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片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免费网,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国产精品成久久久久三级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

時間:2024-06-27 16:11:20 題西林壁 我要投稿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15篇[優(yōu)秀]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shè)計,教學設(shè)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guī)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么的問題。那么什么樣的教學設(shè)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15篇[優(yōu)秀]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1

  教學目標:

  1 能感情朗讀并背誦、默寫古詩。

  2 了解詩句的意思。

  3 體會詩中所包含深刻哲理。

  教學重難點:

  1 通過理解詩意,體會詩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

  2 背誦并默寫古詩。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 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熱愛古詩文。

  2 學會全面地看待問題。

  教具準備:

  寫有練習題的幻燈片

  教學設(shè)計:

  一、 導語(由介紹詩人入手)

  師: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光輝燦爛、歷史悠久,燦爛的古文化就像是一個巨大的寶庫,值得后世人

  們的不斷探索,反復學習。而古詩文則像是這個巨大寶庫中的一顆璀燦的明珠,熠熠生輝,永放光

  芒,創(chuàng)造出這光輝文化的先人們更是名垂千古,令人佩服,今天老師就帶你們一起認識一位非常了

  不起的人物(出示:宋 蘇軾)

  1、 簡介蘇軾(重點介紹他的成就及詩風)

  2、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他其中的一首詩。(出題解題)

  3、 簡介詩的生成背景。(幫助學生理解詩意,體會意境)

  在蘇軾四十九歲時,當時已經(jīng)被貶到黃州做官的他再次被貶到汝州,在去汝州上任時,途經(jīng)江西廬山,廬山的奇美秀麗景色讓他詩興大發(fā),作了五首記游詩,這首是最后一首。

  二、 學習古詩

  1、 初讀古詩,讀準字音。

 。1) 同

  桌互讀,檢查預習情況,互相指正。

  (設(shè)計意圖:因為本首詩沒有生字,學生完全有能力做到相互間指正,讀好,也能落實互相學習的習慣與能力培養(yǎng)。)

  (2) 指

  名讀,師作適當?shù)墓膭钤u價。

  (3) 全

  班齊讀古詩。

  2、 再讀古詩,理解詩句的意思。

 。1) 四

  人小組合作學習,完成“學習任務(wù)”。

  學習任務(wù):A、根據(jù)“注釋”試著說說每句詩的意思。(小組要說明自己是用什么方法學習的)

  B、在學習過程中,試著提出不懂的問題,大家一起解決。

 。◣熝惨,對各小組的學習作必要的指導。)

 。2) 反饋小組學習情況

  師:剛才大家的討論非常熱烈,現(xiàn)在老師想聽聽來自各小組的匯報,告訴老師你們讀懂詩意了嗎?

  小組運用了什么好辦法理解詩意的`?

 。ㄖ该餍〗M代表說,交流學習古詩的方法,及時表揚、推薦好的方法)

  理解“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抓住“嶺”、“峰”的不同概念體會廬山景象的多變。讓學生運用簡筆畫描述。

  嶺

  峰

  (根據(jù)學生的感知特點,形象認識能較快幫助他們區(qū)分理解。)

  出示小練習

  (1) 在

  括號里填上表示“看”的詞語

  在遠處_______, 在近處______,在高處_______,在低處______,廬山的景象各不

  相同。

 。ù隧椌毩暤脑O(shè)計旨在幫助學生快速理解詩意,降低理解難度,同時又落實了語文知識的積累與運

  用。)

 。2) 指

  導有感情朗讀(讀出廬山的變幻莫測)

  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1) 指

  名讀讀這句詩,并說說詩意。

  理解“緣”并指導寫法。 纟 緣(右上部分是兩筆:撇折 橫折)

  師:此山是指哪兒?作者為什么會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呢?

  生:因為他就在廬山之中。

  生:因為他就在廬山之中,所以視力受限,只能看到廬山的一部分,

  生:因為他離廬山太近了

 。2) 指

  導朗讀,要求讀出作者感慨的語氣。

  3、 復讀古詩,結(jié)合實際體會詩中所含的哲

  理。

 。1)師:同樣的一件事物,可是在不同的角度卻有著不一樣的樣子,你們有過和作者一樣的感受和

  經(jīng)歷嗎?

 。ㄉY(jié)合實際舉例說說)

  那么,你們認為作者僅僅只是在說廬山嗎?你們從中受到什么啟發(fā)了嗎?

 。ㄓ辛饲懊娴睦幼麂亯|,學生很快就能說出:要想全面認清一個事物,必須要全面地、客觀地認

  識,多角度觀察。)

 。2)出示練習2

  看不清廬山的真正面目,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我們要___________________

  就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悟出的道理)

 。ㄔO(shè)計意圖:強化難點的突破,變深奧的道理為學生的內(nèi)化動力。

 。3) 指

  導朗讀。

  4、 感情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2

  設(shè)計意圖:

  古詩是中華文化的精華,是最有靈性之美的語言。她傳遞著文明,印刻著人間的喜怒哀樂、書寫著無限河山。筆者認為,古詩的教學,應(yīng)基于吟誦,貴在于品悟,回歸生活,切忌支解語言而忽略大意象的美。

  《題西林壁》是古詩中寫景抒情的典范,也是情理交融的詩文先河。筆者的教學,旨在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探索詩意的能力,在詩的靈動意境中,引導學生和詩人及文本產(chǎn)生共鳴,在真實的生活中感受詩的強大生命力。

  學習目標:

  1、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感受詩歌語言的魅力/

  2、培養(yǎng)學生探索詩意的能力。

  3、樹立正確的認識事物的觀念。

  課前準備:收集寫祖國大好河山的詩句

  教學流程:

  一、激趣,感悟詩的意境,形成對山的全方位的感受。

 。ㄒ唬⿲耄和瑢W們,你們喜歡古詩嗎?學古詩可有意思了,今天我們就來學古詩。誰來背首古詩?

 。ǘ┏鍪荆

  過渡:老師也帶來了寫古詩句,請你讀讀!感受古詩的美!

  1、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登鸛雀樓》)

  2、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3、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過故人莊》)

  4、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王維:《鹿柴》)

  注意適當解釋

 。ㄈ┏醪叫纬蓪ι降恼J識

  1、上面的詩句中都有一個共同的字,那是——山

  2、請你談?wù)勀阊壑锌吹降纳绞鞘裁礃幼拥模?/p>

  二、初步感悟蘇軾眼中的廬山。

 。ㄒ唬┙沂舅鶎W內(nèi)容

  1、大家談了自己眼中的山,有位詩人也想談?wù)勛约貉壑械?山,你們想知道他是誰嗎?

  2、出示課件:蘇軾(不是“一寸照片”人物的造型,而是采用生活寫實型的)

  3、他寫了一首詩叫做:《題西林壁》

 。ǘ┏踝x詩句,正音

  1、出示古詩

  2、他游覽的是什么山呢?他想跟大家談些什么呢?請同學們自己讀讀詩。

  3、自由讀詩。(配樂古箏《春江花月夜》)

  4、請學生讀。

 。1)單個舉手積極地讀

 。2)男女生比讀

 。3)上下句1、2組與3、4組接讀

  注意用上激勵的評價語,同時正音

  (三)初步釋疑

  1、明白所寫的山和題詩的地點等基本常識。

 。1)過渡:有句格言叫做: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說書讀著讀著就知道其中的東西了。你們也讀了好幾遍了那么你讀懂什么了呢?

  (2)隨機交流。

  2、師相機補充:

 。1)詩是蘇軾49歲寫的

  (2)這首詩是寫廬山這十幾首中最后的一首。

  三、探索廬山的真面。

 。ㄒ唬┮娮R廬山的多面性

  1、蘇軾見到了怎樣的廬山?(引導用現(xiàn)代語言表達)

  2、詩句是怎樣寫的?

  3、出示詩句: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4、釋字解詞:

 。1)橫看——正面看

  (2)嶺(圓)——峰(尖險)

  5、蘇軾怎樣去感受廬山的?(引導回答:從不同角度去看廬山,有正面看、側(cè)面看、遠處看、近處看、站在高處俯瞰、站在低處仰視)

  (二)感受廬山多面的美

 。1)這樣的山你見過嗎?美美地自由讀前兩句

 。2)這樣的山是怎樣的山?(引導讀者的心情的詞語——百看不厭、心曠神怡

  等詞)

  (3)齊讀詩句

  四、解疑明理

 。ㄒ唬┟髟娨

  1、你們喜歡這樣多情的廬山嗎?

  2、蘇軾也跟大家一樣,真的想一覽廬山的真面,可是他能嗎?

  3、齊讀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過渡:詩中哪兩句告訴我們他不能?

  4、誰能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注意字意

  5、蘇軾在嘆息啊,你讀出來了嗎?品悟讀

 。ǘ┟魇吕

  1、提升廬山的真面:

  過渡:蘇軾見到了如此變化無窮的廬山,為什么還說自己“不識廬山真面目”呢?

  (引導:廬山的美、味道永遠領(lǐng)略不盡的,局部的美并不是廬山的全部)

  2、蘇軾怎樣才能見到廬山的真面?

  3、小結(jié)歸納:從整體上看,才有可能認清事物的本來面目

  4、形象感知:

 。1)出示:四副圖——描寫同一樣東西,但角度各不相同

 。2)盲人摸象的故事

  5、生活中你有過這樣因為看了局部而忽略整體而犯了錯的事情嗎?

  我們對待一個人應(yīng)該怎樣看待呢?

  五、練情鞏固

 。ㄒ唬┙裉煸谠娙颂K軾的帶領(lǐng)下,你見到了怎樣的廬山。

  齊讀古詩(配樂古箏《春江花月夜》)

 。ǘ┏鍪荆哼@是( )的廬山,只有( )才能見到廬山真面!

  過渡:蘇軾眼中的山可和別人眼中的山一樣嗎?詩人蘇軾想通過詩來告訴我們——

  六、小結(jié):歷來寫山的人不計其數(shù),而蘇軾把我們帶到了一個全新的世界。讓我們在生活中好好品悟這一座座真實而神奇的山吧!

  作業(yè):觀察一處景物或一樣物品,并記錄觀察時的感受!

