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桃花源記語言特點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寫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是小編網絡整理的桃花源記語言特點以供大家學習。
桃花源記語言特點 1
《桃花源記》描寫了一個美好的世外仙界,這是一個與黑暗現(xiàn)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陶淵明的社會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美好意愿。表現(xiàn)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xiàn)實生活的不滿。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散文創(chuàng)作的名篇,也是我國文學史上有口皆碑的瓊章。千百年來,它之所以深受人們的喜愛,除了構思精巧、情節(jié)動人外,一個重要原因是它的語言具有獨特的藝術特色。本文擬就此進行一些簡略的分析。
一.文字簡潔,內涵豐富,具有高度的概括力。
陶淵明是散文創(chuàng)作的大家,他善于用最少的語言概括最多的事物,以最經濟的筆墨反映最豐富的思想內容!短一ㄔ从洝啡膬H僅二十五句,三百二十字,就敘述了一個有人物、有對話、有情節(jié)的完整故事,生動展現(xiàn)了一個遠離人世的理想社會。作者以漁人的行蹤為線索,寫出了桃源被發(fā)出的始末、桃源人的來歷和桃源內的生活概況。無論是寫漁人進入桃源的曲折經過,還是寫桃源的田園風光、社會人事;無論是寫桃源人與漁人的問答,還是寫太守、劉子驥的尋求,文筆都極為洗煉省凈,令人嘆為觀止。
文章一開頭,作者僅用“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一句話,就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及主人公的身份。第二自然段描寫桃花源的景象也只不過一百多字,就勾畫出了一幅極其動人的場景。作者從桃源的土地、屋舍,一直寫到桃源人的衣著以及他們的精神狀態(tài),由遠及近,由表及里,層層遞進,步步深入,次序井然,沒有一句多余的話。作者惜墨如金,遣詞用語以一當十,以少總多,表現(xiàn)了高超的概括能力。當桃源人問漁人“所從來”時,作者不多費筆墨,讓漁人繁瑣作答,只用“具答之”三個字就概括了漁人進入桃花源的全部經過,而又能使讀者清清楚楚。當桃源人向漁人“問今是何世”時,作者只用“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一句,表明漁人把自己的知道的世間情形都講出來了。當漁人辭去后,到太守那里去說起桃源情狀時,也只用“詣太守說如此”一語了之。其中“如此”二字,概括了漁人進出桃源的一切見聞和切身感受,真可謂言簡意賅。
二.平中見奇,樸中見色,呈現(xiàn)一種清淡樸素之美。
陶淵明作文不重詞藻的華麗,不事雕琢,而是盡力做到平易自然,清新樸實。但是我們讀他的作品,并不覺得單調淺薄,而是感到淡中藏美,淳厚有味。在《桃花源記》中,作者寫人敘事、摹景狀物沒有用濃墨重彩去作夸張的烘托和渲染,只用白描的手法,平淡的語言,就點染、勾畫出桃源的自然美和人們的生活美,創(chuàng)造了一個令人神往的理想境界。
第一自然段中寫桃花源的外景:“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弊髡哂谜Z平實,沒有刻意雕飾,只是從溪岸、地面、空間,從樹、草、花,從視覺、嗅覺等不同的角度和層次作了描述,淡淡幾筆,就描繪出一幅情韻雋永、意境優(yōu)美的暮春桃林圖。那夾岸的桃樹,紛飛的花片,芬芳的'嫩草,使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語言的樸素美熔鑄于宇宙自然美之中,留下了悠然不盡的意味。
至于桃源中風土人情的描述,更是生動具體,親切逼真。在作者筆下,桃源內的田園風光是美的,那開闊的土地,整齊的房屋,美好的池塘,垂蔭的桑竹,縱橫交錯的田間小道,一切都是那么的迷人,連雞犬也是可愛的;桃源里的社會人事、風俗人情更是美的,桃源人勤勞、淳樸、熱情、誠懇,他們人人勞動,自食其力,過著和平、寧靜的幸福生活,這里完全沒有人世間爾虞我詐的情形,不要說他們彼此之間的平等互愛,就是來自世間的漁人,他們也把他當作自己人一樣“設酒殺雞作食”,招待得十分殷勤周到。作者把別有洞天的桃花源寫得有動有靜,有聲有色,構成了一幅優(yōu)美、恬靜、安適、和樂的動人畫面,不僅自然景物歷歷在目,而且連人物也呼之欲出了。我們讀了,覺得詩意盎然,仿佛自己也置身于其中了。
三.形象生動,表意深刻,既有具體的可感性,又有豐富的聯(lián)想性。
宋人李公煥說陶淵明的作品“造語平淡,而寓意深遠,外若枯槁,中實敷腴”(《箋注陶淵明集》卷四),指的是他善于用平易淺近的語言含蓄地表現(xiàn)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內容。這一點在《桃花源記》中也有很好的體現(xiàn)。
文中寫桃源人初見漁人的情景,用“乃大驚”三個字來描述!澳舜篌@”,不僅活畫出桃源人見到陌生人時驚奇異常的神態(tài),而且形象地表明了源中人與外界隔絕得久遠。當漁人講述自己的見聞后,引起了源中人的反應,作者用“皆嘆惋”三字來表述。雖未寫嘆惋的具體內容,但源中人因何面嘆惋是不難想象的,那就是世間是多么的混亂污濁,桃源是多么的安樂平和!當漁人要離開桃源時,源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闭Z言婉轉而含蓄,蘊藏著豐富的內容。表面上看是源中人的謙詞,實質上點出了全篇的結穴,意味深長。它既刻畫了桃源人避世極其深沉的心理狀態(tài),又暗示了作者之所以運用桃源來寄寓自己理想的原因——避亂。讀到這里,讀者就不禁會思考,為什么“不足為外人道”呢?
