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王安石詩《元日》
在現(xiàn)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一定沒少看到經(jīng)典的古詩吧,古詩有固定的詩行,也會有固定的體式。那什么樣的古詩才是經(jīng)典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王安石詩《元日》,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元日》
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翻開王安石的詩集,重讀王安石的《元日》,它幾乎概括了我們民族除夕迎新古老的傳統(tǒng)民俗。其詩云:“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边@里包括三個節(jié)目,一是除夕晚家家戶戶要爆竹聲中除舊;二是在朦朧快天亮時,把新桃換舊符;三是在元日的清晨,面向東方,自幼及長飲屠蘇酒。這些個迎新除舊傳統(tǒng),前后延續(xù)近二千年了。特別是前二項習俗,迄今不衰。在這些習俗的背后,都有大量民間故事或傳說作支撐,這些故事源遠流長,它反映了民眾對未來美好的期待。它在我們民族的俗文化中代代相傳,長盛不衰。這種習俗得以傳承的基礎,從社會學的角度講那是由于家庭始終是社會生活最基本的細胞。
為什么要在除夕夜爆竹以除舊呢?記得南朝梁時宗亶在其所撰的《荊楚歲時記》中說: “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逼渥⒁渡癞惤(jīng)》云:“西方山中有人焉,其長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則令人寒熱,名曰山臊。以竹著火中噼啪有聲,而山臊驚憚!笨梢姳袷菫榱蓑屝。
為什么要舊桃換新符呢?為什么在桃木板上畫人像呢?東漢時應劭在《風俗通義》云:“黃帝書稱上古之時,兄弟二人曰荼與壘,住度朔山上、桃樹下,簡百鬼,鬼妄縎人,縛以葦索,執(zhí)以食虎。于是縣官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索,畫虎于門,效前事也!绷硗狻独ǖ貓D》亦稱:“桃都山有大桃樹,盤屈三千里,上有金雞,日照則鳴。下有二神,一名荼、一名壘,并執(zhí)葦索,以伺不祥之鬼,得則殺之!彼^桃符,便是桃木制作木板,上畫人像,也就是神荼與郁壘
這就是所謂桃人,借以捕捉不祥之鬼以食于虎,故古人把桃木看作仙木。《荊楚歲時記》便有‘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瘋髡f中桃者是五行中之精,能壓服邪氣,制百鬼。這些記載反映了百姓們在歲末年初對美好生活的期望。桃板上所畫的神像,也隨著時間而不斷變化。在唐代中后期,門神就改畫鐘馗捉鬼圖了。鐘馗是唐初不第的進士,功名不就,觸階而死,天帝命他司捉鬼之事。據(jù)說玄宗曾夢見鐘馗在宮中捉鬼啖食。醒后命吳道子畫鐘馗圖,與其夢中所見相同。玄宗曾把歷年所繪的鐘馗圖賜群臣,如張說便有《謝賜鐘馗畫表》可見在唐代中后期鐘馗像為門神已相沿成俗了,到了宋代末年,鐘馗又被請進中堂,掛在中堂上了,門神又改換成秦叔寶與尉遲敬德了。
據(jù)說唐太宗李世民有病時,秦叔寶奏請與尉遲敬德戎服守衛(wèi)門戶。李世民果然一夜無擾,故太宗命畫二人像掛在宮門左右,以驅邪除鬼。這一切反映了民間豐富的想象力。前不久曾在鄉(xiāng)間,看到百姓把毛主席畫像貼在家門的左右兩側,既求平安,又求財源。這個門神說到底就是群眾心目中的保護神,選擇什么人作為自己的門神以驅邪除鬼的保護神,這既有傳統(tǒng)的影響,也有選擇更替的自由,有一點可以肯定:群眾不會選貪官污吏來作自己的保護神。當然貪官污吏也有他們的保護神,但是他們決不敢把他貼在大門上,因為那樣做不露餡了嗎?說實在的讓毛澤東做門神,也委屈他了,至少應如鐘馗那樣升入中堂,如唐玄宗夢中那樣,在宮中捉鬼啖食才有趣呢。所謂“新桃換舊符”也就是用新的門神像換下舊的門神像吧。這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什么改朝換代之說,可謂風馬牛不相及也。過去有人這樣說,那他的想象力也完全超乎常規(guī)了。
