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教案范文合集九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jù),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優(yōu)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桃花源記教案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桃花源記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桃花源記》是第五單元第一課。第五單元是在第四單元(科普說明)之后,對文言文的又一輪學習,目的在于理解作者寫作的愿望和人物的不同情趣,學習古人的優(yōu)秀品質。不斷增強個人的魅力,用不同時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并客觀的評價古代人。
學情分析
本班學生聽說讀寫與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較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雖然大多數(shù)是“留守學生”但他們的感情細膩而豐富。多數(shù)喜歡流行音樂,喜歡韓國明星,但是對歷史、對傳統(tǒng)僅僅局限于穿越劇,本單元的學習是對此一個不錯的填補。
教學目標
1.準確、流利地朗讀、背誦、翻譯課文
2.掌握相關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及古今異義現(xiàn)象。
3.學習本文以漁人的行蹤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以簡練、質樸的語言進行記敘的寫作特點。
5.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xiàn)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和難點
1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體會本文優(yōu)美、精煉的語言;
2理解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激發(fā)興趣
“世外桃源”是大家都知道的一個成語,它是出自晉代著名詩人陶淵明《桃花源記》。那么桃花源是一個怎樣的地方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桃花源記》這篇文章,從中來尋找答案吧!
二、作者簡介
學生根據(jù)自查的資料講述,老師作補充。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著名詩人、文學家,世號靖節(jié)先生,別號五柳先生。生于東晉末期,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過幾任小官,由于不滿官場丑惡,41歲時棄官回鄉(xiāng),歸隱田園,留下了“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傳世美談。他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其詩自然質樸,意味雋永。代表作有《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
關于作品:
《桃花源記》選自《陶淵明集》,是陶淵明所作的《桃花源詩并記》中的“記”。此文包括“記”和“詩”兩個部分。“記”是“詩”的序言,是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詩”是對所記的桃源世界的歌頌和贊美,并對桃花源社會作了一些補充。兩者相互配合,共同構成了一個與現(xiàn)實世界相對立的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會。
關于寫作背景:
本文寫于公元421年,當時政治黑暗,軍閥割據(jù),戰(zhàn)亂頻繁,生靈涂炭。當時陶淵明已歸隱多年,對于戰(zhàn)亂造成的苦難,有著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無法改變現(xiàn)狀,也不愿干預這種現(xiàn)狀,只好借助創(chuàng)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短一ㄔ从洝肪褪窃谶@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三、學生與教材對話
四、研讀與欣賞,精讀與精講
1.桃花源美在哪里?[自然環(huán)境美、生活環(huán)境美、風俗人情美]
①用自己的語言再現(xiàn)桃花源自然環(huán)境的美、生活環(huán)境的美。(師可先做示范)
、谟帽硌莸男问皆佻F(xiàn)桃花源人接待漁人的場面,展示風俗人情美。
2.桃花源那么美好,桃花源人為什么對漁人說“不足為外人道也”?
3.漁人來過一次,回去時又“處處志之”,按理說,應該找得到,怎么就找不到呢?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桃花源記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陶淵明是我國東晉時期杰出的詩人,他的詩已成為我國古典文庫中的寶貴遺產,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記》和《桃花源詩》(《桃花源記》乃《桃花源詩》的序文),已經(jīng)成為我國人民雅俗共賞的精彩作品。 《桃花源記》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藝術作品,表達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作者虛構這個故事是有寄托的。他生活在東晉末期戰(zhàn)亂頻繁的環(huán)境里,長期隱居農村,對農村的現(xiàn)實有更深的了解,對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體會,于是構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會――世外桃源。
讀這篇名作,要引導學生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激發(fā)他們對美好事物努力追求的愿望。
教學中運用視聽及多媒體技術,采用誦讀、討論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領會情感,理解課文。
學情分析:
教學這篇名作,要引導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弄懂課文大意,然后在反復誦讀中領會它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并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
但大賽組委文件通知說參與課堂學習的是九年級的學生,這篇文章已經(jīng)學過,且學生的綜合素質很高,鑒于此,我把教學目標定位為欣賞桃源之美,感悟桃源價值,體會陶淵明的思想境界及對后世的影響。
在此基礎上拓展延伸,激發(fā)他們對美好事物努力追求的愿望。
教學目標:
1、準確、流利地朗讀,理解課文。
2、欣賞桃源之美,感悟桃源的價值。
3、體會陶淵明的思想境界及對后世的影響。
教學重難點:
1、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和作用,理解副詞的作用。
2、感悟“桃源”的價值,體會陶淵明的思想境界及對后世的影響。
教學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說:經(jīng)典作品那些你經(jīng)常聽人家說“我正在重讀……”而不是“我在讀……”的書。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就是一篇這樣的經(jīng)典之作。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重讀它,希望能在熟悉的字里行間里發(fā)現(xiàn)新的風景。
1、視聽朗誦
2、齊聲誦讀。
。ㄆ溜@)朗讀要求:
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
——朱熹
3、解題:
。1)再讀課題,從課題中讀出了哪些信息?
A、點撥:桃花換成菊花,可否?
。ㄆ溜@)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詩經(jīng) 桃夭》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崔護《題都城南莊》
桃花:美麗、美好的象征。
B、解說“源”《說文解字》:源,水源,泉水的本原。
造字本義:從巖隙涌出的山泉,為河川之始。
總結對“桃花源”新的理解。
二、走進桃源,探尋桃源美景(自由朗讀課文,圈點勾畫出表現(xiàn)桃源之美的句子。)
。ㄒ唬╊I略桃花林的自然美
1、作者描寫桃花林用了哪些詞語?各描寫了什么?
夾岸數(shù)百步(溪) 中無雜樹(樹) 芳草鮮美 (草) 落英繽紛(花)
。ㄆ溜@) 夸父誕宏志,乃與日競走。
俱至虞淵下,似若無勝負。
神力既殊妙,傾河焉足有?
余跡寄鄧林,功竟在身后。
——陶淵明《讀山海經(jīng)》其九
。ǘw會桃花源的生活美
1、令人向往的桃花源是個什么樣子?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2、這里寫的也是環(huán)境美,與寫桃花林的一段相比,這里的美突出的是什么?
。▽庫o、富足、美好)
3、這里除了環(huán)境美,還讓我們感到什么美?
。ㄈ诵悦溃
品味: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重點賞析其中的副詞。
4、桃花源的美我們概括出了各種美,這些美是不是桃花源最吸引人的地方呢?我們中國大山名川具有這些美的地方也不少,為什么桃花源讓人魂牽夢繞讓人向往呢?
生思考,回答。
師小結:中國古代戰(zhàn)爭連連,人們確實無法過太平日子,所以安居樂業(yè),沒有戰(zhàn)亂的社會才是人們最想得到了,在戰(zhàn)亂的年代,桃花源的寧靜,便是歷代人們所向往的。
三、走進桃源,感悟桃源價值
天涯何處無桃花?唯有此處享盛名。所以,唐代王維、韓愈、劉禹錫把桃花源視為人間仙境,宋代的王安石、蘇東坡把桃花源看作避亂的圣地,近代梁啟超把桃花源看作“東方世界的‘烏托邦’”。
1、、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留給后人無盡的遐想,可是這個桃花源到底有沒有呢?
