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片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免费网,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国产精品成久久久久三级

《心經(jīng)》導讀:人的三世因果觀

時間:2020-10-14 11:37:24 心經(jīng) 我要投稿

《心經(jīng)》導讀:人的三世因果觀

  我們學佛就是要斷除苦因以達到不受苦的目的。“凡夫畏果,菩薩畏因”,前面說集是苦因,然而流轉生死的眾生為什么會不斷地在造苦因呢?要找出根本原因來對治它才是“釜底抽薪”之道。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此乃說明十二因緣的流轉和還滅也是離不了空性。

  從無明到老死一共有十二個階段,顯示生命的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流轉的過程,這是佛法里很重要的理論和觀念。佛法講眾生,是包括六道中的一切眾生,而十二因緣則是專從人的立場來看的。因為諸佛世尊皆出人間,只有人才能信佛學佛,才能得解脫自在。

  十二因緣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其中“無明”和“行”屬于過去世。“識”屬于過去到現(xiàn)世的主體,故跨越過去世與現(xiàn)在世,乃至未來世。“名色”到“有”屬于現(xiàn)在世,最后的“生”和“老死”屬于未來世。“老死”以后又再“生”,“生”一定又從“無明、行、識”流轉不已。

  《心經(jīng)》導讀:人的三世因果觀(資料圖)

  “無明”為生死的根本,它從無始以來就有,不是上帝給的,也不是因為自己曾經(jīng)做了什么壞事。眾生一開始就是眾生,唯其本質可以成佛。如金礦里的金子,本來夾雜在礦石之中,只要將石頭洗煉,金子就會顯現(xiàn)。無明如礦中之石,故有無明就不是佛,而是煩惱的眾生。何謂煩惱呢?煩惱就是由貪欲、嗔恚、愚癡所衍生的種種心理現(xiàn)象;再由這些心理現(xiàn)象,表現(xiàn)種種的身心行為,造作種種的善惡諸業(yè),這叫作“行”。

  當一期生命結束了,生前的種種善惡諸業(yè)便積聚成一股很強的力量,讓他去感受果報,而投為新一期的生命主體。這個生命主體叫作“識”,和五蘊中的識蘊是同一個東西。當人在轉世投胎的剎那,他的“識”加入父精母血(即受精卵)而成為“名色”;“名”是指識,“色”是指受精卵。入胎之后,一、兩個月之間,胎兒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官能即慢慢形成,這稱為“六入”;“六入”也就是“六根”。

  當胎兒出生之后,他的六根就與外界的六塵接觸,這就是“觸”。觸之后會產(chǎn)生苦或樂的感“受”,于是喜歡的就想追求,不喜歡的就想擺脫,這些一并叫作“愛”。當“愛”的心理活動付諸行為,成為事實,便叫作“取”。在追求或擺脫的過程中,不免又造作了種種的善業(yè)和惡業(yè),于是,便又有了未來受生受死的果報之身的因,這叫作“有”。

  所以“有”與前面講過的“識”,是一樣的性質,所不同的是,“識”指的是今生投胎受報的因,“有”指的是來世投胎受報的因,如此而已。于是,憑著這個 “有”,來世又去受“生”,然后“老死”。就這樣,三世因果生死流轉的關系,像一根鏈條,老死以后又生,生以后又老死……永無止期。

  從小乘的觀點看,十二因緣流轉,就是生死不已;十二因緣的還滅,就是了脫生死,不在生死之中,進入涅槃。生死是怎么來的?其根本是因“無明”而生,有生就有老,有老就有死;若沒有“無明”,就不會生,不生,也就沒有老、死,所以小乘要斷無明了生死。

  然而,大乘菩薩則有更深徹的智慧觀照。如前所述,既然現(xiàn)前的諸法都是空是假,則十二因緣所呈現(xiàn)三世流轉的生命現(xiàn)象,亦不離五蘊諸法的生滅,所以當然也是空的、假的,生死的根本無明既是空的假的,就不必去斷無明;而從無明以下的行、識、名色到有、生、老死,也都一一是空是假,故也不需去了生死。

  換言之,當一位大乘菩薩徹見十二因緣的流轉相是空的,那么十二因緣的還滅,也就跟著不存在了。所以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句中的“盡”,是還滅的意思。因此,對大乘菩薩而言,“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了悟空性之后,既不戀生死,也不厭生死,不被生死所縛,自在于生死之中。

  經(jīng)文接著說︰“無苦集滅道”,這是指明三世因果的流轉生死與生死的還滅,也是離不了空性。“苦集滅道”叫四圣諦,是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理。