進而自然會聯(lián)想到現(xiàn)實社會而得出結論:因為外人知道后,塵世間的丑惡就會侵入,戰(zhàn)亂就會降臨,桃源和平安適的生活就會遭到破壞。這就進一步揭露了世俗社會的黑暗,突出了桃源生活的美好,收到了言近旨遠的效果。“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一句也是語淺意深,耐人尋味,表層的意思是說桃源人不知世間朝代的更迭,背后卻隱含著很深的感慨,其實質是對魏晉時代干戈擾攘、勾心斗角的殘酷現(xiàn)實的無情批判。作者下筆含蓄,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和回味的余地,增強了語言的藝術效果。
四.煉字擇詞造句,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桃花源記》在煉字擇詞造句方面,有著很高的造詣,尤其在動詞的選擇、副詞的運用上有獨到之處。
文章一開始,交代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后,緊接著巧用一個動詞“忘”,寫出了漁人朦朦朧朧的意識,恍恍惚惚的感覺。而后又用“忽逢”二字,準確地勾出新奇、幽美的桃花林無意跳入漁人眼簾的情意。這樣寫,故事的發(fā)生符合生活邏輯,同時又為引出桃花源渲染了神秘的氣氛。結尾處“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與此相呼應,為點明桃花源是幻想中的理想世界,而不是現(xiàn)實社會的實存之地埋下了伏筆。這種來去無蹤、變幻莫測的描寫,正好突出了桃花源不同一般、高于現(xiàn)實的特性。
作者用“初極狹,才通人”,寫桃源的入口處,其中用三個副詞:“初”表時間,“極”表程度,“才”表范圍,表意極為精確,突出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作者寫山口有光,是“仿佛若有光”!胺路稹倍,用得既靈活又貼切:一則因為山口很小,光線不甚分明,用“仿佛”二字正可描繪出光線極弱、洞口若明若暗的樣子,這更符合桃花源隱蔽五六百年而不為人發(fā)現(xiàn)的情景;二則因為桃花源乃虛設之境界,其中景物并非實有,故用詞不宜太實,“仿佛”二字,恰能給讀者以迷離惝怳之感,增強了語言的藝術魅力。作者用“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來表述桃源與外世隔絕的嚴峻性。其中“乃”、“無論”二詞,皆有畫龍點睛之妙,不僅增添了桃源的傳奇色彩,而且表達了作者對現(xiàn)實社會極端厭惡和徹底否定的情感。可見,作者煉字擇詞造句匠心獨運,已臻出神入化之境。
五.句式整散結合,音韻和諧悅耳,富于形式美和音樂美。
《桃花源記》凡七十句(以逗點計),其中四言句二十八,三言句十四,五言句十一,其他十九。全文以四言為主干,輔之以三言、五言,雜用二、六、七、八、九言,并適當?shù)夭捎脤ε季浞ǎ@樣就駢散相間,長短并存,造成了一種于整齊之中見流走自然、參差錯落的形式美。作者在行文中又注意節(jié)奏的變化,聲韻和諧,讀起來抑揚頓挫,瑯瑯上口,具有一種音樂美。
《桃花源記》的語言平淡自然,凝煉精當,言簡意賅,余味無窮!短一ㄔ从洝芬恢笔悄捴巳丝诘拿,文中有不少佳句更是為人稱誦、廣為流傳,至今仍在不斷地為人們所引用,藝術魅力經久不衰。這也證明了《桃花源記》在語言運用上確實是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
拓展閱讀:《桃花源記》寫作背景
