首詩并不只是發(fā)思古之幽情,詩人感慨深沈, 實寓有「引古惜興亡」之意。詩人在朝廷昏暗、權(quán)貴荒淫、宦官專權(quán)、藩鎮(zhèn)割據(jù)、危機四伏的中唐時期,寫下這首懷古之作,慨嘆六朝之興亡,顯然是寓有引古鑒今的現(xiàn)實意義的。
這首詩詠懷石頭城,表面看句句寫景,實際上句句抒情。詩人寫了山、水、明月和城墻等荒涼景色,寫景之中,深寓著詩人對六朝興亡和人事變遷的慨嘆,悲涼之氣籠罩全詩,讀之愴然。詩人的好友白居易對這首詩曾嘆賞不已,當讀到「潮打空城寂寞回」一句時,不禁贊嘆道:「吾知后之詩人不復(fù)措詞矣。」可見其感動之深和評價之高。不過,后來的詩人并不因此而擱筆,詠金陵的詩詞還是層出不窮,只是很少能達到劉禹錫這首詩的水平罷了。
【典故】
周顯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楚國滅了越國,楚威王設(shè)置金陵邑,并在今清涼山上筑城。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楚國滅亡,秦改金陵邑為秣陵縣。相傳三國時,諸葛亮在赤壁之戰(zhàn)前夕,出使東吳,與孫權(quán)共商破曹大計。據(jù)說,諸葛亮途經(jīng)秣陵縣時,特地騎馬到石頭山觀察山川形勢。 他看到以鐘山為首的群山,像蒼龍一般蜿蜒蟠伏于東南,而以石頭山為終點的西部諸山,又像猛虎似地雄踞在大江之濱,于是發(fā)出了“鐘山龍蟠,石頭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的贊嘆,并向?qū)O權(quán)建議遷都秣陵。
孫權(quán)在赤壁之戰(zhàn)后,遷移到秣陵,并改稱秣陵為建業(yè)。第二年就在清涼山原有城基上修建了著名的石頭城。當時長江就從清涼山下流過,因而石頭城的軍事地位十分突出,孫吳也一直將此處作為最主要的水軍基地。此后數(shù)百年間,這里成為戰(zhàn)守的軍事重鎮(zhèn),南北戰(zhàn)爭,往往以奪取石頭城決定勝負。
隋朝統(tǒng)一中國后,石頭城的防御功能逐漸減弱,唐武德八年(625年)后,石頭城便開始廢棄。五代以后它逐漸成了佛教勝地,人們開始用清涼山取代石頭山的稱呼。
今天石頭城遺址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人們踏青覓翠、發(fā)思古之幽情的去處。
【劉禹錫唐詩《石頭城·山圍故國周遭在》】相關(guān)文章:
石頭城 劉禹錫05-27
石頭城劉禹錫翻譯以及賞析12-05
劉禹錫唐詩《秋詞》12-12
《烏衣巷》劉禹錫唐詩鑒賞08-12
劉禹錫唐詩《秋風(fēng)引》原文賞析08-12
《烏衣巷》劉禹錫唐詩注釋翻譯賞析09-26
《望洞庭》劉禹錫唐詩注釋翻譯賞析08-03
劉禹錫和樂天《春詞》唐詩賞析01-18
劉禹錫《西塞山懷古》01-07
劉禹錫西塞山懷古賞析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