  “苦”,生命的現(xiàn)象就如苦海,有三類八種,這在前面講“度一切苦厄”的時候說過。“集”是指苦的原因,人因無始以來的貪嗔癡等煩惱,而驅使身口意去造作各種善惡業(yè),由此善惡諸業(yè)積“集”招感各種苦的果報。一邊接受苦的報應,一邊又造下新的生死之業(yè)。所以,造業(yè)而受報,受報而造業(yè),周而復始,永無了期。受報是苦諦,造業(yè)便是集諦。如果不想再受苦,就要修“道”。在修道過程中,漸漸地不再造苦因,終究才能“滅”苦。

  由此可知,集為苦之因,苦是集之果;道為滅之因,滅是道之果。集與苦為世間因果,道與滅是出世間因果。

  《心經(jīng)》

  我們學佛就是要斷除苦因以達到不受苦的目的。“凡夫畏果,菩薩畏因”,前面說集是苦因,然而流轉生死的眾生為什么會不斷地在造苦因呢?要找出根本原因來對治它才是“釜底抽薪”之道。

  流轉生死的眾生不斷造作苦因的根源,是來自于無始以來的貪欲、嗔恚和愚癡的無明煩惱。例如遇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就拼命貪求,患得患失而不擇手段;娶了太太生不出兒子,就想再找一個太太來生;恐怕一個兒子不孝順,再生一個才安心。貪得無厭的同時,“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樹立了許多怨家仇人,逞兇斗狠,報怨復仇,你來我往;再如對事情缺乏正確清楚的認識或判斷等等,便使行為上造作殺、盜、淫等身業(yè),嘴巴則造妄語、兩舌、惡口、綺語等口業(yè)。

  所以不斷造業(yè)受苦的根本原因來自無明煩惱,也就是沒有智慧。那么如何去開發(fā)智慧呢?必須修三無漏學和六度。三無漏學是解脫道的根本,而六度是菩薩道的基礎,也是三無漏學的開展。

  三無漏學,就是戒、定、慧。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戒與定是為了得無漏慧,有了無漏慧,才能斷除生死惡業(yè),即不再造生死的苦因。

  六度中的布施、持戒、忍辱和精進是戒的范圍。從菩薩的立場看,有能力布施而不布施,應該忍耐而不肯忍耐,可以用功而不用功,能舍而不舍,該做而不做等等都是犯戒。至于如何持戒清凈,那就要有禪定的功夫。修行禪定的方法有很多種,例如禮佛、拜懺、誦經(jīng)、打坐、念佛、持咒……等等。

  心安定才能真正持戒,才愿發(fā)布施的心;心愈安定,煩惱愈少,智慧愈增長,最后就能得解脫。所以,解脫來自禪定和智慧之力。由持戒而離苦得樂,習禪定而得禪悅,修智慧而得法喜。諸位看,這有多好!能修戒定慧的人實在太幸福了。

  依智慧而得自在,依三無漏學而得解脫,固然不錯,但是一個修行人如果心里這么想︰“哦!我已經(jīng)得解脫了。”“我已經(jīng)有大智慧了。”或“我已經(jīng)成為大菩薩了。”那就有問題了。在空慧的觀照之下,根本是無苦、無集、無滅、無道的,這樣才會不離生死而不受生死的束縛,才是真正的大自在。所以小乘說︰“苦集滅道”,大乘菩薩則說︰“無苦集滅道”。

  經(jīng)文接著說︰“無智亦無得”,這就更有意思了。有人一定會問︰既然說沒有智慧可得,那就沒有可以證悟的目標了;沒有目標,我來修行做什么?在前面的經(jīng)文里,各位已經(jīng)知道了諸法是空,既然是空,那么能觀照的智,和所證得的理,當然也是空,也就是無可執(zhí)著。因此,“無智”才是真智慧、究竟的智慧。

  “無得”,是說沒有什么可以得到。有人說修行可得功德,修行可得智慧,修行可證道果,又說什么四果、五果,乃至七果、八果,如果有果可證,就是一種執(zhí)著了。現(xiàn)在外邊有人標榜自己已證三果、四果,說自己是圣人,這種人有大問題;把證悟當作一樣事實去執(zhí)著,有一點宗教的體驗就生狂慧,是驕慢心。

  所以,遵守《心經(jīng)》告訴我們“無智亦無得”的修行才是最正確安全的。我們中國的老子不也說了嗎?“大智若愚。”又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心經(jīng)》導讀:人的三世因果觀】相關文章:

《心經(jīng)》的觀與照06-13

10-19

心經(jīng)系列:成觀法師06-13

心經(jīng):譯經(jīng)人06-07

般若觀空的殊勝意義:《心經(jīng)》的管窺06-03

讓人靜心經(jīng)典語錄12-11

元稹詩導讀11-09

《觀潮》全文導讀09-15

讓人步步驚心經(jīng)典語錄10-21

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