  板書設(shè)計:

  《題西林壁》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3

  一、教材簡析:

  《題西林壁》這是蘇軾游廬山時寫在西林寺墻壁上的一首詩。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廬山雄偉壯觀的景象。詩的頭兩句寫所見,概括敘述游覽廬山的總體印象!皺M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強調(diào)因從不同的角度看廬山,所以看到的景象都不相同。后兩句寫所感,講了從看廬山的經(jīng)歷中所悟出的道理!安蛔R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zhì),必須客觀、全面地把握,冷靜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現(xiàn)象所迷惑。《題西林壁》這首詩重在說理,借物喻理,詩中有理。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和默寫古詩,了解詩句的意思。

  2.過程方法目標:學習如何讓學生解讀詩歌。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熱愛古詩文,學會全面看待問題。

  三、教學重點

  通過理解詩意,體會詩中蘊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四、教學難點

  體會詩中描繪的景象。

  五、教具準備:

  課件。

  六、教學課時:

  一課時。

  七、教學過程:

 。ㄒ唬⿲。

 。、把孩子們分成四組,每組排成一排,每個組員快速出列觀察隊形。先站在正面看,再站到側(cè)面看。

 。病⒚拷M派代表交流觀察到的結(jié)果,并說說為什么會看到這樣的現(xiàn)象,由此得出站的角度不同,觀察到的結(jié)果也就不同的結(jié)論。

  3、老師順勢導入:今天我們學的古詩也和觀察的角度有關(guān)系,這會是一首寫什么的詩呢?齊讀課題。

  二、熟讀古詩,整體感知。

  1、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課題的意思。老師簡介題壁詩。作者在西林寺的墻壁上會題些什么呢?讓我們也跟隨大詩人一起去瀏覽一番,領(lǐng)略其中的滋味。

  2、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進行朗讀,也可以是全詩。練習后抽讀進行指導;師生輪流讀;男女生分別讀;全班朗讀。要求讀出自己的感受。

 。、交流自己理解的和不懂的地方,解決疑難點。

  三、啟發(fā)想象,理解詩意。

 。、讀“詩”百遍,其義自見。相信同學們對這首詩一定有了自己的了解和感受。剛才你們和詩人游的是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美譽的——廬山。還記得另外一個詩人也在瀏覽廬山之時,情不自禁地寫下了一首《望廬山瀑布》。還記得嗎?

 。R背)

 。、兩個詩人一山一水,寫出了不同的意境。李白著重寫的是瀑布飛流直下的壯觀,蘇軾從——(引導學生說出橫、側(cè)、遠、近、高、低)各個角度寫了廬山的雄偉壯麗。你想從哪個角度來欣賞這巍峨挺拔的廬山呢?(學生自由選擇喜歡的角度,師因勢出示相關(guān)圖片)

 。、站在這個角度,你看到的廬山是——(引導學生進行想象,描述自己的所見所想。)播放音樂,帶領(lǐng)學生進入情境,閉眼想象,用筆畫下腦海中呈現(xiàn)的景象,然后再全班交流。(分別從橫、側(cè)、遠、近、高、低不同角度想象。)

 。、師引導理解說出:橫向看到的廬山是一座座連綿起伏的山嶺;側(cè)面看到的卻是高聳的山峰;(橫看到的是廬山的“長”,側(cè)看到的'是廬山的“高”。)無論是從遠處眺望、近處細看,還是從高處俯瞰,低處仰望,廬山都呈現(xiàn)出它變化多姿的面貌,讓人不得不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四、產(chǎn)生共鳴,領(lǐng)悟道理。

 。、同是廬山,我們卻能看到那么多千姿百態(tài)的景象,是因為我們“移步”,讓廬山“換形”。我們以前也學過一篇有“移步換形”效果的文章,是——《畫楊桃》。背誦“提起楊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楊桃的樣子也就不一樣,有時候看起來真像個五角星。因此,當我們看見別的人把楊桃畫成五角星的時候,不要忙著發(fā)笑,要看看人家是從什么角度看的。我們應(yīng)該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樣的就畫成什么樣!蔽覀冞@首《題西林壁》,也是要告訴大家—— 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也就不同。但是,我們只看到片面的時候,不要忙著下結(jié)論,而是要客觀、全面地去觀察、去發(fā)現(xiàn),才能真正地認識到事物的全面和根本。這也是詩人在游廬山后的心得,也是他想告訴世人的道理。所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也成了世人傳誦的千古名句。我們平時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也正是此理。

 。病⒛侨绻覀円辞鍙]山的真面目,你們覺得要如何去看,才能完整地看清它的樣子呢?

 。、其實在我們生活中,也有很多“不識廬山真面目”的時候,不管是看景,還是看物,或是看人,都有自己片面的一面。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帶領(lǐng)學生在校園內(nèi)以不同的角度觀察校園,再站到樓頂看全貌,感知“不識學校真面目,只緣身在校園中”。然后再讓學生舉例,也可老師舉例引導。

  五、課后拓展。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jīng)過九江,游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fā)逸興壯思,于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游詩!额}西林壁》是游觀廬山后的總結(jié),另外還有四首,同學們可以在課后繼續(xù)了解學習,相信大家在不同的詩里,還可以看到更多的廬山的美和詩人豐富的感情。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4

  教學目標:

  1、能用自我的話或自我喜歡的方式說出詩的大意,感悟詩的意境和詩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詞典等工具書和生活積累理解詩中的詞句。

  3、背誦古詩,對重要詞句能夠默寫。

  4、體會富有人生哲理的詩句。

  5、激發(fā)學生對祖國山河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詩中描繪的景象。

  2、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話,并聯(lián)系生活從中獲得啟示。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發(fā)情趣,導入新課

  1、團體背誦《望廬山瀑布》這首詩!叭照障銧t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2、今日我們還要學習一篇關(guān)于廬山的詩《題西林壁》(板書)。讓我們隨著詩人蘇軾一齊,到廬山去領(lǐng)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風光。

  二、了解詩人,理解題意。

  1、這首詩的作者是誰,誰能把課前預習到的有關(guān)詩人的情景向大家介紹一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被合稱“三蘇”。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本文是蘇軾在被貶途中經(jīng)過廬山是寫下的五首游記之一。

  2、交流對題目《題西林壁》的認識。

  題:書寫。

  西林:在江西廬山后。

  壁:墻壁。

  教師簡介題壁詩構(gòu)成的原因。

  三、精讀古詩,理解詩意。

  1、教師泛讀。

  2、學生結(jié)合注釋,自由閱讀,自主思考。

  3、指名讀詩,正音。

  4、團體交流,能讀懂哪些還有哪些讀不懂教師相機進行一下指導:

  (1)在學生感知廬山之美時,教師可出示廬山不一樣角度看到的不一樣圖片,引導學生用學過的詞匯來表示“遠近高低”所見的不一樣形態(tài),并用簡筆畫的形式畫一畫。

  橫:連綿起伏、層戀疊嶂

  側(cè):高聳入云、高峻挺拔

  遠:群山環(huán)繞、重巒疊嶂

  近:奇峰羅列、危峰兀立、奇峰突兀

  高:云霧繚繞

  低:高聳入云

  (2)引導學生說一說廬山的景色給人的總體印象是什么雄偉壯觀,千姿百態(tài)(板書)

  (3)引導學生讀中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觀察的角度不一樣,結(jié)果也不一樣。最終讓學生結(jié)合生活實際說一說,可回憶課文《畫楊梅》和“盲人摸象”的故事。

  (4)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前兩句。

  (5)教師重點引導學生品讀三、四句。重點理解“緣”的意思。師生采用問答式反復朗讀這句,深層思考:為何身在廬山,卻不識廬山真面目引導學生討論后歸納:高有高的局限性,低有低的局限性,站在任何位置都有局限性,僅有把各處的景色綜合起來,才能看到廬山的全貌,這正是“當局者謎,旁觀者清”。(板書)所以我們要想對事物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就要多聽一聽他人的意見。

  (6)引導學生品讀名詩佳句:王之渙《登鸛雀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倍鸥Α锻馈罚骸皶斄杞^頂,一覽眾山小!

  三、吟誦古詩,品悟詩境。

  1、教師提示讀詩方法,并進行朗誦示范,指名說說怎樣把握詩歌節(jié)奏(重音與停頓)。

  2、學生自由朗讀,引導學生在聯(lián)想中品味。

  3、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這首詩。作者喜愛廬山,從多個角度,細致地觀察了廬山,簡潔生動地描繪了廬山的奇特景象,可見他對廬山的奇麗景象留戀往返。此刻,讓我們用自我喜歡的方式讀出作者的.贊美之情。

  四、總結(jié)

  《題西林壁》這首古詩,不僅僅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tài)景色的贊美,更包含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人生哲理。

  五、作業(yè)

  1、背誦、默寫《題西林壁》。

  2、結(jié)合生活實際,說說你是怎樣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的意思。

  教學總結(jié)

  教學時體現(xiàn)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讓學生選擇適合自我的學習方式,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本事;以學定教,邊學邊質(zhì)疑,以學生問題為主線組織教學,引導領(lǐng)悟到道理時由看山到看事,由正面到反面,層層深入。

  學生經(jīng)過進取的思維和情感活動的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運用電教創(chuàng)設(shè)良好的情境,讓詩中的畫面在學生腦中活起來,進而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從而體會是人的感情,把詩人創(chuàng)造的意境在學生的心中再現(xiàn)。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5

  教學設(shè)計思路

  1)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精神,在數(shù)學教學中發(fā)揮網(wǎng)絡(luò)環(huán)境下的交互特征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chuàng)造性。

  2)按照網(wǎng)絡(luò)教學模式圖和教學流程圖:情景導入→ 自主探索 → 引導探究 → 歸納小結(jié)→ 反饋評價→ 升華提高。

  3)當學生打開網(wǎng)頁課件時,主頁上顯示與本課有關(guān)的知識廬山和題壁詩,然后在老師的引導下,打開“教學資源”網(wǎng)頁中“欣賞廬山”“古詩理解”“古詩新唱” “悟出道理”等數(shù)學課堂環(huán)節(jié)。

  媒體設(shè)計思路:

  1)根據(jù)課程學習的需要,選擇并確定主題小組分工等 2)組織網(wǎng)絡(luò)合作學習小組;

  3)教師提供與學習主題相關(guān)的資源、網(wǎng)址和途徑并指導學生瀏覽相關(guān)網(wǎng) 頁;

  4)根據(jù)需要組織有關(guān)協(xié)作學習內(nèi)容。

  5)形成作品,要求學生以在網(wǎng)上找到的資料為基礎(chǔ),做一個與主題有關(guān)的網(wǎng)頁,并向全體學生展示;

  6)教師組織學生通過在網(wǎng)上評價作品,形成觀點意見,達到意義建構(gòu)的目的。

  整堂課步驟設(shè)計如下:

  一、打開網(wǎng)頁,主頁顯示了與本課有關(guān)的知識,學生自行閱讀,借此引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

  二、在網(wǎng)絡(luò)環(huán)境下,由教師創(chuàng)設(shè)問題情景,打開“教學資源”。

  三、學生進行點擊學習。

  四、點擊“古詩欣賞”按鈕,然后結(jié)合課本進行“理解古詩”。

  五、在學習課本的基礎(chǔ)上進行知識拓展。 六、小組協(xié)商解決“討論探究”。

  七、當堂練習,點擊“拓展練習”進行練習。

  八、升華提高,學生充分活動之后,基本解決問題。進行討論。 九、通過網(wǎng)頁展示教材分析。是學生更一步理解知識。

  十、學生通過不同的知識點進行學習,有利于學生的知識延伸。

  教材簡析:

  《題西林壁》這是蘇軾游廬山時寫在西林寺墻壁上的一首詩。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廬山雄偉壯觀的景象。作者通過寫觀察廬山的各種不同感受,提示出一個帶有哲理性的問題。尤其是后兩句詩歷來為人們贊賞。