關于屠蘇酒,也有多種說法,晉人董勛在《問禮俗》一書中說到民俗飲屠蘇酒的次序:“以小者得歲故先酒賀之,老者失時,故后飲酒。”至于為什么要飲屠蘇酒呢?《廣韻》的解釋是“屠蘇酒元日飲之,可除瘟氣,屠者屠絕鬼氣,蘇者蘇醒人魂!睍r間稍晚的《四時纂要》則稱:“屠蘇孫思邈所居庵名,一云以其能辟魅,故云屠割也。今醫(yī)方集眾藥為之,除夕以浸酒,懸于井中,元日取之,自少至長,東面而飲,取其滓,以絳囊盛,掛于門桁之上,主辟瘟疫!敝劣谕捞K酒的配方,據(jù)原《本草綱目》稱,“屠蘇酒華佗方也。元旦飲之,辟疫癘一切不正之氣,造法用赤木桂心七錢五分,防風一兩,撥契五錢,蜀椒、桔梗、人黃五錢七分,烏頭二錢五分,赤小頭十四枚,以三角絳囊盛之,除夜懸井底,元旦取出,置酒中,歲飲此水,一世無病!边@個習俗如今很少見到了,然而在文人的詩文中,則屢見不鮮。若洪邁《容齋隨筆》之《歲旦飲酒》條,就載錄了不少詩句,若白居易的《新歲贈夢得詩》有“與君同甲子,歲酒合誰先?”之問,因二人是同年生,故有此問,劉夢得的《元日樂天過因舉酒為賀》則有“與君同甲子,壽酒讓先杯。”之答。白居易早年在杭州還有《歲假內(nèi)命酒》詩,便有“歲酒先拈辭不得,被君推作少年人,”早年賞識白居易詩才的顧況也有“還丹寂寞羞明鏡,手把屠蘇讓少年”句。此外梅堯臣的《歲旦詩》便有“屠蘇先尚幼,綵勝又宜春!
再說王安石《元日》這首詩作在元豐年間,他已經(jīng)在痛失愛子王芳的哀痛中,退居在江寧府了,這時在朝廷執(zhí)政的是章惇,故此詩“總把新桃換舊符”句實際上反映了他政治上的一種失落感,與他在熙寧新政時那股銳氣十足的精神狀態(tài)不同,蘇軾比王安石年輕十六歲,他在哲宗元符三年(西元一一OO年)徽宗即位時,遇赦從廉州返常州時,寫有《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極盡凄涼孤寂悲傷之感,其詩云:“行歌野哭兩堪悲,遠火低星漸向微。病眼不眠非守歲,鄉(xiāng)音無伴苦思歸。重衾腳冷知霜重,新沐頭輕感發(fā)稀。多謝殘燈不嫌客,孤舟一夜許相依。
南來三見歲云徂,直恐終身走道塗。老去怕看新歷日,退歸擬學舊桃符。煙花已作青春忌,霜雪偏尋病客鬚。但把窮愁博長健,不辭最后飲屠蘇!
最后那句實際上是蘇軾在生命最后階段的強作精神,希望自己能掙扎著活下去,但是次年他便卒于常州。人們對蘇軾的認識,只是對他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一類詞作中,那種豪放不羈的性格印象深刻,對他在《江城子·記夢》一詞中對妻子深情懷念的柔性印象淡薄,其實眼前這首詞更反映了他對個人人生凄涼的感嘆,如蘇軾這樣的文人學士的作品不同時候,不同遭遇下所反映的情感是復雜而多元的,只有多側面地去了解一個人的作品及其生活,才能比較全面地掌握一個人的性格和作品。王安石與蘇軾兩人終年都只有六十六歲。我今年已七十九了。歷史上的那些文人學士晚年在詩文的吟唱中提到屠蘇酒時,所顯示的往往都是對因自己日益衰老而來日苦短的一種哀鳴和感嘆,在我讀過的所有提到屠蘇酒的詩文中,以蘇軾這首詩最為沉重,也最有同感。
王安石《元日》詩中屠蘇的解析的異議
