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被神話的楊貴妃
楊貴妃在中國是“紅顏禍水”,在日本卻頗有人緣。
日本NHK電視臺節(jié)目主持人古瀨繪理稱自己是“日本的楊貴妃”,影星山口百惠也曾鄭重聲明自己是楊貴妃的后裔。
上世紀(jì)20年代,著名“紅學(xué)家”俞平伯先生在《長恨歌》的評論文章中就指出,楊貴妃可能并沒死在馬嵬坡,而是去了日本定居。日本人和俞平伯一樣,可能也是受了《長恨歌》的暗示:所謂“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昭陽殿里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這些詩句是指馬嵬事變一年后,玄宗回朝改葬,卻發(fā)現(xiàn)楊妃活不見人,死不見尸;說楊妃既未升天堂,也未下地獄,而是隱居在人世間的“海上仙山”――日本的皇宮里。
傳說楊貴妃一行人被日本遣唐使救走,在瀨戶內(nèi)海的一處港口登陸,因為那時的日本皇家一切都是仿擬唐朝,對唐朝的貴妃的到來,自然是熱烈歡迎,禮遇有加。楊貴妃到達(dá)日本后,受到當(dāng)時的孝謙女天皇的接見,安排居住在奈良附近的和歌山上。日本都城遷平安京(京都)時她又隨至京都,后病逝于京都。此外,還有另外一個版本,楊貴妃在安史之亂的形勢逼迫之下,無奈乘坐“空艫舟”飄往大海,經(jīng)過漫長時日聽天由命地漂泊至日本山口縣一個叫做“久津”的漁村的“唐渡口”,楊貴妃在海上染病,上岸不久便香銷玉損。村人合力將她葬于隔山望海的地方,這里有她的墓碑和雕像,這個版本考證了山口百惠的不是楊貴妃的后裔,最多是同去的楊國忠之孫楊歡的后人。
日本文學(xué)對楊貴妃也很關(guān)注,除《源氏物語》、《溪嵐拾葉集》里提到楊貴妃外,近代的《今昔物語》等書中以楊貴妃為題材的故事也是不計其數(shù)。在日本的傳統(tǒng)劇目里,李隆基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更是經(jīng)典劇目。十四世紀(jì)中葉由著名作家金春禪竹創(chuàng)作的日本“能樂”《楊貴妃》上演至今。李隆基和楊貴妃這一帝妃之戀的悲劇故事非常適合這些劇目的“物哀”與“幽玄”的要求,從而深受日本人的喜愛。在這些林林總總中可以看出,日本人傳頌的是楊貴妃的“天生麗質(zhì)”和她的“霓裳羽衣舞”,以及和她有關(guān)的愛情故事。
白居易的《長恨歌》在大多數(shù)中國人讀來是“諷喻詩”,在日本人讀來卻成了“愛情詩”,可見身份的不同理解上就有不同!堕L恨歌》激發(fā)了日本人的想象力,在日本人眼里楊貴妃是來自大唐國里的貴妃娘娘,是美的化身, 甚至在名古屋的熱田神社被供奉為“熱田大明神”,楊貴妃儼然就是“大唐”的代名詞,日本人把對楊貴妃的喜愛和對大唐文化的崇拜集于一身,以至于被神話了的楊貴妃和大唐文化一起在日本備受推崇。
拓展:
梅妃被楊貴妃逼入冷宮之謎
梅妃江采蘋,福建莆田人,其父江仲遜世代為醫(yī)。江采蘋聰明過人,九歲時就能誦讀《詩經(jīng)》中《周南》、《召南》等篇,并對父親云:“我雖女子,當(dāng)以此詩為志。”江仲遜便以《詩經(jīng)・召南》里《采蘋》一詩的題目為女兒名字,表示對女兒的期望。江采蘋年將及笄,更出落得豐神楚楚,秀骨姍姍。唐玄宗開元中,太監(jiān)高力士自湖廣歷兩粵為玄宗選美,見到江采蘋,就將她選入宮中。一入宮中,大見寵幸,數(shù)千后宮佳麗均不及采蘋秀媚。江采蘋常自比南朝謝道韞,不喜鉛華,淡裝雅服,卻自有一番風(fēng)韻。