  因為作者在人們十分熟悉、司空見慣的事物中,巧妙地說出了一個“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的道理。特別是這個道理一經(jīng)作者用詩的形象語言說出,就給人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是訓練學生欣賞美,感悟美,以及培養(yǎng)學生想象能力、觀察能力的好教材!额}西林壁》這首詩重在說理,借物喻理,詩中有理。 設(shè)計理念: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yīng)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yīng)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边@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方式上有根本性的突破,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討論交流,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變課本為學本,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谝陨险J識,本節(jié)課設(shè)計上,我力求突出以下幾點:

  1、主體觀。把語文課當作學生學習、發(fā)展語言的實踐活動,強調(diào)學生主動性、獨立性、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

  2、本體觀。堅持以人的發(fā)展為本,強調(diào)興趣、需要、習慣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3、開放觀。語文課的形式、內(nèi)容、過程不拘一格,推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的觀點,強調(diào)課內(nèi)閱讀向課外的延伸。

  課前準備:

 。1)師生收集有關(guān)這首詩的資料。

  (2)網(wǎng)頁制作,圖片、音樂、多媒體課件。 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會本課生字,理解“識”,“緣”,“真面目”等詞語在詩中的`意思。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默寫本詩。

  2、.過程方法目標:學習如何讓學生解讀詩歌。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1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維能力,以及正確看待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詩句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審美情操。

  教學重點:

  學習古詩的內(nèi)容,想象詩中所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感悟品味詩中所蘊含的哲理。 教具準備:網(wǎng)頁課件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其中詩歌就是我國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詩這種體裁,語言精煉,所表達的情感卻十分豐富。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蘇軾的《題西林壁》。

 。ǘ⿲W生介紹蘇軾

  1、有關(guān)蘇軾的自然情況及寫作風格。

  2、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及廬山的有關(guān)情況。

  [通過交流,達到了學習資源優(yōu)化組合。同時課內(nèi)外有機結(jié)合,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激發(fā)了學生探索的欲望,體現(xiàn)了大語文觀下的語文教學。]分豐富,讀起來還瑯瑯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愛。

 。ㄈ┏踝x課文,感知美

  師:通過匯報資料,相信你們對作者蘇軾又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那么他寫的這首《題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為什么仍被歷代的人們所喜愛呢?這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所要研究的。

  1、學生自由反復讀古詩。說說詩中的廬山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2、學生讀后談感受,初步感知廬山的美。

  [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讀書,讓學生在反復感受語言文字的基礎(chǔ)上走近廬山,感知廬山的美。]

 。ㄋ模┓纸M自學,理解美

  1、根據(jù)我們以前學習古詩的經(jīng)驗,大家說說我們該怎樣學習這首詩呢?(學生說出學習方法,課件出示:讀詩句—解詩意—悟詩情—入詩境)

  2、分組合作,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有學習方式細讀古詩,遇到問題自己想辦法解決。

  [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既把學生放在主體位置上,又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ㄎ澹﹨R報交流,感悟美

 。1)交流第一、二行詩句

  1、學生匯報對這兩句詩的理解。

  2、結(jié)合“橫看”和“側(cè)看”的不同感受,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并用自己的語言去描繪廬山的“嶺”和“峰”是什么樣子的,抓住“嶺”、“峰”的不同概念體會廬山景象的多變,感悟廬山的美。

  3、指導有感情朗讀(讀出廬山的變幻莫測)

  板書:橫 嶺 側(cè) 峰)

 。2)交流第三、四行詩句。

  1、學生自由表達對這兩句詩的理解。

  2、針對學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難,結(jié)合辭海中的義項,幫助學生選擇“只”“緣”在詩中的正確意思。

  3、指導朗讀,要求讀出作者感慨的語氣。

 。ǜ鶕(jù)學生的感知特點,形象認識能較快幫助他們區(qū)分理解。)

  師:為什么同是廬山有時看到的是嶺有時看到的又是峰呢?為何身在廬山,卻不識廬山真面目呢? (生沉默)

  師:詩人從橫 側(cè) 遠 近 高 低去看廬山

  生:詩人站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廬山也不一樣。 師:多么善于思考的孩子。同學們給他鼓鼓掌。

  詩人從不同的位置來看廬山,看到了不同的廬山,還可以按什么的不同來看廬山?

  生:不同的季節(jié),春、夏、秋、冬。 生:不同的時間,早、中、晚。

  生:不同的天氣,晴天、雨天。

  生:不同的心情,高興、傷心。

  師:從不同的時間、季節(jié)、心情、天氣、心情來看廬山,所看到的廬山都不一樣。所以作者寫下.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師:同一事物,從不同的角度來看結(jié)果會怎樣呢? 生:不相同

  師:同一事物觀察的角度不同,觀察的結(jié)果也不相同真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3)學生根據(jù)詩意繪畫,通過展示內(nèi)化詩意。

  討論探究:那么,怎樣才看得清廬山真面目?集體交流。

  說一說:聯(lián)系實際并結(jié)合詩中所表達的哲理,說說在生活中我們該怎樣看人、看事、看問題呢?、朗讀第三、四行詩句。

  [這樣理論聯(lián)系實際,既深化了對古詩的理解,又提高了認識水平,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性誦讀,表達美

  1、教師語言激勵,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假如你就是蘇軾,看到廬山峰巒奇麗,云霧繚繞,山中溪水潺潺,鳥語花香,宛如仙境一般,你的心情怎樣?怎樣讀才

  能表達出自己的情感呢?

  2、學生自由練習朗讀,組內(nèi)交流體會。

  3、引導學生談感受,結(jié)合感受進行個性化朗讀。

  4、教師示范讀

  5、學生再讀,讀出詩的韻味。最后齊聲吟誦。

  [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閱讀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學生入情入境地吟誦,使理解更上一層樓。

  (七)聆聽歌曲,欣賞美

  師:有的時候古人根據(jù)自己的興致,把詩詞配上曲子唱出來,更能表達自己的情感和心境,想聽聽嗎?(課件播放歌曲《題西林壁》)

  [古代的詩歌往往被譜成曲子廣為傳唱,現(xiàn)代人也愿意運用古詩填詞作曲這又為我們學習古詩提供了一個有趣的渠道。學生們陶醉在優(yōu)美的音樂中達到激情引趣的目的。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已經(jīng)將詩意了然于胸。]

 。ò耍┛偨Y(jié)全文,升華美

  師:(看板書總結(jié))這是一首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前兩句寫作者看到的景色,(板書:看景)

  后兩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書:悟理)作者借欣賞廬山的感受,告訴我們無論看人、看事、看問題都要多角度,多側(cè)面地去觀察、去體會,這樣才能得出一個比較全面、公正的評價。

  [通過總結(jié),使學生由表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

 。ň牛┩卣寡由欤e累運用

  1、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游覽過廬山、贊美過廬山,除了這首詩之外,你還知道哪些詩人寫過廬山。

  生:我知道李白寫過《望廬山瀑布》

  2、對比閱讀《登飛來峰》

  [在課堂教學中適當補充與課文內(nèi)容相關(guān)聯(lián)的素材,既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也有利于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同時課內(nèi)向課外延伸,讓每個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感受學習語文的樂趣。]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6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蘇軾富有哲理的話“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并聯(lián)系生活從中獲得啟示。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廬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異木險峰怪穴,流泉飛瀑,山亭云閣。吸引了無數(shù)的文人墨客,唐代大詩人李白來到這里寫下了《望廬山瀑布》宋代大詩人蘇軾來到這里寫下了我們今天要學的古詩《題西林壁》(板書)

  二、回憶學法。

  還記得我們以前學習古詩的'方法嗎?

  三、學習古詩。

 。ㄒ唬┲娙。

 。ǘ┙庠婎}。(并介紹“題壁詩”)

 。ㄈ┟髟娨狻

  1、請同學們反復朗讀,一邊讀一邊思考:你們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

  2、與周圍同學交流一下你的收獲。

  3、誰來說說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

  你能告訴我們橫著怎么看嗎??那什么是山嶺?什么是山峰?

  同學們的描述不夠形象,有哪位同學能用簡筆畫表達出來?

  你能根據(jù)你的理解讀一讀這兩名詩嗎?

  4、蘇軾看過廬山不同的姿態(tài)后,發(fā)出了由衷的感慨……。

  你能用“之所以……是因為……”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反過來說一說。

  根據(jù)你的理解讀一讀這兩名詩。

 。ㄋ模┪蛟娗。

  廬山的確很美。橫看,山巒起伏,連綿不斷;側(cè)看,奇峰陡峭;遠看,隱天蔽日;近看,危崖險巖;在高處俯視,深溝幽壑;在山下仰望,重巒疊障?蓮]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壯麗,還是險峻?正如蘇軾筆下的《題西林壁》。

  聽了同學們的朗讀,我也想讀一讀,請你閉上眼睛,讓我們隨蘇軾一起去游廬山。

  剛才那一瞬間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當在詩人蘇軾面對如此美景時,內(nèi)心又是怎樣一種情懷呢?

  你能用朗讀表達出作者內(nèi)心的情感嗎?

 。ㄎ澹┟髡芾。

  你能想個辦法,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

  還記不記得學過的《畫楊桃》一課,揭示了什么道理?

  在生活中,你遇到或聽說過這樣的情況嗎?

  其實它還可以用在學習上,與別人交往中。像評價我們周圍的同學呢?是看他的優(yōu)點呢?還是看缺點呢?看待別人是這樣,評價自己也是如此。只有全面客觀地認識了自己,才能取長補短,使自己變得越來越優(yōu)秀。

  四、總結(jié)全文。

  1、想一想蘇軾怎樣才寫出這首古詩的?

  2、這節(jié)課你學會了什么?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古詩。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7

  一、教學目標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2.抓住關(guān)鍵詞句,讀中感悟,理解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思想感情。

  3.復習以前學過的古詩。

  二、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導入

  同學們,你們以前學過那些古詩啊,還記得嗎?誰來背給大家聽聽?(學生踴躍背詩)

  2.讀題

  真不錯你們會背這么多的古詩。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新古詩《題西林壁》(齊讀課題)

  3.解題

  你們知道嗎?《題西林壁》中的題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那么整個題目的意思你知道嗎?(在西林寺的墻壁上題詩)

  4.介紹題壁詩

  (二)學習古詩

  1.過度

  是誰在西林寺的墻壁上題詩呢?(蘇軾)那我們一起去欣賞一下蘇軾的這首題壁詩。

  2.自由讀詩

  3.讀完了這首古詩,你有什么體會。ㄗ杂烧f說)

  4.解讀第一句

  A.出示句子

  B.指明朗讀

  C.我們偉大是詩人是從那些方面來寫廬山的,請找出這句話中表示方位的字詞

  橫:正面;側(cè):側(cè)面;遠、近、高、低

  D.從正面看到的廬山是怎么樣的?側(cè)面呢?(展示課件)

  E.此時你們的心情是什么樣的?

