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子產論政寬猛閱讀答案及譯文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中,我們最不陌生的就是閱讀答案了,借助閱讀答案我們可以更好地掌握此類題型的解題思路和方法。相信很多朋友都需要一份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自己的閱讀答案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子產論政寬猛閱讀答案及譯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子產論政寬猛
【原文】
鄭子產①有疾。謂子太叔②曰:“我死,子必為政。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③而玩之,則多死焉,故寬難!奔矓(shù)月而卒。太叔為政,不忍猛而寬。鄭國多盜,取人于萑苻之澤④。太叔悔之,曰:“吾早從夫子⑤,不及此!迸d徒兵以攻萑苻之盜,盡殺之,盜少止。仲尼曰:“善哉!政寬則民慢⑥,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
。ㄟx自《左傳·召公二十年》)
【注釋】
、僮赢a:即公孫僑,春秋時鄭國正卿。字子產,為鄭執(zhí)政,有政績。
、谧犹澹杭从渭,春秋時鄭國正卿,繼子產后執(zhí)政。
、坩颍狠p易,忽視。
、苋。和熬邸。萑苻之澤:春秋時鄭國的沼澤名,密生蘆葦。萑苻,蘆葦。
、莘蜃樱豪蠋,這里指子產。
、蘼簩ι纤緹o禮。
【文化常識】
《左傳》我國古代編年體史書,儒家經典之一。西漢初稱《左氏春秋》,相傳為左丘明所撰。該書在廣闊的社會背景下記錄了諸侯、卿大夫的活動,并把筆觸深入到商賈、卜者、刺客、樂師、百工皂隸等階層,通過對各國王宮霸業(yè)盛衰的敘寫,反應諸侯國之間復雜的角逐以及社會改革的趨向。書中貫穿民本思想,體現(xiàn)作者進步的思想傾向。
【譯文】
鄭國子產得了病。(他)對子太叔說:“我死(以后),您必定執(zhí)政。只有道德高尚的人能夠用寬厚的政策使民眾服從,其次(的政策)沒有比嚴厲更有效的了。比如烈火,民眾望見就害怕它,所以很少死(在其中)的。水柔弱,民眾親近它并和它嬉戲,就會有很多死(在其中)的,所以寬厚的政策很難實施!弊赢a病了幾個月后就死去了。太叔執(zhí)政,不忍心采用嚴厲的政策而用寬厚的政策。鄭國于是出現(xiàn)很多盜寇,他們在萑苻湖畔招集人手。太叔后悔了,說:“我早聽從夫子的話,不會到這種地步。”于是發(fā)步兵去攻擊萑苻的盜寇,將他們全部殺滅,盜寇才稍微被遏止?鬃诱f:“好啊!政策寬厚民眾就怠慢,民眾怠慢就用嚴厲的政策來糾正。政策嚴厲民眾就會受傷害,民眾受傷害了就施與他們寬厚的政策。用寬厚的政策來調和嚴厲的政策,又用嚴厲的政策來補充寬厚的政策,政事因此而調和。
【閱讀訓練】
1.解釋:
(1)服 (2)鮮 (3)焉 (4)則 (5)此 (6)少
2.翻譯:
。1)太叔為政,不忍猛而寬。
。2)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
3.文末孔子稱贊太叔的話說明了什么道理?
【參考答案】
1.(1)使……服從 (2)很少 (3)于此,這里指“在火里” (4)所以
。5)這個地步 (6)稍稍
3.說明為政者要寬嚴相輔而行,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作品解讀
子產執(zhí)政二十年,內政外交都政績卓著!皩捗拖酀钡闹鲝埵撬紫忍岢鰜淼,對后世影響很大。他所說的“猛”,實際是為了預防犯罪,重點還是“寬”,所以得到孔子的贊賞。其實,事物本來是錯綜復雜的,寬與猛都不是絕對的而是互相滲透的,無論立法執(zhí)法,都應斟酌情理,寬嚴結合。成都市武侯祠有副對聯(lián)說:“不審勢,即寬嚴皆誤,”是對本文的補充,F(xiàn)代詩人流沙河又改為“不遵憲,即寬嚴皆誤”,更說到點子上了。
文集概況
《左傳》是中國古代一部敘事詳盡的編年體史書,共三十五卷。《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原名《左氏春秋》,漢朝時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漢朝以后才多稱《左傳》,是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書,與《公羊傳》、《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作者簡介
左丘明(前556年-前451年),姓丘,名明。漢族,春秋末期魯國都君莊(今山東省肥城市石橫鎮(zhèn)東衡魚村)人。相傳為春秋末期曾任魯國史官,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軍事家。晚年雙目失明,相傳著有中國重要的史書巨著《左氏春秋》(又稱《左傳》)和《國語》,兩書記錄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價值的原始資料。由于史料翔實,文筆生動,引起了古今中外學者的愛好和研討。被譽為“文宗史圣”“經臣史祖”。孔子、司馬遷均尊左丘明為“君子”。歷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經師;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賢。
【子產論政寬猛閱讀答案及譯文】相關文章:
荀子《解蔽》閱讀答案及譯文08-26
《宋史》閱讀題答案及譯文09-10
《柳宗元傳》閱讀答案及譯文06-24
《列子》杞人憂天閱讀答案及譯文08-10
蘇軾浣溪沙閱讀答案及譯文06-17
《子產不毀鄉(xiāng)校》閱讀答案10-21
《梁書·沈約傳》閱讀答案及譯文02-25
《富弼》閱讀答案解析及譯文04-23
《范仲淹作墓志》譯文及閱讀答案06-08
《孟子》閱讀理解答案及譯文12-16