生討論,回答。
2、悠悠千古事,留予后人說。其實,亦真亦幻可能就是桃花源的魅力所在,但陶淵明卻在文章的最后留下6個字:后遂無問津者。該如何理解呢?
生思考,回答。
小結:這是陶淵明說的最悲哀的一句話。一個美麗的理想,不管實現(xiàn)起來如何艱難,但只要還有人在努力追尋,就存在實現(xiàn)的希望。但如果連做這種嘗試的人都沒有了,那么人類就真的沒有希望了。
在深深的嘆惋中,陶淵明遠去了,但是他追尋的身影,深深地留在我們的心里。
。ㄆ溜@):仕:大濟蒼生
“憶我少壯時……猛志逸四海!
隱:歸居田園
“不為五斗米折腰”
“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夢:
“愿言躡清風,高舉尋吾契。”
。ㄆ溜@)在古今詩人之中,能夠直接面對人生的苦難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個解決辦法的只有陶淵明。
——葉嘉瑩
。ㄆ溜@):世亂如傾,政亂如粥,心亂如麻。陶淵明的貢獻是于亂世、亂政、亂象之中在人的心靈深處開發(fā)出了一塊恬靜的心田。
——梁衡《心中的桃花源》
。ㄆ溜@)陶淵明生活的時代已經(jīng)一去不返,但他筆下的桃源社會卻具有永恒的文化魅力。后世的人們雖然沒有了陶淵明當時的痛苦、迷惘與無奈,但人們所面臨的種種壓力并未消減,甚至還與日俱增、與時俱進。生活在飛速發(fā)展的時代,快節(jié)奏的生活常常讓我們迷失了自我。面對著紛紛擾擾的塵世,我們依然有著不滿、痛苦與無奈。我們需要一個駐足休憩的精神家園。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契合了人性中對自由和美好的向往與追求,它帶給我們永遠的美麗與感動。
——李迎春教授評價《桃花源記》
教師寄語:(屏顯)你與其去找桃花源,不如在你的身邊、在你的腳下,去培養(yǎng)桃花源。把事情做好,就是一個真正的桃花源。
——蔣勛《美,看不見的競爭力》
作業(yè):推薦閱讀《桃花源詩》
桃花源詩
贏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余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穆窌峤煌,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草榮識節(jié)和,木衰知風厲。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歲。怡然有余樂,于何勞智慧?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借問游方士,焉測塵囂外?愿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
四、作業(yè)布置
1、背誦課文。
2、完成練習冊課內部分。
桃花源記教案 篇3
桃花源記人教版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指導學生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字詞與基本內容。
3.對文章所寫社會現(xiàn)實與社會生活有所了解。
過程與方法:
1.小組合作探究,班級讀、評、講、議。
2.提高讀懂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3.引導學生初步掌握文言文比較閱讀的基本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認識作者通過描繪“世外桃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
二、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掌握文言文比較閱讀的基本方法。
2.培養(yǎng)學生比較閱讀的興趣,在比較閱讀中品鑒文言文。
3.理解作者寄托的理想生活。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采用朗讀法、自主學習法、討論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思維的碰撞中深入思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學生對文章字詞的理解是通過朗讀及自主學習來完成,教師在點撥時授以學法指導。
2.學生對文章基本內容及主旨思想的分析主要通過課堂討論來完成,通過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加以解決。
3.學生對文言文比較閱讀基本方法的掌握主要通過教師講授與課堂實踐來完成,在實踐中掌握與運用方法。
四、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從《消失的地平線》中對香格里拉的描寫,引導學生走進“世外桃源”。
2.引導學生說一說“你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是什么樣子”。
導語:英國詹姆斯·希爾頓在小說《消失的地平線》中“虛構”了一個叫“香格里拉”的東方城市,那里有著旖旎的風光、蔚藍的天空和純凈的土地,是一個寧靜、安逸、悠遠、知足、明朗、和諧的理想歸宿。人們常常將自己理想中的居所成為“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出自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桃花源是怎樣一個地方呢?為什么說它在“世外”呢?讓我們一起跟隨陶淵明的腳步,探訪那片神秘的土地。
【設計意圖】從學生較為熟悉的作品入手,有助于學生走進將要學習的課文,并初步感知“桃花源”的內涵。
(二)疏通文意
1.教師范讀,幫助學生讀準字音。
2.學生自讀課文,嘗試結合書下注釋疏通文意。
3.逐句疏通文意,教師進行糾正和強調。
【設計意圖】本文注釋較為詳細,讓學生先結合書下注釋、運用所學方法疏通文意,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本課在初中語文學習中具有具足輕重的地位,教師幫助學生糾正和強調重點文言字詞有助于學生文言詞語的積累,同時也為理解文章做好鋪墊。
(三)理解內容
1.梳理行文線索。
(1)用自己的語言復述故事的不同片段。
(2)為故事的不同片段擬寫小標題。
發(fā)現(xiàn)桃花源——探訪桃花源——離開桃花源——再尋桃花源。
2.走進桃源生活。
教師提出問題,分小組討論探究。教師對學生的發(fā)言進行點評和歸納,引導學生明確桃源人的生活及處世態(tài)度,進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1)漁人進入桃花源后,他看到了怎樣的景象?(引導學生從自然風光、人文風情兩個角度去思考。)
(2)漁人進入桃花源后,村中人是如何對待漁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樣的社會風氣?