  F.廬山是如此雄偉、壯麗,你們能用自己的.朗讀表達出來嗎?(自由讀指名讀)

  G.作者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結(jié)果卻不同,你們有沒有碰到過這種事情啊,舉個例子說說。

  5.解讀第二句

  A.你們認為作者看清楚了廬山的真面目嗎?為什么?

  B.出示第二句,解釋緣的意思。

  C.你認為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

  D.是小結(jié):我們看事情也一樣,要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看待事情要看全部,不要片面化。

  (三)背誦古詩

  1.自由讀

  2.指明背誦:不會背的可以跟著輕聲的讀,會背的可以輕聲的跟著背。

  3.齊背

  (四)拓展訓練

  1.復習:我們以前還學過哪些描寫廬山的古詩?

  2.課后自己找一找還有那些古詩是描寫廬山的?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8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解釋詩句中帶點的詞語,并說說詩句的意思;想象《觀書有感》所描繪的景象。

  4、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和美,領(lǐng)悟知識與實踐的關(guān)系以及從讀書中不斷吸取新知識的重要性。

  教學時間:兩課時

  題西林壁

  學習目標:

  1、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感受詩歌語言的魅力。

  2、培養(yǎng)學生探索詩意的能力。

  3、樹立正確的認識事物的觀念。

  課前準備:

  收集蘇軾的生平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認識蘇軾。

 。ㄒ唬┙沂菊n題。

  1、師:古詩是我國古代文化中的藝術(shù)奇耙,它們有的格調(diào)清新, 有的意味深長,有的耐人尋味。

  2、師:古詩我們要怎樣學習呢?(題目入手、讀好詩歌、了解意思、體會意境)

  3、師:學古詩更重要的是要讀出詩味,悟出意蘊來。

  4、師: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宋代詩人蘇軾寫的《題西林壁》。 (課件出示題目)

  5、生齊讀題目

 。ǘ┱J識蘇軾。

  1、師:關(guān)于蘇軾,你了解多少?

  2、生根據(jù)搜集資料回答,教師點評,引導查閱資料的方法和內(nèi)容:生平、朝代、出生地、貢獻。

  3、課件出示介紹: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他的詩、文、書、畫都很專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詩、詞散文的創(chuàng)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對詞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著有《東坡全集》。

 。ㄈ┝私忸}意。

  1、師:知道題的意思嗎?西林又是什么意思?(課件出示西林寺圖片)

  2、師:題目中的關(guān)鍵詞都知道了,能把題目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嗎?

  3、師:帶著你們的理解再讀題目。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ㄒ唬┳宰x古詩。

  1、師:可能有同學接觸過這首詩,會讀的同學想想怎樣讀得更好,不會讀的試著把它讀正確。

  2、生自由讀

 。ǘz查反饋。

  1、師:誰來試一試? 生個別讀 男生讀 女生讀集體讀

  2、師:有沒有需要提醒一下的?讀得正確流暢嗎?相機糾正學生的讀音

  3、師:我們一起來把整首詩讀一讀。

 。ㄈ┮髡b詩歌。

  1、師:會讀詩歌還不夠,我們還要讀出詩歌的韻味來,現(xiàn)在再讓我們有滋有味地讀讀詩歌。

  2、生個別讀,男生讀,女生讀,師并隨時進行點評,相機范讀

 。◣煟耗銓ψ约旱睦首x滿意嗎?讀出了古詩的滋味了嗎?)

  三、品味詩意,感悟哲理。

  (一)學習前兩句詩。

  1、師:等我們理解了詩的意思,會讀得更好。先讓我們來看詩的前半部分,請你們用自己的話說說詩的意思,只要說通了,說順了,就可以了,不一定要逐字逐句地去扣。

  2、生自由練說

  3、師:你還有什么不理解的嗎?生根據(jù)學生的問題相機引導

  4、師:你覺得嶺和峰有什么不同嗎?你能用詞語形容一下嶺和峰嗎?(課件圖片出示嶺和峰的圖片)

  5、師:遠近高低是指什么呢?

  6、集體交流,教師相機指導:

  師:你能說一說詩句的意思嗎?(從正面橫著看廬山是連綿起伏的山嶺,從側(cè)面看廬山是峭拔高峻的山峰,從不同的角度看廬山顯出各不相同的姿態(tài)。

  7、師:作者是從哪些角度來看廬山的?

  8、師:廬山到底是怎樣的呢?你們想不想親眼看看?就讓我們一同觀看廬山的錄象,注意觀察廬山的姿態(tài),相信我們對這兩句詩的體會更深,看時可以交頭接耳,可以指指點點。(課件播放錄象)

  9、師:你們都看到了怎樣的廬山?(連綿起伏、高聳入云、危峰兀立、懸崖陡坡)

  10、師:為什么你們看到的廬山各不一樣呢?(作者觀察的地點和角度不同)

  11、師:如果同一座山呢,看到的會不會一樣呢?(課件出示同一座山不同角度的圖片)

  12、師:同一東西呢?能再舉例子嗎?(課件出示其他圖片)

  13、師:就讓我們帶著理解再來讀讀這兩句話。

  指名讀,男生讀,女生讀,齊讀

  (二)學習后兩句詩。

  1、師:現(xiàn)在讓我們來看詩的后兩句,一起讀讀這兩句。

  生齊讀,自由讀

  2、師:在說的過程中,遇到什么困難了嗎?

  3、師: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意思嗎?

  4、師:你們認為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真面目呢?(在廬山之外,從高處鳥瞰)

  5、師:平時的說話、寫作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事例呢?我們還沒有這樣類似的詞語、故事?(盲人摸象,旁觀者清、當局者迷、身當臨絕頂,一覽眾山曉)

  6、師:正如大家所說的那樣,對事物、事情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這就是這首詩蘊含的道理,最后兩句也因此成為千古佳句,請同學們一起再來讀讀最后兩句——————生接讀 。

  生個別讀 配樂讀

  (三)回歸整首詩歌。

  1、師:當我們回過頭來讀這首詩時,相信我們的感受更加深刻了。

  2、師:現(xiàn)在我們都是詩人,身在美麗的廬山,想想詩人吟誦的樣子,你也來吟誦一番。你可以怎樣吟誦呢?(可以加上動作讀)

  3、生自由練習 (生邊寫邊吟,邊走邊吟,邊捋著胡子吟誦,背著手吟誦)

  4、師:誰來展示一下自己的吟誦?生上臺表演。

  5、生齊背古詩。

  四、古詩拓展,領(lǐng)悟特色。

  1、師:蘇試筆下的題西林壁讓我們領(lǐng)略了山的千姿百態(tài),再讓我們看看他游覽廬山寫的另一首詩,這首詩又向我們展示了廬山怎樣的景觀呢?(課件出示)

  高巖蔽(bì)①赤②日,

  深谷③來悲風④ 。

  擎⑤(bò)開青玉峽,

  飛出兩白龍⑥ 。

  注釋:

 、俦 (bì) :遮住

  ②赤:紅色

 、凵罟龋荷钌畹膷{谷

  ④悲風:呼嘯的風

 、萸妫╞ò):同掰( b āi)

  ⑥兩白龍:兩條白色的瀑布,東瀑和西瀑

  2、師:請你根據(jù)我們剛才學習的.方法來學學這首詩。

  3、生自由讀后交流意思(課件瀑布圖片)

  4、生吟誦詩歌,檢查讀的情況

  師:心情會怎樣,是驚喜?是贊嘆?是感慨?把你的感受讀出來。

  個別讀 集體讀

  5、師:自由讀讀這兩首,比較一下,這兩首詩有什么不同?(一個寫景 一個先寫景后哲理)

  6、蘇軾游覽廬山時被廬山秀色所陶醉,一氣之下記下了五首廬山記游詩。題西林壁是五首中的最后一首。這些詩,有的是描繪廬山的一種景象,有的寫出了自己的一種感覺。題西林壁是總結(jié)性的一首,也最耐人尋味——————生接讀。

  7、正因為如此,九百多年過去了,這首詩還閃閃生輝,在文人的著述里,在游客的談笑間,在學生的課堂里,有多少人在揣摩他,回味他。——————生接讀,配樂讀。

  五、課堂小結(jié),延伸課外。

  師:這節(jié)課,我們用學古詩的方法,不僅讀好了詩,理解了詩的意思,還體會了詩的意境。相信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當我們以后再來讀這兩首詩又將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觀書有感

  一、復習導入。

  1、有感情地朗讀。

  2、背誦古詩。

  二、學習《觀書有感》。

  1、按自學提綱自學古詩。

  出示投影片:

  自學提綱:

 。1)讀一讀,想一想,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景象?

 。2)借助字典或聯(lián)系詩句理解詞語“鑒”“徘徊”“渠”“如許”等,并說說詩句的意思。

 。3)記下不懂的問題。

  2、交流自學情況。

 。1)、配樂范讀。邊聽邊思考: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景象?

 。2)學生交流讀懂的內(nèi)容。

  學生談對詩句的理解,教師隨機指導。

  重點:

  準確理解一些詞語鑒:鏡子。徘徊:在一個地方走來走去,詩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閃耀浮動。渠:它,指方塘。如許:如此。

  理解“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意思。

  邊讀邊理解邊想象。

  質(zhì)疑————————解疑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1)看圖,聽錄音,進一步感受詩的意境,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

 。2)學生自由練讀。(讀中領(lǐng)悟:正像源源不斷的活水使池塘變得如些清澈那樣,人要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的知識,才能變得更加聰明)

 。3)指名讀。

  (4)練習背誦。

  三、學習本課生字。

  1、記憶字形;說一說你用什么方法記住“聿”“鑒”“徘徊”這幾個字的。

  2、正確書寫:你認為哪個容易寫錯,給大家提示一下。

  3、練習書寫。

  四、由學生推薦課外自學的古詩。

  1、分組互相交流收集的古詩。

  提示:先讀讀古詩,說說作者是誰。還可以用自己的話簡單說說詩句和意思,最后和大家讀一讀。

  2、請二、三名同學當小老師,向全班同學推薦古詩。

  五、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默寫課文。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9

  教學目的:

  1、借助字典弄請詞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詩意思的基礎(chǔ)上理解詩中所含的哲理:觀察角度不同,觀察效果不同;

  3、培養(yǎng)學生互助學習的能力;

  4、通過學習古詩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

  重難點:理解詩中所含哲理,培養(yǎng)學生互助學習的能力。

  課時:一課時

  教具:風景畫、錄像、實物投影儀、實物:三棱柱

  教學步驟

  一、場景設(shè)置

  在教室里懸掛以山為主題的國畫,同時包括風景畫。

  二、導入

  1、引入新課

  師: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風景優(yōu)美。同學們都知道哪些風景名勝,說說看。

  生說風景(目的: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熱愛祖國的思想)

  師:同學們說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紹一處風景。(放映廬山錄像)(目的:讓學生對廬山有初步認識,吸引學生注意力)

  師:看了以后,你覺得廬山怎么樣?

