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山中》閱讀答案
王維的《山中》描繪了初冬時節(jié)的山中景色,由滿是白石的小溪、鮮艷的紅葉和無邊的濃翠所組成的山中冬景,色澤斑斕鮮明,富于詩情畫意,毫無蕭瑟枯寂的情調(diào)。表達(dá)了詩人悲己思鄉(xiāng)之情。
山中
王維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注:
荊溪,名長水,又稱產(chǎn)水。源出陜西藍(lán)田縣西南秦嶺山中,北流至長安東北入霸水。
元:原,本來。
空翠:蒼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故謂“空翠”。
(1)請聯(lián)系詩歌的意境,對詩句“空翠濕人衣”作簡要賞析。
(2)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景象?
3.你認(rèn)為這首詩描寫的是什么時節(jié)的山中景色?結(jié)合本詩內(nèi)容略做說明.。
4.蘇軾曾評價王維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詩中有畫”的藝術(shù)特色在這首詩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試作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
1、“空翠”自然不會“濕人衣”,但它是那樣的濃,濃得幾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分,人行空翠之中,就如同被籠罩在一片翠霧之中,整個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潤,甚至微微感覺到一種細(xì)雨濕衣似的涼意,因此盡管“山路元無雨”,卻自然感到“空翠濕人衣”了。
2、答案:本詩描繪由白石粼粼的小溪、鮮艷的紅葉和無邊的濃翠所組成的山中冬景,色澤鮮明,富于詩情畫意,毫無蕭瑟枯寂的情調(diào)。
3..是描寫的深秋的景色,從“石出”“天寒”“紅葉稀”可以看出。
4.詩中前兩句,寥寥十字,就描繪出典型的深秋景色——清水白石,蒼山紅葉,色彩鮮明和諧,景物錯落有致,很富畫意;后兩句添寫綠樹蔭濃,翠色欲滴,使得小詩格外清新雋永,情趣盎然,“詩中有畫”的藝術(shù)特色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或綜觀全詩,溪流,白石,紅葉,翠綠;白色,紅色,綠色,這所有的一切,醒目而又和諧地搭配在一起,錯落有致,富有情趣。正是對這絢麗豐富、多姿多彩的“山景圖”的描繪。)(每題2分,共4分)
拓展閱讀:王維《山中》賞析
王維《山中》描寫詩人山行時初冬時節(jié)的山中景色,清淺的溪水,冷肅的秋意,水底粼粼可見的白石,山中逐漸凋零的紅葉,再配以山嵐翠色為背景,互相映襯,構(gòu)成一幅遠(yuǎn)近有致、色彩鮮麗、富于實感的水彩畫,寂靜中見幽趣,清寒中有美感。
首句寫山中溪水。荊溪,本名長水,又稱浐水,源出陜西藍(lán)田縣西南秦嶺山中,北流至長安東北入灞水。這里寫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山路往往傍著溪流,山行時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與人作伴的清溪。天寒水淺,山溪變成涓涓細(xì)流,露出磷磷白石,顯得特別清淺可愛。由于抓住了冬寒時山溪的主要特征,讀者不但可以想見它清澄瑩澈的顏色,蜿蜒穿行的形狀,甚至仿佛可以聽到它潺潺流淌的聲音。
次句寫山中紅葉。絢爛的霜葉紅樹,本是秋山的特點。入冬天寒,紅葉變得稀少了;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但對王維這樣一位對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詩人兼畫家來說,在一片濃翠的山色背景上(這從下兩句可以看出),這里那里點綴著的幾片紅葉,有時反倒更為顯眼。它們或許會引起詩人對剛剛逝去的絢爛秋色的遐想呢。所以,這里的“紅葉稀”,并不給人以蕭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對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連。
前兩句所描繪的是山中景色的`某一兩個局部,后兩句所展示的卻是它的全貌。盡管冬令天寒,但整個秦嶺山中,仍是蒼松翠柏,蓊郁青蔥,山路就穿行在無邊的濃翠之中。蒼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像有形的物體那樣可以觸摸得到,所以說“空翠”。“空翠”自然不會“濕衣”,但它是那樣的濃,濃得幾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分,濃得幾乎使整個空氣里都充滿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像被籠罩在一片翠霧之中,整個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潤,而微微感覺到一種細(xì)雨濕衣似的涼意,所以盡管“山路元無雨”,卻自然感到“空翠濕人衣”了。這是視覺、觸覺、感覺的復(fù)雜作用所產(chǎn)生的一種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種心靈上的快感。“空”字和“濕”字的矛盾,也就在這種心靈上的快感中統(tǒng)一起來了。
張旭的《山中留客》說:“縱使晴明無雨色,入云深處亦沾衣。”“沾衣”是實寫,展示了云封霧鎖的深山另一種美的境界;王維《山中》的“濕衣”卻是幻覺和錯覺,抒寫了濃翠的山色給人的詩意感受。同樣寫山中景物,同樣寫到了沾衣,卻同工異曲,各臻其妙。真正的藝術(shù)是永遠(yuǎn)不會重復(fù)的。
這幅由白石磷磷的小溪、鮮艷的紅葉和無邊的濃翠所組成的山中冬景,色澤斑斕鮮明,富于詩情畫意,毫無蕭瑟枯寂的情調(diào)。和作者某些專寫靜謐境界而不免帶有清冷虛無色彩的小詩比較,《山中》所流露的感情與美學(xué)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