(3)桃花源中的.人“避秦時亂”之后為何“不復出”?漁人“——為具言所聞”后,桃花源中的人“皆嘆惋”的原因是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行文線索的梳理與文章細節(jié)的探究,學生可以從整體把握故事內容,對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情感有所理解,為明確文章主旨做好準備。
3.明確文章主旨。
(1)帶領學生一起歸納總結桃源生活。
陶淵明為我們呈現(xiàn)的桃花源是一個他心中的理想社會。在這個社會里,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沒有紛擾,人人各盡所能地參加勞動,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與人之間都極其融洽而友好。
(2)引導學生明確文章寫作主旨。
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虛構了一個和平、寧靜、平等、安樂的理想社會,描寫了一幅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安居樂業(yè)、彼此和睦相處的幸福生活圖景,寄托了作者的社會理想,隱含了作者對黑暗現(xiàn)實的不滿和抨擊,反映了人民群眾的美好愿望。
【設計意圖】在“理解內容”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基礎上,明確文章主旨變得水到渠成,有利于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
(四)拓展比較
1.文意理解。
(1)學生自由朗讀《秦時婦人》。
(2)學生借助注釋與工具書,簡要疏通文意,進行口譯。
(3)學生逐句翻譯文章,教師進行點撥和糾正。
【設計意圖】 《秦時婦人》字詞難度不大,由學生自讀、自譯,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快讀閱讀的能力。
2.勾連回顧。
(1)引導學生由《秦時婦人》聯(lián)想到《桃花源記》,并初步發(fā)現(xiàn)兩篇文章的相同之處。
(2)幫助學生初步形成比較閱讀的意識。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調動已學內容,為后面比較閱讀打好基礎。
3.方法講授。
(1)引導學生由“已知”到“未知”提出文言文比較閱讀的基本角度。
(2)教師進行歸納總結,給予方法指導。
方法點撥:文言文比較閱讀可主要從三個角度進行:(1)文章內容;(2)中心主旨;(3)寫作手法。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已知聯(lián)系到未知,有助于學生遷移運用已學閱讀方法,同時“降低”比較閱讀的陌生感和難度。
4.方法應用。
(1)學生結合比較閱讀的基本方法和要點,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就《桃花源記》《秦時婦人》進行比較閱讀,發(fā)現(xiàn)其中的異同。
(2)教師進行歸納和總結。
【設計意圖】《桃花源記》《秦時婦人》兩篇故事架構“大同小異”,但表達主旨、表達方式“小同大異”的文章比較閱讀,有助于學生掌握方法。
5.小結。
教師在學生課堂實踐的基礎上,再次強調文言文比較閱讀的基本角度。
【設計意圖】 小結回顧,有助于學生夯實本課重點。
(五)布置作業(yè)
拓展遷移:課后運用所學方法,從比較閱讀的角度,分析《桃花源記》和《乙亥北行日記(節(jié)選)》的異同。
【設計意圖】再閱讀一篇與《桃花源記》有相似之處的《乙亥北行日記(節(jié)選)》,可以幫助學生遷移所學方法,能夠在“舊文章”中有“新發(fā)現(xiàn)”。
桃花源記教案 篇4
教學目的
1.朗讀、背誦文育課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xiàn)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重點:
(1)朗讀、背誦文言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理解文章的敘事線索。
難點: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環(huán),懸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豁然(huo)嚴然(yau)阡陌(qian mo)詣(yi)
2.熟讀課文,參考課文注釋,試翻譯課文。
二、導入
1.作者簡介:
陶淵明生于東晉末朝,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過小官,由于不滿官場的丑惡,棄官回鄉(xiāng),這時他四十一歲,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憂憤、饑寒、勞累、贏疾一起折磨著他,六十三歲去世。后稱靖節(jié)先生。
他所作的詩文,內容多描寫農村生活,表現(xiàn)了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抒發(fā)他熱愛田園生活、樂于與農民來往與不愿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
感情;但是也包含了樂天知命、消極適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當時華而不實的文風,明朗清新,質樸自然,善于抓住客觀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幾筆傳神的表現(xiàn)它的形象,簡潔含蓄而富有韻味,對后代作家有較大的影響。
本文寫作年代大約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時陶淵明已經(jīng)五十七歲了。他拒絕同劉格的來政權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xiàn)實,同時由于他與農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愿望,所以寫了這篇記和詩。
2導語:
同學們學過“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嗎?它是晉朝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一個與世隔絕的,不遭戰(zhàn)禍的安樂而美好的地方,F(xiàn)在我們一起跟著漁人到這個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課文分析
1.朗讀課文。(或聽老師范讀,聽課文錄音后齊讀課文)
2.請同學們試翻譯課文。(每生翻譯一句)
3.掌握課文注釋的詞語。(補充注釋如下)
為業(yè):靠……謀生。緣:沿。夾岸:夾著溪流兩岸。雜:別的。
鮮美:鮮艷美麗。異:詫異。窮:窮盡。舍:舍棄,放棄;砣唬洪_通、敞亮的樣子。開朗:開闊明亮。平曠:平坦開闊。屬:類。
悉:全。信然自樂:喜悅,心滿意足。所從來:從哪兒來。咸:都。
問訊:打聽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兒女。邑人:同鄉(xiāng)人。
不復出焉:不再從這里出去。焉:于之,從這里。間隔:斷絕了往來。皆:都。嘆惋:感嘆,惋惜。延:請。語告:告訴(他)說。
不足:不值得。既:已經(jīng)。志:做記號。詣:拜見,臥…·怯。如此:像這樣。遣:派。欣然:高興地。
四、小結
1.古今詞義。
鮮美
古義:鮮艷美麗 芳草鮮美
今義:(味道)新鮮
交通
古義:交錯相通 阡陌交通
今義:交通運輸
妻子
古義:妻子兒女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今義: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絕境
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 來此絕境
今義:沒有出路的地方
無論
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 無論魏晉
今義;不管(連詞)
如此
古義:像這樣 說如此
今義:這樣
緣
古義:沿 緣溪行
今義:緣故,緣分
五、作業(yè)
第二課時
一、導人
上節(jié)課我們已疏通了文章意思,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分析文章的內容。
二、課文分析
1.朗讀課文,試背誦課文。
2.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
按漁人行蹤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節(jié))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fā)現(xiàn)桃花林的經(jīng)過。
第二部分(第2~3節(jié))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辭去的經(jīng)過。
第三部分(從第4節(jié)到完)寫漁人離開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訪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問:漁人怎么發(fā)現(xiàn)桃花源的?
討論并歸納: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人。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
4.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討論并歸納: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5.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的生活環(huán)境的?
討論并歸納:土地平曠,屋舍產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呼陌交通,雞犬相聞。
6.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的?
討論并歸納: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問:桃源人見漁人為什么“乃大驚”?
討論并歸納:寫出桃源人對陌生人的驚異,顯示桃源與世隔絕的久遠。
8.提問:漁人—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為什么“皆嘆惋”?
討論并歸納: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為桃源外的人沒有過上安定與平的生活而嘆惋。
9.提問: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不希望外人來打擾這里的生活。也為下文再尋桃源不得埋下伏筆。
10提問:漁人出桃源時,“處處志之”,為什么再往時,“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討論并歸納: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虛構的。
11.提問:為什么說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應當怎么評價?