  生談感想(目的:使學生對廬山的感性認識進行梳理,同時鞏固認識。)

  師:著名的北宋詩人蘇軾在觀賞了廬山后,寫下至今仍為人們稱頌的詩篇《題西林壁》。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這首古詩(板書詩題)

  三、講解

  2、初讀古詩,認識生字。

  師:請同學們自讀古詩,并把不認識的字勾出來。

  3、齊讀古詩,糾正讀音。

  師:我知道班上的同學朗誦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為老師朗誦一次。

  生讀古詩,對出現(xiàn)的問題加以糾正。(重點:卷舌音、平舌音)

  4、范讀古詩,講讀法。

  師:同學們朗誦得不錯,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頓就更好了?蓜e小看停頓,在古詩中是很有講究的。一般來說,一句詩中每兩個字一停頓,最后三個字連著讀。大家愿意聽老師按照這個規(guī)則朗誦一遍嗎?

  師配樂朗誦古詩

  現(xiàn)在請同學們在每句詩的停頓處用/作上標記

  師:請同學們再來朗誦一遍,注意停頓。

  生齊讀古詩(配樂)

  5、明確學習任務(wù),組織自學。

  師:在這堂課中我們要完成以下的學習任務(wù)(出示學習任務(wù)),請讀一遍。同學們有沒有信心完成學習任務(wù)?(激勵學生)好,現(xiàn)在就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先完成前四項學習任務(wù)。如果遇到了難題可以向老師,同學求助。(合作學習)(課堂預計:自學過程中,學生在解釋詩時會不知道如何下手;解決辦法:講學法,我們在解釋古詩時,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謂拆分法,就是將一句詩分成若干個部分分別加以解釋,然后將這些解釋聯(lián)系起來。同時你還必須聯(lián)系整首詩的內(nèi)容來解釋,舉例說明。)

  生自學,教師根據(jù)實際情況出示相關(guān)資料(資料:蘇軾個人情況。西林寺。)播放廬山風景。

  6、組織學生交流學習成果。

  師:你們的任務(wù)完成了嗎?

  生匯報。

  師:那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對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加以糾正。)

  生提問,師組織互助解疑。

  7、鞏固

  師:我們再來領(lǐng)略一下廬山的風光。我希望同學們邊看就邊想我們學的這首詩的`內(nèi)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嶺。

  生觀看錄像。

  師:在看過了美麗的廬山后,我想請一位同學來判斷一下黑板上的圖形哪一個是山嶺,哪一個是山峰,現(xiàn)在請同學來朗誦這首詩。(引發(fā)感情:在朗誦這首詩時你可以想象一下廬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霧遮擋著連綿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廬山,廬山時隱時現(xiàn),看到如此美麗的風景,你非常的高興,于是就朗誦出這首廣為流傳的《題西林壁》)

  8、分析古詩結(jié)構(gòu),引導學生體會古詩所說的道理。

  師:看得出許多同學都想來朗誦,那就請同學們一起朗誦。但在朗誦這首詩時,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一般來說,古詩可分為兩部分所見和所感。同學們在朗誦時看看這首詩中哪一部分是寫詩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寫作者的感受的。(學生朗誦時出示課件)(前兩句是寫詩人看到的,后兩句寫感受。)詩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廬山,可是詩人眼中的廬山卻有不同的樣子,這是為什么呢?對此詩人是怎樣解釋的?(只緣身在此山中)為什么處于山中就看不清廬山的全貌呢?(提示:詩人站在廬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個面呢?所以無論詩人從什么角度看廬山,都只能看到廬山的一個部分)

  9、背誦

  師:下面請同學們背誦這首古詩。

  生背誦古詩(出示課件)

  師檢查背誦情況

  10、總結(jié)

  師:這首詩通過寫詩人在廬山因為觀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廬山也不相同,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觀察事物時,從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樣子會不同。現(xiàn)在,我要給同學們講一個故事,大家在聽故事時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錯在那里。

  師講故事《盲人摸象》

  師:請同學們說說這四位盲人他們錯在那里?

  11、結(jié)束

  師:請大家對照學習任務(wù)自己檢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學習要求)生檢查。詩人蘇軾通過觀賞廬山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了解一個事物就必須全面的進行觀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實,許多道理就存在于我們的生活、學習中,希望同學們也做個有心人,從生活、學習中找道理,學道理。好嗎?

  板書設(shè)計

  題西林壁

  北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

  觀察的

  遠近/高低/各不同。

  實寫

  角度不

  不識/廬山/真面目,

  同,觀

  只緣/身在/此山中。

  明理

  效果察

  不同。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10

  教材解析

  《題西林壁》是部編版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一篇課文《古詩三首》中的第二首。詩人緊扣游覽廬山的獨特感受,抒發(fā)了自己的情感,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

  學情分析

  教學目標

  教學過程

  一、趣導入,解詩題

  1.視頻導入

  師:今天,老師帶領(lǐng)大家一起來游廬山。(PPT播放廬山視頻,師扮演導游進行講解)

  師:蘇軾被貶途中,與友人參僚子同游廬山十余天。從山南到山北,從山上到山下,飽覽了廬山珠峰。當他來到廬山的西林寺時,便詩興大發(fā),揮毫潑墨,在墻壁上寫下了一首千古絕唱,也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題西林壁》。(全班齊讀課題)

  2.解詩題

  (課件出示詩題)題是什么意思?西林是什么意思?壁是什么意思?(生根據(jù)書中注釋回答)注釋是我們學習古詩的一大法寶。

  3.了解題壁詩

  師:蘇軾把詩寫在了西林寺的墻壁上,古代很多文人墨客都有這樣的愛好,過往的人看到了然后把它記下來,我們把這類詩叫做題壁詩。(PPT出示其他題壁詩,學生齊讀)

  【設(shè)計意圖:教師以導游形式帶領(lǐng)學生游廬山,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使學生對題壁詩有初步的認識!

  二、知作者,讀詩韻

  知作者

  師:《題西林壁》這首詩的作者我們并不陌生,他是——(蘇軾)誰來說說你了解的蘇軾?

  學生介紹預習資料,教師相機補充。

  作者簡介:蘇軾(1037年—1101)年,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文汪洋恣肆,明白達暢,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shù)表現(xiàn)方面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代很有影響。

  2.讀古詩

 、俪鍪竟旁姺蹲x,學生聽古詩停頓。

  《題西林壁》是一首七言絕句,一般在讀的時候是223節(jié)奏。

 、谠俅纬鍪竟旁姺蹲x,學生聽古詩韻腳。

  峰、同、中這三個字的韻母都是ong。ong就是這首詩的韻腳。讀的時候要悠長而綿延,古詩就是通過讀韻腳讀出韻律美。

 、蹖W生根據(jù)剛剛學到的方法個人展示讀古詩,師生對讀,男女生對讀。師適時點評。

  【設(shè)計意圖:引導學生了解作者,明確讀古詩要讀準字音、節(jié)奏、韻律,通過不同形式的讀與作者的思想感情產(chǎn)生共鳴。】

  三、抓字眼,品詩意

  師:現(xiàn)在我們跟隨詩人的腳步來廬山觀景。PPT閱讀提示: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先讀一讀《題西林壁》,再說一說你從詩中讀懂了什么?你能結(jié)合注釋理解詩意嗎?不懂的地方和同桌進行討論。

 。ㄒ唬M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師:你是從哪些角度來觀廬山呢?請你拿起筆來圈一圈。

  預設(shè):6個角度,分別是橫、側(cè)、遠、近、高、低

  1.辨析“嶺、峰”,教師引導:“嶺”和“峰”的區(qū)別是什么?

  視覺:學生在黑板繪畫峰、嶺圖。連綿起伏的是山嶺,高聳入云的是山峰。

  聽覺:讀的時候“峰”要加強音量,“嶺”要夸張延長。

  2.關(guān)注“各不同”,教師引導: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廬山,樣子會有變化嗎?

  預設(shè):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xiàn)各種不同的樣子。(板書:遠近高低—姿態(tài)不同)

  師:我們之前也學過一篇課文,講的也是從不同角度觀察看到的結(jié)果不同,同學們還記得嗎?

  預設(shè):(《畫楊桃》,出示楊桃,借助楊桃,讓同學們加深對本詩的理解。)

  3.蘇軾一直在強調(diào)從不同的角度看廬山,就會看到不同的風景。那么他究竟看到一些什么風景呢?

  學生想象畫面,完成學習單:自己選擇一兩個角度把你看到的寫下來。

  4.作者還可能從哪些角度來看?請你補充詩句“各不同”。

  【設(shè)計意圖:引導學生通過視覺、聽覺、想象畫面等途徑,感受廬山的不同姿態(tài)。理解詩句的同時,又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ǘ┎蛔R/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師:作者從不同的位置角度觀察廬山,最后發(fā)出這樣的感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1.學生說一說后兩句的意思。

  2.朗讀后兩句,思考:廬山的真面目是什么呢?

  3.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想象一下,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結(jié)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討論:為什么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

  ①結(jié)合生活經(jīng)驗理解。

  廬山是那樣的雄奇、壯麗、險峻,相比之下,詩人又是那么的渺小,詩人身正在處廬山中,只能看到自己眼前的那片景象,視野就變得狹窄,一時認不清廬山的真面目了,究其原因是因為身在山中。要想看清廬山真正的面貌,那就必須跳出來,只有身在山外,才能看清事物的全貌?淳叭绱耍鍪虑槟?生活中的你曾經(jīng)有沒有為一件小事和媽媽鬧意見?當時的你是怎么的心情呢?過后一段時間再回想這件事會不會有不一樣的感受?身處事情之中難免看不清事情的全貌,只有跳出來才能看到事情本來得面貌,用一個成語來概括就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诮Y(jié)合寫作背景理解(PPT播放視頻)。

  蘇軾為什么寫這首詩呢?這兩句又隱含了蘇軾怎樣的心境?《題西林壁》為蘇軾47歲時所作。蘇軾因?qū)ν醢彩兎ǔ植煌囊庖,所以被宋神宗貶謫到了黃州。從朝廷被貶到黃州,蘇軾的心境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對自己的.身份和人生產(chǎn)生了不確定感。詩人除了在探究廬山的真面目,還在尋找著自己人生的方向和真面目。

  【設(shè)計意圖:通過出示本詩的寫作背景以及運用生活中的例子理解詩句,使學生懂得如何正確對待人和事。】

  四、多誦讀,悟詩情

  師:讓我們帶著自己的理解背誦古詩。多種形式,熟讀成誦。

  師:寫廬山的其實也不止蘇軾一個人,還有很多人呢。(出示PPT,師生齊讀)

  師:同樣一座山在蘇軾眼中已經(jīng)是千奇百怪。在這么多的詩人眼中,那更是千姿百態(tài)。通過學習這節(jié)課,我們不僅去領(lǐng)略了這巍峨雄壯的廬山,也學到了哲理,最后面我們還收獲了知識,只要有一雙善于觀察的眼睛,生活中就處處充滿美。請同學們用你這雙善于觀察的眼睛去觀察生活吧。

