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復仇議》閱讀附參考答案
駁《復仇議》
[唐]柳宗元
臣伏見天后①時,有同州下邦人徐元慶者,父爽為縣吏趙師韞所殺,卒能手刃父仇,束身歸罪。當時諫臣陳予昂建議誅之而旌其閭,且請編之于令,永為國典。臣竊獨過之。
臣聞禮之大本,以防亂也。若日無為賊虐,凡為子者殺無赦。刑之大本,亦以防亂也。若曰無為賊虐,凡為理者殺無赦。其本則合,其用則異,旌與誅莫得而并焉。誅其可旌,茲謂濫;黷刑甚矣。旌其可誅,茲謂僭;壞禮甚矣。果以是示于天下,傳于后代,趨義者不知所向,違害者不知所立,以是為典,可乎?
蓋圣人之制,窮理以定賞罰,本情以正褒貶,統(tǒng)于一而已矣。向使刺讞②其誠偽,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則刑禮之用,判然離矣。何者?若元慶之父,不陷于公罪,師韞之誅,獨以其私怨,奮其吏氣,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問,上下蒙冒,吁號不聞;而元慶能以戴天為大恥,枕戈為得禮,處心積慮,以沖仇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無憾,是守禮而行義也。執(zhí)事者宜有慚色,將謝之不暇,而又何誅焉? 其或元慶之父,不免于罪,師韞之誅,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法其可仇乎?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驁而凌上也。執(zhí)而誅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
且其議曰:人必有子,子必有親,親親相仇,其亂誰救?是惑于禮也甚矣。禮之所謂仇者,蓋其冤抑沉痛,而號無告也;非謂抵罪觸法,陷于大戮。而曰彼殺之,我乃殺之,不議曲直,暴寡脅弱而已。其非經(jīng)背圣,不亦甚哉!《周禮》:調(diào)人,掌司萬人之仇。凡殺人而義者,令勿仇;仇之則死。有反殺者,邦國交仇之。又安得親親相仇也?《春秋公羊傳》曰:父不受誅,子復仇可也。父受誅,子復仇,此推刃③之道,復仇不除害。今若取此以斷兩下相殺,則合于禮矣。
且夫不忘仇,孝也;不愛死,義也。元慶能不越于禮,服孝死義,是必達理而聞道者也。夫達理聞道之人,豈其以王法為敵仇者哉?議者反以為戮,黷刑壞禮,其不可以為典,明矣。
請下臣議附于令,有斷斯獄者,不宜以前議從事。謹議。
【注】①天后:武則天。②刺讞:刺,探尋;讞,議罪。③推刃:往來項殺。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臣竊獨過之過:認為不對
B.旌其可誅,茲謂僭僭:僭越
C.不愆于法愆:罪過
D.不宜以前議從事從事:處置
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A.旌與誅莫得而并焉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
B.而又何誅焉王問:何以知之?
C.我乃殺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是必達理而聞道者也雖一龍發(fā)機,而七首不動。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徐元慶殺了父親的仇人后投案認罪。陳于昂建議,先處死徐元慶,再在他的家鄉(xiāng)表彰他,并把這個案例編入法律文書中。作者認為,陳子昂的建議是錯誤的。
B.作者認為,禮與刑根本作用一致,但在實際運用中有區(qū)別,不能對同一個人既施死刑又行褒獎。自相矛盾的做法,公之于眾,只會讓天下人無所適從。
C.作者認為;徐元慶與殺父仇人不共戴天,想方設法,不惜生命報殺父之仇,既符合禮的要求,也表現(xiàn)出孝與義,并稱贊他是通達事理、明白道義的人。
D.針對陳子昂親親相仇,其亂誰救的說法,作者明確界定了仇的范圍,把因違法犯罪而被處死的情況排除在外,這對于澄清認識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積極意義。
7.把原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誅其可旌,茲謂濫;黷刑甚矣。
(2)原始而求其端,則刑禮之用,判然離矣。
。3)今若取此以斷兩下相殺,則合于禮矣。
參考答案
4.C.(愆:超越)
5.A(A均為連詞,和。B副詞,為什么;代詞,什么。C副詞,就;副詞,卻。D連詞,并列關系;連詞,轉折關系。)
6.D(是禮界定了仇的范圍,開創(chuàng)性意義之說有誤。)
7.(10分)
。1)處死當受表彰的人,這就叫濫殺,是嚴重褻瀆刑法的行為。
。2)推求事情的起因,那么刑和禮的運用,就能清楚地加以區(qū)分了。
。3)現(xiàn)在如果能采取上述標準,來評斷雙方相殺的案件,就符合禮了。
。ㄖ攸c詞語:旌,濫,黷;原,端,判然,離;此,斷,合。)
柳宗元《駁復仇議》參考譯文
我(從記載上)看到天后在位時,有個同州下圭人,叫徐元慶,父親徐爽被縣尉趙師韞殺害,他終于能夠親手殺死父親的仇人,再自縛其身投案認罪。當時諫臣陳子昂建議,處死徐元慶,然后再在他的家鄉(xiāng)表彰他,并且請求將這一案例編入律令,永遠作為國家的法典。我個人認為他的建議是不對的。
我聽說禮的最根本作用,用來防止動亂。如禮說,不要做兇殘暴虐的事,凡是做兒子的殺害無辜之人,要處以死刑而不能赦免。刑的最根本作用,也是用來防止動亂的,如刑規(guī)定,不要做兇殘暴虐的事,凡是做官的殺害無辜之人,要處以死刑而不能赦免。它們的根本作用一致,但運用起來有差異,表彰和誅殺是不能同時運用到一個人身上的。處死當受表彰的人,這就叫濫殺,是嚴重褻瀆刑法的行為;表彰應當處死的人,這就叫僭越禮制,是嚴重破壞禮制的行為。如果把這種做法告示天下百姓,傳給后代子孫,追求正義的人就不知道前進的.方向,想避開禍害的人就不知道如何處世了,把這種做法作為法典,可以嗎?