討論并歸納: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xiàn)實社會相對照的。這里景色優(yōu)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亂,社會平等,與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理想的世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但是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三、小結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fā)現(xiàn)桃源的經(jīng)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后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曲折回環(huán)。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xiàn)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板書設計
發(fā)現(xiàn)桃花源: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景色優(yōu)美)
進入桃花源
所見:土地平曠、屋舍嚴然、良田美地、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環(huán)境良好)
怡然自樂(生活安定)
所聞:避秦時亂,來此絕境(與世隔絕之久)
所歷: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民風淳樸)
離開桃花源
導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無
問津者
似有而無的
理想社會
五、作業(yè)
1.課后練習。
2.選用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第二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桃花源記教案 篇5
【學習目標】
1.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2.熟讀并背誦全文;品味簡潔而蘊含豐富的語言。
3.正確看待作者的社會理想。
【學習重點】:
1.積累詞語,背誦課文。
2、了解作者筆下的理想社會,通過誦讀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
【學習難點】:
1理解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結合個人生活體驗,達成情感共識,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2.如何理解文章的人物和情節(jié)都是虛構的;開頭渲染神秘色彩,結尾又不知所蹤都暗示了桃花源是一個似有實無、似真而幻的虛構境界。
【課前預習】:
1、 借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給重點詞語注音并解釋。
2、讀課文,結合課下注釋,初步疏通文章的大意。
3、朗讀課文,2—3遍。(朗讀時,讀準字音,停頓分明,不讀破句,語速適中,語句流暢,富含感情,不能多一字,不能少一字。)
4、默讀課文,根據(jù)提示,完成下列問題。
⑴漁人的行進路線:_____桃花源, _____桃花源, _____桃花源, _____桃花源。
5、查閱資料,介紹一下陶淵明,制成知識卡片。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
6、把你閱讀時遇到的問題和疑惑寫在下面,課堂上交流。
【課堂學習】: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課前播放陳思思的音樂視頻《夢入桃花源》,老師導入新課:陳思思的一首《夢入桃花源》把我們帶到如癡如醉的桃源夢境。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把理想中安樂而環(huán)境幽美的地方稱作世外桃源,這個成語來源于一個虛構的故事,為什么千百年來它一直吸引著人們,具有如此長久的魅力呢?讓我們帶著這個疑問,跟隨東晉大詩人陶淵明,踏上快樂的"桃源之旅"吧。ò鍟鴺祟}、作者)
二、檢查預習情況。請學生上講臺來介紹陶淵明
哪位“小老師”了解陶淵明?請向“學生”介紹。之后要問他從哪里獲取的知識。歷史課本有對他的介紹;語文課本上夜學過他的詩《歸園田居》,下面注解中有“陶淵明”一條;網(wǎng)上也有(有學生上網(wǎng)搜索到有關知識,請他拷貝下來向大家展示如下)。
陶淵明(365─427),名潛,字元亮,東晉潯陽柴桑(現(xiàn)在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著名詩人。陶淵明生活在一個戰(zhàn)亂頻繁、生靈涂炭的時代。他做過幾任小官,因對統(tǒng)治階級不滿,辭去官職,歸隱田園,躬耕僻野,過著儉樸的生活。
三、初讀課文
1.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認真聽清老師的斷句、節(jié)奏,標記生詞。
落實下列字詞的讀音:儼然 豁然 阡陌 垂髫 恰然 邑人 便要還家
2.學生放聲自讀課文。 要求:①基本讀準斷句,注音語氣節(jié)奏。
、谧x完后結合課下注釋理出難解的字詞句。然后暢談:桃源帶給你怎樣的"世外"感受?(引導學生暢談感受,比如:奇、美、樂等。)
四、檢查自讀,落實字詞。
1.請三位同學讀完全文。
教師要糾正讀音錯誤,不明顯的句讀錯誤暫時不予糾正,留待下面的教學環(huán)節(jié)2.疏通課文中重要、疑難的字詞句。
可讓學生發(fā)言提出。也可讓學生自由上講臺寫在黑板上。教師在此基礎上歸類整理。
重點字詞如:異 窮 屬 悉 咸 延 語 尋
古今異義詞語如:鮮美 交通 妻子 絕境 無論 不足
五、加強誦讀,教給方法。(鍛煉朗讀能力,加深課文理解。)
教師應進行朗讀指導,可從以下幾方面要求:
、僮忠粢x準。如“便要還家”中“要”讀“邀”,不讀“耀’;‘“驥”讀記”,不讀義”;“此中人語云’中“語”舊讀玉,現(xiàn)不作要求。
、诰渥x要分明,課文中有許多對偶句和四字句,應讀出對襯感來。如“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壅Z調、節(jié)奏要讀出輕重緩急,讀出感情。如:“①問今是何世,②乃不知有漢。
。3)無論魏晉﹍加著重號的調應重讀,語調稍慢;第①句讀得略平緩。②③句讀得有起
伏;第①句與②③句間停頓略久,②③句連接要緊湊。這樣能較好地讀出感情意味。
六 點撥講解
。1)以四人學習小組的形式,學生對照注釋,試講課文。
(2)學法指導: 要將古漢語的單音節(jié)詞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的雙音節(jié)詞,如“鮮——鮮嫩”、“美——美麗”、“交——交錯” 不可望文生義。 翻譯句子時,先弄清句式特點、關鍵字的意思,然后做到準確,通順,省略的部分要補上。例如: “具答之,便要還家”具,詳細;要通邀,邀請。(漁人)具答之,(桃源人)便要(漁人)還家 譯文,漁人詳細地做了回答,桃源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里去。
第二課時
一、探究桃源之"奇"
故事確有傳奇色彩,因此曾被列入志怪小說一類。仔細默讀課文,思考:文中哪些描寫讓你產生"奇"的感受?
1.自主探究。
2.合作探究。
3.交流展示。在學生展示中,教師相機點撥、糾正、穿插、強化重點詞句的積累。
。1)入源經(jīng)過奇。奇在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如此美景是自然生成還是人工所為?奇在--洞口僅容一人通過,且深不可測,不知其中有何怪異,而漁人竟敢孤身而入,亦奇人也。
。2)桃源中人奇。"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若為仙,何以飲食起居、待人接物皆與常人無異;若為隱,何以憑一洞之隔便與塵世相去萬里?
。3)桃源消失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漁人出洞后既已"處處志之",何以再去找時竟茫然無所見?這樣看來,此村似乎又不在人世間了!奇在后來南陽劉子驥"規(guī)往"而"未果",為什么要這樣寫?這是作者有意添加的一個尾聲:有這位真實的歷史人物出來作證,故事就更顯得亦真亦幻,傳奇色彩也就更濃了。
二、感受桃源之"美"
1.請再次默讀課文,思考桃花源吸引你的'是什么呢?從文中找出答案然后展開豐富的想象,口頭描繪桃源的環(huán)境美。
。ㄓ靡粋問題將全文內容串連起來,引發(fā)學生思考,能有效的激發(fā)學生興趣,積極參與到個性解讀過程中,并加強了古文朗讀的份量,可謂一舉多得。)
預設: 1段 自然風景美
2段 鄉(xiāng)村生活美
3段 人民情感美
4段 社會環(huán)境美
然后對照這些地方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自由讀——展示讀——競賽讀——齊讀),讓學生讀出文字的美感,讀出對桃花源的向往之情。
2.桃源的美,不僅表現(xiàn)在環(huán)境,更表現(xiàn)在人們之間的關系上。請先認真讀一讀第三節(jié),然后把它改寫成一組具體生動的人物對話。
先由同桌之間表演,然后指兩名學生到講臺上表演。師生共評。
3.觀看《中國水墨動畫系列之桃花源記》
水墨動畫以其畫面的優(yōu)美、動聽的音樂、人物形象的詼諧對初中學生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對于他們來說,他們能夠理解動畫中所要表達的深層次含義。通過動畫加深了課堂的趣味性,也讓他們能夠更快的感受到主人公的進入桃花源的歷程,在桃花源的所見所聞。文章的脈絡一目了然,從而加深對其作品的理解,激起他們的情感共鳴。有些東西用言語表達時總感到比較蒼白。借助多媒體則可以讓學生在情感的河流中徜徉。
三、設計對話采訪 深化文章主題
先齊讀一遍課文。然后進行以下活動,活動分兩組進行:
1.如果讓你對桃源百姓說一段話,你會怎樣說?
2.如果讓你以小記者的身份對陶淵明進行采訪,你會問哪些感興趣的話題?可以先擬出采訪提綱。
。ㄕf明:活動一的目的是,通過學生與文中人物的直接對話,深化對桃源社會實質的理解,同時還可以把課文學習和學生的生活聯(lián)系起來。鼓勵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
活動二的目的是,促使學生深層次探究本文的寫法。對有價值的問題,教師要組織其他學生回答:你覺得陶淵明會怎樣回答?譬如:
--你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文章結尾為什么要寫漁人的復尋而迷失?