  【設(shè)計意圖:多種形式的朗讀中感悟詩情,拓展其他寫廬山的詩句,開拓學生的視野,激發(fā)了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

  五、布置分層作業(yè)

  1.背誦《題西林壁》,并完成書法作品。

  2.搜集蘇軾的其他古詩詞并積累。

  3.以《題西林壁》古詩為內(nèi)容,展開想象,寫一篇游記。

  六、板書設(shè)計

  教學反思

  《題西林壁》這道詩詩句意思淺顯,學生看注釋就能大致速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學時我把重點放在讓學生對詩中所蘊含道理的感悟上。本節(jié)課我設(shè)置了三個板塊,分別是讀詩,品詩,悟詩。在本節(jié)課我特別注重學生的朗讀。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幫助學生理解古詩。采用討論法、辨析法、想象、聯(lián)系舊文章、結(jié)合生活實際等學習方法讓學生探討這首詩的含義,使學生明白了:“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zhì),必須全面客觀地把握、冷靜地分析,オ能不被局部現(xiàn)象所迷惑!痹诶斫夂x的基礎(chǔ)上,我出示其他事例,告訴同學們今后應(yīng)如何從不同角度看問題。

  本課教學中還存在著許多瑕疵,雖然力求關(guān)注每位學生,設(shè)計了多樣化評價、解說式評價、引導性評價等評價方式,但真正到了課堂上,還是覺得不盡完美,希望在以后的教學中有所突破。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11

  教學目標:

  1、會正確書寫“緣”,理解“題、橫看、緣”等詞語在詩中的意思。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古詩。

  2、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維能力,以及正確看待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詩句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審美情操。

  教學重點:

  學習古詩的內(nèi)容,想象詩中所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

  感悟品味詩中所蘊含的哲理。

  課前交流:

  1、師:同學們,我們以前見過面嗎?(生:沒有)

  師:自我介紹。初次見面,要是以后同學們在街上碰到我,你們能認出我嗎?為什么?

  師:為了避免大家忘記我,請同學們認認真真、含情脈脈地看我一分鐘。(師從正面、側(cè)面、反面各轉(zhuǎn)一圈)

  師:現(xiàn)在不會認錯了吧?剛才,同學們已經(jīng)認識了老師,現(xiàn)在讓我也來認識認識你們吧。ㄉ晕医榻B)

  2、同學們喜歡爬山嗎?你爬過哪些山?它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用一個詞語概括一下。

  3、(課件出示描寫山的詞語)現(xiàn)在我們來一個記憶力大考驗,老師這里有一些描寫山的詞語,看誰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記住最多的詞?(指名讀、齊讀一遍)

  4、交流學生記詞情況。

  一、情景導入

  1、你對廬山有哪些了解?生介紹課前搜集的廬山的資料。

  2、想不想親眼目睹廬山的風采,讓我們跟隨攝像機的鏡頭一起走進美麗的廬山。(課件播放廬山圖片)剛才我們的廬山之行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2、廬山是歷史文化名勝,以其美麗壯觀的景色吸引了無數(shù)的文人墨客,為廬山留下了一首首壯美的詩篇。900多年前宋朝大詩人蘇軾花了十多天的時間游覽了廬山,但對廬山的認識還不夠全面,他感受頗深,在廬山西林寺的墻壁上寫下了這樣一首詩。請看大屏幕。(出示課件:西林寺墻壁上的詩)

  3、哪位細心的同學知道了這首詩的名字?

  師指導學生朗讀題目。(生跟老師一起朗讀課題)

  4、理解題目的意思:

  題:書寫(書寫在西林寺墻壁上的詩)

  帶著你對題目的理解再讀古詩題目。

  5、這首詩的作者是——蘇軾,關(guān)于蘇軾你了解多少?(課件出示簡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他的詩、文、書、畫都很專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詩、詞散文的創(chuàng)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對詞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著有《東坡全集》。

  6、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詩。

  7、課件出示古詩范讀

  師:讀得怎么樣?老師相信同學們一定也能讀得這么美。

 。1)生自由讀。請同學們仔仔細細讀上4遍,前兩遍讀的時候,注意讀準字音,要把詩念得字正腔圓;讀后兩遍的時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順,注意詩的停頓。

 。2)指名讀,其他同學認真傾聽,一會你們來評價評價。

  (3)師生合作讀。讀古詩不僅要讀的準確,還要讀的有節(jié)奏,要讀的有板有眼。生讀前四個字,師讀后三個字。

  二、感悟理解

  師:詩寫得美同學們讀得更美。但是僅僅會讀還不行,還要會理解。同學們平時是怎樣理解古詩的?

  生:交流理解方法。(查字典、結(jié)合詩后注釋、查工具書、上網(wǎng)查資料等)

  師: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自讀古詩,請同學們用你平時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學古詩。

  生自學,師巡回指導

  師:學好了嗎?誰能說一說,通過自學古詩的前兩句,你都知道了什么?

  師:(出示嶺峰的圖片)嶺和峰有什么不同?用一個詞語來形容一下。(嶺:連綿不斷;峰:高聳入云、高高挺立)

 。ㄉ鹤髡哌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看到的景色都不一樣。從“各”字看出都不一樣。)

  師:你能想象一下作者從不同的角度會看到廬山怎樣的景色?(師創(chuàng)設(shè)情境)

 。ㄟh:重巒疊嶂近:危崖險巖從高處俯瞰:深溝幽壑從山下仰望:遮天蔽日)

  師:怎樣讀出不一樣的感覺?讀出氣勢,有強弱對比,如遠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讀出起伏,遠強一些,近弱一些,高強一些,低弱一些。自由練讀(指名讀前兩句詩)

  師:為什么看到的廬山的景色不一樣?答案就在詩中,快讀讀吧!誰知道原因了?

  生:只緣身在此山中。

  出示詩的后兩句,指名讀。在這一句里有一個字很難寫,誰知道是哪個字?(緣)

  指導書寫,理解“緣、不識”的意思。(因為)

  誰讀懂了這兩句詩的意思?

  你能用上什么關(guān)聯(lián)詞嗎?

 。ㄉ何覀冎钥床磺鍙]山的.真面目,是因為自己身在這廬山之中)

  師:誰能反過來說一說?

 。ㄉ阂驗槲胰嗽谶@座山中,所以認不清廬山的真面目。)

  師:為什么詩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認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呢?

  生:因為詩人站在廬山之中,視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廬山的局部,而非廬山的全貌;作者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結(jié)果就不同)

  師:誰能舉一個類似的例子?(生舉例)盲人摸象、下棋等。教師可結(jié)合具體的物品,如橘子、蘋果等讓學生理解從不同的角度看,結(jié)果不同。

  師:結(jié)合我們今天學得這首古詩讓我們知道,要了解一個事物必須怎樣做?

  生答:客觀全面的了解事物。

  師:明白了這一道理后,想一想,我們應(yīng)該怎樣正確的評價我們周圍的同學呢?是看他的優(yōu)點呢還是看缺點呢?

  生答:優(yōu)缺點全面看。

  師:看待別人是這樣,評價自己也是如此,誰愿意試著客觀全面地評價一下自己?

  學生自由發(fā)言。

  讓別的同學去評價他。

  這就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師:只有客觀全面的看待自己和別人,才能取長補短,使自己變得越來越優(yōu)秀。

  《題西林壁》這首詩,前兩句讓我們感受到了廬山的雄奇壯觀、千姿百態(tài),后兩句告訴我們“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人生哲理。作者為什么要描寫廬山呢?(喜愛)我們應(yīng)該帶著怎樣的感情讀呢?(喜愛、贊美)下面我們就再一次齊聲朗誦這首古詩

  師生齊誦。

  三、古詩賞析

  師:描寫廬山美景的古詩很多,我從網(wǎng)上查閱到自東晉以來,歌詠廬山的詩詞歌賦就有4000多首,除了這首詩之外,你還知道哪些詩人寫過廬山?

  生:我知道李白寫過《望廬山瀑布》

  今天老師也帶來了幾首描寫廬山的古詩請大家一起欣賞。出示課件《望廬山五老峰》、《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

  《廬山雪》

  望廬山五老峰

  李白

  廬山東南五老峰,

  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攬結(jié),

  吾將此地巢云松。

  《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

  暮色蒼?磩潘,

  亂云飛渡仍從容。

  天生一個仙人洞,

  無限風光在險峰。

  明代詩人王世懋冒雪上廬山寫下了一首詠雪詩《廬山雪》:

  朝日照積雪,廬山白如云。

  始知靈境杳,不與眾山群。

  樹色空中斷,泉聲天半聞。

  千崖冰玉里,何處著匡君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12

  教學目標:

  1、能感情朗讀并背誦、默寫古詩。

  2、了解詩句的意思。

  3、體會詩中所包含深刻哲理。

  教學重難點:

  1、通過理解詩意,體會詩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

  2、背誦并默寫古詩。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熱愛古詩文。

  2、學會全面地看待問題。

  教具準備:

  寫有練習題的幻燈片

  教學設(shè)計:

  一、 導語(由介紹詩人入手)

  師: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光輝燦爛、歷史悠久,燦爛的古文化就像是一個巨大的寶庫,值得后世人們的不斷探索,反復學習。而古詩文則像是這個巨大寶庫中的一顆璀燦的明珠,熠熠生輝,永放光芒,創(chuàng)造出這光輝文化的先人們更是名垂千古,令人佩服,今天老師就帶你們一起認識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出示:宋 蘇軾)

  1、 簡介蘇軾(重點介紹他的成就及詩風)

  2、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他其中的一首詩。(出題解題)

  3、 簡介詩的生成背景。(幫助學生理解詩意,體會意境)

  在蘇軾四十九歲時,當時已經(jīng)被貶到黃州做官的他再次被貶到汝州,在去汝州上任時,途經(jīng)江西廬山,廬山的奇美秀麗景色讓他詩興大發(fā),作了五首記游詩,這首是最后一首。

  二、 學習古詩

  1、 初讀古詩,讀準字音。

  (1)同桌互讀,檢查預習情況,互相指正。

 。ㄔO(shè)計意圖:因為本首詩沒有生字,學生完全有能力做到相互間指正,讀好,也能落實互相學習的習慣與能力培養(yǎng)。)

 。2)指名讀,師作適當?shù)墓膭钤u價。

  (3)全班齊讀古詩。

  2、 再讀古詩,理解詩句的意思。

 。1)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完成“學習任務(wù)”。

  學習任務(wù):a、根據(jù)“注釋”試著說說每句詩的意思。(小組要說明自己是用什么方法學習的)

  b、在學習過程中,試著提出不懂的問題,大家一起解決。

 。◣熝惨,對各小組的學習作必要的指導。)

  (2)反饋小組學習情況

  師:剛才大家的討論非常熱烈,現(xiàn)在老師想聽聽來自各小組的匯報,告訴老師你們讀懂詩意了嗎?小組運用了什么好辦法理解詩意的?