偶翻四十年前舊筆記:“酴-酒母也,酒可名酴酥,未可為屠蘇。屠蘇即廜蘇,蓋平屋也”。見漢朝人服虔著《通俗文》中“屋平曰屠蘇,凡是草屋都稱專利蘇”。“注云:“俗說屠蘇是草庵之名。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歲夜遺(wei)閭里藥一帖,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于酒樽,合家飲之,不病瘟疫。今人得方而不識名,但曰屠蘇酒而已”。 又杜甫詩《槐葉冷淘》“愿隨金騕yao裛niao,走置錦屠蘇”。清進士仇兆鰲注《杜臆》解析錦屠蘇-天子之屋”。 又《宋書索虜傳》 (北魏拓跋燾)“…燾所住屠蘇為疾雷擊,屠蘇倒,見壓殆死,左右皆號泣…”。 又《說文》“屠,刳也”,王逸注“蘇,取也”,割草砍柴順義做草庵。綜上述,屠蘇的原始意是平屋、草庵。后有人用屠蘇草的腐葉、大黃、附子、烏頭、花椒……(說法不一)在屠蘇屋內(nèi)造出了避瘟疫的藥酒,借屋名作了酒名,用字應為酴酥。這是無需爭辯的事實。
《元日》詩中“春風送暖入屠蘇”的“入”字,按《現(xiàn)代漢語詞典》解析是“進來和進去”,再按經(jīng)典解析意思“屠蘇是藥酒”。姑且不論平仄,把本句改成“春風送暖入藥酒”,絕沒有其《泊船瓜洲》詩中“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的意境。風入藥酒似通不通,雖詩無達詁,當亦非字斟句酌的王安石的本意。
千年來,文人多知屠蘇是元日喝的藥酒,忽略其原始意。把元日詩中“風入屋”解析成“風入酒”的丑,望文生義,轉彎解析成莫名的“美“。
“春風送暖入屠蘇“應解析為:大地回春,萬象更新,春風帶著溫暖送入進了經(jīng)過漫長而寒冷的冬季(千年前長江以北地區(qū)要比現(xiàn)在寒冷得多)居住在簡陋的草房子的百姓家,老百姓懷著對新一年的美好期盼,放爆竹、換桃符…此句正體現(xiàn)了剛作宰相,初試“熙寧變法”的大文學家王安石在《元日》給老百姓送去的祝福的親切和寫實。表示了對百姓疾苦的關心,也可隱喻:新法像春天,其改革成果將像暖風送到百姓家-屠蘇。
春風送暖入平屋是無需解析的自然、祥和、溫暖而喜慶。如果入藥酒,何不直用“飲“字(飲與入同為仄聲)而不生歧義。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對屠蘇的愿意是平屋、草庵,后演化為藥酒等義,古今人誰有他清楚呢?
換桃符是為避瘟疫,元日喝藥酒還是為避瘟疫,不是治瘟疫,迷信而迫不得已。藥酒的成份決定其苦澀,為消災必須按人定量,不愛喝的要強迫,愛喝的不準多喝,即便暖風入苦酒,這喝法就沒有農(nóng)家樂,誰信王安石詩就這么說?!
試想平屋才代表家,長長的寒冬將盡,新春來到冷家,屋有暖風進入,喜氣從天而降,貼春聯(lián)、放爆竹、迎新年,千門萬戶和屠蘇屋相關聯(lián)-百姓家裝滿了喜慶和企盼-拙見:“春風送暖入屠蘇”是入平屋。
至于蘇軾等詩人“但把窮愁博長健,不辭最后飲屠蘇”“手把屠蘇讓少年”…這里的屠蘇,才是酴酥,是重釀而只在元日喝的藥酒了。
現(xiàn)在屠蘇酒已成品牌,屠蘇幾乎是酒的代名詞,且不分種類,藥酒不苦澀,醇甜可多喝,不拘年與節(jié),屠蘇酒可樂,F(xiàn)在不是宋朝王安石那個年代。
管窺之見,望方家不吝指正。
拓展:元日王安石的賞析
中國是個幅員遼闊的國度,由南到北氣候的變化不小,但由于北回歸線正好在中部穿過,因此總的說來是個四季分明的地方。我們勤勞智慧的先人,依據(jù)太陽的運轉、四季的變化及月亮圓缺的規(guī)律,在世界上率先制訂了很適合我國農(nóng)耕社會的歷法,并逐步完善形成了至今與公歷并存的太陰歷———農(nóng)歷。而農(nóng)歷的新年即春節(jié),至今仍是我國民間最為隆重的節(jié)日,辭舊迎新,普天同慶。
古時的春節(jié),作為除舊迎新的盛大節(jié)日,從年前的臘月(十二月)初八就開始了,臘月二十三是小年,開始進入大年階段。但歡度的高潮,則是從除夕(大年三十)一直到上元元夜(即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在中國的詩歌之母的《詩經(jīng)》里就有“歲月其除”的詩句,光陰過去為除,一年的最后一天稱為除夕。新年的第一天即正月初一為元旦或元日,現(xiàn)在是公歷的新年稱為元旦,為了以示區(qū)別,農(nóng)歷的新年改稱春節(jié)了,這樣的稱謂是從辛亥革命后才開始,距今不過百年時間。