四、拓展延伸
。1)假如可以選擇,你是愿意生活在我們今天的社會還是桃花源里?請談談你的理由
(說明:這一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加深對桃花源里生活的理解,并征對現(xiàn)實生活來談談感受。老師引領學生將現(xiàn)代社會生活和桃花源里的生活狀態(tài)作對比。學生可能會談到很多的理由。這樣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又可引領學生理智地看待我們今天的生活。并學會生活。)
(2)老師下課結束時出示自己寫的《桃花源記》的讀后感(此活動的目的是引領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寫讀后感)
讀后感呈示:《桃花源記》讓我們感受到了桃花源的寧靜祥和之美。千百年來,“桃花源”已成為人們在失意時精神的避難所,衍化成為一種“桃源情結”。桃花源里人們那種鮮活的生命狀態(tài),簡單而幸福的生命狀態(tài),一定讓你羨慕不已,老師也有很多的感悟,在感受到這些簡單而充滿幸福的生命狀態(tài)的時候,我們注意到,這些鮮活的生命狀態(tài)只存在于陶淵明的“社會理想”中,或者說只是一種虛無縹緲的夢境。讀著這些充滿靈性的文字,我們隱隱感到作家的一種深深的憂慮之情。生活在當今社會的我們也有一種深深的憂慮之情。因為人性中最為本色美好的東西,最簡單而樸素的向往已經(jīng)隨著時代的變動而悄悄流失。在今天這個日漸忙碌和功利的世界里,我們周圍有著太多疲于奔命而日漸憔悴的面容。有著因太多對物質的渴望而墮落的靈魂。甚至包括我自己。沈從文先生在散文《桃源與沅州》中曾這樣寫道:“全中國的讀書人,大概從唐朝以來,命運中注定了應該讀一篇《桃花源記》,因此把桃源當成一個洞天福地”。
感謝陶淵明,他那超脫的人生韻味,那灑落的生命境界,在于他為后人確立了一種新的理想人格。是他讓我們看到滾滾紅塵中還可以有這樣的一種生活。還可以有這樣的一種生活態(tài)度,委任自然,任真自適。而這樣的生命狀態(tài)其實也是我們每一個人本來就有的,只是我們在行走的路上不小心給弄丟了。
站在來路和去路的現(xiàn)實人生路口,我們是不是該不斷地回望來路。去撿拾那些本來就存在于我們生命中的美好的東西。讓我們的生活充實而幸福起來。
桃花源記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一) 知識目標
積累一些常見的文言詞語
(二) 能力目標
加強朗讀訓練,提高朗讀能力
(三) 情感目標
訓練學生的審美興趣,提高文學鑒賞能力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感受桃花源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淳樸的人情,和平安定、豐衣足食的生活。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再現(xiàn)桃源,感知桃源
教學方法
1、朗讀法2、討論與點撥相結合3、品讀法4、復述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桃源
請同學們先看大屏幕(教師展示有關戰(zhàn)爭的圖片)
師:你能讀懂他們的眼淚嗎?
生:對戰(zhàn)爭的'控訴。
師:是啊,他們的淚水中也充滿了對和平生活的向往。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戰(zhàn)爭的惡魔四處流竄,人們卻總想找一個沒有戰(zhàn)爭,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理想之地生活。在中國,有一群人在秦朝時代躲進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從那時起,這群人就世世代代在那里生活,直到東晉末年才被一個漁人發(fā)現(xiàn)。這個隱匿了五百年的神秘地方就是桃花源。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神秘的世界,去感受它的神奇吧。
二、作家作品簡介
多媒體顯示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著名詩人,文學家,世號靖節(jié)先生,別號五柳先生。他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代表作有《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
關于作品:
《桃花源記》選自《陶淵明集》,是陶淵明《桃花源詩》前的序文。
三、辨明字音:
阡陌 遂迷 驥 郡 詣 邑人 間隔
語云 便要還家 垂髫 儼然
四、初識桃源
1、教師放范讀錄音,學生邊聽邊結合畫面欣賞,進入意境。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節(jié)奏、韻味。
3、全班齊讀課文,要求聲音洪亮、節(jié)奏要準。
五、敘述桃源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線索。
2、教師抽學生復述課文。
六、感知桃源
1、學生分組討論,說說桃源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2、找出課文中描寫桃花源景色的句子,學生品讀。
3、學生再次朗讀課文,找出描寫桃源人生活的句子。
七、再現(xiàn)桃源
作業(yè)設計:
由桃花源你想到了什么?請同學們發(fā)揮自己的想象,試著寫一篇《桃花源后記》或給桃源人寫一封信,談談你對和平的認識。
桃花源記教案 篇7
一、教材分析;
《桃花源記》是現(xiàn)行初中語文教材第二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選有五篇文言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語文書上已明確指出:學生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然后在反復誦讀中領會它們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并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桃花源記》是陶淵明創(chuàng)作的一篇散文,陶淵明是我國東晉時期杰出的詩人,他的詩已成為我國古典文庫中的寶貴遺產,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記》和《桃花源詩》(《桃花源記》乃《桃花源詩》的序文),已經(jīng)成為我國人民雅俗共賞的精彩作品。 《桃花源記》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藝術作品,表達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陶淵明之所以能在文中寫出這樣一個美好社會,同他本人的經(jīng)歷也有密切關系。陶淵明平生厭惡晉朝朝廷上下統(tǒng)治階級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討厭官場上的舞弊營私的行為,他曾經(jīng)三次因此辭去官職,隱居起來。陶淵明在農村過了幾十年的隱居生活,親自參加農業(yè)勞動,和農民交朋友,生活雖然窮一點,但和淳樸的老百姓在一起生活,陶淵明深深感到比在官場和那些醉心功名利祿的人相處,心情要愉快得多。這些都說明了陶淵明對當時政治黑暗的社會極為不滿,對廣大農民有深厚的感情。 于是構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會――世外桃源。它借助虛構的故事來表現(xiàn)作者的社會理想,給讀者展現(xiàn)了一個風景奇麗秀美,人民安居樂業(yè),豐衣足食的理想境界,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樣的理想社會是無法實現(xiàn)的。 讀這篇名作,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無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內容和寫法。
本課的教學重點:
1、準確地翻譯全文,并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
2、研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教學難點:
了解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二、對教法及學法的處理
教學這篇名作,要引導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懂課文大意,然后在反復誦讀中領會它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并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教學中采用誦讀、討論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領會情感,學懂課文。由于本文故事性強,語言淺顯易懂,學生學起來定會覺得興味甚濃,疏通文意決非難事。同時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可持續(xù)學習能力。因此,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疏通文意、了解內容、探討主題、拓展延伸。在本課采用的教法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每個環(huán)節(jié)都盡可能的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學習,注重他們自身對知識的理解、領會和積累。對內容通過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學習,逐步完成本課既定的教學目標。而我在學習過程中充當?shù)慕巧牵阂粋組織者,把握其學習的整體走向;一個引導者,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教會學生學習;一本百科知識全書,給學生提供必需的知識。本節(jié)課需用兩課時。具體的教法有:
1、平等交流法
是指在學習過程中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在本課中,它包含本課教學目標的確定,完成目標時所需的學習方法和時間,對課文知識點的理解和質疑等。
2、自主探究法。
是指學生在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理解主題時通過注釋、工具書或參考資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學習。
3、交流合作法。
是指學生在完成教學目標的過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討,以求得對知識點最準確、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學習的整體效應。
4、“時空連線”
電視采訪情景創(chuàng)設的方法,注重激發(fā)學生興趣,引導學生投身其間。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又富有個性的火花閃現(xiàn)。
本課的特點和教法指導思想決定了學生的學法,在本課中,學生將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勤動手、勤動口、勤動腦,有計劃、有步驟地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
三、對教學程序的安排
(一)、導入新課。
投影顯示學習過的陶淵明的一首詩《飲酒》,讓學生讀讀并說說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志趣?學生回答:表達了詩人對農村生活的喜愛;表達了對自由、安寧生活的向往。教師自然地導入新課。然我們一起走進桃花源,一起走近陶淵明,并板書課題及作者。并簡介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
(二)、確定目標。
充分調動學生以前學習文言文的舊知和經(jīng)驗,在此基礎上師生共同商議本課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達成一致后將教學目標板書在黑板上或用多媒體展示在大屏幕上。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準確地翻譯全文,并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
3、研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4、理解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學文:
第一步、初讀課文,朗讀指導。完成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1、教師進行學法建議(1、讀準每一個字音;2、注意正確斷句;3、盡量讀出感情。)
2、學生初讀,邊讀邊用筆畫出不能讀準的字音、不能正確斷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語句。并結合注釋、查工具書或者查資料書去自行解決。
3、讀給同桌聽或在小組內交流,互相指證。
4、將實在不能解決的讀音問題板書在黑板上,大家一起解決。
5、隨機抽查學生以檢查對目標的完成情況,全班同學當評委,從字音、斷句和是否讀出感情作為標準。
第二步再讀課文,疏通文意,整體感知。完成教學目標2:準確地翻譯全文,并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
1、教師進行學法建議(1、字詞句一一落實,盡量做到對譯;2、盡量翻譯出原文的語言風格。)
2、學生自讀,結合書下注釋、查工具書或者查資料書去自行將課文逐句翻譯一遍。用筆圈點出不能準確把握的地方。(教師巡視)
3、組內交流自學過程中不能解決的問題,若仍不懂,則舉手問老師,全班同學一同解決。教師注意點撥。若無人會,則由教師解答。
4、學生再次對課文進行翻譯。
5、讓學生起來復述本文所講述的故事。以檢查學生對目標2的完成情況。
第三步、三讀課文,“時空連線”,深化理解。完成教學目標3,研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師問:同學們,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美不美?你們想不想到桃花源? 生:美,我沒想去。師:那好。現(xiàn)在啊,這間教室就是桃花源,你們都是桃花源的村民,我呢,是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我們下面穿過時空隧道,來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東晉時代的桃花源中,現(xiàn)在我對村民現(xiàn)場采訪。
然后教師以主持人的身份采訪了以下問題:
1、能為觀眾朋友介紹一下你們桃花源的自然環(huán)境嗎?(我們這里土地平整開闊,房屋正氣,有肥沃的土地、美麗的池塘,正是山清水秀,人杰地靈!)
2、請問你們是怎么來到這里的?(我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戰(zhàn)亂,逃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時間長了,我們就不再出去了。)
3、你能對我們觀眾朋友說說你們桃花源居民的風俗習慣嗎?(我們這兒的人都很勤勞。。。。。。。很樸實,還有,我們很好客。
4、在節(jié)目的最后,請?zhí)一ㄔ吹拇迕裼靡痪湓捀爬ㄒ幌绿一ㄔ吹奶攸c或你們的感受。(1、我們桃花源風景優(yōu)美。2、我們桃花源民風淳樸。3我們桃花源居民生活幸福。4、我們桃花源沒有剝削,沒有壓迫。)
第四步、四讀課文,品位研讀 、 主題探究。完成教學目標4:理解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ㄋ娜诵〗M討論,選派一名代表發(fā)言。)
1):為什么再也找不到桃花源了?這樣安排情節(jié)有什么好出?
總結:照應開頭;這是一個理想的社會,現(xiàn)實生活中沒有。增強神秘色彩。
。 漁人不守信用的懲罰……)
2, 思考:到底有沒有“桃花源”?作者這樣安排結尾有什么作用?
明確:若有若無,再一次抹上了一層神秘色彩。更增強了文章的藝術魅力。
○3、本文描寫的桃花源是怎樣的社會狀況?
○4、這種社會狀況與作者所處的時代有何不同?
明確:桃花源的社會狀況:景色優(yōu)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人人生活得安寧幸福等。
作者所處時代:戰(zhàn)爭頻繁,民不聊生。
小結:作者因不滿當時的黑暗政治和社會現(xiàn)狀,遠離官場,隱居田園,一生安貧樂道,追求一種自由安寧生活。本文所表現(xiàn)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社會理想。
第五步、拓展延伸:
品讀《桃花源詩》
○1朗讀《桃花源詩》,感悟其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2結合《桃花源詩》譯文,思考分析在內容、寫作方法、思想感情上與《桃花源記》的內在聯(lián)系。
第六步、當堂檢測。
1、解釋下列詞語:
要:( ) 咸( ) 云( )
具( )語( ) 為( )
2、 指出下列詞語的古今義:
妻子: 古義:( )今義:( )
絕境: 古義:( )今義:( )
無論: 古義:( )今義:( )
(四)布置作業(yè):
課下請以“我心目中的桃花源”為題寫作。
總結:這節(jié)課,我們進一步走近了陶淵明,了解了陶淵明。雖然陶淵明向往的理想社會還帶有這樣那樣的局限性,但他對理想的最球,對黑暗現(xiàn)實的否定,還是值得肯定的。歲月流逝,滄海桑田。多少年過去了,于東晉時代相比,如今的中國已經(jīng)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同志有這樣的詩句;“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鄙裰荽蟮,山川錦繡,人民富足,陶淵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會感到無比欣慰。
好,這節(jié)課上到這里。
板書設計:
1、初讀課文,朗讀指導
2、再讀課文,疏通文意,整體感知
3、三讀課文,“時空連線”,深化理解
4、四讀課文,品位研讀 、 主題探究
桃花源記教案 篇8
、俜蹲x課文
、趯W生仿讀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這兩個概念是理解全文的關鍵。
大道,可以理解為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大同,可以理解為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大道之行也,是指執(zhí)政者施行大道,則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會
研讀理解
、 自由朗讀課文,掌握以下文言實詞,疏通文意
a大道之行也:施行
b選賢與能:通“舉”
c講信修睦:培養(yǎng)
d故人不獨親其親:故,所以。獨,單獨。親,以---為親
e矜:guān老而無妻的人
f皆有所養(yǎng):供養(yǎng)
g男有分:fèn職分,指職業(yè)
h貨惡其棄于地也:憎惡
i不必藏于己:私藏
j謀閉而不興:發(fā)生
k盜竊亂賊而不作:亂,指造反。賊,指害人。作,興起
l故外戶而不閉:用門閂插門
②指導學生翻譯課文
a自主探究理解翻譯
b小組合作學習,翻譯全文
c全班交流
、奂氉x課文,探究討論
a本文闡述的大同社會有哪些基本特征?