 。ㄖ该餍〗M代表說,交流學習古詩的方法,及時表揚、推薦好的方法)

  理解“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抓住“嶺”、“峰”的不同概念體會廬山景象的多變。讓學生運用簡筆畫描述。

  嶺

  峰

 。ǜ鶕(jù)學生的感知特點,形象認識能較快幫助他們區(qū)分理解。)

  出示小練習

 。1)在括號里填上表示“看”的`詞語

  在遠處_______,在近處______,在高處_______,在低處______,廬山的景象各不相同。

  (此項練習的設(shè)計旨在幫助學生快速理解詩意,降低理解難度,同時又落實了語文知識的積累與運用。)

 。2)指導有感情朗讀(讀出廬山的變幻莫測)

  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1)指名讀讀這句詩,并說說詩意。

  理解“緣”并指導寫法。 纟 緣(右上部分是兩筆:撇折 橫折)

  師:此山是指哪兒?作者為什么會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呢?

  生:因為他就在廬山之中。

  生:因為他就在廬山之中,所以視力受限,只能看到廬山的一部分,

  生:因為他離廬山太近了

 。2)指導朗讀,要求讀出作者感慨的語氣。

  3、 復讀古詩,結(jié)合實際體會詩中所含的哲理。

 。1)師:同樣的一件事物,可是在不同的角度卻有著不一樣的樣子,你們有過和作者一樣的感受和經(jīng)歷嗎?

  (生結(jié)合實際舉例說說)

  那么,你們認為作者僅僅只是在說廬山嗎?你們從中受到什么啟發(fā)了嗎?

 。ㄓ辛饲懊娴睦幼麂亯|,學生很快就能說出:要想全面認清一個事物,必須要全面地、客觀地認識,多角度觀察。)

  (2)出示練習2

  看不清廬山的真正面目,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我們要___________________就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ㄎ虺龅牡览恚

 。ㄔO(shè)計意圖:強化難點的突破,變深奧的道理為學生的內(nèi)化動力。

  (3)指導朗讀。

  4、 感情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5、 小結(jié)。

  板書設(shè)計:

  題西林壁

  橫 嶺

  峰 側(cè)

  各不同

  遠近

  高低

  全面地、客觀地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13

  教學目的:

  1、理解詩句大意。

  2、學習古詩的方法,培養(yǎng)自學能力。

  3、體會詩歌的意境,理解詩中蘊含的哲理。

  重難點:理解詩中所含哲理,培養(yǎng)學生互助學習的能力。

  教具:課件

  一、談話導入,知詩人,解詩題。

  1、我們的祖國山河壯麗,在江西省九江市就有一座享譽世界的名山,它就是——廬山。我們一起去領(lǐng)略一下廬山風光!

  2、宋朝大詩人蘇軾游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fā)詩興,寫下了五首廬山記游詩!额}西林壁》是最后一首。(板書:題西林壁‘宋’蘇軾)

  3、釋題!邦}”是什么意思?“題西林壁”又該怎么解釋呢?

  4、師:大家對蘇軾了解嗎?哪位同學來說說?磥泶蠹覍μK軾已經(jīng)很熟悉了(師出示有關(guān)蘇軾的資料)那你們能背出一兩首蘇軾寫的詩?

  二、自由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這首詩寫了些什么呢?請大家自由朗讀詩歌。讀準字音,讀順句子。讀完后可以讀給同桌聽。

  2、指名學生讀,評價

  3、師:同學們朗讀得不錯,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頓就更好了?蓜e小看停頓,在古詩中是很有講究的一般來說,一句詩中每兩個字一停頓,最后三個字連著讀。指名讀小組讀齊讀

  三、借助注釋,理解詩意。

  師:同學們,通讀古詩,僅是學習古詩的第一步,那如何理解詩意呢?

  請看大屏幕,這是同學們摘錄筆記上詞語的注釋,現(xiàn)在請同學們根據(jù)注釋,看能不能讀懂詩的意思,可以小組討論一下。

  師:有沒有不懂的地方?(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叫其他同學回答)

  看來同學們已經(jīng)大概地了解詩的意思,哪位同學來解釋一下這首詩(生解釋)

  四、吟誦品詩,感悟哲理

  師:同學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大體了解了詩的意思,把自己的理解帶到詩中去讀一讀,邊讀邊思考黑板上的幾個問題。

  1、你覺得嶺和峰有什么不同嗎?你能用詞語形容一下嶺和峰嗎?

  橫:連綿起伏、層巒疊嶂

  側(cè):高聳入云、高峻挺拔

  2、作者是從哪些角度來看廬山的.?

  遠:群山環(huán)繞、重巒疊嶂

  近:奇峰羅列、危峰兀立、奇峰突兀

  高:云霧繚繞

  低:高聳入云

  師:廬山到底是怎樣的呢?就讓我們一同觀看廬山的錄象,注意觀察廬山的姿態(tài),相信我們對這兩句詩的體會更深。

  師:你們都看到了怎樣的廬山?(千姿百態(tài))

  師:為什么你們看到的廬山各不一樣呢?(觀察的地點和角度不同)

  師:就讓我們帶著理解再來讀讀這兩句話。

  師:詩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廬山,可同一座山,詩人看到的景不一樣!

  廬山真正的樣子到底是怎樣的,詩人看出來沒有,從哪句詩表示詩人沒看出來?

  對此詩人是怎樣解釋的?為什么身處山中就看不清廬山的全貌呢?

  生:詩人站在廬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不止一面,所以詩人無論從什么角度看廬山,都只能看到廬山的一個部分。

  師:你們認為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真面目呢?(在廬山之外,從高處鳥瞰)

  師: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告訴我們“站得高,才能望得遠”,“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十四個字又給了我們什么啟示?

  預設(shè):觀察的角度不同,觀察效果不同。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對事物應(yīng)全面分析,不能片面理解。人們觀察事物的立場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jié)論。人們只有擺脫了主客觀的局限,置身廬山之外,高瞻遠矚,才能真正看清廬山的真面目。要認清事物的本質(zhì),就必須從各個角度去觀察,既要客觀,又要全面。

  師:正如大家所說的那樣,觀察問題應(yīng)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jié)論。這就是這首詩蘊含的道理,最后兩句也因此成為千古佳句,請同學們一起再來讀讀最后兩句------生接讀。

  五、教師小結(jié),背誦古詩

  寫廬山詩,大都從不同角度贊美廬山美景,作者卻另辟蹊徑,由自己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看到的景象完全不同得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人生哲理。這是作者的巧妙之處,是這句詩成為千古絕唱的妙招。讓我們一起來背誦古詩。

  六、拓展延伸,積累運用

  師:“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跋襁@樣富含哲理的詩句,你還知道有哪些?選擇自己喜歡的背下來。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煥《登鸛雀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登飛來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春日》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烏衣巷》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離別》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宋盧梅坡《雪梅》

  七、布置作業(yè)。

  題西林壁

 。ㄋ危┨K軾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觀察的

  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角度不

  不識/廬山/真面目,同,觀察

  只緣/身在/此山中。明理效果不同。

  反思:

  《題西林壁》這是蘇軾在1084年游廬山時題在西林寺墻壁上的一首詩。課前,我布置學生查閱相關(guān)的資料,有關(guān)于題壁詩的,有關(guān)于蘇軾生平的,還有蘇軾的其他著作等,相信課前預習的資料查閱,讓他們更全面地了解了詩歌的背景、相關(guān)的內(nèi)容,更有助于詩歌學習。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激發(fā)興趣

  一上課,我先出示廬山的圖片、視頻資料,讓學生在一開始就喜歡上廬山,再對蘇軾進行了簡單的介紹,然后引出課題“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北宋大蘇軾寫的一首有關(guān)廬山的詩。”這樣,學生就急切地想知道大詩人筆下的廬山又會是什么樣的呢?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自由吟誦,走進文本

  教學中,我一般采用“讀”、“誦”、“吟”的方法。在《題西林壁》的教學課堂上,我先讓學生認真地讀詩,要求做到通順、流利,能認真、正確地讀下來。然后,在學生慢慢理解的基礎(chǔ)上再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情感吟誦詩歌,在反復地吟誦中走進文本。

  三、自主理解,體驗情感

  學生熟讀后,讓學生先自己理解每句詩的意思,(要想理解每句詩的意思,詩句里字詞的意思就應(yīng)理解,把字詞的意思串起來就是詩句的意思。具體的方法有三:1、借助注釋2、查閱字典、詞典3、聯(lián)系整首詩)然后讓學生在小組內(nèi)交流,最后教師對學生不理解的共性問題和重點內(nèi)容進行講解。這樣做是讓學生真正地自己動腦,避免了老師泛泛地講,學生暈暈地聽,讓學生在自主理解地基礎(chǔ)上,真正體驗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這首詩本來意思淺顯易懂,學生基本上都能理解詩句的意思。

  四、聯(lián)系實際,突破難點

  這節(jié)課的難點在于學生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所蘊含的含義。因為我們的教室在二樓,課堂上我讓學生走出教室,觀察整個學校,學生反饋回來的信息是一樓的景色根本看不到,學生操場的景色也看不全等。這樣學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這句詩所要告訴我們的是“當局者謎,旁觀者清”的道理。再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吟誦古詩,此時學生吟起詩來有滋有味。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14

  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和默寫古詩;了解詩句的意思;聯(lián)系生活體會詩中所蘊涵的哲理。

  2.過程方法目標:學習如何讓學生解讀詩歌。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熱愛古詩文,學會全面看待問題。

  教學重點

  通過理解詩意,體會詩中蘊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學難點

  體會詩中描繪的景象。

  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國地大物博,山河壯麗,有許多名山大川,比如黃山(簡介)。而我國江西省的廬山,就是個風景名勝。還記得詩人李白所寫的一首有關(guān)廬山的詩嗎?齊背《望廬山瀑布》。景色秀麗的廬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美麗迷人。有一個著名詩人,叫蘇軾,也到過廬山,并把所見所感,寫成了一首詩,題目叫《題西林壁》(板書:題西林壁)

  二、知作者,解詩題

  1、作者簡介:

  師:大家對蘇軾了解嗎?

  生:蘇軾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他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散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書法,詩詞造詣很高。

  2、解詩題:(結(jié)合課文注釋)

  題:書寫。即書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的詩。

  《題西林壁》是蘇軾游覽廬山時,題在西林寺墻壁上的一首詩。題壁詩在唐宋時期很盛行,那時侯印刷術(shù)不先進,詩人就把自己的作品寫在墻壁上,就叫題壁詩。

  三、初讀古詩

  1、初讀古詩,讀準字音。(yuan)

  2、同桌互讀,檢查預習情況,互相指正。

  3、指導朗讀。

  指名生讀。師評價。

  師:同學們讀得不錯,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頓就更好了?蓜e小看停頓,在古詩中是很有講究的。就這首詩來說,一句詩中每兩個字一停頓,最后三個字連著讀,F(xiàn)在請同學們在每句詩的停頓處用“/”作上標記。大家愿意聽老師朗誦一遍嗎?師配樂范讀古詩指導朗讀。

  師:讀得怎么樣?