江采蘋天生愛好梅花,所居闌檻,種有許多梅樹。每當(dāng)梅花盛開時,賞花戀花,留連忘返。玄宗為其亭署名梅亭,又戲稱她為“梅精”,號為“梅妃”。唐玄宗自得梅妃,視宮中粉黛如俗世塵土。梅妃能詩善賦,曾撰有蕭蘭、梨園、梅亭、叢桂、鳳笛、玻杯、剪刀、綺窗八賦,寫得流暢清妙。玄宗對江采蘋說:“朕日為朝政所困,今見梅花盛開,清芬拂面,玉宇生涼,頓覺開爽;嬪色花容,令人顧戀,縱世外佳人,怎如你淡妝飛燕乎?”梅妃道:“只恐落梅殘月,他時冷落凄其。”玄宗誓語道:“朕有此心,花神鑒之。”
一天,玄宗召集諸王,設(shè)宴梅亭。命梨園子弟絲竹迭奏,當(dāng)時梅妃亦侍坐一側(cè),飲至數(shù)巡,玄宗令梅妃吹白玉笛,笛音宛轉(zhuǎn)繞雕梁。諸王齊聲喝彩。玄宗又命梅妃起身表演驚鴻舞,羅衣長袖交橫,輕盈弱質(zhì),輕飄如仙,戛翠鳴珠,鬢發(fā)如云。乍回雪色,依依不語,仿佛是越國西施,依稀是漢宮飛燕。諸王目眩神迷,贊不絕口。玄宗笑語諸王道:“朕妃子乃是‘梅精’,吹白玉笛,做《驚鴻舞》,一座光輝。”玄宗又道:“既觀妙舞,不可不快飲。今有嘉州進(jìn)到美酒,名瑞露珍,其味甚佳,當(dāng)共飲之。”隨命梅妃為諸王斟酒。當(dāng)時寧王已有醉意,起身接酒,不覺一腳踢著了梅妃的繡鞋。梅妃認(rèn)為是寧王故意調(diào)戲自己,不由得大怒,頓時回宮。玄宗未知情由,問內(nèi)侍道:“梅妃為何不辭而去?”待久不至,便遣內(nèi)侍宣召,內(nèi)侍回奏道:“娘娘珠履脫綴,換了就來。”待至酒闌席散,梅妃始終不至。玄宗親往視梅妃,她正睡著,聞御駕還視,急忙起床,拽衣相迎,梅妃道:“一時胸腹不適,不能起身應(yīng)召。”玄宗道:“既如此罷了。”寧王因梅妃退席,驚得魂不附體,恐她轉(zhuǎn)白玄宗,必至加譴,秘密地差人請楊回來商議。楊回授以密計,寧王甚喜,次日即入宮請罪,肉袒膝行,請罪道:“蒙皇上賜宴,力不勝酒,失措觸了妃履。臣出無心,罪該萬死。”玄宗道:“此事若計論起來,天下都道我重色而輕天倫了。你既無心,朕亦付之不較。”寧王叩頭謝恩而起。從此事可見梅妃的為人厚道。
然而,梅妃的好景不長,自楊玉環(huán)入宮后,梅妃成了楊貴妃的情敵。梅妃性柔緩,后為楊妃所譖,遷于上陽東宮。一日,玄宗至翠華西閣,偶見梅枝枯萎,想起梅妃,便命高力士至上陽宮宣召梅妃。梅妃入見,玄宗見她面龐清瘦,腰圍減損,早已心下惻然,待至梅妃下拜,忙親自扶住,意欲好言溫存,偏一時相對無言。
還是梅妃先開口道:“賤妾負(fù)罪,將謂永捐,不期今日又得睹天顏。”玄宗雙手捧著她面龐細(xì)看道:“妃子花容,略覺消瘦了些。”梅妃道:“如此情懷,怎免消瘦?”玄宗道:“瘦便瘦,卻越覺清雅了。”梅妃笑道:“只怕還是肥的好哩!”此語諷刺楊妃。玄宗也笑道:“各有好處。”隨命宮女進(jìn)酒,與梅妃同飲。兩下里追敘舊情,不知不覺的已是入夜。酒意已酣,便同梅妃進(jìn)房。兩人重敘舊情,不覺已經(jīng)天亮。
正在酣寢的時候,忽聽外面有聲響,常侍飛報楊妃已到閣前。玄宗披衣,抱梅妃藏在夾幕間。外面已嬌聲答道:“天光早明,皇上為何尚未視朝?”玄宗支吾道:“還是妃子來得早。”楊妃詰問道:“陛下戀著何人,至此時尚未臨朝?”玄宗道:“朕……朕稍有不適,未能御殿,特在此靜睡養(yǎng)神。”貴妃冷笑道:“陛下何必戲妾,賤妾聞梅精在此,特此相望。”玄宗道:“她已廢置東樓。”貴妃道:“藕斷絲連,人情皆是,如陛下未曾同夢,妾請今日召至,與妾同浴溫泉。”玄宗道:“此女久已放棄,怎容復(fù)召?”