b如何理解孔子關于“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
提示:
a在同學們各抒己見的基礎上,老師可以依據(jù)課文內容作總結歸納
a人人都受到社會的關愛。全社會親如一家,各種年齡段的人都有適當?shù)陌才,對五種人要實行生活保障,更充分體現(xiàn)出了社會的關愛
b人人都能安居樂業(yè)。有穩(wěn)定的職業(yè),有安定和睦的家庭,男耕女織,豐衣足食
c貨盡其用,人盡其力。人們在共同的生產勞動中,應珍惜勞動產品,無自私自利之心,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辱。盡全力工作,沒有多得的念頭,更不會據(jù)為己有
b“大同”社會是夏以前的社會形態(tài),過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為大同”的說法,由此可見,“大同”社會是以“五帝之世”的傳說為依據(jù),經(jīng)過加工提煉而后構想出來的一個理想社會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個合理的.社會以消除現(xiàn)實社會中的黑暗現(xiàn)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會源于“五帝之世”同時又高于“五帝之世”。
指導誦讀
、倮砬逦恼旅}胳,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文章內容。全文可分三層
第一層:“……講信修睦”這一層是對大同社會的綱領性說明。大道之行也——總提,以下分述:天下為公;選賢任能;講信修睦
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這一層闡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共有三個方面:①故人不獨親其親;②男有分,女有養(yǎng);③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為己
第三層:“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边@一層是全文的總結
、谥该麊为毨首x,注意文中停頓
a大道之行也:用提頓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內涵
b“天下”三句用分列語氣讀
c“不必為己”后停頓稍長,收一層文意
d“故外戶而不閉”后停頓稍長
e末句一字一頓,字字分明,語氣肯定
③朗讀課文三遍,試著背誦
④抓重點詞句背誦課文
教師總結
盡管這樣的理想社會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不可能成為現(xiàn)實,但它卻成為我國社會思想史上的一份寶貴財富,兩千多年來一直成為許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作業(yè)
①思考:“大同”社會跟陶潛描繪的“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之處?
、诒痴b并默寫全文
桃花源記教案 篇9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朗讀課文,熟悉課文內容。
。、掌握本文的重點字詞,能讀懂課文大意。
。、了解作者陶淵明。
〖教學重點〗
朗讀課文,根據(jù)課文注釋讀懂課文大意。
〖教學難點〗
理解文言文中的一詞多義、一義多詞、古今異義、省略成分等復雜的語言現(xiàn)象。
〖教學設想〗
通過讀課文,根據(jù)書下注釋讀懂課文、同學間互相進行試講的方法,學生基本在指導下自學課文。
〖教學過程〗
一、介紹、了解作者陶淵明
教師介紹:
今天咱們來認識中國古代東晉時一位杰出的詩人——陶淵明。他生于東晉后期,經(jīng)歷了晉宋易代的變遷,當時政治黑暗,兵連禍結,民不聊生。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少年起就經(jīng)歷了許多政治上的紛擾,出仕到辭官歸隱更是遇到了晉宋易代的變遷,他對社會的動亂和官場的丑惡的和不滿的!安豢蠟槲宥访渍垩薄w隱后,安貧樂道,樂天知命,清高自賞,消極遁世,多寫田園風光,文風清新質樸,恬淡自然,簡潔含蓄而又富有韻味。歷代都有很多人為陶淵明的詩文作注,其人數(shù)僅次于杜甫。
二、解題
《桃花源記》是《桃花源詩》的小序,詩和序的內容是一致的,序又可以看成是對詩的說明,用客觀記敘的方法,有人物、環(huán)境、和故事情節(jié)。
三、朗讀課文
朗讀要求:
。薄⒆x得清楚:句讀分明,節(jié)奏合理。
。、讀得流暢:語句流利、音韻鏗鏘、
四、檢查學生的朗讀情況,并強調部分字詞的讀音
生字:儼然、阡陌、垂髫、怡然、邑人、郡下、詣、驥、津
多音字:豁然、衣著、間隔、舍、語、屬 答 還 遂
通假字:要—邀
一詞多義:志、尋、遂
一義多詞:悉、并、具、咸、皆
古今異義:妻子、無論、交通、絕境、間隔
五、學生兩人一組,參照書下注釋疏通文意,之后請幾位學生起立說課文大意,老師和其他學生傾聽并糾正他們翻譯得不夠準確的地方
六、作業(yè)
。薄⒆x課文三遍;
。病⒄碚n堂上找出的幾種文言文的語言現(xiàn)象,寫在作業(yè)本上。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學習課文以漁人的行蹤為順序,詳略得當?shù)財⑹鏊乃娝劦挠洈⒎椒ā?/p>
。病W習鞏固關于句子成分的省略、古今異義的區(qū)別以及一詞多義等古漢語知識。
3、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達的社會理想,認識這種社會理想在當時的進步意義和歷史局限性。
〖教學重點〗
。、從分析作者所描繪的桃花源這一社會入手,理解作者這一理想的進步意義和消極意義。
。、鞏固古漢語知識。
〖教學難點〗
理解桃花源這一社會理想 的現(xiàn)實意義。
〖教學設想〗
用指導自學、學生試講、啟發(fā)討論的方法進行教學,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要求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教學過程〗
一、集體朗讀課文
二、逐段分析課文
分析第一自然段:
。、朗讀。
。、說本段的大意,注意幾個地方的準確翻譯:
⑴武陵人:五陵郡有一個人,二不是指整體
⑵緣溪行:行,指乘船行
、峭分具h近:遠近,偏義復詞,實指忘了路多遠
⑷夾岸數(shù)百步:指兩岸數(shù)百步之寬,不是指沿河多長。
、缮醍愔褐侵柑一值拿谰,具體是指文中的句子“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⑹窮:走到頭,窮盡
。场⒂懻撁鞔_幾個問題:
、耪页鼋淮鷿O人行蹤的語句:緣溪行—忽逢桃花林—復前行
⑵本段交代了事件發(fā)生的哪些情況?(時間、地點、人物)
、敲鑼懱一置谰暗木渥邮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注:語言簡潔,形象鮮明,是千古名句)
、葷O人“欲窮其林”的原因是什么?(“甚異之”)
、煽偨Y:桃花林的突然出現(xiàn)和漁人的欲窮其林,使讀者產生了懸念。這是故事情節(jié)的開端。
分析第二自然段:
第一、以自學為主,學生理解內容,進行試講,教師引導學生弄清以下的語言現(xiàn)象,翻譯本段文字的大意:
。、句子成分的省略:
林盡(于)水源,……(小口)若有光。(漁人)便舍船,從口入。(山口)初極狹,……(漁人)復行,……(山口)豁然開朗……其中(人們)往來種作……
。病⒁辉~多義:
舍:舍船(舍棄);屋舍(房屋)
。场⒐沤癞惲x:
交通:今義指交通運輸,而在文中指交錯相通
。础⑷唬鹤鲂稳菰~的詞尾,可譯為“…的樣子”
。、同義詞:
悉、全、都、并、一齊、都
第二:討論分析:
。、這一段寫了幾層意思?
明確:先寫進入桃花源的過程;再寫初入桃花源的所見所聞。
2、文中寫初入桃花源 所見所聞,主要寫了哪些事物?
明確:
⑴寫桃花源中的環(huán)境: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雞犬之聲。
⑵桃花源中的人從事的工作、衣著和神態(tài)。
。场倪@些描寫中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怎樣的社會?
學生自由發(fā)言,明確:
土地、屋舍、雞犬之類的描寫——和平寧靜,社會安定
人們往來種作——人人辛勤勞動
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安居樂業(yè),過著豐衣足食的愉快生活
。、作者寫桃花源的初步見聞,有何意義?