  生:美

  師:你們能不能也讀得這么美,和我來比一比。學生練習。

  師:誰愿意來試一試

  師:誰來評價一下他讀得怎么樣?

  生:很響亮

  師:是啊,真的是很響亮。那么你能不能也響亮的讀一讀呢?

  師:誰能再來評價一下這位同學的朗讀?

  生:很有感情。

  師:非常好,我看也可以錄成磁帶賣了。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在音樂中反復讀,感悟古詩的畫面

  師:詩寫得美同學們讀得更美。其實,一首古詩往往就是一幅古樸典雅的畫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讀,去感受,你就能看到這幅畫。下面就請同學們再讀古詩,看誰能不它讀成一幅畫。生在音樂聲中反復讀。

  四、學習一、二句

  1、接下來讓我們隨著蘇軾來游覽一下美麗的.廬山吧!(視頻)

  2、詩人從哪幾個角度來觀察廬山,請大家在書上畫出來。

  3、“橫看成嶺”是怎么看?(從正面看)“嶺”是怎樣的呢?你能畫一畫嗎?(課件顯示連綿起伏的山嶺)

  4、“側(cè)成峰”又會是怎樣的山峰呢?(課件顯示陡峭、高聳的山峰)指導讀第一句。并選擇你喜歡的角度試著畫一畫。(簡筆畫)

  5、那么,詩人從另外的角度看廬山又有什么不同呢?(課件顯示遠近高低的圖片)

  師:廬山只有一座,怎么會呈現(xiàn)出這么多種形態(tài)呢?

  師:你們真是愛思考的好孩子。對,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現(xiàn)在就面對著廬山,想象:橫著看,廬山是山巒起伏連綿不斷;從側(cè)面看,廬山是奇峰陡峭;從遠處看廬山,遮天蔽日;從近處看廬山,危崖險石;從高處(山頂)看廬山,深溝幽壑;從低處(山腳)看廬山,重巒疊嶂……(引導學生進行想象,描述自己的所見所想。)從不同的角度看,所見的形狀、姿態(tài)各不相同,讓人目不暇接、美不勝收?纯茨隳馨褟]山的美讀出來嗎?(個別讀,集體讀)真是百看不厭,越看越美呀!

  師:作者是按不同的方位順序去看廬山,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同學們還可以按什么去看廬山呢?

  生:可以不同的時間去,如早中晚;可以不同的季節(jié)去,如春夏秋冬;還可以不同的天氣去,如晴陰雨等。

  師:同學們真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節(jié)、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天氣懷著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廬山都不一樣,真是……

  生接: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師:由此可見,同一事物觀察的角度不同,觀察的結(jié)果也不相同。最后讓學生結(jié)合生活實際說一說,可回憶課文《畫楊桃》。

  6、指導朗讀:

  師:誰能用你的朗讀把這句詩的意思表現(xiàn)出來。(你的朗讀讓我感受到那形態(tài)不一的廬山美景。聽了你讀,我仿佛看到了那千姿百態(tài)的廬山美景。)

  廬山因為它的起伏變化而迷人,讀古詩同樣如此,抑揚頓挫才好聽。咱們再來感受一遍,把兩行連起來自己讀讀,請生來讀。廬山真雄偉啊,真秀美啊,我聽出了它的形態(tài)不一。

  五、學習三、四句

  1、詩人游了風景秀麗的廬山,卻留下了一個遺憾,是什么呢?(不識廬山真面目)

  2、但從詩中,我們能明顯地感覺到詩人是很認真地觀賞了廬山的,詩人從多個角度來看廬山,感受到了廬山的美,難道還沒看清楚它的面目嗎?為什么還說“不識”(不清楚)?

  生:他的觀察點不同,看到的形狀就不同。

  師:我知道了?匆惶,就只有一處的形狀,看多處就有多處的形狀。況且,同一處,從不同的角度看也有不同的形狀。所以他就弄不清廬山的真面目究竟是什么。而且因為詩人身在廬山中,只看到廬山的局部,而不能看到廬山的全貌了。這也就是我們俗話所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了。

  3、那么要怎樣才能弄清楚廬山的真面目呢?你能給蘇軾提個建議嗎?

  生:從廬山的整體上來看,才能了解他的整體形狀;應(yīng)該從遠處看,了解廬山的走向、山勢等。

  4、其實在我們生活中,也有很多“不識廬山真面目”的時候,不管是看景,還是看物,或是看人,都有自己片面的一面。我們來舉幾個簡單的生活中的例子:我們每天都生活在地球上,但我們是時時都能看到地球的全貌嗎?要看清地球的全貌應(yīng)站在哪兒去看?(太空)多美麗的星球啊!套用古詩的話說:真是……生接:不識地球真面目,只緣身在地球中。再比如說:我們評價一個同學時,應(yīng)該怎樣看?手工制作要從不同解度看。同樣的就像下象棋,圍觀的人總比下棋的人看的清楚,這就是“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六、小結(jié)

  今天,老師很高興與大家一起游覽廬山、在欣賞美景中還懂得了一些道理。最后,相信同學們已經(jīng)可以背誦了吧!讓我們再一次共同吟詠這首古詩。(配樂齊誦)

  七、拓展:

  用你喜歡的方式將這首詩介結(jié)給家人或朋友。

  詩配畫;編小故事;配上音樂,吟唱;書法;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15

  【教學目的】

  1、借助字典弄請詞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詩意思的基礎(chǔ)上理解詩中所含的哲理:觀察角度不同,觀察效果不同;

  3、培養(yǎng)學生互助學習的能力;

  4、通過學習古詩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

  【重難點】

  理解詩中所含哲理,培養(yǎng)學生互助學習的能力。

  【課時】

  一課時。

  【教具】

  風景畫、錄像、實物投影儀、實物三棱柱。

  【教學步驟】

  一、場景設(shè)置

  在教室里懸掛以山為主題的國畫,同時包括風景畫。

  二、導入

  1、引入新課:

  師: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風景優(yōu)美。同學們都知道哪些風景名勝,說說看。

  生說風景。

  (目的: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熱愛祖國的思想)

  師:同學們說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紹一處風景。

  放映廬山錄像。

  (目的:讓學生對廬山有初步認識,吸引學生注意力)

  師:看了以后,你覺得廬山怎么樣?

  生談感想。

  (目的:使學生對廬山的感性認識進行梳理,同時鞏固認識。)

  師:著名的北宋詩人蘇軾在觀賞了廬山后,寫下至今仍為人們稱頌的詩篇──《題西林壁》。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這首古詩。(板書詩題)

  三、講解

  1、初讀古詩,認識生字:

  師:請同學們自讀古詩,并把不認識的字勾出來。

  2、齊讀古詩,糾正讀音:

  師:我知道班上的同學朗誦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為老師朗誦一次。

  生讀古詩,對出現(xiàn)的問題加以糾正。

  (重點:卷舌音、平舌音)

  3、范讀古詩,講讀法:

  師:同學們朗誦得不錯,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頓就更好了。可別小看停頓,在古詩中是很有講究的。一般來說,一句詩中每兩個字一停頓,最后三個字連著讀。大家愿意聽老師按照這個規(guī)則朗誦一遍嗎?

  師配樂朗誦古詩

  現(xiàn)在請同學們在每句詩的停頓處用“/”作上標記。

  師:請同學們再來朗誦一遍,注意停頓。

  生齊讀古詩。(配樂)

  4、明確學習任務(wù),組織自學:

  師:在這堂課中我們要完成以下的學習任務(wù)(出示學習任務(wù)),請讀一遍。同學們有沒有信心完成學習任務(wù)?(激勵學生)好,現(xiàn)在就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先完成前四項學習任務(wù)。如果遇到了難題可以向老師,同學求助。(合作學習)

  課堂預計:自學過程中,學生在解釋詩時會不知道如何下手。

  解決辦法:講學法,我們在解釋古詩時,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謂拆分法,就是將一句詩分成若干個部分分別加以解釋,然后將這些解釋聯(lián)系起來。同時你還必須聯(lián)系整首詩的內(nèi)容來解釋,舉例說明。

  生自學,教師根據(jù)實際情況出示相關(guān)資料(資料:蘇軾個人情況。西林寺。)播放廬山風景。

  5、組織學生交流學習成果:

  師:你們的任務(wù)完成了嗎?

  生匯報。

  師:那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并對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加以糾正。)

  生提問,師組織互助解疑。

  6、鞏固:

  師:我們再來領(lǐng)略一下廬山的風光。我希望同學們邊看就邊想我們學的這首詩的內(nèi)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嶺。

  生觀看錄像。

  師:在看過了美麗的廬山后,我想請一位同學來判斷一下黑板上的圖形哪一個是山嶺,哪一個是山峰,現(xiàn)在請同學來朗誦這首詩。

  (引發(fā)感情:在朗誦這首詩時你可以想象一下廬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霧遮擋著連綿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廬山,廬山時隱時現(xiàn),看到如此美麗的風景,你非常的高興,于是就朗誦出這首廣為流傳的《題西林壁》)

  7、分析古詩結(jié)構(gòu),引導學生體會古詩所說的道理:

  師:看得出許多同學都想來朗誦,那就請同學們一起朗誦。但在朗誦這首詩時,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一般來說,古詩可分為兩部分──所見和所感。同學們在朗誦時看看這首詩中哪一部分是寫詩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寫作者的感受的。(學生朗誦時出示課件)(前兩句是寫詩人看到的,后兩句寫感受。)詩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廬山,可是詩人眼中的廬山卻有不同的樣子,這是為什么呢?對此詩人是怎樣解釋的?(只緣身在此山中)為什么處于山中就看不清廬山的全貌呢?(提示:詩人站在廬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個面呢?所以無論詩人從什么角度看廬山,都只能看到廬山的一個──部分)

  8、背誦:

  師:下面請同學們背誦這首古詩。

  生背誦古詩(出示課件)

  師檢查背誦情況。

  9、總結(jié):

  師:這首詩通過寫詩人在廬山因為觀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廬山也不相同,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觀察事物時,從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樣子會不同。現(xiàn)在,我要給同學們講一個故事,大家在聽故事時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錯在那里。

  師講故事《盲人摸象》。

  師:請同學們說說這四位盲人他們錯在那里?

  10、結(jié)束:

  師:請大家對照學習任務(wù)自己檢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學習要求)生檢查。詩人蘇軾通過觀賞廬山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了解一個事物就必須全面的進行觀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實,許多道理就存在于我們的生活、學習中,希望同學們也做個有心人,從生活、學習中找道理,學道理。好嗎?

  【板書設(shè)計】

  題西林壁

  〖北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觀察的角度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觀效果察不同。

  只緣/身在/此山中。明理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相關(guān)文章: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01-03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05-08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12-09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04-16

《題西林壁》經(jīng)典教學設(shè)計04-18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06-19

古詩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11-29

蘇軾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03-24

《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范本04-21

小學《題西林壁》教學設(shè)計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