玄宗只是看著左右,無語可答。楊妃見床下有鳳舄一雙,玄宗一急又從懷中掉下翠鈿一朵,楊妃怒道:“御榻下有婦人珠舄,枕邊有金釵翠鈿,夜來何人侍陛下寢,歡睡至日出,還不視朝,滿朝大臣,待朝已久,到了紅日高升,尚未見陛下出朝,總道為妾所迷,妾實擔(dān)當(dāng)不起。”玄宗臉紅道:“今日有疾,不能視朝。”楊妃怒甚,將金釵翠鈿擲于地,一怒之下,出宮回了娘家。玄宗見貴妃已去,又欲呼出梅妃,再敘情愫,不意屢呼不應(yīng),起身至夾幕中親視,已悄無一人,原來小黃門見楊妃勢急,恐生余事,步送梅妃回宮。玄宗大怒,竟拔出壁上寶劍,把小黃門殺死。從此,這位風(fēng)流天子再也不敢和梅妃接近了。
梅妃自此西閣一幸,好幾年不見玄宗;奶δ蹋购熂偶,再也沒有宦官奔走傳訊,再也沒有宮娥把盞侍宴,深宮孤單凄涼,梅妃整日借花消愁。忽聽到嶺南馳到驛使,還以為是赍送梅花給她,芳心竊喜,經(jīng)詢問宮人,才知是進(jìn)鮮荔枝與楊妃,越發(fā)唏噓難過。默思宮中侍監(jiān),只有高力士權(quán)勢最大,很得玄宗親信,若欲再邀主寵,除非此人出力不可。梅妃思來想去,便命宮人請來了高力士,梅妃問道:“將軍曾侍奉皇上,可知皇上還記得有江采蘋么?”高力士道:“皇上自然是惦念南宮,只因礙著貴妃,不便宣召。”梅妃道:“我記得漢武帝時,陳皇后被廢,曾出千金賂司馬相如,做《長門賦》上獻(xiàn),今日豈無才人?還乞?qū)④姶鸀閲谕校嫖覕M《長門賦》一篇,以求圣上能再重顧于我。”高力士恐怕得罪楊妃,不敢應(yīng)承,只推說無人解賦。又說娘娘善詩賦,何不自撰。梅妃長嘆數(shù)聲,援筆蘸墨,立寫數(shù)行,折起來,并從篋中湊集千金,贈與高力士,托他進(jìn)呈。力士不便推卻,只好持去,待楊妃不在時悄悄地呈與玄宗。玄宗展開一看,題目是《樓東賦》。賦寫得凄婉無比,令人讀之黯然。
玄宗反復(fù)看過,想起梅妃的種種好處,心里很是悵然,但又不敢去見梅妃,便令力士密賜梅妃珍珠一斛。梅妃拒絕了珍珠,并又寫了七絕一首《謝一斛珠》,托力士帶回,再呈玄宗。玄宗又復(fù)展覽,但見上面寫著:
柳葉雙眉久不描,殘妝和淚污紅綃。
長門盡日無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唐玄宗讀后悵然不樂,令樂府為詩譜上新曲,曲名叫《一斛珠》。玄宗正在吟玩,忽然楊妃進(jìn)來將詩句從玄宗手中奪去,楊妃看完擲還玄宗,又見案上有一薛濤箋,箋上寫著《樓東賦》一篇,從頭至尾看了一遍,不禁大憤道:“梅精庸賤,竟敢做此怨詞,毀妾倒情有可原,謗訕圣上,該當(dāng)何罪?應(yīng)即賜死!”玄宗默然不答。楊妃再三要求賜死梅妃,玄宗道:“她無聊做賦,情跡可原,卿不必與她計較。”楊妃卻纏著玄宗賜死梅妃,還算玄宗有良心,念及舊情,沒有照做。