明確:
與現(xiàn)實生活能形成鮮明的對比:
現(xiàn)實——桃花源
人剝削人,人壓迫人——人人勞動,沒有剝削壓迫
人們生活困苦,謀生艱難——怡然自樂,生活快樂幸福
戰(zhàn)禍四起,民不聊生——一派優(yōu)美、寧靜、安定的景象
作用:明寫桃花源,暗在諷刺現(xiàn)實,反映了作者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對現(xiàn)實生活的不滿。
第三、齊讀第一、二段,熟讀成誦。
學習第三段:
第一、引導學生弄清成分省略等語言現(xiàn)象和一些詞句的理解。
。、著重注意幾個省略賓語的句子。
、艈枺O人)所從來,便要(漁人)還家
、拼巳艘灰粸椋ㄖ┚哐运,(村中人)皆嘆惋
、怯嗳烁鲝脱樱ㄓ嗳耍┲疗浼
⑷辭(村中人而)去
。、古今異義:妻子(妻子兒女)、絕境(與世隔絕的地方)、無論(更不必說)
3、一詞多義:
乃:乃大驚(就,表前后兩個動詞的連接)、乃不知有漢(竟,表出乎意料之外)
。础⑼x詞:
具:詳細、一五一十地,表無所遺漏。
咸:全、都,指熱鬧的全體。
皆:都,指人、物、事的全數(shù)。
要:邀請。
延:迎接、邀請。
。、翻譯段意。
第二、討論分析:
這一段是故事的進一步發(fā)展,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后的所遇所談
。、村中人是怎樣對待漁人這個不速之客的?請在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這些說明了什么?
明確:
⑴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朴嗳烁鲝脱又疗浼,皆出酒食
這說明民風淳樸,人們熱情好客,慷慨大方;且家家備有酒食,生活富足。
2、文中寫村中人自云一段話,含有什么意思?
明確:通過自述,補充交代了他們的來歷和長時間與世隔絕的`原由。作者還有意用秦末暴政影射當時東晉社會兵連禍結、民不聊生的黑暗現(xiàn)實,似乎想給人指出一條出路:要想擺脫黑暗統(tǒng)治,可以像村中人“避秦時亂”一樣,去找一個絕境過男耕女織、安居樂業(yè)的社會。但這僅僅是作者的幻想,在封建社會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
。场⒔試@惋是內容是什么?
明確:外世人們的生存境況
。、這段話結尾寫“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這句話在情節(jié)發(fā)展中起什么作用?
明確:此話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為他們不愿外面的人來干擾他們寧靜、和平、幸福的社會。在情節(jié)發(fā)展上,則為下文人們無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伏筆。
5、小結:第二、三段是課文的主干,通過漁人進入桃花源后的所見所聞所遇、所談,表達了作者對當時現(xiàn)實的不滿和對理想社會的向往和追求。
學習第四段:
第一、著重弄清以下詞句的解釋。
1、便扶向路:向,從前。
2、處處志之:志,做標記。
3、尋向所志:尋,尋找;志,標記。
。、及郡下,詣太守:及,到達;詣,拜見。
5、遂迷:遂,竟然,終于。
。、尋病終:不久。
第二、討論明確:
1、這段話是文章的結尾,交代漁人出桃花源后的情況。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具體地寫漁人回來路上“處處志之”,“詣太守,說如此“,高尚士劉子驥聽了也欣然規(guī)往,而結果或迷路或病終,未能找到這個桃花源呢?
明確:
、拍康氖墙o人真實的感覺,似乎真有其人、真有其地、真有其事、不厭其煩地寫,為了使人產生真實感。
⑵太守想尋找卻遂迷,不復得路,劉子驥也因病而未果,結局的巧妙安排不僅增強了故事的曲折性,更能激起讀者 的惋惜之情,從而更加向往這個安居樂業(yè)的世外桃園。
⑶作者自己也明確這樣的桃源是不存在的,只是自己的幻想而已。
第三、小結:
作者寫出了對現(xiàn)實 的強烈不滿,對理想社會的無比向往,反映了東晉人們希望擺脫苦難過上 豐衣足食的幸福社會的要求,因此,本文既有逃避現(xiàn)實的局限性,又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第三課時
〖教學目的〗
。、體會本文記敘詳略得當?shù)奶攸c。
。病⒗斫庾髡咴鯓用枥L出這個虛幻的世界來寄托他的理想的。
〖教學過程〗
一、理解作者怎樣描繪這個虛幻的世界來寄托他的理想的
桃花源是一個怎樣美好的社會?
學生討論明確:
1、環(huán)境美好: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寧靜和平,人們社會富足,安居樂業(yè),氣象升平)
。、人美:
⑴熱情款待外人,民風淳樸,熱情待客,和睦友好
語句: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平徽劊鹤栽葡仁辣芮貢r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追求自由和平的社會,厭惡戰(zhàn)爭,這也是作者精神的寄托和向往)
桃花源是理想的社會,但是這樣的社會別說在東晉這個兵連禍結、民不聊生的社會中不能存在,就是現(xiàn)在也找不到這樣的世外桃源。咱們就從作者的寫法構思上考慮陶淵明怎樣描繪這個他渴望的又明知不可能存在的理想境界。
。、始終注意在虛構故事的同時結合逼真的情境,即以實寫虛:
如:開頭點出時間、地點、人物的身分和職業(yè),結尾寫到劉子驥欲尋訪,而 劉子驥在歷史上確有其人,是晉太元年間的名士,與陶淵明為同時代人,這樣渲染真真假假的氣氛,似乎確有其人其事。
。病⑶刍丨h(huán),層次分明,寫出似有似無的仙境。
開頭交代時間、地點、人物,但沒有指出明確的年份、地點和人物的姓名。
接著寫桃花林的無確切地址,僅僅寫忘路之遠近,小山通桃源,更為奇特,另有一番洞天,而復尋桃源時,標記消失,無跡可尋,虛無縹渺。劉子驥的尋而未果,似帶來一絲希望又破滅,成了千古之迷。這個情節(jié)可以概括為一喜一疑一驚一迷,極大地激發(fā)了讀者的興趣。
3、為什么作者要虛構出這樣的一個虛幻帶有理想色彩的世界?
明確:聯(lián)系寫作背景。東晉統(tǒng)治者的奢侈、殘酷剝削,政治瀕臨崩潰,作者的抱負無法實現(xiàn);當時實行的門閥制度,保護高門氏族貴族官僚的利益,而出身中小地主階級的知識分子卻走不上仕途。再加上陶淵明本身不愿攀附權貴,與統(tǒng)治者格格不入,三次辭官,41歲歸耕田野,面對紛亂的世道他無力改變,只好創(chuàng)造一個理想的境界,寄托他的政治理想及美好的情趣。
二、體會本文敘述詳略安排的特色
找出詳略的安排,分析原因。
明確:詳寫:漁人在桃花源里的見聞,來介紹美好的世外桃源。
略寫:漁人進村前和出村后的情形。
原因:要寄托理想化的社會理想,只能通過多介紹桃花源里的情形,因此要具體詳寫地描述。而其余的只能是輔助地敘述事件,只需簡單介紹。
三、了解其他的寫作特色
語言簡潔生動。如:“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等。
【桃花源記教案】相關文章:
《桃花源記》教案07-25
《桃花源記》教案05-17
桃花源記 教案09-25
桃花源記教案05-21
桃花源記教案08-25
桃花源記的教案07-26
桃花源記教案10-17
桃花源記經(jīng)典教案08-18
《桃花源記》教案08-16
桃花源記的教案及板書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