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代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統(tǒng)治集團生活荒淫,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zhàn),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歲月里,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xiàn)。同時,東晉王朝承襲舊制,實行門閥制度,保護高門士族貴族官僚的特權,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像陶淵明這樣一個祖輩父輩僅做過一任太守一類官職,家境早已敗落的寒門之士,當然就“壯志難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權貴,因而和污濁黑暗的現(xiàn)實社會發(fā)生了尖銳的矛盾,產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義熙元年(405),他倉促而堅決地辭去了上任僅81天的彭澤縣令,與統(tǒng)治者最后決裂,長期隱居田園,躬耕僻野。
他雖“心遠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舊關心國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采取陰謀手段,用毒酒殺害晉恭帝。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fā),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xiàn)實社會的憎恨。但他無法改變、也不愿干預這種現(xiàn)狀,只好借助創(chuàng)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短一ㄔ从洝肪褪窃谶@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桃花源記語言特點 2
《桃花源記》的語言也十分準確和精練。文章一開頭,只用“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這19個字,就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人物和開端。第二段描寫桃花源的景象也只不過一百多字,就勾畫出了一幅極其動人的場景。從桃花源的土地、屋舍,一直寫到男女老少的衣著以及他們的精神狀態(tài),寫得層層深入,次序井然,沒有一句多余的話。在這段文章里,還表現(xiàn)了詩人高超的概括能力,遣詞用語恰到好處。像寫山里人見到漁人,問他從何而來的時候,詩人沒有重復漁人進入桃花源的經過,只寫了“具答之”三個字,就概括了漁人的全部答話;漁人見太守說起桃花源的情狀,也只用“詣太守,說如此”的“如此”兩個字,來概括漁人在桃花源里的一切見聞。
陶淵明的語言風格,是非常樸素、自然的。他寫文章不重詞藻的華麗,不事雕琢,而是盡力做到樸素,自然,接近口語。但是我們讀他的作品,并不覺得單調乏味,而是感到詩意盎然,淳樸渾厚。
語言曉暢,用詞精到。《桃花源記》多用白描手法,語言通俗流暢,明白如話,敘寫情事,如口說家常;描繪人物,如面對朋友。明代許學夷說,陶多用“晉宋間語。靖節(jié)耳目所濡,故不覺出諸口耳”(《詩源辨體》)。在當時一味講究辭藻、雕琢字句、形式主義蔚然成風的氛圍中,陶淵明以清新樸實的.語言描繪的理想境界,可說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一朵清新可喜的奇葩。
然而我們絕不要以為“記”中的這種自然的語言是隨意寫來的,它是經作者仔細推敲、苦心琢磨的結果。正如宋人所說:“語造平淡,而寓意深遠,外若枯槁,中實敷腴!保ɡ罟珶ā豆{注陶淵明集》卷四)例如,寫桃源人民見到武陵漁人后,作者用“乃大驚”三字,就既寫出了桃源人對陌生人的驚異,又顯示桃源與世隔絕的久遠。又如寫山口有光,是“仿佛若有光”!胺路稹,好像的意思。這二字用得既靈活又貼切。為什么說山口有點兒光呢?