安史之亂后,楊玉環(huán)自縊馬嵬陂,梅妃消息全無。叛亂平定,玄宗回到長安,憶及梅妃江采蘋,有人傳說:“賊人曾于宮中獲一女尸,疑是梅妃之尸。”玄宗聽到此信,只道梅妃已死,十分傷感。高力士見皇上悲思甚切,乃求得梅妃畫像一幅進(jìn)呈御覽。玄宗展看再三,題詩像上:
憶昔嬌妃在紫宸,鉛華不御得天真。
霜綃雖似當(dāng)時態(tài),爭奈嬌波不顧人。
題畢,把她的模樣刻在石頭上,留作紀(jì)念。又有人說梅妃并不曾死。玄宗疑其散失民間,乃下詔軍民士庶,如覓得梅妃,授官三秩,賜錢百萬,不意亦竟久無下落。一天玄宗夢見梅妃到來,含淚道:“昔陛下蒙塵,妾死亂軍中,有人哀妾慘死,埋骨池東梅株旁。”醒來后玄宗便起床往太液池邊,令高力士等撿尋尸骨,終無所得。又想到梅亭外面,曾有溫泉,就過去找尋,梅亭邊尚存梅花十余株,挖開土果然得到梅妃尸,身裹錦,尸骨的肋下,刀痕尚在。美人已渺,惟有梅花依舊一年一度地鮮艷。
據(jù)說梅妃在安祿山殺入長安后,死于亂刀之下;又有一說是她逃出宮中隱避他鄉(xiāng)度過了后半生。明代吳世美的《驚鴻記》,寫梅妃避跡庵觀,后復(fù)入宮,與此傳結(jié)尾又迥不相同。不過又有人認(rèn)為歷史上并無梅妃其人,魯迅認(rèn)為“蓋見當(dāng)時圖畫有把梅美人號梅妃者,泛言唐明皇時人”。推斷作者因造此傳。梅妃事跡,《舊唐書》、《新唐書》均不載,只見于《開元天寶遺事》、宋莆田人李俊甫《莆陽比事》,宋代詩人劉克莊亦有詠《梅妃》詩,明代烏程人吳世美根據(jù)《梅妃傳》創(chuàng)作有《驚鴻記》傳奇,因劇中寫梅妃做《驚鴻舞》,故名《驚鴻記》,明清兩代關(guān)于隋唐的一些歷史小說如《隋唐演義》等均有梅妃故事,清代戲曲家洪升《長生殿》也寫到梅妃,蔡東藩《唐史演義》寫梅妃故事時依據(jù)曹鄴的《梅妃傳》。
如今的梅妃故里在莆田黃石鎮(zhèn)東南一公里的江東村。今村里猶有江姓的村民。其地臨壺山依蘭水,北踞“寧海初日”,南占“谷城梅雪”,西接“南塘秋月”,東憑興化海灣,有“荔子甲天下,梅妃是部民”之稱。
【被神話的楊貴妃】相關(guān)文章:
楊貴妃的下落08-15
楊貴妃的死因07-12
楊貴妃的出身08-12
楊貴妃與梅妃07-06
楊貴妃的下落之謎11-10
楊貴妃的情敵梅妃07-30
魯迅解讀楊貴妃08-19
關(guān)于楊貴妃的古詩10-24
楊貴妃的荔枝之謎08-15
楊貴妃的梨花白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