圣人處理事務,窮究事理來決定賞罰,依據(jù)情由來決定褒獎或貶斥,(把禮和刑)結合起來考慮罷了。假使當時調(diào)查了事情的真假,辨明了它的是非,推求了事情的起因,那么刑和禮的運用,就能清楚地加以區(qū)分了。為什么呢?假如徐元慶的父親沒有犯下違背國法的罪行,(那么)趙師韞對他的誅殺,僅僅因為個人的怨恨。施展他做官的威風,對無辜的人妄加迫害,州里的長官不去追究他的罪行,執(zhí)法的官員不去加以責問,上下蒙蔽包庇,(對冤屈者的)呼號充耳不聞。而徐元慶能夠把和殺父的仇人一起活著當作奇恥大辱,把時刻準備報殺父之仇當作合乎禮義的行為,想盡辦法,來刺穿仇人的胸膛,決心堅定,嚴格要求自己,即使喪命也不遺憾,這正是遵守禮法而施行正義啊。執(zhí)法的官員應該感到慚愧,向徐元慶道歉還來不及,又怎么能處死他呢?或者徐元慶的父親,確實有罪,趙師韞對他的誅殺,不違背國法,這就不是死在官吏手中,而是死在國法上啊。國法難道可以仇視嗎?仇視天子的法律,而殺害奉法行令的官吏,就是悖逆兇橫、犯上作亂。將其抓獲處死,用以嚴正國法,又為什么要表彰他呢?
而且陳子昂的奏議中還說:一個人必定有兒子,兒子也必定有父母,人們因為敬愛自己的父母而相互仇殺,這種混亂局面誰來收拾呢?這是太不明白禮了。禮所說的仇,指因為含冤受屈內(nèi)心沉郁悲痛而申訴無門的情況,不是指犯罪違法而被處死的情況。如果說他殺了人,我就殺死他,不問是非曲直,不過是欺負孤單力弱的人罷了。這種違反經(jīng)典、背離圣人教誨的做法,不是太過分了嗎?《周禮》說:調(diào)人,負責處理人間的怨仇。凡是殺人而合乎禮義的,就命令死者親屬不許報仇,如要報仇,就會被處死。(如能這樣,)又怎么會發(fā)生人們因為敬愛自己的父母而相互仇殺的事呢?《春秋公羊傳》說:父親不是因罪被殺,兒子報仇是可以的;父親因罪伏誅,兒子報仇,這是引起往來相殺的行為,這樣的復仇行為消除不了互相仇殺的禍害,F(xiàn)在如果能采取上述標準,來評斷雙方相殺的案件,就符合禮制了。
況且不忘父仇,是孝的表現(xiàn);不惜一死,是義的表現(xiàn)。徐元慶能不越出禮的規(guī)定,堅守孝道,決心為義而死,他一定是個通達事理而明白道義的人。通達事理明白道義的人,難道會把國法當作自己的仇敵嗎?那些上奏議的人反而主張把他處死,褻瀆刑法,敗壞禮義,這種做法不能作為準則,是十分清楚的。
請把我的議狀附于律令之后頒發(fā)下去,(今后)有審理這類案件的,不應再按照以前的意見辦理。我謹發(fā)表上述看法。
【駁《復仇議》閱讀附參考答案】相關文章:
柳宗元駁復仇議原文及賞析05-14
柳宗元駁《復仇議》原文及譯文賞析練習題09-16
《魚我所欲也》閱讀附參考答案01-29
《議倉》閱讀答案10-24
林清玄《一碗入夢》閱讀練習附參考答案10-24
王昌齡《采蓮曲》原詩、注釋、翻譯、賞析、閱讀訓練附參考答案06-01
《包拯》閱讀參考答案07-06
洱海閱讀參考答案12-16
閱讀魚我所欲也并回答下列問題附參考答案01-24
《閱讀雜談》閱讀訓練及參考答案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