古往今來,歌詠“除夕”“元旦”的詩詞數(shù)不勝數(shù),然而其中最為傳誦的,就是王安石的這首《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詩從除夕寫起。古代沒有現(xiàn)在的鞭炮,而是用火燃燒竹子,使竹竿爆裂發(fā)出乒乒乓乓的響聲來驅鬼避邪、迎福納祥,以后逐步演化成今天用火藥制成的鞭炮,因此今天的鞭炮人們?nèi)粤晳T地俗稱“爆竹”。除夕之夜,全家老老少少歡聚一堂、守歲迎新,老人祈福、兒童嬉鬧,爆竹聲聲、笑語陣陣,辭別舊歲、喜迎新年,爆竹聲中送走了一年,這樣的情景,至今依然。
接著,詩人轉入元旦正題:“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我國自漢代以來,每逢新年元旦,都要舉行元會,朝廷舉行文武百官以及外國使節(jié)朝會祝賀的禮儀。唐代詩人楊巨源詩“天顏入曙千官拜,元日迎春萬物知”寫的就是這樣的場景,宋代同樣如此。而在民間,家家戶戶,舉國歡慶。
一歲伊始,萬象更新,在送暖的春風中,闔家歡飲屠蘇美酒。屠蘇酒,是用屠蘇草浸泡的酒。唐宋時的民俗,在正月初一時,家家按照先幼后長的次序飲屠蘇酒,說是能祛病長壽避瘟疫。大文學家蘇軾的弟弟,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有詩說:“年年最后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余”,就是說的這種風俗。在祝福新年的歡樂聲中,千家萬戶迎來了曈曈紅日,家家戶戶用新桃符來換去舊的。桃符,又是另外的一個風俗:相傳東海度朔山有大桃樹,樹下有神荼、郁壘二神,能食百鬼。因此,人們就用桃木板刻畫二神掛貼在門上,用來驅鬼避邪。后來改桃木為紙,逐步演變成今天的春聯(lián)。宋代大詩人陸游有首寫于除夕的詩“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正是這種風俗的生動描述。
王安石的這首《元日》詩,繪聲繪色地描述了唐宋時代我國民間除夕與元日王安石的這首《元日》詩,繪聲繪色地描述了唐宋時代我國民間除夕與元日除歲迎新的歡樂景況。但王安石不僅是個杰出的詩人,而且是一個大政治家,一個被列寧稱譽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在宋仁宗時,王安石就上奏了一封“萬言書”,情真意切地表達了自己對國家命運的種種思考,但得不到任何回音。到了宋神宗即位,十分器重王安石,任王安石為副宰相,并按照王安石思路頒行了一系列新法,開始了超前的改革。這首詩,就是寫于王安石拜相執(zhí)政推行新法的初期,因此,這首《元日》,就不僅僅是當時新年風俗的記述,而是詩人除舊迎新的政治理想和自我哲學觀念的詩意表達。詩中的“春風送暖”,剛入新年便春風送暖,暗喻新政頒布、萬象更新。詩的后兩句更是描繪廣大人民對未來的憧憬,在新年祝福的歡樂聲中,千家萬戶對著“曈曈”的朝陽,胸中也升起曈曈的、美好的希望,寄希望于“新桃換舊符”即新法的頒布實施。最后一句的“總把”二字,突出了當時群眾對新法的擁護,表明了詩人對新政必勝的信念,也揭示了“長江后浪推前浪”、新生事物一定戰(zhàn)勝舊的力量的哲理,傳達詩人“變化之美”、“革新之美”的崇高理念。
《元日》這首小詩,不僅讓我們知曉了千年之前中華大地的新年民俗,更從這歡慶新春的民俗中領悟著令人沉思的哲理:“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讀王安石詩《元日》】相關文章:
王安石元日詩的意思04-23
王安石的詩《元日》拼音版01-22
元日古詩王安石郎讀10-20
《元日》王安石古詩12-06
元日王安石參考08-05
元日王安石譯文03-17
元日王安石詩意03-19
古詩元日王安石10-27
元日·王安石的意思11-04
《元日》王安石翻譯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