第一,因所寫山口很小,光線不甚分明,用“仿佛”二字正可描繪出光線極弱,洞口若明若暗的樣子,這更符合桃花源隱蔽五六百年而不為人發(fā)現(xiàn)的情景。
第二,因為桃花源是虛設的境界,其中景物并非實有,所以用詞不能太著實。這樣,給讀者以迷離恍惚之感,增強了語言藝術的魅力。
《桃花源記》的主體本是“詩”,而“記”僅是詩的一個序言,一個注腳,所以原題是《桃花源詩并記》。但因為這個“記”有著生動的故事,完整的結構和完美的表達形式,所以它不但可以獨立成篇,而且比“詩”流傳更為廣泛,更為人們所喜愛,后來就有人索性將標題寫為《桃花源記并詩》,終至于“喧賓奪主”了。(蘇文)
作者善于用通俗平易、樸素自然的語言在其田園詩中描寫他所喜愛的農村生活。在《桃花源記》中也是如此。如作品的第一段寫桃花源外面的景色:“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眱H僅用22個字就描畫出一幅迷人的暮春桃林圖。頭兩句從正面寫桃林之茂密,第三句從反面寫桃樹之多而且純,后兩句從側面襯托出桃林地面之美,以及桃花盛開后花瓣紛紛落下的景象。作者從不同的角度描寫桃林之美,其中有的詞語如“芳草鮮美”,簡直給讀者一種有色有香的感覺,而所用的語言卻是接近口語化的。陶淵明用這些樸素的散文語言描繪了桃源外圍及內部的自然美和人們的生活美,因此吸引了后世不少的畫家去畫桃源圖。清人衛(wèi)炳鋆說:“桃源山水,畫中景也!沤裰腥氘嬜V者,唐、宋以來,惟摩詰《桃花源里人家》,意趣盎然,神致生動!n文公有《題桃源圖》詩,舒元輿有《錄桃源畫記》,吟詠之余,宛若置身洞天福地,然其造意設色,大約因淵明記想象為之。”(《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匯編·陶淵明卷下編》,中華書局1962年版)作者在敘述中的語言不僅做到樸素自然,而且非常精練,沒有多余的廢話。全文用32個字就講了一個有頭有尾,有人物,有對話,有情節(jié)的故事。整篇作品因主要寫桃源社會,所以著重詳寫桃源內的人與事,寫桃源外的事就從略。作者往往用精練的語言表達豐富的內容,收到以少勝多的效果。如寫到桃源人初見漁人的情景,只寫“見漁人,乃大驚”,后面三個字不僅寫出了桃源人見到漁人的神色,而且也體現(xiàn)了他們與外界隔絕之久。又如寫漁人與桃源人談話的情景,作者以“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一句話作了交代。這個復句所包含的內容也很多。漁人自己在世上所知道的詳細情況,不是作者所要著力描寫的,所以在上半句一筆帶過。而后半句,雖只三個字,但從桃源人共同的“嘆惋”中,可以想象到漁人所說的世上的情形,與桃源內的生活相比之下,世上是多么混亂不堪!而桃源內的生活又是多么安定!
《桃花源記》中許多詞語由于言簡意賅,一直被后世沿用下來,至今還有其生命力。如:“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不足為外人道也”,“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等等,這些詞語都幾乎成了人們熟悉的成語。其中“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一句,用來表現(xiàn)桃源人與世外隔絕之久,而又說明桃源內沒有朝代變化的情形,非常貼切,又非常生動具體。宋代唐庚在《唐子西文錄》中說:“唐人有詩云:‘山僧不解數(shù)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及觀淵明詩云:‘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歲’,便覺唐人費力如此。如《桃花源記》言:‘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梢娫煺Z之簡妙。蓋晉人工造語,而淵明其尤也!睆纳纤f,可見宋代人也已看出了陶淵明駕馭語言上的深厚功夫。不言而喻,陶淵明在寫作《桃花源記》藝術上的獨創(chuàng)之處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
桃花源記語言特點 3
1、曲折回環(huán)、懸念迭起、引人入勝:
本文不過三百來字,卻寫出了一個有頭有尾情節(jié)完整的故事,而且寫得曲折回環(huán)、懸念迭起、引人入勝。漁人緣溪行,忘路之遠近,設下懸念:迷路了,會怎么樣?忽逢桃花林為之一喜。此為第一折。接著寫桃林美景,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懸念又生:桃林走完了嗎?桃林前面是什么地方?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又為之生疑,這是第二折。接著寫漁人舍船而入的探險舉動。初極狹,才通人又產生了懸念:里面有什么?能走得通嗎?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又為之一驚,這是第三折。接著便具體描繪美好的世外桃源,介紹了桃源的生活環(huán)境和社會風尚。漁人辭去時,桃源人囑咐不足為外人道也,又設懸念:漁人出去后給外人說了嗎?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這是第四折。太守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懸念又起:找到了嗎?不復得路,留下了更大的懸念。為之迷惑不解。這是第五折。
2、組織材料,詳略得當:
本文是作者的寓意之作,因而能否表達寓意,就成了材料取舍的關鍵。總的`說來,桃花源里面寫的詳,桃花源外面寫的略;生活圖景寫的較詳,一般過程較略;漁人進桃花源時寫的詳,出來時寫的略;桃花源中人自云寫的詳,漁人的答話寫的略。正因為該詳就詳,該略就略,詳略得當,所以全文僅用320字,就創(chuàng)造了一個有頭有尾、有環(huán)境、有情節(jié)、有人物和有對話的動人故事,完美表達了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